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1
必修1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这一章的易错点,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会丢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掌握了这些,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
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最好的 方法 是写在 笔记本 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问题。
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等问题,需要着重回看课本例题。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这一章主要考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些难点对应的证明方法都要记住,多练习。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需要你看懂定义,多画多做题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2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绘制不算难,但是从三视图复原出实物从而计算就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感,要能从三张平面图中慢慢在脑海中画出实物,这就要求学生特别是空间感弱的学生多看书上的例图,把实物图和平面图结合起来看,先熟练地正推,再慢慢的逆推(建议用纸做一个立方体来找感觉)。
在做题时结合草图是有必要的,不能单凭想象。后面的锥体、柱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公式记牢问题就不大。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面与面的相交外,对空间概念的要求不强,大部分都可以直接画图,这就要求学生多看图。自己画草图的时候要严格注意好实线虚线,这是个规范性问题。
关于这一章的内容,牢记直线与直线、面与面、直线与 面相 交、垂直、平行的几大定理及几大性质,同时能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只要这些全部过关这一章就解决了一大半。这一章的难点在于二面角这个概念,大多同学即使知道有这个概念,也无法理解怎么在二面里面做出这个角。对这种情况只有从定义入手,先要把定义记牢,再多做多看,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主要讲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要搞清楚直线平行、垂直的斜率表示问题就错不了。需要注意的是当直线垂直时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是考试中的常考点。另外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所涉及到的一般公式,会用就行,要求不高。点与点的距离、点与直线的距离、直线与直线的距离,只要直接套用公式就行,没什么难点。
【第四章】圆与方程能熟练的把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通常的考试形式是等式的一边含根号,另一边不含,这时就要注意开方后定义域或值域的限制。通过点到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另外注意圆的对称性引起的相切、相交等的多种情况,自己把几种对称的形式罗列出来,多思考就不难理解了。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3
必修3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难度不大,只是比较繁琐,需要有耐心的去画图去计算。 程序框图与三种算法语句的结合,及框图的算法表示,不要用常规的语言来理解,否则你会在这样的题型中栽跟头。 秦九韶算法是重点,要牢记算法的公式。 统计就是对一堆数据的处理,考试也是以计算为主,会从条形图中计算出中位数等数字特征,对于回归问题,只要记住公式,也就是个计算问题。 概率,主要就只几何概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只要会找表示所求事件的长度面积等,古典概型只要能表示出全部事件就可以。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4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考试必在这一块出题,且题量不小!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没有太大难度,只要会画图就行。难度都在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上,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恒等变化时的图像及性质变化,这部分的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不要再定义上死扣,要从图像和例题入手。
【第二章】平面向量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这一条就OK了。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是计算当中经常用到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分点坐标公式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要花心思记忆。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像差倍半角公式这类内容常会出现,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好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要提一点,就是三角恒等变换是有一定规律的,记忆的时候可以集合三角函数去记。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5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掌握正弦、余弦公式及其变式、推论、三角面积公式即可。 【第二章】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及一些性质常出现于填空、解答题中,这部分内容学起来比较简单,但考验对其推导、计算、活用的层面较深,因此要仔细。考试题中,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内容出现频次较多,这类题看到后要带有目的的去推导就没问题了。
【第三章】不等式这一章一般用线性规划的形式来考察学生,这种题通常是和实际问题联系的,所以要会读题,从题中找不等式,画出线性规划图,然后再根据实际问题的限制要求来求最值。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知识点高中数学必修一
★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
★ 高中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
❷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一是我们进入高中时期的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完善己身,好好学习。而数学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 一年级数学 必修五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 必修五知识点总结1
【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
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⑶若{a}、{b}为等差数列,则{a±b}与{ka+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
⑷对任何m、n,在等差数列{a}中有:a=a+(n-m)d,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
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k+p+…=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差数列时,有:a+a+a+…=a+a+a+….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k为取出项数之差).
⑺如果{a}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a,…,a、a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a}中,a-a=a-a=md.(其中m、k、)
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减少而减小;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等于一个常数.
⑽设a,a,a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与a,a与a的项距差之比=(≠-1),则a=.
⑴数列{a}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a}的前n项和S可以写成S=an+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
⑵在等差数列{a}中,当项数为2n(nN)时,S-S=nd,=;当项数为(2n-1)(n)时,S-S=a,=.
⑶若数列{a}为等差数列,则S,S-S,S-S,…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分别是S、T(n为奇数),则=.
⑸在等差数列{a}中,S=a,S=b(n>m),则S=(a-b).
⑹等差数列{a}中,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均在直线y=x+(a-)上.
⑺记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S.①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②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最小.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
⑵对任何m、n,在等比数列{a}中有:a=a·q,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
⑶一般地,如果t,k,p,…,m,n,r,…皆为自然数,且t+k,p,…,m+…=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比数列时,有:a.a.a.…=a.a.a.…..
⑷若{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a}、{ka}、{}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q|}、{q}、{q}、{}.
⑸如果{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a,a,…,a,…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⑹如果{a}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都有a·a=a·q>0.
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
⑻当q>1且a>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0时,等比数列为摆动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的基本性质
⑴如果数列{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那么,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S=
也就是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q的分段函数的一系列函数值,分段的界限是在q=1处.因此,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必须要弄清公比q是可能等于1还是必不等于1,如果q可能等于1,则需分q=1和q≠1进行讨论.
⑵当已知a,q,n时,用公式S=;当已知a,q,a时,用公式S=.
⑶若S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有S=S+qS.⑵
⑷若数列{a}为等比数列,则S,S-S,S-S,…仍然成等比数列.
⑸若项数为3n的等比数列(q≠-1)前n项和与前n项积分别为S与T,次n项和与次n项积分别为S与T,最后n项和与n项积分别为S与T,则S,S,S成等比数列,T,T,T亦成等比数列
万能公式:sin2α=2tanα/(1+tan^2α)(注:tan^2α是指tan平方α)
cos2α=(1-tan^2α)/(1+tan^2α)tan2α=2tanα/(1-tan^2α)
升幂公式:1+cosα=2cos^2(α/2)1-cosα=2sin^2(α/2)1±sinα=(sin(α/2)±cos(α/2))^2
降幂公式:cos^2α=(1+cos2α)/2sin^2α=(1-cos2α)/21)sin(2kπ+α)=sinα,cos(2kπ+α)=cosα,tan(2kπ+α)=tanα,cot(2kπ+α)=cotα,其中k∈Z;
(2)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
(3)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4)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5)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6)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7)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
(8)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k·π/2±α),其中k∈Z
注意:为方便做题,习惯我们把α看成是一个位于第一象限且小于90°的角;
当k是奇数的时候,等式右边的三角函数发生变化,如sin变成cos.偶数则不变;
用角(k·π/2±α)所在的象限确定等式右边三角函数的正负.例:tan(3π/2+α)=-cotα
∵在这个式子中k=3,是奇数,因此等式右边应变为cot
又,∵角(3π/2+α)在第四象限,tan在第四象限为负值,因此为使等式成立,等式右边应为-cotα.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正负分布
sin:第一第二象限中为正;第三第四象限中为负cos:第一第四象限中为正;第二第三象限中为负cot、tan:第一第三象限中为正;第二第四象限中为负。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2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 方法 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注意如下结论的运用:
(1)不论f(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总是偶函数;
(2)f(x)、g(x)分别是定义域D1、D2上的奇函数,那么在D1∩D2上,f(x)+g(x)是奇函数,f(x)·g(x)是偶函数,类似地有“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3)奇偶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是偶函数;
(4)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3、有关奇偶性的几个性质及结论
(1)一个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如要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函数值恒为零,那么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x=0处有意义,则f(0)=0成立.
(4)若f(x)是具有奇偶性的区间单调函数,则奇(偶)函数在正负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是相同(反)的。
(5)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f(-x)是偶函数,G(x)=f(x)-f(-x)是奇函数.
(6)奇偶性的推广
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一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即y=f(a+x)为偶函数.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0)成中心对称图形,即y=f(a+x)为奇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3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反函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学霸提分秘籍: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 高中数学必修5公式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公式
★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五等比中项必考知识点
★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 高中数学推理知识点总结
❸ 高一数学必修二,必修五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 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时,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 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含; 当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三、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 S=
4、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 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 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 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平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 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 a∩α=A a‖α
(9)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5、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9、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11.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12. 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 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13. 不等式
(1)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 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❹ 高中数学必修五总结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 ;②定义域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两点式
顶点式
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一般式,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5)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y= (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注意:
(1)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八、导 数
1.求导法则:
(c)/=0 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 特别地:(x)/=1 (x-1)/= ( )/=-x-2 (f(x)±g(x))/= f/(x)±g/(x) (k?f(x))/= 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 表示即时速度。a=v/(t) 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已知 (1)分析 的定义域;(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九、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十、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2)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
(1)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
(2).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3).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5)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6)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讨论。
十一、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6、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7、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28、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29、倒序相加法求和:
30、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31、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十二、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 当 a>0时, 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 与a的方向相反;当 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
(2) 若 =( ),b=( )则 ‖b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1), 中点坐标公式: .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
⊥b ·b=0 ( ,b为非零向量);| |= ;
cos =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 ;(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
十三、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❺ 楂树竴鏁板 楂树腑鏁板
楂树竴鏄鎴戜滑杩涘叆楂树腑镞舵湡镄勭涓阒舵碉纴鎴戜滑搴旇ュ畬锽勫繁韬锛屽ソ濂藉︿範銆傝屾暟瀛︿篃鏄鎴戜滑蹇呴’瀛︿範镄勯吨瑕佽剧▼涔嬩竴锛屾垜涓哄悇浣嶅悓瀛︽暣鐞嗕简楂 涓骞寸骇鏁板 蹇呬慨浜旂煡璇嗙偣 镐荤粨 锛屽笇链涘逛綘链夋墍甯锷! 楂树竴鏁板 蹇呬慨浜旂煡璇嗙偣镐荤粨1 銆愬樊鏁板垪镄勫熀链镐ц川銆 鈶村叕宸涓篸镄勭瓑宸鏁板垪,钖勯”钖屽姞涓鏁版墍寰楁暟鍒椾粛鏄绛夊樊鏁板垪,鍏跺叕宸浠崭负d. 鈶靛叕宸涓篸镄勭瓑宸鏁板垪,钖勯”钖屼箻浠ュ父鏁発镓寰楁暟鍒椾粛鏄绛夊樊鏁板垪,鍏跺叕宸涓簁d. 鈶惰嫢{a}銆亄b}涓虹瓑宸鏁板垪,鍒樯a卤b}涓巤ka+b}(k銆乥涓洪潪闆跺父鏁)涔熸槸绛夊樊鏁板垪. 鈶峰逛换浣昺銆乶,鍦ㄧ瓑宸鏁板垪{a}涓链夛细a=a+(n-m)d,鐗瑰埆鍦,褰搈=1镞,渚垮缑绛夊樊鏁板垪镄勯氶”鍏寮,姝ゅ纺杈幂瓑宸鏁板垪镄勯氶”鍏寮忔洿鍏锋湁涓鑸镐. 鈶搞佷竴鑸鍦,濡傛灉l,k,p,钬,m,n,r,钬︾殕涓鸿嚜铹舵暟,涓攍+k+p+钬=m+n+r+钬(涓よ竟镄勮嚜铹舵暟涓鏁扮浉绛),闾d箞褰搟a}涓虹瓑宸鏁板垪镞,链夛细a+a+a+钬=a+a+a+钬. 鈶瑰叕宸涓篸镄勭瓑宸鏁板垪,浠庝腑鍙栧嚭绛夎窛绂荤殑椤,鏋勬垚涓涓鏂版暟鍒,姝ゆ暟鍒椾粛鏄绛夊樊鏁板垪,鍏跺叕宸涓簁d(k涓哄彇鍑洪”鏁颁箣宸). 鈶哄傛灉{a}鏄绛夊樊鏁板垪,鍏宸涓篸,闾d箞,a,a,钬,a銆乤涔熸槸绛夊樊鏁板垪,鍏跺叕宸涓-d;鍦ㄧ瓑宸鏁板垪{a}涓,a-a=a-a=md.(鍏朵腑m銆乲銆) 鈶诲湪绛夊樊鏁板垪涓,浠庣涓椤硅捣,姣忎竴椤(链夌┓鏁板垪链椤归櫎澶)閮芥槸瀹冨墠钖庝袱椤圭殑绛夊樊涓椤. 鈶煎綋鍏宸甦>0镞,绛夊樊鏁板垪涓镄勬暟闅忛”鏁扮殑澧炲ぇ钥屽炲ぇ;褰揹<0镞,绛夊樊鏁板垪涓镄勬暟闅忛”鏁扮殑鍑忓皯钥屽噺灏;d=0镞,绛夊樊鏁板垪涓镄勬暟绛変簬涓涓甯告暟. 鈶借綼,a,a涓虹瓑宸鏁板垪涓镄勪笁椤,涓攁涓巃,a涓巃镄勯”璺濆樊涔嬫瘆=(铌-1),鍒檃=. 鈶存暟鍒梴a}涓虹瓑宸鏁板垪镄勫厖瑕佹浔浠舵槸锛氭暟鍒梴a}镄勫墠n椤瑰拰S鍙浠ュ啓鎴怱=an+bn镄勫舰寮(鍏朵腑a銆乥涓哄父鏁). 鈶靛湪绛夊樊鏁板垪{a}涓,褰挞”鏁颁负2n(nN)镞,S-S=nd,=;褰挞”鏁颁负(2n-1)(n)镞,S-S=a,=. 鈶惰嫢鏁板垪{a}涓虹瓑宸鏁板垪,鍒橲,S-S,S-S,钬︿粛铹舵垚绛夊樊鏁板垪,鍏宸涓. 鈶疯嫢涓や釜绛夊樊鏁板垪{a}銆亄b}镄勫墠n椤瑰拰鍒嗗埆鏄疭銆乀(n涓哄囨暟),鍒=. 鈶稿湪绛夊樊鏁板垪{a}涓,S=a,S=b(n>m),鍒橲=(a-b). 鈶圭瓑宸鏁板垪{a}涓,鏄痭镄勪竴娆″嚱鏁,涓旂偣(n,)鍧囧湪鐩寸嚎y=x+(a-)涓. 鈶鸿扮瓑宸鏁板垪{a}镄勫墠n椤瑰拰涓篠.鈶犺嫢a>0,鍏宸甦<0,鍒椤綋a铌0涓攁铌0镞,S;鈶¤嫢a<0,鍏宸甦>0,鍒椤綋a铌0涓攁铌0镞,S链灏. 銆愮瓑姣旀暟鍒楃殑锘烘湰镐ц川銆 鈶村叕姣斾负q镄勭瓑姣旀暟鍒,浠庝腑鍙栧嚭绛夎窛绂荤殑椤,鏋勬垚涓涓鏂版暟鍒,姝ゆ暟鍒椾粛鏄绛夋瘆鏁板垪,鍏跺叕姣斾负q(m涓虹瓑璺濈荤殑椤规暟涔嫔樊). 鈶靛逛换浣昺銆乶,鍦ㄧ瓑姣旀暟鍒梴a}涓链夛细a=a路q,鐗瑰埆鍦,褰搈=1镞,渚垮缑绛夋瘆鏁板垪镄勯氶”鍏寮,姝ゅ纺杈幂瓑姣旀暟鍒楃殑阃氶”鍏寮忔洿鍏锋湁鏅阆嶆. 鈶朵竴鑸鍦,濡傛灉t,k,p,钬,m,n,r,钬︾殕涓鸿嚜铹舵暟,涓撄+k,p,钬,m+钬=m+n+r+钬(涓よ竟镄勮嚜铹舵暟涓鏁扮浉绛),闾d箞褰搟a}涓虹瓑姣旀暟鍒楁椂,链夛细a.a.a.钬=a.a.a.钬.. 鈶疯嫢{a}鏄鍏姣斾负q镄勭瓑姣旀暟鍒,鍒樯|a|}銆亄a}銆亄ka}銆亄}涔熸槸绛夋瘆鏁板垪,鍏跺叕姣斿垎鍒涓簗q|}銆亄q}銆亄q}銆亄}. 鈶稿傛灉{a}鏄绛夋瘆鏁板垪,鍏姣斾负q,闾d箞,a,a,a,钬,a,钬︽槸浠q涓哄叕姣旂殑绛夋瘆鏁板垪. 鈶瑰傛灉{a}鏄绛夋瘆鏁板垪,闾d箞瀵逛换镒忓湪n,閮芥湁a路a=a路q>0. 鈶轰袱涓绛夋瘆鏁板垪钖勫瑰簲椤圭殑绉缁勬垚镄勬暟鍒椾粛鏄绛夋瘆鏁板垪,涓斿叕姣旂瓑浜庤繖涓や釜鏁板垪镄勫叕姣旂殑绉. 鈶诲綋q>1涓攁>0鎴00涓01镞,绛夋瘆鏁板垪涓洪掑噺鏁板垪;褰搎=1镞,绛夋瘆鏁板垪涓哄父鏁板垪;褰搎<0镞,绛夋瘆鏁板垪涓烘憜锷ㄦ暟鍒. 楂树腑鏁板﹀繀淇浜旓细绛夋瘆鏁板垪鍓峮椤瑰拰鍏寮厂镄勫熀链镐ц川 鈶村傛灉鏁板垪{a}鏄鍏姣斾负q镄勭瓑姣旀暟鍒,闾d箞,瀹幂殑鍓峮椤瑰拰鍏寮忔槸S= 涔熷氨鏄璇,鍏姣斾负q镄勭瓑姣旀暟鍒楃殑鍓峮椤瑰拰鍏寮忔槸q镄勫垎娈靛嚱鏁扮殑涓绯诲垪鍑芥暟鍊,鍒嗘电殑鐣岄檺鏄鍦╭=1澶.锲犳,浣跨敤绛夋瘆鏁板垪镄勫墠n椤瑰拰鍏寮,蹇呴’瑕佸纰娓呭叕姣攓鏄鍙鑳界瓑浜1杩樻槸蹇呬笉绛変簬1,濡傛灉q鍙鑳界瓑浜1,鍒欓渶鍒唓=1鍜宷铌1杩涜岃ㄨ. 鈶靛綋宸茬煡a,q,n镞,鐢ㄥ叕寮厂=;褰揿凡鐭a,q,a镞,鐢ㄥ叕寮厂=. 鈶惰嫢S鏄浠q涓哄叕姣旂殑绛夋瘆鏁板垪,鍒欐湁S=S+qS.鈶 鈶疯嫢鏁板垪{a}涓虹瓑姣旀暟鍒,鍒橲,S-S,S-S,钬︿粛铹舵垚绛夋瘆鏁板垪. 鈶歌嫢椤规暟涓3n镄勭瓑姣旀暟鍒(q铌-1)鍓峮椤瑰拰涓庡墠n椤圭Н鍒嗗埆涓篠涓嶵,娆n椤瑰拰涓庢n椤圭Н鍒嗗埆涓篠涓嶵,链钖峦椤瑰拰涓峦椤圭Н鍒嗗埆涓篠涓嶵,鍒橲,S,S鎴愮瓑姣旀暟鍒,T,T,T浜︽垚绛夋瘆鏁板垪 涓囱兘鍏寮忥细sin2伪=2tan伪/(1+tan^2伪)(娉锛歵an^2伪鏄鎸噒an骞虫柟伪) cos2伪=(1-tan^2伪)/(1+tan^2伪)tan2伪=2tan伪/(1-tan^2伪) 鍗囧箓鍏寮忥细1+cos伪=2cos^2(伪/2)1-cos伪=2sin^2(伪/2)1卤sin伪=(sin(伪/2)卤cos(伪/2))^2 闄嶅箓鍏寮忥细cos^2伪=(1+cos2伪)/2sin^2伪=(1-cos2伪)/21)sin(2k蟺+伪)=sin伪,cos(2k蟺+伪)=cos伪,tan(2k蟺+伪)=tan伪,cot(2k蟺+伪)=cot伪,鍏朵腑k鈭圸; (2)sin(-伪)=-sin伪,cos(-伪)=cos伪,tan(-伪)=-tan伪,cot(-伪)=-cot伪 (3)sin(蟺+伪)=-sin伪,cos(蟺+伪)=-cos伪,tan(蟺+伪)=tan伪,cot(蟺+伪)=cot伪 (4)sin(蟺-伪)=sin伪,cos(蟺-伪)=-cos伪,tan(蟺-伪)=-tan伪,cot(蟺-伪)=-cot伪 (5)sin(蟺/2-伪)=cos伪,cos(蟺/2-伪)=sin伪,tan(蟺/2-伪)=cot伪,cot(蟺/2-伪)=tan伪 (6)sin(蟺/2+伪)=cos伪,cos(蟺/2+伪)=-sin伪, tan(蟺/2+伪)=-cot伪,cot(蟺/2+伪)=-tan伪 (7)sin(3蟺/2+伪)=-cos伪,cos(3蟺/2+伪)=sin伪, tan(3蟺/2+伪)=-cot伪,cot(3蟺/2+伪)=-tan伪 (8)sin(3蟺/2-伪)=-cos伪,cos(3蟺/2-伪)=-sin伪, tan(3蟺/2-伪)=cot伪,cot(3蟺/2-伪)=tan伪(k路蟺/2卤伪),鍏朵腑k鈭圸 娉ㄦ剰锛氢负鏂逛究锅氶,涔犳傥鎴戜滑鎶娢辩湅鎴愭槸涓涓浣崭簬绗涓璞¢檺涓斿皬浜90掳镄勮; 褰搆鏄濂囨暟镄勬椂鍊,绛夊纺鍙宠竟镄勪笁瑙掑嚱鏁板彂鐢熷彉鍖,濡俿in鍙樻垚cos.锅舵暟鍒欎笉鍙; 鐢ㄨ(k路蟺/2卤伪)镓鍦ㄧ殑璞¢檺纭瀹氱瓑寮忓彸杈逛笁瑙掑嚱鏁扮殑姝h礋.渚嬶细tan(3蟺/2+伪)=-cot伪 鈭靛湪杩欎釜寮忓瓙涓璳=3,鏄濂囨暟,锲犳ょ瓑寮忓彸杈瑰簲鍙树负cot 鍙,鈭佃(3蟺/2+伪)鍦ㄧ锲涜薄闄,tan鍦ㄧ锲涜薄闄愪负璐熷,锲犳や负浣跨瓑寮忔垚绔,绛夊纺鍙宠竟搴斾负-cot伪.涓夎掑嚱鏁板湪钖勮薄闄愪腑镄勬h礋鍒嗗竷 sin锛氱涓绗浜岃薄闄愪腑涓烘;绗涓夌锲涜薄闄愪腑涓鸿礋cos锛氱涓绗锲涜薄闄愪腑涓烘;绗浜岀涓夎薄闄愪腑涓鸿礋cot銆乼an:绗涓绗涓夎薄闄愪腑涓烘;绗浜岀锲涜薄闄愪腑涓鸿礋銆 楂树竴鏁板﹀繀淇浜旂煡璇嗙偣镐荤粨2 (涓)銆佹椠灏勚佸嚱鏁般佸弽鍑芥暟 1銆佸瑰簲銆佹椠灏勚佸嚱鏁颁笁涓姒傚康镞㈡湁鍏辨у张链夊尯鍒锛屾椠灏勬槸涓绉岖壒娈婄殑瀵瑰簲锛岃屽嚱鏁板张鏄涓绉岖壒娈婄殑鏄犲皠. 2銆佸逛簬鍑芥暟镄勬傚康锛屽簲娉ㄦ剰濡备笅鍑犵偣锛 (1)鎺屾彙鏋勬垚鍑芥暟镄勪笁瑕佺礌锛屼细鍒ゆ柇涓や釜鍑芥暟鏄钖︿负钖屼竴鍑芥暟. (2)鎺屾彙涓夌嶈〃绀烘硶钬斺斿垪琛ㄦ硶銆佽В鏋愭硶銆佸浘璞℃硶锛岃兘镙瑰疄闄呴梾棰桦绘眰鍙橀噺闂寸殑鍑芥暟鍏崇郴寮忥纴鐗瑰埆鏄浼氭眰鍒嗘靛嚱鏁扮殑瑙f瀽寮. (3)濡傛灉y=f(u)锛寀=g(x)锛岄偅涔坹=f[g(x)]鍙锅歠鍜実镄勫嶅悎鍑芥暟锛屽叾涓璯(x)涓哄唴鍑芥暟锛宖(u)涓哄栧嚱鏁. 3銆佹眰鍑芥暟y=f(x)镄勫弽鍑芥暟镄勪竴鑸姝ラわ细 (1)纭瀹氩师鍑芥暟镄勫煎烟锛屼篃灏辨槸鍙嶅嚱鏁扮殑瀹氢箟锘; (2)鐢眣=f(x)镄勮В鏋愬纺姹傚嚭x=f-1(y); (3)灏唜锛寉瀵规崲锛屽缑鍙嶅嚱鏁扮殑涔犳傥琛ㄨ揪寮弝=f-1(x)锛屽苟娉ㄦ槑瀹氢箟锘. 娉ㄦ剰鈶狅细瀵逛簬鍒嗘靛嚱鏁扮殑鍙嶅嚱鏁帮纴鍏埚垎鍒姹傚嚭鍦ㄥ悇娈典笂镄勫弽鍑芥暟锛岀劧钖庡啀钖埚苟鍒颁竴璧. 鈶$啛鎭夌殑搴旂敤锛屾眰f-1(x0)镄勫硷纴钖堢悊鍒╃敤杩欎釜缁撹猴纴鍙浠ラ伩鍏嶆眰鍙嶅嚱鏁扮殑杩囩▼锛屼粠钥岀亩鍖栬繍绠. (浜)銆佸嚱鏁扮殑瑙f瀽寮忎笌瀹氢箟锘 1銆佸嚱鏁板强鍏跺畾涔夊烟鏄涓嶅彲鍒嗗壊镄勬暣浣掳纴娌℃湁瀹氢箟锘熺殑鍑芥暟鏄涓嶅瓨鍦ㄧ殑锛屽洜姝わ纴瑕佹g‘鍦板啓鍑哄嚱鏁扮殑瑙f瀽寮忥纴蹇呴’鏄鍦ㄦ眰鍑哄彉閲忛棿镄勫瑰簲娉曞垯镄勫悓镞讹纴姹傚嚭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姹傚嚱鏁扮殑瀹氢箟锘熶竴鑸链変笁绉岖被鍨嬶细 (1)链夋椂涓涓鍑芥暟𨱒ヨ嚜浜庝竴涓瀹为檯闂棰桡纴杩欐椂镊鍙橀噺x链夊疄闄呮剰涔夛纴姹傚畾涔夊烟瑕佺粨钖埚疄闄呮剰涔夎冭槛; (2)宸茬煡涓涓鍑芥暟镄勮В鏋愬纺姹傚叾瀹氢箟锘燂纴鍙瑕佷娇瑙f瀽寮忔湁镒忎箟鍗冲彲.濡傦细 鈶犲垎寮忕殑鍒嗘瘝涓嶅缑涓洪浂; 鈶″伓娆℃柟镙圭殑琚寮鏂规暟涓嶅皬浜庨浂; 鈶㈠规暟鍑芥暟镄勭湡鏁板繀椤诲ぇ浜庨浂; 鈶f寚鏁板嚱鏁板拰瀵规暟鍑芥暟镄勫簳鏁板繀椤诲ぇ浜庨浂涓斾笉绛変簬1; 鈶や笁瑙掑嚱鏁颁腑镄勬e垏鍑芥暟y=tanx(x鈭圧锛屼笖k鈭圸)锛屼綑鍒囧嚱鏁皔=cotx(x鈭圧锛寈铌爇蟺锛宬鈭圸)绛. 搴旀敞镒忥纴涓涓鍑芥暟镄勮В鏋愬纺鐢卞嚑閮ㄥ垎缁勬垚镞讹纴瀹氢箟锘熶负钖勯儴鍒嗘湁镒忎箟镄勮嚜鍙橀噺鍙栧肩殑鍏鍏遍儴鍒(鍗充氦闆). (3)宸茬煡涓涓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锛屾眰鍙︿竴涓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锛屼富瑕佽冭槛瀹氢箟锘熺殑娣卞埢钖涔夊嵆鍙. 宸茬煡f(x)镄勫畾涔夊烟鏄痆a锛宐]锛屾眰f[g(x)]镄勫畾涔夊烟鏄鎸囨弧瓒砤铌g(x)铌b镄刹镄勫彇鍊艰寖锲达纴钥屽凡鐭f[g(x)]镄勫畾涔夊烟[a锛宐]鎸囩殑鏄痻鈭圼a锛宐]锛屾ゆ椂f(x)镄勫畾涔夊烟锛屽嵆g(x)镄勫煎烟. 2銆佹眰鍑芥暟镄勮В鏋愬纺涓鑸链夊洓绉嶆儏鍐 (1)镙规嵁镆愬疄闄呴梾棰橀渶寤虹珛涓绉嶅嚱鏁板叧绯绘椂锛屽繀椤诲紩鍏ュ悎阃傜殑鍙橀噺锛屾牴鎹鏁板︾殑链夊叧鐭ヨ瘑瀵绘眰鍑芥暟镄勮В鏋愬纺. (2)链夋椂棰樿剧粰鍑哄嚱鏁扮壒寰侊纴姹傚嚱鏁扮殑瑙f瀽寮忥纴鍙閲囩敤寰呭畾绯绘暟娉.姣斿傚嚱鏁版槸涓娆″嚱鏁帮纴鍙璁緁(x)=ax+b(a铌0)锛屽叾涓瑷锛宐涓哄緟瀹氱郴鏁帮纴镙规嵁棰樿炬浔浠讹纴鍒楀嚭鏂圭▼缁勶纴姹傚嚭a锛宐鍗冲彲. (3)鑻ラ樿剧粰鍑哄嶅悎鍑芥暟f[g(x)]镄勮〃杈惧纺镞讹纴鍙鐢ㄦ崲鍏冩硶姹傚嚱鏁癴(x)镄勮〃杈惧纺锛岃繖镞跺繀椤绘眰鍑篻(x)镄勫煎烟锛岃繖鐩稿綋浜庢眰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 (4)鑻ュ凡鐭f(x)婊¤冻镆愪釜绛夊纺锛岃繖涓绛夊纺闄f(x)鏄链鐭ラ噺澶栵纴杩桦嚭鐜板叾浠栨湭鐭ラ噺(濡俧(-x)锛岀瓑)锛屽繀椤绘牴鎹宸茬煡绛夊纺锛屽啀鏋勯犲叾浠栫瓑寮忕粍鎴愭柟绋嬬粍锛屽埄鐢ㄨВ鏂圭▼缁勬硶姹傚嚭f(x)镄勮〃杈惧纺. (涓)銆佸嚱鏁扮殑鍊煎烟涓庢渶鍊 1銆佸嚱鏁扮殑鍊煎烟鍙栧喅浜庡畾涔夊烟鍜屽瑰簲娉曞垯锛屼笉璁洪噰鐢ㄤ綍绉 鏂规硶 姹傚嚱鏁板煎烟閮藉簲鍏堣冭槛鍏跺畾涔夊烟锛屾眰鍑芥暟鍊煎烟甯哥敤鏂规硶濡备笅锛 (1)鐩存帴娉曪细浜︾О瑙傚疗娉曪纴瀵逛簬缁撴瀯杈冧负绠鍗旷殑鍑芥暟锛屽彲鐢卞嚱鏁扮殑瑙f瀽寮忓簲鐢ㄤ笉绛夊纺镄勬ц川锛岀洿鎺ヨ傚疗寰楀嚭鍑芥暟镄勫煎烟. (2)鎹㈠厓娉曪细杩愮敤浠f暟寮忔垨涓夎掓崲鍏冨皢镓缁欑殑澶嶆潅鍑芥暟杞鍖栨垚鍙︿竴绉岖亩鍗曞嚱鏁板啀姹傚煎烟锛岃嫢鍑芥暟瑙f瀽寮忎腑钖链夋牴寮忥纴褰撴牴寮忛噷涓娆″纺镞剁敤浠f暟鎹㈠厓锛屽綋镙瑰纺閲屾槸浜屾″纺镞讹纴鐢ㄤ笁瑙掓崲鍏. (3)鍙嶅嚱鏁版硶锛氩埄鐢ㄥ嚱鏁癴(x)涓庡叾鍙嶅嚱鏁癴-1(x)镄勫畾涔夊烟鍜屽煎烟闂寸殑鍏崇郴锛岄氲繃姹傚弽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钥屽缑鍒板师鍑芥暟镄勫煎烟锛屽舰濡(a铌0)镄勫嚱鏁板煎烟鍙閲囩敤姝ゆ硶姹傚缑. (4)閰嶆柟娉曪细瀵逛簬浜屾″嚱鏁版垨浜屾″嚱鏁版湁鍏崇殑鍑芥暟镄勫煎烟闂棰桦彲钥冭槛鐢ㄩ厤鏂规硶. (5)涓岖瓑寮忔硶姹傚煎烟锛氩埄鐢ㄥ熀链涓岖瓑寮廰+b铌[a锛宐鈭(0锛+鈭)]鍙浠ユ眰镆愪簺鍑芥暟镄勫煎烟锛屼笉杩囧簲娉ㄦ剰𨱒′欢钬滀竴姝d簩瀹氢笁鐩哥瓑钬濇湁镞堕渶鐢ㄥ埌骞虫柟绛夋妧宸. (6)鍒ゅ埆寮忔硶锛氭妸y=f(x)鍙桦舰涓哄叧浜巟镄勪竴鍏冧簩娆℃柟绋嬶纴鍒╃敤钬溾柍铌0钬濇眰鍊煎烟.鍏堕桦瀷鐗瑰緛鏄瑙f瀽寮忎腑钖链夋牴寮忔垨鍒嗗纺. (7)鍒╃敤鍑芥暟镄勫崟璋冩ф眰鍊煎烟锛氩綋鑳界‘瀹氩嚱鏁板湪鍏跺畾涔夊烟涓(鎴栨煇涓瀹氢箟锘熺殑瀛愰泦涓)镄勫崟璋冩э纴鍙閲囩敤鍗曡皟镐ф硶姹傚嚭鍑芥暟镄勫煎烟. (8)鏁板舰缁揿悎娉曟眰鍑芥暟镄勫煎烟锛氩埄鐢ㄥ嚱鏁版墍琛ㄧず镄勫嚑浣曟剰涔夛纴鍊熷姪浜庡嚑浣曟柟娉曟垨锲捐薄锛屾眰鍑哄嚱鏁扮殑鍊煎烟锛屽嵆浠ユ暟褰㈢粨钖堟眰鍑芥暟镄勫煎烟. 2銆佹眰鍑芥暟镄勬渶鍊间笌鍊煎烟镄勫尯鍒鍜岃仈绯 姹傚嚱鏁版渶鍊肩殑甯哥敤鏂规硶鍜屾眰鍑芥暟鍊煎烟镄勬柟娉曞熀链涓婃槸鐩稿悓镄勶纴浜嫔疄涓婏纴濡傛灉鍦ㄥ嚱鏁扮殑鍊煎烟涓瀛桦湪涓涓链灏(澶)鏁帮纴杩欎釜鏁板氨鏄鍑芥暟镄勬渶灏(澶)鍊.锲犳ゆ眰鍑芥暟镄勬渶鍊间笌鍊煎烟锛屽叾瀹炶川鏄鐩稿悓镄勶纴鍙鏄鎻愰梾镄勮掑害涓嶅悓锛屽洜钥岀瓟棰樼殑鏂瑰纺灏辨湁镓鐩稿纾. 濡傚嚱鏁扮殑鍊煎烟鏄(0锛16]锛屽兼槸16锛屾棤链灏忓.鍐嶅傚嚱鏁扮殑鍊煎烟鏄(-鈭烇纴-2]鈭猍2锛+鈭)锛屼絾姝ゅ嚱鏁版棤鍊煎拰链灏忓硷纴鍙链夊湪鏀瑰彉鍑芥暟瀹氢箟锘熷悗锛屽倄>0镞讹纴鍑芥暟镄勬渶灏忓间负2.鍙瑙佸畾涔夊烟瀵瑰嚱鏁扮殑鍊煎烟鎴栨渶鍊肩殑褰卞搷. 3銆佸嚱鏁扮殑链鍊煎湪瀹为檯闂棰树腑镄勫簲鐢 鍑芥暟镄勬渶鍊肩殑搴旂敤涓昏佷綋鐜板湪鐢ㄥ嚱鏁扮煡璇嗘眰瑙e疄闄呴梾棰树笂锛屼粠鏂囧瓧琛ㄨ堪涓婂父甯歌〃鐜颁负钬滃伐绋嬮犱环链浣庘濓纴钬滃埄娑︹濇垨钬滈溃绉(浣撶Н)(链灏)钬濈瓑璇稿氱幇瀹为梾棰树笂锛屾眰瑙f椂瑕佺壒鍒鍏虫敞瀹为檯镒忎箟瀵硅嚜鍙橀噺镄勫埗绾︼纴浠ヤ究鑳芥g‘姹傚缑链鍊. (锲)銆佸嚱鏁扮殑濂囧伓镐 1銆佸嚱鏁扮殑濂囧伓镐х殑瀹氢箟锛氩逛簬鍑芥暟f(x)锛屽傛灉瀵逛簬鍑芥暟瀹氢箟锘熷唴镄勪换镒忎竴涓獂锛岄兘链塮(-x)=-f(x)(鎴杅(-x)=f(x))锛岄偅涔埚嚱鏁癴(x)灏卞彨锅氩囧嚱鏁(鎴栧伓鍑芥暟). 姝g‘鐞呜В濂囧嚱鏁板拰锅跺嚱鏁扮殑瀹氢箟锛岃佹敞镒忎袱镣癸细(1)瀹氢箟锘熷湪鏁拌酱涓婂叧浜庡师镣瑰圭О鏄鍑芥暟f(x)涓哄囧嚱鏁版垨锅跺嚱鏁扮殑蹇呰佷笉鍏呭垎𨱒′欢;(2)f(x)=-f(x)鎴杅(-x)=f(x)鏄瀹氢箟锘熶笂镄勬亽绛夊纺.(濂囧伓镐ф槸鍑芥暟瀹氢箟锘熶笂镄勬暣浣撴ц川). 2銆佸囧伓鍑芥暟镄勫畾涔夋槸鍒ゆ柇鍑芥暟濂囧伓镐х殑涓昏佷緷鎹銆备负浜嗕究浜庡垽鏂鍑芥暟镄勫囧伓镐э纴链夋椂闇瑕佸皢鍑芥暟鍖栫亩鎴栧簲鐢ㄥ畾涔夌殑绛変环褰㈠纺锛 娉ㄦ剰濡备笅缁撹虹殑杩愮敤锛 (1)涓嶈篺(x)鏄濂囧嚱鏁拌缮鏄锅跺嚱鏁帮纴f(|x|)镐绘槸锅跺嚱鏁; (2)f(x)銆乬(x)鍒嗗埆鏄瀹氢箟锘烡1銆丏2涓婄殑濂囧嚱鏁帮纴闾d箞鍦―1鈭〥2涓婏纴f(x)+g(x)鏄濂囧嚱鏁帮纴f(x)路g(x)鏄锅跺嚱鏁帮纴绫讳技鍦版湁钬滃嘤卞=濂団浓滃嚸楀=锅垛濓纴钬滃伓卤锅=锅垛浓滃伓脳锅=锅垛浓滃嚸楀伓=濂団; (3)濂囧伓鍑芥暟镄勫嶅悎鍑芥暟镄勫囧伓镐ч氩父鏄锅跺嚱鏁; (4)濂囧嚱鏁扮殑瀵煎嚱鏁版槸锅跺嚱鏁帮纴锅跺嚱鏁扮殑瀵煎嚱鏁版槸濂囧嚱鏁般 3銆佹湁鍏冲囧伓镐х殑鍑犱釜镐ц川鍙婄粨璁 (1)涓涓鍑芥暟涓哄囧嚱鏁扮殑鍏呰佹浔浠舵槸瀹幂殑锲捐薄鍏充簬铡熺偣瀵圭О;涓涓鍑芥暟涓哄伓鍑芥暟镄勫厖瑕佹浔浠舵槸瀹幂殑锲捐薄鍏充簬y杞村圭О. (2)濡傝佸嚱鏁扮殑瀹氢箟锘熷叧浜庡师镣瑰圭О涓斿嚱鏁板兼亽涓洪浂锛岄偅涔埚畠镞㈡槸濂囧嚱鏁板张鏄锅跺嚱鏁. (3)鑻ュ囧嚱鏁癴(x)鍦▁=0澶勬湁镒忎箟锛屽垯f(0)=0鎴愮珛. (4)鑻f(x)鏄鍏锋湁濂囧伓镐х殑鍖洪棿鍗曡皟鍑芥暟锛屽垯濂(锅)鍑芥暟鍦ㄦh礋瀵圭О鍖洪棿涓婄殑鍗曡皟镐ф槸鐩稿悓(鍙)镄勚 (5)鑻f(x)镄勫畾涔夊烟鍏充簬铡熺偣瀵圭О锛屽垯F(x)=f(x)+f(-x)鏄锅跺嚱鏁帮纴G(x)=f(x)-f(-x)鏄濂囧嚱鏁. (6)濂囧伓镐х殑鎺ㄥ箍 鍑芥暟y=f(x)瀵瑰畾涔夊烟鍐呯殑浠讳竴x閮芥湁f(a+x)=f(a-x)锛屽垯y=f(x)镄勫浘璞″叧浜庣洿绾䌸=a瀵圭О锛屽嵆y=f(a+x)涓哄伓鍑芥暟.鍑芥暟y=f(x)瀵瑰畾涔夊烟鍐呯殑浠-x閮芥湁f(a+x)=-f(a-x)锛屽垯y=f(x)镄勫浘璞″叧浜庣偣(a锛0)鎴愪腑蹇冨圭О锲惧舰锛屽嵆y=f(a+x)涓哄囧嚱鏁般 楂树竴鏁板﹀繀淇浜旂煡璇嗙偣镐荤粨3 1.鍑芥暟镄勬傚康锛氲続銆丅鏄闱炵┖镄勬暟闆嗭纴濡傛灉鎸夌収镆愪釜纭瀹氱殑瀵瑰簲鍏崇郴f锛屼娇瀵逛簬闆嗗悎A涓镄勪换镒忎竴涓鏁皒锛屽湪闆嗗悎B涓閮芥湁纭瀹氱殑鏁癴(x)鍜屽畠瀵瑰簲锛岄偅涔埚氨绉癴锛欰鈫払涓轰粠闆嗗悎A鍒伴泦钖圔镄勪竴涓鍑芥暟.璁颁綔锛歽=f(x)锛寈鈭圆.鍏朵腑锛寈鍙锅氲嚜鍙橀噺锛寈镄勫彇鍊艰寖锲碅鍙锅氩嚱鏁扮殑瀹氢箟锘;涓巟镄勫肩浉瀵瑰簲镄剏鍊煎彨锅氩嚱鏁板硷纴鍑芥暟鍊肩殑闆嗗悎{f(x)|x鈭圆}鍙锅氩嚱鏁扮殑鍊煎烟. 娉ㄦ剰锛氩傛灉鍙缁椤嚭瑙f瀽寮弝=f(x)锛岃屾病链夋寚鏄庡畠镄勫畾涔夊烟锛屽垯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鍗虫槸鎸囱兘浣胯繖涓寮忓瓙链夋剰涔夌殑瀹炴暟镄勯泦钖;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銆佸煎烟瑕佸啓鎴愰泦钖堟垨鍖洪棿镄勫舰寮. 瀹氢箟锘熻ˉ鍏 鑳戒娇鍑芥暟寮忔湁镒忎箟镄勫疄鏁皒镄勯泦钖堢О涓哄嚱鏁扮殑瀹氢箟锘燂纴姹傚嚱鏁扮殑瀹氢箟锘熸椂鍒椾笉绛夊纺缁勭殑涓昏佷緷鎹鏄锛 (1)鍒嗗纺镄勫垎姣崭笉绛変簬闆; (2)锅舵℃柟镙圭殑琚寮鏂规暟涓嶅皬浜庨浂; (3)瀵规暟寮忕殑鐪熸暟蹇呴’澶т簬闆; (4)鎸囨暟銆佸规暟寮忕殑搴曞繀椤诲ぇ浜庨浂涓斾笉绛変簬1. (5)濡傛灉鍑芥暟鏄鐢变竴浜涘熀链鍑芥暟阃氲繃锲涘垯杩愮畻缁揿悎钥屾垚镄.闾d箞锛屽畠镄勫畾涔夊烟鏄浣垮悇閮ㄥ垎閮芥湁镒忎箟镄刹镄勫肩粍鎴愮殑闆嗗悎. (6)鎸囨暟涓洪浂搴曚笉鍙浠ョ瓑浜庨浂 2.鏋勬垚鍑芥暟镄勪笁瑕佺礌锛氩畾涔夊烟銆佸瑰簲鍏崇郴鍜屽煎烟 鍐嶆敞镒忥细 (1)鏋勬垚鍑芥暟涓変釜瑕佺礌鏄瀹氢箟锘熴佸瑰簲鍏崇郴鍜屽煎烟.鐢变簬鍊煎烟鏄鐢卞畾涔夊烟鍜屽瑰簲鍏崇郴鍐冲畾镄勶纴镓浠ワ纴濡傛灉涓や釜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鍜屽瑰簲鍏崇郴瀹屽叏涓镊达纴鍗崇О杩欎袱涓鍑芥暟鐩哥瓑(鎴栦负钖屼竴鍑芥暟) (2)涓や釜鍑芥暟鐩哥瓑褰扑笖浠呭綋瀹冧滑镄勫畾涔夊烟鍜屽瑰簲鍏崇郴瀹屽叏涓镊达纴钥屼笌琛ㄧず镊鍙橀噺鍜屽嚱鏁板肩殑瀛楁瘝镞犲叧銆傜浉钖屽嚱鏁扮殑鍒ゆ柇鏂规硶锛气憼琛ㄨ揪寮忕浉钖;鈶″畾涔夊烟涓镊(涓ょ偣蹇呴’钖屾椂鍏峰) 鍊煎烟琛ュ厖 (1)銆佸嚱鏁扮殑鍊煎烟鍙栧喅浜庡畾涔夊烟鍜屽瑰簲娉曞垯锛屼笉璁洪噰鍙栦粈涔堟柟娉曟眰鍑芥暟镄勫煎烟閮藉簲鍏堣冭槛鍏跺畾涔夊烟.(2).搴旂啛鎭夋帉鎻′竴娆″嚱鏁般佷簩娆″嚱鏁般佹寚鏁般佸规暟鍑芥暟鍙婂悇涓夎掑嚱鏁扮殑鍊煎烟锛屽畠鏄姹傝В澶嶆潅鍑芥暟鍊煎烟镄勫熀纭.(3).姹傚嚱鏁板煎烟镄勫父鐢ㄦ柟娉曟湁锛氱洿鎺ユ硶銆佸弽鍑芥暟娉曘佹崲鍏冩硶銆侀厤鏂规硶銆佸潎鍊间笉绛夊纺娉曘佸垽鍒寮忔硶銆佸崟璋冩ф硶绛. 3.鍑芥暟锲捐薄鐭ヨ瘑褰掔撼 (1)瀹氢箟锛氩湪骞抽溃鐩磋掑潗镙囩郴涓锛屼互鍑芥暟y=f(x),(x鈭圆)涓镄刹涓烘í鍧愭爣锛屽嚱鏁板纹涓虹旱鍧愭爣镄勭偣P(x锛寉)镄勯泦钖圕锛屽彨锅氩嚱鏁皔=f(x),(x鈭圆)镄勫浘璞. C涓婃疮涓镣圭殑鍧愭爣(x锛寉)鍧囨弧瓒冲嚱鏁板叧绯粂=f(x)锛屽弽杩囨潵锛屼互婊¤冻y=f(x)镄勬疮涓缁勬湁搴忓疄鏁板箈銆乱涓哄潗镙囩殑镣(x锛寉)锛屽潎鍦–涓.鍗宠颁负C={P(x,y)|y=f(x),x鈭圆} 锲捐薄C涓鑸镄勬槸涓𨱒″厜婊戠殑杩炵画镟茬嚎(鎴栫洿绾),涔熷彲鑳芥槸鐢变笌浠绘剰骞宠屼笌Y杞寸殑鐩寸嚎链澶氩彧链変竴涓浜ょ偣镄勮嫢骞叉浔镟茬嚎鎴栫绘暎镣圭粍鎴. (2)鐢绘硶 A銆佹弿镣规硶锛氭牴鎹鍑芥暟瑙f瀽寮忓拰瀹氢箟锘燂纴姹傚嚭x,y镄勪竴浜涘瑰簲鍊煎苟鍒楄〃锛屼互(x,y)涓哄潗镙囧湪鍧愭爣绯诲唴鎻忓嚭鐩稿簲镄勭偣P(x,y)锛屾渶钖庣敤骞虫粦镄勬洸绾垮皢杩欎簺镣硅繛鎺ヨ捣𨱒. B銆佸浘璞″彉鎹㈡硶(璇峰弬钥冨繀淇4涓夎掑嚱鏁) 甯哥敤鍙樻崲鏂规硶链変笁绉嶏纴鍗冲钩绉诲彉鎹銆佷几缂╁彉鎹㈠拰瀵圭О鍙樻崲 (3)浣灭敤锛 1銆佺洿瑙傜殑鐪嫔嚭鍑芥暟镄勬ц川;2銆佸埄鐢ㄦ暟褰㈢粨钖堢殑鏂规硶鍒嗘瀽瑙i樼殑镐濊矾銆傛彁楂樿В棰樼殑阃熷害銆 鍙戠幇瑙i树腑镄勯敊璇銆 4.蹇铡讳简瑙e尯闂寸殑姒傚康 (1)鍖洪棿镄勫垎绫伙细寮鍖洪棿銆侀棴鍖洪棿銆佸崐寮鍗婇棴鍖洪棿;(2)镞犵┓鍖洪棿;(3)鍖洪棿镄勬暟杞磋〃绀. 5.浠涔埚彨锅氭椠灏 涓鑸鍦帮纴璁続銆丅鏄涓や釜闱炵┖镄勯泦钖堬纴濡傛灉鎸夋煇涓涓纭瀹氱殑瀵瑰簲娉曞垯f锛屼娇瀵逛簬闆嗗悎A涓镄勪换镒忎竴涓鍏幂礌x锛屽湪闆嗗悎B涓閮芥湁纭瀹氱殑鍏幂礌y涓庝箣瀵瑰簲锛岄偅涔埚氨绉板瑰簲f锛欰B涓轰粠闆嗗悎A鍒伴泦钖圔镄勪竴涓鏄犲皠銆傝颁綔钬渇锛欰B钬 缁椤畾涓涓闆嗗悎A鍒痫镄勬椠灏勶纴濡傛灉a鈭圆,b鈭圔.涓斿厓绱烬鍜屽厓绱燽瀵瑰簲锛岄偅涔堬纴鎴戜滑鎶婂厓绱燽鍙锅氩厓绱烬镄勮薄锛屽厓绱烬鍙锅氩厓绱燽镄勫师璞 璇存槑锛氩嚱鏁版槸涓绉岖壒娈婄殑鏄犲皠锛屾椠灏勬槸涓绉岖壒娈婄殑瀵瑰簲锛屸憼闆嗗悎A銆丅鍙婂瑰簲娉曞垯f鏄纭瀹氱殑;鈶″瑰簲娉曞垯链夆沧柟钖戞р濓纴鍗冲己璋冧粠闆嗗悎A鍒伴泦钖圔镄勫瑰簲锛屽畠涓庝粠B鍒痨镄勫瑰簲鍏崇郴涓鑸鏄涓嶅悓镄;鈶㈠逛簬鏄犲皠f锛欰鈫払𨱒ヨ达纴鍒椤簲婊¤冻锛(鈪)闆嗗悎A涓镄勬疮涓涓鍏幂礌锛屽湪闆嗗悎B涓閮芥湁璞★纴骞朵笖璞℃槸镄;(鈪)闆嗗悎A涓涓嶅悓镄勫厓绱狅纴鍦ㄩ泦钖圔涓瀵瑰簲镄勮薄鍙浠ユ槸钖屼竴涓;(鈪)涓嶈佹眰闆嗗悎B涓镄勬疮涓涓鍏幂礌鍦ㄩ泦钖圆涓閮芥湁铡熻薄銆 甯哥敤镄勫嚱鏁拌〃绀烘硶鍙婂悇镊镄勪紭镣癸细 鍑芥暟锲捐薄镞㈠彲浠ユ槸杩炵画镄勬洸绾匡纴涔熷彲浠ユ槸鐩寸嚎銆佹姌绾裤佺绘暎镄勭偣绛夌瓑锛屾敞镒忓垽鏂涓涓锲惧舰鏄钖︽槸鍑芥暟锲捐薄镄勪緷鎹;瑙f瀽娉曪细蹇呴’娉ㄦ槑鍑芥暟镄勫畾涔夊烟;锲捐薄娉曪细鎻忕偣娉曚綔锲捐佹敞镒忥细纭瀹氩嚱鏁扮殑瀹氢箟锘;鍖栫亩鍑芥暟镄勮В鏋愬纺;瑙傚疗鍑芥暟镄勭壒寰;鍒楄〃娉曪细阃夊彇镄勮嚜鍙橀噺瑕佹湁浠h〃镐э纴搴旇兘鍙嶆椠瀹氢箟锘熺殑鐗瑰緛. 娉ㄦ剰鍟婏细瑙f瀽娉曪细渚夸簬绠楀嚭鍑芥暟鍊笺傚垪琛ㄦ硶锛氢究浜庢煡鍑哄嚱鏁板笺傚浘璞℃硶锛氢究浜庨噺鍑哄嚱鏁板 琛ュ厖涓锛氩垎娈靛嚱鏁(鍙傝佽炬湰P24-25) 鍦ㄥ畾涔夊烟镄勪笉钖岄儴鍒嗕笂链変笉钖岀殑瑙f瀽琛ㄨ揪寮忕殑鍑芥暟銆傚湪涓嶅悓镄勮寖锲撮噷姹傚嚱鏁板兼椂蹇呴’鎶婅嚜鍙橀噺浠e叆鐩稿簲镄勮〃杈惧纺銆傚垎娈靛嚱鏁扮殑瑙f瀽寮忎笉鑳藉啓鎴愬嚑涓涓嶅悓镄勬柟绋嬶纴钥屽氨鍐椤嚱鏁板煎嚑绉崭笉钖岀殑琛ㄨ揪寮忓苟鐢ㄤ竴涓宸﹀ぇ𨰾鍙锋嫭璧锋潵锛屽苟鍒嗗埆娉ㄦ槑钖勯儴鍒嗙殑镊鍙橀噺镄勫彇鍊兼儏鍐.(1)鍒嗘靛嚱鏁版槸涓涓鍑芥暟锛屼笉瑕佹妸瀹冭璁や负鏄鍑犱釜鍑芥暟;(2)鍒嗘靛嚱鏁扮殑瀹氢箟锘熸槸钖勬靛畾涔夊烟镄勫苟闆嗭纴鍊煎烟鏄钖勬靛煎烟镄勫苟闆. 琛ュ厖浜岋细澶嶅悎鍑芥暟 濡傛灉y=f(u),(u鈭圡),u=g(x),(x鈭圆),鍒檡=f[g(x)]=F(x)锛(x鈭圆)绉颁负f銆乬镄勫嶅悎鍑芥暟銆
楂树竴鏁板﹀繀淇浜旂煡璇嗙偣镐荤粨鐩稿叧 鏂囩珷 锛 钸 楂树腑鏁板﹀﹂湼鎻愬垎绉樼睄:蹇呬慨浜旂煡璇嗙偣镐荤粨 钸 楂树腑鏁板﹀繀淇5鏁板垪鐭ヨ瘑镣规荤粨 钸 楂树竴鏁板﹀繀淇浜旀暟鍒楃煡璇嗙偣 钸 楂树腑鏁板﹀繀淇5鍏寮忔荤粨 钸 楂树腑鏁板﹀繀淇5鍏ㄩ儴鍏寮 钸 楂树竴鏁板︾瓑姣旀暟鍒楃煡璇嗙偣镐荤粨 钸 楂树竴鏁板﹀繀淇浜旂瓑姣斾腑椤瑰繀钥幂煡璇嗙偣 钸 楂树竴鏁板﹀繀淇涓鐭ヨ瘑镣规荤粨 钸 楂树腑鏁板﹀繀钥幂煡璇嗙偣褰掔撼鏁寸悊 钸 楂树腑鏁板︽帹鐞嗙煡璇嗙偣镐荤粨
❻ 高一数学必修五章节目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 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
3.4基本不等式:根下ab<=(a+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