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流动人口健康知识讲座综合信息
扩展阅读
一天一点理财小知识 2025-01-20 07:04:19
如何遮住视频里的歌词 2025-01-20 07:04:11
腾讯动漫付费多少钱 2025-01-20 06:48:38

流动人口健康知识讲座综合信息

发布时间: 2022-07-13 05:50:23

A. 如何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推动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起内部及与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有利于流动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政策出台,切实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范围。在制订、修订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医疗、药品、基层卫生、妇幼卫生、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时,要将流动人口考虑在内。 
(二)提高卫生计生服务可及性。基层社区卫生计生服务机构要针对本地流动人口工作、居住的主要特点,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优化卫生计生服务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可及性和有效性,使流动人口能够方便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相关服务。 
(三)开展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政策宣传。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开发、制作、发放流动人口易于接受的宣传资料,宣传卫生计生政策法规和服务项目,合理运用各种适宜的媒体形式,并利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使流动人口熟悉相关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流程。 
(四)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利用多种途径向流动人口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和《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另行制定)。大力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传播基本健康技能,从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慢性病防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 
(五)精准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流动人口纳入健康教育服务范围,并积极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 
(六)建设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在以流动人口(农民工)为主体的工矿企业、流动儿童占一定比例的学校以及流动人口家庭中,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企业、示范学校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重点联系城市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每个城市每年都要打造一定数量的富有流动人口特色的健康促进示范企业和健康促进示范学校,评选出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健康家庭。
(七)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宣传活动。国家卫生计生委每年以“人口流动,健康同行”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根据年度工作重点确定。主要内容是:传播健康核心信息,树立科学健康观。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针对目标人群,确定主要内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关爱流动人口健康社会氛围。

B. 社区里开展宣传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文章怎么写

根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试点方案要求,孝感市确定在人口稠密、环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具有城镇代表性的孝南区广场街办事处三里社区进行试点。笔者作为一名普查员参与了此次试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这两个问题给普查工作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难度,影响了整体工作的进度,并且对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人户分离”现象。人户分离户占整个调查小区的20%(仅以笔者入户登记的第4自然小区(146户435人)数据为参考,下同)。他们大多把人口普查与户籍管理挂钩,不愿配合普查工作。主要有两种现象:

一是户口在本户,在本街道其他普查区、调查小区居住18户,占分离户的62%,主要以在其他普查区、调查小区购买新房和出嫁为主;普查员根据“户口在本户,2009年9月19日晚未居住本户”的原则对他们进行了登记,这就造成了一个人在两处登记,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有的“分离户”为了在该区登记,又搬回原来的老房子居住。有的原来老房子已经出租,现仍要求在此登记。

二是户口在本街道其它普查区,主要包括购买本调查小区住房或借住、租住在本调查小区,共11户,占分离户的38%。他们中有的住户被调查时,声称已经回原户口地登记了,拒绝提供户口本,甚至连姓什么都不肯讲。在这次试点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漏登,普查员反复做他们思想工作,最终对他们进行了登记。

笔者认为,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居民对人口普查不了解,把人口普查与户籍管理混为一谈了。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户籍问题的确涉及到了拆迁补偿、享受政策优惠、子女上学等切身利益。例如,有关拆迁的问题,有关政策明确了居住人口数量与居民享受拆迁额度的关系,申报人往往把所有户籍人口都申报为人户一致,导致调查结果不真实;另外享受政府优惠的问题,调查对象的户籍在本社区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有的调查对象本来长期不在本社区居住,应属于户在人不在情况,但是在调查登记时隐瞒事实;还有的家长为使孩子能够上一所教学质量好的小学,将户口长期“空挂”在某单位。如果普查时人户分离户既在户口所在地登记,又在居住地登记,将会给人口普查增加不小的工作量。

二、“流动人口”现象。其中流出人口76人,占调查小区人口的18%,他们主要流入北京、黑龙江从事建筑和广东、武汉等地从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登记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家中的留守老人对他们的详细地址和从事具体的行业和职业不很清楚,回答较模糊,普查员要从多方面来了解这一信息,尽量使其准确。

二是流入人口41人,占本调查小区人口的9%。大致可分为三类:1、搞实业、加工业的人,他们居住地点相对固定;2、经商人员,他们经常外出,作息时间不规律;3、从事服务行业的没有固定的住所,作息时间也极不规律。第一类人相对比较容易,关键就是后面两类。

一是务工经商人员和服务行业人员早出晚归,作息时间极不规律,很难碰到人。针对“难见户”登记难的情况,有的普查员比较细致,在摸底的时候就告诉摸底对象,我们什么时间会来登记,您到时候会不会在家,如果方便的话,麻烦您留个电话,一部分居民就通过电话报填的方式进行了登记。有的普查员就利用就餐、下班、夜间多次上门,或者发“预约通知书”,甚至是留守等候的办法进行登记。通过这两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是部分流入人口配合程度低,不愿如实申报。一来他们认为自己是短期居住,跟社区扯不上什么关系,没有接受过社区任何服务,登不登无所谓。二来由于此次专项试点的长表,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很容易牵动普查对象的“隐私”。由于受各种利益的影响,一些居民抗拒心理比较严重,不愿如实申报。例如:有一位企业白领认为我们调查的内容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她以此为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

对搞准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普查数据的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普查法”。由于目前出台的《统计法》规定对不接受调查的个人只能以教育为主,缺乏约束力;另外根据每次大型普查相应出台的《普查条例》,使用年限很短,不易对广大群众形成自觉自愿参加普查的意识。建议尽快建立一套与普查相适应的法律条文,使其有法可依,为今后的普查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对不主动申报者和不如实申报者,依法处制;同时加大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普查登记的自觉性,变原来被动申报为主动申报。

二是充分发挥公安、计生、民政、市容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尤其是公安部门对暂住人口管理的作用和街道、乡镇主体作用、以社区居委会为一个单元,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形势下的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对所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进行认真核对,适时掌握流入、流出动态,以便到调查摸底时确定流动人口相对静态的人口数据。同时,在正式入户登记的过程中,依靠用工单位对在工企单位和工地工棚的流动人口进行登记;依靠房主对在私房出租户中的流动人口进行登记;依靠物业小区对新开发小区的业主进行登记;依靠管理单位对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做好登记的协助工作。

三是针对城区人户分离户比较多的情况,建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划分常住人口区域,尽量减少重复登记。

C. “把健康带回家”,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活动在哪

  • 在江西这个是为了让更多外在流动人口获得健康的一个公益活动。

  • 各县(区)卫计委、计生协,各开发区(新区)社发局: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健康南昌建设,倡导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氛围,提升流动人口对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根据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把健康带回家”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的通知》(赣卫流管字〔2017〕5号)精神,南昌二七医院积极学习,结合我市实际,决定在2018年春节期间,利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把健康带回家”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一、 活动主题和目的

  • (一)主题:把健康带回家

  • (二)目的:让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元旦、春节期间将“健康身体、健康知识、健康用品”带回家(家庭、家乡),使他们成为健康关怀的受益者,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者。重点在春节期间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健康服务、健康故事、健康知识,营造“把健康带回家”的良好氛围。

  • 二、活动时间

  • 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

  • 三、主要内容

  • (一)整合资源提供健康服务。

  • 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针对本地流动人口主要健康问题,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工地、市场、社区等场所开展下列活动: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服务,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技能培训等形式,围绕合理膳食、科学就医、职业安全、妇幼保健、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卫生应急等内容,引导流动人口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提升广大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和政策宣传,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现场义务诊疗和健康咨询、发放免费避孕药具等服务;大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全面两孩、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跨省、跨市异地就医结算等政策;对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可以享受但未能享受免费“两癌”筛查的妇女进行补查;对准备结婚、生育的返乡人员进行免费婚检和优生优育检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流动人口开展健康体检。

  • (二)突出重点开展健康传播。

  • 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结合流动人口特点和健康需求,向流动人口发放一批宣传资料和健康用品,倡导流动人口将健康知识技能、政策、健康工具的使用方法等传递到家庭成员中,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氛围。重点传播与流动人口健康紧密相关的核心信息,如:《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15版)》、《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网站下载)等;发放与“三减三健”相关的健康用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可结合上述内容制作简洁实用的健康支持工具包(以下简称健康包),方便流动人口随身携带。积极协调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健康教育纳入劳务技能培训的内容。

  • (三)集中力量强化环境宣传。

  • 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春运期间,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场所和火车、长途大巴、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博微信、楼宇电视等载体,以及流动人口服务站点和返乡沿途交通服务站点进行立体化宣传,播放(刊登)健康主题的公益广告和宣传片;设置宣传栏、宣传资料架,免费发放卫生计生政策、健康知识、卫生应急科普等宣传手册、折页,推广卫生计生系统主办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交通场站设置宣传咨询台,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大力营造健康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舆论氛围。

  • (四)讲好健康幸福故事。

  • 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积极挖掘春节期间卫生计生工作者坚守岗位的故事,特别是偏远艰苦地区和急诊科、儿科等科室医务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故事。要结合春节期间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在媒体报道如产房大年初一婴儿诞生、医生家庭过节等故事,营造医患和谐氛围。要组织医疗卫生专家积极参与电视台和互联网的专题健康节目栏目,介绍健康过年的相关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D. 什么是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化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和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

创新服务模式,有序推进政府购买卫生计生服务,基本形成高效配置卫生计生公共服务资源的服务体系和供给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

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和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

2、实现服务资源共享。

3、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对象。

4、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卫生计生机制。

5、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

6、调动社会力量,创新服务模式。

(4)流动人口健康知识讲座综合信息扩展阅读:

要深化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和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基层综治中心、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平台)、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中心等职责之中。

各级综治、民政、财政、农民工工作、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实现服务资源共享,合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

卫生计生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在培训、交流和联合办事等方面的协作;综治组织要用好“一网办”、“一网通”;农民工工作协调机构要加强对农民工及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统筹协调。

民政部门要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力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

E. 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指导意见》指出,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既定医改目标的有效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和卫生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当前,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进入“全面统筹、快速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在保证原有卫生信息化和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全面统筹建设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为重点,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居民健康卡为载体,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关键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指导意见》确定了近期几项重点工程,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统领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区域信息化示范项目扩大区域平台覆盖面,以四级平台建设统筹实现六大业务应用和共享三大数据库信息,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卫生计生服务惠及于民,加大远程医疗工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可及性,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快速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
《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最终全面建成全行业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方便群众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卫生计生科学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部分地区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了人口健康信息共享和跨区域业务协同。全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全面建成,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远程医疗系统初具规模,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居民健康卡应用稳步推进,成为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覆盖13亿人口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库,为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健全,150余项标准和安全规范初步满足当前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需求。对于提高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亟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实施,加快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完善生育政策做了总体部署,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人口健康信息化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通过一系列涉及信息消费、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宽带中国等重大民生政策的出台,规划和部署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原有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到十余省份进行调研,多次组织有关领域专家进行研讨,在保证原有卫生信息化和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制定形成《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原则、总体框架、重点任务以及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更加有效地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生育政策和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全员人口信息包括人口基本信息,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相关信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等。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全员人口信息库,覆盖了全国13亿人口信息,支撑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计划生育服务应用。
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控、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9个省份已建立全省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目前,全国已有37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共享。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6省份建立全省电子病历数据库。
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通过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的基础信息,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电子病历是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信息来源。三大数据库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动态更新,确保三大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支撑业务协同。 人口健康信息化要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卫生计生机构上下联动,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实时动态更新、整合共享,保证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业务协同。
地市、县级平台承载区域内多种卫生计生业务应用,是区域内各类信息系统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和枢纽,为省级平台提供区域内人口健康信息。省级平台形成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索引库,对上是国家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平台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和综合决策的数据来源,对下调度省内各级平台,联通业务系统,满足跨区域业务协同需求。国家平台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综合监督、计划生育、中医药管理、新农合和应急指挥等功能,形成多主题数据库,突出信息整合和大数据应用,支撑国家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
目前,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等10省份已建成省级信息平台,实现部分人口健康信息实时采集与共享交换,支持跨区域业务协同,服务综合管理与科学决策。部分地市和县区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业务协同。 六大业务应用是满足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需求,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依托于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公共卫生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完善疾病防控、妇幼健康、综合监督、食品安全、血液管理、健康教育等信息系统,实现分级管理,提高业务能力,推动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计划生育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国家和省两级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应用,实现辖区内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医疗服务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加强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并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实现医院内和医院间信息共享,以远程医疗推进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上下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医疗保障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省级与国家级新农合系统对接,实现跨区域即时结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共享,提高新农合基金监管水平和使用效率。目前,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河南、浙江、内蒙古、吉林、海南等9省份的省级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国家新农合系统实现联通和信息共享,上海、安徽、江苏、河南四省份实现省内跨区域即时结报。
药品管理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支持基本药物监测和管理,支持药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配送和使用管理,加强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应用。
综合管理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提高人口健康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能力,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支撑科学决策和政策规划。 居民健康卡具有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金融功能,目的是逐步统一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新农合证等,方便居民预约挂号、疫苗接种、共享检查检验结果,方便居民获得连续、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于全人群生命全过程。
居民健康卡作为群众享受各项卫生计生服务的载体,对于改变人民群众的就医模式和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构建便捷、连续、可查、互信、共享的医疗服务流程,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提高跨机构、跨区域诊疗时效和质量,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促进医疗卫生业务协同以及向健康服务业延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逐步解决看病就医问题、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充分发挥居民健康卡的健康管理和便民惠民功能,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出台《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制订相关技术规范。目前,河南、内蒙古、辽宁、广东、江苏等15个省份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大型医院开展居民健康卡发放与应用工作。实现了多卡合一,跨机构、跨区域就医一卡通,费用实时结算,动态记录和共享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满足紧急情况下医疗救治、异地共享信息和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 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切实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做到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本级重要信息系统已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完成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且每年都开展等级测评及相关安全整改工作,做到动态安全。全国范围内重要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定级备案工作,各地区域信息平台以及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积极开展等级保护建设。
按照国家《电子签名法》和国家密码管理有关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推进以CA电子认证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身份真实可靠、业务数据完整可信、用户行为规范可控和责任明确的网络信任体系,确保业务安全有效运行。目前,全国已有22家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电子认证监管平台的符合性测试,遵循统一的证书格式标准、接口标准,实现全行业跨地域、跨信息系统的一证通用、互认互信。
在人口健康信息化中,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是人口健康信息的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中医药机构等)为人口健康信息的责任单位,明确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对外提供,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负责的人口健康信息不得在境外存储,注重落实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妥善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为加快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化总体框架,当前要扎实做好几项重点工程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快速推进。
1.关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与金人工程。
按照《“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重点是统筹中医药管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新农合等业务,建设国家级信息平台,联通各省级平台,促进各地区域平台建设,统筹实现六大业务协同应用,共享三大数据库信息,实现信息整合和大数据应用,形成全行业实用、共享、安全的信息网络,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按照《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金人工程”),以出生登记信息和全员人口信息为主线,主要服务于计划生育工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应用。
总体上,以统筹推进两项工程为契机,统筹业务需求,加快国家和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软硬件匹配、信息整合和大数据应用。
2.关于居民健康卡信息惠民工程。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进一步加快居民健康卡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居民健康卡基础环境建设。继续坚持以大型医院和新农合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者等四类人群为重点,发挥好人口信息库的作用,免费为群众制发卡。推动大型医院将居民健康卡作为精细化管理和便民惠民的切入点,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持卡就医的方便、快捷和实惠。以推进金融IC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为契机,促进金融IC卡加载健康应用(居民健康卡)。继续坚持在保持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都不变的前提下,将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方便群众“一卡多用”。
3.关于远程医疗信息惠民工程。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实施远程医疗信息惠民工程。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支持中西部地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目前已有800多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提高服务可及性,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通过建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云服务、视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探索创新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完善远程医疗运营监管机制。
4.关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示范。
选择部分地市,示范推广上海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经验,依托居民健康卡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卡,以卫生计生协同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资源集约化、流程科学化、服务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新机制;促进区域内信息共享及医疗与公共卫生的业务协同,建立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构建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等内容的区域卫生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评估与考核能力和水平。
5.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化。
2003年以来,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建成覆盖国家、省和地市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在各类卫生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将在现有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基础上,扩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覆盖面,向县级延伸,提升各级卫生应急信息化装备水平,提高卫生应急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能力,实现预警评估、辅助决策、现场指挥、异地会商、队伍和物资的有效管理与调度,加强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利用多种通讯手段构建卫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应急指挥管理流程,不断建设完善国家、省、地市、县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6.关于中医药信息化。
中医药信息化是人口健康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通过多年建设,中医药信息化取得了一些进展。建立中医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初步实现了中医医疗质量监测数据库上报的网络化;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类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中医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基本建立中医药电子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着中医药网络宣传和教育作用。建成区域、院际等信息共享网络,开展电话网络预约挂号、远程医疗会诊等网络服务。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注重信息共享和交换。积极研制中医相关信息标准,研发中医临床术语数据库、中医疾病诊疗数据库、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等一批中医药数据库。
下一步,加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电子病历和中西医结合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中医药标准规范,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依托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与卫生计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中医药资源基础数据服务和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对中医医疗质量的信息化监测和管理。构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资源库,促进民族医药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为确保如期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需要全面统筹,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设在规划与信息司,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职责。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专家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战略、政策规划、重大项目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专业咨询和决策参考。各地可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模式,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着力构建权责统一、分工合理、上下联动、保障有力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鼓励并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与保障制度。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财政、信息化管理等有关部门,保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点保障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确保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F. 把健康带回家公益活动优惠标准

  • 主题:健康带回家

  • 时间:2018年春节期间

  • 主要:开展健康传、播提供健康服务

  • 主要内容:

  • (一)整合资源提供健康服务。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针对本地流动人口主要健康问题,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工地、市场、社区等场所开展下列活动: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服务,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技能培训等形式,围绕合理膳食、科学就医、职业安全、妇幼保健、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卫生应急等内容,引导流动人口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提升广大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和政策宣传,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现场义务诊疗和健康咨询、发放免费避孕药具等服务;大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全面两孩、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跨省、跨市异地就医结算等政策;对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可以享受但未能享受免费“两癌”筛查的妇女进行补查;对准备结婚、生育的返乡人员进行免费婚检和优生优育检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流动人口开展健康体检。

  • (二)突出重点开展健康传播。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结合流动人口特点和健康需求,向流动人口发放一批宣传资料和健康用品,倡导流动人口将健康知识技能、政策、健康工具的使用方法等传递到家庭成员中,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氛围。重点传播与流动人口健康紧密相关的核心信息。

  • (三)集中力量强化环境宣传。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春运期间,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场所和火车、长途大巴、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博微信、楼宇电视等载体,以及流动人口服务站点和返乡沿途交通服务站点进行立体化宣传,播放(刊登)健康主题的公益广告和宣传片;设置宣传栏、宣传资料架,免费发放卫生计生政策、健康知识、卫生应急科普等宣传手册、折页,推广卫生计生系统主办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交通场站设置宣传咨询台,组织工作人员、志愿者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大力营造健康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舆论氛围。

  • (四)讲好健康幸福故事。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积极挖掘春节期间卫生计生工作者坚守岗位的故事,特别是偏远艰苦地区和急诊科、儿科等科室医务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故事。要结合春节期间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在媒体报道如产房大年初一婴儿诞生、医生家庭过节等故事,营造医患和谐氛围。要组织医疗卫生专家积极参与电视台和互联网的专题健康节目栏目,介绍健康过年的相关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 目的:倡导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氛围,提升流动人口对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让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春节期间将“健康身体、健康知识、健康用品”带回家(家庭、家乡),使他们成为健康关怀的受益者,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者。南昌二七等一系列健康机构都积极配合开展活动。

G. 流动人口怎样预防艾滋病

流动人口包括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青壮年以及长期在外跑长途的司机,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他们远离艾滋病。

(1)防止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艾滋病。流动人口一般都是青壮年,正处于性行为活跃期,再加上长期远离家庭和亲人,孤身在外,更容易和不了解的人发生性行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也许他的性伙伴已感染了艾滋病,而外表根本看不出。如果和一个不了解的人发生性行为,那么一定要全程、正确地使用安全套。

(2)防止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千万不要到地下采血点或一些不正规的血站去卖血,也不要轻易使用血液或血制品,如果非用不可,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来源,确定它被检测过是安全的,不带有艾滋病病毒。更不要去吸毒,否则不仅损害健康还很容易感染艾滋病。另外,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要小心不让受伤者的血液沾到自己的皮肤上。

(3)要防止通过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如果一个外出打工的妇女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千万不要怀孕,如果怀孕了要尽快中止妊娠,不要把孩子生下来,因为在怀孕和分娩的过程中,她很容易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一旦感染了艾滋病,就活不了几年,如果硬把他生下来,将是一个悲剧。

(4)如果生活中有人感染了艾滋病,千万不要故意避开他甚至歧视他,因为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大可不必惊慌、害怕。

而感染了艾滋病的人在遭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后,会更加自暴自弃,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或企图自杀,甚至图谋报复,故意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他人,那样将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总之,流动人群要积极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不要错误地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要积极地关注预防艾滋病的问题,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咨询。

有报道说,在深圳发现的78 个患者中,目前能够和确认联系乃至接受治疗的患者仅20 多个,而其他50 多人已失去联系,不知身在何处。因为这其中部分患者在化验时用了假名假地址,待确定为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后便杳无音讯。如果这些人不洁身自好,就极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周围比较亲近的人,成为人群中的“定时炸弹”。所以,大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H. 有关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的资料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涌入,其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外来人口的涌入,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已构成了对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应当指出的是,人口流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纵观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及生产结构的变化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一过程,并且是为期不太短的过程。因此,由流动人口引发的犯罪问题,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从罪犯的职业分析,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从各地公安机关掌握的情况看,农民约占流动人口犯罪人数的80%。这种情况与目前流动人口中农民所占的比例相一致。由于流动人口中农民居多,而他们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往往偏低。因其自身素质的局限,一方面他们向往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到城市当合同工、临时工,担负起城市职工不愿干的累活、重活、脏活、险活。与常住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都处于较低水平,自身权益也往往容易受到侵犯。故当他们看到当地居民工作轻松、挣钱又多,家境富裕,家人团聚,不禁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失落感以及压抑感,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从而导致有的人不惜以身试法,触犯刑律,构成犯罪。
(二)从罪犯的年龄构成来看,大部分为35岁以下的青壮年。流动人口中35岁以下的青壮年犯罪居多,这与目前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的情况一致,他们当中又有许多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中断使他们缺少应有的文化知识和谋生手段,故而易于感染犯罪。由于流动人口青年人多,而青年人大多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感情用事,特别是受到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毒害,部分人往往胆大妄为,丧失理智,不计后果,从事某些犯罪。这也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严重的重要原因。
(三)从犯罪类型看,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为主,并伴有团伙作案。从犯罪种类看,表现出以直接的侵财犯罪为主、种类齐全的特点。作案的内容多以杀人、盗窃、抢劫、卖淫、嫖娼、制黄贩黄、贩毒等犯罪为主。从重庆市的调查来看,1992年到1995年10月该市共查获进城农民作案2689起,其中盗窃2067起,占76.87%,抢劫349起,占12.98%,抢夺61起,占2.3%,三项合计占总数的92.12%。1990年广东东莞发生杀人案件22起,外来流动人员作案的占12起,占总数的54.5%,其中因图财而杀人的有6起,占一半的比例,其中农民案犯占88.4%。1994年,贵州遵义破获外来人员作案878起,盗窃、抢劫、诈骗三类案件821起,占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的93.5%。其它如凶杀、爆炸、强奸等案件,大多是在非法获取钱财的同时或是在已经获取的情况下出现的继续暴力行为。(1)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一些外来农民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多挣钱。在这种目的得不到满足时,有的便铤而走险,实施侵犯公私财产的犯罪。同时,还因农民出来打工,大多是亲戚、朋友结伴而来,同吃同住,加上与外界不熟,使他们成为一种较为封闭的小团体。在实施犯罪时,多为一方提出,他人响应,合伙作案。大量的流动人口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较为有利的地缘、亲缘为纽带,拉帮结伙的组成松散的或是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诸如偷窃团伙,流氓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制黄贩黄团伙以及协助销赃团伙来危害社会。团伙成员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因而大案不断。
(四)犯罪的流窜性。流动人口的属性决定着其犯罪的特点,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往往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游荡于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城镇乡村,寻找犯罪目标,捕捉犯罪时机。他们大多目标不确定,具有实施多种犯罪的突发性,而且由于现代化作案工具的使用,流窜作案的袭扰面日益变广且节奏加快,给侦破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从犯罪的目的来看,具有盲目性和贪婪性。流动人口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普遍文化水平低,甚至不少人仍处于文盲加法盲的阶段。盲目的求富欲望与狭隘的小农意识,决定了这部分人犯罪的盲目性和贪婪性。他们偷割通讯电缆,只是为了变卖其中的铜丝,却不知这种行为给社会的整体运行所造成的巨大损害是不能以铜丝的本身价值来计算的。(2)
(六)犯罪的凶残性与破坏性。流动人口犯罪大多表现在不计后果,只图一时之快上。他们的手段一般较为低劣而且往往伴随很大的破坏性。(3)令人震惊的“昆明百货大楼”爆炸案就是由几个外省打工农民所为。他们见钱眼红,丝毫不考虑百货大楼人员密集、不易疏散的危害,而是用自己手边的土炸药强行炸楼,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收银柜中区区数十元钱。有些犯罪分子手段惨绝人性,具有黑社会成员心黑手毒的特点。
(七)犯罪的隐蔽性。当前流入城市的民工大多囿于其择业手段的缺乏,往往从事一些繁琐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居住处大多是市区的城乡结合部这个治安管理的空隙和夹缝地带。居住的隐密和管理的松散为其从事犯罪和销赃留有一个缓冲地带。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
流动人口的犯罪原因一直是研究的核心,也是研究的难点。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犯罪的因素是极其广泛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不断增长,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探讨问题的角度也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我们拟从违法犯罪的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一)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主体因素。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大批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于农村就地消化这部分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就使得大批人员外出谋求职业,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因此,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中,来自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者,占了绝大多数。从整体上说,这部分人素质不高。 就流动人口犯罪主体而言,犯罪行为的实施,归根结蒂,是由于犯罪主体的文化素质低、道德修养差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造成的。流动人口群体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即其主导文化仍是农业文明,可是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和冲击,外来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带有一部分城市文明的特征。加之受城乡隔离体制因素的影响,使得外来人口社会地位不稳定,移民心态较为突出,与城市社会的联系与互动较弱,具有边缘群体特征。此外,从人口学特征分祈,我们还可看出,大部分流动人口正处在一个既朝气蓬勃、奋发进取,内聚力十分强烈,又冲动莽撞,甚至偏激,缺乏主见,自制能力较差的成长阶段,旺盛的创造欲望可为社会生产巨大的财富,但较低的文化素养和消极的处世态度又容易造成行为失范,影响社会安定。(4)具体表现为:第一,文化素质低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文化素质是个体素质的基础。大量调查材料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了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在日益饱和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工作,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沦为无业游民,在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即使找到了工作,因本身无多大能力和技术,收入也较低,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和现实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反差刺激,一些农民往往很难用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文化素质低还导致他们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差,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第二,流动人口中许多人法制观念淡薄。流动人口中很少有人受过正规的法制教育,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各种法制宣传也很难深入到他们中间去,大多数人不知法为何物,致使他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性后果,不清楚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以致跌进犯罪的泥潭。在查处的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中,许多人头脑中没有法的概念。他们在行为之初并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以及自己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遇到问题往往头脑发热,处理简单,不计后果。如他们偷通讯电缆只是为了变卖其中的铜丝,却不知这种行为给社会的整体运行所造成的巨大损害是不能以铜丝的本身价值来计算的:他们偷盗下水道口的铁孽子、水井盖等,只是为了当废铁卖……诸如此类,其法制意识的缺乏,可见一斑。曲直、美丑,往往以在家乡形成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作为标准。如有的外来打工者在发生劳务或债务纠纷后,往往采取绑架、盗窃、抢劫等非法手段索取自认为是应得的劳动报酬或债务。第三,不健康心理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1、防卫心理过强。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后,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自然容易产生不信任心理和防卫心理,加上自己或其他人在城市的一些遭遇,更加剧了他们的这种心理。一些人由于产生了过强的防卫心理,精神高度紧张,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或摩擦,往往使用暴力进行抗拒或报复;2、过度忍让求安招致不幸。一些流动人口不是不懂得通过正常途径和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的处世准则是“忍”字当头,有些人即使遭到抢劫、强奸都不报案;有些人打工后拿不到工钱,陷入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境地,环境逼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3、受“江湖义气”的影响。一些流动人口或以同乡、宗族,或以朋友为主拉帮结伙,为了团伙的利益,不惜违法犯罪。一些团伙还逐渐演变成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4、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多年来是安守本分,节俭朴实的,但是目睹城市的繁华,城乡之间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的反差,又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不平衡心理,再加上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度空虚,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诱发犯罪。他们大多远离家乡和亲友,顾及社会舆论的心理负担较小,行为往往不计后果。5、心理失衡,自我调节能力差。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是导致部分进入城市的农民心态失衡的原因之一。进城务工、经商、搞服务的农民,大多是抱着到城市淘金的目的而来,认为城市遍地黄金,挣钱容易,致富快。当现实生活使他们感觉到取得的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十分有限时,就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其中一部分人就必然用非法手段去寻求他们向往的物质财富,从顺手牵羊,逐步发展为偷、抢、夺、骗等严重犯罪行为。流动人员违法犯罪中侵财型案件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平等的社会待遇,是导致农民心理失衡的又一原因。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状态下,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在社会待遇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城市居民。流入城市的农民,因没有城市户口而无法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权利,择业范围受到限制、基本生活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低,多劳少得,缺少福利,缺乏安全感,这些都在他们的心理上投下了阴影,一些人往往把无奈和怨气化为心理抵制,进行盲目的发泄,由此引发行为越轨与犯罪的高发。(5)第四,严重的相对剥夺感是流动人口中谋财型犯罪产生的直接心理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扩展,贫富差距的拉大,刺激了一部分人的“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成为犯罪增长的重要原因。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相对剥夺论”解释,一个社会只是贫穷或者只是富裕均不会产生犯罪,但一个社会贫富差别悬殊就会产生大量犯罪。(6)孔子也说过:“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第五,价值观发生扭曲错位,信仰出现危机,这一因素也不可忽视。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商品化、市场化大潮的猛烈冲击而分崩离析。在此过程中,加上世纪末情绪、西方文化的腐朽思想的影响,导致理想的失落、信仰出现危机。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存在偏颇和混乱,使一些人过于注重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当自己超常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采取越轨手段以求解决和解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已成为某些犯罪分子的“圣经”,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公共道德规范,没有公民行为准则,更没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无疑,某种政治、社会或经济危机可能是犯罪的偶然原因,因为它使各方面的生存斗争都变得更加艰难。然而完全有理由相信,道德品质的缺少(它是一种犯罪必不可少的条件)总是在一定时间、在各种生活偶然事件中找到某种冲动,而这些冲动引起了犯罪现象的产生。”(7)
(二)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社会控制程度减弱,犯罪的外遏制系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突出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权威的管理机制,方法上流于表面,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控制机制。目前建立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多为政府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与,属协调或协商性机构,机构成员不对机构承担实际责任,是非常设性机构,缺乏权威性。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缺乏区域合作,信息不畅,导致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工作脱节,不能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活动情况。在管理方法上,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大多只是作一些表面上的收费管理,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很难深入流动人口中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冲突不能有效调解,对一些具有劣迹行为者缺乏相应的监督、教育管理措施。这些都导致了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约束力量减弱、防控能力弱化,使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持续增长。2.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日常管理。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基层派出所。公安派出所的警力配置未考虑流动人口的因素,是依常住人口配置的,且本身已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现在却又需将这部分警力去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这样一来,警力就明显不足,也就无法与繁重的人口管理任务相适应,工作中必然出现许多疏漏。因此,派出所只能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在社会上聘用2-5名协管员,工作也只能限于办理暂住证件,根本没能力深入辖区协助民警对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开展日常管理。管理上主要依赖于临时性、突击式的管理方式,一年集中搞两到三次暂住人口清理整顿工作,执法人员疲于奔命,清理整顿的效果却难以持久。3.对出租房屋的管理不善。由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无固定住所,出租房屋便成为其主要落脚点。房屋出租者与租赁者之间租赁手续简单,且疏于管理,致使出租房屋成为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分子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藏身的主要场所,也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管好流动人口,控制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活动,就必须管好出租房屋。而在实践中,基层公安机关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或者不愿管理,或者不敢管,丢失了出租房屋管理这块阵地,无法及时掌握流动人口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导致失控漏管现象。4.群防群治能力不强,社会防控基础薄弱。依靠居民基层组织,开展群防群治是搞好社会治安的群众基础,是防范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项工作出现弱化趋势,在防控流动人口犯罪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效能。许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治保会形同虚设,有些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尚未建立。
三、防控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犯罪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力量对突出犯罪问题开展“严打”是十分必要的。但从长远性和根本性上讲,在整个控制犯罪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将社会对人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律意识,从主观上消除或减少犯罪意念的产生。从主体因素看,不断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其成为竞争力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不失为控制和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对策。提高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从长远看,要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有文化、有理想、遵纪守法的农民。从现实看,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都要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进行思想、法制教育,进行流出前和流入后的职业培训,使其尽快溶入城市生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消除不良心理。在这方面,大连市公安局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在有关高校的支持配合下,成立了大连市流动人口培训中心,对流动人口、出租屋主等,进行市民意识、法律知识、自身权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对跨地域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流速等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传递和控制,协调处理区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数量和矛盾,制定并落实劳动力跨地域流动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教育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由各级政府牵头,以公安、劳动部门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管理网络,即建立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动管理和其他管理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对这些机构要从人员编制上给予固定,使其能真正代表政府行使宏观调控的职能,使人口的流动有序化,减少滋生违法犯罪的环境。(三)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要相互配合,解决管理上的脱节现象。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动”字上,要使“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控制之下,单靠流入地管理是不全面的。因此,从人口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说,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在管理上要相互配合。流出地政府部门,要加强劳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为降低劳务输出的风险做好前期工作,避免盲目的人口流动;要加强对外流人员流出前的培训教育,提高外流人员素质,特别是守法的意识,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遵纪守法,尽快入乡随俗,适应流入地需要。作为流入地的政府,要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在把流入人口看作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他们的社会教育、法纪教育、社会角色教育,以提高他们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当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要及时给予保护,尽可能消除城市对进城农民的偏见与歧视,消除进城农民的不平等感和被剥夺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溶于城市生活。(四)强化公安机关职能,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健全预防与打击体系。1、要依靠群众,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日常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艰巨的工作,仅靠突击整顿清理是难以长期奏效的,因此公安派出所必须将此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做好日常管理。鉴于前述警力严重不足而一时又难以解决,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就必须依靠群众。(9)流动人口无论怎么“动”,在流入地总是生活在城市居民之中的,群众对流动人口的一举一动,最为了解。因此,公安机关在流动人口管理中要走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居民委员会和治保会的建设,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优势。可以像城市居民那样,把流动人口纳入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也可以在流动人口居住集中的地区建立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组织。使流动人口以其自己的角色身份参与流入地的社会组织活动,享有一定的社会角色权利和义务。做好出租房屋的管理,关键是管理好出租人。出租人作为出租房屋的主体,对承租者的活动最为了解,如果他们能与公安机关配合,就能及时提供违法犯罪信息。对出租人的管理一是要对其进行法制宣传,提高其法制意识;二是要与其签订租赁房屋的治安责任书,明确其责任,以合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约束;三是要督促出租人严格遵守与执行住宿人员登记报告制度;四是对违反出租房屋规定的人要给予重罚和严厉打击,以起到惩戒作用。2.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及时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是预防犯罪的重拳。因此,公安机关要不断对流动人口犯罪进行研究,提高侦破案件的能力。对恶性犯罪和系列性案件,要集中警力,快侦快控,运用各种手段,快速将流动人口的犯罪分子缉捕归案,不仅可以迫使犯罪分子弃旧图新,改邪归正,而且可有效地阻止有犯罪意图的人不敢再以身试法,起到对犯罪的特殊预防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建立全国人口信息网和犯罪信息网。流动人口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对流动人口信息的了解也就十分困难。虽然我们强调流入地与流出地的配合,强调公安机关内部的协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不能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特别是违法犯罪人员的信息。因此,尽快建立全国人口信息网和犯罪信息网,才能及时了解流动人口的情况,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对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人员特别是混杂于其中的流窜作案人员和在逃人员,进行控制和打击。
总之,完成流动人口的犯罪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理论上的优势变为实践中的优势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的。

I. 流动人口可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有哪些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国务院农民工办、民政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流动人口中全面落实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落实好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健康档案、计划生育、健康教育6类基本公共服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政策统筹、保障有力、信息共享、科学评估”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
(参考资料: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4-11/25/c_127248301.htm)

J. 把健康带回家公益会诊的目的

  • 一、主题:把健康带回家

  • 二、活动时间:2018春节期间。

  • 三、承办单位:江西南昌二七医院

  • 四、目的:为了促进健康南昌建设,倡导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氛围,提升流动人口对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根据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把健康带回家”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的通知》(赣卫流管字〔2017〕5号)精神。

  • 五、主要内容:各县区、开发区(新区)要针对本地流动人口主要健康问题,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企业、工地、市场、社区等场所开展下列活动: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服务,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健康技能培训等形式,围绕合理膳食、科学就医、职业安全、妇幼保健、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卫生应急等内容,引导流动人口学习、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提升广大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