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数学必修五几何知识点总结
扩展阅读
同学聊聊天有什么意义 2025-01-10 20:21:56
牵手的歌词含义是什么 2025-01-10 19:59:21
艾弗森知识大全 2025-01-10 19:40:21

数学必修五几何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2025-01-10 15:55:05

① 睡能把高中数学必修五的知识点发上来!谢谢!有发必好评!!!

在网络文库花了2财富值下载d,记得给好评哦亲!

(下多了,必修1到5都有,如要资源可追问。。。)


必修5知识点总结

1、正弦定理: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为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②,,;③;

④.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

当a<bsinA,则B无解

当bsinA<a≤b,则B有两解

当a=bsinA或a>b时,B有一解

注:当A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3、三角形面积公式:.

4、余弦定理:在中,有,,

5、余弦定理的推论:,,.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是的角、、的对边,则:①若,则;

②若,则;③若,则.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B,

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千米的C、D两点,

并测得∠ACB=75O,∠BCD=45O,∠ADC=30O,

∠ADB=45O(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本题解答过程略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1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1>an).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1<an).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即:an+1=an).

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的第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注: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②2()③(为常数

18、由三个数,,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称为与的等差中项.若,则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19、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②;③;

④;⑤.

21、若是等差数列,且(、、、),则;若是等差数列,且(、、),则.

2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③

2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

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

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②(,)

③(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成等比数列.

25、在与中间插入一个数,使,,成等比数列,则称为与的等比中项.若,则称为与的等比中项.(注:由不能得出,,成等比,由,,)

26、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公比是,则.

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②;③;④.

28、若是等比数列,且(、、、),则;若是等比数列,且(、、),则.

29、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

30、对任意的数列{}的前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注]:①(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前n项和→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若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附: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⑴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在时,有最大值.如何确定使取最大值时的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成立的值;二是由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的值.

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数列

通项公式

对应函数


等差数列

(时为一次函数)


等比数列

(指数型函数)


数列

前n项和公式

对应函数


等差数列

(时为二次函数)


等比数列

(指数型函数)


我们用函数的观点揭开了数列神秘的“面纱”,将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看成是关于n的函数,为我们解决数列有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例题:1、等差数列中,,则.

分析:因为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m),(m,n),(m+n,)三点共线,

所以利用每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得=0(图像如上),这里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像,直观、简洁。

例题:2、等差数列中,,前n项和为,若,n为何值时最大?

分析:等差数列前n项和可以看成关于n的二次函数=,

是抛物线=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

则因为欲求最大值,故其对应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即当时,最大。

例题:3递增数列,对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求

分析:构造一次函数,由数列递增得到:对于一切恒成立,即恒成立,所以对一切恒成立,设,则只需求出的最大值即可,显然有最大值,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构造二次函数,看成函数,它的定义域是,因为是递增数列,即函数为递增函数,单调增区间为,抛物线对称轴,因为函数f(x)为离散函数,要函数单调递增,就看动轴与已知区间的位置。从对应图像上看,对称轴在的左侧

也可以(如图),因为此时B点比A点高。于是,,得


⑵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例如:

⑶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2.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都成立。

3.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的最值问题:(1)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2)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附: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其中{}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例题:已知数列{an}的通项为an=,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

解:观察后发现:an=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其中{}是等差数列,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例题: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之和。

解:由题设得:


=

=①

把①式两边同乘2后得

=②

用①-②,即:

=①

=②


4.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1):1+2+3+...+n=2)1+3+5+...+(2n-1)=3)

4)5)

6)


31、;;.

3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的不等式.

34、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穿根法(零点分段法)

求解不等式:

解法:①将不等式化为a0(x-x1)(x-x2)…(x-xm)>0(<0)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为了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将根按从小到大的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即从右向左、从上往下:偶次根穿而不过,奇次根一穿而过),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④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例题:求不等式的解集。

解:将原不等式因式分解为:

由方程:解得

将这三个根按从小到大顺序在数轴上标出来,如图


由图可看出不等式的解集为:


例题:求解不等式的解集。

解:略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


R


对于a<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0(或<0);≥0(或≤0)的形式,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略

例题:求不等式的解集。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基本形式:

①型如:|x|<a(a>0)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②型如:|x|>a(a>0)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变型:

解得。其中-c<ax+b<c等价于不等式组在解-c<ax+b<c得注意a的符号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可以由来解。

③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绝对值的不等式: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来解.

④绝对值不等式解法中常用几何法:即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略

例题:求解不等式:

解:零点分类讨论法:

分别令

解得:

在数轴上,-3和2就把数轴分成了三部分,如右上图

①当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②当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③当时,(去绝对值符号)原不等式化为:


由①②③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注:是把①②③的解集并在一起)

函数图像法:

则有: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此分段函数及的图像如图

由图像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4.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实根的分布常借助二次函数图像来分析:

设ax2+bx+c=0的两根为,f(x)=ax2+bx+c,那么:

①若两根都大于0,即,则有


②若两根都小于0,即,则有


③若两根有一根小于0一根大于0,即,则有


④若两根在两实数m,n之间,即,

则有

⑤若两个根在三个实数之间,即,

则有


常由根的分布情况来求解出现在a、b、c位置上的参数

例如:若方程有两个正实数根,求的取值范围。

解:由①型得

所以方程有两个正实数根时,。

又如:方程的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的范围。

解:因为有两个不同的根,所以由

3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的不等式.

3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3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和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构成的集合.

3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坐标平面内的点.

①若,,则点在直线的上方.

②若,,则点在直线的下方.

3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一)由B确定:

①若,则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表示直线下方的区域.

②若,则表示直线下方的区域;表示直线上方的区域.

(二)由A的符号来确定:

先把x的系数A化为正后,看不等号方向:

①若是“>”号,则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的右边部分。

②若是“<”号,则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的左边部分。

(三)确定不等式组所表示区域的步骤:

①画线:画出不等式所对应的方程所表示的直线

②定测:由上面(一)(二)来确定

③求交:取出满足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区域的公共部分。

例题: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略

40、线性约束条件:由,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41、设、是两个正数,则称为正数、的算术平均数,称为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42、均值不等式定理:若,,则,即.

4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②;③;

④.

44、极值定理:设、都为正数,则有:

⑴若(和为定值),则当时,积取得最大值.⑵若(积为定值),则当时,和取得最小值.

例题: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

解:∵,∴

由原式可以化为:

当,即时取到“=”号

也就是说当时有

额。。。txt粘贴少了图像,算了直接截图-_-|||

②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正弦、余弦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中,C=90°,AB=c,AC=b,BC=a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A=cosB=;cosA=sinB=;;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如左图,在△ABC中,A、B、C为其内角,a、b、c分别表示A、B、C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B+C=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其中R为外接圆半径,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是恒量)
附注: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1);
2);
3);
4);
5)
(3)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a2=b2+c2-2bccosA;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附注:余弦定理的推论:

二、解三角形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他未知元素的问题叫做解三角形。广义地,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面积等等。
解三角形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下面两种情形:若给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称为解直角三角形;若给出的三角形是斜三角形,则称为解斜三角形。
解斜三角形的主要依据是:
设△ABC的三边为a、b、c,对应的三个角为A、B、C
(1)角与角关系:A+B+C = π;
(2)边与边关系:a + b > c,b + c > a,c + a > b,a-b < c,b-c < a,c-a > b;
(3)边与角关系:
正弦定理 (R为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c2= a2+b2-2bccosC;b2= a2+c2-2accosB;a2 = b2+c2-2bccosA;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a = 2R sinA,,等等。
解斜三角形的一般情形:
已知条件
定理应用
一般解法

一边和两角(如a、B、C,或a、A、B)
正弦定理
由A+B+C=180°,求角A,由正弦定理求出b与c,在有解时,有一解。

两边和夹角 (如a、b、C)
余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c,由正弦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角,再由A+B+C=180°求出另一角,在有解时有一解。

三边 (如a、b、c)
余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求出角A、B,再利用A+B+C=180°,求出角C,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b、A)
正弦定理 (或余弦定理)
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由A+B+C=180°求出角C,在利用正弦定理求出C边,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或利用余弦定理求出c边,再求出其余两角B、C)

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下面式子中△代表三角形的面积。
(1)△=aha=bhb=chc(ha、hb、hc分别表示a、b、c上的高);
(2)△=absinC=bcsinA=acsinB;
(3)△===;
(4)△=2R2sinAsinBsinC;(R为外接圆半径)
(5)△=;
(6)△=;(海伦定理,其中为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7)△=r·s(r为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四、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
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除了应用上述正弦、余弦定理公式和上述变换方法外,还要注意三角形自身的特点。
(1)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中,A+B+C=π,所以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2)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面积公式:
其中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s为周长的一半。
(3)在△ABC中,熟记并会证明:∠A,∠B,∠C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60°;△ABC是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成等差数列且a,b,c成等比数列。
(4)设、、是的角、、的对边,则:①若,则;
②若,则;③若,则。
注意:1)求解三角形中含有边角混合关系的问题时,常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
2)已知三角形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时,若运用正弦定理,则务必注意可能有两解;
3)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特别地,;
4)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
5)两内角与其正弦值:在△ABC 中,,…
6)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定理及几何作图来帮助理解”。

本文来自马博士教育网,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xueke.maboshi.net/sx/sxsc/gz/jdgn/67737.html

③ 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 #高三#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取得的成绩!

1.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一、对数函数

log.a(MN)=logaM+logN

loga(M/N)=logaM-logaN

logaM^n=nlogaM(n=R)

logbN=logaN/logab(a>0,b>0,N>0a、b均不等于1)

二、简单几何体的面积与体积

S直棱柱侧=c*h(底面周长乘以高)

S正棱椎侧=1/2*c*h′(底面的周长和斜高的一半)

设正棱台上、下底面的周长分别为c′,c,斜高为h′,S=1/2*(c+c′)*h

S圆柱侧=c*l

S圆台侧=1/2*(c+c′)*l=兀*(r+r′)*l

S圆锥侧=1/2*c*l=兀*r*l

S球=4*兀*R^3

V柱体=S*h

V锥体=(1/3)*S*h

V球=(4/3)*兀*R^3

三、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距离公式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x2-x1|

(2)平面上两点A(x1,y1),(x2,y2)间的距离公式

|AB|=sqr[(x2-x1)^2+(y2-y1)^2]

(3)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d=|Ax0+By0+C|/sqr

(A^2+B^2)

(4)两平行直线l1:=Ax+By+C=0,l2=Ax+By+C2=0之间的距离d=|C1-

C2|/sqr(A^2+B^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sin(2*k*兀+a)=sin(a)

cos(2*k*兀+a)=cosa

tan(2*兀+a)=tana

sin(-a)=-sina,cos(-a)=cosa,tan(-a)=-tana

sin(2*兀-a)=-sina,cos(2*兀-a)=cosa,tan(2*兀-a)=-tana

sin(兀+a)=-sina

sin(兀-a)=sina

cos(兀+a)=-cosa

cos(兀-a)=-cosa

tan(兀+a)=tana

四、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使用

1、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tan2a=(2*tana)/[1-(tana)^2]

2、二倍角公式的变形

(cosa)^2=(1+cos2a)/2

(sina)^2=(1-cos2a)/2

tan(a/2)=sina/(1+cosa)=(1-cosa)/sina

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cosA=(b^2+c^2-a^2)/2bc

cosB=(a^2+c^2-b^2)/2ac

cosC=(a^2+b^2-c^2)/2ab

tan(兀-a)=-tana

sin(兀/2+a)=cosa

sin(兀/2-a)=cosa

cos(兀/2+a)=-sina

cos(兀/2-a)=sina

tan(兀/2+a)=-cota

tan(兀/2-a)=cota

(sina)^2+(cosa)^2=1

sina/cosa=tana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2.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应用整群抽样时,要求各群有较好的代表性,即群内各单位的差异要大,群间差异要小。

优缺点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实施方便、节省经费;

整群抽样的缺点是往往由于不同群之间的差异较大,由此而引起的抽样误差往往大于简单随机抽样。

实施步骤

先将总体分为i个群,然后从i个群钟随即抽取若干个群,对这些群内所有个体或单元均进行调查。抽样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分群的标注

二、总体(N)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每个部分为一群。

三、据各样本量,确定应该抽取的群数。

四、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方法,从i群中抽取确定的群数。

例如,调查中学生患近视眼的情况,抽某一个班做统计;进行产品检验;每隔8h抽1h生产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等。

与分层抽样的区别

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差别很大。

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而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而整群抽样则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系统抽样

定义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

步骤

一般地,假设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系统抽样:

(1)先将总体的N个个体编号。有时可直接利用个体自身所带的号码,如学号、准考证号、门牌号等;

(2)确定分段间隔k,对编号进行分段。当N/n(n是样本容量)是整数时,取k=N/n;

(3)在第一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l≤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l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k),再加k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l+2k),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3.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_),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_),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_),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4.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能给出,描述性说明:某些制定的且不同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就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集合是一个确定的整体,因此对集合也可以这样描述: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元素a属于集合A,记做a∈A;元素a不属于集合A,记做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具体对象,则x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例如A={0,1,3,4},可知0∈A,6?A。

(2)互异性:“集合张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如集合{a,b,c}与集合{c,b,a}是同一个集合。

4、集合的分类

集合科根据他含有的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两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方程3x+1=0”的解组成的集合”,由“2,4,6,8,组成的集合”,它们的元素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两个集合是有限集。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如“到平面上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于所有点”“所有的三角形”,组成上述集合的元素不可数的,因此他们是无限集。

特别的,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错F,如{x?R|+1=0}。

5、特定的集合的表示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规定常见的数集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数集表示方法,请牢记。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做N。

(2)非负整数集内排出0的集合,也称正整数集,记做N_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整数集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有理数集,记做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实数集,记做R。

5.高三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1.《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2.《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

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

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

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3.《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4.《数列》

等差等比两数列,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四则运算顺序换。

数列问题多变幻,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错位相消巧转换,

取长补短高斯法,裂项求和公式算。归纳思想非常好,编个程序好思考:

一算二看三联想,猜测证明不可少。还有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程序化:

首先验证再假定,从K向着K加1,推论过程须详尽,归纳原理来肯定。

④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

人是在失败中长大,每一个名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 故事 寒窗苦的读圣贤书,既然我们没在哪社会而感到高兴,既然古人为我们创造知识何必不去珍惜古人的汗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数学 必修五教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1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 方法 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

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_)与f(-_)的关系。f(_)-f(-_)=0f(_)=f(-_)f(_)为偶函数;

f(_)+f(-_)=0f(_)=-f(-_)f(_)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_)对定义域内的任意_满足:f(_+T)=f(_),则T为函数f(_)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_)对定义域内的任意_满足:f(_+a)=f(_-a),则2a为函数f(_)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y=f(_)→y=f(_+a),y=f(_)+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_)经过平移得到函数y=f(2_+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y=f(_)→y=f(-_),关于y轴对称

y=f(_)→y=-f(_),关于_轴对称

y=f(_)→y=f|_|,把_轴上方的图象保留,_轴下方的图象关于_轴对称

y=f(_)→y=|f(_)|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_)→y=f(ω_),

y=f(_)→y=Af(ω_+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_)=f(a+_),则函数y=f(_)的图像关于直线_=a对称;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2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事件的概率;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3.抽样方法;4.总体分布的估计;5.正态分布;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

1.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数列的极限;4.函数的极限;5.极限的四则运算;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

1.导数的概念;2.导数的几何意义;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5.复合函数的导数;6.基本导数公式;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8.函数的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

1.复数的概念;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4.复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3

考点一:求导公式。

例1.f(_)是f(_)13_2_1的导函数,则f(1)的值是3

考点二:导数的几何意义。

例2.已知函数yf(_)的图象在点M(1,f(1))处的切线方程是y

1_2,则f(1)f(1)2

,3)处的切线方程是例3.曲线y_32_24_2在点(1

点评:以上两小题均是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的考查。

考点三: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例4.已知曲线C:y_33_22_,直线l:yk_,且直线l与曲线C相切于点_0,y0_00,求直线l的方程及切点坐标。

点评:本小题考查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切点既在曲线上又在切线上”这个条件的应用。函数在某点可导是相应曲线上过该点存在切线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考点四:函数的单调性。

例5.已知f_a_3__1在R上是减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32

点评:本题考查导数在函数单调性中的应用。对于高次函数单调性问题,要有求导意识。

考点五:函数的极值。

例6.设函数f(_)2_33a_23b_8c在_1及_2时取得极值。

(1)求a、b的值;

(2)若对于任意的_[0,3],都有f(_)c2成立,求c的取值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求可导函数f_的极值步骤:

①求导数f'_;

②求f'_0的根;③将f'_0的根在数轴上标出,得出单调区间,由f'_在各区间上取值的正负可确定并求出函数f_的极值。

考点六:函数的最值。

例7.已知a为实数,f__24_a。求导数f'_;(2)若f'10,求f_在区间2,2上的值和最小值。

点评:本题考查可导函数最值的求法。求可导函数f_在区间a,b上的最值,要先求出函数f_在区间a,b上的极值,然后与fa和fb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函数的最小值。

考点七:导数的综合性问题。

例8.设函数f(_)a_3b_c(a0)为奇函数,其图象在点(1,f(1))处的切线与直线_6y70垂直,导函数

(1)求a,b,c的值;f'(_)的最小值为12。

(2)求函数f(_)的单调递增区间,并求函数f(_)在[1,3]上的值和最小值。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二次函数的最值、导数的应用等基础知识,以及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公式

★ 高二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

★ 必修五数学知识

★ 高二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

★ 高中数学学霸提分秘籍: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五不等式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