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扩展阅读
p3怎么带歌词同步 2024-09-20 08:41:09
如何教育小孩子这三点 2024-09-20 08:40:58
初一英语学哪些知识点 2024-09-20 08:23:38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2-03-03 05:06:50

1. 小学三年级数学都学些什么详细点写出来谢谢!!!!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测量:⑴1毫米、分米的认识;⑵千米的认识;⑶吨的认识.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⑴加法;⑵减法;⑶加减法的验算.
第三单元四边形:⑴四边形;⑵平行四边形;⑶周长;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⑸估计.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五单元时、分、秒:⑴秒的认识;⑵时间的计算;⑶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⑴口算乘法;⑵笔算乘法.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⑴几分之一;⑵几分之几;⑶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⑴搭配问题;⑵可能性.
第九单元总复习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⑴口算除法;⑵笔算除法一;⑶笔算除法二;⑷笔算除法三.
第三单元统计:⑴简单的数据统计;⑵平均数.
第四单元年、月、日:⑴年、月、日;⑵24小时计时法.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⑴口算乘法;⑵笔算乘法一;⑶笔算乘法二.
第六单元面积:⑴面积和面积单位;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⑷公顷、平方千米.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⑴认识小数;⑵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2.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淘知学堂2020秋预习直播课人教数学三年级(上)(960×540视频)网络网盘

链接:

提取码: yt8m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3. 求江苏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分析,重点,难点及关键

本册教材把教学内容分成十一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领域(七年单元的教学内容):
1、数的认识:四位数、简单的分数;
2、数的运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真正意义上学习除法笔算)、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二次学习一位数笔算)、同分母分数加减;
3、常见的量:千克与克、24小时记时法。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图形的认识:教学长、正方形的特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2、3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2、图形的测量:周长的意义;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三、统计与概率:
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与不相等。
四、实践活动:
一次是场景型的,三次是操作型的。一次专题型的。
从本册教材开始增加了2个教学内容:
一是“你知道吗?”(七篇):因为数学是一门学科,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反映,所以按要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介绍数学的应用。教学时可让学生阅读、交流、寻找,老师讲解等。
二是“思考题”:为了加强基础知识,丰富数学思想方法。本册教材安排了12道思考题:如P6结合除法教学编排;P45结合和倍问题编排(知识);P37解题策略和基本数学思想。
思考题是弹性的,不考查,尽可能吸引孩子学习和研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要急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可写在黑板报上,鼓励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
一是选择了适易三年级学生的现实素材(生活、家庭、劳动等)。好处:①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关注生活,产生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③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①操作中见模型;②迁移中求发展;③活动中去发现(交流中总结);④意义中去接受(仍是常用的学习方式)。
本册书在江苏地区学时较紧,每周4课时,18周共计72课时,教参安排57课时,机动15课时,机动课时少,每个单元都需要增加1~2课时。
第一单元:除法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一、 内容安排: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十几除以一位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估算:商是几十多
?验算:用乘法验算除法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或剩余的平均分的两步问题)
编写:以笔算为主线,其它内容融为一体:
P1~P6除法的基本方法;
P7~P11完善除法法则,高位上有余数怎么办?
P12~P15复习整理,运用知识,开展场景实践。
二、教学建议:
1、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P1例40÷2=)
鼓励自主探索,组织相互交流,引导算法优化。40÷2=。学生自己探索,在交流中推动学生的思考,在这里教师千万不能说:因为4÷2=2,所以40÷2=20。虽这是教材中希望的算法,如P2、1。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是20,是竖式算理的基础。
2、笔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P1例46÷2=)
?通过操作整理分的步骤;(萝卜)
?把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辣椒)
?分解竖式教学笔算方法;(竖式)
?由扶到放逐渐掌握竖式;(P2、2)
?让学生总结算法。
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和3合成23(看书)。教材把这些感受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出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想想做做P2、2由扶到放。教师要走下去观察学生写竖式的顺序,有的学生先写“23”再补框,说明学生没有理解。现在只讲“除以”,教师遇错时:先把被除数的哪一位除以除数,商写在哪里,再把被除数的哪一位除以除数,商写在哪里?学生会终身不忘。
3、除法的验算:
?变“规定”为“需要”: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在买东西时总要想一想钱付得对吗、找回的钱对吗?在数学上就是验算,是一种需要。
?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方法:P3例题在算出可以买12块巧克力后,问学生“算得对吗”,学生马上会想到:每块巧克力3元,买12块巧克力要3×12=36(元)。由此看到乘法可用除法验算。接着以65元买21块巧克力还剩2元,引导学生把买21块要63元,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这种具体的思考抽象成数学方法。
?在对比中体会数量关系。P4、想想做做、1安排三组对比题,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
4、除法口算:
?控制难度,不安排例题;
?在笔算的基础上,对已有口算纵向发展、横向比较。
首先,P1例中安排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40÷2,这是笔算的基础;然后,P4、3题。纵向: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带出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被除数十位、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除法笔算,所以带出新口算不会有困难;横向:既让学生体会乘、除法口算在思路上有相似的地方,又再次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以及乘法能验算除法。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连续两问铺垫;重在形成思路。
这类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练习一第5~8题。
第5题是图、表结合呈现的连续两问,使学生明白: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先算老师和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是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此题教学要有反思:先算了什么,再算了什么?如果不先算,能直接算出“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吗?应用题要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
P6、6、7、8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看懂图意,有条理地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清楚地把条件和问题说出来。第一步:要让学生理解,读懂、读通,没有解题思路,应用题教学很难成功!
6、稍难些的除法
操作中体会剩余的1筒应该怎样分;学生尝试计算,把操作活动数学化;验算自己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在对比中建构认识。(P8、3)
P7例: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教材把5筒及2个(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操作中体会把剩余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有了这个操作经验,把操作活动数学化,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是1个“十”,可以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
注:这里的羽毛球是选择的。
7、估算:
安排在笔算后面;要求说出商是几十多;学生自己探索估算方法。P8、6。
8、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P11、3:发现买笔记本的方法是“总价÷单价”还能发现总价相同,便宜的笔记本数量多;P12、4:学生能总结出数量关系。
增加问题的灵活性:P4、4;P5、5;P10、5不考,开放题,“安排”解放学生思想。P10、6和P13、9处理余数时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单元:认数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
一、内容与安排:万以内的数
?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
?数的组成、读写方法,排列顺序,
?有关的口算,
?比较数的大小,
?简单的估算。
二、教学建议:
1、运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原有的认数学具;
?已有的认数知识;
?原有的认数方法。
在前四册的认数中,学生经历了20以内数、百以内数和千以内数三次认数过程,积累了利用小棒、计数器、正方休木块等学具帮助认数的经验,积累了研究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的经验,积累了读写较小的数以及比较两个数大小的经验,已经整理了个、十、百、千四个数位的顺序……这些都是继续学习更大数的重要资源。
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正方体表示1,10个正方体排成一条表示10,10条小正方体拼成一片表示百,10片小正方体表示合成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教材从一个大正方体表示千为起点,让学生看着一个个大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然后在计数器上确定万位,在千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添上万位并凸现数位顺序,这些都在帮助学生加强对10个一千是一万的认识。学生在填写P17数位顺序表时,教师要走下出看看学生写的顺序(个、十……)。
2、根据万以内数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尽量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帮助他们体会较大数的意义。P20、3、4、5。
?非整千数的读写由一般到特殊,由较易到稍难。
P19、例:数中没有0;数是有一个0;数中间连续有两个0(难);数的末尾有一个0;数的中间和末尾各有一个0。
3、增大数学思考的含量,扩大数学活动的空间。
?设计了许多对比练习P21、6(3);P21、9。
?设计了一些开放性活动。P22、10: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练习容量,还培养了合作精神。P24例:题材开放,提供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的单价,可两两比较价格的高低;方法开放,在比较时,学生从各自的个性爱好出发,设计出自己的比较方法,例题中的两种方法是众多方法中的一部分,教材鼓励比较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练习开放,P25、2、3题联系实际比较数的大小;6题合作学习,容量大。
4、重视口算、加强估计,结合认数解决实际问题。
?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几千加几百及相应的减法。P21、7;P28、7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通过算进一步体会意义、组成。
?估计四位数最接近几千。
第一层:P25、5先要说出这个数在哪两个整千数之间,再体会应该接近几千?
第二层:P26、7;P28、5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估计。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观察台秤。左边没有东西,指针为0;右边1袋红枣,指针为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千克,形成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P32、6)。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几千克(P31、3、7)。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许多照片)。“你知道吗”等。
教学克:
首先让学生对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图示: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3.通过实验研究进率,并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
教材没有告诉学生进率,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三步:①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②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1千克;③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
4.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和简单的计算
P37、6估计
P35、4铺垫。解答时:①就事论事;②问:出前2个杯子,你知道什么?如果你知道半杯水是60克,你又想到了什么?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内容和安排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
与倍数、相差数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口算与估算
?
鼓励独立思考,允许算法多样。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P39、P41例先让学生口算,再在小组里说说;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思路一:40+20=60
4+5=9 60+9=69;思路二:44+20=64 64+5=69;思路三:44+5=49
49+20=69。无论哪种算法,本质上的共同点是把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学过的、较为容易的口算题,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
? 以旧带新、促进类比。P40、4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新学)。
4+7= 15-8=
40+70= 150-80=
400+700= 1500-800=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本单元教材又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
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P42、4类似)。
? 从口算带估算,以估算促口算P40、5;P42、5
35+32(30几+30几=60几) 85-63(80几-60几=20几)
35+38(进位:70多) 85-68(退位:只能得10几)
学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确地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完成这些估算不会有困难。
? 运用估计解决实际问题P40、6;P42、6
P40、6:选路: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三条路,很明显:直路近,渗透了两点之间直线路程最短。比路:猴山 蛇馆:44+42 80几 猴山
孔雀馆:44+52 90几
35+38 80几 35+38 70几
再比谁走的路近?
P42、6:通过估算,可以发现足球的价钱最贵。
2.解决实际问题
?用线段图对信息再加工,寻找解题方法
?组织解法交流,体会解题思路
?鼓励解法多样,不要求一题多解
P43例题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常见有两种方法。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8
28
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教材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线段图是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的方式,教材在这里倡导策略的多样性,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试一试是例题的延续。问题虽然不同,但求总和与求相差数的方法有相近的地方;想想做做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图的理解,第2题通过图画向应用题的迁移,带出了P45、7、8、9。(机动课在这里需要)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一、内容与目标
1.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2.会对两种记时法进行换算。
3.会计算经过时间。
P49-P52介绍记时法、原理、方法、两种方法互换;
P53-P55求经过的时间;
P56-P57实践活动。
二、教学建议
1.记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记时原理,作为重点知道和教学。
2.两种计时法的换算
?典型个案沟通联系,体会换算方法:P49下面。先分别讲了上午8时、中午12时与晚上8时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试着把16:00和18:30改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联系实际进行练习。P51、5比较接近实际和生活的问法降低难度。
3.求经过时间
?整时到整时,可以推算,也可以列式计算
?非整时之间,一般推算
同一天:几时 几时;同一时段:几时几分 几时几分P53:“金色童年”;整时开始 非整时结束(经过的时间不长);非整时开始
整时结束(经过的时间不长)。不在同一天的:特别(仅一例):P54、4(不考)。方法:可以列式,重要的是推算。
4.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分三段教学:
?学习小华的一日安排;
?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相互交流谈体会
指导:(1)看表了解,通过P57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回答这些问题既巩固了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又进一步明白作息时间该怎样安排。(2)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教师的帮助:引发思考:一天中可以安排哪些活动?做到:固定的、常规的时间先安排;有意义的活动安排在哪段较好?然后借鉴小华安排的时间表的形式,通过表格设计出来。(3)学生互评,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科学。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内容与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
P58-P60图形的特征;P61-P62周长知识;P63-P65周长的计算。
二、教学建议: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操作中发现特征:P58:①落实材料②操作方法③研究目标
?在交流中总结、比较:长、正方形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对几个图形的操作后发现的,是在交流中呈现的。①允许学生广泛发言,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无序、不系统的;②引导学生提升表达水平。这次讲:先讲长方形,后讲正方形;长方形:先讲边,再讲角;边:先讲有多少,再讲怎么样?(在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于相互交流的过程)。两个小卡通的对话是众多学生的发现经过整理后的概括。在学生发现了“特点”后,要求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吗?”帮助学生巩固图形特点的初步认识。然后介绍:长、宽、边长。
?“做图形”里的数学思考:直观认识—动手制作—直觉评估:一年级(下册)曾经在钉子板上围过这两种图形(直观认识);图形概念—动手制作—理性评估:现在再围图形,要紧扣住其特点进行思考和操作。先说特征
围钉子板 根据特征作出理性评价。
2.周长的意义
?联系实际,教学周长意义:P61例题:卡通说“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这句话里“黑色边线的长”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周长的属性——图形一周的长度。“树叶”的两幅图:前者突出“一周”,后者突出周长的长度,让学生感知周长,感到周长可以量,感到“划曲为直”。试一试:物体表面的周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
?不出现定义,重在体验:P61、1;P62、2、3:巩固周长概念。
?为探索算法作铺垫。P62、4、5测量或计算图形的周长,第4题意在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3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人人探索、相互交流;P63:教材鼓励学生先想一想,再算一算,期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书中四种算法:①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每条边的长度连加;②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先算出两条长的和与两条宽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长;③同上;④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教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四则混合计算,所以求长方形周长暂时用分步列式计算。
教学例题注意:①说周长②怎样求各条边长度总和③想到后一种方法的学生不会多,要放大这种算法。
?正方形周长通过推理得出算法(试一试);①先量长度再计算P64、2;②联系实际问题求周长P65、4、5;
?做图形、算周长,体会“不变”与“变”。③动手拼图求周长P65、6;P66、6,体会:形状不一样,周长就变了。
第七单元:乘法
学生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习本单元乘法的重要基础。
一、内容与安排
三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估算:积是几位数,积大约是几千几百
?连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P70-75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则;P76-79教学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P80-83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
? 鼓励学生探索算法
①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扩展创造条件。P70例题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书中有思路有算法,注意沟通,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同时教材期望: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想想做做第1题作了这种引导。第2题练习容量大,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的程度。
②让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P72例题引导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后还要继续算什么?积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试一试:仍然让学生独立计算,体会乘的过程中的连续进位。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算、看(积有几位数)为估算作准备。
? 回顾笔算、启示估算
练习七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综合练习。在计算方面加强估算,如第6题,第5题渗透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在算后发现200×4×2的结果与200×8的积是相等的。
2.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简化了0乘一个数的教学:
①在具体的实例中概括“0与一个数相乘得0”。首先要会计算0乘一个数,这是一个新的知识。P76例题让学生从0+0+0=0改写出0×3=0或3×0=0,首次感知3与0相乘得0,体会积是0的合理性;然后在想想做做中类推出0×7或8×0,通过这些题学生能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让学生体会几百零几乘一位数的计算
②P76下面的例题主要教学102×4应该怎样算。教材先估计,然后用竖式计算,作用:一是培养估计能力,二是估计与笔算相互印证。102×4的竖式怎么算,让学生自己完成,十位上0乘一位数这一步,教材特别地问“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想想做做第2题:巩固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外,能使学生感到“0”必须要乘,但其积不一定是0。
?指导学生计算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③P78例题分两步教学。(1)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运算,可以口算和笔算。教材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上来,突出推理,还出现了竖式。(2)口算的想法用竖式表示出来,竖式的形式有了变化,蓝色虚线表示要先算12乘4,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教材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把两种竖式联系起来理解,防止隔裂开来记忆。想想做做第1题:先解决乘什么,再添几个0;第2题独立列式;第3题组织对比,防止混淆。第4题:不进位的要口算,进位的要笔算,要把握“度”。
3.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量关系;
P80例题用图画呈现6袋乒乓球,每袋5个。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也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在交流中清晰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主要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例题有淡同的解法(见书),教材要求先解答再交流,是为了提高交流效果。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不要求一题多解。
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每道都有不同的解法。教材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对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二年级(上册)曾安排“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本单元从物体的正、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一、内容和目标
1.认识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2.通过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知道可能看到几个面、最多看到几个面。
3.学会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会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4.能根据提供的视图制作物体。
P86-87认识正、上、侧面,初步学习观察物体。
P88-89从正面、上面、侧面看三个同样的正方体。
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两类物体:(1)生活中常见的物体,(2)几何体。P86例题: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上面和侧面。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判断。
2.在观察中体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重在学生体会: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图书柜,教材下面:一幅图画出了三个面,另一幅图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想想做做第1题: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认识;第2题,站在不同的位置看,教给基本方法,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看。第3-5题观察几何体:先辩认长、正方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3题);再分别从正、侧、上面观察正方体(4题),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5题)。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
3.物体的三视图
?摆好观察位置;看看说说观察到的形状;选择合适的图形;
P88例题:注意:
(1)必须是观察物体,而不是观察图形(从开学就要准备做);
(2)摆好观察的位置。
“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①物体的正、侧、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②观察的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那个面的中间,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
(3)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再说一说,也可画一画。(试一试)
4.根据视图摆出物体
?分析视图,摆出物体,观察验证
P88试一试:学生依据视图摆物体要经历:“分析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分析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观察验证: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否则,重摆。想想做做的几题配合练习,进行几何体和三视图的转化。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学生在前几册摸彩球、玩转盘、抛圆片等到活动中初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到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继续学习“可能性”,让学生体会事件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不相等的。
一、内容与目标
1.知道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用统计手段研究可能性,初步认识条形图。
P90-91教学“等可能性”,P92-93教学“不等可能性”。
二、教学建议

2.“想想做做”的两个层次
?抛正方体游戏,继续体会可能性:P93、1
?为期望的可能性设计游戏材料:P93、2
3.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看、画条形图:P94、1;P95、5。
?用偶尔、经常、可能性大、可能性小、可能性相等描述现象:P94、2、3、
?体会条件改变,可能性也会改变。P95、4。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4.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低0.27元/天开通网络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可柯斯达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知识要点】:1、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有克、千克、吨。2、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3、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1kg=1000g4、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1t=1000kg5、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40个25千克的学生重1吨。5、1T=1000kg1kg=1000g.6、换算:单位相互换算的方法(1)把吨化成千克,千克化成克,是用吨数或千克数乘进率1000。(2)把千克化成吨,克化成千克,是用千克数或克数除以进率1000。口诀:小换大减三个0,大换小加三个0如:把克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吨去掉3个0,把吨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克加上3个0.7、重量的大小比较记忆: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应用】1、1枚2分硬币重1克;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kg。1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0g,1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50g。2、5本数学书的重量大约是1kg。1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kg,4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00kg,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一头大象约重6吨。3、计算:1吨+3000千克=()吨,方法是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成统一的单位后在计算。注意:1㎏棉花和1㎏铁一样重。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要点】:(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口算: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先计算0前

5. 小学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都有哪些知识点

第一单元1.登月2.正方形组成的图形3.减法塔第二单元1.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2.大卖场中的乘法3.两位数被一位数除4.乘整十数、整百数5.用一位数乘6.三位数被一位数除7.用一位数除8.交换第三单元1.元、角、分——用小数表示2.千克、克——用小数表示3.千米、米——用小数表示4.米、厘米——用小数表示5.长度单位6.年、月、日第四单元1.平方米2.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3.面积4.三角形第五单元1.乘乘除除2.灯市3.我们来认识图形4.它们有多大5数学广场——数苹果6.数学广场——分段7.问题解决——喜迎新年8.数学广场——放苹果9.小胖的家10.数三角形

6. 三年级上册。要整理一至四单元。数学知识。有什么方法整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除法》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第四单元《加和减》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七单元《乘法》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 测量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 四边形 4 有余数的除法 5 时、分、秒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8 可能性 9 数学广角掷一掷 10 总复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1. 乘除法 2. 观察物体 3. 千克、克、吨 4. 搭配中的学问 5. 乘法 6. 整理与复习(一) 7. 周长 8. 交通与数学 9. 除法 10. 年、月、日 11. 时间与数学(一) 12. 时间与数学(二) 13. 整理与复习(二) 14. 可能性 15. 生活中的推理 16. 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