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农业知识
山药又名薯蓣,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其块茎肉质柔滑,风味鲜明,营养丰富,且可菜药兼用,滋补食疗,加工出口;加之可食部分又生长在地下,无污染无公害,倍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吕楼行政村自1994年种植山药至今已有7年之久,目前已发展到200公顷,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支柱产业。他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已探索出一套山药连茬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一般产量多年持续3500--4500kg/667平方米,最高可达5500kg/667平方米,产值—般达6000--7000元/667平方米,高者可达万元,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着。
一、选择优良品种
主要选用高产抗病新品种(块茎底端钝圆、茎部粗短),毛孔稀疏的日本长蓣一号,秋冬采收的小块茎即为下年大田用种。
1、科学选地布局
建立无病繁殖田是控制短体线虫病的前提。山药耐旱怕渍,且块茎入土较深。因此,连茬山药第1年种植,须选择地势高燥、水系配套、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粘土、盐碱地及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地带不宜种植,要杜绝病残体进入田间。土壤于冬前和早春各深翻1次,通常深翻以0.7--1m为宜;第2次及以后每年只需结合施肥浅翻1次,以40cm深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开沟器深翻更好。冬冻春晒熟化培肥土壤。若深翻过浅或藏有硬垡,地下块茎难以向下伸展,极易形成畸形,降低商品价值。通常畦宽3--4cm,坚持深沟高畦。
三、双膜保温催芽
山药性喜温暖,不耐霜冻,种苗于10℃左右即开始萌芽。通过早春双膜保温催芽,可以促其生长期提前,以利早熟高产。一般于2月底3月初选用无病小块茎切成5--6cm小段,每段30--35g或者山药苗取长15cm掰下留种。种苗先用50--55℃温水浸泡10分钟,结合用1000倍液的甲基异柳磷处理,再于切口处蘸上石灰粉,晾晒2--3天,待切口愈合后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且无短体线虫病污染源的地方建床催芽。坚持先催种段后催“龙头”,顺向摆放,分开催芽。一般每床下种4--5层,一层种苗一层湿润细砂,上铺地膜后,再搭架盖膜。待幼芽萌生1cm左右时即可在开过沟的地里拉线定距、顺行栽植。
四、适期精细移栽
当5cm土层地温稳定通过9--10℃时择晴天移栽(长江、淮河流域可于4月上旬,北方适当推迟)。移栽前在开过沟的槽里引线开沟,沟深8--10cm,株行距:日本长蓣一号为40cmx55cm,每667平方米栽3000--3500株为宜;本地品种为32cmx40cm,每667平方米栽4500--5500株为宜。通常催芽种段栽种后25天即可出苗,未催芽的需40--50天方可出苗。
五、注重苗前化除
一般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进入多雨季节,此期杂草滋生,严重影响幼苗生长。因此草害偏重地区,可在栽后苗前趁雨后墒情较好时,每667平方米用48%氟乐灵乳油150--200mL兑水50kg,均匀喷洒地面。生长中后期结合中耕人工除草,力避草荒。
六、科学运筹肥水
山药是耐肥作物,栽培上应以有机肥基肥为主。一般在第1次用开沟器(人工)开沟翻土后,每667平方米施腐熟饼肥150kg,优质腐熟人畜粪5000kg(无短体线虫病污染源),硫酸钾25kg,优质三元复合肥100kg,均匀撒在地表,浅翻入土2--3cm。齐苗后,搭架前后结合松土保墒,追施优质腐熟肥800kg/667平方米,兑水浇施。初茬地可在“小暑”前后,再施入人畜粪2000kg/667平方米,加施硫酸钾20kg/667平方米,促块茎生长。立秋前再结合叶面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液2--3次,促使地下块茎膨大。块茎膨大期遇旱,可结合覆盖麦糠草,勤浇水保湿(切忌大水漫灌),多雨季节及时排水,降湿防渍。
七、高架引蔓管理
山药为短日照作物,积累养分需强光,且地上茎蔓生长约3cm,通常于藤苗长至20cm,即出苗后10--15天,选用2m以上的树枝、刚柴等及时搭成人字形支架,每三行为一束,引蔓向上攀缘。有条件的每束架中再增插1根3m的支撑物,绑缚加固,以免倒伏。
八、因苗适度化学调控
为有效地抑制地上部分营养生长过盛,合理调节植株内光合产物的分配与运转,待藤爬到架顶时(7月上旬)即应选用200x10(的负6次方)多效唑,每667平方米用15%可湿性粉剂50--60g,对水50kg,抢晴天对准植株生长点均匀喷施。若植株生长过旺,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切忌重复喷洒;生长不良者忌用,以免营养体抑制过度,影响正常生长。
九、加强病虫防治
山药短体线虫病(主要是种苗,尤以龙头带菌为主,靠土壤传播)常以重茬及多雨年份发生严重。据试验,连茬山药于移栽前进行药剂处理是控制其发生危害的又一重要途径。新区所用种苗进行药剂处理,栽前用600倍40%甲基异柳磷释液浸泡种苗48小时,即使重茬连作4--5年,仍然不会发病或很少发病。多雨季节每隔7--10天喷洒1次800--1000倍50%退菌特或50%瑞毒霉液,连用2--3次。结合降湿,及时防治炭疽病与褐斑病。
十、适时精心收获
霜降到翌年发芽之前,均可刨收。因其简化栽培、连茬无需每年深翻,因此在收获时要注意捣碎深层土垡。
山药种苗于11月中旬进行挖窑冬贮。贮前剔除破损者,用100倍50%多菌灵液蘸根杀菌、晾干后用少量沙土堆藏、室温控制在0℃以上,以利保温防冻、护苗越冬。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② 农业种植技术知识,农作物种植包括哪些
1、育种和良种繁育:育种指的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的过程,其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种中的自然变异、或先应用杂交或人工诱变等方法创造新类型,再通过选择、繁殖、比较试验,选育出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2、作物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一个单位内作物生产的总体安排,包括作物结构、布局、复种和种植方式等。3、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在作物生命活动期间,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所采取的各种田间管理措施的总称。一、农业种植技术知识
1、育种和良种繁育
(1)育种
育种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的过程,它的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种中的自然变异产生,也可以先应用杂交或人工诱变等方法创造出新类型,再通过选择、繁殖、比较试验,选育出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
(2)良种繁育
良种繁育是将新创造的动植物良种扩大繁育种子、种苗、种畜的过程,方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作物种植制度
(1)种植制度是一个单位内作物生产的总体安排,主要包括作物结构、布局、复种和种植方式(间套作或单作、轮作或连作)等。
(2)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系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3)我国流行以间套复种为中心的多熟制,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从而体现中国种植制度的特色与亮点。
3、作物栽培技术
(1)栽培技术是在作物生命的活动期间,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所采取的各种田间管理措施的总称。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用、农机配置、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良好的种植技术在农作物增产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4、平衡施肥技术
(1)平衡施肥一是施肥数量上要求平衡,以产定肥(包括化肥和有机肥),也就是根据土壤肥力的测定状况和作物产量的要求,给其提供肥料。
(2)二是养分种类上的平衡,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都要按比例配合。
(3)有机肥和化肥都无毒无害,它们在应用机理上也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区别是有机肥所含养分种类比较多,但化肥多数品种为一两种元素组成,因此,在施肥技术上一定要合理搭配元素。
5、灌溉与节水技术
(1)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或排水)加施肥可使作物产量增加。
(2)一定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以及天气、土壤、水源等条件,适时、适量进行灌水。
(3)一定要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杜绝大水漫灌现象,推广沟灌、畦灌、管灌、以及喷管、滴灌、渗灌等节水工艺。
6、植物保护技术
(1)对病虫草害一定要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病虫的测报为基础运用农艺、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2)选用抗病虫草害的优良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3)化学防治是综合防治技术中最有效的关键技术。
(4)轮作对防治某些土传性病虫害和杂草有一定效果。
(5)深翻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6)生物防治是一种可采取的防治手段,比如用寄生蜂类防治棉铃虫。
7、畜禽饲养与防疫技术
(1)现代饲养技术主要是以饲养标准为依据,然后配合饲料为中心的标准饲养。
(2)一定要以满足畜禽营养需要为前提,进行饲料合理搭配和高效利用,使饲料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指标具体化,同时还要要采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方法。
(3)畜禽疫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8、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技术
(1)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决定采收的适宜时期。
(2)采取预冷措施后,可以在储藏期内调整温度、乙烯含量等措施防止老化,再利用防腐剂和新陈代谢抑制剂达到储藏保鲜的目的。
9、农业机械和工程技术
(1)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为现代拖拉机和农机具奠定了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先锋和重要工具,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农业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园艺、畜禽建筑等方面,工程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农作物种植包括哪些
1、粮食作物
(2)粮食作物(食用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粟、黍、稷等谷类作物;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类、木薯等薯芋类作物;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豆类作物。
(2)谷类作物主要提供的是淀粉、植物蛋白、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豆类作物提供的是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薯类作物提供的是淀粉、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粮食作物是人类食物的来源,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三种作物占据了全世界食物的一半。除此之外,粮食作物还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同时也能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根据统计,世界上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据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5%左右。
2、经济作物
(1)蔬菜作物:主要包括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丝瓜、豆角、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莲花菜、冬瓜、南瓜、苦瓜、莴苣、菠菜等。
(2)纤维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苎麻、黄麻、红麻、大麻、苘麻、亚麻、剑麻、蚕桑等。
(3)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榄、蔓青、油茶、油棕等。
(4)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甜菜、甘蔗、甜叶菊等。
(5)饮料作物:主要包括茶叶、咖啡、可可等。
(6)药用作物:主要包括人参、灵芝、贝母、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7)水果:主要包括梨子、李子、桃子、苹果、草莓、樱桃、核桃、西瓜、龙眼、荔枝等。
③ 你都知道哪些农业知识
农业知识可以说分的特别多,有一些农作物可以说是农作的知识,可是在一些其他方面也是非常值得的,我对于一些果树就特别的熟悉,因为我们家是开果园的,所以我对于什么苹果,梨子桃或者是石榴等等,直接说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结果子在适当的时候怎么样修剪一句,应该怎么样给他们施肥料,这些我都是特别熟悉的,这也是对于农作物的一种理解吧,也是一种农业知识。
④ 有谁知道哪些关于农业的冷知识
关于农业的冷知识有以下一些:
1、减肥小帮手:100 克茄子的脂肪还不到 1 克。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也只有 5% 左右,总热量只有 25~30 千卡,不过靠它减肥,烹饪时要少放油哦。
7、哪些植物会发光?
由于植物体内有大量磷,当磷和空气接触时,就会发出冷光,如非洲北部的“夜光树”、古巴的“夜皇后花”、我国井冈山地区的“灯笼树”。这种磷光的亮度和树的大小成正比。
⑤ 农业知识科普:谷雨农事活动有哪些
太多了,自己选吧>=<
一、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着,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⑥ 适合小学生的农业知识
一、蔬菜
带小朋友观察、触摸、采摘自己喜欢的蔬菜,展示蔬菜不同生长时期,介绍蔬菜的一生。
二、多肉
准备多肉植物、盆栽土、小容器、制作多肉盆栽。
三、种子
了解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种子的不同结构,辨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手绘种子发芽过程。也可以亲手种下人生第一株植物。
四、动物
观看动物、投喂动物,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五、将户外自然景观搬进室内
微缩自然景观可以把户外搬入室内,在幼儿园的一角放上真实的树木,沙石,花坛,或搭建一个小花园,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多接触真实的自然情境。
在环境创设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关注户外和室内的自然元素,邀请孩子加入材料的准备和布置,在户外寻找合适与喜欢的材料和场景,并共同搭建教室的自然一角。
⑦ 有关有趣的农业的小知识有哪些
(一)什么是无公害蔬菜
无公害蔬菜是指没有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蔬菜,有的称为绿色蔬菜或洁净蔬菜。实际上它是指商品蔬菜中不含有有毒物质,或把有毒物质含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以内,即农药残留不超标,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废”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不超标。达到上述标准的,即可称为无公害蔬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国内对生产、供应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十分关注。在蔬菜的生产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普遍注意到工业污染、农药、化肥中的硝酸盐,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为此,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生产绿色蔬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生态学、环保学、社会学为基础,生产无公害蔬菜,不仅是满足城乡人民对洁净菜篮子的需要,而且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乃至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二)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三)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其安全质量符合有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优质农产品及初加工品。
(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同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长体系。标准草案根据公众的要求禁止基因工程技术和经过辐射处理的产品标示为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商品位的食品。是受国际承认的环保食品。绿色食品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世界先进农业的发展潮流而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产品。无公害食品包容着有机、绿色食品的基本特征,是绿色食品的过渡食品。都是以安全、环保、健康为目的可持续发展食品,代表着中国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