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
扩展阅读
动漫设计类是什么专业 2024-11-17 23:13:02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

发布时间: 2022-06-21 22:49:03

1. 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低盐低脂,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2. 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讲座一般是多长时间

我们心内科每周都会有一次健康讲座,时间会控制在30分钟以内。心脑血管的病人,大都为老年人,如果讲太多,他们接受起来会有困难,所以尽量讲的少而精,语言通熟易懂,这样才会有实际意义。望采纳!

3.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持稿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比较容易传播。为避免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我校利用本周一班队活动课时间各班开展“春季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学生了解了春季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达成了以下共识:一要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二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三要做好教室、宿舍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通风应在半小时以上;四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要休息好,生活要有规律;五要切莫讳疾忌医。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一经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并上报校医等。
本次春季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增强了师生对春季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了预防的能力。我校还通过校讯通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预防春季传染病的知识,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家孩子的情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 在秋天,慢性病要如何进行管理

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脑血栓、冠心病等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高达69.5%。专家提醒,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虽高发,但此时治疗效果也最好。

如何防止血压升高

1、少吃盐,每天3-6g (半到一啤酒瓶盖)比较合适;

2、多吃高钾高钙低钠食物,增加饮食中钾的摄入;

3、戒烟;

4、限酒;

5、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6、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

7、保持心理平衡。

秋冬季节高血糖

秋冬季人们的食欲增大、摄入糖分变多,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容易出现内壁增厚腔隙变窄等病变。所以,秋冬季是糖尿病人容易复发和加重的时节。因此,糖尿病患者进入秋季需控制好血糖,严防并发症。

秋冬季节高血脂

秋冬季是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控制好血脂、防止高脂血症是关键。老年人因为畏寒往往减少户外活动,还有一些老年人注重秋冬季进补,常进食一些高热量食物而导致血脂增高,所以做好秋冬季保健特别重要。

现在人比较重视体检,在一次体检中发现高血脂,无需过于担心,最好在6周后复查。若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等症状,就要警惕高血脂,立即到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因为这些症状易于其他疾病临床症状相混淆。

高血脂的患者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调节饮食,限制每日总热量,使体重组件达到标准体重。另外,要积极治疗引起高血脂症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避免使用某些可升高血脂的药物,如激素等,并且要正式使用降脂药物。

另外,冠心病老人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合适血脂水平应较低于正常人,应尽早用药,降低高血脂的危险指数。

再者,由于年轻人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导致高血脂越来越偏爱年轻人,所以年轻人平时应该饮食清淡,不要吃含有脂肪多的食物,增加锻炼。

5. 如何从营养学的角度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即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这种病变发展至心脏冠状动脉时则形成冠心病(心脑痛、心肌梗死及急性死亡)。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搏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但从无症状的动脉硬化到有症状的动脉硬化,如冠心病或中风,只需要几分钟。很多病人因毫无思想准备,也无预防措施,所以死亡率很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什么是高血脂症?
正常人的血脂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我国正常人群空腹血脂蛋白含量:总胆固醇3.37-6.22mmol/L,其中胆固醇占70%左右;甘油三酯0.68-1.47mmol/L;磷脂1.42-2.71mmol/L;未脂化脂肪酸0.2-0.6mmol/L;β脂蛋白2.00-3.70mmol/L。当空腹血浆中胆固醇或/及甘油三酯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什么叫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情况:
正常血压:舒张压≤85mmHg,收缩压≤130mmHg;正常高值:舒张压85-89mmHg,收缩压130-139mmHg;
高血压: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高血压的发病情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患病率较高:从世界各地区的发病情况看,发达的西方国家明显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西方国家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的平均患病率为11.8%。从近两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199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第二届高血压病研讨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公布的最新数字,我国目前大约有9000万人患高血压,仅北京就有2000万,其中临界与轻型高血压占总数的60%左右。
2. 发病特点:从资料显示,我国的高血压病有以下特点:①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② 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③ 城市高于农村。④ 家族史明显,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⑤ 高盐饮食者高于低盐饮食者。⑥ 有烟酒嗜好者高于无烟酒嗜好者。⑦ 身体超重者高于正常体重者。⑧ 长期从事精神紧张者高于其他工作者。
3. 并发症严重:从高血压的表现看,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感觉。一般情况,病人仅有头痛、颈后部发紧不适,头晕,眠睡不好,健忘,也有的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但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生晕厥。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以损害几个主要脏器为主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
4. 预防和治疗周期长: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用药和预防措施很多,而且是一种长期的治疗和预防过程。可以说,一个人自患上高血压病之后,用药和预防将伴随终生。所以,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必须树立长期治疗和长期预防的思想。从专家多年的防治经验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要长期坚持降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对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较好地控制高血压。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本病的基本病变是供应心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故其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
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能猝死。心电图、心肌酶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和戒烟能有效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现状现在全球已经有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其一生,可能有三分之一人的人生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因此,与心血管疾病的抗争不分区域、人种,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之一。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约1700万,在每三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数字到2020年预计增加50%,而且死亡人数的80%分布在低中等收入国家,从2000年到2020年,心肌梗死将在各种死因中从第五位上升为第一位,脑卒中将从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同时,到2004年,中国高血压患者多达1.6亿,世界上患高血压的人高达10亿,高血压在中国和在世界都已经成为生命“第一杀手”,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高血压导致的心脑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意大利米兰大学曼西亚教授强调,虽然心血管疾病成因很多,但造成死亡的直接因素,不外乎中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起始时如能做好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便可延缓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若未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则20%会直接成为心血管疾患。不过介于此两者间,临床上疏于诊断,抑或经诊断未达治疗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才是真正需要加强管控危险因素的灰色地带。因此,针对血压、血脂、血糖等控制,提出了如下治疗的新观念:血糖控制
对饭前介于110-140毫当量/毫克、饭后120-160毫当量/毫克、糖化血色素在7以内的葡萄糖耐性异常、而未达糖尿病程度者而言,及早服药或改变生活方式降低血糖,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尤其饭后血糖偏高,应视为独立因素加以风险评估;即饭前正常,但饭后2小时血糖在130-160之间者,通常表示其胰岛素分泌量并非不足,只是无法有效运用,这时就应该妥善治疗,因为饭后血糖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几率偏高,严格控制血糖值,以降低脑中风、心肌梗塞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的魔掌已袭向e时代,由于吃汉堡喝可乐、泡网吧、打电玩,运动量明显不足,热量只进不出导致肥胖,也使糖尿病提早上身。血脂控制
据统计,血脂每降低10单位,临床上即可降20%-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血脂异常除少数有家庭遗传因素外,多数与不合理的膳食、缺少体力活动、吸烟等行为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改变不良的行为因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纠正异常的血脂,尤其是对正常偏高的轻度升高者往往有效。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降血脂用药,由于影响酵素代谢,常会导致肝功能指数异常、呕吐、恶心等等副作用。造成服用者疑虑。目前已在30个国家上市的第三代降脂药Li-bobay,每天服用0.4毫克或0.8毫克,剂量低,则可降低副作用风险。血压控制
尽管血压水平越高各种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也越高,但患严重的高血压的人在人群中总是少数,占人群较大比例的是那些血压轻度升高或处于“正常高限”的人。这一群体由于人数众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绝对数远远大于血压重度升高的人。国际上近年来已把控制血压轻度升高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协会联合制定的最新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已明确提出对凡是确认血压大于等于140/90mmHg的人均应开始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而美国1997年发表的全国高血压检出、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6次报告提出,凡血压达到“正常高限”者,即血压水平为130-139/85-89mmHg者,均应采取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重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9月26日第5个“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公报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各国有必要采取控制措施,鼓励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世卫组织将2000年9月2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此后,这一纪念日被定为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与心脏病”。世卫组织的公报说,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侧重点之所以放在青少年身上,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染上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患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必须从儿童时代抓起。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事务负责人罗伯特·比格尔霍尔指出,只有发达国家肥胖和性情急躁的中年人才会患上心血管疾病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今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据统计,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的80%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有可能突破2000万。预计到那时,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将成为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饮食习惯、吸烟、缺乏锻炼和肥胖,所以,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和个人从自己做起,摒弃一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据世卫组织透露,今年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心脏日”组织集会、讲座、跑步等活动,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与心血管疾病面对面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不要用任何活动形式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
2、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至20分钟。放松地平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非常有益。对于上班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一天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至5分钟。
3、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是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坐上15至20分钟。
4、凡是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至10厘米。这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觉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部和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
5、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尤其不要跑步。
6、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
7、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应不少于8-9小时。他们应该在晚上8点15分至8点30分就准备入睡。一个半至两小时的午睡,可以维护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
8、不要站着吃东西。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一定要有20-30分钟躺着或坐着午体。此后,也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
9、不要滥用药物,尤其是在白天。如果你的血压升高,躺下或稍微抬起双腿坐坐,比吃一片“降压”药片要好得多。心血管病人生活九不宜
不宜大笑:笑有益于健康,但心血管病人不宜大笑,高血压病人常因情绪激动而引起脑出血;冠心病人可因情绪激动使冠状血管痉挛,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可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致死。
不宜发怒:心血管病人往往因大怒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平静的情绪,不急躁,不激动,豁然大度。
不宜突然用力:突然用力时机体与环境间不适应,可以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肌张力增加等。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管腔本来就变窄,所以特别容易在突然用力时引起心肌梗塞。
早晨不宜剧烈运动:早上起床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是造成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早上进行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别会比运动前增加2.25倍和2.14倍;另外,早上运动时肾上腺素增加的幅度要比中午和晚上运动多2-4倍。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剧增,从而使心脏的负担大大增加,在早晨尚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心脏往往难以随过度的刺激,所以容易发生猝死。
不宜饮食过饱:饮食过饱容易引起腹部膨胀、膈肌上升、限制心脏跳动;由于消化食物需要全身血液较多地集中到胃肠,使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易诱发心绞痛。
不宜连续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心肌需氧量增加。
不宜饮酒无度:酒中的乙醇对神经、消化、循环等系统均有破坏作用,因此饮酒能使中枢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容易引起心脏病发作,也易使血压上升。
不宜餐后立即沐浴:进餐后胃肠道为了消化食物可使内脏血流量较基础水平增加一倍,而洗浴时人体只要处于温度略高于体温的环境中,就会导致体表血管扩张及血流量成倍增加,其相应的心搏出量也要增多。两者共同作用对健康人是毫无影响的,但心血管病人就无法负担如此学生的生理压力,或因心搏出量增加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导致心绞痛;或者造成血压下降、缺氧、昏迷、呼吸衰竭及休克;或引起脑血管破裂而脑出血等。所以,心血管病患者餐后勿立即沐浴。
不宜除冰箱霜: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在0℃以下,据试验,将手浸入冰室中1分钟后,毛细血管、小动脉迅速收缩,血压迅速升高,医学上称之后“寒冷加压”。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老年人,在除冰箱霜时就等于进行“寒冷加压”,血压就会突然上升,使已发生粥样硬化的脑动脉破裂或心脏冠状动脉受阻,从而导致脑出血或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特别是患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一定要谨慎,最好让子女或其他人代劳。什么人容易患冠心病?
1、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的猝死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年过六十的妇女,其危险就几乎与男性相等了,甚至大于男性。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较高。
2、吸烟者罹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2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在三十五到四十五岁的年龄层中,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的人数,是不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人数的5倍以上。香烟可损坏动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使心脏缺氧。饮食:常进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多的人也易患本病。
3、如果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将增加患冠状动脉病的危险。男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状动脉病的机率,是其他男性的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状动脉病的机率,则是其他妇女的5倍。有高血压表示心脏需加倍工作。心脏病发作的机会也越高。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4、冠心病具有家族遗传性,若家族中有人患上冠心病,就更容易有心脏病发作。
5、体重超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体重正常的人要大。体重超重多过20%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体重健康的人高三倍。
6、如果是从事经常坐着不动的工作,罹患冠状动脉病的可能性就比从事包括体力劳动在内的工作者要大。缺少运动心脏不强壮者得心脏病发作的机会比健康者高出两倍。
7、如果是女性,已年过35岁,并且在服用避孕药,就较采用其他方式避孕的妇女容易罹患冠心病。
8、高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与本病有关,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易患本病。血胆固醇量每100毫升最好低过200毫克(5.2mmol/L)。含量越高,危险性就越高。
9、持久的精神压力是公认的致病因素之一。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以上因素中,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哪些饮食可引发心血管疾病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它对甘油三酯的影响很小;而鱼类脂肪中的亚麻酸则对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果比亚油酸高出2-5倍。此外,亚麻酸和其它ω-3型多烯酸还有减少冠心病另一种风险因素的功效,即它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当然,影响血胆固醇含量的还有其它因素:
①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能使血胆固醇升高,但其作用并不太大。因为胆固醇吸收不一定多,而且从食物中来的胆固醇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然而,平时还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为宜。
② 蔗糖吃多了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这种作用远比葡萄糖或淀粉大。因为果糖在肝内很快变成丙酮酸,再转化成甘油三酯或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运载进入血循环中。
③ 粗纤维在消化道中能与胆汁酸盐结合,使得更多的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盐排出体外,引起血胆固醇下降。
④ 酸奶因子或牛奶因子能降低血胆固醇。
⑤ 在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时有维生素C参加,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效应。
⑥ 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多时,大便中排出的胆盐和胆固醇也多。
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有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调配以及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某些学者给家兔喂饲胆固醇,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饮食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脂质代谢异常而发生关联的。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平素爱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胆固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此外,饱和脂肪酸可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形成倾向,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再如,有人习惯高盐饮食,而高盐饮食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饮食因素之一。代谢研究表明,健康成长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200毫克(相当于0.5克食盐),而一般西方人日常摄入量为生理需要量的5-20倍(相当于2.5-10克食盐),中国人食盐的摄入量颇高,为15克左右。因此,从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应从儿童乃至婴儿开始,养成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

6. 社区讲座可以讲什么

社区讲座可以讲健康急救。为社区居民们详细讲解了突发公共事故的应急处理和紧急救援常识和常见职业病、慢性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预防常识。让居民明白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护的重要性并学到了许多正确做好健康防护的方法。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健康急救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关注,学习并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急救护理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

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的肆虐,工业交通事故的频发,电击、溺水、中毒病例的剧增,一个呼唤“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多一份保险——让救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声音正从医务界响彻全社会。学习一点有关家庭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挽救家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

医生不会总是在你身边,即使身边有医生朋友,有些事还得你自己来做。当意外发生时,除了求助于专业人员外,我们需要现场维持伤患生机,把握住“救命的黄金时间”,将一个有生命迹象的伤患交给医生,医生才有救治他的可能,否则医生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