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歌词歌曲 » 唱歌如何找到每句歌词强弱对比
扩展阅读
儿童溶石药物有哪些 2025-01-16 07:49:11

唱歌如何找到每句歌词强弱对比

发布时间: 2022-04-19 14:08:40

1. 唱歌时,怎么分辨每句歌词头一个字是重音还是弱音

听原唱。大声就是重音。小声就是弱音。纠正好了之后可以录音,然后再调节下

2. 唱歌时怎么掌握节奏

唱歌如何把握好节奏

一、划拍节奏

划拍,一开始用手划,接下来用眼划,最后用心划,音符从哪拍的什么地方就从哪个地方唱起,凭感觉,常听常唱,熟练了就好了。

二、掌握节奏节拍主要类型:

节奏型2拍子一直都是X X

节奏型3拍子一直都是X X X

节奏型4拍子一直都是X X X X

对于4拍子和2拍子来说差不多,就是速度慢些,一般都用在抒情歌曲上。

三、唱歌时听伴奏

如果伴奏节奏性不明显的,就在心里数拍子,或用手脚打拍子;如果伴奏节奏性明显的,一般流行歌曲都很明显,就听重音,就是鼓点。快歌一般是【重轻】慢歌一般是【轻重】。

注:重就是“咚咚咚”的鼓点声。

四、跟原唱一起唱

练习时先跟原唱一起唱,边唱边打拍子找感觉。熟练后再跟伴奏唱,注意唱时一定要匀速,如果发现慢了就唱快点在后面赶上,唱快了就慢些等到该唱的地方在唱,千万不能就一直快着或慢着下去,那会很难听的。

五、不看字幕

很多人跟伴奏时都有个很不好的习惯,不是听伴奏而是看字幕。这样只能使乐感越来越差,何况看到字幕走你再张嘴本身就已经晚了。拿过一首歌首先要分清第一句是强拍进的还是弱拍进的,张嘴第一句对了就成功一半了。

知识拓展: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音乐作品中音高固然重要,但它只有和节奏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

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叫做“节奏”。对于一段旋律,不考虑它的音高,得到的便是它的节奏。

【节奏型】在歌曲中反复出现的有一定特征的节奏叫做“节奏型”。

节奏型在音乐表现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歌曲中运用某些节奏型,使人易于感受及便于记忆,也有助于歌曲结构上的统一和音乐形象的确立。有些歌曲仅从节奏型就可以清楚的说明歌曲的类型,如重金属、朋克、布鲁斯等。

3. 求一些唱歌技巧,不要复制的。

第一个要注意的是如何使声音更饱满.宏亮
无法打开声音的原因有两个:
1..没有充分利用共鸣器官
2..气息不稳
(方法):
一. 技巧
1.体会
: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
注意:在大声说话时,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忘了说话内容.
二..气息问题
发音*震动,震动*气息,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三..声线问题
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容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气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 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响亮.
下面我们说下唱歌的基本方法
一:姿势
1.身体要直 2.重心要稳 3.上胸要开 4.双肩要松 5.面部自然 6.精神振奋
二:呼吸...(呼吸方法有多种...我们应曲风而异)
1.锁骨呼吸法 2.胸式呼吸法 3.腹式呼吸法 4.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一般我国的美声唱法多才用与第4种:胸腹失联合呼吸法....通俗就较为随意点了)
练习呼吸的方法:
(一)可分无声呼吸练习:1.快吸快呼 2.快吸慢呼 3.慢吸慢呼
(二)发声呼吸练习..顿音.连音或连顿结合的练习
再说下唱歌时应该如何起音;
第一,要防止用过多和过猛的气息去冲击声带.
第二.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拢闭合去挡气
第三,要防止起音时喉头挤,卡,压,使喉头失去弹性.
起音时,一定要做到发生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吹的三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还要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的协调配合速度.
闭合哼鸣的练习方法:
1.正确站立的歌唱姿势和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
2.用口鼻垂直吸气,鼻孔兴奋张开.哼唱时,要有流鼻涕的感觉,要均匀.柔和地从鼻腔向外叹气,一定要有叹气感.通畅感.横膈膜有各显的支持点.
3.哼唱时,嘴似闭非闭,上下齿不要咬死,舌头平放,舌头舔在下牙床上,喉头下沉轻轻提气.
4.哼唱时,声音是从上口盖以上发出的,眉心和鼻深处有轻微的振动感,而且每个音都是从同一位置上哼出来的.
最后我们说下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为
,比较强调歌唱者本人的自然噪音,并不特别讲究声音的共鸣和音量,但强调情绪的渲染,非常重视歌曲感情的表达.
演唱上要求吐字清晰,音调流畅,表情真挚.,有时如口语说白似地低吟浅唱.有时又强劲有力地高声喊唱.带有极调的倾诉性和宣泄性,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和表现风格的能力:同时也很注意歌唱的自然化和生活化.使用话筒演唱也是通俗唱法的特点之一,很讲究使用话筒的技巧,充分发挥电声扩大音量和美化声音的作用..以减轻演唱的负担.在唱法上也有结合
和美声唱法的,前者如日本的浪曲新唱,.后者如法国小曲中的美声派.
通俗唱法在表演形式上灵活自由,有较多的形体动作(甚至配上半舞),充分发挥演唱者的特长.在服饰上,往往标新立异,鲜艳夺目,在伴奏上大量使用电声乐器,并配以多变的灯光效果,造成听觉,视觉上统一的强烈刺激的演唱效果.
补充下演唱的整体布局:
歌唱的艺术是歌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要准确深刻地表现好歌曲的内涵,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歌曲的音乐和歌词,认真分析研究
,歌词和表情记号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是歌唱者进行再创造的首要任务..只有讲歌曲读熟,背熟,弄清歌词的内容和音乐中各种表情记号的意义和内涵,分析理解歌曲的基本风格情调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后,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做进一步的艺术处理.
在精确,熟练地学会歌曲
的同时,应讲歌词多朗读几遍,歌词的文学语言形象也是歌唱艺术创造音乐形象的基础.
音乐是歌曲的灵魂,在熟读
的过程中,要反复体悟音乐的感情特征,领略歌曲音乐的旋律美,理解歌曲音乐的意境.
当我们讲一首歌曲已经唱得很准确,熟练,而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形象有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后,就可进入更为深入的演唱的整体布局阶段.
写文章讲究结构,作画讲究构图,演唱艺术表现也同于此理,演唱者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的语言规律,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结构形式之后,就要讲个人对作品的感情体验溶金其内,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展开内心的音乐想象,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声音形象..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对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等进行整体的设计构思.选择最佳的演唱手段加以表现.例如如何用速度的快慢疾徐,音量的大小收放,力度的轻重强弱,节奏的抑扬顿挫,音色的浓淡明暗,声音线条的连断圆润,语气及语调的变化等等声乐表现手段来体现。同时对歌曲旋律的分句,吐字行腔,气口安排,声音的运用等方法作出统一的布局安排.调动一切的声乐技术手段为塑造完整动人的声乐艺术形象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声乐技巧的使用也必须得当.有如作画,什么地方需要浓墨重彩的涂抹,什么地方需要
的勾勒,都必须服从歌曲内容和整体布局的安排,切忌脱离歌曲内容无目的地炫耀卖弄声音技巧..
另外应当注意掌握歌曲不同的风格..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音乐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应有意识地去熟悉各种风格的歌曲........
补充下关于颤音的问题:
颤音,实质是用气息演绎歌曲的时候,强大的气流冲击口腔和鼻腔后部所产生的震动,小腹给予气息的压力产生了气流。我倒不赞成流行音乐一定要用这样死板的方式产生颤音,有些歌星通过喉结的抖动(刘德华)和嗓子眼的一紧一松(张信哲)“做”出了颤音。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种风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们也具有强大气流的颤音。所以,还是那句话,气息是根本。用了气息,自然会有气流的冲击产生颤音。对于
,有些低调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样每个字都在气息上,有时似一种悄悄话,有时像一种无奈的叹息,不会有强大的气流支持你的颤音,这时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来修饰你的尾音,我认为
的颤音表现不完全*气息顶出来,有时候抖
抖喉结,控制嗓子眼里的声音也未尝不可,只要整体在歌曲的氛围之中不受影响即可。
没有颤音的朋友如果铁定对颤音垂涎三尺,就从模仿开始吧——模仿救护车叫唤。好笑吧?这只是没有声乐老师在身边、一种自我揣摩的方法,当然不属于常规的声乐练习。发出“呜呜”的依次循环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让你找到抖动喉结的感觉,慢慢的吧“呜呜”的发音转变成“
”的发音,再慢慢的转成“你~”的发音,再唱一些“你”结尾的一句歌……呵呵,这只是一种感受喉结抖动的颤音方式,与气息发声不一样,保准声乐老师看了会气死!但没件事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揣摩,不妨试试。
唱歌时,嘴巴张开,练习练习也是技巧的哦!
唱歌气息要饱满,一呼一吸········

4. 唱歌的技巧!!!!

你说的是抖音吧!真正的抖音是自然抖出来的,很多人是故意装抖音,而抖音也有他的方发,因为有些人会抖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抖什么时候不该抖。有些是太早抖有些是太慢抖。我没有正面听你唱歌,所以也没办法指导你。抖音也算是收尾音,口型要对,要用丹田,然后唱到最后一个字时再用气慢慢收回来,而且不可以跌音。这样很难讲清楚,找个声乐老师,他能直接指出你的缺点。给你这些资料

我的音乐老师说过,除了美声唱发,运用丹田唱流行歌,久后声音一定沙哑,张惠妹就是一个例子。唱歌最重要是运用丹田,而不是用喉咙乱喊乱叫,只有用丹田唱歌才是保护喉咙最佳方法。找了些资料让你参考。

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气"的运用
当你用丹田提劲发出的声音会叫"厚"叫"饱"!!这是因为发声源较深的因素
丹田就好像是引擎一样!你得借由它把气力经由声带送到共鸣点....
所以唱歌时有点像是用"腹肌"唱歌!但并不是用真的肚子用力就好了!
是肚子的"深处"----即所谓丹田
但是去感觉那种使力的方式去熟悉它运用它!唱唱高音的东西就可以听
得出来是否有用到丹田!有用到的话声音会很扎实......

1、 共鸣原理及分类
...
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人体共鸣的相
互关系和作用,并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得到它。
<一> 共鸣的原理
共鸣——某物体因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
的共振的现象叫共鸣。
声音产生需要有振动体、媒介<空气及其它>和听声音耳膜。当物体被打击而产生振动
时,促使媒介产生了波纹,叫音波。这种音波由媒介传入人的耳膜成为声音。一个发音
体在振动发音时,它除了能发出一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例如:a弦振
动率是400,当它的微波传到某一个每秒振动440次的物体时,这一物体受到振动的影响
,才会引起共振,产生共鸣。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
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
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
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二> 共鸣的分类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着。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着。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鸣,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当他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
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这是
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我们要求歌者
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
。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
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
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
的所谓“脑后摘筋儿”。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
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
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另外,声波到达口咽腔时, 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
它从的后部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
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但不要僵硬>
。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
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
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
实验证明,光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的,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
的。这是因为喉腔基本是软组织组成,在软的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
因为喉腔较小,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着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以上各种情况说明,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
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
呼气和挡气的作用。

怎样获得共鸣 (2)

2、共鸣与声区
依据音的高低变化和共鸣部位的不同运用,形成了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

高声区<头声区>
发声偏重于头腔共鸣,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
有振动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同时要注意在高声区演唱时,鼻咽腔和软腭
等处和肌肉的运动不可收缩过分,使音波没有流动的余地,影响了泛音音响效果。
中声区<混声区>
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中声区是低声区和高声区
衔接的地方,既要把高声区音量同低声区音量调节控制均匀,又要保持声音的通畅和统
一。这个声区在声乐训练中占主要地位。中声区音乐柔和、松弛而又明亮。要提出注意
的是,喉、舌等肌肉在演唱时,如果收缩过分,也会产生声流堵塞,这时既隔开头腔共
鸣,又失去了胸腔共鸣的支持,就会出现错误的声音。
1低声区<胸声区>
发声偏重于胸腔共鸣,有利于发挥低音 区的歌唱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明显感到胸腔有振
动感,声音自如,深厚并有深沉的感觉。必须提出注意的是,唱低音时,颈部肌肉、舌
肌如果收缩过分,就会失去中声和高声区的共鸣,出现沉闷和暗哑之声,对演唱效果影
响较大。

3、 换声区和解决换声的方法
我认为换声区每个人都存在。有人说,只要把声音唱到高位置上去,换声就不存在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要承认换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上对换声的现象不要
产生惧怕感,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并要创造性去研究它。

<一> 什么是换声区?在歌唱发声时,由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唱,突然出现
一种控制不住的“破裂卡壳”的声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种不愉快的声音便
是“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是多种睥,其中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
声运用时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杓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就产生了破音。
或者,发“真声”时声带靠拢,由于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带不靠拢
,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好,才能
使声音统一起来。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间没有及时的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
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音符上和临近音色变化
的音符上。高音一般产生在E2、F2、#F2。而“换声区”一般是包括三个半音的音程,
其中变化最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因为每人嗓音的生理条件不一样,所以换声点的位置有所移动。
女高音:有一部分女高音换声不明确,但戏剧女高音换声困难。换声在#F上下;
女中音:这声部较复杂,音域广,音色变化大。一般有两个换声区。一个在F2上下。第
二从#C直到F2的范围之内。戏剧性和低女中音在E2、G2,抒情性的在降E上下;
男高音:大多数的换声区在#F、F2包括一部分在G2、降A2。
男中音:高的男中音换声在降E、E2、F2,低的男中音换声在D2、#C2。

<二> 解决换声的方法
<1> 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元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
。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a元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
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元音。经过这样的
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
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
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例如:女高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一般情况下换声点在F2音高上。这时要向前一
个二度降E2音上<其它类推>移动,在降E音上稳定喉头,调正声带的变化。并利用元音
变异的手法,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
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男高音中
的声区a要多用,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男中低音o要多用,使声音浑厚,低沉。用a,
o,I元音训练,是统一声区的主要办法。
<2> 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
的手段之一。
\'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
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
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
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
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元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
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我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
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
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
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
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
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
”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
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
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
“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
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
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除了利用“中东辙”的自然优越条件外,还要同人体肌肉的拉动训练相配合。方法是:

<a> 设固定的起音A点<位置在脐下二指处>。以A为固定起音点拉动肌肉,越高的音
,肌肉越向后向下拉动,倒出咽管空间。
注:A为起音点。1在A点上起音,开始向后腰进行肌肉拉动,横膈膜向两侧弹性运动。5
在1的基础上再向后向下拉动背部肌肉,心理感是拉肌肉倒出空间。1仍保持在5的位置上
。高音1比中音5拉肌肉力度还要强一些。
<b> 以A为固定点,注意上行向下唱,下行气稳住。
注:1、3、5、i/是上行音阶,要把1安放在固定起音点上,3、5、i/是上行,一个音比
一个音向下向后用力,即向下向后轻微拉动肌肉。目的是打开咽腔,喉头下移。
<c> 在发声练习时整个后背、.后腰和后头部的肌肉感觉是向后向下拉动,同时根据音
高进行,这三个部位需要适当的调整。例如:C大调5~7以拉后腰部即横膈膜一带肌肉为
主。7~3需要把后背,尤其后咽壁肌肉向后向下拉动。3~1需要加强颈部肌肉的拉动。
因此,利用"中东辙"的字韵特点来练声,它既有头空、喉松的效果,又有胸通的声响。
只要去发挥它的特长,再按着三点要求去配合练习,就会突破换声区的障碍,使音域扩
大,声区统一。"换声点"的解决目的是为了扩大音域,统一声区。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为
了取得三个声区的统一。在歌唱中使歌声通畅柔美而自如,不流露出任何换声的痕迹,
整个歌曲演唱表达完整。三个声区的统一,还要注意重视中声区的训练,从中声区的训
练中得到美好的混合声音,再向高声区和低声区逐步发展。如此这样,依照三个声区运
用共鸣的主次比例,进行侧重练习去调节共鸣。那种富于音乐表现,美好并含有立体感
的歌声才会训练出来。
4、 共鸣同音高、音量、音色的关系
...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
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这位演员唱的音
真高","他的声音才真叫亮呢"等等。这便是人们对演唱最起码的评论。说明在演唱中人
们对音的高度是有要求的。但这,并不等于那种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
,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喊"唱,就能把声音唱高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唱高音
必须要求正确地运用头腔共鸣。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借助弹性力量很快开合,产生高
频率振动,但产生了高音。
从生理上分析,唱低音时声带拉长,边缘厚,弹性张力松弛,开合缓慢。我们有时去欣
赏大合唱演出,它总能给人以力量和向上感觉。如果缺少了低声部,整体合唱效果感觉
就没有分量了。只有高声部的[演唱,声音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低声部能发挥作用,合唱
演唱效果立即就变了样,那种丰满深厚、富有魅力的声音立刻吸引人们去遐想。这种声
音来自于胸腔的振动。胸腔是低音的共鸣区,声音向下唱,喉头自然就要下降,靠近气管,声波在胸腔内产生了振动,运用这种共鸣就会出现了松、通、厚、浓的声音。因为音的高低是与共鸣起直接作用的。
<二> 共鸣同音量的关系
音量的强弱变化是歌唱的表现手法之一。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时的振幅大小而决定
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有人误认为强的声音是高音,弱的声音是低音,
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人在追求一种"响"的声音,误认为用这种强而响的声音去歌唱
效果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强弱是相对的,二者是因为对比而来的。因此在歌唱中,
要根据歌曲内容和处理的需要,做到既能强又可弱,这样的变化就比较自然。
在音乐的旋律中,常用强弱记号来表现音量的变化。如P、PP、PPP、f、ff、fff等。希
望演唱者对曲目要细心地研究作曲者标记的强弱对比及感情的表达记号。千万不要过分
追求大音量,这样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总之,这些共鸣音响效果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
灵活多变自如的共鸣技巧,并采用统一的混合共鸣,使各共鸣空间振动音响起最大的谐
和作用,才能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在强弱的声音技巧运用过程中,声音用的越轻巧
,保持歌唱的位置就越高。
<三> 共鸣同音色的关系
音色是声音的一种特性,是由于发音体的声音不同而产生的。音色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的。从生理上看,每个人的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厚,音色就厚
一些。声带短而薄,音色就明亮一些。
各种共鸣腔内的共鸣效果各有特色,可以唱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来,所以说,音色是
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歌唱发声中,
要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要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唱出动听的音色
。由于共鸣腔的范围很小,只要轻微一动,发出的音色立即就产生变化,因而在调节共

鸣侧重时,要注意掌握分寸感。
音色的"明"和"暗",是歌唱表现的基本色彩。头腔共鸣对音色的明、亮起着主要作用。
明亮的音色能够表现欢乐.开朗.、兴奋、.向上等情绪。暗淡的音色,表现痛苦、叹息、
忧郁、悲愤的情绪。所以,要侧重于胸、喉、口、咽腔的共鸣作用。
参考资料:http://bbs.nsysu.e.tw/txtverson/treasure/ktv/M.922198396.A/M.964340542A/M.9844963649A.html

5. 怎样可以更好的增强声音的对比反差感

怎样可以更好的增强声音的对比反差感?我觉得首先问题的根源还是你性格所致,当然也不能说是问题。更不是说你性格不好。内向有内向的好处,比如感情更细腻,做事更仔细等等。

人们都说相由心生,其实声音也是如此,声由心生。内向的性格,会有内向的声音表现!比如说话声音小,放不开,或是因为你不常与人沟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抛开性格、语言表达能力不谈。光说声音音量的改善,我觉得可以用强声练习的方法,这个也是很多话剧演员等声音工作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小腹挺起,吸一小口气,做发声之势。发声前先吐出半口气,然后顺着吐出的气息,顺势大声的发出“嘿”,听觉上要有亮音(共鸣)才有效果。这时候的声带会因为你突然发声而瞬间闭合,又因为你有气息的支持不至于伤及声带。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你的气息控制力和声音暴发力,以及共鸣腔体的打开。对增强音量有很好的效果。

坚持练习,你的声场会因此变得宽阔,当你回归正常说话与人交流状态时,你的音量(声场)也会变大。

我想,当你的音量变大了,也许会让你增添几分自信,也会因此影响你的性格吧。

个人拙见,也祝福你能早日改变自己,重获自信!加油!

6. 唱歌技巧的论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创造内涵情感声与情

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的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歌唱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了听众享受和情绪的感染。毫无疑问,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全面的歌唱技巧是一个成功歌唱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唱歌技巧也就没有了艺术表现手段。就好像我们过河必须要有桥梁或渡船一样。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德国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音给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人而已。”怎么才具备“感动观众的才能”呢?这就要取决于对歌唱的艺术处理,作为一个歌者在歌曲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把握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基调,是悲是喜,是痛苦还是欢乐,细细体味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及深刻的内涵。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

歌唱艺术是歌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要准确深刻的表现好歌唱的内涵,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歌曲的音乐和歌词。音乐是歌唱的灵魂,在熟读乐谱的过程中,要反复体悟音乐的感情特征,领略歌曲音乐的旋律美,理解歌曲音乐的意境,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写作的歌谱看来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在歌谱之中却记录着复杂的艺术技巧,作曲家的深情厚谊也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就是要在歌曲的文学(歌词)语言造型和音乐旋律起伏中,发掘出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掌握歌曲的风格基调,引发我们心中的想象,发展自己的音乐思维,激起内心的歌唱热情,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从而艺术的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世界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话:“总谱上的标志是忧伤,但是几分忧伤?哪种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有造诣的艺术家总是以认真的研读作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作者的原始情感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准确传达和提高再现。一个演员或者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歌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二、情感基调的把握

演唱一首歌唱,首先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歌中为我们演唱所提示的表现意图,正确的把握作品的基本思想,然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处理歌唱。设身处地的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对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对印尼歌曲《宝贝》的演唱,有的歌唱者能设身处地分析,体现出对歌唱的感情,准确表达了一个年轻妻子怀念前线打游击的丈夫的纯真感情,并表达对革命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信念,同时也刻画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抚。然而有些歌唱者脱离具体的规定情景与情感表现,一味卖弄柔情,婉转,妩媚的所谓声音技巧,以至歪曲了歌曲的思想意义与歌唱主人公的健康情绪。同样,像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曲时,也有类似情况,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海军战士的思想境界,去追求柔情蜜意,梦境缭绕,就会把一首健康的战士抒情歌曲唱成情调不好的海军战士摇篮曲,极大的歪曲了主人公的形象。可见了,“情”——感情不准,“调”——曲调也随之被歪曲了,而曲调主题就自然不可能得到准确地表达。

有了对歌唱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唱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唱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唱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唱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句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三、声情关系的处理

一首歌曲或唱段的演唱,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掌握了曲式脉络和段落层次之后,要根据歌曲主题与形象表达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行腔设计,所谓“谋篇布局”就是运用声情的有机结合的一切手段来进行声腔的布置。戏曲声乐艺术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川剧一诀所云“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飘不浮,准中见稳”。所谓“开腔要审”,是指在歌唱前要对所唱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审视与分析,从局部到整体,从审字到审腔,从词格到腔格,从词意到曲情,从语气到势,从形象到主题,从情景到意境,从结构到风格。总之,要进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细致琢磨,品味与推敲,这种审视分析一定要慎重,实际上是演唱者逐步体验与感受的过程。所谓“行腔要领”,“领”是指要突出重点,共鸣,气息,气口与行腔咬字,吐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要和谐适度,领出重心,推波助澜,顺势力行。所谓“板腔要准”,是说“调准便不慌,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要求字腔结合的高度准确,才能更好地抒情达意,从而达到“不飘不浮,准中见稳”。声圆腔满,深情并茂。声乐艺术讲究:意在唱先,成腔在胸,一气呵成,神韵贯通。这是因为时间性听觉艺术不容做分外的停顿与休止,如果不在唱前将声音的创造意义,思想主题弄清楚,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神韵贯通的艺术效果的,当然更达不到“响遏行云”“绕梁三日”的境界了。公务员之家:

歌唱的抒情,或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创造的核心,这是因为,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的完美结合,以及行腔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的表达,同样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所以说,“充满激情地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显然,声乐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它的表情力量,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唯有“声”与“情”的结合和统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7. 唱歌的技巧与决窍

唱歌的技巧: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忌紧咬牙关。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倚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

歌唱的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呼吸运动包含着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

1、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 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 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常常唱歌时,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我闪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4、 不同的乐句用气是不同的

我们在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呼吸气势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唱歌曲(或乐句)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不同的呼吸练习法。

1)、 缓吸缓呼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横隔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外扩张(也就是腰围扩张),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平稳柔和地进行,就像我们去闻花的芳香时的感觉一样,闻花的感觉使我们吸气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但吸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轻轻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后慢慢呼气。呼气时,注意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呼气时下肋和横隔膜的保持状态:就是在缓吸后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这里需要长长地吹气,也就是在做长音的呼气练习,我们常说:“长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蜡”,是一种吐气的感觉。

2)、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然后,按照缓呼的要求而呼出。我们在演唱实践中经常要用到的,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通话你有很长的停顿时间,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这就是急吸缓呼的作用。为了培养呼吸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效果较好。卡鲁索说过,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

歌唱的发声

歌唱时的发声和说话时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说话,都是不对的,这会没有色彩,不是音乐化了的发声。所以说说话的发声是不能适应歌唱的的需要的,我们必须讲究发声方法,帮助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炼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

1)、“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处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弛,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姿势

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

资料扩展:

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

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两肋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

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元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音表情并茂。

资料来源:网络唱歌

8. 怎么测试节奏感强弱

方法:

  1. 听一首歌,听到一半把声音关掉,自己跟着哼几句,然后开声音。看下与歌曲差多少,越少就是节奏感越好。

  2. 玩音乐类的游戏,得分高往往说明节奏感强。

  3. 去CD店或是网上下一些低重音较多的歌曲,最好是舞曲,然后放出来开的响点,最好用低音炮,能感觉得出地在震动,那一震震的便是节奏,跟着节拍打拍子 。自身感觉强说明节奏感强。

延伸: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一、耳听——感知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能力与它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联系。而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熟练音乐的基本要素。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听音乐走、跑、跳、停,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让音乐来指挥孩子。在平时,我们经常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节奏游戏,如在《跳起来》的活动中,通过鼓点让孩子有节奏地跳,鼓点快就是小袋鼠出去玩,鼓点慢就是袋鼠妈妈来了。还有《鱼儿鱼儿水中游》,听见三角铁慢慢地敲,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听见快速的声音,就是大鲨鱼来了,小鱼要赶紧游进呼啦圈。刚开始有的幼儿不会听节奏,而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动作。经过多次的游戏,幼儿知道了鼓声就是教师的口令,要听着鼓的节奏做动作。
二、眼看——学习节奏
图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谱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空洞乏味,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蝴蝶》中,我们进行乐句练习,引导幼儿稳定拍子,教材中用了蝴蝶的图谱,一只蝴蝶表示一拍,一共4个乐句,让幼儿指图片唱歌。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来。还有,在《小乌龟》一课的活动中,教材运用了特别的图谱:根据歌词内容,图谱中有4个地点:山坡、树林、糖果店和游乐场,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在图谱上演示小乌龟,唱到每句歌词最后一字,小乌龟就到达相应的地点。在这样形象的演示下,幼儿不知不觉感受了乐句进行的准确性。
三、动作——表现节奏
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节奏,必须运用动作,不仅让幼儿动手,还要动腿、动脚。“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简单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比如小猫走、乌龟爬、小马跑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小老鼠和小花猫》中,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等动作。
四、唱游——加强节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经常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比如在《鱼儿鱼儿水中游》的活动中,幼儿学小鱼游时,教师选择三角铁敲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幼儿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喜欢,也容易接受。同样在童谣《小肥猪》中,我们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念“打蚊子”,一组拍手做打蚊子动作。“×××”表示念“打蚊子”,“0”处拍一下手表示拍蚊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学得有趣,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使幼儿兴趣浓厚地、注意力集中地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捕捉到节奏,掌握好节奏。

9. 唱歌技巧,怎么样唱Beyond的歌

仔细看看吧
要唱高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丹田。为什么有些人用了丹田还是唱不到?
1,每个人音域不同,我曾听过,颈项较短较肥的人,多是男女高音,颈项较长较瘦的人,多是男女低音。这是因为喉结的关系,而有些是唱男女低音的人为何可以唱高音?后天的练习也是可以训练的。家族遗传好像也是有关系,你爸妈是男女高音,你注定是唱高音的,这是我去听讲座听来的。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
2,不够气,不够力度。不是叫你全身用力,而是轻松运用丹田及身上的音腔,有四个,胸腔,鼻腔,喉腔及头腔。太紧绷会造成唱不到高音,因为你已锁紧喉咙。

真假音变换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为什么有些人假音很小声,因为你的声音还没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声音才会开的,而且丹田力度也有管。低

低音的人能用真音唱到很高的音,但却不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反而高音的人不能用真音唱很高的音,却能用假音调更高的音。

我的音乐老师说过,除了美声唱发,运用丹田唱流行歌,久后声音一定沙哑,张惠妹就是一个例子。唱歌最重要是运用丹田,而不是用喉咙乱喊乱叫,只有用丹田唱歌才是保护喉咙最佳方法。找了些资料让你参考,不过还没有跟准节拍不要用先,我不会害你的。

丹田唱歌其实是发声和"气"的运用
当你用丹田提劲发出的声音会叫"厚"叫"饱"!!这是因为发声源较深的因素
丹田就好像是引擎一样!你得借由它把气力经由声带送到共鸣点....
所以唱歌时有点像是用"腹肌"唱歌!但并不是用真的肚子用力就好了!
是肚子的"深处"----即所谓丹田
但是去感觉那种使力的方式去熟悉它运用它!唱唱高音的东西就可以听
得出来是否有用到丹田!有用到的话声音会很扎实......

1、 共鸣原理及分类
...
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人体共鸣的相
互关系和作用,并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得到它。
<一> 共鸣的原理
共鸣——某物体因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
的共振的现象叫共鸣。
声音产生需要有振动体、媒介<空气及其它>和听声音耳膜。当物体被打击而产生振动
时,促使媒介产生了波纹,叫音波。这种音波由媒介传入人的耳膜成为声音。一个发音
体在振动发音时,它除了能发出一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例如:a弦振
动率是400,当它的微波传到某一个每秒振动440次的物体时,这一物体受到振动的影响
,才会引起共振,产生共鸣。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
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
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
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二> 共鸣的分类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
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
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
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
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
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
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
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
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
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
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
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由于运用性质的不同,头部前方共鸣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一般称腭以上为“上
部共鸣”,腭以下称“下部共鸣”。
上部共鸣:包括鼻腔、鼻窦、上颔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下部共鸣:包括口腔、咽腔、喉上部等处。
前面说过,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然而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为
什么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呢?原来,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
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
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
的扩大。
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
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
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
话或发某些音时,“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
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
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
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
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
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国,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
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

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
回口腔是不容易的。这样,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
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
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使用上部共鸣,似乎半鼻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民族唱法中,显然比美声唱法的鼻音
是要少些。 这是由于两种发音的口腔开度和肌肉松紧不同而引起的。`歌唱的发声,每
个韵母几乎都披上了鼻音的色彩,尤其遇到窄韵母i.u.yu时,这种现象就更显着。然而
听者要是不细分辨,就听不出鼻音的色彩,反而觉得声音饱满。
由于韵母发音有高低性质的不同,它对“骨传导”所起的强弱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
窄韵母i/u/yu显然比宽韵母a/o/e强,这点从实验上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发窄韵母时口腔比较窄<声位高>。当声波达到口腔时,不是很畅
快地流到口外,它要比发宽韵母的气流送得缓慢,这时腭部被鼓动的力量也就强些,因
而可使颅骨受到强烈的震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这类韵母最容易把声波引向鼻腔,也
誻最容易产生鼻音,而且发音时的口腔肌肉比较紧张。为了使它不带鼻音或少带鼻音,
发这类音时更应该注意口腔适当扩大。宽韵母a/o/e的口腔开度都比窄韵母i/u/yu为大,
从喉部发出的声波到达口腔时,没有窄韵母那么大的强度,而且很容易从口腔内部辐射
出动,所以震动颅骨的力量也就减弱了。因此对于头部共鸣来说,窄韵母比宽韵母更为
显着。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
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
这是因为发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当唱高
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鸣,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总是要求圆动听的。常听到一些女高音,虽然能唱到C4,的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当他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和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
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这是
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我们要求歌者
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
。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
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也是声波直冲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
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这就是我国戏曲界所讲
的所谓“脑后摘筋儿”。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
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
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另外,声波到达口咽腔时, 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
它从的后部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
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但不要僵硬>
。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
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
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
实验证明,光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的,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清楚
的。这是因为喉腔基本是软组织组成,在软的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
因为喉腔较小,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着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以上各种情况说明,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
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
呼气和挡气的作用。

怎样获得共鸣 (2)

2、共鸣与声区
依据音的高低变化和共鸣部位的不同运用,形成了三个声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

高声区<头声区>
发声偏重于头腔共鸣,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
有振动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同时要注意在高声区演唱时,鼻咽腔和软腭
等处和肌肉的运动不可收缩过分,使音波没有流动的余地,影响了泛音音响效果。
中声区<混声区>
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中声区是低声区和高声区
衔接的地方,既要把高声区音量同低声区音量调节控制均匀,又要保持声音的通畅和统
一。这个声区在声乐训练中占主要地位。中声区音乐柔和、松弛而又明亮。要提出注意
的是,喉、舌等肌肉在演唱时,如果收缩过分,也会产生声流堵塞,这时既隔开头腔共
鸣,又失去了胸腔共鸣的支持,就会出现错误的声音。
1低声区<胸声区>
发声偏重于胸腔共鸣,有利于发挥低音 区的歌唱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明显感到胸腔有振
动感,声音自如,深厚并有深沉的感觉。必须提出注意的是,唱低音时,颈部肌肉、舌
肌如果收缩过分,就会失去中声和高声区的共鸣,出现沉闷和暗哑之声,对演唱效果影
响较大。

3、 换声区和解决换声的方法
我认为换声区每个人都存在。有人说,只要把声音唱到高位置上去,换声就不存在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要承认换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上对换声的现象不要
产生惧怕感,要想各种方法去解决它,并要创造性去研究它。

<一> 什么是换声区?在歌唱发声时,由低音向高音唱,或是从高音向低唱,突然出现
一种控制不住的“破裂卡壳”的声音,顿时感觉上下声音不统一,这种不愉快的声音便
是“换声”。
产生“换声”的原因是多种睥,其中主要原因应从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两片声带在发
声运用时不均衡,其中一片声带不绷紧,杓状软骨的平衡作用失去了,就产生了破音。
或者,发“真声”时声带靠拢,由于喉肌用力声带“拉紧”。发“假声”时声带不靠拢
,喉肌不太用力,声带较为放松。在发声歌唱时这两种声音力量需要衔接得很好,才能
使声音统一起来。如果衔接不好,一刹间没有及时的把“共鸣量”调节好,立即就会出
现一种虚弱撕裂或是中断的声音。破音一般容易产生在高音极限音符上和临近音色变化
的音符上。高音一般产生在E2、F2、#F2。而“换声区”一般是包括三个半音的音程,
其中变化最大的音称为“换声点”。
因为每人嗓音的生理条件不一样,所以换声点的位置有所移动。
女高音:有一部分女高音换声不明确,但戏剧女高音换声困难。换声在#F上下;
女中音:这声部较复杂,音域广,音色变化大。一般有两个换声区。一个在F2上下。第
二从#C直到F2的范围之内。戏剧性和低女中音在E2、G2,抒情性的在降E上下;
男高音:大多数的换声区在#F、F2包括一部分在G2、降A2。
男中音:高的男中音换声在降E、E2、F2,低的男中音换声在D2、#C2。

<二> 解决换声的方法
<1> 采用“关闭唱法”解决换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对解决换声的生理现象,是采用了元音变异的手法<即关闭唱法>
。在变异处加“o”、“OU”。例如:“妈”字是<a元音>,在正常的中声区唱a音,在
换声区加O音变<mao>,过了换声区再加<ou>音,就变成<mou>的元音。经过这样的
变化后,由换声所带来的虚音,逐渐出现了明亮的声音。在解决换声时,一定要掌握提
前做换声的准备工作。当从一个声区马上要转换到下一个声区时,立即需要利用共鸣在
不同声区变化的混合共鸣的方法,避免出现声区不统一,造成喉音和鼻音等不良现象。
例如:女高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一般情况下换声点在F2音高上。这时要向前一
个二度降E2音上<其它类推>移动,在降E音上稳定喉头,调正声带的变化。并利用元音
变异的手法,用弱音控制唱,以头腔共鸣为主来调节去歌唱,唱到F2时声音自然会突破
换声点,逐渐出现明亮的声音进入高声区,促使整个声区统一了<其它声部类推>。
关闭唱法是中声区用较亮的a,再进一步带入o使声音圆润,到换声区开始用y。男高音中
的声区a要多用,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男中低音o要多用,使声音浑厚,低沉。用a,
o,I元音训练,是统一声区的主要办法。
<2> 用“中东辙”字音解决换声的新方法
民族唱法采用“中东辙”的字韵来做歌唱发声练习,是解决换声和扩大音域, 见效最快
的手段之一。
\'衡量声乐教学的水准,一方面要求教学质量好,同时又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的快。
在声乐教学中是存在许多矛盾的,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扩大音域,达到声区统
一。这其中存在一个障碍,即如何解决人的“换声”阻力。“换声”是人的生理变化极
其复杂的表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喉头内部肌肉活动失调的现象。多年来,“美声唱
法”对“换声”的生理现象一直采用元音变异的手法来解决。通过这种变化,虽然在一
些声乐学生嗓音换声上起了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解决得不彻底,音域扩展的慢。
我赞成咬字换声。我们汉字非常多,要从字的发音含义、性质去分析选用。那么,选用
什么样的字来解决换声最合适呢?采用鼻音类的字来解决“换声”,对扩大音域最有益
处。鼻音类包括四道辙<人辰辙、言前辙、江阳辙和中东辙>。这四道辙包括的字相当
多,集中采用“中东辙”的字来做练习,能得到最佳效果。在“中东辙”的字中,又是
重点选用“空、通、松、浓”四个字为主要训练用。这几个字属于鼻音类,此类字本身
就带有自然的鼻腔共鸣的因素,例如:“通”字,它是由“t和ong”拼成的,当唱“通
”字时,一开始由咬“t”很快进入“ong”音并有延长得到头空的感觉,声音自然进入
头腔共鸣中去。因为“ong”音本身带有头腔的自然共鸣因素,这样,在头腔里,ong产
生眲共鸣振响,给人以宽的感觉<指在音色上>。
“中东辙”的字,从生理上去分析,喉位自然下移,舌根不抬起,使口腔、咽腔的空间
增大,声音可以自由流通,不受阻碍,换声自然也容易解决。因而,“中东辙”的特点
是:中东舌居中,喉咙感觉松,出字半闭口,收字鼻出声。

<一> 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物体由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越密则音越高,振动越疏音则越低
。这种疏密程度的变化称为音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
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
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
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经常会听到各种演唱者的议论。评论最多的是"这位演员唱的音
真高","他的声音才真叫亮呢"等等。这便是人们对演唱最起码的评论。说明在演唱中人
们对音的高度是有要求的。但这,并不等于那种尖刺的声音就是正确的。在练习高音时
,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喊"唱,就能把声音唱高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唱高音
必须要求正确地运用头腔共鸣。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借助弹性力量很快开合,产生高
频率振动,但产生了高音。
从生理上分析,唱低音时声带拉长,边缘厚,弹性张力松弛,开合缓慢。我们有时去欣
赏大合唱演出,它总能给人以力量和向上感觉。如果缺少了低声部,整体合唱效果感觉
就没有分量了。只有高声部的[演唱,声音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低声部能发挥作用,合唱
演唱效果立即就变了样,那种丰满深厚、富有魅力的声音立刻吸引人们去遐想。这种声
音来自于胸腔的振动。胸腔是低音的共鸣区,声音向下唱,喉头自然就要下降,靠近气管,声波在胸腔内产生了振动,运用这种共鸣就会出现了松、通、厚、浓的声音。因为音的高低是与共鸣起直接作用的。
<二> 共鸣同音量的关系
音量的强弱变化是歌唱的表现手法之一。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振动时的振幅大小而决定
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有人误认为强的声音是高音,弱的声音是低音,
其实是不同的>,还有的人在追求一种"响"的声音,误认为用这种强而响的声音去歌唱
效果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强弱是相对的,二者是因为对比而来的。因此在歌唱中,
要根据歌曲内容和处理的需要,做到既能强又可弱,这样的变化就比较自然。
在音乐的旋律中,常用强弱记号来表现音量的变化。如P、PP、PPP、f、ff、fff等。希
望演唱者对曲目要细心地研究作曲者标记的强弱对比及感情的表达记号。千万不要过分
追求大音量,这样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总之,这些共鸣音响效果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
灵活多变自如的共鸣技巧,并采用统一的混合共鸣,使各共鸣空间振动音响起最大的谐
和作用,才能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在强弱的声音技巧运用过程中,声音用的越轻巧
,保持歌唱的位置就越高。
<三> 共鸣同音色的关系
音色是声音的一种特性,是由于发音体的声音不同而产生的。音色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的。从生理上看,每个人的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厚,音色就厚
一些。声带短而薄,音色就明亮一些。
各种共鸣腔内的共鸣效果各有特色,可以唱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来,所以说,音色是
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歌唱发声中,
要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要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整,才能唱出动听的音色
。由于共鸣腔的范围很小,只要轻微一动,发出的音色立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