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哪些人可以参加听
患者及其照料者,社区精防人员,志愿者
⑵ 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体检包括哪些
一般排除器质性原因引起精神障碍的一些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主要的在于和病人和家属的交流去发现病人的精神症状,常见的还有一些心理测验等等。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是指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⑶ 如何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随访
(二)随访管理。
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危重情况处理:主要目的是明确患者有无病情复发或变化的危险并及时处理。检查其有无近期出现睡眠障碍、言语行为怪异,有无消极自杀、兴奋或冲动等危险行为,以及有无意识障碍、进食困难、呼吸困难、心慌气短、抽搐、高热伴肌强直等躯体症状。
2.分类干预:若无上述的危重情况,则进一步对患者原有的病情进行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状况、服药依从性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和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以下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随访;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发生变化,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两周时随访;若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可继续现方案治疗,两周时随访;若没有好转,需转诊到上级医院,两周内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任一方面有改善,服药依从性良好、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如无其他异常,继续现治疗方案,两周时随访;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恶化者,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可继续现方案治疗,两周时随访;若没有好转,或者出现精神症状恶化,需转诊到上级医院。两周内主动随访。
(3)对病情不稳定(指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失,社会功能较差、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有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两周时随访;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两周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两周内随访。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两周内随访。
3.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控制情况,对患者和其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
4.每年进行1次综合评价,包括患者家族成员中新发精神疾病情况、诊断和治疗调整情况、患者一年中的主要症状表现、生活和劳动能力、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⑷ 精神病健康教育内容
如果是有明确诱因而导致的情绪抑郁,可以考虑进行心理咨询。另外,异丙嗪和氯丙嗪是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抑郁的效果不如选择性五羟色胺抑制剂,你可以考虑和医生协商,更换药物。
⑸ 重精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怎么填
我是精神病患者已经是重度的话,健康教育相关行业就填五,因为已经不算数了。
⑹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内容
精神病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正确的家庭护理是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康复的有效方法。在这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由专人负责患者服药,千万不能认为病好了,不需服药了,或者是因患者服药后出现乏力、发胖、迟钝、无法正常上班以及因家庭经济困难、配药不便等原因擅自减药、停药、换药,如需调整药物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2.调配好患者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避免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易引起兴奋的食品如烟、酒、茶、咖啡等。
3.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合理的睡眠习惯,并可适当安排午休。睡眠时间不宜过长、过短,约8—10小时左右。同时不要让患者睡前饮用刺激食物。
4.改善家庭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多与患者交流。让患者多接触社会,并与其共同抵御来自社会的偏见。同时应避免不必要矛盾,造成患者情绪波动。
5.制定患者正常的作息时间并督促执行,让其参加活动和劳动,可先由料理个人生活、一般家务劳动开始,再回单位作轻工作,直至恢复病前工作。
6.密切观察病情,如无故出现紧张、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进食或睡眠异常等异常行为则应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及时调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