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补偿额度估算方法
在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额度最低不得低于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成本,但也不应高于应为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价值。如下图所示,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下线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成本,上限为水土保持生态价值。
图11-1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额度的取值范围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成本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其成本为各单项措施成本的算数加和。各单项措施成本为各单项措施量乘以生产建设当期物质资料(或)价格(劳务费)的值。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C为预防保护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成本;Ki为单项工程措施量,Pi为生产建设活动当期单项工程措施价格;Tj为单项生物措施量,Pj为生产建设活动当期单项生物措施价格。
二、水土保持生态价值
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价值主要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拦泥蓄水效益,测算如下式: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P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拦泥蓄水总效益;P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泥蓄水效益,为各类单项工程措施效益之和;Pp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拦泥蓄水效益,为各类单项生物措施效益之和;Ei为单项工程措施量,Pi为其相应价值;Mj为单项工程措施量,Pj为其相应价值。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价值
1.坡改梯工程
(1)蓄水、保土量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可以通过梯田的减流、减蚀有效面积Fe(hm2)与相应的减流、减蚀模数相乘而得,其计算式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W为某项措施的减流总量,m3;ΔS为某项措施的减蚀总量,t;Fe为某项措施的有效面积,hm2;ΔWm为减少径流模数,m3/hm2;ΔSm为减少侵蚀模数,t/hm2。
ΔWm和ΔSm的计算公式用有措施(梯田)坡面的径流模数、侵蚀模数与无措施(坡耕地、荒坡)坡面的相应模数对比而得,其计算式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Wmb为治理前(无措施)径流模数,m3/hm2;ΔWma为治理后(有措施)径流模数,m3/hm2;ΔSmb为治理前(无措施)侵蚀模数,t/hm2;ΔSma为治理后(有措施)侵蚀模数,t/hm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中指出:计算减流模数(ΔWm)与减蚀模数(ΔSm)注意:
① 当治理前、后的径流模数(WWmb与WWma)和侵蚀模数(Smb与Sma)是从20m(或其他长度)小区观测得来时,与自然坡长相差很大,必须考虑坡长因素影响治理前侵蚀模数的观测值偏小;
② 一般小区上的治理措施比大面上完好,这一因素影响治理后减蚀模数的观测值偏大;
③ 二者都需采取辅助性全坡长观测和面上措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取得科学资料,进行分析,予以适当修正。
关于减流、减蚀有效面积(Fe)的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中有如下规定:
① 根据计算时段内(例如10年)各项措施实施后减流、减蚀生效所需时间(年),扣除本时段内未生效时间(年)的措施面积,求得减流、减蚀有效面积。
② 一般情况下,梯田(梯地)、保土耕作、淤地坝等当年实施当年有效;造林有整地工程的当年有效,没有整地工程的,灌木需3年以上,乔木需5年以上有效;种草第二年有效。
③ 保土耕作当年有减流、减蚀作用,可以计算;但其实施面积不能保留,不能累计;当年实施当年有效,第二年不再实施,原有实施面积不复存在,不能再计算其减流、减蚀作用。
④ 一个时段(例如10年)的治理措施,如是逐年均匀增加,则此时段的年均有效面积按下式计算: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Fea为时段年均有效面积,hm2;Feb为时段初有效面积,hm2;Fee为时段末有效面积,hm2。
(2)蓄水、保土经济价值
坡改梯工程蓄水拦泥价值可以参考监督区水土流失损失蓄水拦泥价值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已经计算出的蓄水拦泥量方,参考生产建设期价格水平和治理区价格水平来测算出相应价值。
2.淤地坝工程
我国学者冉大川、罗全华在《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一文中对淤地坝的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可操作的计算方法。在《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及减蚀作用研究》一文中,文章作者认为:淤地坝的减沙量包括淤地坝的拦泥量、减轻沟蚀量(以下简称减蚀量),以及由于坝地滞洪和流速减小而对坝下沟道侵蚀的减少量。而目前只有拦泥量、减蚀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消峰滞洪对下游沟道侵蚀的减少量还难以准确计算。因此,本书也仅对淤地坝工程措施的拦泥量和减蚀量的测算方法进行介绍。
(1)拦泥量计算
淤地坝总拦泥量的计算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目前已淤成坝地的拦泥量,计算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Wsg1为已淤成坝地的拦泥量,万t;f为坝地的累积面积,hm2;Ms为不同流域内坝地拦泥定额,即单位面积坝地的拦泥量,万t/hm2;a1为人工填垫及坝地两岸坍塌所形成的坝地面积占坝地总面积的比例,黄河中游地区取a1=0.1~0.2;a:为推移质在坝地拦泥量中所占的比例系数,黄河中游地区取a2=0.1。
第二部分是未淤成坝地的拦泥量。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淤地坝的拦泥年限一般在13年左右,因而采用了淤积年限n(n=13)这一指标,并根据坝地历年累积面积的变化趋势,将未淤满的坝地进行“淤成”预测,以此求得未淤成坝地部分的拦泥量。计算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Wsg2为未淤成坝地部分的拦泥量;fi为预测年“淤成”的坝地面积,hm2;Ms、a1、a2的意义同前。
在此基础上,可得出淤地坝工程措施的总拦泥量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2)减蚀量计算
淤地坝的减蚀作用在沟道建坝后即行开始。其减蚀量一般与沟壑密度、沟道比降及沟谷侵蚀模数等因素有关,其数量包括被坝内泥沙淤积物覆盖下的原沟谷侵蚀量和波及影响的淤泥面以上沟道侵蚀的减少量。后一部分的数量较难确定,通常是在计算前一部分的基础上乘以一个扩大系数。减蚀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Wsj为计算年淤地坝的减蚀量,万t;F为计算年淤地坝的面积;Wsj为计算年内流域的侵蚀模数,t/km2;按各控制区的年输沙模数扩大1.15倍而得;k1为沟谷侵蚀量与流域平均侵蚀量之比。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对南小河沟流域多年小区及小流域的观测资料,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870t/km2·a,沟谷地侵蚀模数为15200t/km2·a,按此推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k1=2.20,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取k1=1.75。k2为坝地以上沟谷侵蚀的影响系数。
在淤地坝中还有一部分是修建在沟道比较平缓、沟床已不再继续下切、沟坡多年来比较稳定、沟谷侵蚀已达到相对稳定程度的流域内,当坝建成后基本无减蚀作用,在计算减蚀量时还应扣除这一部分。由于目前对这一部分不减蚀坝地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分割,但又确实存在,研究中假设这一部分未扣除的减蚀量和对坝地以上沟谷侵蚀的减少量相互抵消,即取k2=1.0。淤地坝的总减沙量ΔWs坝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3)减洪量计算
淤地坝的减洪量计算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已经淤平后作为农地利用的坝地减洪量;另一部分是计算仍在拦洪时期的淤地坝减洪量。淤地坝淤平后,坝地已被利用,其减洪作用就与有埂的水平梯田一样。仍在拦洪时期的淤地坝,其拦泥和拦洪是同时进行的,拦洪的目的是拦泥,泥中有水。淤泥中所含的水分,有一大部分将耗干蒸发,另有一小部分渗入地下后又流入河中。据此分析,计算这部分减洪量时不能考虑其蓄水量,只能计算淤泥中所含的水量。
已淤平坝地减洪量的计算公式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W1为已淤平坝地的减洪量,万m3;fi为计算年流域坝地的面积,km2;Wi为计算年流域天然状况下的产洪模数,可以根据流域水量平衡原理通过试算确定,m3/km2;η为减洪系数,以有埂水平梯田看待,取η=1.0。
其减洪量可根据淤地坝的总拦泥量反推,计算公式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W2为仍在拦洪时期淤地坝的减洪量,万m3;K为流域淤地坝拦洪时的洪沙比;γs为淤泥干容重,取γs=1.35t/m3。对于K值,根据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对陕西绥德韭园沟实测资料的分析,黄丘区淤地坝拦洪时的洪沙体积重量比为1.977:1,即1.977m3的洪水携带lm3的淤泥;1991年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对3次洪水后的10座淤地坝进行了典型调查,得出淤地坝拦泥后的洪沙体积重量比为1.797∶1。根据上述资料,最后综合确定河龙区间K=1.433~2.4;泾河、北洛河流域的值分别为2.462和2.652;渭河流域K=1.5~2.O。
在此基础上,可得出淤地坝工程措施的总减洪量ΔW坝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3.就地拦蓄工程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中,将就地拦蓄工程措施解释为:就近拦蓄措施,包括水窖、蓄水池、截水沟、沉沙地、沟头防护、谷坊、塘坝、淤地坝、小水库和引洪漫地,其作用包括拦蓄暴雨的地表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在减轻水土流失的同时,还可供当地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中也对就地拦蓄工程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测算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计算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的径流量(ΔVw),以m3计;二是减少的泥沙量(ΔVs),以t计。
计算方法:对不同特点的措施,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典型推算法和具体量算法两种。
典型推算法:对于数量较多而容量较小的水窖、涝池谷坊、塘坝、小型淤地坝等措施,采用此法。通过典型调查,求得有代表性的单个(座)拦蓄(径流、泥沙)量,再乘上该项措施的数量,即得总量。
具体量算法:对数量较少而容量较大的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和小(二)型以上小水库等措施,应采用此法。其拦蓄(径流、泥沙)量必须到现场,逐座具体量算求得。
未淤满以前的小水库可计算其拦泥、蓄水作用;在淤满以后,如不加高,就不再计算此两项作用。淤满后的拦泥量按坝地面积折算,计算式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V为坝地拦泥总量,t;Δms为单位面积坝地的拦泥量,tFe为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
在一段时期内(例如n年)坝地的年均拦泥有效面积按下式计算: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Fea为时段平均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Fee,为时段末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Feb为时段初坝地拦泥的有效面积,hm2。
4.沟谷治理工程
沟谷治理工程措施主要针对沟蚀而言,沟谷治理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测算方法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中有明确的介绍,可作为本课题的参考方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GB/T 15774—1995)规范中认为,减轻沟蚀量(∑△G)包括4个方面,按下式计算: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G1为沟头防护工程制止沟头前进的保土量,m3;ΔG2为谷坊、淤地坝等制止沟底下切的保土量,m3;ΔG3为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的保土量,m;ΔG4为塬面、坡面水不下沟(或少下沟)以后减轻沟蚀的保土量,m。
这4个方面的作用,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算得保土量后都将m3折算为t。
制止沟头前进(ΔG1)对于治理后不再前进的沟头,应通过调查和量算,求得未治理前若干年内平均每年沟头前进的长度(m)和相应的宽度(m)与深度(m),从而算得治理前平均每年损失的土量(m3),即为治理后平均每年的减蚀量(或保土量)。
制止沟底下切(ΔG2)对于治理后不再下切的沟底,应通过调查和量算,求得在治理前若干年内每年沟底下切深度(m)和相应的长度(m)与宽度(m),从而算出治理前平均每年损失的土量(m3),即为治理后制止沟底下切的减蚀量(或保土量)。
制止沟岸扩张(ΔG3)对于治理后不再扩张的沟岸,应通过调查和量算,求得在治理前若干年内平均每年沟岸扩张的长度(顺沟方向,m)、高度(从岸边到沟底,m)、厚度(即对沟壑横断面加大的宽度,m),从而算得治理前平均每年损失的土量(m3),即为治理后平均每年的减蚀量(或保土量)。
水不下沟对减轻沟蚀(ΔG4)根据不同的资料情况,分别采取直接运用观测成果和流域减蚀总量反求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算法:在布设了水平沟对减轻沟蚀试验观测的小流域,采取直接运用观测成果进行计算,但其计算成果,应与全流域减蚀总量的计算成果互相校核,取得协调。
第二种算法:在没有布设上述试验观测的小流域,可采用流域减蚀总量反求的方法,按下式计算: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ΔG4为水不下沟减轻的沟蚀量,m;ΔS为流域出口处测得的减蚀总量,m3;∑ΔSi为流域内各项措施计算的减蚀量之和,m。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上述关系式计算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的观测和∑ΔSi的计算必须准确(误差不超过士20%);二是流域内没有较大的其他天然冲淤变化影响,或者虽有这样的变化,但已通过专门计算,消除了其影响。
4.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生态价值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蓄水拦泥价值可以参考监督区水土流失损失蓄水拦泥价值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已经计算出的蓄水拦泥量方,参考生产建设期价格水平和治理区价格水平来测算出相应价值。
(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价值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是我国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蓄水拦沙、保持土壤肥力、减轻风蚀、固碳供氧、净化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本书主要针对生物措施的蓄水拦沙测算方法进行介绍。
1.生物措施的蓄水拦泥量
对于生物措施的蓄水功能测算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截留法
a.即认为林草措施的蓄水量等于林草植被的截流系数与降雨量、措施有效面积的乘积。
其数学公式可表达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Ew为林草植被的蓄水量;θ为林草植被的截流系数;R为平均降雨量;A为措施有效面积。
b.也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求得: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Ew为林草植被的蓄水量,m3;Si为第类树种的面积,hm2;Hi、Ho分别为第i类树种和对照地(无措施区、裸地)的拦蓄降水能力,m3/hm2。
c.对于林业措施,还可以采取如下算法:林地蓄水能力主要表现在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蓄水和林地土壤蓄水3个方面。其中,林冠截留率与植被类型、垂直层数有关,大致可占总降水量的12%~17%;枯枝落叶层含蓄量与厚度有关,大致可占降雨量的15%~20%;林地土壤蓄水量与土壤结构、土壤厚度有关,占总降水量的25%~30%。将这3项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林地的总蓄水量: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Ew为林地总蓄水量,m;r1、r2、r3分别为树冠、落叶层、土壤的截留率;Ai为某块林地的降雨量,mm。
对于植草措施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公式进行计算,对于草地一般可以考虑r1=0,r2、r3可以通过实测求得。
(2)水量平衡法
即认为林草措施的蓄水量(S)为林冠截留量(I)、枯落物持水量(K)和森林土壤非毛管空隙储水量(Q)之和,即: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造林措施的蓄水量测算而提出,如果用于植草措施的蓄水量测算,则其第一项(I)可忽略不计。
(3)考虑减洪量的方法
林草措施的蓄水功能不仅仅在于其对地表径流的截流,林草措施在雨季对洪水的削减量也是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可以认为,林草措施的蓄水量是雨季的减洪量和枯水季节的增加水资源量之和,即: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V为林草措施的蓄水量,m3;V1为林草措施的防洪量,m3;V2为林草措施在枯水季节的增加水资源量,m3;Si为第i种植被类型面积,hm2;Hi为第i种植被类型的蓄洪能力,m3/hm2;H为无植被地的(即未采取措施区域)蓄洪能力,m3/hm2;M为林草措施在枯水季节的增加水资源量,m。
对于林草措施的拦沙功能测算目前主要有三类方法:
一是“以洪算沙”法。即通过林草措施的蓄水量除以水沙比求得,其具体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Es为林草措施的拦沙量,t;Ew为林草措施的蓄水量,m;ρ为干泥沙的密度,t/m3,一般取ρ=1.35t/m3;γ为水沙比,%。
二是直接计算法。林草措施也可以采用与农业措施相似的方法进行拦沙量的计算,即: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Es为林草措施的拦沙量,t;Fe为林草措施的有效面积,km2;Sa为未实施林草措施时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Sb为实施林草措施后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
三是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普适方程。对于林草措施的保土量,也可以通过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普适方程计算,其计算方法如下: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式中:Ac为林草措施的保土量;R为径流侵蚀因子;Ls为地形因子,取坡度二倍的正弦值;S为土壤抗蚀因子(一般取0.2);C为潜在侵蚀指数;Cr为现实侵蚀指数。
2.生物措施的蓄水拦泥量价值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蓄水拦泥价值可以参考监督区水土流失损失蓄水拦泥价值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已经计算出的蓄水拦泥方量,参考生产建设期价格水平和治理区价格水平来测算出相应价值。
❷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的组织机构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办事机构是秘书处 。设有办公室、财务部、组织宣传部、水保学术交流部、资质管理部(含教育培训)、科普工作部、期刊编辑部、科技与国际合作部。专职工作人员8名。
❸ 水土保持的三个工程措施是
水土保持工程是在小流域内修建工程设施防治水土流失,是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门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自然科学。
一、山坡防护工程
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留沟、水窑(早井)、蓄水池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二、山沟治理工程
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扇不造成灾害,拦泥淤地生产。
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和淤地坝工程,其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拦蓄和调节径流泥沙,巩固抬高侵蚀基准,削减山洪洪峰流量。
三、小型蓄水引水工程
目的是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采取拦蓄引措施,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其主要措施包括小型水库工程、山地引洪灌溉工程、引洪淤滩造田工程等。如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漫地、引水上山等。
(3)水土保持知识科普讲座扩展阅读:
水土保持工程是在小流域内修建工程设施防治水土流失,是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门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自然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坡面与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研究在水力、重力、风力、冰川等多种外营力和各种侵蚀形式的作用下,水和土的损失过程及采取防治的工程措施。
就是通过各种措施改变小地形,达到改变径流流态,减少和防止土壤侵蚀,拦蓄利用径流泥沙的目的。防护和拦蓄是水土保持工程的两大主要作用。
❹ 水土保持科普读物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读文章读书的感觉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写读后感最好是实际写自己的感悟。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❺ 为什么舟曲会发生这么严重泥石流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348.shtm
作者:穆兴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0 9:53:07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穆兴民:舟曲之鉴,怨“天”亦忧“人” 8月7日深夜,在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造成震惊世界的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 目前,众多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地质、“5·12”汶川地震、长期干旱及高强度降雨等是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诱因。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类型之一。简单地讲,泥石流的发生有自然和人为两大诱因。在分析自然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在怨“天”的同时亦应忧“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否则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或灾难。 对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本人有几点学术上的思考与认识。 认识一,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人为建筑物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 植被在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护坡护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防治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甘肃省舟曲县曾经是一个森林茂密、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关于舟曲县的遥感资料,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及耕地面积的扩大,大面积极易遭受侵蚀的山体裸露,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泥石流活动加剧。 舟曲县城作为区域人口聚集区,随着经济发展,县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以县城为中心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日趋严重。就三眼峪沟小流域而言,乱砍林木、陡坡垦植、开山炸石、取土挖沙、修路建房等人类活动,一方面使林地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减少100公顷,40度以下的山坡林地已被大面积农田、裸地或民房所替代,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的活动。 另外,为了城市扩张和美化,河道城市化,大量侵占行洪河道也是舟曲“8·7”泥石流致灾严重的重要因素。由于河道被挤占,行洪河道上的建筑物一方面使行洪不畅、灾情加剧,另一方面是建筑物及其内部的人财物损失使小灾变大灾。 认识二,作为人口密集地,沟道治理工程标准低且不完善,留有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薄弱,预警机制欠缺。 甘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件年年都发生。三眼峪沟在1978年、1989年和1992年曾3次暴发泥石流灾害。 从这次发生的灾害看,目前水土流失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害预防及治理措施滞后,现有措施治理标准低;重视工程措施而轻视生物措施;缺乏长期、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对这次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沟道,舟曲县1996年曾作过规划,1997年也做过相关工程,2006年也做了一些拦防,因为后续资金的问题而没有完成,因此留下隐患。开发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保持,导致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森林大量砍伐,耕地无序扩展,40度以下的坡地基本上都被开垦为耕地。 二是预警机制欠缺,群众防灾意识薄弱。目前对滑坡具有一定的预警机制,但对山洪泥石流的群防预警较为薄弱。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局地性、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多与降雨特别是暴雨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点较少,预测预报技术限制,局地强降雨难以测报。 但作为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的舟曲,在8月7日晚发生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风的异常天气情况下,当地干部群众没有进行有效的避灾行动。在做好灾害易发地普查的基础上,要做好灾害易发点当地群众避险、防灾知识的普及,干部群众要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灾意识,宁可三日不睡,也要一时避险。对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灾害,“狼来了”的警钟应当长鸣。 认识三,加强城市规划,城镇建设发展要主动避险。对西部山区及河道上的城镇,要加强城镇建设及发展规模的科学规划,尽可能避开灾害易发区;在城市建设中要减少环境破坏,防止城市水土流失,降低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在山区河谷地区,对新建或因灾复建城镇要做好城市建设与避险的统筹规划,杜绝或避免二次受灾。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按照洪水、泥石流发生规律进行城市美化,严防过度河道城市化。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地区,科学避险、避灾是重要措施,为了将灾害减到最小,科学合理规划城区的发展范围,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认识四,亡羊补牢,做好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舟曲“8·7”特大黏性泥石流灾害是一次血的教训。大灾之后,通过血的事实总结经验教训,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部。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与多种地质灾害频发,但西部地区却是我国水能及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经过10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发展。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未来10年要上大台阶”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好区域水土保持工作。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类型多,诸如风蚀、冻融侵蚀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水蚀一应俱全。水土流失是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西部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水土,留下的是贫困。对西部地区,要做好统筹协调,处理好短期开发利益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国家全局利益的关系。在生产建设中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好水土资源,避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导致的环境问题瓶颈,确保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到实处。目前,不少工程没有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或者措施不得力,特别是标准较低的工程,如小水电和乡村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随意开挖和弃土,造成大量工程创伤,加剧了区域性水土流失灾害。 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针对地震、洪水引起的水土流失、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普查,研究恢复重建对策与措施;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投入资金有限,治理标准低,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治理资金增加资金投入,加快重点区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待普遍得到贯彻落实,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 四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水土保持基础性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如道路、水电及矿产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问题;区域地震及旱涝灾害与水土流失治理;三峡库区水位涨落沟岸带水土流失与治理问题等。 五是修订和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增强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边治理边破坏问题。 六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和保护好西部的森林资源,特别是要加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植被保护工作。这一点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也不得不谈。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本报记者张行勇采访整理) 《科学时报》 (2010-8-20 A1 要闻)
❻ 彭琳的人物生平
1929年7月7日生于湖北省应城市巡检乡彭畈村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随父念书,1945年考入应城县初级中学,后考入湖北省立汉阳高级中学学习。1949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与有关院系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1953年秋华业于该院,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同年8-11月到东北进行森林土壤调查。1954年到陕西省绥德县,在辛店进行水土保持定位研究。1955年到陕西省武功县杨陵镇,在土壤研究所下设的黄土试验站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筹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彭琳由东南繁华大都市南京调到西北偏僻小镇杨陵镇,无怨无悔,在这个小镇工作40多年。
彭琳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他曾进行科普讲座40多场,编写科普文章多篇。
简历:
1949-1952年 在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52-1953年 在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并毕业于该院。
1953-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55-1963年 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63-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0-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8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❼ 呼和浩特市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读本的读后感
1、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水土流失有多种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❽ 水土保持科普读物读后感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又一个的谜,我也不例外——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动物为什么要冬眠?植物也需要呼吸吗?我们能不能跨越时空?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为了解开这些我不懂的“迷”我选择了《少年科普世界》,我希望它可以给我带来这些我不懂得的问题的答案。
这套《少年科普世界》共分为十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科技、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套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用准确浅显,生动活泼的语言,解答了我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科学之谜《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妙的存在。自从我读了这套书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我也可以通过科学说法来解答他,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让我不断的健康成长。还增长了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么”,“太阳帆远征宇宙”,“”和“空气到处是一样的吗”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磁悬浮列车为什么可以悬空行驶》这篇文章。让我又联想到了人们常说的概念汽车。我们未来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在这个讲究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