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谢谢!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平方式
q2p2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
就可以表示为BA 的形 式,如果
B中含有字母,式子BA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分式整式 有理式.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B. 怎样学好初二数学
初二数学暑假抢跑班(人教版)(高清视频)
链接: https://pan..com/s/1BqjYilo_lKAqQCD8ho_Qpw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C.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
初二下册数学主要学习二次公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五个章节,涉及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命题、定理、证明等知识点。
第十六章分式
一、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二、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分式计算: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四、整数指数幂: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这个解是增根,原方程无解)。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一、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三、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一、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二、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四、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
1、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定义)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定义)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判定: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S菱形=底×高;S菱形=ab(a、b为两条对角线)。
四、正方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3、判定:(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五、梯形: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梯形的中位线分别平行于上、下两底,且等于上、下两底和的一半。
六、重心:
1、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2、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七、数学活动(教材115页):
1、折纸多60°、30°、15°的角证明方法(重点30°角)
2、宽和长的比是(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一、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教材125页。)
二、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四、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五、方差:
1、计算公式:(表示的平均数)
2、性质: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4、分析数据;5、撰写调查报告。
D. 初二学生的数学差到了极点,有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数学是很多学生都难以攻克的学科,因为其思维较为活跃,但是如果认真的对待,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好数学,一定会发现数学当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初二学生的数学差到了极点,有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可能现在的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只要努力起来,一切都不会为时过晚。所以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的努力前行,不断的提升自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让自己的青春充满奋斗的底色。
E. 怎样学好初二数学
《新初二曹.笑数学秋季培优班》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OWblZuHvzApklquSvkUg9A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F. 初二数学知识点有什么
你好
归纳如下: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G. 初二的数学难不难啊应该怎么学
我来分别说一下吧
初二是整个初中的过渡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初中生,初二意味着以下几点:
1、两极分化和成绩的定型期;
2、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训练期;
3、签约名校资本的积累时期;
4、个人习惯和素质的养成期;
5、心理状态和性格的成型期。
可以看到,无论从中考还是更长远的成长生涯来看,这个时期就是一个积累精华、历练本领和树立方向的关键阶段。因此,谁能牢牢的把握住初二,就是在提前把握未来的中考命运。
初二上学期:两极分化初现端倪:学生水平初步拉开。
对于初中三年有一句经典概括:"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将初二年级的特点概括的非常到位。
为什么一到初二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1、初二上学期数学中的平面几何难度加大: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形式多样、模型众多,辅助线的构造变化多端、技巧性强,致使学生感觉初二几何比初一难度阶越较大,而且比较繁杂和抽象,多数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对数学产生畏惧,兴趣开始减弱,是造成后续数学成绩下滑的始作俑者。
2、一门全新学科的加入--物理:相比数学至少7年的学习,物理属于突然进入且没有基础,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开好头很重要,否则会丧失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物理的进入,在初二上学期对两极分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增加了课业负担,占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综合以上两点的共同作用,一般在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成绩出现明显下滑,从初一的梦幻中惊醒,跌入初二两极分化的现实当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防微杜渐,见微知着?
1、把初二的压力缓冲在初一:初一是初中的黄金期,如果能利用好,对缓解初二的压力会很有帮助。建议,在初一的下学期开始,有计划的提前进行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的学习,先入个门熟悉基础,为初二做好衔接和铺垫。另外,英语方面也可以在初一制定长期的单词计划,放长线,把单词量任务分散到初一和暑假。
2、暑假先行,初二领跑:物理一定要在暑假提前学习,因为在大家都站在基本同一起跑线时,一点点的提前付出,都会成为领跑的资本。
3、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细节: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是训练一个人按规律做事和把握细节的过程,对于学生无论在平时听课学习,还是考试测验中都会大有帮助。另外,从长远上看,初二上能不能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会对学生能否在中考减少细节扣分起着决定性的
H. 初二数学都有哪些知识点
《新初二曹.笑数学秋季培优班(人教版高清视频)》网络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I. 初二下学期数学有哪些难的知识点为什么呢
步入了初中时代,学习压力自然会增加,而且学习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初二的下学期数学有非常多难的知识点。比如说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这也是初二学生接触的函数知识将贯穿初中以及高中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代数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强力工具,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中考中的解答。
三、画圆平行四方形
在初二下学期的数学中,学习画圆和平行四边形的求证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点是非常的难。因为圆和平行四方形它是不一定它是不能确定的数值,所以在求值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某一条线的变化而改变,所以难就难在这一点。可能有些时候你已经把他的答案求证出来了,但是却因为某一点而出错。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练习数学式,才能够打破困难。
J. 初二提高数学成绩诀窍是什么
初二提高数学成绩诀窍:
1.改变学习方式
很多学生数学学习存对于数学教材上面知识内容,往往是死记硬背,没有很好去理解。新学一个知识概念,只有彻底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吃透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归纳要点,针对其中重难点,才能真正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识结构,这样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上课紧跟教师思路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吸收和消化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习重点;吸收和消化教师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吸收和消化教师对疑难问题的解释等等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重、难点,提高听课效率,提高数学成绩。
3.有问题及时解决,不能不懂装懂
有问题及时解决是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办法之一,对于没有学会的知识,不懂的题目,要及时向老师和同学求解。同时建立错题本,提醒自己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
4.对于数学学习要一定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当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学习效果才是最佳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实例,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那么在灵活运用之前我们首先学会“模仿”,模仿例题的解题过程,在模仿过程中转变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实战演练,吃透例题,要想彻底掌握这些知识内容,获得解题能力,就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消化解题思路,最终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