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数学课改知识点
扩展阅读
四岁儿童没有抗体怎么办 2024-11-05 18:26:55
如何让远程教育到实处 2024-11-05 18:18:48
0基础考俄语b1要多久 2024-11-05 17:49:44

数学课改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2-11-28 04:44:38

❶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知识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高一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册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 方法

(A)定义法:

(1)任取x1,x2∈D,且x1

(2)作差f(x1)-f(x2);或者做商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9.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总结

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

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⑶若{a}、{b}为等差数列,则{a±b}与{ka+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

⑷对任何m、n,在等差数列{a}中有:a=a+(n-m)d,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

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k+p+…=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差数列时,有:a+a+a+…=a+a+a+….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k为取出项数之差).

⑺如果{a}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a,…,a、a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a}中,a-a=a-a=md.(其中m、k、)

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减少而减小;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等于一个常数.

⑽设a,a,a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与a,a与a的项距差之比=(≠-1),则a=.

⑴数列{a}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a}的前n项和S可以写成S=an+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

⑵在等差数列{a}中,当项数为2n(nN)时,S-S=nd,=;当项数为(2n-1)(n)时,S-S=a,=.

⑶若数列{a}为等差数列,则S,S-S,S-S,…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分别是S、T(n为奇数),则=.

⑸在等差数列{a}中,S=a,S=b(n>m),则S=(a-b).

⑹等差数列{a}中,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均在直线y=x+(a-)上.

⑺记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S.①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②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最小.

高一 数学 学习方法 参考

基础是关键,课本是首选

首先,新高一同学要明确的是:高一数学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基础。刚进入高一,有些学生还不是很适应,如果直接学习高考技巧仿佛是“没学好走就想跑”。任何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牢牢的基础知识之上,因此建议高一的学生多抓基础,多看课本。

在应试 教育 中,只有多记公式,掌握解题技巧,熟悉各种题型,把自己变成一个做题机器,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在高考中只会做题是不行的,一定要在会的基础上加个“熟练”才行,小题一般要控制在每个两分钟左右。

高一数学的知识掌握较多,高一试题约占高考得分的70%,一学年要学五本书,只要把高一的数学掌握牢靠,高二,高三则只是对高一的复习与补充,所以进入高中后,要尽快适应新环境,上课认真听,多做笔记,一定会学好数学。

因此,新高一同学应该在熟记概念的基础上,多做练习,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一、数学预习

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前提,可谓是“火烧赤壁”所需“东风”.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分为以下2步。

1.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的课本知识。在预习课本的过程中,要将课本中的定义、定理记熟,做到活学活用。有是要仔细做课本上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

2.自觉完成自学稿。自学稿是新课改以来欢迎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将自学稿上的《预习检测》部分写完,然后想后看题。在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不会做,记住不要苦心去钻研,那样往往会事倍功半!

二、数学听讲

听讲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说,不听讲,就不会有好成绩。

1.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发言。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做上标记,课后及时的向老师请教!

2.记录往往是一个细小的环节。注意老师重复的语句,以及写在黑板上的大量文字(数学老师一般不多写字),及时地用一个小本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会形成一个知识小册。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提纲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数学人教版上学期知识点

★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 高中阶段的高一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高一高二数学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规纳数学公式

★ 人教版高一数学函数知识点

❷ 说说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基本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热闹场面吸引住,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学生的兴趣被引到数学上,带着问题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我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 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
4. 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有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❸ 新课改的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共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为了落实总体目标,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首先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探索过程的教学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标准》对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王子高斯曾讲过一段话:“数学家研究数学,就好象工匠砌房子,一旦砌好后,把脚手架都拆掉了,你所看到的是一所富丽堂皇的数学大厦。”我们用的新教材,一般都写得比较简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叙述得并不多,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发展学生的素质是很重要的,有时它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很有必要的。就好象我们若只给学生观赏一座美丽的“数学大厦”,学生只会对大厦赞不绝口,其实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是,若与学生探讨、讨论建造大厦的过程,那么学生可能会建造出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数学大厦”,这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把完美的解答奉送给学生而把“碰壁”的过程“藏”起来。
二、重视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但成绩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一般来说,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认真听课、勇于探索,不仅要习惯用脑,还要善于动手、认真作业、及时复习这几个方面。而这些学生课前很少预习,听课效果就差,作业又无法保证质量,久而久之,成绩每况愈下。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自学探究式进行教学,效果显着。采用这种教法时,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再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作业的方法,最后教给学生总结和复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听课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新课内容,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率提高很大,效果明显好转。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不仅能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落实《标准》的目标。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小学毕业成绩很好,进入初一时对新教材、新教法不适应,学习数学感到很吃力,只会做计算题,对问题的探索、操作尝试不感兴趣,缺少合作意识,而进入初二后就逐渐进入后进生行列。工作中还发现:有的教师所担任的班级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初一考试成绩很好,当学生升入初二时,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成绩反而很不理想,且这样的班级拔尖学生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就题论题,搞“题海战术”,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传授,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孤立地学习知识,抓不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更不必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了,这种不顾人培养的长期效益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或高分低能。严重阻碍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和人才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要想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必须站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角度看具体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时地、反复地传授给学生,把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理解并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高效率地学习,才能有所创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要求。
四、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标准》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地,学生学习近十年的数学也只有在上数学课时才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或者在考试时才发现数学的威力,而学生一旦离开校门,则大脑中几乎没有数学的存在。原因何在?就在于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只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巩固基本的公式、定理。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作业、练习。对于学生则很少感受到自我需要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学习,即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用数学方法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想不到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呢?
1.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学是为了用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为了以后进一步学习,也为了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前人说得好:“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明确数学无处不在,并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时要想到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
2.结合数学内容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学习“相似形”的“实习作业”一课时,若只在教室内进行操作方法的讲解,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课后作业。若布置学生到野外测量某一实物的高度或某一鱼塘的宽度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有些学生统计数字误差太大,甚至有不少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方法也不会用,结果一个班级五十几位学生测量同一鱼塘的宽度竟得出近三十个不同答案。因此在教授教材中的实习作业时,要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课时都必须做到以上五个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要求,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较好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

❹ 小学数学 新课改的内容是什么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理念概要
1.课程改革总体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2.“大众数学”理念(第1页)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遴选有价值的,淡化少价值的,剔除无价值的数学:概率统计被认为具有很高的价值,作为单独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课改的一个创举.“随机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得到了文件的认可;算术应用题中矫揉造作的部分,平面几何的公理化体系,过于2的证明是少价值的;乘数与被乘数的次序、繁分数等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大众数学,非精英数学:总量减少,贴近日常生活,适应社会需要)
(上面两个“人人”改为:人人多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
承认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3.数学观的转变(第1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有多重价值(第1页):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对培养人的能力有独特作用……
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用于交流的语言、能赋予人创造性、是一种人类文化。
4.课程理念体现在学习内容上(第2页)
(1)选取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内容的编写与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
有利于开展多种数学活动: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兴趣、学习能力,倡导教材的组织方式: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5.课程理念体现在学习方式上(第2页)
(1)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6.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第2页)
(1)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以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3)开展全面的教学——学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
(4)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评价中(第2页)
(1)评价目的——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他们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2)评价目标多元化——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也不等于书面测验。
多种评价形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考试评价、质性评价等,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
(4)评价内容全面——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数学能力发展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表述
8.数学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1)体现在课程内容上
(2)体现在课程实施中

❺ 小学数学新课改总结

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必须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动和实施,课程创新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人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本章将围绕着这些基本要求展开议论,提出有关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若干观点。

一、课程内容面临严峻挑战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首次构建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倡导新的教育观念,传播新的课程思想,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下,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显得很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是什么”的概念,目前尚存在着诸多纷争,甚至被人归纳为有6种不同类型定义,包括: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正如有学者指出,这“充分表明了课程这一概念与它在国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一样,也是我国教育学界中使用得多而定义最差的概念。”

以探讨创新教育为基本宗旨的论着,本章并不打算介入有关课程定义的争论。无论怎么讲,作为我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教学内容及其体系构成,都是课程研究最基本的要素;而知识经济时代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要尽快改造旧的课程体系,将人类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并在当代社会中急剧发展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转化为能被不同年龄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综合性教育论着《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对教育内容做出如下界定:“教育内容这一概念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课表和课程)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教育内容,或者具体地说课程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界传统上历来被视为学生习得的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事实上,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广泛引用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以后几十年内,“教学内容”指的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技术用语词汇》里,将这些术语定义为:教学计划指的是“确定所要教授的专业内容,列出每种专业内容的教学课时,以及掌握知识的目录。”“教学大纲通常以指令性文字的形式出现。课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的组织。课程设计的目的实际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教育设备。”

教学内容是学校向学生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课程教学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课程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讨论课程内容创新之前,回顾一下70年前陶行知先生对那时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批判,并与我国中小学现行课程教学内容作一些比较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陶先生曾以“中国教科书之总批评”为题,说过许多相当激愤的话语:

“我们试着把光绪年间出版的教科书和现在出版的教科书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一件惊人的事实。这事实便是三十年来,中国的教科书在枝节上虽有好些进步,但是在根本上是一点儿变化也没有。三十年前中国的教科书是以文字做中心,到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以文字做中心。”

“教科书的根本意义毫未改变,现在和从前一样,教科书是认字的书、读文的书罢了。从农业文明渡到工业文明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无过于自然科学,没有真正驾驭自然势力的科学则农业文明必然破产,工业文明建不起来,那是多么危险的事啊!但是把通行的小学常识与初中自然拿来审查一番,您立刻发现它们只是科学的识字书,只是科学的论文书。这些书使您觉得读到胡子白也不能叫您得着丝毫驾驭自然的力量。”

“这些教科书并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它们不教您试验,不教您创造。它们只能把您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

“它们教您识民权的字,不教您拿民权;教您读民主的书,不教您干民主的事。在这些书里您又可以看出编辑人引您开倒车开到义和团时代以前。他们不教小朋友在家里、校里、村里、市里去干一点小建设、小生产以立建国之基础,却教小孩子去治国平天下……”

时隔近70年再来聆听陶先生的教诲,我们同样惊讶地发现,“从工业文明渡到知识文明”之际,历史竟如此之相似。

● 相似点之一:教学内容缺乏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把握

陶行知先生认为当时的自然科学教材只是“科学的识字书”和“论文书”,指的就是科学课程内容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罗列和科学事实的获取,而不注重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探究。的确,既使到现在,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的取舍上,并没有把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现代科学”为重点来设计;一部分从事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现代科学和古代科学的差别。

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现代科学发端于伽利略。因为在伽利略以前,古代科学只是依靠哲学家的思辨;自伽利略开始,科学研究才把观测证据作为主要方法,认为它是从观测和实验的事实上升为科学观点和结论的过程,或者为了某种观点或结论寻找观测和实验证据的过程。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只能产生观测和实验之后而不是在它们之前。在形成了这种行为和思维模式后,现代科学才应运而生,并在近代逐步发展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因此,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回避“什么是现代科学”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和创新”这样一些重大命题,仅仅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科学事实,没有抓住科学教育的本质内容,也背离了科学课程设立的初衷。

在人文和社会课程中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实行多年的传统语文课程就是典型的实例,教条刻板地语法肢解和牵强性辨析,就连作为人生工具的写作和阅读,也在语文课程内容中被置于较次要的地位。不仅失落了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感悟和人生体验,失落了情感陶冶和想象力的调动,更重要的是失落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育。学校教育需要承担使儿童社会化和向下一代传递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使命,而我们的人文、社会课程内容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

● 相似点之二:将课程学习内容局限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上。

陶行知先生提倡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认为:“文字中心之过在以文字当教育,以为除文字之外别无教育。”通观今天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内容,其实并未挣脱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窠臼。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一是本能地坚持学科封闭、互不交叉的传统,学科之间的联系极差,教师从本学科内容系统完整出发,不可能自觉推动各种形式的跨学科教学,从而违背了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形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格局,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缺少因地因校制宜的特色和个性;三是无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活中不断汲取新的内容,造成学生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知识。事实上,学生对现代科技前沿知识和价值观念(包括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的理解,都不是学校目前课程内容所能给予的,大量的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和课外阅读,来源于非正规教育渠道。正如S.拉塞尔指出的那样:“学校教育内容与非正规教育内容之间的差距和交流的缺乏日趋严重,已成为学校的一个问题。 在校外获得的相当一部分信息极为多样化,缺乏内在联系,其价值也不尽相同,它们成为消极的储存物。另一部分有用的、现代的、适合学生兴趣的信息却很少被教师提到或利用。当两种信息出现矛盾时便更加令人担忧了。”

● 相似点之三:课程内容忽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对态度和技能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无论是以文字为中心,还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最大的弊端都是“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不教您试验,不教您创造”。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尤其必须强调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环节,课程学习目标不仅需要包括知识技能,也应该蕴含思维能力与习惯、思想方法、意识、观念,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做合一”的晓庄学校,或许比我们现在某些重点中学的学习质量反而更胜一筹。

目前,国际教育界在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目标优先选择的取向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按照传统惯例,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依次是:(1)知识;(2)实用技术;(3)态度和技能——三种层次优先重视获取知识。今天,在信息量持续迅速增加和社会生活传播对教育内容影响日趋强烈的前提条件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却指出:“如果把十分复杂多样的过程简化,我们就可以按照学校教育目标层次的颠倒形式表现出突出行为培养的新趋势。”这种新的目标三级层次依次为:(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优先重视的是态度和技能。虽然新的三级目标层次绝不忽视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传播信息,它必须做到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协调一致,但是,目标的价值取向和优先顺序确实已出现了变化,因为“现在人们知道,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取新信息。行为和能力也是在掌握和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

针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最近,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我国的科学教育状况做过剖析和评价,我们认为,他的这些看法在原则上也符合科学教育之外其他课程的现实情况。路甬祥教授说,中国科学教育的弱点,在于过分注重于知识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过于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的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科学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使中国缺乏对科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强有力的社会竞争需求动因;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还未来得及建立起健全的、有效的社会对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评价和舆论反馈机制;还缺乏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性科学教育交流与合作;校长、教师的科学素养及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存在人为分割和偏斜等等。

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当今时代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认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必然趋势,重点观照课程内容改革和创新中的几个问题。

二、人类文明进程与教学内容更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程和教材,教学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受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也因其传承和创新职能,反过来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布鲁姆所说,离开了社会背景,“课程争论的意义也就黯然失色……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可惜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多年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基本上因袭工业化初期建立的学科体系,始终将学习重心放在20世纪初期之前人类创造的知识上,最新科技成果因无法在这种“系统化”的体系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很难被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直到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此,我们有必要以自然科学为例,依据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揭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现象。

通常,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概括的是历史积累起来的科技知识,而现代科技知识体系本身,在近几十年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在急剧变化与快速更新

自然科学史研究指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是16~18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技术革命,它们引发了启蒙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是19世纪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和技术的重大发明,它们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源泉。在第一、二次科学革命影响下,科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各门学科的核心知识都相继出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在天文学领域,1543年哥白尼发表着名的《天体运行论》,确立了天体学说的基础。布鲁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而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证明了哥白尼的理论。在物理学领域,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和运动迭加原理,提出速度、加速度和惯性等物理概念;牛顿则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系统总结出三大运动定律,1687年,他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当时包括力学、数学和天文学在内的伟大科学成就。在化学领域,自1661年波义尔提出化学元素概念后,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并于1789年出版了化学教科书《化学大纲》,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门捷列夫1869年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推动了19世纪化学革命兴起。在生物学领域,在17世纪初,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胡克发现植物细胞,列文虎克发现原生动物和细菌,巴斯德的工作则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其后,1735年林奈提出生物分类系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正式确立了生物进化论,生物科学也获得一次伟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1866年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进一步揭示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此外,数学作为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工具也得到长足的发展,17世纪中叶,笛卡尔和费尔马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独立发明微积分;18世纪数学家伯努利、欧拉、拉格朗日等人开拓了一系列数学分支;19世纪数学家不仅复兴了几何学、重建了微积分,而且使代数学获得巨大的进步。他们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这些成就,经过后人按学科知识体系分类整理、完善并进行系统化编排之后,便构成了今天我们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地理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和主要的课程学习内容。

人们现在已经看到,自20世纪初开始启动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即现代科学革命和高新技术革命,不仅奠定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基础,而且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这次革命比前两次意义更为深远,首先是物理革命,随后是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革命;伴随而至的,还有核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等,共同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革命。

20世纪初启动的物理革命,首先是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中绝对时空的基本概念;其次是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波尔、薛定鄂等科学家的工作完成了量子力学的构建,使人们对物质世界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都发生了质的改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也奠定了现代天文学和原子物理学的科学基础。从宏观上看,在天文学领域里,1929年哈勃提出有关星系红移的哈勃定律;1948年伽莫夫提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而在1964年彭齐亚斯等人观测到了宇宙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辐射。在地理学领域,自1915年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赫斯用海底扩展理论、勒比雄用板块理论继续完善和丰富这一学说,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认识。从微观上看,20世纪初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和质子,并且成功实现了将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20世纪30年代后,泡利、乍得威克等科学家陆续发现中子、正电子、介子、光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1964年盖尔曼正式提出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并被后人不断地修改完善。生物科学同样日新月异,不断揭示出生命现象的本质,其中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成就尤为突出。20世纪初,摩尔根初步建立基因遗传理论体系;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宣告诞生;1969年,64个遗传密码被破译,确立了生命遗传信息传递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影响深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解读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并于2000年完成了草图绘制,战胜疾病、延缓衰老、改变遗传性状将不再是科幻小说描述的情景;1997年,维尔穆特首次以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基因工程也得到了大量的实际运用,生命现象已不再神秘。

总之,物质基本结构的夸克模型、地球地质构成的板块模型、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和生物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等,代表着20世纪中、后期在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和核心知识,是人类对自然和生命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与此同时,数学领域随之取得一系列成就,包括核心数学和应用数学,如运筹学、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数学和数理逻辑等等,新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层出不穷。第三次科学革命浪潮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和数学等学科的传统概念。例如,尽管牛顿力学对引力的在我们的课程中似乎很精确,但在爱因斯坦看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牛顿所描述的那样直接产生引力,而是每个物体对周围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影响,引力就是这种被影响了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一来,牛顿力学对引力的解释就必须完全改写。在这种态势下,我国中小学领域延续多年、基本不变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内容,由于无法及时向学生传递这些新的科学原理,知识陈旧和老化问题早就引起了诸多科学家和有识之士极大的忧虑。

2、高新技术革命是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显着特点之一

与前两次科学革命相比,第三次科学革命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伴随而至的高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转变为技术和技术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格局,促成了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或最新科学突破基础上,具有高扩散性和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性尖端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环境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其中以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信息技术革命就像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那样迅速“爆炸”,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已经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的物质前提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信息技术、信息传播、信息获取和信息应用等系列重大进步带来的世界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有人认为,信息技术革命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以个人电脑、微处理器和软件为代表,解决了信息的海量储存和高速处理问题;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解决了信息传播和处理的全息集成问题,使人类的生活空间从物理空间扩展到电脑网络虚拟空间,即“赛伯空间”。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生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将要解决人脑与机器的全自动信息对接、信息交换和互动问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打下技术基础,使人类社会步入知识文明时代的成熟期。

无论怎样讲,高新技术革命将使“技术”本身,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技术教育比任何时代都更显得更为重要。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着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制定的一项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由于2061年哈雷慧星将再次临近地球,这项改革的目标就是使当今儿童能适应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以取名为“2061计划”。在该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专家小组报告里,针对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这里不妨摘录几段精辟的论述:

“这篇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的意义远远超出现有学校课程中增加一点点技术,而在于这些建议将成为美国教育一次重大改革的内容基础。通过整个的学习过程来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而且广泛采用从简单的实验经验到研究社会经济效益等方法。”

“技术不同于科学,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科学原理,无论是否被发现,都是构成技术的基础。虽然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常常领先于甚至孕育着科学发现。”

“技术就是运用知识、工具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扩展人的能力。技术最贴切的描述是一种过程,但是更普遍为人所知的还是它的产品及其社会效益。技术通过科学发现而发展,通过工程设计而成型。它由发明者和设计者构想产生,通过企业家的工作变成成果,由社会来推行和利用,但它有时令人难以觉察地就进入到社会体制中并常常以难以预见的方式带来许多变化。”

“技术的介绍应当从描述开始,接着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而且这一切都应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和学生的参与活动。”

“青年人完成高级中学学业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他们将在其一生中,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遇到技术问题。但是,只长期积累知识仍然不够,他们还应当知道技术的意义,技术为何物,以及如何加以利用。最终每一个这样的人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技师,以准备投入到一个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中去。”

对照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分析,我国中小学生目前主要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学习一些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劳动技能,但与其他课程存在着“两张皮”的关系,技术教育并没有在科学课程中得到应该的重视。对此,桑新民教授最近撰文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整合。“科学教育培养的是认识能力,而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创造性实践能力,后者显然要以前者为基础,但却是前者的综合与创造性运用,因而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得多。”劳动技术教育必须结合于其他课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中,需要强化劳动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内在结构及其在五育中的地位,并由此调整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及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对于我国九十年代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将对我国21世纪的国民素质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3、综合化方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科学学科的形成大约在二、三百年前,它是社会分工在科学领域的必然结果。自然科学通常被划分为六大学科,即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从而形成了基础教育历来以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分科方式来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格局。

然而,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事实上,现在已经找不到一种纯粹的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水从气态变成液体时,产生许多氢键,同时具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双重性质。在分子问题中,化学和物理几乎都在协同发挥作用。分子最初是哲学家设想的用机械方法分解的最小单位,这种概念目前已经过时,分子更确切地应该表述为“可以用量子力学来处理的物质系统”。从这种新定义出发,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天文、地学的一部分,都可以合并为一门新的基础科学枣分子科学。科学界人士提出,学科的重新分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学计划不能再用老一套,将物理、化学、生物分开,必须集合在分子科学的旗下。所有学生都应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实验和理论计算也要有一定的训练,但可以有重点地让学生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宽泛的基础和对科学的发展的正确认识,才能适应学科新而快的发展。站得高,看得远,并具有发展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整体化、综合性的趋势越来越显露。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以及以具有普遍性整体性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综合性学科发展迅速。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等。近几十年来,仅经济学就衍生出几十个交叉学科,如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建筑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等。传统教育学中也衍生出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生态学等许多分支交叉学科。此外,传统科学向应用方向分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例如,哲学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教育哲学、信息哲学、市场哲学等等。

科学的变革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打破了各学科之间壁垒分明的界限,也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更加紧密地联盟创造了条件。

❻ 小学各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数孩子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所以需要家长们平时多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写字姿势。家长督促他们写作业,及时检查他们的作业,发现没学会的知识要及时给他们讲解,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是学习的基本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各年级数学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年级的知识点及重难点

(一)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二)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四)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一年级 数学 学习 方法

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一方面就是作业的按时完成,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本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所以要经常性的练习。一年级要多让孩子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思路。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分辨左右是孩子本学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如两人面对面时,如何判别对面之人的左右边。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让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涂珠算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书写、思维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一)数与计算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竖式。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 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乘法竖式。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两步计算的式题。

(3)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 数数。百位、千位、万位。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

(4)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连加法。加法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

(5)混合运算。 ? 先乘除后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小括号。

(二)量与计量

时、分、秒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千克(公斤)的认识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和线段的初步认识。 ? 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四)应用题

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 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调查家中本周各项消费的开支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 学习方法

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应该:

第一:要适度应用学具,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用摆小棒的方法,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出两份数目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乐意学乘法了。

第二:利用 生活知识 教学。

例如:小红做了18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2朵,还剩下多少朵。这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在生活中做一做,学生就明白意思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 经验 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

第三: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时,可以带学生到商城或社会中,利用新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第四: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

(一)数与计算

(1)一位数的乘、除法。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0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0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法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量与计量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三)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实践活动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三年级数学 学习方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其次是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

第一,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三年级数学中,会出现长度单位的认识,什么千米、毫米、厘米,很多孩子总是无法记清楚,怎么办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两指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你们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每相临的两指间的距离相等,也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每相临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与分米、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为100,毫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距离较大,也是1000。记住单位对应的拇指,这个换算就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准确了。

第二,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第三,观察活动:

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

(一)数与计算

(1)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2)加法和减法。

加法,减法。

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3)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积的变化。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_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

乘数接近整十、整百的简便算法。

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4)四则混合运算。

中括号。三步计算的式题。

(5)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自然数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读法和写法。

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

运算定律。简便运算。

(6)小数的意义、性质,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意义、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移位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的近似值

加法和减法。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注:小数如果分段教学,可以把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前面的适当年级)。

(二)量与计量

年、月、日。平年、闰年。世纪。24时计时法。

角的度量。

面积单位。

(三)几何初步知识。

直线的测定。测量距离(工具测、步测、目测)。

射线。直角、锐角、钝角、平角、_周角。垂线。画垂线。平行线。画平行线。

三角形的特征。_三角形的内角和。

(四)统计初步知识

简单数据整理。简单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的平均数。

(五)应用题列综合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 学习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从直观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因此,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比较、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的学习运用发展其逻辑思维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除了注意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最明显的表现是培养学生画概念图和线段图,促进其知识系统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知识中,数学概念又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原理、数学方法也是由数学概念构成。概念的清晰性、稳定性、可辨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极大地影响数学知识的质量。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建构自己的概念图,掌握这种方法。数学知识就像~张纵横交错的网,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网点,网点上的一条条知识,连接起了一个个的网点,从而形成一张密密的“知识网”。培养学生自己去“织网”能力应该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之一,而且对于小学四年级的教师来说,在学生思维折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通过让学生画概念图的方法来培养思维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法之一。

“线段图”是指由有一定意义的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化 抽象思维 为形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数学各种类型的应用题:如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用线段图扳书分析数量关系,易化繁为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四年级教材中的路程问题(第七册59—61页),很容易通过例题中的线段图理解问题。对于第七册第64页的习题5,学生们也能轻松地把情景图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第八册“解方程一”(第95页)的练习2,即使学困生也很容易列出方程,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能把一些方程用线段图画出来,比如97页的练习l、2,通过这种 思维训练 ,学生的表征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标准》提出的“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五年级知识点和重难点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 学习方法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 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第三单元“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在学习《空间与图形》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以及类比法等教学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六年级数学

(一)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比和比例

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三)几何初步知识

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_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四)统计初步知识

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_扇形统计图。

(五)应用题

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率、税率等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

(六)实践活动

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就家中的卧室,画一个平面图。

(七)整理和复习

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科目稍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

在学习《位置》在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这部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可在方格纸上画画。

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1、分数乘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一小时刷一面墙的1/4,1/5小时刷一面墙的多少?实际上是求1/5的1/4是多少?

这种题型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画一画,折一折。再就是利用:工作效率_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一节时,例如:分数、除法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无论是 折纸 实验,还是画线段图,都是用图形语言揭示分数除法计算过程的几何意义。分数乘除法,比的知识,运用了类比的数学。(相似和变式)

在学习圆这一节时,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把一个园等分(偶数份)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思想,应用转化思想。在应用中,我们还知道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周长一定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这题蕴含着一个数学规律,即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在学习数学广角这一章节中,例如,研究古代鸡兔同笼的问题,就应用了假设法来教学。这种 思维方式 就是划归法。

❼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梳理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要记、要背、要讲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一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到5的认识知识点

【知识点】

1、数的认识

(1)数数,读数,写数

(2)比大小(“<”或“>”〉,排序

(3)数的组成

(4)基数,序数

2、0的认识——-表示没有,表示起点。

3、计算:

加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加号。

减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减号。

会相关的计算(5以内):加法、减法、0的计算。

【练习题】

1+3=()1+1=()3-3=()2+3=()

4-4=()3-3=()3-1=()2-2=()

1+1=()3+1=()2+3=()1+4=()

1+2=()3-2=()4-3=()2-2=()

1+1=()2-1=()3-1=()4+1=()

2-2=()4-2=()3-3=()2+3=()

4-3=()2+2=()3-2=()2+2=()

4-4=()3-1=()2+2=()3-2=()

4-4=()2+3=()3+1=()3+1=()

1-1=()4-3=()4-1=()4+1=()

3+1=()1+2=()4-2=()2-2=()

3-1=()3+1=()4+1=()1+1=()

2+2=()1-1=()3+1=()2+1=()

4+1=()4-4=()2+1=()3+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知识点

【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加减法(二)】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一年级 数学学习方法 推荐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一、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一年级上册教材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例如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第18页的排队购票、第29页的小猴吃桃……这些都是 儿童 喜欢、熟悉的,可亲可近。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教学“比多少”,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给学生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房”的 童话 故事 。让学生走进情境,认真观察、比较,感悟“多”“少”“同样多”。再如教学“0的认识”,教师可根据第29页的主题图编制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小猴吃桃的情境:盘子里有2个桃,小猴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体验“从有到无”的变化,感知0的含义。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 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按这样的理念,本册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例题、 “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旨在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去探索数学,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教材还为学生精心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如第33页“做一做”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 “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猜一猜”等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探讨“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感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发展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10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思维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理解新的计算方法。

(三)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取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设计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如让学生合作完成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和分的结果等。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数学“9加几”时,由“学校运动会”的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后,把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 思维方式 思考,会产生“点数”“接着数”“凑10”等多种计算方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本组的成果、欣赏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期末重点整理

★ 一年级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小学一年级数学考点归纳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要点

❽ 数学新课改改那那些地方

做了重大修改的地方
1. 前言
原来课标的前言不太像前言。我们数学组光是自己搞了,也不管别人,反正就按我们的想法做了。我们觉得课标要说是干什么的。非常好,这次《义务教育法》也把课程标准写进去了,所以前言就好写了。前言完全改了,基本的定位是这样的:“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是根据《义务教育法》稍微改了一点儿。
2. 基本理念
把过去的数学标准中前言的阐述放在了基本理念中。这个变动很大。我们重新阐述了数学。我们用比较短的语言阐述了数学。接着阐述了数学教育,数学是这样的,那么数学教育是什么样的?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按照这个思路重新把前面的一段“帽儿”写了,比过去的篇幅更大一些。希望阐述更清晰。
在基本理念这儿,我们也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对这个问题仍然是争论不休。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争论得很历害的原因是:什么叫做有价值的数学,什么叫做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我们一开始就有个标准:写得要明了、明确、规范。需要检验,而且很难解释得很清楚。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还有必须的数学,你怎么知道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不必须的。后来我们把这句话改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年总理讲话说:“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我们比总理写得早。
而且我们在后面的教学建议中解释了。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理念中还有一个讲课。我充分理解这件事情,当时写标准是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所以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非常强调活动,所以老师讲课几乎一个字也不提,太偏了。一个好的教学是什么呢?第一条,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条,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至于你用什么形式教学、怎样教学,每个老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如果把教师教书的风格定死了话,课没法上,老师有自己的性格。不能强调每堂都从生活引入,20分钟学习讨论,30分钟最后怎么样。有的知识适合这样做。有些知识适合那样做,不一样,不能硬性规定,但得有个准则、原则,在理念这个地方,把这些事情讲清楚。
还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当然很重要,但不用每一课都用多媒体,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教育仍然是很重要的。
3. 设计思路
我们理清了设计思路。过去的标准设计思路写得不够清楚。在数学的设计思路中,主要是对几个目标性动词的解释,设计思路中必须讲清楚。数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知识:“数量关系”“几何关系”“随机关系”,那么主要起名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几何这个永词还应该出现。在美国已经不讲平面几何,仍然把这方面的内容叫几何。还有“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起名非常难起,“综合实践”与“数学与代数”放在一起,后来起了个名字“四方面课程”?因为在大学里也会把建模作为一门课。四方面课程进行了认真地阐述,阐述是很困难的。我们做了非常认真的阐述,你要想把数与代数讲清楚,把图形与几何讲清楚。
我们也定了个原则,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都谈到了,而且都谈清楚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课程对这四方面内容如何进行设计谈清楚了。为了编教材和为了老师把握。
内容中的一条主线必须谈得非常清楚,“数与代数”是什么?然后把它的核心思想统一起来。经过反复筛选,“数与代数”涉及到四个核心思想,一个是“数感”,这是小学阶段。第二个是“符号意识”,知道使用符号在数学中是很重要的,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用符号能够进行运算和推理,并且知道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是有一般性的。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写进去了。我们在写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想的是与农村中小学老师对话,我一定我写的东西让他能够懂,让他能够把握。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学数学老师能够知道这些。
几何是什么呢?首先要培养几何观念,埋头几何直观,还培养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是什么呢?培养知道用数据来说话,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结论。他也知道数据是随机的,这次调查得到这些东西,下次调查到其他东西。但是,通过大量调查,从中可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综合与实践是什么呢?是培养学生过程经验很重要的载体。通过综合与实践,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很重要。但这一课,我们建议不要太多,而且综合与实践这样的课不一定一堂课完成,可能通过一周来完成,让学生调查、思考,再在一同中让孩子们经常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阐述还比较清楚,给一些中小学老师看了,很高兴,过去不是很清楚的,现在很清楚了。
4. 目标
第四个,目标的改动非常之大。过去数学强调的是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53年提出,到56年写出之后,一直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核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功不可没,使得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是影响很大,我们的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实。但是我们缺少了创造性的东西。我们加了两个,一个是基本思想,另一个是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四基。
为什么要加“基本思想”呢?我们总结我们国家五十年的数学教育,数学的基本思想,不光数学,在其他科学也是。就两个: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演绎的思想来自亚里士多德,他在《工具论》中的“三段论”。他的基本思想有两个,第一个说话要有出发点,就是在争论事情时,有公认的前题,后来演变到公理化体系。第二个,它的推理逻辑是有大前提、小前提。典型的例子是:“犯人都得死,苏格拉底是人,功格拉底得死”。我们五十年这种思想研究得特别小。已知A,求证B。A也是一个确定的命题,B也是一个确定的命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归纳的思想。归纳的思想是在文艺复兴特别是新工业以后开始,这种思想的总结是培根,在《新工具论》中给出。后来有人研究因果关系,麦尔给了很好的组织。中国的严复把它翻译过来。归纳的思想是这样的:在这一类物体中,很多都有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想。归纳中含有类比思想:凡是有性质A、B、C的,都有性质D,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有性质A、B、C,那么它是否可以想象它有性质D?爱因斯坦说:我们的科学能够得到现在这么大的发展,得益于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古希腊人创造的演绎,还有一件事情是因果关系的探讨,实质说的是归纲的思想。归纳思想需要通过演绎来证明是不是对,无论如何,归纳思想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结果,这种思想在我们五十年的数学教育中几乎没有教。
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太难了。它们差了两条腿,我们改了四条腿的椅子、三条腿的凳子。按照规律尝试,最后试到需要的结果。数学过去一开始就讲道理,有三条腿的怎么样,有四条腿的怎么样,一下子就把方程式给出来了。事实上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事情,老师太聪明了,学生就该笨了。老师讲课不能太聪明了,老师都知道结果,要引发学生思考,你一下把给出来了,学生还探讨什么?思想方法是很重要的。
除了我说的核心思想,还有知道数形结合思想,等量替换思想。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过去的数学教育不注意思想是不行的。必须老师在脑子里形成思想,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把应该贯穿的思想贯穿了。不然,创造性思想怎么培养?创造性思想方法一点儿没有不行。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对农民工和农民的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一些问卷给农民工。答一道题给十块钱,他们都可愿意了。我们调查了一万份的。差的不是数学,也不是物理,差的是中文。中文最差,一篇文章就是读不懂啊,不知道啥意思,他也不能把自己思考的东西说出来,写出来,他思考得清楚不清楚我不知道。我们中文教是有毛病,你无论如何都我们的孩子把文章读懂,把事情想清楚,并且能够表达出来。我们带研究生的时候也是,其实数学结果都得出来了,就是写不好啊。
过去说中文没有思想方法,我不信。中文应该有思想方法,应该能够帮助孩子们把思想理清楚,把思维理清楚,把前后能够阐述清楚。所以我认为中文的大纲也应该好好改。真的,不论如何,要教孩子把话说明白吗。我这是调查的结果,结果使我非常吃惊。也怪他们偷懒了,没好好学,但是他们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没忘啊。真得下点功夫,让孩子们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我的意思是说别的学科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还有一个基本操作经验,刚才我说过程很重要。帮助学生思考经验积累,问题提出的经验的积累,创新性活动的积累。这样的话,才能使得我们国家成为创新国客的未来,创新国家。
目标这块过去两个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发现问题,把问题提出来,然后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上能够提出来很难,提出来后能够用数学符号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比较难的。
5. 进行了内容的删减
几何刚才提到要“精而深”又砍掉了知识点,我们真砍掉了。包括一元不等式的应用,我们认为太难了。
6. 案例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案例有的是我编的,在编时,我的脑袋里就是与农村的中小学老师对话,我在给他们讲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怎么教能教能教得更清楚。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下的功夫几乎比正文还费时间。把例子想好,能够说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我们做课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我们举出了这样的例子来解释我们的思想。
7.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完全重写了。过去关于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是按学段写,发现不合适,我们把它们去掉了。我们是按基本的思想写,紧扣基本理念来写。比如,第一,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问题,基本根据理念来写。第二件事情,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接着第四个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凡是要写新的东西时,篇幅就得大,举例子得多了。
传统的都知道的事情,虽然少写点儿,但是要写到。然后,注意如何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培养。第六,教学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预成和生成,事先备课备得怎么样,讲课时遇到情况如何处理。还有,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关系。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如何使用教学技术与关系。我们把它们完全按核心思想,而不是过去那样按学段来写。按学段来写要写出层次,不然会重复。
主要是这七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