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手足口病的根本预防措施
洗手-手足口病根本的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洗手这是从幼儿园就教起的卫生知识,可是很多小孩,包括成人都不以为然。其实饭前便后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最好的方法。
千万不可小看洗手,正确的洗手知识很重要。正常情况下,没有接触传染源,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把手洗干净就可以。如果有直接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体可以用消毒液洗手。专家提醒,消毒纸巾不能代替洗手。至于洗手的时间没有规定,专家建议最好在20秒以上。
15字方针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关键是从日常的生活预防。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
常洗手、勤开窗(通风)、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手套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少去拥挤的场所,
不要过于劳累,增强免疫力。这些都可以预防手足口病。有人说打丙种球蛋白增强小儿免疫力来预防手足口病,专家对此做法表示不赞同。另外,广东有些市民会煲一些中药服用,专家表示这并非手足口病治疗指南的内容,而手足口病治疗指南是根据国内外的发病情况制定的。
家庭如何消毒预防手足口病?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高温(大于50摄氏度)、紫外线、含氯的消毒液都可以消毒,含氯的消毒液可以按照说明书稀释使用。3岁以下的小孩喜欢吮吸手指,手是很重要的传播“工具”,因此专家提醒,儿童玩具最好用3%的漂白粉浸泡消毒。帮小孩常洗手,尽量不要吮吸手指。
专家提醒: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幼托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卫生局、医疗机构的专家已对幼儿园的老师进行预防手足口病的培训,通过媒体、医院等多种渠道宣传,让广大市民正确认识此病。
托幼机构及小学要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B.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dDbAlMtL1rzelRlA7asHrg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讲述了手足口病的特点、症状、传播途径、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和预防等方面知识,对于人们认识、预防、阻击手足口病具有积极意义。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语言通俗易懂,并配以40多幅精美的手绘插图,可读性较强。作者是广东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团队,其中,何剑峰、孙立梅作为省疾控中心的首席防控专家,他们以幽默好玩的语言风格告诉广大读者: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C. 幼儿园手足口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一、方案由来
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染,以及接触疱疹液,或被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为增强全园教职工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不轻病,不恐病,提高全园教职工防病能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手足口病,保障幼儿及教职工的身体健康,我特意制定了“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及处理方案”。
二、工作目标
1、全园教职工认真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到不轻病,不恐病。提高防病能力,
2、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仔细观察幼儿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治疗。
3、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隔离,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杜绝各类传染疾病的发生。
三、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手足口病预防及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
副组长:副园长、教导主任、后勤主任、保健医生
组员:各班教师及保育员
四、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园务措施
1、加强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增强全园教职工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应急处理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2、至少组织一次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其它幼儿园交流预防手足口病的成功经验,尽量争取聘请医院儿科医生入园给全园教职工及家长做讲座及指导。
3、幼儿园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册、幼儿园网站、《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向幼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向家长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传播途径、病儿的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全面了解病理知识,家校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4、保持幼儿园空气质量清新,睡眠室、教室、洗手间、办公室、医务室、活动室、食堂等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个小时。
5、幼儿园给全园幼儿及教职工提供洗手液,提供消毒液及消毒柜,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紫外线消毒,对幼儿的日用品及幼儿园的各种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消毒。
6、如果15天内发生13例或占全园幼儿18%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应急小组组长,将关闭幼儿园2周。
(二)保健医生
1、保健医生和带班老师认真做好幼儿入园的晨检和午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情绪及身体状况,重点检查幼儿有无发烧和皮疹,并做好幼儿入园情况登记工作。
2、发现幼儿发烧或可疑症状,及时通知家长带幼儿到医院确诊,避免疫情的进一步发展;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保健医生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发现在园幼儿有发烧等情况后进行紧急隔离,由保健医生通知家长病儿的病情并送往医院诊治,或拨打“120”救护电话,确诊病情后进行相关处理。
4、家长及教师一定要报告本园医务室,不得隐瞒病情。保健医生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疫情责任被告人(园长或授权人),并由疫情责任报告人以电话及书面信息等形式,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保健医生和带班老师督促疑似或确诊病儿在家隔离治疗,痊愈后,凭当地儿童医院证明、经保健医生检查,确认无传染性后方可继续入园学习。
6、保健医生加强对幼儿园其他教职工(特别是保教人员)的防病指导工作、消毒隔离指导工作,加强幼儿园各种物品的消毒及对幼儿的检疫、观察,提高家长和班级保教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D. 求视频:小儿手足口病防治类专题讲座 小儿这种病如何治疗有效且伤害小,饮食和生活等方面应注意什么
由于这种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下述治疗措施: ①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等。 ②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③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饭后漱口。 ④局部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⑤当小儿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一般1~2周可以自愈。如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小儿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严重的住院治疗啊。
E. 手足口的防范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一个自然的周期,7到10天可以自愈。少数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并发脑炎、肺炎等疾病。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被污染的手以及其他日常用品传播。
手足口病
为何多发于孩子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是疾病感染的高发人群。
为何多发于孩子?周晓勤主任解释,孩子的免疫力较成年人要低,特别是2岁以下宝宝的免疫力尚不足成人的一半,因为新生宝宝过了6个月,其体内的母体免疫球蛋白彻底耗尽,而宝宝的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完善,主动免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袭;而且因是初次感染,体内没有抗体;再则,5岁以下的孩子顽皮,喜欢在地上摸爬滚打,卫生习惯尚没养成,饭前便后不洗手等。而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了相应抗体。
如何判断
孩子是不是重症
武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梅红介绍,大多数孩子罹患手足口病后,表现为比较轻的症状:如发热、手足口等处有红疹,这些孩子往往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对症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注意隔离休息,一般7至10天即可痊愈;只有少数的孩子会转变为重症患儿,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因为这些孩子如不及时治疗,控制并发症,会因为多种并发症如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而导致死亡。
那么,对于不会表述不适的孩子,家长怎样观察判断,才能避免手足口病由轻症转成重症呢?
梅主任强调,家长应注意两看:一看孩子的体温情况,孩子持续高热(体温在39℃以上)超过3天;二看孩子的精神状况,精神差嗜睡或烦燥不安甚至抽搐。发现这样的情况就要高度重视,及时送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
可能会多次感染
很多妈妈有疑问,自己家宝宝去年才得过手足口病,今年又发现宝宝的嘴巴有溃疡,手上出了红点,再次被确诊为手足口病。孩子妈妈很不理解,宝宝患过手足口病,为什么现在又患上了手足口病?
周主任解释:能引起手足口病的不是单一病毒,而可以是一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和EV17型等二十几种(型),如果被某种分型的病毒感染后,体内只对这种分型的病毒有了免疫力,而不可能对其他分型的病毒也产生免疫力;而且病毒也存在变异可能。所以,一次感染后,可能再次感染而患病。
不愿进食是发病信号
在手足口病进入流行期的现在,家长就应开始密切观察。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不会表达,就需要家长的“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每天检查孩子的小手小脚,看看是否出现了红色的皮疹。
虽然手、足的皮疹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但其实口腔内的皮疹才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口腔中的皮疹一般长在口腔接近咽喉的部位,平时很难看见,家长也很难察觉。婴幼儿不会表达,所以家长要特别留意宝宝的“疼痛语言”。长在口腔里的皮疹会让宝宝非常疼痛,连咽口水都痛,所以他们就会抗拒吃东西。因而,如果宝宝出现吞咽困难、抗拒吃东西、频繁流口水等情况,家长就应该警惕起来,检查一下孩子的口中靠咽喉部位有没有长皮疹。
如果孩子接触了其他患病儿童,一般3~7天后就会出现症状。如果有接触史,更要密切注意。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针对当前手足口病频发的现象,预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周主任指出,将手足口病病毒带给孩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托幼机构中已经患病的孩子,二是每天与孩子密切接触的可能沾染病毒的家长。所以,预防手足口病,一定要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幼儿园的卫生。
由于家长外出的场所较多,接触人群较为复杂,手部接触物多样,建议家长们在回家后,先把外出时穿的外套换下来,彻底清洗双手和脸颊,以免在与孩子亲密接触时把病毒传染给孩子,同时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
此外,应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习惯,保持玩具清洁,纠正孩子吸吮手指、抠鼻孔及咬食玩具等不良小动作。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看护人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F.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链接: https://pan..com/s/1AuzKgDdbka5Y7wMh8xzdZQ
这里收集了5个手足口病的相关视频,讲述一些手足口病的症状,怎么区分是不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要怎么办,怎么护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怎么预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G. 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小儿为主。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虽然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疫苗,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6.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H. 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防治知识
你好!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病!传染病有几方面: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已感染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3-5岁以下为易感人群。本病原因是多病源致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个人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到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至于治疗,要到医院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I.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有哪些
你好,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而且在照顾患病儿童的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有一定的预防意识。虽然手足口病是儿童疾病,但大人也会感染上手足口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高发季节,预防手足口病,一定要做到勤洗手,吃的食物要煮熟,多喝开水,衣物被子要勤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而对于婴幼儿来说,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物,奶头也需要保持清洁。而且因为手足口病具有高传染性,如果发现孩子有手足口病,一定要进行7天左右的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别人。
J.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孙主任提醒,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医院加强治疗。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又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3-11月为发病季节,6-8月为发病高峰。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但以1-4儿童为多见,约占病人数的85%-95%。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多种散剂合用治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