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脉动两极之间所含地理知识
地球脉动系列片之1:两极之间
主要内容:
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莫过于地球的两极,这里环境恶劣、极端寒冷,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依然可以看见生物的存在,这里的动物们用自己的存在诠释着生命的奇迹。
‘贰’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两极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历史 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识点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欧洲:导致柏林危机和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在亚洲:表现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冷、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的分裂:(冷、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冷、美洲)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5)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二)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 科技 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 国际 环境。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 政治 、经济、 军事 措施 ;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 思维能力 ,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 收集 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 课前预习 ,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 教育 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两极世界的形成同步试题
1.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 资本主义 制度的稳定,阻止欧洲国家激进的社会变革
B.为了销售美国国内大量过剩的产品
C.为了帮助欧洲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
D.为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控制欧洲
思路解析:美国之所以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企图将欧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从而更好地控制欧洲。
答案:D
2.杜鲁门主义的特点是( )
A.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B.遏制共产主义,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C.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D.秘密干涉与公开干涉相结合
思路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因此B项中的公开干涉各国内政不符合题意,C项是目的,D项说法太笼统。
答案:A
3.杜鲁门主义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实现反苏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关键是明确“一个胡桃的两半”的含义,实质上是指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的关系。前者侧重政治,后者侧重经济,与军事无关,B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B
4.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9年 B.创始会员国有12个
C.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D.缓和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所以它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5.下列关于美苏“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美国霸权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会主义 国家为对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样性特点 D.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战”政策是在欧洲地区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包括欧洲国家,还包括亚洲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6.下列有关杜鲁门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B.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供了依据
C.使东欧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是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的宣言书
思路解析:A、D两项实质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供了依据是考查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关系,都是正确的。
答案:C
7.美苏全面“冷战”的主要阵地位于(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战”主要在欧洲地区推行,但美苏的对抗与冲突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解题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C
8.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说明( )
A.美国仍然掌握着战略优势 B.正义力量取得了胜利
C.苏联势力局限于欧亚地区 D.古巴参与了“冷战”
思路解析:苏联最终撤走导弹,说明苏联作出了妥协,反映出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手中。两国在古巴的军事对抗不存在正义问题的探讨。
答案:A
9.下列关于“冷战”对国际关系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B.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维护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思路解析:其中C项前半部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维护了世界和平”是错误的。
答案:C
10.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 B.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紧张
C.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 D.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时,要选择与材料最接近的答案,这二人说的话表明美苏两国在相互敌视,国家关系紧张,并没有提及军事冲突问题。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的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 命令 ……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有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为什么?
思路解析:丘吉尔的演说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呼吁资本主义世界提高警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由孤立主义到干涉欧洲国家事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利益角度讲,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
参考答案:(1)进行反苏宣传。
(2)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
(3)不是。理由: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2. 2017高考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3. 当代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4. 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5.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6. 高中历史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试卷
‘叁’ 两极地区的奇妙小知识
南北两极地区最奇妙的就是冰,都是极寒温度最低能达零下94度,偏偏企鹅最喜欢。两极都地球表面几乎不动地,极昼、极夜是不是很奇妙。
‘肆’ 为什么地球两极的磁场最弱,为什么磁场是从两个最冷的地方开始的,而不是从赤道一头到另一头
因为磁体内部磁力线,都是垂直磁体内部两个磁极产生的磁场平面,也就是地球内部的磁力线都垂直赤道。但是地球是球体,这样只有赤道的磁力线最多,磁性最强,因为赤道平面的面积最大。而越往两极,因平行于赤道平面的面积越来越小,尤其接近两极时,平面面积更小,而磁力线在磁体内部不会拐弯,使穿透两极的磁力线更少。所以地球两极的磁场最弱。因为两极的磁力线是贯穿赤道中心,即最长磁力线的两端,即地轴,所以磁场是从两个最冷的地方开始的,而不是从赤道一头到另一头。也由此,由于赤道磁性最强,才与赤道离心力产生互补,使赤道与两极的重力达到可以忽略程度。
‘伍’ 地理小知识
天气谚语知多少
1.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这里说的钩钩云,是指钩卷云。这种云一般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出现这种云以后,如果云高逐渐降低,云层变厚,说明低气压已接近本地,天气将要转为阴雨。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出现一种鱼鳞状白色小云片,常常排列成行或成群,这就是卷积云。卷积云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从卷云、卷层云变化而来。这种云往往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随着低气压的迫近,将出现阴雨或大风天气。
“日枷风,夜枷雨”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枷就是晕,是日光或月光穿过冰晶结成的卷层云,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内红外蓝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方,如低气压逐渐移近,云层将依次转变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接着就下雨。又因为在比较强的低气压区里,风力比较大,所以有这种云出现后,预示将出现有雨有风天气。另外,夜里的卷层云越厚,月枷里的星星越是看不到,表示低气压越迫近,所以还有“日枷风,夜枷雨,枷内无星连夜雨”的说法。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落黑云长,半夜听雨响”
这些谚语都是说在日落时,从西方地平线上有乌云升起,遮没落日,当天半夜就要下雨。还有“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和“乌云接日头,天旱不发愁”的说法。前者没有肯定半夜就要下雨;后者只讲要下雨,没有讲明下雨时间。总之,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要下雨的,但下雨的时间还得作具体分析。出现这种现象会下雨的原因是:在温带地区的天气系统,都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日落时西方升起了乌云,表明西方的阴雨天气系统正在向本地移动,所以半夜后就将下雨。但是在观察时要注意区分“乌云接得高,明天晒断腰。”“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这两句谚语是说虽然西方乌云接落日,但是乌云下部脱空,露了青天,太阳落下去时,仍可从云下露出。这表示那里乌云趋于消散,明天仍为晴天。
“炮台云,雨淋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早上馒头云,下午雷雨淋”
早晨地面温度低,低层空气稳定,一般不会产生对流云。如果清早就出现馒头状的积云或中空有堡状的高积云,表示空气层已很不稳定,到了午后,地面温度升得很高,低层空气受热上升,加上中层空气不稳定,很容易产生积雨云,下雷雨。所以早晨出现了这种云,预示下午将有雷雨。。
“棉花云,雨快临”
“朝有破絮云,下午雷雨临”
象棉絮团一样的云,叫絮状高积云。有这种云出现,说明中层空气不稳定,到了下午容易产生雷雨。
“云交云,雨淋淋”
“云相磨,雨成河”
“云相交,大雨到”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锋面附近,因为锋面以上吹南风或西南风,锋面以下吹偏北风或东北风,它们各按自己的方向带着云流动,从地面上看,就有“云交云”的现象,而在锋面附近都是下雨的,所以“云交云”预示着要下雨。
“瓦块云,晒死人”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或鲤鱼鳞片一样的云,多数在三、四千米的高空排列成行,空隙间露出蓝天,阳光可以透过,这种叫透光高积云。这种云多出现在高气压的范围内,空气层稳定天气少变。所以出现了这种云,表示明天仍是一个晴天,可以晒谷。
“乌头风,白头雨”
夏天浓积云的顶部仍为水滴所组成的黑色云体,而积雨云的顶部是白色的冰晶结构。浓积云一般不会下雨,但当云体经过时,有时刮大风;而积雨云一般都有雷雨。所以看到“乌头云”移来,将有一阵大风,而“白头云”移来时,就将下雨。
“江猪过河,当夜滂沱”
“江猪”是指雨层云下的飞乱云,云体支离破碎,活象一群群小猪仔。“滂沱”形容大雨的意思。飞乱云是在有雨点从雨层云中降落时,因云外的温度比较高,雨点落出雨层云底后,马上又化成水汽,之后,水汽上升接近雨层云底,又因变冷而重新结成一团团小云块。在满天乌云下有这种飞乱云,表明云中水汽十分充足,并且有了比较大的雨点,因此大雨马上会降落下来。有时这种飞乱云又会被大风吹往远处,吹到附近天晴的地方,所以夜间看到有象江猪状的云飘过“天河”(银河),是有大雨的先兆。
“扫帚云,泡死人”
“天上铁砧砧,地上水成滩”
积雨云的白色云顶,好象一把倒插着的扫帚,也象打铁用的铁砧。云往哪边移动,这“扫帚”或“铁砧”也往哪一边伸展。积雨云是由积云发展而来的。在积云还未变成积雨云之前,因为云块还不够高大,不见白色的扫帚形云顶。积云一般不下雨。后来积云愈长愈高,伸入了很冷高空,云顶结满小“扫帚”或“铁砧”。积云顶长出“扫帚”或“铁砧”后,就变成积雨云,雨点就会在冰粒和水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很快长成,雷电也出现了,暴雨马上落下来。所以积雨云的“扫帚”或“铁砧”形的云顶,是雷雨的先兆。
“云生胡子雨,云长头发雹”
远处有雨时,往往能望见那里的云和地面之间有下雨的阴影,好象从天空挂落的竹帘或布幕,也象云块长出的“胡子”,这叫雨幕,又叫雨幡(幡,飘着的长条纸带)。有雨幡的云多半是常下大雨的雨层云,所以看见了“胡子”或“雨幡”就是看到了雨。
云长“头发”,就是积雨云云顶。春末夏初的积雨云,有时会落冰雹。[/font][/size]
“早上云如山,必定下满湾”
象山头模样的云,通常是浓积云。这种云是夏天午后因太阳曝晒地面,水分大量蒸发而生成的。要是早上就看到了浓积云,到了下午低层暖湿空气大量向上流动,浓积云会很快发展为积雨云,并陡降暴雨。所以说“早上云如山”,是暴雨“下满湾”的先兆。
“二更上云三更开,三更上云雨就来”
这句谚语讲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情形。在那里,一边是海面,一边是陆地,在一天中,海陆的冷热变化不同。水比土不容易变热,也不容易变冷(水的比热比土大)。白天,在太阳的照晒下,陆地很快变热,而海水变热较慢;到了晚上,陆地很快变冷,而海水较暖。因此,夏天陆地上的积云,通常是下午大量出现,一般到晚上就消散了;而海上的积云,却要到傍晚才生成,然后到下半夜才消散。这是正常现象,也就是谚语所说的二更时起的云,到三更时会散去。但是海边半夜后生起的云,却不是当地形成的,它多半是随着低气压或锋面从别处移了的,等到它们移近时,天就要下雨了。所以三更后出现的云,会是下雨的先兆。
“早阴阴,晚阴晴,半夜上阴不到明”
这是我国内地的情形。“晚阴晴”是指陆地上空午后的积云,到了傍晚因地面开始散热,一般不能继续长高,便四散铺开而遮住了大半个天空,变成晚间层积云。它不久会消散,所以傍晚的阴天是未来天晴的先兆。这个道理跟“二更上云三更开”是相近的;不过那是讲海边的情况,天空转阴转晴的时间要移后一些。“早阴雨”和“半夜上阴不到明”,都是说夜里从远处移来的低云,一般不会很快消散,所以一早起来就是阴天,这一天也将是阴沉的天气;而半夜里起云转成的阴天,还会因云本身在夜里散热,促使云中冰粒增大为雨点,以致等不到天明就会下雨;比“三更上云雨就来”,下雨的时间要提前一些。内陆和盆地常有的“夜雨”,多半是在“半夜上阴不到明”的情况下降落的。
“山罩雨,河罩晴”
罩在山头上的云,多是低空里的层云或雨层云。云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很丰富,容易有雨点生成。罩在河上的却是雾,它多半是夜间地面散热,挨近地面的下层空气变冷后凝成。太阳出来后,因地面受照晒而增热,下层空气的温度升高,雾便消散,天空将仍然晴朗。
“天空现箭云,必定起台风”
这里的箭云是指台风上空向四周辐射开来的卷云。一般在卷云的高度上盛行西风气流,但在夏秋之交,若有象扇子一样的一条条向四面散开的卷云从东方伸展过来,则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
2.看风识天气
“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白天东风急,夜晚湿布衣”
在春季,当冷高原入海,从我国西部有低气压或低压槽向东移动时,长江下游地区随着低压的移近,偏东风就不断加强。而在低压的前部,常常多阴雨天气。所以“东风急溜溜”或“白天东风急”,同时云层加厚、变低,是低气压临近,天气转阴雨的征兆。另外,“东风刮得紧,雨儿下得稳”、“东风急,雨打壁”等谚语,意思也是一样的。
“春东风,雨祖宗”
“东北风,雨太公”
这里所指的东风或东北风的天气形势和前面相似。即冷空气从比较偏东的路径南下,我国西部有低气压移向江南,长江下游吹东北到东风。而在低压槽内或冷空气的前锋上,多阴雨天气。
“一年三季东风雨,独有夏季东风晴”
“夏东风,昼夜晴”
从这两句谚语中,可见根据东风预报天气,,必须区分季节。在春、秋、冬三季,长江下游地区吹东风,大多是上面所讲的那种天气形势。但在夏季,除了台风影响以外,一般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才经常吹东到东南风。副热带高气压本有下沉运动,而且这时冷空气只在北方活动,也不易南下与之交锋形成阴雨。另外,东风是从海上吹来的,气温较低,对沿海地区形成局部雷雨也不利,所以夏季的东风大多为晴热天气。
“小暑里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空”
“小暑南风十八朝,晒得南山竹也叫”
小暑这个节气,在每年7月7日(8日)~22(23)日。燥风是指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东南风。如果这时起了燥风,风速较大,表示本地梅雨结束,进入盛夏,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将有一段比较长时间的晴热天气。夏季东南风虽不易下雨,但如在东南风前进的方向上有山脉,就会造成东南风的爬升运动,也可能形成云和雨。
“8月南风二日半,9月南风当日转”
“10月南风是灵药,早晨起风晚上落”
这里所说的月份,都是指农历。农历8月副热带高压已开始变弱,但仍有一定的势力。而北方冷空气已能侵入江南地区,每次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相遇时,常形成阴雨天气。所以这时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已不能长期维持,一般只能维持二、三天,就要转阴雨。所以说“8月南风二日半。”到了农历九、十月份,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减弱南退,冷空气势力加强,南下的次数频繁,转了南风后,往往是当天或第二天就转为阴雨天气。所以说“9月南风当日转。”“10月南风是灵药。”这两条谚语,能反映季节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但每年季节变化有早晚,使用时要灵活些。
“春(秋冬)南夏北,有风必雨”
这是说在春季或秋、冬季节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冷空气控制,如果吹南风,表示有暖空气过来,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产生云和雨。而在夏季,我国大部地区为暖空气控制,如果吹北风,表示有冷空气流过来,和暖空气相交,形成锋面,产生云和雨。所以春、秋、冬季节吹南风,夏季吹北风,预示天气将转阴雨。但这种情况在南方较少发生。
“西风刹雨脚,泥头晒不白”
这一谚语反映了:入春以后,特别是到了晚春时期,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处于劣势,而南方暖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处于优势。当一次下雨过程停止时,吹的是西北风,这表示由于冷空气的作用,使天气转晴。但这时的冷空气已经力弱势衰了,虽然它竭力把暖空气推走,使天气转晴了;但好景不长,暖空气马上又推了回来,和新的冷空气相遇,又形成阴雨天气。所以说“西风刹雨脚,泥头晒不白”,表示天晴的时间很短,连泥地的表面也来不及晒干。
“西北风,开天锁”
这条谚语用在冬季或早春时期,冷空气势力较强,当本地区转为西北风时,表示本地已为冷空气控制,暖空气已经南退,天气将转晴朗。所以把西北风看作可以象打开“天锁”一样地把阴沉的天空打开。在冬春季的阴雨天气中,当风向转为西北风时,就可预报天气将要转晴。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冬季或初春,如果连续吹南风,天气回暖,也出现晴朗天气。但这个时期冷空气势力强盛,只是暂时退却,新的冷空气很快会南下,同南风相遇形成锋面,天气转为阴雨。所以冬季和初春连吹南风,北风必然来“还礼”。
3.看物识天气
“燕子低飞蚁搬家,天气一定要变化”
这是因为下雨以前的空气湿度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蚂蚁对气压下降,温度升高,湿度增大等下雨的征兆,比较敏感,为了免于被水淹,在下雨以前忙于搬到高处或把窝垒高。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时,可以预报天气将转阴雨。
“缸穿裙,大雨淋”
“盐出水,铁出汗,大雨不少见”
夏天水缸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下雨以前空气湿度大,和水缸接触的空气温度降低,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就在缸壁上凝结成水滴向下淌,好象水缸穿上了裙子,预示将要下雨。同样,铁的温度也较周围气温低,而盐有吸水的性能,当空气湿度增大时,在铁上凝结成水滴,盐吸收了水分会发潮,都是下雨的征兆。有时水泥、石板地面或墙壁返潮,也预示天气将要转阴雨。
“炊烟顺地跑,天气不会好”
这是因为将要下雨之前,一般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烟粒的比重加大了,所以不往上冒,而是顺着屋面或地跑,预示天气将转阴雨。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明”
在久雨天气转好时,空气湿度减小,小鸟感到比下雨天舒畅,因而发出叫声。此外,公鸡也往往在天气转晴前展开翅膀飞来跳去,并大声啼叫,也是这个道理。
‘陆’ 关于地理两极的知识
真诚期待您的采纳!谢谢。
内容
由于地球是绕着自转轴旋转的,所以两极是地球表面上唯一的两个不动点。它又是地球上所有经线辐合汇集的地方。从北极或南极到赤道间的经线距离都是相等的。人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地球上真正的两个极点并不是一直不动的,而是在不断缓慢地移动着。这种地极的移动,称为“极移”。极移的范围很小,虽则只有篮球场那么大,但它对地球经纬度的精度却有不小的影响。因为地极是地理坐标的基本点,不弄清它的准确位置,要准确地测出任何一个地点的经纬度是不可能的。此外,科学家还发现,极移与大地震可能有联系,因为极移会引起地球内部大规模的物质迁移,从而诱发大地震。
在两极地区,经常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虽然两极地区有半年时间为白昼,但真正能到达两极地区增加热量的光线却少得可怜,因此 两极地区仍然是终年冰天雪地,寒冷异常。在南极地区,甚至有-94.5℃的低温。在如此酷冷的自然条件下,没有一棵树一株草能天然生存。甚至像金属、橡胶之类东西也会被冻得像玻璃那样易脆易碎。但奇怪的是,大批企鹅却能在南极这块“世界寒极”上安居乐业。
两个极地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非常严寒。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着的自然景象,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据统计,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大约有1万多立方千米,这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水库。
除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年平均风速为17~18/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北极虽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大部分区也是终年冰封。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度之间,8月份的平均气温也只有-8度。北极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