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大学数学系知识点大全

大学数学系知识点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10 12:07:41

A. 大学数学主要学的是些什么内容

大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属于高等数学,主要的内容有:

1、极限

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是数学分析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函数的连续性、导数(为0得到极大值)以及定积分等等都是借助于极限来定义的。极限是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基础。

2、微积分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3、空间解析几何

借助矢量的概念可使几何更便于应用到某些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去,因此,空间解析几何介绍空间坐标系后,紧接着介绍矢量的概念及其代数运算。

(1)大学数学系知识点大全扩展阅读

历史发展

一般认为,16世纪以前发展起来的各个数学学科总的是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因而,17世纪以后建立的数学学科基本上都是高等数学的内容。由此可见,高等数学的范畴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或列举其所含分支学科来说明。

19世纪以前确立的几何、代数、分析三大数学分支中,前两个都原是初等数学的分支,其后又发展了属于高等数学的部分,而只有分析从一开始就属于高等数学。

分析的基础——微积分被认为是“变量的数学”的开始,因此,研究变量是高等数学的特征之一。原始的变量概念是物质世界变化的诸量的直接抽象,现代数学中变量的概念包含了更高层次的抽象。

B. 数学知识点(全)

数学小知识
你补充你下 你补充后我再补充 请问你是什么时期的知识,是小学还是中学 还是大学,数学知识可多了,你补充问题,让后我再补充我的答案。

--------------------------------------------------------------------------------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着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着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C. 大一高等数学知识点有哪些

大一高等数学知识点有:

1、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2、将一系列的自变量值与对应的函数值列成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即是域函数表格法。

3、我们最常用的有五种基本初等函数,分别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

4、函数的定义是如果当变量x在其变化围任意取定一个数值时,量y按照一定的法则f总有确定的数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变量×的变化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5、单调有界的函数必有极限,有极限的函数不一定单调有界。

D. 大学数学中,有那些知识点,高中没学过,可大学老师说学过的谢谢!

我是学的《工科数学分析基础》,跟高数A差不多,基本上是和高中的知识体系分开来的,老师不怎么会提到高中的知识,要说的话就是三角那边,江苏省高中是不要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万能公式的,但是我们用到过(很少很少,就这么几次 )。

如果你是在担心学得不够多....还是不必了

E. 大学数学连续的知识点

这个很难说吧,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这么多人对各个知识点理解也不近一致,理解都有深浅。个人来说,学习数学大致分三个过程:初学阶段,对知识点一点点的啃,需要长的时间,一点点的积累。提升阶段,按照书本的结构、章节去复习、练习,加深理解,逐步贯通。融汇贯通,把知识点串起来,清理主干和枝叶,形成体系。没有到融汇贯通阶段,很难形成知识体系,形成的体系可能也是笔记本上的,不是刻在脑子中的体系。当然在提升阶段也可以去慢慢梳理,不过很难看透那些是重要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中的位置,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了第三个阶段,融汇贯通的时候,你就可以站在一个比较接近“上帝视野”的角度来审视数学知识体系。其实也并不需要你太多的花时间精力去专门梳理,因为数学知识有很多“潜在”的联系,不经过提升阶段是找不到这些"潜在"的联系的,这些联系不大可能在书本中完完全全的呈现出来,这个阶段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疑惑,伴随这这些疑惑的逐步解答,知识体系就会在你的脑海中自己呈现出来,稍加梳理就可以形成体系。读书就是从薄到厚,然后有从厚到薄的过程。前半截是是习得和积累,后半截是理解和贯通,通到最后就成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