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儿子上幼儿园一个月了还是非常排斥
01我是妈妈,你的焦虑我都曾亲历
每年的开学前,我们都会去新生家里家访,孩子的年纪在三岁左右。面对老师的初次到访,家长们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家长是淡定从容的,有的会有一点点紧张,还有的会有各种担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可以用“夸张”两个字来形容。那时的我,可以被确诊为“开学焦虑症”。
孩子上幼儿园前,我照着书本研究如何选择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让他顺利走过过渡期,甚至连穿什么衣服不会给幼儿园老师带来麻烦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再后来,我几乎走遍了所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去做前期考察工作。
即便准备的如此充分,当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和先生还是一整天都沉浸在想念、担心和焦虑的情绪中,我在午睡时间还专门跑回了幼儿园去看孩子有没有哭。
入园期,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呢?有几件法宝可供您参考。
选择满意的幼儿园,信任是缓解焦虑的基石
在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之前,作为家长很有必要去到目标园所进行实地考察。首选那些口碑不错的园所去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园所的办园理念、室外活动场地、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饮食卫生等等。当然,也可以通过朋友推荐,找到适合孩子的幼儿园。
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考察呢?这是家长与幼儿园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第一印象很重要,家长选择了某个幼儿园就意味着,你对这个幼儿园第一印象还不错,有好感。
在你的孩子正式入园之前,你就会把你对幼儿园的信任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对幼儿园产生信任感,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亲子共读,让孩子对幼儿园抱有美好的憧憬
《我爱幼儿园》、《幼儿园的一天》、《汤姆上幼儿园》都是比较适合入园之前亲子共读的绘本。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看这些绘本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经历,可以是有趣的、搞笑的、伤心的……也可以是是对自己幼儿园生活的幸福回忆。
这些工作可以在孩子正式入园的前一个月就做起来,慢慢地渗透给孩子,让他们知道:
哦,原来上幼儿园就是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哦,原来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哭鼻子;
哦,原来去了幼儿园还是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
提前入园,适应新环境
通常情况下,很多幼儿园都会在开学之前就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如果家长已经确定了入园意向,那么不妨多带着宝贝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即便是在正式入园之后,很多幼儿园也会允许家长陪同几天。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在幼儿园里转一转,熟悉幼儿园的整体环境,熟悉带班老师,熟悉幼儿园生活的一日节奏。也要适时地给宝贝信心:
“哇,宝贝,你们的幼儿园真好玩,爸爸妈妈都想来了!”
“哦,我的宝贝长大了,都可以上幼儿园啦!”
“哇,你们老师好温柔哦,像妈妈一样啊!”
……
02孩子长期无法适应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长期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原因有很多:年龄、亲子关系、安全感、家长的状态、独立自理能力、是否受到伤害……无论原因是哪一种,都需要家长与老师积极沟通,同时观察和倾听孩子,找出答案,对症下药。
年龄
正常情况下,孩子要满3岁才可以入园。近几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国家对托幼开始重视,很多职场父母也会选择在孩子三岁之前就去寻找合适的托幼机构。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在《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幼儿园吗?》一书中指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
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
在我接触过的三岁之前入园的孩子,他们的确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岁前的孩子,仍然需要在家庭一样的氛围中被温暖包裹,如果家长在无奈之下选择送还不到三岁的孩子入园,那么这很可能是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原因。
这就是需要家长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给孩子更多的接纳和爱,同时也建议选择一个小班额的,像家一样温暖的托幼机构。
家长的状态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的孩子也到了入园的年纪。入园一个月后,朋友跟我讲不知道为什么,她送孩子的时候,孩子总是会恋恋不舍、大哭大闹,可是爸爸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走进幼儿园。
这里说到的“焦虑”其实并不是孩子的,而是家长的焦虑。同样一个孩子,不同的人送的时候,孩子表现不同。
6岁之前,孩子的整个身心都是跟妈妈在一起的,他(她)会觉得自己就是妈妈的一部分,没有办法明确分辨出妈妈和自己。在这一时期,妈妈或是身边成人的情绪、态度就会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先观察一下自己的情绪,自己在送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会有舍不得、不放心、担心的情绪在,如果有这样的情绪在,孩子就自然会被传染。如果妈妈能够做到轻松自在,孩子也会以相应的姿态回应你的。
是否受到伤害
有些孩子在入园之后,会跟家长说:不喜欢幼儿园、不想去幼儿园,甚至会在幼儿园门口大哭大闹,不要爸爸妈妈离开。
有些时候,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过渡阶段。毕竟,在幼儿园里,老师需要同时照顾很多小朋友,原本在家被那么多人关注的孩子会突然觉得自己的关注度下降了。
在幼儿园,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时期,孩子会突然有一种“被约束”“被束缚”的感觉,自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只要多跟孩子一起聊聊幼儿园的开心事,多从正面去引导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孩子的确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或是受到了伤害。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轻微的事件家长可以抱持着信任的态度主动与老师沟通,比较严重的事件家长需要及时和园方取得沟通,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到孩子,把孩子受伤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03孩子,是治愈我们焦虑的一剂良药
担心孩子哭闹没人理,担心孩子被欺负,担心孩子遭老师冷眼,担心孩子睡不着觉,担心孩子吃不饱饭……
初为人母的焦虑我都经历过,所以,我会说,你们的焦虑我都懂。在刚刚做老师那会儿,我也有身为老师的焦虑。
我曾担心班上那个调皮的孩子以后无法融入社会,
我曾担心班上那个不善表达的孩子遇到社交障碍,
我曾担心中途转学的孩子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我曾担心闹别扭的孩子们不会再玩到一起,
我曾担心我自己没有能量去带领孩子们越走越好……
但是,当我真正用心地去观察孩子,当我不断地去从孩子身上学习,我发现,所有的焦虑都是有药方的。
不知道过去了多少个有些焦虑的日子,那个调皮的孩子已经可以很好地融入这个大家庭了,那个不善表达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一套迂回又智慧的表达方式,那个中途转学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新伙伴,那些平常日子里的小别扭小矛盾都瞬间化解。
㈡ 孩子特别排斥幼儿园,也应该怎么办
孩子排斥幼儿园怎么办你不要担心,孩子送幼儿园哭闹都是正常现象,这是孩子年龄上的一个重要分界,开始注重自我的发展,也知道想办法做自己愿意的事或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把握好一个原则——强迫和开导相结合。因为孩子已经懂得了一些道理,和他讲道理他也会听的懂的,所以以开导为主,顺便给些鼓励的政策,但一旦决定下来就要稍加强迫的手段了,不要给孩子一个印象:只要一哭一闹就能达到心愿。
另外你也要深入调查,随时抽查,看看幼儿园的环境是不是真的适合小孩子生活学习,不定时看看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很和善,所以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是不是老师和环境的原因,如果这样,那还是换一个幼儿园再去了。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方法有:1、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学习本领的地方,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2、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3、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4、主动和老师接触,使孩子在入园前能认识老师,并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只要引导有方,相信孩子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的。
祝你家宝宝上幼儿园顺利,全家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㈢ 当孩子不愿听父母话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第一,家长必须要明白一件事,和孩子说话不能太随便,要讲究良好的心态。
1、不要认为孩子是你生的,你就可以随意摆布孩子。在很多时候,家长会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我就有权力随意对待孩子。也正是你这种“霸道”作风,让你在孩子面前随心所欲,细观察不少亲子关系特别紧张的家庭,家长大都是缺乏尊重孩子平等家庭地位。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是否听过三个反抗期?从2-4周岁开始,孩子就步入了幼儿第一反抗期,如果你对待孩子的态度是简单和粗暴型的,那一定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根本没有办法正常管教。包括7-9周岁和12-16周岁的第二和三反抗期亦是如此。
3、家长说话时要放慢语速,让孩子充分理解你的话。我经常观察一些家长和孩子对话的情景,有时让我非常吃惊,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只顾自己说,而不顾及孩子是否真正能理解话的意思。因为我经常做家庭教育案例咨询工作,经常会观摩家长和孩子对话的过程,当我让家长把说话语速放慢时,再看孩子倾听时就容易保持专注。如果家长说话时语速过快,即便给孩子下达完指令,孩子也不知道到底干什么,或者按着怎样的要求去做。当孩子做不好时,家长再批评孩子,就容易引发孩子对父母的反感。
㈣ 宝宝不想上幼儿园怎么办排斥强烈
你好,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例如: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3、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4、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5、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赖在床上不起,对父母撒谎“我今天肚子痛、头疼,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干脆拿哭闹作为杀手锏,不肯让父母离开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坚持送他去入园,可以先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状况,找出他不愿意入园的原因。
㈤ 为什么越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越不听
为什么越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越不听呢?
其实很简单道理只是道理,是别人的经验总结,如果对此没有深刻的认知,那么道理只是一朵轻飘飘的云,人们并不会太在意。
所以我选择用实践去证明,儿子读小学之前一直跟着奶奶,老人精力毕竟有限,孩子疏于管教,不好好听课,学习也不太理想。有一次,被老师请“喝茶”,老师特意交待,要“智取”。于是带他去吃汉堡,从汉堡店出来,门口有一为乞讨的老者,儿子问“妈妈他怎么不回家啊?为什么睡在这里?”“因为他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不认识字,不知道家在哪了,也不知道怎么走,找不到家,找不到他的家人。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将来也要过这样的生活”我还让他试着向路人张口要吃的,要钱。儿子愣在那里,过了一会,他就放弃了;又试着躺在地上?
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就容易引起对方心理的不耐烦和逆反。
我们小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考试没考好,父母刚说我们两句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有愧疚感的。
可随着父母不断地批评,讲道理,我们会渐渐变得不耐烦,不再听的进父母的话。到最后,甚至可能会有逆反的心理,不想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了。
这就是超限效应,道理讲得多了,不仅无效,还容易起反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道理只是道理,除了反复提醒孩子你做得不对,应该改正外,没有给孩子切实可行的帮助。
比如孩子爱玩手机,我们反复跟他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影响专注力,你不应该玩手机。”可能孩子也知道这些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啊。
所以对孩子来说,这些唠叨不仅没用,还提醒他他做的不对,很失败,这只会让他很沮丧,自然不愿意听了。
最后,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讲道理是纯语言的灌输,太抽象了,不容易理解,所以光讲道理也没用。
也许你会说,不讲道理,那怎么让孩子改呢?方法还是有很多的。
首先,我们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他解释原因。
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比如要他刷牙,就把细菌和牙齿比做人。能形象地表演出来,或者给孩子读相关的绘本就更好了。
其次,要多给孩子信息,帮助他判断。
比如吃糖,如果我们光讲吃糖的坏处,孩子就不会服气。可以把好处和坏处都和孩子讲一讲。
好处是味道很甜,吃了很开心。坏处是容易蛀牙,让牙齿长洞。容易生病,生病要吃药,去医院检查,会很不舒服。
我们给孩子的信息越全面,他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我们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发展特点。 比如小宝宝爱吃手,一岁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撕纸,这是由他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就像我们饿的时候想吃东西一样,靠讲道理没用。
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给他的行为树立边界。比如洗干净的牙胶或者手可以让他吃,其他东西收到他看不见的地方。
给他软球鼓励他扔,但约定其他东西,比如手机、玩具不能扔。这样孩子就比较能够做到了。
着名思想家卢梭说,有3种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分别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其中尤其是“讲道理”,这一教育方式很受大多父母推崇。但渐渐地人们发现,讲道理对于教育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收效甚微——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可能很多人刚开始当妈妈的时候,跟每个教科书式的妈妈一样,温柔的对待孩子,大声说话都怕吓着孩子。可是,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压根没用!
面对娃各种不配合行为,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妈妈们可能内心提醒自己要耐心、要冷静,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开吼....
其实很多妈妈都没有意识到,根本没有必要跟娃讲那么你要怎么样你多大了,还这么不听话的大道理,因为越讲,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听话,自己也会越来越不耐烦。
有人就诉苦,说她6岁的女儿相当叛逆,还没到青春期,现在就什么事儿都和她对着干,她苦口婆心地跟女儿讲道理,可女儿却偏不听,惹得她常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女儿不对,但真是被小家伙气得不知如何是好。
家住四楼没有电梯的小区,女儿特别喜欢这样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抬起向下溜。她看到楼梯扶手常年没人擦,会把衣服弄脏磨破,便严令禁止女儿这样做。但每一次下楼时,孩子又屡教屡犯,她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后来女儿当着她的面不会再犯了,但是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的…
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没有半点效果,就应该立即停止。
孩子喜欢那么下楼,很简单,回家找上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听完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怎么就没想到呢!
怎么就光想着给孩子讲道理了呢?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固有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就会好得多。
一个人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往往就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
为什么越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越不听?
当今 社会 ,善于讲道理,喜欢讲道理的人比比皆是,各种看似很有道理的大道理满天飞,而很多人,包括孩子,他们缺的不是道理,而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思路。
给孩子讲道理,一般都是要好好学习,学好了将来有什么好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意义,学好了有本领,能过上好生活的意义等等。实际这些道理孩子听了无数次了,孩子也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但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没有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受到的是痛苦和无奈,所以很多孩子宁可不要美好的理想,先摆脱现实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反复讲那些大道理,孩子只能是更反感。
解决的重点是让孩子找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感觉,让他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信心有了,在不断强化,孩子就会慢慢的不怕困难,踏实学习了。
其他方面,也不是讲道理解决的,不采用正性强化的方法,多认可优点,淡化缺点,或者策略的指出问题,孩子能接受,改的就快。
为什么你越是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 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 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卫生间不注意关门,孩子经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来,孩子不听,非跟进来不可。妈妈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效果,妈妈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着,或正在看电视,妈妈想悄悄地溜进卫生间时,他不知为什么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讲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很快判断出来,尿裤子不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和家长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么接下来家长问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择喜欢妈妈高兴。就像父母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愿意讨好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很少有孩子会选择要妈妈不高兴。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 对一个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他体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妈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行,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 “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我几乎不相信哪个幼儿会继续选择让妈妈不高兴,只要他选择了明天要妈妈高兴,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最意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 妈妈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卫生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是个 游戏 ,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 游戏 时间;当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觉妈妈内心没有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妈妈不高兴。 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感觉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1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2 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3 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换位思考,如果一个人在你耳边一直说说说,尤其在你犯错误而且很懊悔的时候,或者大道理你也都懂的时候。你还愿意认真听吗?很明显,不会。人都会对外来消息有一种本能的反应。如果别人说的你不懂,你会刻意认真的听,有时候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如果别人说的你都知道,那么你潜意识里就会告诉自己我知道,我知道。外在表现就是你的不耐烦了。
现在小孩子的悟性很高的,实际上他们的交际圈子比我们还广。除了学校,还有各种兴趣班等,接触的人可以说比我们大人要多的多,了解的东西自然也多。所以说,你一直在他耳边说他懂得,他自然就会不耐烦。
想想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气候,那个时候孩子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会很认真的听你说呢?
㈥ 幼儿园孩子听不懂话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够听懂父母的话,在正常情况下(即孩子没有听说方面的障碍,如,耳聋、口吃等),那么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在干扰他——
·家庭用语不规范
在家里,大人的语言一般比较口语化,而在幼儿园,老师使用的是规范语言。他进入幼儿园以后,往往不能理解“小便”(撒尿),“起立”(站起来)。
解决方案:平时在家里,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说说规范的普通话。让孩子从小习惯倾听和使用规范的语言,这对于他适应学校生活,有效学习非常有利。
·方言使用频率高
有些家庭中,方言的使用频率很高。那些平时所听所说基本上都是方言的孩子,往往不能将老师说的普通话指令与自己所熟悉的方言联系起来,这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解决方案:如果家里面方言使用的频率比较高,那么你应该每天额外的抽一段时间,给孩子增加使用规范普通话交流的机会。
·不能适应集体倾听
在家,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基本上是“一对一”,因此,孩子初入幼儿园,往往不能立即适应集中听老师说话的生活,主要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解决方案:在家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参与对话和集体交流的机会。如请邻居家的小孩到家里来做客,一起听大人讲故事,提问回答做语言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要创造让孩子在集体中倾听和发言的机会,家长之友《报告!宝宝听不懂老师的话》。
·孩子排斥陌生环境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陌生情景,而孩子与老师的关系也是一种陌生的关系,有些孩子会因此在心理上出现排斥的现象,往往不能立即进行语言交谈;理解能力方面,表现出不明白;在行动上,也会出现消极、排斥反应。
解决方案:对于这样的孩子,你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让他多和孩子说说话,交流感情。并鼓励和帮助孩子与同班同学一起做游戏,交朋友,组建消除孩子对老师和环境的陌生感。
此外,你还要不断发掘孩子乐观、合群的个性特点,多多带孩子出席一些社交活动,如家庭聚会、同事聚会、亲子活动等各种集体活动,在接处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和集体交往的能力,这对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是绝对有效果的。
·孩子的语言兴趣点不同
不同孩子的语言兴趣点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孩子只喜欢说,有些孩子只喜欢听……所以听到老师指令以后,不同的孩子,反映也不一样: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怠慢,有的孩子则表现的积极。这和孩子的语言点,行为操作关注度,友好交往关注度和学习活动关注度都有关系。
解决方案:你要提高孩子对于听、说的兴趣。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然后就故事内容问孩子一些问题。或者让孩子复述故事。此外,你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旅游,看画展,听音乐,在和孩子一起看、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扩大他的知识面,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视觉,听觉和表达能力。
·孩子比较内向
面对老师的指令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有时候也与性格有关。有的孩子开朗、外向,善于表达,一听到老师发出指令,马上就能做出反应,而有的孩子明明心里知道答案,却嘴上偏偏不说,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比较内向。
解决方案: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应该多带他外出交往,多和同龄小伙伴做游戏。让孩子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也可以使孩子对生活、事物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词汇,新语言。
以上分析的是非病理引起初入园孩子理解能力差的原因,那些由于听说障碍而导致在理解能力上有问题的孩子,建议父母最好孩子带孩子去有关医院做系统检查治疗。
㈦ 为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听妈妈的话不听爸爸的话
万维钢 精英日课(第一季)网盘资料。中国出版业有一个秘密,“万指数”。就是只要万维钢讲过的书,必是好书、必能大卖。在这一季,你可以收获《未来简史》《巨人的工具》《B选项》《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盗火》《巅峰表现》等好书的万氏解读。即使你读过原书,再听万氏解读,你也会觉得:“不,我没读过。”
课程目录:
日课加餐(共13讲)
特别放送(共12讲)
现代世界(共65讲)
精英思维(共77讲)
.....
㈧ 小孩排斥上幼儿园怎么办
1、引导孩子接受新生活
分离焦虑是孩子经常会出现的情绪,比如妈妈就上个厕所,孩子就哇哇哭了起来找妈妈,其实,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需要通过哭闹来引起家长的保护。面对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们更需要有耐心去引导,并且传递正确的情绪。
首先,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中的老师们会跟妈妈一样爱你,而且在幼儿园中,你可以交到很多的好朋友,比自己在家中要有意思的多。除此之外,平时家长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关于幼儿园的视频,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好奇心,其次,很多的幼儿园都有线上教育,可以帮助家长们解决孩子入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2、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你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吃饭、上厕所、睡觉、穿鞋子等等,因为幼儿园中的孩子非常多,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他们是心里会产生自卑感,况且老师也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能够好好照顾自己,会减少孩子和家长分离焦虑,记得当初我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会好好吃饭被老师表扬,从而让我的孩子更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了。3、参加早教班,培养宝宝对课堂和集体的感觉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使用幼儿园中的生活,父母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区旁边的早教班或者兴趣班,让孩子多多体会里面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各项能力,还能够锻炼和父母分开之后如何生活,更早的去感受集体生活,这些都为孩子将来上幼儿园打下良好的基础。4、上幼儿园就要让宝宝认识幼儿园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给孩子多讲讲或者看看关于幼儿园的绘本,让孩子心中有个概念,比如我们可以陪孩子看《我爱幼儿园》,从绘本上了解幼儿园中的生活,先让宝宝对幼儿园提前有个初步的认识,也为孩子真正步入幼儿园之后生活有个提前的预演。
㈨ 3岁孩子对幼儿园有排斥情绪,怎么讲道理也不听。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不喜欢待在室内,他不喜欢老师管他,他不喜欢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他不喜欢离开家。
孩子刚上幼儿园,很多都会排斥幼儿园,哭着闹着不愿意去上,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做的恨心一点,你不能说孩子说不去咱就可怜他不让他去了,你不能说孩子一哭闹你就马上又跑回班级里把孩子抱出来领回家了。
孩子上幼儿园,就是从家的象牙塔走出来,开始他自己的人生旅程,而做为父母的你们,只能狠心点让他往前走,在他缩回来的时候你还得狠心把他推回去。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就觉得孩子跟干了啥辛苦事情一样,然后孩子放学以后就带着孩子各种补偿,孩子要啥给买啥,孩子想干啥就干啥,这样就导致了孩子更不想上幼儿园。
因为在晚上他又体会到了那种他为王的感觉,他又找到了被所有人迁就所有人顺着的感觉,他喜欢那种想干嘛就干嘛的日子,所以才会更加不想去幼儿园。
当初小可大宝班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明明在学校玩的很开心,但是过了一个晚上又哭着不愿意去学校我了,后来才知道,家长每天晚上都带着孩子去他想去的地方,超市,游乐场,孩子玩的太高兴了,家长就想着是在补偿他,结果孩子就不愿意上学了。
应该很多家长都跟你说过,其实你狠心一点啥事没有,你狠心把他扔到幼儿园,他哭一会儿,就玩的嗨了,你晚上把他接回家,还是照常生活,不会因为他上了学就迁就他,不会总想着买好吃的好玩的补偿他,他觉得回家还是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有落差了。
还有就是你需要一直的告诉他,像他这么大的孩子人家全都去学校了,即使他不上学也没有人跟他玩了。
㈩ 幼儿园每天会发布背诵任务,可孩子非常抵触、不愿意学,怎么办
我是宁老师,我来回答:
幼儿园每天发背诵任务,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1,发背诵的任务与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不符 。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经过三年的生活养成好的习惯。打下人生良好的基础。让孩子们玩儿得开心。而从来就没有什么背诵的任务。所以让孩子去背诵内容,是错误的 。
就算是需要让孩子知道一些国学基础,也不能强迫幼儿园的孩子,大量背诵。
学国学,要寓教于乐,在说唱跳中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而不是发作业,让学生们背诵,这样只能增加孩子对于古诗词,甚至对于国整个国学的反感。
2,孩子抵触是对的。因为它合乎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不爱玩儿,而喜欢死记硬背。背的多的孩子,不一定是将来有出息的孩子。
而会玩儿的孩子。很可能是有出息的孩子,而且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记得好像是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培养孩子,如果不会玩儿,将来连工作都找不到。不会玩儿,不爱玩儿,只会背书,应该就属于书呆子一类的了。就算考试的分再高,也是,高分低能,没有什么出息。
孩子就是要玩。玩各种 游戏 。动手动脑。在这个过程中,他用的是发散思维,而不是集中一点的去固定的背诵死知识。
不但要在室内玩,还要到郊外去玩,到野外去玩。 这样的孩子才有见识。才会有很强的生存生存能力。
所以我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不背就不背了,让孩子尽情的玩儿吧,放手让他玩 。
我是宁老师,专注幼儿和青少年教育,欢迎关注我
幼儿背诵有很多的好处:
1、可以积累知识;2、增强语言、词汇的积累;3、增强记忆力。
如果孩子出现抵触,不愿学的情况,可以试试以下做法:
1、首先,家长不能强迫,更不能责备孩子,这样会起到逆反作用。
2、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提高孩子的兴趣。
3、家长可以参与进来,让孩子做小老师,教家长读,监督家长背诵,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
3、当孩子有进步时,即使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正在经历着,虽然我们这里的幼儿园老师没有每天发布背诵任务,但是也让在假期内背诵十首唐诗。
当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我想起了之前上的幼儿园,老师要求家长每天带孩子阅读简单地绘本,并录视频打卡。
孩子一开始念得不好,我就让她再重新录一遍,三番五次后,孩子越来越反感读绘本,一听要录阅读视频,就会各种不配合,还发脾气。
觉察出孩子不满情绪的我就说,“妈妈保证只让你念一遍,不管读得好与坏,我都不再录第二遍”,听完我的话,孩子很配合的就完成了。
虽然相较于群里其他孩子流畅地读完绘本地表现,我家孩子读的磕磕绊绊,还需要我时不时地提醒一下,但是我说到做到,一遍过后不再强迫孩子录第二遍。
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关掉手机,没有任务,没有要求,和孩子一起轻松自在地读她喜欢的绘本,那个爱阅读的宝宝才又回来了。
所以,孩子抵触,通常是父母采取的方法不对,过于任务化了。
父母不要一味的只想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忽略了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所学的内容,而非表现优秀。父母要明白,主体是孩子,不是作业。
所以,我选择做一个有点跟不上节奏的家长,因为不想为了学习任务,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允许孩子只念一遍绘本的我,当孩子表现不佳时,我就把错处都揽在自己身上,私发微信给老师说,“抱歉老师,我让孩子念了好几遍,还是念得不太熟练,我会继续督促孩子的。”
这样做,既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又不会给老师留下一个父母懈怠且不配合工作的坏印象。
同理,这次老师布置的背诗任务,我就没对孩子说,这是老师布置给她的作业,而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背诗任务。
1.背诵是父母的任务
建议父母把背诵唐诗完全当作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只要求自己背诗,对孩子不做任何要求。
比如:我把背诗当作是一件与孩子无关的自己的事情,每天醒来之后,我都会大声朗读几遍选好的唐诗,然后会在不同时间段(上午、下午、晚上)重复背诵三到四次,巩固一下,就不再背诵,也不要求孩子背诗。
2.对孩子欲擒故纵
有时候,我会假装自己背得不熟练,央求爸爸听我背诵,帮我指出来背得不对的地方,但从来不央求孩子听我背诵,在这件事上,完全当她是个小透明。
当孩子提出也想要背时,我就假装为难的说,“这是大孩子才可以做的事情,小朋友需要等待”,被拒绝的孩子更加来劲要求背诵时,我就挑一首简单的《咏鹅》让她背。
当孩子背完以后,我就特别惊讶的说,“你居然能完成大孩子的作业,你是怎么背下来的呢?能不能教教我,让我也能快速背诵下来完成老师的作业。”
就这样一来二去,孩子背诗的热情被点燃起来。
3.营造良好的氛围
孩子看我每天都高兴地背诗,终于忍不住地问我为什么要背诗,我回答说,“因为我喜欢这些美妙的唐诗,我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把它们都好好背诵下来。”
在我不露声色的引导下,孩子也觉得唐诗背诵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就不排斥背诗了。
慢慢的,孩子偶尔也会跟着我背,毕竟唐诗朗朗上口,孩子记忆力又好,听得多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背诵完唐诗了。
遇到孩子抵触,不愿意学的时候,父母要多想办法去无痕引导,而不是强制要求,否则,引起孩子的反感后,破坏了学习兴趣,反而得不偿失。
愿我的建议能帮到你。
END
我是一位宝妈,尤其是现在的疫情阶段,孩子的幼儿园也会安排一些学习的任务,让孩子完成,对于您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首先父母可以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和孩子说,幼儿园老师最喜欢爱学习的小朋友了,而且学很多知识,也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情,会让人很佩服你的,你想成为让班级里小伙伴都竖起大拇指的人吗,如果想、这些任务要完成哦!
其次父母可以看看幼儿园要求背诵的内容,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你一句我一句,像做 游戏 般的让孩子来掌握,这样不会让孩子觉得的枯燥。
最后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比如第一次孩子表现好,背诵的也不错,父母尽量的多鼓励,让孩子得到表扬,更喜欢背诵。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亲爱的家长,我必须要说孩子是没有问题的!!
根本在于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上出了可怕的问题,正如问题本身所折射的正是这家幼儿园在毁灭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0-5岁是形成性格和天赋养成的敏感期,极其珍贵和短暂,他们会对自己发生兴趣的事物投入成人无法想象的专注力,并影响孩子一生性格的养成。然而这一切是很难被粗心的家长和老师所体会的,也同时正在被这所幼儿园的作业方式给阻断了。
成人和幼儿园的老师在面对孩子所处的这个时期,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舒适、安静、平和、整洁以及心灵可以明亮的环境和氛围,凡事请孩子自己多动手、参与各种活动,独立完成,成人和老师仅仅需要安静的在旁边仔细观察他们的意识和行为,仅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即可,并严格做到的不要妨碍和打断孩子的“工作”。
成人切不可遇事对孩子提要求、下指令,更可怕的是在幼儿园阶段布置背诵的功课,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和抗拒,会让孩子拒绝去幼儿园,因为孩子的内心仅能感知到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能承受任何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混乱的,这样会阻断孩子独立认知世界的意识和精神。更可怕的是时间长了便会精神受到压抑,产生逆反和情绪失衡,如哭闹、大叫、打人等一切不良反应都是他们本能的抗拒和对成人的控诉,这也是孩子仅有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在孩子敏感期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我们成人就犯下了影响孩子 健康 心理发展的一生的罪过。如果因为我们的无知忽略了对这个宝贵阶段的呵护,时间会让孩子来惩罚我们。
亲爱的家长和老师,请一定读一点孩子成长的心理书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精神和意识的发育阶段和过程,哪怕就一本!这个阶段太短暂珍贵了[祈祷],我衷心祝福我们的孩子在您细心的呵护下 健康 长大。
跟孩子一起背,互相提问
多加引导 不要逼迫他 你可以多询问他的意愿 也可以让他自己计划一个学习时间
完成就要奖励这种方法不可取,树立正确价值观,快乐学习!
兴趣需要慢慢培养,孩子不喜欢可以在家里自己以有趣的故事带动小孩子的兴趣,慢慢孩子就会有兴趣。
宝宝不愿背诵,家长可以多培养宝宝的学习习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