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重点知识
扩展阅读
教育基地哪里值得去 2024-11-15 21:23:34
哪些教育类期刊发表快 2024-11-15 21:13:07

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重点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7-06 04:12:58

①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有什么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位置:
1、 位置(1)
2、 位置(2)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十几减9
2、 十几减8

3、 十几减7
4、 十几减6、5、4、3、2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1、 图形的拼组(1)
2、 图形的拼组(2)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数的组成
2、 读数、写数
3、 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4、 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1、 认识人民币
2、 简单的计算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 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1、 认识时间(1)
2、 认识时间(2
3、 单元测试题

第八单元 找规律:
1、 找规律(1)
2、 找规律(2)

第九单元 统计:
1、 统计

2、 单元测试题

第十单元 总复习:
1、 总复习(1)
2、 总复习(2)

②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都学习什么知识啊想给孩子复习一下!

一年级下册数学共七个单元和一个期末复习。分别为:第一单元减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第三单元认数(认识100以内的数学)、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1(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2(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进位、退位的计算)、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期末复习。
以下为各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分三段安排: (1)十几减9;(2)十几减8、7;(3)十几减6、5、4、3、2;

第二单元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③ 一年级的数学主要学什么啊

(一)数与代数 求采纳 谢谢楼主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教学计划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六)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

④ 北师版数学一年级第七单元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要通过利用颜色、线条、图形、联想和想象来绘制。

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用图像将数字呈现出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

将数学思维导图和大脑建立连接,就是每次看见这个知识,就在大脑中出这个知识的思维导图,就成为他们之间的链接。



(4)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重点知识扩展阅读:

思维导图能将知识点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把复杂的数学逻辑推理简单化,完全符合人类记忆理解能力特点,效果提升数百倍;

充分利用了右脑对图像的记忆功能,大大提高我们对数学公式、定义的记忆功能;五年级下册数学思维导图对数学考试,分析解决问题,知识剖析及归类等也有很大的作用。

⑤ 初一下数学重点

七年级下册要点总结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一、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二、多项式

1、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项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四、整式的加减法:

整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五、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的乘法:a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同底数幂的除法:

六、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

1、零指数幂:

2、负整数指数幂:

七、整式的乘除法: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5、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八、整式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余角和补角:

1、余角:

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补角:

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二、对顶角:

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四、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五、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六、尺规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一、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绝对值较小的数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n是负整数。

二、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近似数: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三、形象统计图:

第四章 概率

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游戏是否公平:

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三、摸到红球的概率:

1、概率的意义

P(摸到红球=

2、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

(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2)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P(不可能事件)=0

(3)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 ,那么0<P(A)<1

3、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个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第五章 三角形

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用符号“ ”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 ABC”,读作“三角形ABC”。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6、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三角形的中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3)三角形的高线:

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外部;

8、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二、全等图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三、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边边边: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4)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法

(2)列表法

(3)图像法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3、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五、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几个单元,哪个单元是重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教学计划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六)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七)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⑦ 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⑧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习的是“9+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9+几”的知识还是后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乃至多位数加法运算的奠基石,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凑十”这种计算方法,对他们来说要理解掌握是一个大挑战。在学生运算能力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几”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好掌握。我认为本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与运用。有的孩子宁可去掰手指一个一个地数数也不用这个方法。归根结底一是孩子没有体会到“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二是对进位加法的算理不理解,造成了认知盲区。才会觉得没有掰手指直观方便。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本着以“理”服人的目标从两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即:首先让孩子体会“凑十”的优势;然后再在探究算理上下功夫,让孩子心悦诚服地在后续练习中自觉应用,提升运算能力。
一、巧设情境,感知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凑十”的方便性和必要性,我们的情境设计从复习准备的口算题目开始。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会在复习阶段设计拆分数(把1个一位数拆分成1和几)和连加(9加1再加1个一位数)的练习。但我们以为这样的练习看似为后续学习计算方法做好了铺垫,但这种方法很可能在学生探究9加几算法时,人为地把他们推进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 ,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路,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细细想来9加几的算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即:将9加几转化成10加一个数。所以我们设计复习题时,只复习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其次,我们在探究新知前还安排了一个“取铅笔”的活动,即给学生提供10支一袋和零散的铅笔,要求他们取出十几支铅笔。并重点交流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感知、体会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为后续的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做准备。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更多地是要在数学活动中自己理解、感悟、发展,内化。所以,我们在算法探究环节就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出现了数数、摆小棒、拨计数器、画数线等多种多样方法。
这个环节我们给了学生更多的信任,坚持只做观察者,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探索规律,发展思维。
算法多样是对学生思维的“放”,课上到这里还要有一个“收”的重要环节,即:对比算法,小结计算规律,再认识“凑十”。
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比较粗浅,他们往往更关注自主探究的过程,不善于倾听他人,很少对比思考自己与他人方法的异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学生汇报算法后,设计了一个整理的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本课的教学告诉我们: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在对比观察小结计算规律的环节,对9+几的算式做个结构化的展示,会让计算规律更明晰,同时还能渗透有条理思维习惯的养成。这样的课堂更具思维含量,对学生的发展就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