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医中药药学知识讲座
扩展阅读
送同学小礼物送什么 2025-02-02 09:53:46
k线基础知识什么是k线 2025-02-02 09:48:57

中医中药药学知识讲座

发布时间: 2024-12-06 18:42:48

❶ 中药学具体是什么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人工合成,其中大多数取材于野生植物,因此也被称为中草药。中药又分为熟药和草药,熟药是经过人工加工炮制而成的,而草药是指未经加工的药用部分。

方剂学则探讨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与临床各科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情定量,按照一定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辩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性能、配伍与禁忌以及炮制与用量等。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性味和升降浮沉。性味指药物的性质和滋味,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如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辛味能行散,甘味能补中等。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药物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而沉降药物的特点则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泻下等作用。

中药的配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对复杂的病情进行全面照顾,同时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药的炮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如生地黄制熟则微温而补血,首乌制熟用则补肝肾、乌须发等。

中药的用量则是根据药物性能、病情需要、配伍、剂型以及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确定的。

方剂的基本知识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运用和剂型等。

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指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分为正佐和反佐,使药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引经药,另一种是调和药。

方剂的运用则包括方剂的组成原则以及剂型的运用,剂型是根据临床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状的制剂。

煎服法则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和治疗需要,采用不同的煎服方法,包括煎药器具、煎药用水量以及煎药时的注意事项等。

服药方法包括服药次数、服药时间以及服药温度等,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❷ 张庭模讲座用的教材是哪版

  1. 中药学 张廷模主编,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 中药学张廷模主编:张廷模,男、1944年生,四川省安岳县人。自幼随父母习医,逐渐小有名气。1963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泸定皮肤病防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间在该院卫校和甘孜州卫校任教数年,先后承担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儿科学及医用理化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任务。1978年考取成都中医学院研究生,有幸随名师凌一揆教授潜心学习临床中药学。1980年获硕士学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留校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该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兼任成都市和金牛区政协委员、常委,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成都人民政府参事等。2005年被评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2006年被评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❸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活血化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含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治瘀血证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温

◇归经:心、肝,入血分

◆功效应用:

◇活血化瘀:瘀血证(内、妇、儿、外、伤)

◇分类:

●活血止痛:瘀滞痛证

●活血调经:妇科经产诸证

●活血疗伤:跌打伤痛

●破血消症:症瘕积聚

◇兼治病证:

●中风不遂

●风湿痹证

●瘀滞出血

●疮疡肿痛

◆运用配伍

◇药证相符,随证配伍。常配理气药

◇寒凝血瘀:配温里药

◇热瘀互结:配清热药

◇痰湿阻滞:配化痰除湿药

◇风湿痹阻:配祛风湿药

◇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

◇久瘀致虚、因虚而瘀:配补益药

◆使用注意

◇易耗血动血

◇忌用:月经量多、出血无瘀滞

◇慎用、忌用:孕妇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

◇入血分,又入气分

◆功效应用:

◇活血、止痛、行气:

●气血瘀滞痛证: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跌打伤痛

●其他瘀血证

川芎 、 延胡索 、 五灵脂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止痛:血滞诸痛

◇川芎、延胡索:行气,宜血瘀气滞痛证

◆不同点:

◇川芎:“血中之气药”,尤宜寒滞 ;“下调经水,中开郁结”

●祛风止痛:性升散

○“上行头目”,头痛要药: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

○“旁通经络”,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延胡索:止痛良药,“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各种气血瘀滞疼痛,醋制增效

◇五灵脂:专入肝经血分,瘀滞疼痛要药

常配蒲黄

●化瘀止血:瘀滞出血

●注:○包煎 ○畏人参

郁金 、姜黄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行气止痛:气滞血瘀痛证

◆不同点:

◇郁金:行气力强,性寒,宜血热瘀滞

●清心解郁: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凉血止血:出血证

○气火上逆,吐血、衄血、倒经

○热结下焦,尿血、血淋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肝胆结石

●注:畏丁香

◇姜黄:祛瘀力强,性温,宜寒凝瘀滞

●通经止痛:风寒湿痹,尤宜风湿臂痛(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

乳香、 没药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没药: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外伤科要药

●跌打伤痛、疮疡痈肿

●瘀滞痛证

◇注:●胃弱慎用 ●生品刺激性强,宜炒去油

◆不同点:

◇乳香:善伸筋,兼行气,痹证多用

◇没药:偏化瘀,血瘀气滞胃痛多用

夏天无 、 枫香脂

◆共同点:

◇活血通络止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不同点:

◇夏天无:祛风除湿

◇枫香脂:止血、解毒、生肌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

◇归经:肝,入血分

◆功效应用:

◇活血调经(通畅血脉、调经水)

●妇科经产诸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

●瘀血痛证、症瘕、跌打损伤、疮疡

◆运用配伍:

◇常配疏肝理气药。女子以肝为先天

益母草 、 泽兰

益母草: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调经:瘀血证

●妇科经产诸证●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疮痈肿毒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宜水瘀互阻

◆不同点:

◇益母草:力较强,经产要药(胎前产后)

●清热解毒:瘾疹

●附:茺蔚子:果实,兼凉肝明目

◇泽兰:性较温和,行而不峻

川芎 、 丹参

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共同点:活血调经要药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妇科经产诸证

●心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不同点:

◇丹参:凉血,宜血热瘀滞;祛瘀生新

●凉血消痈:

○疮疡○热痹

●除烦安神:

○热病神昏

○心悸失眠

●注:反藜芦

◇川芎:又行气,“血中之气药”

尤宜寒凝气滞血瘀

●祛风止痛:

○“上行头目”:多种头痛,头痛要药

○“旁通络脉”:风寒湿痹

红花 、 桃仁

红花:辛,温。心、肝经。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心、肝、大肠经。

❹ 中医药科普应多媒体展开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其既是构成中医药学的母体,又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目的就是让广大群众感受、认知、应用并受益中医药。中医药完整而独特的知识体系,涵盖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各个环节,具有简便性和生活化的鲜明特点,老百姓知而能用,用而获益。这对节约、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缓解当前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必须举社会合力,立即行动,长期坚持,科学推进。下面就全方位、多形式、多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谈谈个人的粗浅建议和构想。
开发对青少年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产品
为了使普及宣传的效果与效率最大化,中医药科普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型塑孩子的价值观念,要比改变成年人容易得多。青少年群体应该是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的重点对像之一。要根据青少年群体的思维特点,创新形式,开发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产品。
编印针对幼儿和小学生的中医药知识“三字经”。在幼儿、小学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纳入中医药经典。据知,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在其承担的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课题幼儿教材研究中对此已有涉及。
设计制作一些高水平的宣传中医药的公益广告和产品广告。视觉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孩子能够毫不费力地背诵大量的电视广告词。因此,有关部门可以设计制作一些高水平的宣传中医药的公益广告和产品广告,使我们的下一代不仅知道泰诺和“白加黑”,也知道六味地黄丸和《神农本草经》;使他们不仅对“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公益广告词耳熟能详,也懂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可以是古人的职业取向,也可以是今人的高尚选择。
组织全国青少年中医药知识电视大奖赛。这类节目可以大大增强国人对中医药的理解与信任,使一批少儿观众心中萌生今后学习中医的念头。
出版一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漫画和动画产品。以漫画、动画形式宣传,最能为少儿所接受。要组织力量,创制如《西游记》、《郑和下西洋》一样有较高收视率的中医药知识或人物动画片。
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我国有3000多所中医医院,各级中医医院是目前中医药医疗活动的主要场所,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的主力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医医院要通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人民群众从价值理念、就诊方式、服务态度、诊疗环境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目前,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已成为热门课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此的重视和扶持,中医医院要开拓思路,创新形式,把中医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比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建设,要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通过主题活动、图文实物等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要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中医药文化宣传重点在基层
农村是中医药发展的沃土,农民是中医药文化最坚定的支持者,要与时俱进,加大农村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如:组织编纂《农村中医药推广教程》,提高农村中医从业人员的从业水平,提高中医药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对中医药最大的宣传。针对部分农村喜欢用广播的形式进行宣教的情况,可组织编纂《农村中医药知识广播稿》,丰富广播内容,并且要使农民学之能用,用之有效。认真组织中医类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要成为中医类院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要创新形式,用传单、知识专册、讲座、相声、快板、文娱节目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
在卫生部最新规划的国家医疗网络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规划,三年内新建或改造37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中医药文化、科普宣教要抓住这个契机,通过社区卫生机构,加大社区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力度。如:充分利用社区墙报和橱窗宣传形式,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可组织力量编纂出版《社区中医药板报知识集萃》。组建社区宣讲团,长期开展中医药义诊和科普宣教。
重视网络宣传手段
网络时代,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必须重视网络阵地。如: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网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机构直接建设,凝聚专家力量,建成信息最全、水平最高的专业网站,形成中医药文化网络宣传的强势影响。建立中医药科普专业网站。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机构直接建设,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造、宣传,开展中医药科普创作的研究,吸引更多的专家加入到中医药科普作品的创作中来。
其他形式的宣传
鼓励民间融资拍摄如《大长今》之类对中医药文化弘扬有很深影响的电视剧,要精选题材,深入创作。一部好的电视剧对中医药产业的影响有时不可估量。
组建国医讲师团。参照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的市场运作方式,全国海选讲师团成员,并角逐出冠亚军。比赛讲稿可以整理编纂成科普读物公开出版,比赛影音资料可录制成光盘视频公开发行。
编印名医名言励志挂图,张贴于教室及学校其他公共场所,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以坚定学习信心。
编印中医药知识挂历、台历等,利用大众常用的一些物件,将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渗透于无形。
总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要求我们切实加强中医药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开展内容实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媒体的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