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震减灾小常识有哪些
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灾后生活:
1,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4,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地震
2. 关于防震减灾的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常识
一、地震时个人避险原则
(1)保持镇定;
(2)就地避险;
(3)切断火源;
(4)迅速撤离。
一般情况下,对只有轻微感觉的小地震不必大惊小怪。若发生破坏性地震,在震前的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预警现象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12秒钟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在教室:迅速的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再撤离到安全地方。在平房: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12秒钟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的可迅速躲在坚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及紧挨墙根处,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垫、被 盖等什物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入的灰尘。正在用火的应当立即熄灭炉火,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要保持头脑清醒,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后立即向桥头移动;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
在工作间:应迅速关掉电源和汽源闸门、开关,然后就近选择在机器、设备和办公家具下躲藏,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的人员,切忌乱逃生,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二、自救与互救知识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的救治,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埋压者约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 45万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是指人们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扩大活动空间,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要延长生命,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等待救援。
互救:是指灾区幸免于难的人员,对被埋压人员的救助。
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救人方法: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 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3. 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
1、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3、预警现象: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4、预警时间:可以逃生的时间。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5、避震空间: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4.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开场白与结束语
开场白:地震十分可怕,因为它不可预测,威力大,可是如果我们做好了挑战“天灾”的思想准备,地震的威力也就在它没有发生前降低了许多。同学们,平时看一些自我保护方面的书籍,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结束语:一栋栋楼房瞬间沦为瓦砾,一座座堤坝顷刻遍体鳞伤,一双双眼
神茫然无助 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
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捶叹,这一切让我们潸 然泪下。
自然灾害突如其来,无法阻挡,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团结一致,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我们怀着希望起程,一切困难、灾难都将被我们踩在脚下。
5. 防震减灾演讲稿300字
谈起地震,人们总是不寒而栗,没错,地震是人类的天灾,是不可阻挡和不可改变的,但是,面对地震人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我想不是的,只要明白一些地震常识,就一定能在地震中脱离危险,掌握这些常识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知识。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广西建有观测台站29个,观测网点50多个,观测项目39项。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
当地震时也不要慌张,要在镇定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当大地震时,一定要注意关火,否则就十分危险 关火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
去关火。 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地震发生的时候也不要慌张的往门外跑,玻璃、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如果出口被堵,要及时退会房间,躲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知道了这些关于地震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对地震也有所了解,也不会对地震还有先前的恐惧心理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运用这些地震知识保护自己,我们一定要记住: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6. 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幻灯片)
讲解得不错
7.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群众中应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 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压缩)或拉(膨胀)的作用。 横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作剪切运动。 纵波与横波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五六千米,且强度小,衰减快;后者传播速度慢,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三四千米,且强度大、衰减慢。因而,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横波的振动比纵波强。 震级与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及抗震性能等有关。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有感地震 felt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级≤震级<3级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 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六条) 严重破坏性地震 severely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 取相应行动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三十条) 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地震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只在一定条件下才造成灾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并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强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坏,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还与地震发生的地点有关。如果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区,它对人类便不会造成影响;而那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些只占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灾害原因还与人类抗御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关。这包括许多方面,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的设防能力,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应急救助能力,人们是否具备防震知识等。 震前异常: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是有前兆的。这些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那么,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宏观前兆呢?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变浑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等等。 动物异常: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地声、地光等。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预警时间。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回答者
8. 防震减灾小常识
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全球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欧亚地震: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本世纪的中国地震活动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震 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
震 中:震源正对着的地面;
震中距: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地震前兆
宏观前兆:由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微观前兆: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仪器才能测出的地震前兆。
地震烈度的划分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