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越剧《红楼梦》唱词
越剧《红楼梦》唱词如下:
(幕后合唱)看不尽满眼春色富贵花,说不完满嘴献媚奉承话,谁知园中另有人,偷洒珠泪葬落花。
(林黛玉唱)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
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会惜猩猩怜同病,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筑香坟埋落英。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段葬花唱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最关键的在于她将“花”的命运与葬花“人”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写“花”也是写“人”,既是写“人”也是写“花”,“花”与“人”,在此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唱词中“花”与“人”的结合形式之一,是先有“人”后有“花”。
如果说,“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写的是“人”的活动与感受,那么,“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写的则是“花”的感受。
但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与“花”之间,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这条线索串联起来了,让人看不出有丝毫穿凿附会的痕迹,可谓水到渠成。
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❷ 歌曲《红楼梦》的歌词
您好!
许我一个红楼梦
你是误入 凡尘的仙草
我是人间 多情的石头
多年以后 在人间邂逅
这一场 繁华梦 曾携手同游
鸳鸯锁 胭脂扣 锁不住风流
伤口 绽放在心头
愁 披星戴月痴缠不休
太虚幻境 湮灭了红楼
❸ 红楼梦歌词
红楼梦
演唱者:庞龙
红楼梦 梦红楼 红楼一曲绝千秋
几多儿女情长 几多爱怜悲愁
几多金玉铺锦绣 红楼梦 梦红楼
红楼一梦千古忧 几多假语妙出
几多真情表露 几多欢歌写风流
猛醒来却是一场梦 茫茫一片见沙丘
千里长蓬曲终人散尽 留下那红楼一曲唱不休
红楼梦 梦红楼 红楼一梦千古忧
几多假语妙出 几多真情表露
几多欢歌写风流 猛醒来却是一场梦
转眼花残情已空 千里长蓬曲终人散尽
留下那红楼一曲唱不休 猛醒来却是一场梦
茫茫一片见沙丘 千里长蓬曲终人散尽
留下那红楼一曲唱不休 留下那红楼一曲唱不休
(3)红楼梦相声怎么演出歌词扩展阅读:
《红楼梦》是庞龙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庞龙、韩雷作曲,予子作词,收录于专辑《摇》中。
庞龙,1971年5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中国内地歌手,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沈阳音乐学院终身教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华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88年进入了歌坛。1996年考入了沈阳音乐学院通俗系演唱专业。2000年10月发行了首张国语专辑《人生三部曲》。2004年11月发行第二张国语专辑《两只蝴蝶》。2005年9月发行第三张国语专辑《你是我的玫瑰花》。 2014年1月9日庞龙推出单曲《爱了一辈子》。
庞龙非常注重在歌曲内涵和意境上的追求。庞龙的新歌曲和他以往的歌曲相比,思想意境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庞龙的音乐价值与音乐定位,也将因这张唱片而脱胎换骨。”(乐评人卢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