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幼儿园幼资保教知识与能力
扩展阅读
多读经典英语怎么读 2024-06-28 17:39:24
中专期中考试数学知识点 2024-06-28 17:22:01

幼儿园幼资保教知识与能力

发布时间: 2024-06-24 05:31:01

‘壹’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什么

《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察申请人员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
主要有以下内容: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运用五个层次。其中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是主要的理论考察内容,学前儿童发展围绕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考察;学前教育原理主要要求大家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点,能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贰’ 淇濇暀鐭ヨ瘑涓庤兘锷涘辜鍎垮洯蹇呰儗钥幂偣

淇濇暀鐭ヨ瘑涓庤兘锷涙槸骞煎効鏁椤笀璧勬牸璇佽冭瘯镄勭戠洰涔嬩竴锛屽繀鑳岃幂偣鍖呮嫭瀛﹀墠鍎跨ュ绩鐞嗙爷绌剁殑鏂规硶銆佽ょ煡鍙戝𪾢鐞呜虹殑璁ょ煡鍙戝𪾢阒舵点佹敞镒忕殑鍝佽川銆佹暀镶茬殑姒傚康绛夈

‘叁’ 教资保教知识与能力考什么

教资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含: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知识。

幼师资格证简介:

1、幼师资格证(Preschool teachercertificate)是闹派幼儿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是教师资格证的一种。

2、中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

3、并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学教育类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幼师资格证。

4、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首弯唯资格证。

5、申请认定幼者培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肆’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测试题及答案(4)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遗传因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最初的物质前提,正是在遗传因素的物质基础上,开始形成和发展儿童的心理。故选A。

2、C【解析】研究发现,婴儿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蓝色,然后是红色,区分白色和灰色的时间比较晚。故选C。

3、B【解析】4~5岁的幼儿,想象已经具有有意性和目的性,出现了有意想象,想象的内容也很丰富,但还很难考虑到形象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故选B。

4、B【解析】独立性的出现是自我意识的心理现象开始产生的明显表现。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监控三个结构。自我意识是人心理能动性的体现,对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调控作用。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如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等)、心理特点(如情绪特点、 兴趣 爱好 、性格特征等)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等的意识。故选B。

5、D【解析】观察的方法可分为描述记述类和取样观察类。描述记述类观察方法包括实况记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取样观察类观察方法包括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故选D。

6、C【解析】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很相似的表现,这是个性的稳定性。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或人生境遇发生重大转变后,人的个性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故选C。

7、B【解析】时间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幼儿掌握时间概念也比较困难,对时序概念的认知水平差异也比较大。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识水平低于对当日之内时序的认知。故选B。

8、B【解析】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是游戏言语,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二是问题言语,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故选B。

9、A【解析】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研究表明,坚持性发展变化最迅速的年龄约4~5岁,也是受外界影响而波动最大的年龄。故选A。

10、A【解析】幼儿期是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为了满足认识的需要,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破坏行为”的表现。这时,成人是否能够适宜指导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的需要至关重要。故选A。

11、C【解析】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咬指甲癖常因婴儿期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吮吸的欲望,以及缺乏环境刺激和爱抚,导致儿童以吮吸手指来抑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而引起。故选C。

12、A【解析】在我国幼儿园中,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园进行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幼儿园的班级,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基本的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年龄,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年级,其中小班儿童3~4岁,中班儿童4~5岁,大班儿童5~6岁。此外,还有些地区受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制约,采用的是混龄班形式的学前教育。故选A。

13、B【解析】活动法指幼儿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活动与管理的一种方法。依家长参与活动的目的划分,活动法可分为观摩、庆祝、服务和管理四种。故选B。

14、C【解析】幼儿命题美术活动的指导,教师必要的示范,教给幼儿表现物体的基本方法①允许幼儿不完全依照范例和教师的示范要求,这主要体现为幼儿表现物体的形状、大小、数量及位置上的不同,也体现幼儿在完成教师要求以外,可以进行相关美术创造活动。②教师通过制作活动教具、演示物体的多种动态,提高单位美术教学时间的效率。③教师的示范应适时,不一定在每次新的活动前都要进行示范,一般以局部示范为主,以帮助幼儿解决美术表现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为幼儿留有合适的表现和创造的空间。④教师示范要与语言有机结合,边示范边讲解,使示范更加清晰、明了。故选C。

15、C【解析】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改进管理和保教质量的依据,促进教育改革,提高保教质量。故选C。

16、C【解析】英国的洛克根据培根的“经验论”提出了“自板说”,他认为,人生来就如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从经验中来。故选C。

17、D【解析】本题是对当前游戏理论相关内容的考查。埃利斯是激励调节论的代表人物。他从游戏的功能着眼,认为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进行信息加工活动是人类的正常需要。故选D。

18、C【解析】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活动情景,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故选C。

19、C【解析】餐饮活动对于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三条规定,幼儿园应制定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两餐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小时半。故选C。

20、D【解析】幼儿的关节韧带松,如用力过猛,则可能造成关节面脱离原来的位置,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处理幼儿脱臼,尽可能保持原状,迅速送往医院,千万不可自己贸然帮孩子把关节复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故选D。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托儿所、幼儿园方面:

(1)指导和支持家庭教育。①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③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④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2)引导幼儿家长参与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①引导幼儿家长理解并支持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②让幼儿家长参与教育决策;③鼓励幼儿家长自愿服务;④让幼儿家长监督和评估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

家长方面:

(1)积极配合保教人员的家访、调查等活动,并注意及时向幼儿教师反映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使得保教人员能深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随时了解保教机构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以及教育内容,注意按照保教人员的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以巩固幼儿在托幼机构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良好习惯和品质等。

(3)关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主动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活动,积极献计献策或提供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争取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22、【参考答案】

(1)教师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示范,将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和结果向幼儿逐一介绍清楚。对有操作练习的游戏,应事先教会幼儿必要的技能。可以小组教,也可以全班教,有时还可以个别地教。

(2)在幼儿独立开展规则性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3)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4)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3、【参考答案】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发展的速度、方向、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就总体而言,整体发展呈波浪形向前推进。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童年期的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则表现出各方面的下降趋势。就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个体内部不同的组织系统、不同的机能特性的发展也各不相同,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24、【参考答案】

幼儿园班级管理原则是对班级进行必要管理必须遵循的普遍性行为准则。它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既要发挥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也要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应面向全体幼儿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这一原则保证了班级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而不是部分幼儿的超常发展,也确保了班级各种管理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

(3)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不是以管理者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以多种形式参与幼儿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4)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的发展,使班级呈现积极向上的面貌。

25、【参考答案】

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如下:

(1)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是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是为完成最终的目标服务的。短期目标一般是教师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制定的,往往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体现出来。

(4)活动目标,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总目标要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身上。目标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越容易。上述四个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总目标,通过上述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26、【参考答案】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学前教育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教育有专职教师。

(2)学前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它区别于环境的自发影响。

(3)学前教育是一种最简捷、系统的影响儿童的方式。学前教育的效率远远高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通过教育可以使儿童优良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显现,即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可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教育还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并可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

三、论述题

27、【参考答案】

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儿童生长的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儿童身体发展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动作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动作的发展与整个身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占相当大的比例。②动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遗传决定的。③体型在相当程度上与遗传有关,而体型又影响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④遗传带来的身体个别部位的特征或缺陷,对相应动作的发展也有影响。

(2)成熟因素。儿童动作的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动作发展有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果抓住时机,在儿童最容易掌握某种动作的时候,促进其发展,则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笼统而言,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最初始的动作和基础性的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这与成熟因素有关。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辅导。

(3)教育和练习。成熟只是为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形成提供一种生理上的可能性,在成熟的时间范围内,教育和练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婴幼儿来说,在学习各种动作时,练习与不练习,动作发展有很大区别,许多人的某种运动能力终生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发展到成熟阶段,缺乏练习机会是原因之一。

(4)自身动机。婴幼儿自身的积极性,是促进其动作发展,特别是意志行动发展的主要力量。①兴趣。兴趣性强时,幼儿坚持性行为显着高于兴趣性弱的活动。②鼓励和增加信心。成人态度对幼儿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自发地活动、尝试进行各种动作的需要,在尝试的探索中获得各种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是孩子发展各种动作意志行动的有力的内部力量,肯定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③幼儿自己的态度。幼儿对于行动的态度,影响到他的意志行动;幼儿对行动的理解,也有助于其水平的提高;对自我控制方法和其他意志行动方法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意志行动的水平;同伴的比较,对幼儿的意志行动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

28、【参考答案】

儿童句型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①最初儿童 句子 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儿童的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于1至1岁半。单词句有以下特点:第一,所用的词并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相联系,而是和某种情境相联系;第二,单词句含义不够明确,语音也往往不够清晰,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第三,由于单词句表意不够清楚,成人除了根据儿童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外,还必须根据说话的情境来推断其意义。因此,一般只有与儿童亲近的人才能听得懂。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3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一般出现于1岁半至2岁左右,其表达的意思比单词句明确,因为它已具备句子的雏形。电报句的主要特点是语句断续、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的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而略去连词、介词、指示词、助词等虚词,类似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②儿童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整句的数量和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6岁左右,儿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简单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复合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儿童复合句的特点有:数量较少,比例不大;结构松散,缺乏连词,只是简单句意义上的结合;联合复句出现较早;并列复句比例大。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儿童最初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2~3岁儿童有时出现一些修饰语的形式,3岁至3岁半是复杂修饰语句的数量增长最快的年龄。3岁儿童较多使用行动状语,4岁儿童还使用一些地点状语,5岁和6岁儿童除行动状语和地点状语外,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时间状语。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在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儿童常用的句型除陈述句外,还有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四、材料分析题

29、【参考答案】

取鞋的故事让人重新审视教和学的问题。孙老师对孩子的密切关注、适时提示、耐心期待和热情鼓励给教师的“教”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的。果果的取鞋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构成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日常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整体,不仅应满足幼儿基本的生理需要,还应提供各种教育,引导幼儿发展。如在一日活动中创设适宜的环境,创造各种机会,组织不同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经验,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提高对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教育契机的敏感性,不失时机地在各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即使在不断重复的日常活动中也能获得发展。

五、活动设计题

30、【参考设计】

小班安全教育活动:我爱小手

活动目标:

(1)知道爱护小手,不玩尖利的东西。

(2)知道手划破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活动准备:手受伤的小熊玩具。

重点难点:知道哪些东西尖利不能玩。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玩具,通过故事导入:“今天小熊在玩的时候可不小心了,弄伤了自己的手,它自己很疼,都快哭了!”

讨论:

①这个小熊的手怎么啦?(出血了)

②好好的小手怎么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③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④启发幼儿回忆:自己的手有没有被划破过,手划破了有哪些不方便。

(2)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3)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小熊(或自己)受了伤的手。

①如果手不小心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②手受伤了怎么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③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包布,要按时找老师、医生换药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伍’ 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新生入园时,幼儿园要进行

A.幼儿知识与能力测评

B.幼儿智力

C.幼儿家长测评

D.幼儿健康检查

参考答案:D

2.幼儿通过塑造角色表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是

A.角色游戏

B.结构游戏

C.智力游戏

D.表演游戏

参考答案:D

3.在科学活动《奇妙的气味》中,教师准备了分别装有水、食醋、酱油等液体的瓶子,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幼儿在活动中使用了什么方法?

A.实验

B.参观

C.观察

D.讲述

易师考

讲述法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不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课程四要素的是

A课程设计

B.课程目标

C.课程组织与实施

D.课程内容

参考答案:A

5.妈妈带3岁的岳岳在外度假。阿姨打来电话问:“你们在哪里玩?”岳岳说:“我们在这里玩。”这反映了岳岳思维枣拿誉具有什么特征?

A.具体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刻板性

参考答案:C

6.“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提出者是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张宗麟

参考答案:C

7.保护幼儿听觉器官的正确做法是

A.引导幼儿遇到噪音时捂耳、张嘴

B.经常帮助幼儿掏耳、去耳屎

C.要求幼儿捏住鼻翼两侧擤鼻涕

D.经常让幼儿用耳机听音乐,故事

参考答案:A

8.小明搭房子时缺一块长条积木,他发现苗苗手里有一块,就直接过去抢。小明的这种行为属于

A.工具性攻击

B.言语性攻击

C.生理性攻击

D.敌意性攻击

参考答案:A

9.毛毛第一次看到骆驼时惊呼道:“快看,大马背上长东西了。"按皮亚杰的理论,毛毛的反应可以用下列哪个概念解释?

A.平衡

B.同化

C.顺应

D.守恒

参考答案:B

10. 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有权威的人决定的,不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改变。这说明儿童的道德认知处于()

A. 习俗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前道德阶段

D.自律道德阶段

参考答案: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题干】教师应当如何对待不同气质的幼儿?请举例说明。

【答案】(1)对胆汁质的幼儿,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幼儿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2)对多血质的幼儿,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凳段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粘液质的幼儿,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幼儿,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12.【题干】体育活动中与活动后,教师分别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幼儿的活动量是否合适。

【答案】体育活动中与活动后,教师分别可以从幼儿面色、汗量、心率、呼吸状态、动作质量、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判断幼儿的活动量是否适切,具体内容为:

(1)若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满头大汗面色红润呼吸急促,这说明幼儿的活动量较大,教师应适时调整;

(2)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时的平均脉搏为140次/分左右为适当,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差不应超过50次。

(3)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呼吸显得急促但仍较有规律,这表明此时的活动量较大但仍然合适,只是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不宜长。如果发现幼儿呼吸急促并且有些紊乱出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这就说明活动量过大了,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

(4)最后,教师还应观察幼儿活动中的动作质量是否标准,以及活动中和活动后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综上所述,教师应敏首时刻关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各方面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活动量。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3.【题干】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答案】教育幼儿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个体,科学地因人施教,又要了解与幼儿发展相关的环境的各种因素,还要促进它们相互沟通,形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合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如下专业能力。

(1)观察力:幼儿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教师观察是形成幼儿教育观点的基础;教师观察是提供真实具体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观察是深入理解幼儿的手段;教师观察是幼儿教育的有效评估方法。因此,观察力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2)沟通能力:如教师与幼儿沟通,具体可分为非语言沟通和语言的沟通。非语言沟通包括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流、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他们说话的态度等等;在语言的沟通中,教师与幼儿语言沟通应该掌握的几种技能:引发交谈的技能;倾听的技能;扩展谈话的技能;面向全体、注意差异、有针对的谈话技能和结束交谈的技能,再如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幼儿教师首先应了解家长,掌握与家长交流的技巧,沟通要以教师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此外,幼儿教师还应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等。感为动力,以理解、接纳、开放的态度为基础。

(3)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合理的分组应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除合理的分组外,教师还应具备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

(4)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和材料设施,创造性地使用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为幼儿创设活动化的物质环境,还要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创造良好的班风。

(5)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师要能够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科学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效保护幼儿并及时处理幼儿常见的意外事故。

(6)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支持和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等,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和满足。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7)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教师需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宜的指导,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上述多种专业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4.材料:

教师为幼儿制作了一个玩其灶(见右图),投放了羽毛,棉花。小木棒,乒乓球等。不同材质的物品和扇子,让幼儿猜测哪些物品能被风吹起来并进行验证。小牛猜想羽毛和棉花能飞起来,就开始扇风。结果发现他们确实能飞起来,他使的劲大了,发现乒乓球也飞起来了。一直旁观的小雷惊讶地说:“原来用劲儿扇乒乓球也能飞起来呀!”

问题:

【题干】游戏中小牛、小雷都在学习吗(4分)?请分别说明理由。(16分)

【答案】(1)游戏中的小牛和小雷都在进行科学学习,经过此次“玩具灶”的游戏,二者均获得了发展。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材料中的小牛和小雷通过扇风验证了不仅羽毛和棉花能飞起来,乒乓球也能飞起来,在猜想与探究中发现了风的大小与物品起飞的关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指出科学探究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材料中的小牛和小雷正是在探究中进行科学学习,在教师提出“哪些物品能被风吹起来?”的问题后,幼儿思考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发现扇风的劲越大,物品越能够被吹起来的科学现象。综上所述,该教师投放了适合幼儿具体形象式思维特点的材料,设计了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玩具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在此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帮助了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5.材料:

在某幼儿园大班的家长座谈会上,家长们纷纷提出孩子快上小学了,幼儿园应减少游戏时间,增加算术、识字等教学内容,以便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问题:

(1)【题干】请根据上述说法,分析家长观念中存在的问题。(10分)

【答案】材料中家长要求在大班阶段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增加算数、识字等教学内容以提前适应小学生活,家长的这种要求是种错误育儿观的表现,该行为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求幼儿园提前开展小学化教学,危害深远。家长观念中存在的间题如下:

①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不足,忽略了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学习特点。材料中为了更好升入小学,家长要求幼儿园提前开展小学化教育是在不了解幼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

②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认识不是。日常幼儿园和家长沟通不到位,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认识不足。

③忽视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整体性而非单项性指导思想。幼小衔接工作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作,而不是单一的智育发展。

④忽视了幼小衔接工作应是培养幼儿入学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指导思想。材料中家长的观念是典型的小学化倾向。

(2)【题干】请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0分)

【答案】针对家长的错误观念,幼儿园教师应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幼儿的发展,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要大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使家长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以及小学化倾向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危害。

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家园合作方式,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幼儿园要向家长传授保教幼儿的基本知识,帮助家长正确教养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顺应幼儿的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③密切家园合作。在幼小衔接工作上,鼓励家长全方位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帮助幼儿在生活上学会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上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可以交给家长一些方法,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在家中开始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如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等,从生活上做好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准备。

⑤支持家长们之间交流教育经验。幼儿园可以定期通过召开些座谈会,在传递科学幼小衔接教育观的基础上,鼓励做得好的、有经验的家长相互分享经验,共同提升,一起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有1小题,30分)

16.幼儿园准备组织一次春游,大一班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说要去这里玩,有的说要去那里玩;有的说坐地铁去,有的说还是乘汽车好;有的在谈论自己要带什么美食…陈老师想,既然小朋友有这么多问题,那么是否可以生成一个教育活动,带着小朋友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呢?

要求:

【题干】请帮助陈老师设计一个“我们要去春游了”的教育活动写出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答案】一、大班社会活动:一起去春游固

活动目标:

1)了解外出春游途中的注意事项,知道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地铁。

2)能够说出正确的乘坐地铁流程,学会乘坐地铁。

3)感受外出春游的喜悦心情,养成事前做好准备工作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春游地铁路线图、地铁卡若干、故事《糊涂的小兔兔》,音乐《一起去郊游》模拟地铁站场景图。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已有过乘坐公共交通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一起去郊游》

1:教师播放音乐《一起去郊游》,在音乐中带领幼儿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师:春天来啦,花开了,小鸟飞回来了,正是春游的季节!播放音乐)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郊游……

(二)倾听故事,了解关于春游前的准备工作,学习提前做好规划。

1.教师有感情讲述故事《糊涂的兔兔》,兔兔家在春天里准备了一场春游,结果前一天晚上兔兔太高兴了以至于什么准备工作都没有做,结果第二天去春游途中真是一路囧途啊……提问:为什么兔兔找不到要去春游的公园?说说你们听完故事后的想法。(幼儿自由思考讨论)

2.幼儿通过故事了解到事前准备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做好春游前的准备工作。提问:明天我们也要去春游了,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幼儿结合经验自由讨论作答)教师小结:我们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明确春游路线,准备好衣服、食品、做好防晒,了解安全注意事项……

(三)学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铁

1.教师出示春游路线图和地铁卡,请幼儿观察路线图和地铁卡,学习如何乘坐地铁,以及在乘坐公共交通时的注意事项。

提问:

①地铁卡长什么样子?(教师出示地铁卡,幼儿观察)

②有人做过地铁吗?(幼儿分享经验)

③知道坐地铁时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要坐定在座位上,不能随便乱跑,不能倚靠地铁门等)

2.教师邀请幼儿模拟演练乘坐地铁,并请其他小朋友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说出乘坐地铁的流程(扫健康码—安检—刷卡—进站—等车—乘坐)。

(四)情境游戏——乘坐地铁教师出示模拟地铁站情景图,创设乘坐地铁的游戏情境,请幼儿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模拟游戏乘坐地铁,在游戏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去图书角查阅更过关于外出春游时的注意事项,为明日外出春游提前做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