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知识点
扩展阅读
儿童原型如何推码 2025-01-21 21:57:17
未来社会如何教育孩子 2025-01-21 21:21:55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2-07-07 14:57:47

1. 初二数学函数有关知识点

初二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2、已知点的坐标找出该点的方法:
分别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为垂足,作x轴y轴的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即为要找的点。
3、已知点求出其坐标的方法:
由该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上的坐标是改点的横坐标,垂足在y轴上的坐标是该点的纵坐标。
4、各个象限内点的特征:
第一象限:(+,+) 点P(x,y),则x>0,y>0;
第二象限:(-,+) 点P(x,y),则x<0,y>0;
第三象限:(-, -) 点P(x,y),则x<0,y<0;
第四象限:(+,-) 点P(x,y),则x>0,y<0;
5、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零;原点的坐标为(0 , 0)。两坐标轴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点的对称特征:已知点P(m,n),
关于x轴的对称点坐标是(m,-n), 横坐标相同,纵坐标反号
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m,n) 纵坐标相同,横坐标反号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是(-m,-n) 横,纵坐标都反号
7、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任意两点:纵坐标相等;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任意两点:横坐标相等。
8、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
点P(a,b)关于第一、三象限坐标轴夹角平分线的对称点坐标是(b, a)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a,b)关于第二、四象限坐标轴夹角平分线的对称点坐标是(-b,-a)
9、点P(x,y)的几何意义:
点P(x,y)到x轴的距离为 |y|,
点P(x,y)到y轴的距离为 |x|。
点P(x,y)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10、两点之间的距离:
X轴上两点为A 、B |AB|
Y轴上两点为C 、D |CD|
已知A 、B AB|=
11、中点坐标公式:已知A 、B M为AB的中点
则:M=( , )
12、点的平移特征: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将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 x-a,y);
将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 ,y);
将点(x,y)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将点(x,y)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
注意: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加减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二)函数的基本知识:

知识网络图

基本概念
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只能取同一数值的量。
2、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把x称为自变量,把y称为因变量,y是x的函数。
*判断A是否为B的函数,只要看B取值确定的时候,A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3、定义域:一般的,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4、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5、函数的图像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6、函数解析式:用含有表示自变量的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的式子叫做解析式。
7、描点法画函数图形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8、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及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注:正比例函数一般形式 y=kx (k不为零) ① k不为零 ② x指数为1 ③ b取零
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
(1) 解析式:y=kx(k是常数,k≠0)
(2) 必过点:(0,0)、(1,k)
(3) 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4) 增减性: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
2、一次函数及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 y=kx+b (k不为零) ① k不为零 ②x指数为1 ③ 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 ,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 0)
(2)必过点:(0,b)和(- ,0)
(3)走向: 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注:y=kx+b中的k,b的作用:
1、k决定着直线的变化趋势
① k>0 直线从左向右是向上的 ② k<0 直线从左向右是向下的
2、b决定着直线与y轴的交点位置
① b>0 直线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 ② b<0 直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
(4)增减性: 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5)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轴.
(6)图像的平移: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b个单位;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
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画法.
根据几何知识:经过两点能画出一条直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一般情况下:是先选取它与两坐标轴的交点:(0,b), .即横坐标或纵坐标为0的点.
注:对于y=kx+b 而言,图象共有以下四种情况:
1、k>0,b>0 2、k>0,b<0 3、k<0,b<0 4、k<0,b>0

b>0 b<0 b=0
k>0 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经过第一、三象限

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经过第二、四象限

图象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直线y=kx+b(k≠0)与坐标轴的交点.
(1)直线y=kx与x轴、y轴的交点都是(0,0);
(2)直线y=kx+b与x轴交点坐标为 与 y轴交点坐标为(0,b).

5、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6、两条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
方法:联立方程组求x、y
例题:已知两直线y=x+6 与y=2x-4交于点P,求P点的坐标?
7、直线y=k1x+b1与y=k2x+b2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k1=k2且b1 b2
(2)两直线相交:k1 k2
(3)两直线重合:k1=k2且b1=b2

8、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9、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到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10、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以二元一次方程ax+by=c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的图象相同.
(2)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y= 和y= 的图象交点.
12、函数应用问题 (理论应用 实际应用)
(1)利用图象解题 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营决策问题 函数建模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解决最佳方案,最佳策略等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再寻求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函数模型,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些多··慢慢看\(^o^)/~

2.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函数知识点总结

3.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归纳有: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基础知识归纳: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为0时,y=kx(k为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基本方法归纳: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一次函数关键是看它的k是否不为0和自变量指数是否为1;而要判断是否为正比例函数还要在一次函数基础上加上b=0这个条件。

2、一次函数的图像

基础知识归纳: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0,b>0时,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b<0时,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b>0时,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b<0时,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基本方法归纳:一次函数y=kx+b是由正比例函数y=kx上下平移得到的,要判断一次函数经过的象限,再由b的正负得向上平移还是向下平移,从而得出所过象限。而增减性只由k的正负决定,与b的取值无关。

3、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基础知识归纳: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kx(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kx+b(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4、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基础知识归纳: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与Y轴的交点坐标;能求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5、一次函数的应用

基础知识归纳:主要涉及到经济决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应用.利用一次函数并与方程(组)、不等式(组)联系在一起决实际生活中的利率、利润、租金、生产方案的设计问题。

基本方法归纳:利用函数知识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设定实际问题中的变量。

(2)建立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其他复合而成的函数式。

(3)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保证自变量具有实际意义。

(4)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5)写出答案。

注意问题归纳:读图时首先要弄清横纵坐标表示的实际意义,还要会将图象上点的坐标转化成表示实际意义的量;自变量取值范围要准确,要满足实际意义。

4. 初中函数知识点的归纳有哪些

《初中函数大总结.docx》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yR14InbwGHgYAu1xGtAZsw

?pwd=mj5n 提取码: mj5n

01、初中数学专题资料|初数专题资料(共31章)|8、19年各地模拟试卷&中考真题|7、知识点及技巧总结|6、2018中考题|5、教你写几何过程|4、初三录播课习题练习|3、初二录播课习题练习|2、初一录播课习题练习|1、录播资料太多,点我查看章节对应年级|朱韬老师动点问题直播回放链接.txt|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练习.pdf|轴对称50.pdf|整式加减运算专题.pdf|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pdf

5. 初中数学函数相关全部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口诀)——函数
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
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
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6.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第1章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七年级上册“实数”“代数式”等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二次根式的运算以整式的运算为基础,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时,所使用的运算法则与整式、分式的相关法则类似;在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类似;在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时,所使用的法则和公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类似。这些都说明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根号内不含字母、不含分母有理化)。
一、教科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简单二次根式的字母取值范围;
(2)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3)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4)会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本章教材分析。
课本在回顾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说明以前学的数的算术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根式。在例题和练习的安排上,着重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求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二是求二次根式的值;三是用二次根式表示有关的问题。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课本利用第4页图1-2给出的。该图的含义是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反之,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因此就有。从而得出二次根式的第一个性质。至于第二个性质,可以通过学生的计算来发现,所以课本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该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在于对这两个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例题和练习的设计就围绕这两个性质展开。第二课时是学习二次根式的另外两个性质,课本安排两组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来发现这两个性质。通过两个例题和一组练习,使学生知道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可以简化实数的运算,也可以对结果是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化简。课本第9页的“探究活动”既是对二次根式的运用,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能力,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
第1.3节二次根式的运算,包含了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以及简单应用,课本安排了3个课时,逐步推进,逐渐综合。第一课时侧重于两个(相当于两个单项式)二次根式的乘除,其法则是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的,比较自然。例1是对两个运算法则的直接运用,让学生有一个对法则的熟悉和熟练过程;例2是一个结合实际问题的运用,其中有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是二次根式的加减和乘除混合运算,出现了类似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包括乘法公式、乘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课本中没有出现“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只是提到“类似于合并同类项”“相同二次根式的项”,这种类比的方法,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也能够与整式一样进行运算。第三课时是二次根式运算的应用。例6的数字看上去比较复杂,其目的是为了二次根式的运算的应用;例7综合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图形的分割、面积的计算等,其解答过程较长,也是对二次根式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本章编写特点
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在本章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课本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这种意图大多通过“合作学习” 来完成。“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从事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如第5页先让学生计算三组与的具体数值,再议一议与的关系,然后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其他几个性质,课本中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后,课本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表示规律、验证规律,并与同伴交流。所有这些都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导向,以引起教与学方式上的一些的改变。
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力求克服传统观念上学习二次根式的枯燥性,避免大量纯式子的化简或计算,适当穿插实际应用或赋予式子一些实际意义。无论是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还是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都尽可能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二次根式概念的学习,课本通过三个实际问题来引入,其目的就是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又如,课本第3页,用二次根式表示轮船航行的的距离,第11页求路标的面积,第21页花草的种植面积问题等。特别是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内容学习二次根式运算的应用,例6选取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滑梯,例7选取的背景是学生感兴趣的剪纸条,以及作业中的堤坝、快艇问题等等。
充分利用图形,使代数与几何有机结合。
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教材重视有关内容的几何背景,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有关代数问题,是教材的一个编写特点,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导向。本章中,如二次根式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边的计算密切相关,课本在这方面选取了一定量的问题,既丰富了勾股定理的运用,又学习了二次根式的计算。又如二次根式的引入,课本以图形作为条件,让学生通过计算给出二次根式的概念;在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时,课本通过让学生读图1-2,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含义,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例题中结合图形示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作业或课本练习中设计一些图形中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通过方格、直角坐标系来画三角形、确定点的位置等等。课本在安排二次根式的运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时,所选取的问题也在于体现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所学知识的整体性,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注意用好节前语。
本章的节前语不多,但都紧密结合本节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利用它们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如第1.1节“排球网的高AD为2.43米,CB为米,你能用代数式表示AC的长吗?”短短的几句话,既是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又是一个看似熟悉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怀,与数学学习相联系的问题,教师可以由此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教学中不应忽视这种作用。
注意把握教学难度。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二次根式已降低了要求。如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将二次根式化简,只要求简单的,不要出现过于复杂的式子,并且明确根号内不含字母。对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也仅局限于简单的,根号内不含字母,教学中不需补充超出课本题目要求的问题。当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体现一定的弹性。课本第15页的作业题中的第7,8题,还可以借助于计算器进行计算。
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
二次根式的运算以整式的运算为基础,其法则、公式都与整式的类似,特别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课本没有提出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完全参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二次根式的乘除、乘方运算类似于整式的乘除、乘方运算。因此对于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的教学应充分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其算理和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教科书内容
本章包括三节:
2.1 一元二次方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其中2.1节是全章的基础部分,2.2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2.3节是知识应用和引申的内容。另外,阅读材料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
(二)本章的知识结构

(三)课程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b≥0)的方程;
(2)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能够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求方程的根。
(3)体验用观察法、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的过程。
(4)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列出一元二程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达问题及解决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5)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四)课时安排
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课时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课时
其中:开方法、配方法………………………2课时
公式法…………………………………2课时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
小结、目标与评定………………………………………………………2课时
二、编写指导思想与特点
方程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元二次方程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看成是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有理数、实数的概念和整式、分式、开平方等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等知识,在本章都有应用。从数学角度看,这一章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如果前面某个环节薄弱或知识点有问题,就会给本章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这一章的教学是对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的检验,又是一次复习与巩固。当然,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方程方面知识的深入和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课本首先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从实数的性质,将分解成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积为零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入手,介绍了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接着课本首先从数的开平方的知识出发,直接讲开平方法,然后依次介绍了配方法和公式法。在讲述公式法的同时,课本特别给出了利用计算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示例,以揭示技术发展给数学学习带来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以建立数学模型为主要着力点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并在例题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图表、立体图形、物体运动和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背景,力图使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这一章是全书乃至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总结、巩固和提高,又是以后学习的知识基础。因此这一章可以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阶段的指数方程、对数方程及三角方程,无非就是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而已。初中代数中的不少主要技能、解题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章都有所体现。例如,换元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另外,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在本章也有体现。可以说,无论从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看,这一章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本章的内容中,应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公式法作为重点。
三、教材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章从内容上看是初中代数的重点,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来看,也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全面体现的一章。
1.方程的思想
方程本身就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点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体现的更为充分。学习方程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不仅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通过方程可以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由解方程就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通常称之为方程思想。方程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对求解数学问题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
2.公式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在数学思想方法上有重要意义。首先,公式法是人们所知的多次方程的第一种公式(根式)解,它为以后进行公式解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并且是引起近似代数的起源问题之一,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有重要意义;其次,公式法解体现了数学中的算子的思想,将数学问题进行抽象化、符号化、程序化,这是数学发展的重要的途径。
3.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涉及开方问题,即对要实施开平方,而前面已经学过负数没有平方根。因此的状态就决定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态。必须对的符号进行讨论。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中对Δ=的三种分类讨论隐含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想一想”让学生自然地得到结论,降低由于数学思想上的要求所带来的学习上的难度,这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法。实际上,判别式的讨论是不解方程而对方程的根进行定性研究的重要指标。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二次曲线的问题时有重要地位。判别式实质上是利用方程的系数研究方程的性质,是一种以局部研究探求具体性质的方法。找一种关键性的数量关系去定性地研究一类对象,也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4.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本章中更突出地表示出“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严格地说,转化的思想是数学中认识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掌握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拓展学生数学知识。如换元法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这在本章也有不少的体现。
四、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处理,按教材内容的安排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分三部分进行分析:
1.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单元是本章的基础,教材两个问题中引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另一个问题是从报纸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教学的重点是对方程的一般形式的认识和对方程解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用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将这种解安排在此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方程目的的理解,并为后续通过转化求方程解奠定思想基础。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其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和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理解应用问题是重点,而这两个重点又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尤其是公式法是学好本章的关键。因此,本节又是全章的重点,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课本介绍了四种,即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b≥0)模式的方程。实际上,给出的一般方程只要存在实根,就可以用配方法转化为的形式。例如,课本中将方程转化为,因此配方法是直接开方法的延伸,而直接开平方法是配方法的基础。
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推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实际上就是对一般形式(a≠0)的一元二次方程实施配方法的结果。
对于三种解法,公式法可以是一种“万能”方法,只要△=≥0,将系数a,b,c代入公式即可求解。在教学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中的a≠0的条件。在配方时应强调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之半的平方”或在左端加上“一次项系数之半的平方”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之半的平方”,实质上是方程的一种同解变形,这是必须反复训练方可达到学生熟练进行配方的目的,它也是推导求根公式的基础。
对△=的讨论,首先要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另外,对△==0的情况,一定要强调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这与方程根的理论一致,学生开始会认识只有一根,要反复强调,以纠正这种不正确的或说是不严密的结论。对△=<0的情况,不能说成方程无解,而应强调方程无实数根或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强调数域是为今后在高中讨论有复根的情况埋下伏笔。理论上的证明见教师用书。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实际上,求根公式就体现了根与系数的关系,由于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但这部分内容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作为探索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得出结论。
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前面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已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但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仍然是难点,其原因是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隐蔽;应用题所反映的实际背景比较复杂而学生又不太熟悉;所列方程也逐步复杂。主观上学生一开始受算术解法思维的定势影响,缺乏广泛的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理解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等方面的能力较差。
对于求解应用题,若从思想方法角度来看,列方程解应用题属于数学模型法,其中方程应用题求解,大体上都是这样六个步骤:①审题,理解题意,明确题中涉及几个量,有几个是已知量,有几个是未知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②设元,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未知数,又分为直接设元法、间接设元法。同时还要考虑设几个未知数为宜;③列式,分析题目中量与量的关系,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这时,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那些隐蔽的相等关系,有时,又要辅之使用图示法、列表法等一些直观手段;④求解;⑤检验,既要检验得到的解是否符合原方程或原方程组,又要检验所得的解对实际问题是否有意义;⑥作答,写出正确合理的答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问题解决的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和合作学习,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金克勤)

第3章 频数及其分布

统计学是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它获得总体信息的科学.本套教材在七年级上册安排了 “数据与图表”,着重介绍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初步方法;在八年级上册安排了“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通过对数据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的统计量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如何对数据的基本状态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处理数据,供决策时参考,有时我们还要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找出新的特征数.“频数及其分布”这一章就是解决了这一问题.“频数及其分布”这部分内容在原总指浙江版义务教材中也有,但只是作为概率统计初步中的一小节.考虑到频数、频率、频数直方图、频数折线图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这块内容的份量.本套教材将这块内容独立设章的目的,一方面可用足够的篇幅来更清楚、更详细阐述,也是为每册循序渐进地学习概率与统计知识所作的精心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7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3.1 频数和频率 1课时
3.2 频数分布 1课时
3.3 频数的应用 3课时
复习、评估1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合计7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2)本章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类别
目标层次
知识点及相关技能 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性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运用 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 探索





布 极差 √ √
频数的概念 √ √
频数分布表 √ √
频率的概念 √ √
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 √
频数分布直方图 √ √
频数分布折线图 √ √
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估计平均数 √ √

(3)本章教学要求
① 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② 会计算极差,会对数据合理分组,并求出每一组的频数、频率,列出频数分布表.
③ 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估计平均数,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④ 通过画直方图、折线图养成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本章编写特点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本,删繁就简、突出重要内容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不采用传统按部就班的逐步介绍的方法,步骤多、方法繁将会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兴趣.事实上,如3.1节做一做,“下面给出以0.4 kg为组距,取2.75~3.15、3.15~3.55……为端点”;对连续型、离散型数据的不同处理等,里面还有许多道理.不在繁琐的具体枝节上纠缠,突出重要概念,让学生体验频数、频率的真实含义,理解频数、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本章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
精心选择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兴趣
频数、频率本身就是处理实际问题,从实际中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概念.教材精心挑选、引入大量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产生解决它的欲望.扫除一定程度上因为叙述事例的冗长而引起学生反感.如血型分布、运动鞋鞋号的选择、学科成绩、午餐等候时间、矿泉水质量等等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且亲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能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重实践操作,设计一定量的数学活动,在交流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本章内容安排了一定量的实习操作性的活动,如“八年级男生、女生身高和所穿运动鞋的分布”“八年级学生跳绳次数的频数分布”“八年级男生、女生体重数据的分布”“商场不同价格的彩电销售情况”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事前精心设计策划,调查广泛接触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认识现实世界中蕴含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经历或者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建议
(1)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①计算极差;②决定组数与组距.一般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多少,常分为5~12组;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 = 组距;③决定分点,为了避免有些数据本身落在分点上,常常将分点多取一位小数;④列表、划记;⑤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讲解中灵活应用,但不要完全在黑板上重复以上步骤,这样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
(2) 利用频数分布表、频数直方图、频数折线图来分析数据的一些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大胆地推测、合理地验证.“统一订购运动服、运动鞋,应注意哪些问题?”“校方安排学生多长的午餐时间为宜?”“估计鱼塘中有多少条鱼”“分析男生、女生游泳项目成绩差异”等等,不像原来数学题有唯一标准答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这是与人交流、勇于探索、比较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式,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在本章教学中尽量体现.
(3)计算繁琐,联系实际紧密是本章的主要特点.除了课本提供的范例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一些教具,不要使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抄写、绘图上面.
四、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据有“连续型”与“离散型”两种,对离散型数据,如课本第51页的血型分组一般比较容易,对离散型数据分组不唯一,仅是根据经验,不同的分组一般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别,但只要合理均认为正确.
(2)进行实践活动时,要注意有些问题可能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如较胖的女同学不愿意论及自己的体重,她认为公开自己的体重是侵犯了个人隐私权;一分钟跳绳次数比较少的同学也可能觉得没面子而出现一些不愉快事情.针对这些情况任课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回避或选择一些合适的同学或选择另外适当的数据作调查对象等办法.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在交流中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与人合作中体会愉快,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不要因为个别特殊原因干扰整个教学计划.
(3)直方图的纵坐标与横坐标一般来说有不同的单位,每个单位的具体长度应在比较中进行选择.最终的要求是画出来的图形比较美观,能清楚反映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课本所采用画折线 的办法就是避免图形画在极端的位置.在不影响整个图形所反映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使频数直方图或频数折线图更加美观.也可以采用将学生所画的图比较展览的办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别人好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画图技能.

(王利明)
命题与证明

7. 八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函数所有知识点。

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因为y=k/x是一个分式,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的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图像中每一象限的每一支曲线会无限接近X轴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K≠0)。
反比例函数性质
1.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k>0时,函数在x<0上同为减函数、在x>0上同为减函数;k<0时,函数在x<0上为增函数、在x>0上同为增函数。 定义域为x≠0;值域为y≠0。
3.因为在y=k/x(k≠0)中,x不能为0,y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轴相交。
4.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Q,过点P,Q分别作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1,S2则S1=S2=|K|
5.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y=x y=-x(即第一三,二四象限角平分线),对称中心是坐标原点。
6.若设正比例函数y=mx与反比例函数y=n/x交于A、B两点(m、n同号),那么A 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7.设在平面内有反比例函数y=k/x和一次函数y=mx+n,要使它们有公共交点,则n^2+4k·m≥(不小于)0。
8.反比例函数y=k/x的渐近线:x轴与y轴。
9.反比例函数关于正比例函数y=x,y=-x轴对称,并且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10.反比例上一点m向x、y分别做垂线,交于q、w,则矩形mwqo(o为原点)的面积为|k|
11.k值相等的反比例函数重合,k值不相等的反比例函数永不相交。
12.|k|越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离坐标轴的距离越远。
13.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

8.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一)知识结构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k为常数,),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用代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各自特点.

9. 初二下学期数学有哪些难的知识点为什么呢

步入了初中时代,学习压力自然会增加,而且学习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初二的下学期数学有非常多难的知识点。比如说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这也是初二学生接触的函数知识将贯穿初中以及高中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代数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强力工具,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中考中的解答。

三、画圆平行四方形

在初二下学期的数学中,学习画圆和平行四边形的求证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点是非常的难。因为圆和平行四方形它是不一定它是不能确定的数值,所以在求值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某一条线的变化而改变,所以难就难在这一点。可能有些时候你已经把他的答案求证出来了,但是却因为某一点而出错。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练习数学式,才能够打破困难。

10.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有哪些

第十六章 分式
1. 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即 ;当n为正整数时,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
(2)幂的乘方: ;
(3)积的乘方: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 a≠0);
(5)商的乘方: ();(b≠0)
7.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8.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n是整数)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位整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1.定义: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5.反比例函数双曲线,待定只需一个点,正k落在一三限,x增大y在减,图象上面任意点,矩形面积都不变,对称轴是角分线x、y的顺序可交换。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k 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 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 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函数y 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

k的符号 k>0 k<0
图像
y

O x

y

O x

性质 ①x的取值范围是x 0,
y的取值范围是y 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 0,
y的取值范围是y 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
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 图像上任一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则所得的矩形PMON的面积S=PM PN= 。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