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游记小知识点
1. 西游记小知识
西游记小知识 1. 西游记文学常识
1.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空,说明他不畏强权. 2.白骨精三次变化,一是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一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一是年迈力衰的老翁,几次便获孙悟空识破,二次孙悟空提个要求要三藏初去紧箍咒,三藏作不到,留下悟空。
第三次悟空又提出紧箍咒的问题,三藏说我不念紧箍咒它就像没有一样,赶走了悟空。最后洒泪而别. 3.红孩儿妖号叫圣婴大王,他擅长三昧真火,住在火云洞,他父亲是牛魔王,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结拜兄弟,称为平天大圣. 4.唐僧收徒的顺序是悟空,八戒,悟净,小白龙.是由东向西;观音收伏他们的顺序是悟净,天棚元帅,孙悟空,龙太子.是由西向东 《西游记》——每回故事梗概 (一) 《西游记》——每回故事梗概 (二) 《西游记》——每回故事梗概 (三) (一)顽皮机智的孙悟空 我们家乡的花果山是孙悟空的诞生之地。
美丽的山水、飘香的花果养育了聪明机智富有灵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在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确是一个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野猴”。
且看他的屡屡“战功”: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阎王爷的 “生死簿”;大闹天宫,高喊玉帝为“玉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的旗号是“齐天大圣”……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但是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的悟空,虽说是顽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让他头晕目眩的紧箍咒使得他归顺、听话了。
孙悟空的超级本领在这时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驾师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其实这也是悟空聪明机智的一面,如果不听话,就要上“紧箍”,甚至被赶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驾师父西天取经的任务。
林语堂说这代表“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孙悟空———美猴王,聪明勇敢的化身,我们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功利憨厚的猪八戒 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猪八戒也干过“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你看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先后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里。
(在一个个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为师父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上,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无底洞、大战盘丝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
猪八戒,是吴老先生笔下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着许多的缺点,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相反地,在他的这些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猪八戒,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三)严格执着的唐僧 唐僧取经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西游记》小说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
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
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一个忠诚卫士,也是让师父操心最少的一个徒儿。
肩挑千里重担,没有半句怨言。师兄闹矛盾时,他从中调停和解;师父遇难时,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
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在保护师父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罢《西游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闪现在眼前,一部《西游记》,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在我们家乡的云台山上,有逼真的八戒石,有象形的沙僧挑担,有顽皮的猴头在眺望……一个个自然逼真的《西游记》人物造型,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他———神秘的大自然为我们的家乡创造了美丽的神话!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2. 《西游记》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
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
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现在一般认为,《西游记》是民间无名作者和文人作家相结合的创作成果。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3. 西游记 文学常识
1.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空,说明他不畏强权. 2.白骨精三次变化,一是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一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一是年迈力衰的老翁,几次便获孙悟空识破,二次孙悟空提个要求要三藏初去紧箍咒,三藏作不到,留下悟空。
第三次悟空又提出紧箍咒的问题,三藏说我不念紧箍咒它就像没有一样,赶走了悟空。最后洒泪而别. 3.红孩儿妖号叫圣婴大王,他擅长三昧真火,住在火云洞,他父亲是牛魔王,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结拜兄弟,称为平天大圣. 4.唐僧收徒的顺序是悟空,八戒,悟净,小白龙.是由东向西;观音收伏他们的顺序是悟净,天棚元帅,孙悟空,龙太子.是由西向东。
4. 求西游记的小常识题~用来给小朋友互动用的
1、太宗得回阳世,要用瓜果谢冥王,十王要的是哪种? (C) A东瓜 B西瓜 C南瓜 [太宗又再拜启谢:“朕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
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道:“朕回去即送来,即送来。”
] 2、太宗与从官观音真身后,,哪位画家描画了菩萨的真像? (A) A吴道子 B王维 [旨意一声,选出个图神写圣远见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当时展开妙笔,图 *** 形。
] 3、唐僧得龙马,可无鞍辔,哪去取?(A) A管百姓要 B 不用鞍辔 C观音差人送 [至次早,行者起来道:“师父,那庙祝老儿,昨晚许我们鞍辔,问他要,不要饶他。”说未了,只见那老儿,果擎着一副鞍辔、衬屉缰笼之类,凡马上一切用的,无不全备,放在廊下道:“师父,鞍辔奉上。”
] 4、唐僧在乌巢禅师取经一卷,说遇魔障之处念此经可无伤害,是哪部经? (D ) A《金刚经》 B《诗经》 C《易经》 D《多心经》 [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
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 5、孙悟空在五庄观拿瞌睡虫让清风、明月酣睡赢得时间逃走,你知道那瞌睡虫是哪来的吗? ( C) A毫毛变的 B捉的 C与人赌来的 D观音给的 [他腰里有带的瞌睡虫儿,原来在东天门与增长天王猜枚耍子赢的。] 6、宝象国国王请八戒降妖,八戒、沙僧腾云去捉妖怪,国王慌了,扯住唐僧道:“长老,你且陪寡人坐坐,也莫腾云去了。”
唐僧道:“可怜!可怜!( )!” (A ) A我半步也去不得 B我不会腾云 [那国王慌了,扯住唐僧道:“长老,你且陪寡 人坐坐,也莫腾云去了。”唐僧道:“ 可怜可怜!我半步儿也去不得!”此时二人在殿上叙话不题。
] 7、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有哪五件宝贝? ( A B D E F) A七星剑 B红葫芦 C铁扇 D芭蕉扇 E玉净瓶 F幌金绳 [行者道:“是甚宝贝?”精细鬼道:“我的是红葫芦,他的是玉净瓶。”二魔道:“还有七星剑与芭蕉扇在我身边,那一条幌金绳,在压龙山压龙洞老母亲那里收着哩。
如今差两个小妖去请母亲来吃唐僧肉,就教他带幌金绳来拿孙行者。”] 8、悟空到太上老君处要仙丹救乌鸡国国王,太上老君送他一粒,他说:“只怕是假的,莫被他哄了。”
把丹丸丢在口里,那么救活乌鸡国国王的是哪粒仙丹? ( A) A还是这粒,猴子颏下有嗉袋儿 B吃了这粒,老君又给了他一粒 C又找观音菩萨解决 [行者笑道:“嘴脸!小家子样!那个吃你的哩!能值几个钱?虚多实少的,在这里不是?”原来那猴子颏下有嗉袋儿,他把那金丹噙在嗉袋里,被老祖捻着道:“去罢,去罢!再休来此缠绕!”] 9、红孩儿派六个小妖去请他父亲来吃唐僧肉,下面哪几个不是他的小妖? (G H ) A云里雾 B雾里云 C急如火 D快如风 E兴烘掀 F掀烘兴 G巴山虎 H倚海龙 [时有六个小妖,是他知己的精灵,封为健将,都有名字:一个叫做云里雾,一个叫做雾里云,一个叫做急如火,一个叫做快如风,一个叫做兴烘掀,一个叫做掀烘兴。] 10、过西梁女国,在一座山上,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唐僧要埋土,是谁挖的坑? (B ) A悟空用毫毛变的小猴挖的 B八戒用嘴拱的 C沙僧用禅杖挖的 [呆子丢了钯,便把嘴拱,拱到软处,一嘴有二尺五,两嘴有五尺深,把两个贼尸埋了,盘作一个坟堆。
] 11、牛魔王会多少种变化? (A) A七十二 B三十六 C八十二 D五十 [好魔王,他也有七十二变,武艺也与大圣一般,只是身子狼剁些,欠钻疾,不活达些。] 12、小西天黄眉怪抓唐僧师徒的目的是? (A) A吃唐僧肉 B要锦襕袈裟 C自己要去取经 [原来那莲花座上装佛祖者乃是个妖王,众阿罗等都是些小怪。
遂收了佛祖体象,依然现出妖身,将三众抬入后边收藏,把行者合在金铙之中永不开放,只搁在宝台之上,限三昼夜化为脓血。化后,才将铁笼蒸他三个受用。
] 13、悟空派八戒去探路,八戒遇到两个女怪在打水,他怎么道那是妖怪? (C) A衣服不鲜艳 B有尾巴 C发型不时兴 D皮肤粗糙 [他怎么认得是两个女怪?见他头上戴一顶一尺二三寸高的篾丝髟狄髻,甚不时兴。呆子走近前叫声“妖怪”。
] 、作者(吴承恩),中国(明代) (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2、(《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3、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4、《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5、《美国大网络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5. 西游记的文学常识是什么
西游记的文学常识包括:1.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空,说明他不畏强权。
2.白骨精三次变化,一是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一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一是年迈力衰的老翁,几次便获孙悟空识破,二次孙悟空提个要求要三藏初去紧箍咒,三藏作不到,留下悟空。第三次悟空又提出紧箍咒的问题,三藏说我不念紧箍咒它就像没有一样,赶走了悟空。
最后洒泪而别。3.红孩儿妖号叫圣婴大王,他擅长三昧真火,住在火云洞,他父亲是牛魔王,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结拜兄弟,称为平天大圣。
4.唐僧收徒的顺序是悟空,八戒,悟净,小白龙。是由东向西,观音收伏他们的顺序是悟净,天棚元帅,孙悟空,太子,是由西向东。
请采纳,谢谢支持。
6. 西游记的文学常识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 *** 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人物及性格特征:①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②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③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1.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
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
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
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5.“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答: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6.根据诗句判断人物。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沙悟净(沙僧或沙和尚)7.某校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答: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仅供参考)8.对猪八戒有不同的看法,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
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9.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
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他能够淳朴憨厚,自有他可爱之处。10.《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2.“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着出自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5.《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16.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和尚。
17.《西游。
7. 西游记中的知识点大全
《西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填空1 .《西游记》,长篇 章回体神话 小说,是 古典神话小说 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 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 玄奘远出西域 取经 的事件。
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 僧取经 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现在《西游记》是根据 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2 .《西游记》的作者是 吴承恩 ,字 汝中 ,号 射阳山人 ,明 代人。
3 .《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 __ 浪漫主义 __ 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 帘洞洞口的对联是“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 。4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1 至7 回,写孙悟空出世至 大闹天宫 ,表现的是孙悟空对 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 矛盾处境。
是全书的精华部分;8 —12 回写 唐僧 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 回—100 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 八十一 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的人生真谛。5 .《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 俱芦洲6 .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 菩提祖师 ,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定海神针 ,又唤 如 意金箍棒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 五行山下 。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 孙行 者 ,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斗战胜佛 。7 .猪八戒又叫 猪悟能 ,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 天蓬元帅 ,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 占 福陵山云栈洞 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净坛使者 。
8 .沙僧也叫 沙悟净 ,原为天宫中的 卷帘大将 ,被贬下界,在 流沙河 为妖,后保 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金身罗汉 。9 .白龙马原是 西海龙王 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 唐僧取经,被封为 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
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 擎 天华表柱 上。10 .“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 初三(12 )班中考语文复习(十七)2 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着出自四大名着之一的《 西 游记 》,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大闹天宫 。
11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 七十二变 、筋斗云 等神通,又从龙宫索 取 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 如来佛祖 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 观 世音菩萨 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孙行者 。12 .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 孙悟空 ;憨态可掬、好耍 小聪明的是 猪八戒 ,法名是 猪悟能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沙僧 。
13 .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 白骨精 、大闹 天宫 、真假 美猴王 、三借 芭蕉扇 。14 .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
15 .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第 27 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 僧恨逐美猴王。⒗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 陀佛是唐僧。
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二.列举简述。1 .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分别给他们取了什么名?观音所赐的名分别是 什么?(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2 .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①黑松林遇黄袍老怪;②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③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④ 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3 .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 。白骨精 黄风怪 蝎子精红孩儿4 .《西游记》中的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请各写出一个以沙僧和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 故事情节。
大闹流沙河;高老庄娶亲5 .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说说理由。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
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
㈡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只有 总结 好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 建军节 的由来)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根本原因:党内的左倾错误
2.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
3.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主要内容: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渡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5.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长征的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难忘九一八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炮轰沈阳。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2.九一八后,中国的反应:
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西安事变(1936月12月12日)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全民族的利益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血肉筑长城
1.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3)总指挥:彭德怀
(4)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召开(1945年4月 延安)
(1)主要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
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成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3.挺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开始)
(1)时间:1947年夏,
(2)事件: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3)意义: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2)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 措施 :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着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 政策法规 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 教育 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注意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国)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点: 领导力 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尔仁政什维克党领导的。
不同点: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结果
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㈢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总结
兰亭集序,书法家王羲之着。它批判了庄周的“生死”虚无主义和“气蓬尚”,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总结 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查阅!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 爱好 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 文章 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高一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 修理 ”、“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竟今:读zeng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 文化 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士
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
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 故事 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 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放浪形骸
(2)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写作动机――“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为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2、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文言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ㄋ?裕汗乓澹褐赣美矗唤褚澹罕硪蚬?叵盗?剩?/p>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 若合一契 (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 成语 】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整理
★ 兰亭集序高考知识点整理
★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兰亭集序重点句子翻译
㈣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只有 总结 好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才能学好历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目录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初中历史怎样才能学好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 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 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 万年至约 20 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
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
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 文化 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 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
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
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
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 课 传说 时代的文明曙光
1.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 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 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
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 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 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
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 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 立夏 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
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
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 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 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
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11 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
周。公元前771 年(公元前8 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和战国(公
元前475- 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2
5、夏、商、西周更替表格比较记忆
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末代暴君灭亡时间都城
夏禹公元前2070 年桀公元前1600年阳城
商汤公元前1600 年纣公元前1046年亳-- 殷
西周周武王公元前1046 年周幽王公元前771 年镐京
6、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
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7、夏商周朝代灭亡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
民所抛弃。
第6 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①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②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保卫周王。
分封制的主体:同姓亲族。还有前朝贵族、功臣、姻亲等。
③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
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7 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 奴隶制衰亡。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确立。)
1、春秋五霸:(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越王勾践)。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标志:公元前651 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成语 );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 年—公元前221 年),齐、楚、
秦、燕、赵、魏、韩
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合纵家:公孙衍)
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连横家:
张仪;成语:朝秦暮楚。)
3
第8 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
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社会变革(从千
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
内容: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
富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
强兵:奖励军功
意义:秦国富强起来,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第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国最
早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大篆),秦朝
建立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出现、推行新的字体--- 隶书(小篆和隶书多书写在
竹木简和丝帛上)
2、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说创始人。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思想家:仁、礼。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教育 家: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着有《道德经》。辩证法思想:任何事
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百家争鸣: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春秋时期,
兵家的创始人
孙武写了一部
军事着作《孙
子兵法》。
第11 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构成:“分水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
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
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孟轲(孟子)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墨翟(墨子) 《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韩非子) 《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庄周(庄子) 《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4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 课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 年- 公元前207 年)
1、秦的统一:
背景(原因):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
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元前260
年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纸上谈兵)
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
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秦的灭亡:
公元前209 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 年,项羽巨鹿之战(成语:破釜沉舟)。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 年,楚汉之争(项羽与刘邦;成语:四面楚歌)。
3、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西汉开始。
第14 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 措施
1、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采用皇帝称号;中央:设太尉(军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地方:废分封制推郡县制。影响: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⑵经济文化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
准文字,后推行隶书。作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⑶思想上,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目的;防
匈奴;
影响:这一政治体制为以后历代王朝加以沿袭和发展,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15 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大一统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
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意思是排斥和抑制 其它 学说,把儒家确
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措施:改革选拔官员的 方法 ,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从此,儒家
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⑶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
2、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
进入鼎盛时期。
5
_1(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 都采用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这些
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对封建社会历史产生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6 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 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玉门关和阳
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地区)。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通了丝绸之路。
2、公元前60 年(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
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中国的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茶叶、瓷器西传,佛教、
皮毛、瓜果等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17 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 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
当普遍。
2、医学: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东汉“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 课昌盛的文化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 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
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 传统文化 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
3、雕塑:秦汉时期代表作是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1987
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 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200 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 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 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建立汉(史称
蜀),定都成都;222 年,孙权建立吴, 定都建业(今南京) 。
从此鼎立局面形成。
第21 课南方经济发展
1、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 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经济重
心南移开始)
2、淝水之战:时间:383 年;交战双方:前秦(苻坚)和东晋(司马睿、谢安);成语:草木
皆兵,风声鹤唳;作用: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证了南方的安定,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
有被打断。
第22 课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
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北魏,鲜卑族)
第23 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1、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
了约1000 年。
2、农学:贾思勰,北朝(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着作。
3、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 1252 条河流)是一部优秀地理学着作,同时有很高的文
学和史学价值。
第24 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1、书法:“书圣”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
亭序》。东晋。
2、绘画:顾恺之。以 人物画 最为突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7
3、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北朝(北魏)
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第1 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南北重归统一
1.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 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结束)。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
河。
4.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联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
5.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
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
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 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
的重大贡献。(隋对历史的贡献:创立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度)
第2 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
为唐高祖。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
之治”
(1)吸取隋亡的教训( 2)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4)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5)《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 5)完善科举制。
3、三省六部制---- 隋唐中央机构
三省:中书省----- 起草政令门下省---- 负责审核尚书省--- 执行政令(最高行政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8
4、评价: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
象。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第3 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
来奠定了基础。
2、唐朝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
“开元盛世“。
3、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
的“开元盛世”。
4、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
第4 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内容: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
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
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了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僵化: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内容为四书五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
工具。
废止:1898 年,戊戌变法时废八股。1905 年,科举制废除。
2、唐时出现了“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
精神。
第5 课“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带的主要民族是突厥,
2、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
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唐朝实行开明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各部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第6 课开放与交流
1.唐与天竺:天竺是唐对印度半岛上各部的统称。贞观年间,玄奘西去天竺取经,第一个系统的把
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
2.唐与日本: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
佛法。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
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4、唐朝首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
觉得有用可以帮忙转发一下 文章 哦!
这样老师会更有动力整理分享更多资料哦!
文章不全,领取完全打印版流程:
1、关注头条号(学习队长)
2、转发该文章
3、私信发(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1、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 学习方法 ,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熟知了每一个朝代的地域版图以后,自然就会明白,那个朝代是强大的,那个朝代的发展是落后的,疆域广扩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后盾。
3、课后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初中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4、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初中历史课文。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 初中历史必考考点内容整理
★ 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整理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历史必考内容总结归纳
★ 人教版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点归纳
★ 初中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 初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㈤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在初二年级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 总结 。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初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八年级 上册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八上P2):“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八上P5):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八上P6)――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P14)
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上P15-17)
1、时间:1894年—1895年。 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八上P20)
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八上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八上P28-30)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 口号 :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八上P29);②、创办民用工业(八上P29);
③、筹建海军(八上P30);(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八上P30)(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八上P30):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 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公车上书(八上P33):
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九、戊戌变法(八上P34):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八上P35)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十、中国同盟会(八上P38):(1905年)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一、辛亥革命:(八上P39-41)
1、武昌起义(八上P39):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八上P40):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八上P41)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十二、新 文化 运动(八上P43-46)
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十三、五四运动(八上P49-51)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P49)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上P51-53)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国民革命运动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八上P55)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十六、北伐战争(1926年)(八上P56-59)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十七、南昌起义(八上P63):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十八、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八上P65):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十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八上P65)
1、建立者: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二十、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八上P71)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八上P70-74)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二、“九·一八”事变(八上P79):
1、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二十三、西安事变(八上P82-85):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八上P87):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二十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八上P92)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二十六、南京大屠杀(八上P90):
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二十七、台儿庄战役(八上P94):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十八、百团大战(八上P95):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二十九、中共七大(八上P100-101):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 报告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三十 、抗日战争的胜利(八上P101):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三十一、重庆谈判(八上P108)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三十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八上P113)
三十五、三大战役(八上P117-120):
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三大战役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十六、渡江战役(八上P120):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十七、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八上P144):
1、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2、《海国图志》:
(1)作者: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写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
(3)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天演论》:
(1)作者: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2)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威信变法。
(3)进步观点: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意义: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着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着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 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6、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猜你感兴趣:
1.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2.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3.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4.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5. 八年级下册历史每课知识点归纳
㈥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 总结 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 传统 文化 中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伟人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成功,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____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 教育 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考历史必背易错知识点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端口,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提高高考历史大题成绩和知识点
★ 2022年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
★ 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 2022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