当前位置:首页 » 歌词歌曲 » 十送红军歌词哪里方言

十送红军歌词哪里方言

发布时间: 2024-03-18 12:21:11

❶ 《十送红军》的歌词“里格”和“介支个”是什么意思

"里格"是这个的意思 ,并不是什么语气词之类的,介支个是这里的意思 ,但是介支个中的个字是语气词!介支个有的地方会说介当子,都是这里的意思。

《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1)十送红军歌词哪里方言扩展阅读:

在2001年7月3日,剧中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

1960年春,朱正本所在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走遍了吉安、永新、安福的山山水水,在当地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送郎当红军,阶级要认清,豪绅啊,地主啊,剥削我穷人。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啊,事情啊,我郎莫挂心……”,给朱正本和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心灵震撼。

半年之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并据此创作出着名的《十送红军》。

❷ 《十送红军》唱的是什么

拜托楼上的,不懂就不要乱讲。
十送红军是江西民歌,讲的是老区人民不忍红军离开,依依不舍的情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方言意思是:
“里格” 是 这个;
“介支个” 是 那几个.
但是这样的词出现在歌曲中一般是起“赶辙”和“烘托”的作用。特别是在民歌中。如同《好汉歌》中的“哎咳呀,衣儿呀,哎咳哎咳衣儿呀”《东方红》中的“呼儿咳吆”《龙船调》中的“衣呦喂”和“金儿银儿梭,银儿银儿梭”还有东北的二人转中的“得-腊梅衣儿呦”等一样。

❸ 《十送红军》全歌词是什么

十送红军

(江西民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其实网络一下就出来了....不用谢我我只是搬运工~

❹ 歌曲<<十送红军>>里的 里格和介支个是什么意思

“介质个”和“里格”属于语气词,分别相当于“这个”和“那个”的意思。 是江西赣南方言。

江西方言,一般指分布在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不包括分布在江西的少数民族语言下的方言。江西省的汉语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

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邻省的部分地区。

❺ 十送红军歌词完整版是什么

《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词作张士燮,曲作朱正本,由劳动人民所唱。

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原词中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儿岩、七里湾、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属陕西镇巴县、四川通江县地名,全词意境也正符合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的时段和情景。

所以,镇巴才是这首歌谣真正的母源地。这首歌谣最早在镇巴境内传唱,镇巴也最先将其搬上舞台,随后载入《县志》,并勒石以记。



(5)十送红军歌词哪里方言扩展阅读: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

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空政歌舞团的张士燮、朱正本先生,于60年代初根据搜集到的多首(包括已发表过的镇巴十送红军歌词)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等综合起来,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并不是原创的江西民歌词,朱正本先生采集到的赣南采茶戏中一首送别亲人的曲调,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加工而成。

而于1958年11月号的《民间文学》上署名为朱有炽演唱、富饶搜集发表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是1956年初冬收集的,是有证可查的亊实。所以《十送红军》的词作母源地应该是陕西镇巴歌谣,而不是电视剧《长征》主题歌中《十送红军》编词张士燮的江西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