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健康小常识
、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智力:智力发育正常,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
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可以自觉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努力适应环境。
意志:意志坚强,有一定耐受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刺激和打击,能够正确对待,能把困难变成奋斗的动力,在逆境中奋发图强,作出优异成绩。
行为:行为协调,言行表里一致,有完整的人格,所想、所说、所做是统一的。
社交: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与人交往适度。择友得当,能与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情感,能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无论在生命的任何时期,其认识、情感、言谈举止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年龄。
2、 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人的健康,既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也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影响。比如,极端的担忧、恐惧和焦虑可使人头发变白,便是由于严重的动机冲突和极度的情绪紧张造成的结果。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对胃造瘘伴有胃粘膜疝的病人进行观察发现,情绪愉快时,胃粘膜分泌与血管充盈均增加,胃壁运动也明显增加;而当情绪悲伤、自责和沮丧时,则胃粘膜苍白、胃蠕动减慢,分泌明显减少。中医则概括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一般而言,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反会损害人的健康。
3、 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就是指我们如何看待客观世界的人和物以及我们如何作为。积极乐观地看,就会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地作为,自然也会产生积极乐观的结果;悲观消极地看,就会指引我们消极悲观的作为,自然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结果。自然人生命运也就不同了。其中,遗传基因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肯尼迪家族在不到50年的其间,先后有10名男人死于非命,就是因为其家族中含有DRD47R这一冒险基因的结果。
4、 真的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吗?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绝对的,难移=/=不能移,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的突然发生完全会改变一个人。如四川大地震就会使很多人由外向转为内向,由积极变为消极或由软弱变为坚强。
5、 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生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如家庭遗传、性格好坏、身体健康状况等;精神因素如是否乐观、自信、坚强还是自卑、消极、悲伤厌世等;社会因素指人际关系、工作、住房等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心理危机。
6、 公务人员易引发哪些心理问题?
刚参加工作时易产生:如不自信、人际关系难处、个人工作难以定位、工作压力大导致效率下降。
工作时间长了易产生:职业倦怠、找不到激情、养尊处优缺乏斗志、官场势利化。
7、 职业“女强人”存在什么问题及如何自我调适?
职业女强人在他人眼中通常会被认为:一是没有人情味。女强人因追求事业的成功无暇顾及恋爱、婚姻、家庭或不愿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复杂的人际纠葛中,结果引起外界的非议和猜测。不少人从理性上愿意并且接受“女强人”,但在感情和现实中则对女强人望而生畏。二是有作风问题。面对女强人的成就,一些人在怀疑其能力的同时自然将作风问题联系上去,认为她是靠......
如何自己调适?一是面对非议,泰然处之,不要斤斤计较。二是要学会角色转换,要“外强内弱”,到家后就当好母亲和老婆的角色,让老公找到自尊心,不可“外强内强”,否则一般男人都不能容忍。三处理好人际关系,让自己工作上的压力和情绪能得到及时倾诉,以免转移到家庭成员身上。
8、 如何调适中年心理危机?
中年心理危机其实是指人到中年时,需要面对这一人生阶段特有的问题、变化和挑战。如果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展开新的里程,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则人生就会受阻。
(1)要了解该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更年期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作好心理准备。
(2)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做到劳逸结合,不能透支体力和生命。
(3)重视婚姻关系。人到中年婚姻最容易出现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晚年能否幸福,我们要有意识地经营好婚姻。
(4)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人到中年,亲人病故、车祸、意外事故等天灾人祸容易发生,我们要乐观对待。
(5)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家庭事业趋向稳定,生活变得平淡,易产生倦怠感。多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寻求新快乐,保持心态年轻。
(6)要协调好人际关系。任何时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好友都是你最能获得力量的人。
9、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什么?
(1)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间,并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象你会尊重任何人一样。
(2)每个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充满信心及活力,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发展出好的心态。
(3)成员们视信任、支持和爱为家庭里的最高价值,超越一切其他事物,同样亦能引导孩子重视这些价值。
(4)每个成员都能勇敢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样也能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每个成员容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更敢于尝试,敢于认错。不要坚持别人与自己一样,这样也会使孩子变得宽容。
(6)成员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与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7)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学习,独立思考。对别人的不同或新颖想法,先听取,找出其中正面的意义作出肯定,而不是一开口就否定。这样有助于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8)成员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价值,包括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孩子肯定和说出每个人的能力和对别人的贡献。
(9)成员乐于与家人分享,无论是乐趣或悲愁。不要只说欢乐的事,也可讨论不愉快、伤心的事。关怀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苦乐,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善解人意。
(10)成员们在一起所做的事,应该注重过程和意义更甚于结果。注重过程就是在乎对方的参与,肯定一起做的意义,不要太在乎结果,这使孩子学会如何享受生活热爱生活防止畸形的心态。
10、夫妻间如何理性吵架?
夫妻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恩爱夫妻也会吵架。但如能做到理性吵架则会使消极危害降到最低点:
(1) 签订“君子协议”。规定吵架不得污辱人格、不得摔东西、不能撒气打孩子、不能揭老底等内容,使吵架柔性化,减少暴力性。
(2) 严守秘密。即吵架坚守四点保密原则,不当着孩子面吵,不当着双方父母和亲友吵,不让邻里知道家中在吵架,不在夜深人静时吵架。
(3) 注意危险信号。如一方过于激动有可能摔东西、威胁离家出走或自杀时,要严密关注。
(4) 要学会让步。夫妻俩吵架没有赢家,即使一方“赢”了也伤了和气。所以凡事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方首先要作出让步,休战。
(5) 不要一走了之。一走了之只能使夫妻矛盾公开化,表面化,进而进入“冷战”状态,产生新的危机。正确的做法是静静地待在家中反思,并尽量做到同床共眠。婚姻心理学告诉我们,夫妻身体的贴近,会增加双方的心理融合,缓解紧张情绪。
B. 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它预示着一种持续且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认知,并以此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对社会、家庭有贡献有价值。
我国将心理健康概括为: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很多研究证实,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数与社会孤立、暴力倾向、人际关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负面问题存在着微妙的关联。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至关重要。
1)健康的饮食习惯:多食五谷杂粮+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保持体重、预防疾病(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当然,它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脑获取充足的营养,才能保持良好的运作。
现在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饮食结构,对于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在内的慢性疾病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2014年,英国华威大学医学院Saverio
Stranges团队在BMJ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证实,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有益于身心健康。
2)规律的运动习惯:适合体能+循序渐进+持久规律
与健康饮食一样,有规律的运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同样很重要。现在都市化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长时间久坐室内,对身体造成负担的同时,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还证实,当散步与集体结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参加户外步行,锻炼的同时不仅可以改善心态,还有利于积极预防一些常见类精神疾病。
运动除了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的锻炼项目之外,还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养成规律。定时锻炼身体,才能够持久性的对身心产生积极的效用。
3)优质的睡眠时光:深度睡眠
有科学家证实,每天睡眠少于5小时,会增加患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即便是轻微的睡眠问题都会对健康产生损害。长时间缺少睡眠易累积精神问题。
养成规律的作息制度,特别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才能保证睡眠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会扰乱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兴趣相投的朋友参与各类兴趣班和活动。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娱互动为主,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彼此的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应付各种压力!
带着现实的目标启程
也许,你会觉得上述食物、锻炼、睡觉都是老生常谈。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为什么还有不少人难以付诸行动呢?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对心理健康有益处的目标,在漫长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动力地坚持下去。
此外,目标需要提早设定,同时,将饮食、运动、睡眠等目标告诉家人和朋友,形成监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记录目标完成的情况。
做健康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C.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识如下: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D. 有关心理健康的小知识
心理健康: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种观点。
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适应不良则不健康。医学上对人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指标,但对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我们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几种心理特质,以加深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等。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
2.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3.健康的情绪体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绪体验。他的情绪状态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反应的强度于引起它的情景相称,情绪持续的时间随客观情景而转移。他既有愉快、喜悦、欢欣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也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积极的情绪体验常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经常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成就。
5.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客观地反映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他既能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又能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对于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加以解决,决不企图逃避。
6.行为正常,人格完善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的内在反应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的人,被称之为“人格完整和谐”的人。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和变化具有一些年龄阶段性。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 现代科学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 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疾病。
*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认为心身是统一的,与近代西方的心身医学理论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E. 心理健康小知识100字
心理健康小知识
一、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二、简便的音乐有助于缓解压力。如果你懂得弹钢琴、吉他或其他乐器,不妨以此来对付心绪不宁。
三、阅读书报可说是最简单、消费最低的简便消遣方式,不仅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还可使人增加知识与乐趣。
四、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因而继续正常地工作。
五、在僻静处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也是减轻体内压力的一种方法。
六、世上没有完美,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我的错。
七、学会必须程度的放松,对工作统筹安排,从而能劳逸结合,自在生活。
八、不要害怕承认自我的本事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某些人说:“不”。
F. 心理健康小常识内容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G. 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 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 人际关系融洽; 适应能力良好。
为什么说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当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健康的身体使人精力充沛、行动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宽广、情绪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过来能使人体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时正确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正确指导身体锻炼,自觉调整作息时间,使身体各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 有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有个人独立的意见, 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H. 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主观的幸福感、感觉到个人的效能、自主性、和其他人的互动、可以实现个人在智能及情感上的潜力等。”
(8)心理健康小知识扩展阅读:
心理健康的状态
1、健康状态。本人不觉得痛苦、他人不感觉到异常、社会功能良好。
2、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由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时间短暂、损害轻微、能自已调整。
3、心理障碍。不协调性、针对性、损害较大(如焦虑症)、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4、心理疾病。强烈的心理反应、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损害大(如精神分裂症)、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I. 关于心理健康的小知识(短)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最简单的了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