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知识集锦语文数学
扩展阅读
杭州精锐教育怎么样啊 2025-01-07 23:20:40

知识集锦语文数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09:48:32

㈠ 数学小知识一问一答

1. 数学小知识竞答
数学小知识竞答 1.数学趣味小知识 简短的 20到50字左右
趣味数学小知识

数论部分:

1、没有最大的质数。欧几里得给出了优美而简单的证明。

2、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陈景润的成果为:任何一个偶数都能表示成一个质数和不多于两个质数的乘积之和。

3、费马大定理:x的n次方+y的n次方=z的n次方,n>2时没有整数解。欧拉证明了3和4,1995年被英国数学家 安德鲁*怀尔斯 证明。

拓扑学部分:

1、多面体点面棱的关系:定点数+面数=棱数+2,笛卡尔提出,欧拉证明,也称欧拉定理。

2、欧拉定理推论:可能只有5种正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八面体,正六面体,正二十面体,正十二面体。

3、把空间翻过来,左手系的物体就能变成右手系的,通过克莱因瓶模拟,一节很好的头脑体操,

摘自:/bbs2/ThreadDetailx?id=31900
2.小学数学知识集锦
小学数学复习考试知识点汇总一、小学生数学法则知识归类(一)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三)混合运算计算法则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四位数的读法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五)四位数写法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六)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七)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八)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1、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九)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十一)万级数的读法法则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十二)多位数的读法法则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2、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十三)小数大小的比较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十四)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十五)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十六)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十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十八)解答应用题步骤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十九)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4、检验、写出答案。

(二十)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二十一)同分母带分数加减的法则带分数相加减,先把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二十二)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二十三)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十四)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二十五)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十六)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号去掉,同时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二十七)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和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小学数学口决定义归类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围成一个图形所。
3.关于数学的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 *** 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着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着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
4.各种知识竞赛题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音乐等方面的知识竞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0分。

以下每道小题均给出了代号为A,B,C,D的四个选项,其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不填、多填或错填都得0分) 1。在高速公路上,从3千米处开始,每隔4千米经过一个限速标志牌;并且从10千米处开始,每隔9千米经过一个速度监控仪。

刚好在19千米处第一次同时经过这两种设施,那么第二次同时经过这两种设施的千米数是( ) (A)36 (B)37 (C)55 (D)90 2。已知,,且,则a的值等于( ) (A)-5 (B)5 (C)-9 (D)9 3。

Rt△ABC的三个顶点A,B,C均在抛物线上,并且斜边AB平行于x轴。 若斜边上的高为h,则( ) (A)h2 4。

一个正方形纸片,用剪刀沿一条不过任何顶点的直线将其剪成两部分;拿出其中一部分,再沿一条不过任何顶点的直线将其剪成两部分;又从得到的三部分中拿出其中之一,还是沿一条不过任何顶点的直线将其剪成两部分……如此下去,最后得到了34个六十二边形和一些多边形,则至少要剪的刀数是( ) (A)2004 (B)2005 (C)2006 (D)2007 5。 如图,正方形ABCD内接于⊙O,点P在劣弧AB上,连结DP,交AC于点Q,若QP=QO,则的值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0分) 6。

已知a,b,c为整数,且a+b=2006,c-a=2005。 若a0. …………………10分 另外,当a=b时,由⑤式有, 即,或,解得,或.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且,.……………15分 13。

证明:因为AC∥PB,所以∠KPE=∠ACE。又PA是⊙O的切线,所以∠KAP=∠ACE.故∠KPE=∠KAP,于是△KPE∽△KAP,所以,即KP2=KE·KA.……………5分 由切割线定理,得KB2=KE·KA,所以,KP=KB. …………………10分 因为AC∥PB,所以,△KPE∽△ACE,于是,故,即PE·AC=CE·KB. …………………15分 14。

解:首先证明命题:对于任意119个正整数b1,b2,…,b119,其中一定存在若干个(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全部)的和是119的倍数. 事实上,考虑如下119个正整数b1,b1 b2,…,b1 b2 … b119, ① 若①中有一个是119的倍数,则结论成立. 若①中没有一个是119的倍数,则它们除以119所得的余数只能为1,2,…,118这118种情况.所以,其中一定有两个除以119的余数相同,不妨设为b1 … bi和(1≤i。
5.有关数学的小知识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一、重视课内听讲,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新知识的接受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特别注意课堂学习的效率,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必须遵循教师的思想,积极制定以下步骤,思考和预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我们必须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并及时审查它们以避免疑虑.首先,在进行各种练习之前,我们必须记住教师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各种公式的推理过程,并试着记住而不是采用"不确定的书籍阅读".勤于思考,对于一些问题试着用大脑去思考,认真分析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二、多做习题,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如果你想学好数学,你需要提出更多问题,熟悉各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想法.首先,我们先从课本的题目为标准,反复练习基本知识,然后找一些课外活动,帮助开拓思路练习,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掌握解决的规律.对于一些易于查找的问题,您可以准备一个用于收集的错题本,编写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在日常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会让自己高度集中精力,使大脑兴奋,快速思考,进入最佳状态并在考试中自由使用.三、调整心态并正确对待考试.首先,主要的重点应放在基础、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因为大多数测试出于基本问题,较难的题目也是出自于基本.所以只有调整学习的心态,尽量让自己用一个清楚的头脑去解决问题,就没有太难的题目.考试前要多对习题进行演练,开阔思路,在保证真确的前提下提高做题的速度.对于简单的基础题目要拿出二十分的把握去做;难得题目要尽量去做对,使自己的水平能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6.数学小知识
这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识,做数学报用上它也很不错。

人们把12345679叫做“缺8数”,这“缺8数”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特点,比如用9的倍数与它相乘,乘积竟会是由同一个数组成,人们把这叫做“清一色”。比如: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 12345679*81=999999999 这些都是9的1倍至9的9倍的。

还有99、108、117至171。最后,得出的答案是: 12345679*99=1222222221 12345679*108=1333333332 12345679*117=1444444443 … … 12345679*171=2111111109 也是“清一色数学小常识(转载) [ 2007-11-28 12:58:00 | By: gnwz ] 数学小常识1.悖论: (1)罗素悖论 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

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谁给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 *** 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

到十九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 *** 论的基础上了。就在这时, *** 论接连出现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结果。

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批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 (2)说谎者悖论: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慌话。”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这个悖论,至今还在困扰着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这就是着名的说慌者悖论。

类似的悖论最早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出现的,当时克里特岛哲学家爱皮梅尼特曾说过:“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慌。”在中国古代《墨经》中,也有一句十分相似的话:“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

意思是:以为所有的话都是错的,这是错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句话。 说慌者悖论有多种变化形式,例如,在同一张纸上写出下列两句话: 下一句话是慌话。

上一句话是真话。 更有趣的是下面的对话。

甲对乙说:“你下面要讲的是‘不’,对不对?请用‘是’或‘不’来回答!” 还有一个例子。有个虔诚的教徒,他在演说中口口声声说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什么事都做得到。

一位过路人问了一句话:“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2. *** 数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 *** ,又从 *** 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 *** 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 *** 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 *** 数字。

现在, *** 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

㈡ 小学数学知识集锦的内容简介

亲爱的读者,展现在您面前的这套“知识集锦”系列图书是由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编写的。此套书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三册。
我们坚持“完整、系统、深入、细致”的编写特色,根据现行教材的变化情况及小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多方调研,使本套书不仅知识点配套,而且例题题型新颖,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材料新颖:以新教材为依据,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参考,做到了思想新、内容新、材料新。编写者力求从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中提炼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并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对难点用实例的方法进行释疑。使用本套丛书,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知识全面:囊括了小学阶段各科的所有知识点,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点,理清知识脉络,夯实学习基础。

㈢ 分数的知识点(集锦5篇)

分数的知识点(1)

1. 意义:分数表示一个数相对于另一个数的比值,百分数则表示一个数相对于另一个数的百分比。

2. 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表示方式和应用上有所不同。百分数仅表示两个数的比例关系,不涉及具体的量,因此不能带有单位。而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值,且能带单位。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或小数,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除0外)。

3. 互化:小数化为百分数,通过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并在后面添加百分号;百分数化为小数,则去掉百分号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百分数转为分数时,先改写为分母为100的分数形式,再进行约分;分数转为百分数时,可将分数化为小数,然后转为百分数。

5. 解决问题:在应用题中,涉及百分数时,通过建立数量关系式来解答问题。

分数的知识点(2)

(一) 基本概念

百分数定义为表示一个数相对于另一个数的百分比,通常不带单位。百分数表示为分数形式后,在原来分子后加上百分号“%”。

(二) 互化规则

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只需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并在后添加百分号;将百分数转换为小数,则去掉百分号并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分数的知识点(3)

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涉及折扣、纳税、利息等概念。了解基本概念与性质、常用解题方法,如逆向思维、对应思维、转化思维等,能有效解决应用题。

分数的知识点(4)

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广泛用于表示比率、增长、折扣等。掌握百分数的定义、意义、用处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对于理解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分数的知识点(5)

6年级数学中的分数知识点包括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比较大小、分类、与除法的关系、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倒数等。系统掌握这些知识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㈣ 小学数学知识集锦

六年级奥数:比例问题(1) 答 案

1. 5;8;80.
设4:x= ,可以求得x=5,y=8, z=80.
2. 10
在3:5里,如果前项加6,前项为3+6=9,即扩大了93=3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应扩大3倍,即为53=15.后项应增加15-5=10.
3. 5
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可得:6(12:1)=0.5(厘米)=5(毫米).
4. 约为20.4亩、0.8亩、0.4亩
总面积:120120=14400(平方米)
5. 120
甲、乙两种铅笔单价之比为3:4,又两种笔用去的单价相同,故甲乙两种铅笔数之比为4:3.其中甲占总数的 即 ,甲种铅笔数为 (支).
6. 3:1
因为2:5=4:10,所以4辆车共有10个轮子,如果4辆车全是小卧车,那么轮子数应为16个,比实际多6个.故每4辆车中有摩托车(44-10)(4-2)=3(辆),有小卧车1辆.所以摩托车与小卧车的辆数之比为3:1.
7. 240
设A=7K,B=13K, ,故K=12,从而A+B=20K=240.
8. 56
二、三年级占全校总数的1-25%=75%,故三年级占全校总数的75% .一年级比三年级少的40人占全校的 .于是全校有 (人),一年级学生有22425%=56(人).
9.
石子占总份数的 ,即 .当石子用5吨时,混凝土共有 (吨),因为水泥占总份数的 即 ,那么 吨混凝土中的水泥应为 (吨).
同法可求得 吨混凝土中的黄砂为: (吨)
水泥缺 (吨),黄砂多 (吨).
10. 6
设甲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3K米,乙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1K千米,则两地相距(13K+11K)0.5=12K千米.甲追上乙需12K(13K-11K)=6(小时).
11. 设甲和乙的最大公约数为K,则甲数为5K,乙数为3K,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15K.于是K+15K=1040,解得K=65.
从而甲数为565=325,乙数为365=195.
12. 旧合金的重量为36-6=30(克).
铜在旧合金中占 ,故旧合金中有铜 (克),有锌30-12=18(克).
新合金中,铜仍为12克,锌为18+6=24(克),于是铜与锌的比为12:24=1:2.
13. 上坡路占总路程的 ,上坡路程为 (千米),上坡时间为 (小时).
平路时间为 (小时),下坡时间为 (小时).
全程时间为 (小时)
14. 注满容器20厘米高的水与30厘米高的水所用时间之比为20:30=2:3.注20厘米的水的时间为 (分),这说明注入长方形铁块所占空间的水要用时间为12-3=9(分).已知长方形铁块高为20厘米,因此它们底的面积比等于它们的体积之比,而它们的体积比等于所注入时间之比,故长方形底面面积:容器底面面积=9:12=3:4.

六年级奥数:比例问题(2) 答 案
1.
第一个数是 ,第二个数是 ,第三个数是 .
2.
将四个数分别看成1份、3份、5分、7份,那么一、二两个数相差2份是 ,故一份是 .四数之和为 .
3. 2.5
两城间实际距离为 (万厘米),图上距离实际为 (厘米).
4. 64;48
小华、小青,小明所有朵数之比为5:6:8.将它们做的朵数看成5份、6份和8份,小明比小青多2份是16朵,故每份为8朵,从而小明做了88=64(朵),小青做了85=40(朵).
5. 48人,44人,52人
二班占总人数的 ,三班占总人数的 ,故二班比三班少 ,于是参赛人数为 =144(人).
其中,一班有 (人),二班有 (人),三班有 (人).
6.
甲包糖原来占总量的 ,后来占总重量的 ,那么10克占总重量的 .故两包糖的重量为 (克).
7. 30、18
第一小组人数原来占总人数的 ,后来占总人数的 ,故14人占总数的 .那么总人数为 (人).
第一组原有人数为 (人),第二组原有人数为 (人).
8. 4.8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长 (厘米)和 (厘米).故其面积为 (平方厘米),斜边上的高为24210=4.8(厘米).
9. 1000立方厘米
长与宽的比为2:1=4:2,宽与高的比为2:1,故长、宽、高的连比为4:2:1.其中高为 (厘米),宽为52=10(厘米),长为54=20(厘米).体积为20105=1000(立方厘米).
10.
鸡占总份数的 .故表示鸡的扇形圆心角应为 .
11. 将甲、乙、丙的高看作1、2、3份,上底看作6、9、4份,下底看作12、15、10份,那么甲、乙、丙面积的份数依次是:
甲:(6+12)12=9;乙:(9+15)22=24;丙:(4+10)32=21.故乙、丙梯形面积份数之和是甲梯形份数的(21+24)9=5(倍)故乙丙梯形面积之和为305=150(平方厘米).
12. 设原水速为每小时x公里,甲乙两港相距y公里,因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故有(8-x):(8+x)=1:2解得 .
又有 .解得y=20,即甲、乙两港相距20公里.
13. 将一个酒精瓶容积看成一个单位,则在一个瓶中,酒精占 ,水占 ;而在另一个瓶中,酒精占 ;水占 ,于是在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 .
14. 相遇前甲、乙速度之比为3:2,相遇时甲、乙分别走了全程的 和 .相遇后,甲、乙速度之比为(3120%):(2130%)=18:13.
当甲走完剩下路程的 时,乙又走完全程的 ,这时离A还有全程的 ,于是全程为 (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