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年级数学简图是什么意思
数学,简图的意思是指在数学科目中简单的图片。
数学,简图的意思是指在数学科目中简单的图片,一张图中包含的知识很多,主要是勾画出知识结构脉络,比如,四则运算简图——就是看到这张图,那么就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历史发展,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简图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用图的形式表达各种关系。这种就是简图。
㈡ 初中一二年级代数知识结构图
1、方程 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一般地说,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指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同解方程和同解原理 1、同解方程:在两个方程中,如果第一个方程的解都是第二个方程的解,并且第二个方程的解也都是第一个方程的解,我们就说这
两个方程的解相同,只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第三章
2、同解原理1: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者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的方程和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3、同解原理2:方程的两边都乘(或者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的方程和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般的,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步骤:1、去分母、去括号,并化为整数系数方程;
2、移项、合并同类项,化为简易方程;
3、使简易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从而得到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
4、 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步骤:(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
(2)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量,用这个字母和已知数一起组成表示各数量关系得代数式;
(3)利用这些代数式列出反映某个相等关系的方程。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并写出题目的答案。
1、二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地,形如ax+by+c=0(其中a,b,c是已知数且a≠0,b≠0)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ax+by+c=0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x和y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由二元一次方程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第四章
2、二元一次方程组 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用“{”写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得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方程组:是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都成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组的一个解。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出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建成“代入法”。
2、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一般步骤:(1)从方程组中选出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这个方程变形为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
个未知数得代数式 ,写成:y=ax+b的形式;
(2)把形如y=ax+b的方程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得到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从
而求出x的值;
(3)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形如y=ax+b的方程中,从而得到y的值;
(4)写出方程的解。
3、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方程加减的方法达到消去一个未知数,是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利用解一元一次方程而达到求
解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4、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在标准形式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如果两方程中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呼为
相反数,就可以把两个方程相减(相同时)或相加(虎威相反数时)而小区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解所得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3)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某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4)
写出方程组的解;(5)如果两方程中相同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也不行威相反数,就可以根据方程的同解原理2,选择适当的书去乘方程的两边,使他站化为步骤1所说的情形,再按照步骤1至步骤4进行。
1、不等式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我们把用符号“≥”或“≤”联接起来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叫做解不等式。
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 如果a>b,且c>0,那么ac>bc(或a÷c>b÷c) ; 如果a>b,且c<0,那么ac<bc(或a÷c<b÷c )
第五章
4、不等式的同解原理: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并且把不等号改变方向后,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一般地,对于任意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不等式的3个基本性质,一定可以变形为mx>n(m≠0)或mx<n
(m≠0) 的形式,再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或基本性质3把未知数x的系数化为1,就能得到原不等式的解集。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有同一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时,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
等式组。
2、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中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肌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解
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1、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与积的的乘方:(1)幂的乘方性质: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积的乘方性质: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乘的积、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所得的积,分别作为积的因式,并把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 的幂也作为积的因式。 4、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第六章
5、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其中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用字母表示为:(a+b)(a-b)=a²-b²
整式的乘除
2、完全平方公式: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的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用字母表示为:
(a±b)²=a²+b²±2ab
3、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1)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2)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或者说,等于这个数的倒数的p次幂。
2、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和同底数的幂分别相除,所得的商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做
为商的因式。
4、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用这个单项式去除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1、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正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式子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第七章 2、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1)公因式的定义:把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因式叫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提取公因式法:依照公式:把公因式m提到括号外面,从而化为公因式m与多项式a+b-c的乘积,就达到了因式分解的
的目的。
2、运用公式法:把符合各乘法公式右边的特点的多项式,依照公式写成等号左边的多项式的乘积的形式,从而达到因式分解的目的。
3、分组分解法:先把多项式有规律的分组,再用其他分解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4、十字相乘法:把二次三项式px²+qx+r (p>0且p≠1) 用含有“×”的数表写成的形式进行因式分解,叫做十字相乘法。
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此答案是从网上借鉴的
诚实的告诉你
㈢ 小学数学的简图是什么
一张图中包含的知识很多,主要是勾画出知识结构脉络。
比如:四则运算简图——就是看到这张图,那么就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历史、发展。
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简图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用图的形式表达各种关系。这种就是简图。
㈣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内容思维导图怎么写
大家通常会认为小学数学只是加减乘除的累积,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只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很容易就忽视了数学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联系,以及小学数学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固化,它是可以通过后期培养的,并且会逐渐成为帮助人们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法宝之一。
一、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各种好处
首先,对孩子来讲,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新知识、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属于智力发展的核心;对教师来讲,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更加高水平的教、学平衡,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刻不容缓。当然,习惯不是三两天就能养成的,更何况数学思维习惯,它的养成需要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从思维品质的形成开始。
4、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5、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从已有的答案和解题过程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一味盲从,要学会用批判性的思路去进行各种方式的反思和检验。就算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东西,也要谋改善,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以上五种思维品质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大家切勿忽视了一点,就是这五大思维品质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可分一而行,否则会很被思维定势所牵制,出现机械套用之前思维模式的倾向,并且同一种方法使用的次数越多,这种倾向就会越明显。
我们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讨论了五种主要的思维品质及培养方法。而这五种思维品质是最为重要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除了严谨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还有探讨性、独创性、目的性等。
㈤ 数学思维导图怎么画
对于数学思维导图怎么画,这个问题呢,其实怎么画思维导图基本都是一个套路,新建一个中心主题,确定子主题,再次对子主题分层次,基本上画思维导图并没有什么难度,除了格式细节的考究。
讨论到这个主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如何顺着思维导图的结构来把数学知识点梳理透彻,这才是重中之重。否则思维导图只是一个空壳,并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我们以一个知识点(数学实例:实数)来举例,否则有点跟大白话一样。
1.确定中心主题:即我们想要梳理的数学只是主题。
2.我们先不看图,自己试着用脑瓜子想,先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再操作思维导图。想清楚实数分为哪几类?即包括什么?
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大致制作一个数学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这样,主要是数学的知识点要梳理清楚,一般的数学课本都会有概念性的分析,按照那个归类即可。如何学会画数学思维导图,技巧占小半,头脑占大半,重在概念性的梳理得当,知识点清楚了,数学思维导图也就不难画了,哈哈~~
㈥ 二年级思维导图混合运算怎么做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而“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采用便于生长出知识点的树状思维导图——“智慧树”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引导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通过富有趣味的“智慧树”,让学生的思维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无限延展,智慧迸发。
㈦ 我要做一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图,一到六年纪的全要,最好在一张表上做出来,就是结构图那种.谢谢!!!
数学思想和方法 画线段辅助理解问题。 1.找出已知条件并列表整理问题。2.图形结合的思想。 1.数表结合解决问题。2.倒推思想解决问题。
应用知识 1.方位辨别;2.统计知识:分类统计。3.概率知识:“可能性” 1.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2.统计知识:画“正”字表示次数。3.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1.间隔问题。2.平移和旋转(顺时针和逆时针)3.统计知识:各种统计图。 1.找规律:根据已知的推测未知的。2.确定位置:行和列。 概率知识
应用题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加法、减法一步算式,并注明单位名称。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2.各种量的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2.混合运算应用题。3.各种量的应用题。 1.量的计算问题。2.混合运算应用题。 1.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2.相遇问题 1.工程问题。2.百分数的实际应用。3.比例。
几何初步知识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1.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2.多边形。3.角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1.角的测量。2.平行和相交。3.三角形的性质。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5.垂线。 1.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量与计算 1.钟面的认识。2.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1.时间单位的认识。2.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简单计算。3.重量单位的认识。
1.面积单位的认识和换算。2.24时计时法;时间段的计算。3.年、月、日。4.千米和吨。 统计单位—升和毫升。 体积单位
数与计算 20和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口算、列竖式) 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加法验算减法。3.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4.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2.分数的认识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计算。3.小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1.积和商的性质。2.运算定律。3.倍数和因数。4.素数和和数。5.奇数和偶数。6.整数和自然数。 1.认识负数。2.小数的四则运算。3.公倍数、公因数。4.分数的性质及计算。5.初步代数知识—方程。 1.百分数。2.比和比例。3.分数的四则运算。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