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理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
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质、音品,它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震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9、噪声的控制: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2)在传播途中隔离和吸收,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10、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11、超声波的应用:
1)声纳——探测海洋深度、鱼群、礁石等。
2)B型超声仪——观察内脏器官及胎儿,帮医生诊断。
3)超声探伤仪——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
4)超声波测速仪——测量物体速度。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2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 之间。
次 声:频率低于20Hz。
超 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
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3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不是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4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物理学习方法
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机械能知识点
1、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质量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
4、势能和动能的关系: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❷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
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二上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 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3、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V固>V液>V气) 真空不能传声。
5、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6、(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7、(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8、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9、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0、8. 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11、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第二部分 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2、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9、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 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13、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13、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14、 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二)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15、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16、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 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17、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18、(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19、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20、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21、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22、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 凸透镜成像规律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23、物 距(u) 成像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v) 应 用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幻灯机u = f 不 成 像u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24、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25、第三部分 物态变化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6、3温度计(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5.体温计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量程:35—42℃ 分度值:0.1℃ 用法:离开人体读数6.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7.熔点和凝固点(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9.蒸发现象(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10. 沸腾现象(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1. 升华和凝华现象(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1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第四部分 电路与电流【知识结构】一、 电路的组成: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7、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8、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1. 导体(1)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2. 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六、电流的形成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9、元电荷:e=1.6×10—19C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
30、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31、七、电流的方向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2、八、电流的测量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分度值(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33、九、电流的规律:(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方法提示】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
34、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35、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36、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❸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是物理的一个必考点,而且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是拿分的关键。下面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4、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6、声速:即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气温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x108m/s。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当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形成回声。
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或障碍物离人至少17米人耳才能把它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将和原声混在一起,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8、注意:不要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
9、不要认为只要听到两次声音就一定是回声,听不到两次就一定没有回声。
10、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1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①空气传导;②骨传导。
12、人耳听到声音两种途径:①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②声波-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13、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首先发声体振动,且是每秒振动20-20000次;其次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次要有良好的接受声音的器官(人耳)。
14、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从而能判断声源的位置的现象。
应用: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
注意:不要认为人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15、概念: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6、决定音调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7、频率: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
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波形紧密的频率高)
18、概念: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19、决定响度因素: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高,响度越大。响度还与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20、增大响度的办法:一是减小声音的分散;二是减小人耳到声源的距离。
21、音色概念:声音的品质。
22、决定音色因素:发声体本身注意:不要认为音调高,响度一定大。
23、噪声的概念:①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听觉下限为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dB;
为了保证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dB。
25、噪声的控制:
(1)、控制噪声产生;(2)、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
注意:不要认为优美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不要认为0dB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振动。
26、利用声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
27、利用声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击碎物质;超声波除尘、洗牙。
简答
1、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打雷时听到的连续不断的雷声是由于声音被山峰、云层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的结果。
2、2002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五名学生到珠穆朗玛峰登山发生雪崩事件,造成重大事故,请你分析:雪地登山,为何不宜高声喊叫?
答:登山或探险的人进入雪山或溶洞之中,一般都禁止高声喊叫,这是因为山上雪堆及洞中岩石支撑可能十分脆弱,高声大叫引起空气振动,传到雪堆或岩石上会引起它们振动起来,这样可能引起雪崩或溶洞塌陷,从而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进入这类地区千万不要随意大呼小叫。
3、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4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答:(1)两个人对面说话,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要好长时间才能听到雷声;
(3)发令枪响后好长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放礼花时,看到礼花后,很长时间才能听到礼炮声。
4、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教室中间不动,然后,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用两手击掌发声,请问该同学能否准确判断出击掌的地方?为什么?
答:不能正确判断击掌的地方,因为人是靠“双耳效应”来判断声源方向的,而当你站在该同学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击掌时,声源到两个耳朵的距离相同,两只耳朵感觉的时间就没有先后之分,不会产生双耳效应,所以不能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5、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而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请解释其原因。
答: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贝多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即骨传导来进行创作的。
6、假如你是一名舞台音响师,你怎样使台下的观众听到更好的立体声音?
答: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音箱),这样观众就能听到更好的立体声。
7、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嘀嗒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什么?
答:骨头能够传导声音,而且传声效果很好。
8、许多内部听觉还完整的聋子,也都能够依着音乐的拍子跳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这是因为音乐的声音经过地板和他的骨骼传导到耳膜使其振动产生听觉的缘故。
9、将开水倒入一个空暖水瓶中,暖水瓶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声音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向暖水瓶内灌水时,引起水面上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随着水面升高,上方空气柱变短,空气柱振动变快,这样空气柱发出的音调越来越高。空气柱振动幅度变小,响度变小。
10、冬天,寒风吹到野外的电线上,发出呜呜的响声,但夏天却听不到,为什么?
答:因为冬天天气冷,电线受冷收缩,振动频率高,音调高;而夏天天气热,电线膨胀松弛,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11、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是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否采到了花蜜,这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答: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来辨别的。蜜蜂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300次/秒),音调低;不载花蜜时翅膀振动的频率大(440次/秒),频率大,音调高。
12、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为什么?
答:能引起人们的听觉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它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为500~600Hz,它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13、有人说音乐是乐音,因此音乐声不会成为噪声,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也是噪声,因此音乐声可成为噪声。
14、墙壁的传声性能比空气好得多,但是把门窗关闭后,外面传入室内的声音却明显减弱,这是为什么?
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如墙壁、玻璃等,大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门窗关闭后,传到寅的声音将被减弱,这就是利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一个途径。
15、文明卫生城市为什么要求植树种草?
答:植树种草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树木和花草可以吸收、减弱噪声,使得城市更显得安静,让人们放松神经,享受自然。
16、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①植树种草②设置隔音板③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远离居民区④在市区内禁止鸣笛
17、冬天原来嘈杂的马路,降雪后显得格外寂静,其原因是什么?
答:马路上的嘈杂声主要来自各种机动车辆发出的噪声。降雪后,马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这时马路上的雪较松软,变成了较好的吸声材料,噪声被雪吸收了,所以,雪后的马路上显得比平时寂静多了。
18、一部科幻片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的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
答:(1)在太空中听见爆炸声(真空中听不见爆炸声)(2)先听到爆炸声后看到爆炸的火光(光速大于声速)
29、光、声的传播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1)光的传播不需要媒介物,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说来,媒介物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却越大
(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20、为何在屋子里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听起来要响亮?
答:在屋子里讲话,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要响亮些。
21、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什么?
答: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被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混响,也就是减弱回声。
;❹ 初中物理中考必背重点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与公式大全
第一章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4.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音色不同则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特征不同。
5.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第二章 光现象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4.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7.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8.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 常用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3.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4. 常见温度计:实验室用、体温计、寒暑表。
5.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6. 温度计使用规则:观察量程、分度值、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稳定后读数、视线与液柱凹面相平。
7. 物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8. 熔化:固态变液态的过程,吸热。
9. 凝固:液态变固态的过程,放热。
10.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是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是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1.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12. 汽化:液态变气态的过程,蒸发和沸腾,吸热。
13. 蒸发: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14. 沸腾: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吸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5.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6. 液化:气态变液态的过程,放热,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17. 升华和凝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吸热;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1.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内部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2. 电源作用: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发电机。
3. 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4. 电路组成: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5. 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6. 电路图: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7. 串联:将用电器顺次连接。
8. 并联:将用电器并列地连接。
9. 电流单位:安培、毫安、微安。
10. 电流表使用:串联、正确接线柱、不超过量程、试触方法、不允许连接电源两极。
11. 电流表量程:0~0.6安、0~3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1.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提供电压。
2. 电压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微伏。
3. 电压表使用:并联、正确接线柱、不超过量程。
4. 电压表量程:0~3伏、0~15伏。
5. 熟记电压值:1节干电池1.5伏、1节铅蓄电池2伏、家庭照明220伏、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工业电压380伏。
6.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材料、横截面积、温度影响电阻大小。
7. 电阻单位:欧姆、兆欧、千欧。
8. 影响电阻的因素:材料、横截面积、长度、温度。
9. 导体与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10. 半导体: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11. 超导体:电阻完全消失的现象。
12. 变阻器: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3.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14. 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原理,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
15. 电子版资料获取方式。
16. 老师分享的学习资料和方法,支持三连。
17. 初中物理必背必考重点公式总结。
18. 提供初中全科目学习资料,包括中考总复习等电子版学习资料。
❺ 七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物理作为一门新学科,其中的知识点对你来说可能既陌生又充满挑战。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七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 刻度尺使用方法:
(1) 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 测量时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
(3)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3. 误差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应尽量减小。
4. 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使用精密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避免。
6.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7. 参照物的选择: relative motion。
【第二章 声现象】
8.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
9.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0. 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1. 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 控制噪声途径:防止产生、阻断传播、防止进入人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3.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14.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15. 汽化:液态→气态,吸热。
16. 液化:气态→液态,放热。
17.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18.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19.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拓展阅读】
20. 使气体液化的途径: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学习物理需要耐心和细心,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七年级物理上册的知识点。
❻ 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有哪些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声音的产生
声音由物体(比如吉他弦、人的声带或扬声器纸盆)的振动而产生。这些振动一起推动邻近的空气分子,而轻微增加空气压力。
压力下的空气分子随后推动周围的空气分子,后者又推动下一组分子,依此类推。高压区域穿过空气时,在后面留下低压区域。当这些压力波的变化到达人耳时,会振动耳中的神经末梢,我们的听觉中枢将这些振动感知为声音。
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到耳鼓,耳鼓也产生同率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❼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是初中物理的大考点之一,那么相关的知识点又有什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另一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