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热知识大全
扩展阅读
防疫健康知识讲座稿 2024-11-20 09:02:05
曾经梦见同学什么意思 2024-11-20 09:02:05

热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6-08 12:23:51

❶ 热和能是几年级的知识

热和能是九年级重点知识。
下面给你总结一下热和能的知识点,热和能贯穿整个物理课本,是重要知识体系。

分子热运动: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说明: A 分子之间有间隙。 B 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❷ 什么是热知识

影响物质温度变化的因素就涉及热的知识

❸ 你知道哪些关于热能的知识

‍‍

在维持生命和保证人体正常生活中,人体需要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一切生物都需要热能来维持生命活动。热能在支持人体活动、维持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但热能不是真正的营养素,它是一些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食物中的产能营养素:糖类、脂类、蛋白质。热能需要量是指机体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体型、组织构成和活动水平的个体,达到热能量平衡并能满足维持从事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摄人。如果机体摄入的能量不足,就会使用机体的储备热能乃至消耗自身的组织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消瘦,甚至死亡。

相反,如果热能摄人过剩,则以脂肪储存的方式蓄积在体内,出现肥胖,产生某些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在儿童的生长发育巾,热能的消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机体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条件下,在18℃-25℃的环境中,维持生命基本活动所需的最低热能。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比成人的高,基础代谢将消耗掉全部热能的50%。生长发育: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的增大与功能的成熟均需消耗热能,所需热能约占总热能需要量的1/3。儿童活动:儿童活动时需要消耗热能。耗能的多少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持续时问、活动类型等均有密切关系。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机体摄人食物引起体内热能消耗。

‍‍

❹ 关于”热和能“的概念以及知识点都有哪些

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热和能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热运动:

(1)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4.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

5.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3)热量的计算:Q吸=cm(t-t0) Q放=cm(t0-t)

6.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等。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的中考物理课程,针对需要对学科进行系统学习的学员以及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学员.

❺ 热的知识

1.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绷的太紧,否则到了冬天时,由于电线的( 遇冷收缩 ),就会被拉断. 2.冬天装得满满的一瓶油,如果一直放到夏季,油会自动溢出一些来,这是由于瓶里的油( 遇热膨胀 )的缘故. 3.修铁路时,铁轨之间都留有空隙,这是因为( 热胀冷缩 ). 4.一只空瓶打开瓶盖后,将它瓶口朝下浸到一盆热水中,我们能发现( 瓶中的水面比瓶外低 ).

❻ 热学基础知识的书都有哪些最主要的

这个问题太笼统,不过还是为你提供一点线索:

个人的理解主要包括:
一、热现象及其宏观、微观理论;统计物理学;分子运动论。
二、工程热力学(热力学三大定律;静、动态热力学过程)。
三、传热学(热传导学;对流换热学;热辐射学)。

这样有关热学基础的书基本都是这些名字:
《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传导学》、《对流换热》、《热辐射》

参考:
热学专门研究热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对热现象的研究:
一是由观察和实验入手,总结出热现象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叫做热力学;
二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即以分子、原子的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应用统计方法去研究热现象的规律,构成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叫做统计物理学。它所研究的范围包括:测温学、量热学、热膨胀以及热传递等。
若从广泛的涵义上,热学还包括其他有关热现象研究的热力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工学等分科。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物体内部热运动的规律性以及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但是研究的方法截然不同。热力学根据观察和实验所总结出来的热力学定律,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它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统计物理学则以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依据每个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宏观物体的热性质。热力学对热现象给出可靠的依据,用以验证微观理论的正确性;统计物理学可深入探讨热现象的本质,使热力学的理论获得更深刻的意义。因此这两种方法,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使热现象的研究更加深入。

❼ 关于"热"的特点,知识

温室效应

概论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

影响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后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着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❽ 小学热学知识点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第二、 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5.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就越大.
6.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❾ 小学科学中主要包括哪些"热现象"的知识和概念

小学科学中主要"热现象"的知识和概念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2、 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3、空气以及许多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5、热传递——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物体)传向较冷的一端(物体)。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所以水温降得快。
6、象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象塑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7、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同的。

❿ 化学反应热 的有关知识点谁知道

不知要多具体,我简要写一些

热化学
1.碰撞理论
2.焓(H)与反应热(Q)、熵(S)和自由能(G)
其关系ΔG=ΔH-TΔS
3.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
·标状态(s.l.g.aq)、注意ΔH的单位及其正负标明、方程式系数与ΔH的同倍数变化、物质状态变化对ΔH的影响
·盖斯定律的内容与运用(方程式及焓变的加减)
4.勒夏特列原理及运用(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结合),反应热与转化率……
5.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内……、外……)与化学平衡(常考图像问题)

由于没有参照书本,如有遗漏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