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曹操小知识
扩展阅读
基础台阶截面积怎么算 2025-01-23 00:40:05
基础医学叫什么 2025-01-23 00:35:05

曹操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7-04 14:34:48

Ⅰ 曹操的相关知识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着《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Ⅱ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网络配图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不过当时着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网络配图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网络配图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的性格优缺点 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曹操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其军事指挥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此外,他又是个大气磅礴的诗人和作家。对于曹操的分析研究,至少够出本书了。我在这里,只是对曹操的人格特征做一些归纳,写一写我认为的曹操的性格优劣。 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也是我特别欣赏曹操为人的一些方面,如下: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我认为曹操身上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1、残暴。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着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杀异己分子孔融。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着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着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盗取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其实言过于实。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因为骄傲自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
曹操是个被我们认为是奸臣的人,但是他极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
做人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网络配图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不过当时着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网络配图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网络配图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气,不为小事计较

Ⅲ 曹操知识谁知道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着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Ⅳ 求关于曹操的野史

曹操本不姓曹。他亲爷爷为了巴结当时宫里掌权的太监,把他爸爸过继给一个姓曹的公公。后来那个曹公公因为自己本身的缺陷,逐渐发展成变态。他把一切属于他的东西都改了名字,新的名字都和他做不了的那种事有关。开始他还比较隐讳,比如,他把自己的名字从曹腾改为曹疼。把曹操爸爸的名字从曹嵩改为曹松。可是到曹操出生后,曹公公变本加厉,执意要给孩子起名。结果曹操的名字就被他给起成这样的了。

从曹操记事开始,他就因为这个名字被小朋友们笑话。他恨死了这个名字,以致后来每次别人问起他的名字,他总要千方百计的隐瞒。大人们则想尽办法从他嘴里套出他的名字。起初很容易就可以诈出来,后来曹操在一次次失败中学得越来越狡猾,到最后即使最聪明的大人也不知道他叫什么了。大家提起他来,都说“那谁,就是那个总瞒着自己名字,净说瞎话的那个孩子,……”。慢慢的,人们干脆就叫他“阿瞒”了。

从小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曹操,心灵上受到很大伤害。他到了青春期之后,由于骗人的名声在外,谁也不敢把女儿嫁给他。结果他不得不从外地娶了一位面貌丑陋,水桶身材的女子。偏偏此女擅长辩论,把曹操治得没有脾气。人们都管她叫“辩(卞)氏夫人”。由于这次婚姻,曹操一生都对面貌娇好,身材窈窕的女歌舞演员情有独钟。他叛逆,多疑,饶舌和好色的性格就是从孩童到青春期这一段时间里养成的。

结婚以后的曹操,日子越来越惨。由于名声不好,他一直找不到工作。家里又有个“三心级”(带到街上省心,搁在家里放心,自己看着恶心)的老婆,处处与他为难。在这段艰难岁月中,濒临精神崩溃的曹操曾写下一首诗,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窘境:

粒米不足舂。寸布不足缝。

甖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曹操“谣俗词”

谁也不知道曹操是怎么样下定决心,彻底走上流氓之路的。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从某天开始,曹操不再在乎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了。事实上,他变成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了。后人传说他是做梦时得到高人点化,所以又叫他曹“梦得”。我个人认为,他很可能是觉得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了,索性破罐子破摔,放手一博。在这一点上,王朔很理解曹操。他曾替曹操说:“我是流氓我怕谁!”

曹操变成流氓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聚众打群架。五短身材的他,深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可以利用的垫脚石”的真谛。他鼓动一群地痞流氓和另外一群头上包着黄手帕的流氓搞了一次武斗。尽管他躲在后面没有动手,但他的名声实在太大,当地爱好和平的知识分子都知道只有阿瞒有本事哄骗群众斗群众。为了避免武斗加剧,他们联名向皇上举荐曹操,希望他到京城做官,赶紧离开这里。过不多久,皇上果然下旨,让曹操进京当都尉。

曹操满心欢喜的走马上任。谁知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官小。原来都尉只是个弼马温似的小角色。一心想要一鸣惊人的他,不甘心这么老老实实的混日子,经过研究,他决定行刺董卓,做个天字第一号的大案,显一显自己的流氓本色。董卓是当时的太师,除了深宫之内被软禁的傀儡皇帝以外,他就是最大的官。所以曹操打定主意拿董卓开刀。

年轻人做事容易认死理儿。曹操也一样。他铁了心要杀董卓,为此详细计划,甚至还从司徒王允那里专门借来了一把宝刀。但是他却忘了董卓新收的义子,天下武功排行第一,天下弱智排行第三的吕布。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不但白白丢了宝刀,还不得不从此亡命天涯。不过,他本人对自己这次失败的行动还是挺满意的。在他抄袭别人的“魏武兵法”中,特意亲自写进去一章,就叫“借刀杀人”。

曹操在逃亡的路上,说出了后来成为无数流氓座右铭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我国的流氓理论,达到了流氓的最高境界。而且,比一般流氓更糟的是,曹操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好友吕伯奢家歇脚时,偷听到厨房里的下人议论捆绑杀头之事,以为他们要把自己捉住请功。于是大开杀戒,把吕家上下杀了个一干二净。即使他看到厨房里有一头猪被捆好待杀,知道自己误会了人家好心,也不停手。他的行为使得和他在一起的流氓同伙陈宫都觉得寒心,趁夜色掩护弃他而去。

曹操一个人回到乡下老家,纠集起当初的一帮子弟开始造反。时值乱世,正是象他这种流氓浑水摸鱼,出人头地的好时机。据当时国际流氓联合会住中国特派代表“流氓特乐夫”统计,全中国领悟了流氓理论的人足有28个半之多。可是,如果按曹操的标准,天下真正的流氓只有两个:刘备和他自己。我估计他的评判标准是他们两个人的夫人同样难看。后人费找病(辛弃疾的远亲)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当时国内的形势。他说:“天下流氓谁敌手?曹,刘。装孙子要数孙仲谋!”

随着他人马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得意忘形的曹操胆子也越来越大,开始公然利用职权乱搞男女关系。在宛城,他率军收降张绣之后,命令手下谋士给自己找女人。就是在此时,他提了着名的" 三个代表"理论:必须代表城里最美姿色,必须代表城里最高阶级,必须代表城里最富人家。谋士们按这个标准,还真找到一位,就是张绣叔叔的娇妻,演员出身的邹氏。曹操见了邹氏喜出望外,立刻把她留在自己帐中。他知道手下众人会嫉妒,就吩咐天下武功排行第三,天下弱智排行第一的典韦替自己把门,除了送酒饭的,其它人一律不许进来。他自己就在帐中和邹氏颠鸾倒凤,日日春宵。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几天,张绣就知道了此事。他立时气得七窍生烟,发誓杀掉曹操雪耻。当天晚上,他就率部队偷袭曹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杀得曹操大败。这一战曹操吃了大亏:大傻子典韦死了也就罢了,连曹操自己的长子曹昂和亲侄子曹安民都死于乱军之中。可是,您要是觉得曹操经过这么大的挫折,会改邪归正了,那说明您还没有领悟流氓的境界。实际上曹操没有任何悔改之意。当他听说江东孙权的地盘上有两个国色天香的大美人时,立刻带队前往迎娶。同时命人搭好铜雀台,准备把美人领回来后开舞会。不幸的是,这次曹操还是损兵折将。要不是关羽念旧,在华容道放他一马,曹操这条命就交代在那儿了。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曹操并没有意志消沉。为了从理论上反思自己,他开始写诗。我前面说了,曹操在历史上除了是个大流氓外,还是个文学家。他的文才因沾染了流氓习气而别具一格。可以这么说,他开创了"用下半身写作"的先河。比如,在"陌上桑"一诗中,他这样描写男女之道:

“……交赤松。 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在另一首更加有名的诗里,老年的曹操竟然借乌龟来眩耀自己那方面的能力: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Ⅳ 曹操介绍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着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

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5)曹操小知识扩展阅读:

一、性格

曹操为人聪明能干,但也十分狡猾。起初名声不显,可是也有很多人看好曹操的才华,如陈寿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及许劭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已明显阐述曹操的才能非比常人。

也有许多人瞧不起曹操的品德,孙盛曰:魏武于是失政刑矣。

易称“明折庶狱”,传有“举直措枉”,庶狱明则国无怨民,枉直当则民无不服,未有征青蝇之浮声,信浸润之谮诉,可以允釐四海,惟清缉熙者也。昔者汉高狱萧何,出复相之,玠之一责,永见摈放,二主度量,岂不殊哉 !

曹操性格严厉,掾属办公如果不合其意,常常被他杖责。而其中唯有何夔经常带着毒药,决心如被杖责,宁可自鸩而死也不受侮辱,何夔才终究没有遭受杖刑。

曹操生性猜忌,得罪过他的人,几乎都被他杀死,例如:崔琰、许攸、娄圭、孔融、杨修、华佗、边让、桓邵、刘勋等人,赵彦欲亲近汉献帝者亦被杀死。

即使没犯错只要威胁到曹操,曹操亦杀之,神童周不疑便是最好的例子。张绣兵变复投曹营后八年便病故,不然一般认为张绣若活得够久早晚遭曹操清算。谋士荀彧由于反对曹操称魏公也被其嫉恨冷落。

曹操的性格是有两面性的,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可以看出曹操有政治智慧,也有性情。这样一份有重要政治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却用了非常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他的遗嘱中很少提及他的政治生涯,很大篇幅都是安排琐碎的家务事。

虽说苏东坡曾对此评价“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但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可见他的性情。另一方面,他也是奸猾的,他以《让县自明本志令》表明对汉朝的忠心,但实际行动却浑然不同,在相同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曹操的不同性格。

曹操深通兵法,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裕如,常用计略来应付一系列的群雄战争来取胜,曹操甚还为孙武(孙子)所着作的《孙子兵法》做过注释。

曹操擅长武艺、剑术,曾在兵变时,用剑杀死数十个乱兵才脱身。甚至有一次偷进张让家时被发现,曹操手挥舞戟才得以逃跑,曹操也有抱负着野心的态度来面对乱世,如其迎接刘协代表其掌控了汉朝大势,使到汉献帝刘协也没有权力。

曹操也是残忍之者,时常屠城,所以曹操杀人亦不手软,坑杀士卒、214年杀害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有孕在身的董贵人也未能幸免。曹操更过度劳役人民,以致有时爆发起义。

曹操妻妾众多,不过娶纳方面并不是毫无一个标准。并其中出名者多自他处改嫁而来。收降张绣时,收了张绣伯母入侧室,引来张绣不快,曹操得知后于是想杀害张绣,但是由于计划泄漏,引起张绣兵变,其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以及典韦白白地牺牲。

曹操曾许诺将秦宜禄前妻杜夫人赠与关羽,但见其美色后自纳之,关羽因此心中不安。虽说好色,但曹操纳妾实际上是有所标准,综观曹操所收的妻妾,不是寡妇,就是别人休离的前妻,所以曹操才不齿吕布染指有夫之妇的行为。

曹操也很疼爱妻子所带来继子,并不因为非自己所出就有所忌讳曹操死前也留下遗言,要求善待他的夫人们。

曹操生性节俭,不好华丽。《魏晋世语》记载,曹植之妻崔氏(崔琰侄女)就因穿着过于华丽的衣服违反了禁令,回家后就被曹操赐死了。

曹操不相信鬼神,在担任济南相期间捣毁城阳景王刘章祠,并且认为坟墓也终将被人盗掘,所以极力提倡丧葬从简,一改汉代奢华之风。曹操曾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专门盗墓掘坟以赚取军费,行事风格非常干脆实际。

然而此举乃失德之行,连袁绍的幕僚陈琳起草讨曹之“檄文”中亦把曹操公然发掘汉梁孝王墓列为其罪行之一。

曹操喜欢吃鱼,在他的《四时食制》中提及不少鱼类。在一场宴会中也说过“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

曹操求新求变,行事不拘泥礼法,所以很讨厌思想传统、满口忠孝仁义的儒生。

二、民间艺术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着。此作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且生动的人物,其中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他的性格既丰富又矛盾。他既是智谋机警,志大才高的英雄;同时又是一奸诈狡猾,嗜血残忍之奸雄。

曹操因而被评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罗贯中对曹操这一矛盾形象的雕塑非常深刻,摆脱了早期小说中人物形象性格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奸绝”。

2、戏剧

京剧里的曹操是以白脸的形象来表示他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反面人物,与黑脸包公或红脸关公相对。

Ⅵ 有关曹操的知识

呵呵 才六年级啊 看来只有稍微给你介绍一下

曹操,中国东汉后期的人,我国着名政治家 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196年把汉朝皇帝迎接到许昌,开始控制大权。公元200年和袁绍在官渡进行了决战,最终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8年,曹操在赤壁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兵败,未能统一江南。
曹操为北方的统一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本人精通兵法,绘画,琴棋都接近国手水平,是东汉光武皇帝之后一直到隋朝统一时期最优秀的人物。

Ⅶ 曹操的知识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但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公元220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着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着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Ⅷ 有关于曹槽的知识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诛杀杀宦官时,反被伏击。而此时有西凉之狼称号的董卓带领大军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刘协,是为献帝。大部份大臣纷纷逃出洛阳。曹操亦逃至陈留,集结义兵,声讨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

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献帝乘乱与一众大臣逃出长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曹操以献帝名义东征西讨。先后平定关东、关中一带。而刘备亦曾成为其部下。接下来,曹操便要面对他的老朋友-袁绍。

当时袁绍盘据幽、冀、并、青四州,军力雄厚,勇将如云。虽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终与绍有一定距离。

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会战胜利后,曹操用数年时间稳定北方,和追击袁氏余党(绍兵败后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同年,刘表死,次子刘琮继立。面对曹操如狼似虎的大军,刘琮决定出降。曹操轻易地接管荆州。可能因为荆州得来容易,曹操决定成势东伐孙权。但权并非刘琮之流可比。

孙氏自孙策时已盘据江东,至今已人心归顺。加上长江天险,孙氏政权已有一个稳定基础。当孙权收到曹操东来的消息后,曾召开多次军事会议。会中主战和主降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在周瑜和鲁肃的分析下,孙权决定出战。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么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此后,曹操虽曾多次在东吴边境挑起战火,但双方均互有胜败。同时刘备西定益州,自封汉中王。三国鼎立之势已成。连盖世雄主曹操亦再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翌年,操子曹丕篡汉,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