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是什么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区,及叙利亚古代TellRamad遗址出土的铜珠等。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简介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❷ 青铜器如何鉴别年代
一、青铜器作伪法
1.仿古法。
铜器作伪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尽寸大小也与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 ,其铜质、花纹、犭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2.拼凑法。
又称“插帮车”。铜 器作伪法。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杨新器。
3.改造法。
铜器作伪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 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4.加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6.添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 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作伪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良,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 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7.增铭法。
铜器作伪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边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载然不同。
8.补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9.腐蚀法。
铜器铭文作伪法。这种方法以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二、青铜器辨伪
1.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 ,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2.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3.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4.青铜器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香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5.青铜器铜质辨伪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三、青铜器的断代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三层花纹的铜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纹,口下夔纹,鼎腹中饕餮面纹,中间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纹。
商代青铜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纹的,边沿是夔纹及草龙纹,或凸起来的人面纹,还有兽纹、角叶纹、蝉纹、枭纹,等等。
商代铜器花纹的另一特点是阴道深而底平,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商代初期铜器花纹糙而平纹多,多为薄胎铜器。中期母模型铸造无缝,花纹非常细致,细回纹填空,有的细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间,也填上小点点长形或方形细回纹。
商代铜器的又一特点: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
商代铜器上多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商代还没有大、小焊接技术,以铜焊铜(即大焊)是战国以后才有的。
周代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铜器粗糙,带铭文的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盘,兽头环,平糙纹,铭文多达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纹,口下是兽面纹、夔纹,铭文达二百多字。此外铜簋、豆、等等,多数是糙纹,铭文二三十字的举不胜举。
春秋时代的铜器同西周铜器相近,但花纹已有所演变进化,出现了瓦棱纹、鱼鳞纹、蛇纹、爬兽纹,等等。
战国初期的铜器与春秋时期的类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鎏金、银的技术和镶嵌的技巧,在这时的青铜器物上右面发现旋工、铆钉、打眼的痕迹,也有了雕錾花纹及铭文的痕迹。
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花纹、铭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时期的器物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渐分道扬镳了。
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
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术。
回答者:465427091 - 千总 四级 12-30 13:12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中外雕塑对比
• 河南的特产是什么?
• 急!河南的特产有什么?
• 浮雕的起源
• 河南的最有名的特产是什么?
查看同主题问题:鉴别 真伪 人物造型 青铜器 器具
其他回答 共 3 条
网上自己查.
回答者:匿名 12-28 19:19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青铜器纹饰开始发生变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人物纹的出现。与原始岩画和黄河上游的彩陶上的纹饰相比,更成熟和富有魅力。在很多人的眼中,青铜人物纹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其夸张和象征等的造型手法以及早期的“移动视点”对后来汉代的画像石(砖)和佛教艺术都有很大影响。在同时代的希腊半岛,闻名后世的瓶画开始繁荣起来,上面的人物画迅速发展,透视缩短法等的运用同样对后来的西方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就二者的人物画作初步的分析比较。
关 键 词
东周、秦汉青铜器人物纹饰 古希腊陶瓶人物画 比较
引 言
大约公元前8世纪,东西方两种文明开始走向一个高峰,中国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希腊的全盛,天才人物辈出。在伴随文化走向高峰的同时,以青铜人物纹和人物纹花瓶的两种艺术也开始走向辉煌,并对各自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榜样……
正 文
我国青铜器的出现,晚于西亚等地。但就青铜器使用的规模、铸造艺术及其种类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青铜器可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相比肩。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开始,诸侯列国在政治上走向独立,随着铁器使用的广泛,中国从战国时候就进入了铁器时代,但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青铜器在社会生活当中还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这样有了铁器也就导致了一些新的工艺的出现,而适应着所谓“礼崩乐坏”的这样一个局面,青铜器的这种神秘色彩逐渐地也就蜕变为,生动活泼的这样一种新的风格,形成了一个新的技艺的高峰。冶铁技术的发展提高,很多青铜器被硬度更大的铁制品取代,使青铜器的种类减少。也正是铁制工具更锋利、硬度更大,也丰富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提高了青铜器制作的精细程度。这段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兽面纹减少,几何形的图案增多,最突出的是还出现了人物纹。这段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纹与较早的原始岩画和彩陶上的人物纹相比,有更明显的进步,对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人物画有很大影响。
在同时代的地中海岸,另外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希腊,艺术也正走向繁荣。它的常用器物--陶瓶上的人物画也繁荣起来。“18世纪时,当时的学者在研究希腊陶器时,把所有的陶制器皿都称为“花瓶”,这个称谓被后来的研究者沿用下来”①。古希腊陶瓶上的人物画最早出现在晚期米若斯1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后来的7个世纪里发展不大。到了公元前7世纪时,绘人物、动物又才开始在希腊本土风行起来,并发展成多种风格。在整个希腊艺术中,其花瓶占有很高的地位,是古希腊艺术的典范。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时代都创造了各自伟大的艺术样式。虽然中国青铜器上的人物纹和古希腊花瓶上的人物画有很大区别,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青铜器上的人物纹饰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水陆攻占,第二类是生产狩猎;第三类是描绘统治阶级宴乐的场景;第四类是神化人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壶、匜、豆、鉴等器物上,以壶上最多。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的时代,故描绘水陆攻占的纹样多些;统治阶级依然存在,描绘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景也占其中较大一部分;汉代重巫术鬼神,神化人物也就多些。
古希腊的花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描绘全副武装的战士集体,第二类是描绘神化人物,第三类是享乐的生活。在古风以前以第一种为主,荷马史诗广为流传后,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大量出现,古希腊是一个重享乐的社会,男人们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在公共场所玩乐。古风是其花瓶上的画面人物较以前相比,数量减少,一般一个画面中很少有五个人的,一般是两三个。故事的情节性和场景性增强。
在中国青铜器中,无论是描绘贵族的享乐还是生产和水陆攻占,都描绘的是群体的人物,都是统一的动作。只能通过夸张的人物特征来辨别社会身分,是描绘社会等级中的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伦理等级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忽略过。在描绘统治阶级宴乐的场景中,描绘了各种贵族的仆人,有弹琴、击鼓、跳舞、取酒、曲柔等。各自按照地位与和主人的亲近程度排列,比如,一件东周的刻纹燕乐画像椭陪,人物从楼阁向两边散开,依次为近侍和采集狩猎者。同是仆人,舞乐的侍者比和贵族直接接触少的狩猎者和采集者更接近画面中心。不只是近侍更靠近主人,而是他们的地位比采集者和猎人地位高。古希腊早期虽然也多是表现群体的画面,但到希腊本土繁荣的古风时期,神化人物占主导,次之是描绘社会生活。这时期单个或两三个人物构成一幅画面,画面人物通过描绘的故事和场景能辨别出是神话中的谁;在描绘享乐的场景时与中国青铜器上的也不一样,这是的希腊花瓶描绘的人物中看不出他的地位和等级,没有过于奢华的场景和更多的侍者,一般都没有侍者。古希腊瓶画中对个人的描绘和重视,使后来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从造型特征上看,由于东周秦汉的人物画刻在青铜期上,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能做的太精细,人物和场景都比较概括。②“每一部分图像的内容都服从于主题而进行布局,并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处理方式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很大影响。人物动势大,靠夸张的特征来突出人物身份,战士要宽,贵族长身细腰,舞者细腰长袖。比如,几乎所有人物都呈“s”形,几乎没有直立的人物出现。通过人物使用的工具和场景来表示人物身份,比如,手持弓箭的就是猎人,站在树边,手伸向树的表示采集桑叶或果实。还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示某地或某种场景时,用一个标志性的物体表示出来,比如,表现水战时,人物站于船上,船下用鱼来表示河和水。在青铜器身上,都装饰满纹样,有的在器身装饰人物,其他地方装饰几何纹或者卷云雷纹,有的在整个器身全部装饰满人物纹,不留空,最大限度地利用每寸空间。比如春秋晚期的一件镶嵌狩猎纹豆上,满满的装饰了人物和动物拼搏的狩猎场景。
希腊瓶画早期和晚期变化较大,在希腊半岛的不同地方,风格也有区别。早期出土器物较少,从早期的一件迈锡尼出土的战士花瓶看,人物比例较恰当,人体结构准确,动作自然。像连续的复制的花纹一样环绕排列在器身,占据器物的绝大部分,人物周围没有任何环境,动作单一,身体上装饰一样。只是将器身连续的几何纹样用同一个复制的人物代替而已。7世纪时期的雅典,器身的装饰变得复杂起来,周围装饰满连续几何形纹样,还带有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形象较以前相比,变得夸张原始,只有剪影般的轮廓。身体拉长,四肢修长纤细,颈和腰都非常细,头部像鸟,动作较死板。在器身装饰人物狩猎的场景,用波浪纹表示草丛。这些象征和夸张与中国青铜器上的人物纹较类似。在同时的科林斯,受东方风格的影响,人物造型开始改变。多表现战争等场景,动势强,无场景。受东方风格影响,吸收了波斯等地的拉长的人物身体,在结合自身的准确的人体结构,形成了一种修长、优雅的人物造型。与中国青铜器上的人物相比,相对静止,或坐或立,动态不大,对后来希腊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③”又很大影响。这时的瓶上的画像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了,它的价值比瓶本身更重。
到了古风时期的希腊,瓶画已经非常成熟,比较写实,装饰也越来越简约、美丽,此时期人物比例稍长,形体准确,叙事性增强。多描绘神话人物活动。比如多见关于阿基里斯和埃杰克斯的花瓶,描绘的是他们做游戏或者埃杰克斯背起阿基里斯尸体的场景,十分生动。
从空间透视上看,无论是迈锡尼还是科林斯还是雅典所有希腊瓶画都是用线造型,和中国青铜器人物造型类似。早期的瓶画和中国青铜器人物造型都只是一个剪影。中国青铜器上的“绘画”是纯平面的,由于只有轮廓,再表达侧面人物的时候就不容易表达清楚,。所以青铜器上的人物在表达侧面人物的时候腿都是按正面的开处理的,没有空间上的前后关系。所有的人物都没有交叉,重叠的,基本上排列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此外,将不同的画面表示在同一个画面上,也就是较早的移动视点。比如战国的一件水陆攻占壶,再同一个画面上描绘出水战和陆战的不同场景。还有在同一幅画面上表示出整个事情的过程,对后来的佛教艺术中的本身故事等提供了先例。在希腊的瓶画中,早期的人物也都是像剪纸一样的轮廓,没有交叉重叠的物体,而且人物的前后左右面容以混淆。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在黑的人物轮廓上加上了描绘或者刻画得线条。 这样就容易分出人物肢体前后关系,也使画面更趋于精美。“六世纪末一个叫犹泰米德斯的瓶画家发明了透视缩短法④”,这样就可以表达前后错落的人物。发掘的一件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表现特洛伊陷落的三柄水瓶就是在这种技法发明后出现的。一个战士右手抓住特洛伊国王,左手要给他致命的一击,展示的后面还躺着一具尸体。在透视缩短法发明之前,这种场景时无法表达的。
在制作技巧上,希腊瓶画是在做好的泥胚上用另一种烧过后与底色不一样的陶泥画在瓶上,烧过之后二者就区分开来。早期是白底黑纹,后来是黑底红纹和白纹。有的是在陶胚上塑出浮雕人物,这种在早期多些,后来逐渐减少,到古风时已很少见到。古风后基本上都是在瓶上画出,轮廓线流畅清晰。
中国青铜器的制作技法与希腊陶瓶画相比要复杂的多,难度也更大的多。其制作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在器表上刻去物体以外的部分,使要保留的主题物凸起,就是汉画像石(砖)常用的平面减地。如汉代的一件狩猎纹方壶,将壶身分成几块,用边框框起来,类似朱文印,留下纹样和外框。还有与“平面减地”相反,直接挖去主题,使主题物凹下去。第二种是刻,直接用较硬的尖器在青铜器上用线划出人物和背景物体,一般较浅,线条生动流畅,类似于速写。如一件春秋晚期的一件线刻狩猎纹匜,用极细的线刻出人物和植物,比较写实,线条流畅、形象准确生动,类似于今天的人物速写。为了和背景区别开来,还在人物的轮廓内用平行的斜线划出,增强了和背景的对比。第三种是线刻和浮雕结合,那时汉代才有的,和画像石类似。在一个平面光滑的器物上,先去掉主体以外的东西,使主题凸现出来再在凸起的主体物上按主次消减,造成浮雕的效果,最后在主题物或背景上用不同的密而平行的短线刻出,还具有版画的效果。如汉代的一件羽人纹筒,将羽人做成浮雕的效果,身上的衣服用细小的菱形纹刻出,背景用细密平行的斜线划出,极具现代木刻的效果。
结 论
经过粗略的分析比较,在同一时期两种不同文明的不同艺术都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创造了各自的艺术高峰,并奠定了各自艺术的不同风格特征,二者的人物画都是在这个时期定型下来。中国的青铜器上的人物的处理,透视空间等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继续沿用。后来画像砖上的人物造型又被使用在墙壁、绢帛等材料上,形成了汉唐人物画的高峰。希腊瓶画的发展,焦点透视的运用,适当的比例、准确的结构,自然主义的描摹方式,奠定了西方古典绘画艺术。
❸ 怎么鉴别铜器
鉴别真伪:
从史料归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是全器皆伪。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经验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个饰物,成为一件古代无此形制的觯,不伦不类。
三是拼凑真器残片做成伪器。虽其均用商代青铜器残件做成,但整个卣应为伪器,因为卤无此形状提梁。
四是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其一,铭文全伪。铭文或用刀具斩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或随意杜撰。由于戈、剑的平面部位易于伪刻,所以在戈、剑上伪刻铭文较为多见。其二,在真铭外,加刻伪铭。
五是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少的嚣物上伪刻花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壶",原为战国素面壶,作伪者在其身上伪刻了商代的兽面纹及。
(3)青铜器小知识扩展阅读:
铜器,青铜器的简称,也泛称各种铜器。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黄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环就是冶炼而成,距今6700年。中国的青铜冶炼掌握的也较早,目前中国最早的冶炼青铜器为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也有5000年。
铜器特点:
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铜车马一流,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
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
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
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的四大特点,是鉴定者应当了解的基本常识。
参考资料:
网络-铜器
❹ 古代青铜器怎么辩别真假
青铜器的鉴定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因为涉及的几乎都是重器,所以,不推荐刚入门的网友轻易上手。
1.看器型。青铜器很多都是王侯级别才能使用的东西。即使不是王侯,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使用的。所以,做工考究是一定的。而造型又是做工的重要组成。要相信,青铜器的造型绝对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器物根据用途,要么端庄、稳重、大气、要么活灵活现等等,总之,器型一定是对应年代的特点。做到这一点,只有多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多看多学了;
2.看纹饰。青铜器的纹饰多为简介大方的纹饰,对应年代不同,纹饰也有区别。但是,各个时代有各自的元素符号,只要多看多记录,总会发现并理解各个时代的特色;
3.看包浆。器物的外观情况,包括锈蚀的情况,真假青铜器肯定有区别的。传世的、干坑的、湿坑的都有所不同。只有多看真品,多多对照,才能掌握相关鉴定技能。
4.看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方法不同,古代的方法会留下对应的痕迹。而现代作假,往往不会遵循古法工艺的。因为那样做太繁复,太累人了。所以,仔细看是否是古代的工艺,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大型器物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以外,青铜器的成分鉴定在专业实验室也能准确进行。可以使得青铜器有着准确的结论。但是,这一切都需非常专业的知识,所以,不推荐收藏爱好者轻易上手青铜器。
❺ 有关青铜器的介绍及历史故事
直接用陶范翻铸铜器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纹和文字都是铸出来的,不是刻的(战国时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种铸造办法,例如:两次铸法创造了铜器上的提梁或链条,特别是链杀的铸造,是金属熔冶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❻ 收藏青铜器应该注意什么
青铜器的收藏,首先要注意科学保护,使其不受自然与人为的损害。旧时的私人收藏家,常将铜器去锈后,再在铜器表面打蜡,使铜器外表与空气隔绝。这样可使其不氧化,防止再生锈。但这一处理方法将铜器的自然色泽和光彩完全破坏,铜器古朴典雅的特色也大为逊色。这种方法,虽自宋代至清代都很发达,但今人已不再复用。青铜器的收藏保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残损的铜器,尤其是考古新发现的材料,要注意及时修补或复原,如暂时无条件作的,也要将属于-件器物的残片放置在一起,以免以后错记或丢失。修复铜器时,要依据破残铜器的铜质和破损情况,决定修复的方法。
要做到不损坏器物上原有的花纹和文字等。这对藏品的保管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保存级别较高的青铜器,一定要用软囊匣来保存,这样在提取和搬运时,不易损伤。青铜器库房保存或陈列展出,在有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下,要有安全的防震措施,以免损伤。可将库房内的一个个囊匣放在紧固的铁质箱子里;陈列的铜器,在不影响陈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将其捆绑结实,使其不摇动。为保持平稳,尽量不使用积木屋。青铜器藏品要放在适当的环境中加以科学保护,以防止自然损坏。温湿度对青铜金属影响很大,空气中的湿度越大,越会加速氧化锈蚀的过程。酸性气体,如氯气和二氧化氮等与空气中的水分起化合作用后,对青铜器有着较强的腐蚀作用。因此,一定要掌握好铜器藏品库房的温湿度的变化,以杜绝上述情况的产生。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器库房采用自然和空调通风措施,温度一般控制在14左右,上下不超过1;并用紫外线消毒器洁净空气,消除灰尘与污染;湿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
❼ 青铜器鉴定有哪些小知识
铜器鉴定的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细化后便可以分为4种方法,根据铜器铸造、器形、纹饰、铜器铭文辨伪。
1.根据铜器铸造辨伪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而后代伪者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经2000多年矿化锈蚀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一过程,自然较重。用蜡模翻制的伪器也会略重于原器,仿伪者会连同锈迹、砂眼一同浇铸表现出来,加上前面一点伪器特征更加明显。
2.根据器形辨伪
通过器物的型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型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础。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铭文铸刻在毫不相干的铜器上。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❽ 青铜器有着怎样的历史演变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奴隶阶级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所创造的灿烂艺术遗产之一,它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制作同样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着称,在中外文化艺术史上,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着称于世。”有的历史学家把我国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代也称之为“青铜时代”。其所以名为“青铜器”,是因为它是用铜与锡合金铸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类别的需要而有差异。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在冶炼技术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学知识。至于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花纹的设计、雕模等艺术和技术,无疑是在长期塑造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史籍记载,殷商时代,为奴隶主服务的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这些手工艺多与雕塑艺术有直接关系。其中最着称的是工奴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发挥集体智慧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器雕铸艺术。
❾ 关于青铜器的几个问题
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
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铸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工场遗址已经在河南安阳发现(其他发现下节介绍)。对于周代以来的青铜器冶铸已有初步了解。
一块重约一七·八公斤的铜矿原料曾被发现,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铜),矿砂中并夹杂着赤铁矿。熔锅是一种红黄色的陶质器,发现这种熔炉的农民称之为“将军盔”。熔锅可以达到装一二·七公斤铜液的容量。冶炼青铜需要的热度是一千度左右。这样高的温度,可能有鼓风炉的设备,燃料是木炭。
青铜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块拼成,一部分称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纹。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内面。外范和内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应恰恰相反。在安阳曾发现很多陶范和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铸铜器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纹和文字都是铸出来的,不是刻的(战国时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种铸造办法,例如:两次铸法创造了铜器上的提梁或链条,特别是链杀的铸造,是金属熔冶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蜡模法;在翻铸结构较复杂或镂空的装饰时,范型的设计比较困难,往往内用蜡模,外加湿柔陶泥涂墁,于后自然成为范。然后加烧使蜡熔解流出,遗留之空隙为浇铸时之铜液填充,即成型。在战国以前是否已经使用尚难证实。
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殷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效果。青铜器上装饰面的分割也就是由于陶范的分块。因而装饰和造型是密切结合的。西周以后,青铜器花纹粗犷单纯,也和器壁变薄有关。战国时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纹的简便方法,产生了繁复的图案。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一、西周初年的青铜工艺
西周初(武王、成王、康王、召王时期)的八九十年间的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与殷代青铜器大同小异。造型的风格特点明显类似。但铭文内容较详,记述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不仅便于确定其时代,而且提供了历史研究的资料。武王时期的“大丰”(或名“天亡”),成王时的“献侯鼎”,康王时的“盂鼎”,都是有名的代表性作品。
河南洛阳及溶县等地出土成组的(铭文中有相同的族名和人名的)铜器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康侯、沐伯”组二十一器,“矢令”组四器(其一出土于江苏丹徒),“作册大”方鼎等四器,“卿”组六器,“”组六器,“臣辰”组四十余器,都是成王及康王时为贵族们作的铜器。
西周初年的铜器中,特别以大盂鼎(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作)重一五三·五公斤,高约一米,是古代铜器中有名的重器。上有铭文二九一字。内容是叙述康王如何赏赐他的大臣“盂”的经过。赏赐品中有“人鬲”,被历史学者认为是古代奴隶制的证据。盂鼎的造型(鼎腹的轮廓和鼎足的样式)都已呈现西周铜鼎的流行形式。器口花纹,是殷代的题材,但处理上已是西周的方式。从大盂鼎上明显地看出青铜器艺术由殷代向西周、春秋时代的演变。
二、西周及春秋时代的青铜工艺
西周及春秋时代(约公元前一二○○四七六年)的青铜器中,具有成熟的西周风格的作品最有代表性,这些铜器大半制作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九○○;八○○年),即共王至宣王时期。
东周春秋时代,地方性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断发展。战国艺术的新风格已在逐渐酝酿中。代表着周朝文化的青铜器,西周多是王室及王臣之器,到了东周则王室王臣之器罕见,而诸侯列国之器极其盛行,反映列国在政治上走上独立发展的趋势。
西周及春秋时代青铜器的新变化,首先是器形类别减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见,这一时代最常见的鼎和壶都出现了新的样式。
鼎之形制较大者(如厉王时的大克鼎),敛口,侈腹,鼎腹的侧影扁而方,鼎足上半作兽面装饰。鼎之形制较小者(如共王时的颂鼎),鼎腹侧影轮廓接近半圆形,鼎足上下粗,中间稍细,似动物之足。整个器形轮廓呈连续的柔和曲线。
有耳的壶发展的结果,代替了卣和觯,成为此后一种主要的铜器(如共王时期的颂壶)。食器中西周时代新出现了盨(如厉王时期的克盨),和东周以后新出现的簠,都逐渐代替了。
此时代青铜器的另一特点是产生了很多大型的铜器,如大克鼎高九三厘米,重二○一·五公斤;虢季子白盘长一三七·二厘米,宽八六·五厘米,高三九·五厘米,重二一五·五公斤。往往有丰富的长篇铭文,如散氏盘(厉王时器,三五七字,)、毛公鼎(宣王时器,四九七字,最长的铜器铭文,大克鼎、颂鼎、虢季子白盘的铭文都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型铜器的铸造,长篇的铭文,以及铜器器身的变薄,这都显示了冶铸技术的进步。
一九二三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立鹤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下伏有双兽,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
此时期的青铜器在艺术上的特点,其造型,如前所述,轮廓线多是柔和优美的曲线,并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表现了新的创造。铜器上的装饰花纹简易,纹样多窃曲纹、环带纹和双头兽纹。其他尚有重环纹、垂鳞纹等。又有写实意味的蛟龙纹。可以看出窃曲纹和双头兽纹都是殷及周初流行的饕餮纹和夔龙纹的变化,按图案规律重新组织而成。此时期的花纹组织,更多利用简单的重复所构成的二方连续。
三、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及其他美术品
战国时代,在地方经济发达的基础上,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古代典籍中有一些关于战国时代美术活动及传说的记载,不仅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美术的了解,其中也透露一些实际情况。《韩非子》记载有画家用了三年时间为周君画�(箧?),配以强烈的光线,可以看出“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显然这是战国时代装饰美术中的主要题材。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的诗人屈原在赋《天问》之前,曾见楚先王庙及公卿词堂壁画中“天地山川神灵,琦玮橘佹及古圣贤怪物行事”的充满幻想的神话图画。古代着名的巧匠鲁班,用脚画自知相貌狞丑,不愿人见而潜匿水中的“忖留神”的图像。齐国画家敬君,为齐王画九重台,不能回家,画了自己妻子的像以自慰,以致妻子被齐王所夺。又如宋元君找来一群画师,都“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只有一个人很傲慢,“解衣盘礴,裸”。而被称许为真画师。齐王客认为画人所习知的狗马,难于画人没有见过的鬼魅。由此可知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代美术的大量的具体材料,是过去五十年中的考古发现。例如以下各地的出土物对于美术史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山西浑源李峪村,河北易县、唐山,河南辉县、汲县,洛阳金村,山东临淄,安徽寿县,湖南长沙等。这些地方或发现了墓葬,或尚残存着建筑遗迹,出土物中最多的是铜器,但也有瓦当、玉器、漆器和陶器等。战国时代的美术研究,特别得助于建国后河北唐山,河南辉县、洛阳和湖南长沙的发掘。这些发掘提供了有地域代表性而又有艺术价值的珍贵材料,并且提供了有关古人生活和文化的可靠的知识。
战国时代的美术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甲、青铜工艺品(附金银错、镶嵌及铜镜),乙、雕塑性美术品,丙、绘画性美术品,丁、其他工艺品漆器、玉器、陶器等。
青铜器有:浑源李峪出土的赵国器,河北唐山出土之燕国器,辉县出土之魏国器、洛阳金村出上之韩国器,安徽寿县出土之蔡国器及楚国器,以及各地出土之齐、秦各国器,其中有些是春秋末期的,其时代及地域的风格变化部有待研究。但明显地具有共同的趋势。铜器有相类似的新造型与相类似的装饰主题及装饰方法。装饰的部分或立体化而趋向写实风的动物雕刻,或布满全体趋向繁复及重叠缠绕的组织。装饰纹样以蟠螭纹最普遍,但处理的方法有多种不同。在铸造技术上,透雕的装饰已可能用蜡型法浇铸,花纹系利用简单的压抑法印在铜器的原模上(不是印在范型上),铜和锡的成分也有新比例。
战国青铜器的风格华美瑰丽。战国铜器的华丽的风格特别出现在金银错等镶嵌的器物上,金、银及红铜等金属或松绿石、水晶、玉、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青铜器的花纹空隙处,产生了多色彩的效果。洛阳金村和辉县固围村的金银错及珠玉镶嵌器,都是中国工艺史上的珍品。
战国时代的铜镜,以楚国及其邻近地区发现较多。圆形铜镜(少数是方形的)的正面磨光可以鉴人,背面有组织得很严密而完整的图案。这些图案往往是在繁密的底纹之上有旋转纵放的云雷纹或幻想的动物纹样,上下两层因反光不同而呈现出对比效果。战国的铜镜纹样是中国图案纹样的典范之一。战国铜境的合金中,为了使镜面光沾细腻,常加入少量的铅,背面的花纹也因而特别整齐清晰(图37)。
战国时代的雕塑作品,显然具有表现动态及开始刻画面部表情的能力。长沙出土的木俑(已知最早的木俑,图35)和洛阳出士的胡女铜像(图34),动态的表现是很微妙的。作为已知的早期的雕塑艺术品,是不平凡的尝试。其他一些工艺装饰性质的雕塑,如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猴形、鹦鹉形铜饰,洛阳金村出土的多种踞坐胡跪形铜人,金银错云纹及兽纹的铜洗上的一对正要跃入水中的蛙,这些作品表现动物的动作都很真实。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银兽首、龙首,辉县出土的车辕首的兽头形饰物,都采用夸张的手法。并善于利用金属的不同色泽进行装饰,而获得生动效果。
战国时代的绘画性作品中,以长沙出土的《帛画》作为已知的第一幅绘画,为最重要。
画的内容,据郭沫若的研究,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性,在象征善与和平的凤鸟同象征恶与灾害的独脚夔进行的斗争中,祈祷凤鸟获得胜利。那妇女侧影姿态的优美,显然是很引人注意的。其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战国时代绘画艺术水平的作品,有故宫所藏《水陆攻战纹铜壶》和辉县出土的刻纹《燕乐射猎铜鉴》以及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上的奏乐、射箭、宫室景象及九种战斗场面。长沙出土的彩画漆奁上,有树木、奔驰的车马、狩猎等景象。说明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构图能力。其他如金银错的狩猎壶及铜鉴上的车骑、动物等景象,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绘画的一般水平。
在工艺美术范围中,漆器工艺有显着的成就。除了上述的绘画故事人物的漆奁以外,长沙出土的漆盾、神鸟盘、三凤及二凤盘、彩漆画案及拭,都是现存的最早的完整的作品。用麻布制胎夹苎技术已很普遍,涂漆匀洁,颜色(红和黑)鲜丽。图案构图极为巧妙精美,线纹或细如发丝,或匀称厚重,描绘技术也达到高度水平。战国漆器图案和铜镜图案,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玉石工艺也有杰出的表现。洛阳金村出土的玉佩、玉壁及各种动物形玉饰,辉县出土的大玉磺、雕金镶玉嵌珠银带钩和玉鹦鹉,技术精绝为古代玉器工艺之冠。金村发现有玉石工艺的半制成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制作过程。但古代制玉的技术,对于我们仍是一个谜。战国时代玉器工艺中体现了图案造型中一些基本规律。
战国时代的陶器,在形制上有自己的特点,一部分是模仿铜器的,和铜器造型相同;但在陶质上有显着特点的作品,还没有发现。战国以前的灰青釉硬质陶豆曾在洛阳发现过一对,战国时代如何继承发展,尚无所知。战国陶器上的彩绘装饰是有独特风格的创作。辉县赵固区和洛阳烧沟附近,都发现彩绘陶器,尤以后者在白粉底上运用红黑二色,极优美活泼。另外,两地也发现有在陶器表面上进行研光的暗纹装饰,多是简单的几何纹组织,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战国时代的装饰图案,在青铜器、金银错器、漆器、玉器和陶器上,流行着一种共同的纹样构成的方式,即连续的带状不断镣绕回旋,前后重叠变化,其上附以小圆涡形,充分发挥虚实对比的效果及曲线的方向感、运动感。其取材有龙、有蛇、有凤、有云,有单纯的带形,或演变成纯粹的图案构成。处理方法也因制作材料、技术条件及装饰部位而有所不同。但此一构成方式是战国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