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载人航天科普讲座观后感,急急急
本展充分利用载人航天实物、图片、声像资料等形式,热情讴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积极推广航天科普知识,激发全社会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坚定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信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本展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全、实物最多的航天尖端科技成就展。 全国巡展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全国巡展承办单位: 北京中华航天博物馆 一、本次展览规模盛大,亮点众多,精彩纷呈: 1、实物部分: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太空行走的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神七返回地球后,许多搭载的物品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其中有:神舟号返回舱,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主降落伞(1240平方米),价值3000万元的舱外航天服、翟志刚穿过的舱内航天服,翟志刚出舱时所戴的手套、挥舞的国旗,开国元勋后代签名并搭载的红军军旗,航天食品,宇航员救生装备等重要实物。 2、模型部分:超大型航天实体模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中按1:2制作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CZ-2F高达29.17米、神舟号飞船1:1实体模型直径3米,高度9.2米,“东方红一号”、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第一颗商业卫星“东方红三号”等卫星。 3、照片部分:240余幅珍贵的高清晰航天照片,其中既有航天员在训练时的照片,也有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生活照”,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由杨利伟等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员以及伴飞小卫星在太空中拍摄的撼人心魄的外太空照片。 4、国画部分:全国着名书法、篆刻、绘画大师创作的精美作品,随神七飞船遨游太空后返回到地球,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展品。 5、互动部分:航天特别互动项目,多维滚环、主动式秋千等航天员训练器械,让参与者可以真实体验航天员训练的惊险与刺激;而展 览现场设置的神七模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真实模拟火箭发射过程,观众似亲临现场,可以像零号指挥员一样,亲自按动按钮,感受倒计时过程中神七火箭升空一刻的紧张壮观氛围。 二、航天科普讲座:由着名航天专家到展览举办城市的学校演讲,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航天科技知识,讲解航天发展史及运载火箭知识。 三、展览场地:室内展厅面积3000平米。 四、展览行程:本次巡展仅在全国部分重点省会城市进行。 科技含量如此之高,全国影响如此之广的《飞天壮歌—中国载人航天展》,在中国航天史上绝无仅有,十年之内,难以再遇。参展者必将真切感受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感受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巨大成果。
❷ 太空授课内容
实验一:质量测量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在天宫一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揭秘:牛顿第二定律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特级教师骆兴高: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实验二:单摆运动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揭秘:太空失重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实验三:陀螺运动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揭密:角动量守恒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何为“定轴性”?就是当陀螺转子以高速旋转时,在没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仪上时,陀螺仪的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也称为稳定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实验四、五:制作水膜、水球太空授课模拟图(5张)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揭秘:液体表面张力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专家: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失重的状态下,表面张力表现更为明显。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特级教师骆兴高: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微观表现为分子引力,宏观体现即液体表面的张力。当针尖戳入水球时,水的表面张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坏。老师学生将“天地对话”为配合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今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中小学生朋友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
目前,已经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部分由参与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或航天专家在活动后期访谈、文字或“微访谈”方式回答外,还将在此次太空授课中提交给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予以解答。此外,还将挑选2-3名热心提问的中学生到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与340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师”进行互动。
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讲课意义本次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旨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中小学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5]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对地外航天器可以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这意味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❸ 适合小学生的航空知识
航天小知识
1、事实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物体是V2导弹,第一个进入轨道的才是苏联卫星
2、你以为大气上届真的只有120km么?你错了,直到6000千米处都有氧原子,也就是说,现在的多数卫星在很多年以后会被大气阻力减速并且拖回地面
3、天体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的,所以我们有两个名称近拱点 和远供点 顾名思义,近拱点就是里星球最近的点,远供点正好相反 还有奇特现象 这涉及到惯性,理论就不说了,运行到远供点时飞船的速度会增加,而转回近拱点是速度会变慢
4、航天器是怎么变轨的?它们进行变轨的方式是霍曼转移。
两个高度不同的轨道间转移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是霍曼转移,霍曼转移所用的轨道是一近地点在较低高度、远地点在较高高度的椭圆轨道。
❹ 航天知识讲座读后感800字 急求 再线等~~
看看能用不!
本展充分利用载人航天实物、图片、声像资料等形式,热情讴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积极推广航天科普知识,激发全社会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坚定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信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本展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全、实物最多的航天尖端科技成就展。
全国巡展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全国巡展承办单位:
北京中华航天博物馆
一、本次展览规模盛大,亮点众多,精彩纷呈:
1、实物部分: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太空行走的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神七返回地球后,许多搭载的物品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其中有:神舟号返回舱,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主降落伞(1240平方米),价值3000万元的舱外航天服、翟志刚穿过的舱内航天服,翟志刚出舱时所戴的手套、挥舞的国旗,开国元勋后代签名并搭载的红军军旗,航天食品,宇航员救生装备等重要实物。
2、模型部分:超大型航天实体模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其中按1:2制作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CZ-2F高达29.17米、神舟号飞船1:1实体模型直径3米,高度9.2米,“东方红一号”、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第一颗商业卫星“东方红三号”等卫星。
3、照片部分:240余幅珍贵的高清晰航天照片,其中既有航天员在训练时的照片,也有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生活照”,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由杨利伟等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员以及伴飞小卫星在太空中拍摄的撼人心魄的外太空照片。
4、国画部分:全国着名书法、篆刻、绘画大师创作的精美作品,随神七飞船遨游太空后返回到地球,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展品。
5、互动部分:航天特别互动项目,多维滚环、主动式秋千等航天员训练器械,让参与者可以真实体验航天员训练的惊险与刺激;而展
览现场设置的神七模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真实模拟火箭发射过程,观众似亲临现场,可以像零号指挥员一样,亲自按动按钮,感受倒计时过程中神七火箭升空一刻的紧张壮观氛围。
二、航天科普讲座:由着名航天专家到展览举办城市的学校演讲,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航天科技知识,讲解航天发展史及运载火箭知识。
三、展览场地:室内展厅面积3000平米。
四、展览行程:本次巡展仅在全国部分重点省会城市进行。
科技含量如此之高,全国影响如此之广的《飞天壮歌—中国载人航天展》,在中国航天史上绝无仅有,十年之内,难以再遇。参展者必将真切感受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感受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巨大成果。
抄一下写点感想就OK
❺ 王亚平天宫授课都讲了哪些内容
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亚平在天宫讲解和实验演示。
1、实验(质量测量)
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内容: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内容: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3、实验(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秘内容: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
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4、实验(制作水膜与水球)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揭秘内容: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5)航天知识讲座扩展阅读:
讲课背景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
并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讲课意义
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对地外航天器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这意味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❻ “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
一、“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
“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旨在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激励航天人奋发图强,实现航天强国梦。
提倡全社会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保持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航天日”的启动仪式以“梦”为主线,分为“启梦·星辰大海”,“逐梦·砥砺奋进”,“圆梦·见证荣耀”,“织梦·相约未来”等板块,采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充满正能量、艺术感和科普性。
❼ 航天科技知识
1、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4、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
5、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6、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8、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9、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0、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11、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