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考数学较偏知识点
扩展阅读
没有任何基础学什么 2024-11-07 22:39:31
qq皮肤怎么设置经典版 2024-11-07 22:37:31
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日记 2024-11-07 22:32:37

中考数学较偏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2-12-08 23:26:03

①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受到鼓舞,找出努力的方向。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ax^2+bx+c=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a≠0,而b,c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

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限;

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二次函数的应用】

在公路、桥梁、隧道、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都有抛物线型;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利润”、“用料最少”、“开支最节约”、“线路最短”、“面积”等问题,它们都有可能用到二次函数关系,用到二次函数的最值。

那么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设自变量;

第二步:建立函数解析式;

第三步: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第四步:根据顶点坐标公式或配方法求出最值(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初 三年级数学 知识点

【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a≠0).

初三年级数学知识点苏科版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

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内心和外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扇形:在圆上,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6.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称为圆锥的母线。

7.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8.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9.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10.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1.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3.有关定理: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4.圆的计算公式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nπr/180

15.扇形面积S=π(R^2-r^2)5.圆锥侧面积S=πrl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 初三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归纳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三数学中考复习重点章节知识点归纳

★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 最新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②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代数

初中代数是使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把数的范围从非负有理数扩充到有理数、实数;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代数式、方程和不等式、函数等,学习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算表或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发展对于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抽象概括的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初中代数的教学要求①是: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或用计算器代替算表。

2.使学生了解有关代数式、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的运算以及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3.使学生了解有关方程、方程组的概念;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方程和方程组,掌握分式方程和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能够分析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使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意义,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性质画出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

5.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思想,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用统计的初步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使学生掌握消元、降次、配方、换元等常用的数学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理解“特殊——一般——特殊”、“未知——已知”、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和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等基本的思想方法。

7.使学生通过各种运算和对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变形以及重要公式的推导,通过用概念、法则、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8.使学生了解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正与负、等与不等、常量与变量等辩证关系,以及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了解反映在数与式的运算和求方程解的过程中的矛盾转化的观点。同时,利用有关的代数史料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学生进

行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①和具体要求如下。

(一)有理数

l·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数的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具体要求:

(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以及按要求把给出的有理数归类。

(2)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和数轴的画法,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整数或分数(以刻度尺为工具),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会用不等号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有理数。

2。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代数和。加法运算律。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倒数。乘法运算律。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平方表与立方表。

具体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以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3)掌握大于10的有理数的科学记数法。

(4)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根据指定的精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用四舍五人法求有理数的近似数;会查平方表与立方表。

(5)了解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可以相互转化。

(二)整式的加减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

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与添括号。数与整式相乘。整式的加减法。

具体要求:

(1)掌握用字母表示有理数,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

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求代数式的值。

(3)了解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会把一个多项式接某个字母降幂排列或升幂排列。

(4)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熟练掌握数与整式相乘的运算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5)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整式的加减,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三)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和方程的解。解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具体要求:

(1)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有关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灵活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会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3)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未知量和已知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寻找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

(4)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四)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集。方程组和它的解。解方程组。

用代人(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举例。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具体要求: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会检查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了解方程组和它的解、解方程组等概念;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解。

(3)灵活运用代人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4)能够列出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5)通过解方程组,了解把“三元”转化为“二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的思想方法,从而初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五)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I·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具体要求:

(l)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它们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

(2)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概念,理解它们与方程的解的区别,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具体要求: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六)整式的乘除

l·整式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单项式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

(a十b)(a一b)=a2-b2

(a±b)2=a2±2ab+b2

(a±b)(a2±ab+ b2)=a3±b3

具体要求:

(1)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会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

(2)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运算。

(3)灵活运用五个乘法公式进行运算(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三次)。

(4)通过从幂运算到多项式的乘法,再到乘法公式的教学,初步理解“特殊———一般——一特殊”的认识规律。

2·整式的除法

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具体要求:

(1)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会用它熟练地进行运算。

(2)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运算。

(3)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灵活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使运算简便。

(七)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运用(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多项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具体要求: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了

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2)掌握提公因式法(字母的指数是数字)、运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组分解法(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的多项式,无需拆项或添项)和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的积为绝对值不大于60的整系数二次三项式)这四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会用这些方法进行团式分解。

(八)分式

1.分式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式。

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乘方。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

具体要求:

(l)了解分式、有理式、最简分式、最简公分母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分式的加、减与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会进行简单的分式运算。

2.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

零指数。负整数指数。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具体要求:

(l)了解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了解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九)可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公式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公式变形。

分式方程。增根。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

应用。

具体要求:

(1)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简单的公式变形。

(2)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用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三个);了解增根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分式方程的增根。

(3)能够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十)数的开方

1.平方根与立方根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平方根表。

立方根。立方根表。

具体要求: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以及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会查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器)。

2.实数

无理数。实数。

具体要求:

( 1)了解无理数与实数的概念,会把给出的实数按要求进行归类;了解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以及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对应。

(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会按结果所要求的精确度用近似的有限小数代替无理数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

(3)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的研究,激励学生科学探求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十一)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

二次根式的性质。

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除法。分母有理化。

具体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辨别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2)掌握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

会根据这两个性质熟练地化简二次根式(如无特别说明,根号内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并且不需要讨论).

(3)掌握二次根式(不含双重根号)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运算。

(4)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或两个二次根式的式于进行分母有理化。

*(5)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会利用它化简二次根式

(十二)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公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具体要求: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

(x-a)2=b(b≥0)的方程,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求方程的根。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会用它们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

(4)了解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与解方程的关系,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5)能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6)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 可化为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

具体要求:

(1)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三个)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或换元法求分式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能够列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了解无理方程的概念,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一元一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二次根式不超过两个)的解法,会用两边平方或换元法求无理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4)通过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认识。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 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

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具体要求:

(l)了解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掌握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会用代人法求方程组的解。

*(2)掌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法。

(3)通过解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元”、“降次”的数学方法,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进一步认识。

(十三)函数及其图象

1·函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常量。变量。函数及其表示法。

具体要求:

(l)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并会正确地画出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内点的坐标的意义,会根据坐标确定点和由点求得坐标。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一对应。

(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以及分辨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3)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对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会确定它们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求它们的函数值。

(4)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地变化着的,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具体要求:

(1)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3)理解待定系数法。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具体要求:

(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

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的图象。

△(3)会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西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象解法。

具体要求:

(l)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

次函数的图象,会用公式(。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对称

轴。

△(2)会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会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

数的解析式。

(十四)统计初步

总体和样本。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方差的简化计算。频率分布。

实习作业。

具体要求: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能够指出研究对象的总体、个体和样本。

(2)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总体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4)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可使用计算器)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会根据同类问题的两组样本数据的方差或样本标准差比较这两组样本数据的波动情况。

(5)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6)会用科学计算器求样本平均数与标准差。

(7)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统计初步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踏实细致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几何是在小学数学中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

一步学习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知识,向他们直观地介绍一些空间

几何图形知识。初中几何将逻辑性与直观性相结合,通过各种图

形的概念、性质、作(画)图及运算等方面的教学,发展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运算能力,并使他们初步获得研究几

何图形的基本方法。

几 何

初中几何的教学要求是:

1.使学生理解有关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以及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用这些概念和性质对简单图形进行论证和计算的方法。了解关于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会用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2.使学生会用直尺、圆规、刻度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和画几何图形。

3.使学生通过具体模型,了解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并会用展开图和面积公式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4·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逐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辨认图形、画图和论证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6.通过揭示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关系,以及几何概念、性质之间的联系和图形的运动、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利用有关的几何史料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论证与画图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

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如下:

(一)线段、角

1·几何图形

几何体。几何图形。点。直线。平面。

具体要求:

(1)通过具体模型(如长方体)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了解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了解几何的研究对象。

(3)通过几何史料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学习几何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几何的热情。

2.线段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相交线。

线段。射线。线段大小的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

具体要求:

(1)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了解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交点。

(2)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的区别。

(3)理解线段的和与差及线段的中点等概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4)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会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3.角

角。角的度量。角的平分线。 小于平角的角的分类。

具体要求:

(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掌握度、分、秒的换算。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倍、分。

(3)理解周角、平角、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4)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会画角的平分线。

(5)掌握几何图形的符号表示法。会根据几何语句准确、整洁地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二)相交、平行

l·相交线

对顶角。邻角、补角。

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具体要求:

(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会用它进行推理和计算。

(2)理解补角、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会用它进行推理和计算。

(3)掌握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斜线、斜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4)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5)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2.平行线 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

具体要求: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会用平行的传递性进行推理。

(2)会用一直线截两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会用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3)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4)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并会用这些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具体要求:

通过长方体的棱、对角线和各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了解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相交、异面的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

4.命题、定义、公理、定理

命题。定义。公理。定理。

定理的证明。

具体要求: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题断),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了解定义、公理、定理的概念。

(3)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三)三角形

1.三角形

三角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

具体要求: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等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的性质。

(4)会按角的大小和边长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全等三角形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具体要求:

(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辨认全等

形中的对应元素。

(2)能够灵活运用“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等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会证明“角、角、边”定理。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会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简单的有关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3

③ 中考数学有哪些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 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 ad=bc ,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
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 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④ 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

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很快就要迎来中考了,而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对每个初三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好高中。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

学好数学的几条建议

数学八种思维方法

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 b=c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 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 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 d … n≠0),那么(a c … m)/(b d … 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

学好数学的几条建议

1、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去做,就会想方设法把它做好。但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是必须先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同学老想做难题,看到别人上数奥班,自己也要去。如果这些同学连课内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在里面学习只能滥竽充数,对学习并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看一些数学名人小 故事 、趣味数学等知识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要有端正的 学习态度 。首先,要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老师和父母。因此,上课要专心、积极思考并勇于发言。其次,回家后要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地把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再把明天要学的内容做一下预习,这样,学起来会轻松,理解得更加深刻些。

3、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使学习成绩提高,不能着急,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不要指望一夜之间什么都学会了。即使进步慢一点,只要坚持不懈,也一定能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获得成功!还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怕丢面子。其实无论知识难易,只要学会了,弄懂了,那才是最大的面子!

4、要注重学习的技巧和 方法 。不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律,而是要靠分析、理解,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特别要重视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和分析练习的时候,不能思想开小差,管自己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并积极思考,遇到不懂题目时要及时做好记录,课后和同学进行探讨,做好查漏补缺。

5、要有善于观察、阅读的好习惯。只要我们做数学的有心人,细心观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从多方面、多种 渠道 来学习数学。如:从电视、网络、《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小灵通》等报刊杂志上学习数学,不断扩展知识面。

6、要有自己的观点。现在,大部分同学遇到一些较难或不清楚的问题时,就不加思考,轻易放弃了,有的干脆听从老师、父母、书本的意见。即使是老师、长辈、书籍等权威,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失误的,我们要重视权威的意见,但绝不等于不加思考的认同。

7、要学会概括和积累。及时 总结 解题规律,特别是积累一些经典和特殊的题目。这样既可以学得轻松,又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8、要重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个学科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学习数学有促进的作用。如:学好语文对数学题目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等等。

<<<

数学八种思维方法

1、代数思想这是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 ,小学阶段的设未知数x,初中阶段的一系列的用字母代表数,这都是代数思想,也是代数这门学科最基础的根!

2、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是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名言 ,是对数形结合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初高中阶段有很多题都涉及到数形结合,比如说解题通过作几何图形标上数据,借助于函数图象等等都是数形给的体现。

3、转化思想在整个初中数学中,转化(化归)思想一直贯穿其中。转化思想是把一个未知(待解决)的问题化为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来解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它是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之一。

4、对应思想方法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5、假设思想方法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6、比较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7、符号化思想方法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8、极限思想方法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


初三中考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三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三数学函数几何知识点总结

★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 人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⑤ 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

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它决定着我们初中教学的方向,中考题中有半数以上的题目在课本上能找到原型。原来课本就是本源,是基础。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欢迎查阅!

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口诀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

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3.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4.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 方法 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

5.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5.1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

首±尾括号带平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5.2因式分解:

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

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

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

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

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

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5.3单项式运算:

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

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5.4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

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5.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6.1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6.2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

同乘最简公分母,化成整式写清楚,

求得解后须验根,原(根)留、增(根)舍,别含糊.

6.3最简根式的条件:

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

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6.4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坐标平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

(+,+),(-,+),(-,-)和(+,-),四个象限分前后;

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平分线:

象限角的平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却相反.

平行某轴的直线:

平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

直线平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

直线平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6.5对称点的坐标:

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

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相反;

原点对称记,横纵坐标全变号.

7.1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

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7.2函数图象的移动规律:

若把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k(x+0)+b,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

则可用下面的口诀

“左右平移在括号,上下平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7.3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

一次函数是直线,图象经过三象限;

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

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

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

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

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7.4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

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

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

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

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

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

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

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

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

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7.5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口诀:

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得远;

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

图在一、三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

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增;

线越长越近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8.1特殊三角函数值记忆:

首先记住30度、45度、60度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

正切、余切的分母都是3,分子记口诀“123,321,三九二十七”既可.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正增余减

8.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

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

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

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平分“跑不了”,

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

8.3梯形问题的辅助线:

移动梯形对角线,两腰之和成一线;

平行移动一条腰,两腰同在“△”现;

延长两腰交一点,“△”中有平行线;

作出梯形两高线,矩形显示在眼前;

已知腰上一中线,莫忘作出中位线.

8.4添加辅助线歌:

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

题中若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

三角形边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圆的证明歌:

圆的证明不算难,常把半径直径连;

有弦可作弦心距,它定垂直平分弦;

直径是圆弦,直圆周角立上边,

它若垂直平分弦,垂径、射影响耳边;

还有与圆有关角,勿忘相互有关联,

圆周、圆心、弦切角,细找关系把线连.

同弧圆周角相等,证题用它最多见,

圆中若有弦切角,夹弧找到就好办;

圆有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记心间,

外角等于内对角,四边形定内接圆;

直角相对或共弦,试试加个辅助圆;

若是证题打转转,四点共圆可解难;

要想证明圆切线,垂直半径过外端,

直线与圆有共点,证垂直来半径连,

直线与圆未给点,需证半径作垂线;

四边形有内切圆,对边和等是条件;

如果遇到圆与圆,弄清位置很关键,

两圆相切作公切,两圆相交连公弦.

初三数学中考知识点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022精选10篇

★ 九年级数学复习计划范文

★ 数学教师2022学期计划模板五篇

★ 2022初三语文中考备考复习计划

★ 2022教学工作计划范精选

★ 2022高三数学教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10篇

★ 初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2022最新

★ 2022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通用10篇

★ 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2022大全5篇

⑥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需要不断的练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初三新学期数学知识点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复习五大方法

初三新学期数学知识点

一、圆的定义

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

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对称性

(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C.0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初三数学复习五大方法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做好预习。

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回归课本,要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再做一遍,确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稳扎稳打,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则不达。复习课的内容多、时间紧。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而预习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预习,听老师讲课,会感到老师讲的都重要,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而预习了之后,再听老师讲课,就会在记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以题量论英雄

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数学不一定好。“不要以题量论英雄”,题海战术,有时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效率。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有针对性地做题,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复习中,所谓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培养正确地把日常语言转化为代数、几何语言。并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数学语言技能。

三、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搞复习,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提醒同学们,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复习的认识,主动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诸如制订新的复习计划;采用灵活的 复习方法 ;抓住新颖有趣的内容和习题,把知识串连起来,使书“由厚变薄”。

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多动脑,勤动手

初三的课只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初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阶段,通过复习,学生要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有待提高,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有自已的思考,这样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了。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一些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把例题做一遍,做题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查漏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此外对于老师讲课中的难点,重点要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五、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如仔细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规范解题格式,部分同学(尤其是脑子比较好的同学),自己感觉很好,平时做题只是写个答案,不注重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在正规考试中即使答案对了,由于过程不完整被扣分较多。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这些同学到了考场上常会出现心理性错误,导致“会而不对”,或是为了保证正确率,反复验算,浪费很多时间,影响整体得分。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得以解决,必须在平时下功夫努力改正。“会而不对”是初三数学学习的大忌,常见的有审题失误、计算错误等,平时都以为是粗心,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否则,后患无穷。


初三数学知识点 总结 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 初三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归纳

★ 最新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 初三数学中考复习重点章节知识点归纳

★ 初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 初三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提纲

★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⑦ 初中数学有哪些中考知识点和判定。求助,谢谢你们了

中考复习资料网络网盘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介绍:资源含有各大初中网络课程机构视频教学资料、各类型初中中考冲刺、课件、教程等各类资料合集。

⑧ 数学初中知识点整理总结

为了方便大家系统的复习初中数学知识,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总结归纳了中考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有理数

1.定义: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

2.数轴: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3.相反数:相反数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绝对值相等,正负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有理数的加减法

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6.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例:0×1=0。

7.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

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

8.有理数的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ⁿ看作a的n次乘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一元一次方程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性质

性质一: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性质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⑵依据:等式性质2。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②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个二次方程和一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通常用代入法来解,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组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时,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过消元降次来解。

(3)配方法

将一个式子,或一个式子的某一部分通过恒等变形化为完全平方式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

(4)韦达定理法

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两数的和积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数项法

当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缺一次项时,可用消去常数项的方法解。

整式

1.整式: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

2.乘法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为1。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

(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

(3)全变号;(4)换元;(5)配方;

(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

(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

(10)拆项或补项。

⑨ 中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http://wenku..com/view/2f120d42a8956bec0975e3ee.html。
这网站里可以下载到。

在中考前,有关数学考试再叮嘱几句。限于篇幅,这里仅对一些基本问题再作提示,供同学们考前将所学有关知识在头脑里再“过一次电影”,通过这般梳理,清醒自己的数学思维。
1.关于填空题。同学们一般会认为,复习到今天,已是滚瓜烂熟,做起来易如反掌了,我劝同学们千万别轻敌。填充题要得满分,不那么容易。其中的二解问题、图形的旋转问题、百分比的应用题等,都是容易失分的,千万要谨慎。
还有,对于数的类型的判断(尤其是无理数),常常会搞错的如 与π的大小比较,也是常会出错的问题。-32与(-3)2是两个不同的幂,结果也不同。求中位数时,别忘了先把已知数据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再进行求解。
统计中已知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s2,须掌握如下规律,灵活运用,可节省时间。
(1)一组新数据x1+b,x2+b…xn+b的平均数为x+b,方差仍为s2;
(2)一组新数据ax1,ax2…axn的平均数为ax,方差为a2s2;
(3)一组新数据ax1+b,ax2+b…axn+b的平均数是ax+b,方差为a2s2,标准差为|as|。
2.关于选择题。选择题往往最容易失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选择”时仔细辨析、运算,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几种函数图像、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图与图的位置关系等,均要搞得一清二楚。
3.对分式计算的理解错误。题中最会出错的是将分式的计算误认为方程的计算,用去分母方法,导致整题失分。而对分式方程的运算,往往是忘了检验是否是原方程的根。
4.二次函数中的配方也是常会出错的一个问题,有时由于配方错误,会使整题失分。注意求顶点坐标的时候计算2次(分别用配方和公式)
5.对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在解题时,除了先要把方程化成标准形式外,其次要对字母系数进行分类讨论。
6.利用根与系数关系解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先要求出方程有实数根的范围,这是前提条件,也是隐含条件,应注意由已知条件解出某些参数,(如k、m等的值),然后在方程有实根的条件下,确定这些值。
7.解二元二次方程组时,应注意观察题目特点,分清类型,选择适当方法去解题。利用换元法解方程时,关键在于设辅助元,当求出新的未知数(辅助元)的值后,同学们往往会误认为这是最终结果,而忘了再代回所设的关系式中,继而求出原未知数的解。
8.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最会出错的是,不等式两边除以或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要变向。
9.关于应用题。首先要仔细审题。有些题目文字表达较长,要克服不耐烦的心理,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所 表达出来或题设中直接给定的,二是题目中没有明显给出,要通过进一步审题才能发现的隐含着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要进行检验,不符合 题意的就应舍去,答题时,还要注意所涉及的单位。
10.函数中字母取值范围的问题。函数中,字母取值范围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这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考虑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应考虑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隐含的限制条件。
11.关于多边形中正确分割图形的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求多边形的面积时,同学们常常会因为找不到特殊的四边形而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合理,正确地分割 图形是解题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可将所求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或直角梯形,尽可能使分割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的一条边落在坐标轴上,在计标时,交点的坐 标,往往是起到三角形或直角梯形的底与高的作用。
12.应用三角比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的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未知元素化归到某个直角三角形中加以演算。假若某些 图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可以根据条件,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所需要的直角三角形来解。在解这类问题时,对有关的如坡角、坡度、仰角、俯角、方向角、 方位角等概念更有清晰的理解。
13.锐角三角比与函数、方程常常揉合在一起,形成一道综合题。解这类题,要注意从综合中分出单一,各个击破,再由单一到综合。
14.证二个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边、角的对应关系。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有关面积问题时,别忘了它也常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结合在一起应用。
15.在证有关线段的比例式时,别忘了“中间比”这座桥梁的作用。
16.证明直线与圆相切,一般有两种方法:
(1)如果直线过圆上某一点,则连结该点与圆心,只要证明直线垂直半径即可;
(2)如果直线与圆没有确定是否有公共点,则过圆心作直线的重线,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可;
17.圆的两解问题。这也是同学们经常忽略和考虑不周的,这里再次提醒,圆的两解有以下五种情况:
(1)圆内两条平行弦,可能在圆心的同侧或异侧;
(2)两圆相切可能是内切或外切。
而内切时,当圆心距小于半径时,会产生两种情况;
(3)两圆相离,也有两圆外离与内离两种情况;
(4)两圆相交,也存在两圆圆心在公共弦两侧或同侧两种情况;
(5)圆内的弦所对弧也有两种情况:优弧、劣弧。

⑩ 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空气无处不在,同时没有味道,但我们却缺它不可,数学亦是如此,数学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慢慢地挖掘,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 总结 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中考数学知识点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一课,认识正数与负数!新初一的来~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 方法 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

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二课,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新初一的来~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利用数轴,他们从左到有的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也可以利用数的性质比较异号两数及0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①正数都大于0;

②负数都小于0;

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规律方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方法:

(1)法则比较: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数轴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3)作差比较:

若a﹣b>0,则a>b;

若a﹣b<0,则a

若a﹣b=0,则a=b.

5.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a﹣b=a+(﹣b)

方法指引:

①在进行减法运算时,首先弄清减数的符号;

②将有理数转化为加法时,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是运算符号(减号变加号); 二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减数变相反数);

注意:在有理数减法运算时,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随意交换;因为减法没有交换律。

减法法则不能与加法法则类比,0加任何数都不变,0减任何数应依法则进行计算。

6.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0。

(3)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①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②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方法指引

①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②多个因数相乘,看0因数和积的符号当先,这样做使运算既准确又简单.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1)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2)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3)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4)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8.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2.规律方法总结

①科学记数法中a的要求和10的指数n的表示规律为关键,由于10的指数比原来的整数位数少1;按此规律,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的指数n。

②记数法要求是大于10的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实质上绝对值大于10的负数同样可用此法表示,只是前面多一个负号.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八课:科学计数法,新初一的来~

9.代数式求值

(1)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代数式的求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

①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②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③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10.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首先应找出图形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

11.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得等式;

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得等式。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使方程的形式向x=a的形式转化.

应用时要注意把握两关:

①怎样变形;

②依据哪一条,变形时只有做到步步有据,才能保证是正确的.

新初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整式的加减,为孩子 收藏 !

1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3.解一元一次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x=a形式转化。

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

若既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

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

使方程逐渐转化为ax=b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

将ax=b系数化为1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x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a还是b,尤其a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同号x为正,a、b异号x为负。

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15.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16.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17.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18.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其中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其中顶点字母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情况,才可用顶点处的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个角.角还可以用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或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

(3)平角、周角: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当始边与终边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平角,当始 边与终边旋转重合时,形成周角。

(4)角的度量: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19.角平分线的定义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①∠AOB是∠AOC和∠BOC的和,记作:∠AOB=∠AOC+∠BOC.∠AOC是∠AOB和∠BOC的差,记作:∠AOC=∠AOB﹣∠BOC。

②若射线OC是∠AOB的三等分线,则∠AOB=3∠BOC或∠BOC=13∠AOB。

20.度分秒的运算

(1)度、分、秒的加减运算。

在进行度分秒的加减时,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相加减,分秒相加,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化60。

(2)度、分、秒的乘除运算

①乘法:度、分、秒分别相乘,结果逢60要进位。

②除法:度、分、秒分别去除,把每一次的余数化作下一级单位进一步去除。

21.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

(1)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首先,应分别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然后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形状。

(2)由物体的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分析:

①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以及几何体的长、宽、高;

②从实线和虚线想象几何体看得见部分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

③熟记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对复杂几何体的想象会有帮助;

④利用由三视图画几何体与有几何体画三视图的互逆过程,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方法。

中考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

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1、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想要学好数学必须重视基础概念,必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会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自己学会 反思 及多维度的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但有很多初中学生不重视书本的概念,对某些概念一知半解,对知识点没有吃透,知识体系不完整,就会出现成绩飘忽不定的现象。

2、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数学是一门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学过的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某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与其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经常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之,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基础扎实,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手,成绩才会提高。

初中数学中考知识重难点分析

1、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考占总分的15%左右。

特别是二次函数是中考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难点,在填空、选择、解答题中均会出现,且知识点多,题型多变。

而且一道解答题一般会在试卷最后两题中出现,一般二次函数的应用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三角形、四边形综合题难度较大。有一定难度。

如果在这一环节掌握不好,将会直接影响代数的基础,会对中考的分数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算

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科学计数法及分式化简等都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知识,是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基础,其中因式分解及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运算的关系、分式的运算是难点。

中考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但却是解答题完整解答的基础。运算能力的熟练程度和答题的正确率有直接的关系,掌握不好,答题正确率就不会很高,进而后面的的方程、不等式、函数也无法学好。

3、应用题,中考中占总分的30%左右

包括方程(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函数应用,解三角形应用,概率与统计应用几种题型。

一般会出现二至三道解答题(30分左右)及2—3道选择、填空题(10分—15分),占中考总分的30%左右。

现在中考对数学实际应用的考察会越来越多,数学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应用题要求学生的理解辨别能力很强,能从问题中读出必要的数学信息,并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也是中学阶段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工具。

4、三角形(全等、相似、角平分线、中垂线、高线、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考中占总分25%左右。

三角形是初中几何图形中内容最多的一块知识,也是学好平面几何的必要基础,贯穿初二到到初三的几何知识,其中的几何证明题及线段长度和角度的计算对很多学生是难点。

只有学好了三角形,后面的四边形乃至圆的证明就容易理解掌握了,反之,后面的一切几何证明更将无从下手,没有清晰的思路。

其中解三角形在初三下册学习,是以直角三角形为基础的,在中考中会以船的触礁、楼高、影子问题出现一道大题。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

四边形在初二进行学习的,其中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很多,容易混淆,深刻理解这些性质和判定、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解决证明和计算的基础,四边形中题型多变,计算、证明都有一定难度。经常在中考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的压轴题(最后一题)中出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5、圆,中考中占总分的10%左右

包括圆的基本性质,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圆心角与圆周角,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扇形弧长及面积,这章节知识是在初三学习的。

其中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中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中的一些线段长度及角度的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

初三 数学 学习方法

一、学习的计划

为了让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二、错题反思

我们不要笼统地埋怨自己解题时“粗心”,而应该把做错的题目研究一下,是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顾此失彼;或者审题马虎,误解题意;或者记错概念、公式、定理;或者是心急慌忙,随意跳步骤,造成运算错误等等。

只要找到根源,就能做到不让同一错误出现第二次;只要把所有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三、复习很重要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先复习后做作业。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构建知识网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五、积极进行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 学习心得 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 文化 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 兴趣 爱好 ,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022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三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2022期中考试学习总结最新版十篇

★ 2022最新数学期末复习计划范文5篇

★ 2022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 2022期中考试学习总结十篇

★ 2022中考快速提分方法

★ 初三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 2022年秋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初三数学教师教学总结5篇

★ 2022九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