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药初级知识大全
扩展阅读
在线教育渠道如何做好 2024-11-05 01:58:54
歌词里有三年半是什么字 2024-11-05 01:56:21
和同学有哪些矛盾 2024-11-05 01:55:34

中药初级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2-11-26 11:49:04

①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以植物药为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药学”又称为“本草”。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是指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探索归纳出来的,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法治则等学说为指导,根据各种药物的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的用药规律。

四性

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古代称为“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仅是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凉属阴,而凉次与寒;温热属阳,而温次与热。药物的寒热温凉,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感觉而感知,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证,便认为他们是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里寒证,便认为他们是热性等。可见,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是药物作用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则多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此外,还有一种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寒证、热证均可应用。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区别,故习惯上仍称为四性。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是拘于五味入五脏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将淡附属于甘,涩附属于酸,仍称五味。根据各自作用来看,涩味与酸味相似,而淡味与甘味完全不同。故临床实际药味划分为六种。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甘:即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作用。

苦:“能泻、能燥”,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

药物的性、味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将药物的性和味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如麻黄味辛能散,性温能祛寒,故能发散风寒。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肌体上下表里作用的不同趋向而言。他对疾病的病机或证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病势趋向有特殊的调节作用。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发散;沉是下沉、渗利。一般来讲,升浮药都能上行向外,促进人体气机上行或达表,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祛风散寒、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则能下行向内,促进人体气机下行或内收,具有清热泻下、潜阳熄风、降逆止呕、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消积导滞等作用。 升降沉浮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应用原则是同病位而逆病势。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变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 升降沉浮与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关系,寓于药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寒凉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

归经

归经是指某些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某几经(脏腑)作用明显,而对其它经(脏腑)则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

由于发病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肋痛抽搐,心经病变每见心悸失眠等。而根据药物对各脏腑经络病变的特殊疗效,即可确定其归经。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闷,故归肺经;羚羊角、钩藤能熄风止搐,故归肝经;朱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归心经等。有的药物适用范围较广泛,则其归经也较多。如党参既能补脾气,又能补肺气,故归脾肺经;山药既能致脾虚泄泻,又能致肺虚咳喘,还能治肾虚遗精,故归肺脾肾经。

毒性

古代人们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不尽一致,既将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在所称的毒性,专门用来表示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中药的毒性不容忽视,不可错误地认为中药大都直接来源于天然药材,因而毒性小,安全系数大。自建国后至今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的报道,固然有文献记载大毒、剧毒药物有中毒致死者;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药物,如服用不当,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故临床应用必须加以重视。中药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炮制或制剂不当;配无不妥;药不对症等。


② 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导读】在中药学职称初级中药师考试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直都是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作为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点,经常考察的考试内容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还不了解的接着往下看。

【组方原理】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钱(9克)、杏仁三钱(9克)、甘草两钱(6克)、石膏(先煎)一两(30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扇动,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黄。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方用麻黄宣泄,石膏清疏,杏仁沉降,三药同用,有宣有降,相反相成,清降结合,标本兼顾。

临床应用以身热不解、外感风邪、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为辨证要点。凡属风寒实喘、肾虚久喘者,不宜应用。

【加减化裁】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泻肺热;

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送的关于“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总的来说未来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非常可观,所以建议有意向的考生,尽早学习报考,早日成为医药行业的一员,为祖国医药行业发光发热。

③ 100种常用、常见、常考中药的功效及适应病症!中医基础内容

临床中药学、中成药学和方剂学是执业中药师里常考内容,同时也是各位中医医生在工作中会遇到的,以下100个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有凉血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特性的是牡丹皮

2.安息香的功效是开窍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3.当归的功效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4.栀子金花丸主治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5.黄氏响声丸功效疏风清热,利咽开音

6.柴胡的功效是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7.天花粉的功效是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8.主治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的是黄柏

9.治疗胃气之要药的是旋覆花

10.主治嗳气,呃逆,呕吐,喘息的是赭石

11.具有滋阴润肺,补脾益气作用的是黄精

12.知柏地黄丸的功效是滋阴降火

13.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的是茵陈五苓丸

14.玉屏风胶囊的功能是益气,固表,止汗

15.玉屏风胶囊的主治病证是表虚不固所致的自汗,症见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16.正天丸主治颈椎病型头痛;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经前头痛;神经性头痛

17.参苓白术颗粒的功能是补脾胃,益肺气

18.中成药桂枝茯苓丸中君药是桂枝

19.地骨皮配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

20.红花的功效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2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作用的是板蓝根颗粒

22.益心舒胶囊主治气阴两虚;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瘀血阻脉所致的心悸

23.金锁固精丸的功能为固肾涩精

24.艾叶的主治病证有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虚寒性腹痛;妇女带下及湿疹,疥癣

25.能透疹止痒,为解表散风通用药的是荆芥

26.大黄的主治病证有热毒疮肿、水火烫伤;血热吐衄便血;湿热黄疸;瘀血经闭

27.槟榔的主治病证有绦虫病;疟疾;虫积腹胀;水肿

28.郁金的主治病证有胸腹刺痛、症瘕痞块;热病神昏癫狂;血热吐衄出血;湿热黄疸

29.羚羊角入煎剂,成人内服一日用量是1~3g

30.补骨脂具有的功效是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补肾壮阳

31.济生肾气丸既能温肾化气,又可利水消肿

32.独活寄生合剂既能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又能养血舒筋

33.清热散风、明目止痛,主治外感风热之暴发火眼的药是明目上清片

34.黄芩的主治病证是胎热胎动不安

35.某男,35岁,胸闷而痛,痛彻背部,气短喘促,舌苔白腻。证属痰浊阻闭胸阳之胸痹。治当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宜选用薤白

36.某女,26岁,3月来情志不舒,胸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月经紊乱,痛经,证属肝郁气滞,治当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宜选用香附

37.仙鹤草除能收敛止血,解毒杀虫外,又能止痢、截疟、补虚

38.既破气行血,又消积止痛的药是莪术

39.竹茹除清热化痰外,又能除烦止呕,安胎

40.麦冬的功效是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41.某女,31岁。眩晕1周,兼见吐衄咳嗽,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用黛蛤散

42.某男,45岁。心胸烦热5天,兼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证属火热内盛。宜用导赤丸

43.清肺抑火丸的功能是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44.苏合香丸的主治是痰迷心窍之痰厥昏迷

45.补中益气丸的主治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

46.某女,6岁。因食积致病,症见咳嗽,夜间加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证属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治当清热肃肺,消积止咳。宜选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47.辛芩颗粒的功能是益气固表

48.知母配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

49.天花粉的功能是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50……巴豆的功效是祛痰利咽,逐水退肿,泻下冷积

51.天麻的功效是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平抑肝阳

52.九味羌活丸的功能是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53.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又能退虚热、透表邪,为治痹症通用药的是秦艽

54.香加皮的功效是强筋骨、利水消肿

55.海螵蛸既治肺胃出血,又治胃痛吞酸

56.千金止带丸的功能是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57.健脾消食丸的主治病证是脾胃气虚所致的疳证

58.既祛风解表,又胜湿止痛、解痉的药是防风

59.徐长卿的功能是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60.吴茱萸具有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燥湿止泻,疏肝下气

61.桔梗除能宣肺利咽外,又能祛痰排脓

62.赭石除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外,又能凉血止血

63.黄芪具有的功效是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益卫固表

64.桑菊感冒片既能疏风清热,又能宣肺止咳

65.既清热泻火解毒,又化瘀凉血止血的药是一清颗粒

66.某女,60岁。因外感风寒发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宜选用小青龙胶囊

67.龟鹿二仙膏除温肾补精外,又能补气养血

68.既滋阴养血,又补心安神的药是天王补心丸

69.既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又能固精止带的药是山药

70.既清热解毒,又通利关节的药是土茯苓

71.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药是乳香

72.百合的功效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73.某男,25岁,5天来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伴有发热恶风、头身痛,证属湿热蕴结兼外感风热,宜选用葛根芩连丸

74.某女,50岁,头痛眩晕1周,兼见目赤耳鸣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证属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宜选用牛黄上清胶囊

75.既降气化痰,又温肾纳气的药是苏子降气丸

76.清开灵口服液的主治病证是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

77.某女,36岁,1周来,因外感病邪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医师处以小柴胡颗粒,是因其能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78.冠心苏合滴丸的功能是理气,宽胸,止痛

79.某女,28岁,平素情志不畅,3月来胸胁胀满、经行量少、行经小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证属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治当舒肝理气,养血调经,宜选用七制香附丸

80.某男,8岁,1周来出现厌食、烦躁、恶心呕吐、口渴、胸腹胀满、大便干燥,证属食滞化热之积滞,治当消食化滞,泻火通便,宜选用小儿化食丸

81.某男,46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口舌干燥,脉微自汗。医师开具处方药物组成为红参、麦冬、五味子的中成药。该中成药是生脉饮

82.生脉饮的功能是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83.牡蛎的功效是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84.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的药是少腹逐瘀丸

85.石斛夜光颗粒除清肝明目外,又能滋阴补肾

86.马齿苋的主治病证是热毒血痢、血淋

87.某女,50岁,头痛眩晕1周,兼见目赤耳鸣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证属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宜选用牛黄上清胶囊

88.某女,4岁,半月来出现大便溏泄、饮食减少、腹胀、倦怠懒言。证属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治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宜选用止泻灵颗粒

89.人参再造丸的功能是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90.舒筋活血片的注意事项是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慎用;不可过量久服;禁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

91.某男,52岁。由肝气郁结而致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泄痢下重。宜选用四逆散

92.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

93.瓜蒂的功效是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94.藜芦的功效是涌吐风痰,杀虫疗癣

95.黄连上清丸的功效是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96.桂枝合剂适用于风寒感冒表虚证

97.血热便血宜用槐角丸

98.射干除能清热利咽外,又能祛痰

99.肉桂的功效是引火归原

100.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功效的中成药是妇科千金片

④ 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重点在哪里

一、药事管理。这个似乎不用多说,但一定要记住什么事务归哪一级别管理,这个占了很大部分,比如最高是国食药监,其次是省食药监,再次是市食药监,然后将每个条款按国家、省、市的权限归纳总结一下。因其次就是假劣药这类的概念大致要熟悉,最后就是道德规范,很容易找到错的答案。这一门最重要的是看清题,读懂题,很容易就过了。
二、中药学。各种中药的功效,这个实在让我头疼,我的办法是记笔记,把每一个药的功效都写下来,写一遍就有了个大概的印象,第二遍不爱写了,我就在EXCEL表格中列出来。最重要的是横向记忆+罗列特点。比如安胎药有哪些,凉血安胎的和补肾安胎的区别一下;透疹药有哪些,发散风寒的透疹药和发散风热的透疹药区别一下;头痛药有哪些,厥阴头痛吃什么,阳明头痛吃什么;各种要药有哪些,比如生姜是呕家圣药等等,一定要把特点罗列出来,这样就比较容易记住了。因为考试基本考的都是特点,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去记特点,特点就是考点,记住考点才有分拿。
三、中药鉴定。这个是我认为最难的一科。因为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内容多,就是考点多。不怕考点多,就怕记混了。一定要注意寻找关键词,比如大黄——星点,何首乌——云锦纹,狗脊——金毛——蕨科,板蓝根——蓝色荧光,味连过桥,雅连单支等等等等,这样的双词(关键词)关联记忆,其实就是告诉你找出考点。其实都还是要自己多背背题,考试前多去上学吧找答案做做模拟真题。
希望对你有用 ,望采纳!

⑤ 中药知识一速记口诀

给大家介绍一本速记中医的好书,幽默药膳赋。

本书是中医药性速记书,是继《药性赋》和《白话四百味释》之后的一部曲、方体裁。适应了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使药性速记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本书的特点是“快”和“准”。“快”就是记的快。《幽默药歌》这本书让你在几天内记住600种中药的药性。【准】就是记忆准确。每味药的四气(寒、热、温、平)和五味(酸、苦、甜、辛、咸、苦、酸、苦、苦、苦、苦、苦、苦、咸、苦、咸、甜、咸),

经络(肝、心、脾、肺、肾、肝心、肝脾、肝肺、肝肾、心脾、肺肾、肝心脾、肝心肾、肝脾肾、肝肺肾、心脾肺、心脾肾、心脾肾、心肺肾、脾肺肾、脾肺肾——对于600多种中药来说,绝对没有错。

这本书的第一章论述了记忆规律。即一个“字”代表每味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归经),称为一个“字标”。它的作用就像机器的“标志”,一眼就能知道。其统治以《资标图》为代表,可查阅。以后有什么新发现的中药,可以按药性填,性状可以自己定。这将为未来越来越多的新药开发和对其性质的记忆留下广阔的前景。

本书前一两章讲基础知识,第三四章是学习题目,第五章是附录,供参考。

对于想快速掌握数百种药性的中医系学生和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几百年来难以记住药物性质的苦脑,未来将一扫而空。赶紧买一本,成功在向你招手!

-

【前景】如果中央中医药管理部门采用本发明,全国范围内所有的‘中药名称’都将改为‘带标签的中药名称’,一夜之间,困扰中医药界千百年的‘药难记’的苦恼将不复存在。一辈子记不住各种药的属性的教授、老师、学生、医生都解脱了。他们不用再去记忆‘药性’了。例如,“DC柴胡”变成了“DC全柴胡”。一看到【全】字,就知道‘柴胡DC’是治疗肝、心、脾经疾病的药;其味苦,善于祛湿、消炎、通便;其气性寒,寒能清热泻火,寒能凉血养阴。【郑】的拼音为【Zhěng】:其声母为【Zh】为入肝、心、脾,韵母为【eng】为苦味,第四声为【第三声(√)】为寒凉。中国人不仅一眼就知道自己是外国人,只要会念拼音,还是可以自学的。可见【发明】对于中医在国内的普及和中医在国外的推广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且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太简单了。只需要政府下一个通知(即日起,全国所有中医主管部门将‘中药’更名为‘带标签中药’);想学医的人背两首小曲(声母代表返经之歌,韵母代表五味之歌)大概需要两天时间。

其次,背宋公式:每天背一句,112天就能记住700味中药的性质。比起一辈子背100种口味的速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给大家介绍一本可以快速记忆药性的书。

中医至今面临两大难题:辨证不能切脉,治疗不能用药。

不能把脉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不能用药是因为药物的性质太难记了。

为什么性爱很难记住?这是因为每种药有三种1125种(25×15×3=1125)。盲目记忆很容易,多了就很难记住了。就像记住一件外套的尺寸一样,它有以下尺寸:衣身长64cm,衣领尺寸42cm,肩宽50cm,胸围114cm,袖长53cm等。记住一个很容易,但是记住两三个的大小就可以了。要想正确记住三十块和五十块,很难。这就是记住药物属性的困难。医学有25种可能的归经和15种可能的味,至少可以分为寒热和三种气。比较容易盲记,但是记住两三种口味也可以。想记住30味和50味而不记错是很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为后人写了《药性赋》和《药性白话文四百味释》。人类认识2500多种药物时,编纂了《药性赋》,记载了240种常用药物。后来人类认识了五千多种药物,就编着了《白话文四百味释义》,记载了四百种常用药物。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了一万多种药物。如果常用药和现有药的总数是8%,那么人们要掌握800种常用药才能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创造新的记忆方法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是我编撰幽默药膳赋的初衷。

⑥ 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太难得了!家庭必备

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没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

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可以用它们来对付百病,我们更可以将其用在食疗之中,调养自己的身体~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 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 每天吃一点, 健康 延年好福

山楂: 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 首屈一指的补气药

生姜: 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白茅根: 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菊花: 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薏苡仁: 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甘草: 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花椒: 麻辣医生,驱寒很有性格

. ........................................................................................

中药药性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清热之最———石膏 ;

泻火之最———黄连 ;

降气之最———沉香 ;

生津之最———石斛;

化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

辛凉之最———薄荷 ;

止痛之最———元胡 ;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

补阴之最———女贞子;


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舒肝之最———郁金 ;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

清痰之最———贝母;

退黄之最———茵陈 ;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

当归: 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红花: 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益母草: 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 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艾草: 天然 养生 “舒肤佳”

芦荟: 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 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 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白芍: 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 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玉簪花: 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 ........................................................................................

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

何首乌: 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

枸杞子: 古人的四季 养生 不老丹

冬虫夏草: 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三七: 起死回生“金不换”

芡实: 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女贞子: 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 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菟丝子: 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

后天之本的 健康 源泉

白茯苓: 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

山药: 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

番木瓜: “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

陈皮: 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

藿香: 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丁香花: 香喷喷的暖胃好手

常见病不求人

板蓝根: 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桔梗: 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罗汉果: 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桃仁: 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紫苏: 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南瓜子: 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槟榔: 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茱萸: 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冬桑叶: 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款冬: 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落地生根: 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石菖蒲: 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蓟: 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 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仙鹤草: 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蒲黄: 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健脑安神大法

天麻: 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酸枣仁: 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

红枣: 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黄花菜: 健脑清心,乐而忘忧

桂圆: 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

莲花: 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远志: 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

. ........................................................................................

轻轻松松草本排毒

金银花: 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蒲公英: 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

鱼腥草: 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

决明子: 历史 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枇杷叶: 清肺热的常用药

栀子: 擅长解全身热毒

夏枯草: 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

紫花地丁: 解毒消痈要药

牡丹: 凉血妙品,花中神药

凤仙花: 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黄连: 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



餐桌上的素淡美味


银耳: 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

百合: 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

荠菜: “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

薄荷: 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

茴香: 慢性胃炎的缓解药

白果: 治疗咳喘,当仁不让

车前草: 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 ........................................................................................

消食药

消化食积楂曲麦,内金矢藤谷芽莱。

山楂消化肉食积,治胸腹痛能化瘀。

麦芽消化米面积,回乳消胀解肝郁。

莱菔消食兼理气,食积胀满痰喘宜。

内金消积化结石,各种食积及滑遗。

安神药

重镇安神朱砂磁,琥珀龙骨与龙齿。

养心安神柏枣仁,远志合欢夜交藤。

朱砂解毒清镇心,惊悸不眠神不宁。

磁石安神镇心肝,聪耳明目定虚喘。

龙骨镇惊安心神,固涩平肝治眩晕。

酸枣仁养心益肝,疗血虚不眠多汗。

远志开心窍祛痰,健忘癫痫及咳痰。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白矾蛇床雄硫磺,大风土荆蒜蜂房。

雄黄解毒杀肠虫,湿疹蛇伤痈疔肿。

硫磺止痒治疥癣,内服壮阳通大便。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半夏星白附,芥子皂荚花旋覆,

白前前胡桔二贝,瓜蒌三竹黄沥茹,

大海黄药瓦楞礞,浮石蛤壳藻昆布。

止咳平喘杏冬花,苏子百部矮地茶,

紫菀兜铃桑白杷,葶苈白果洋金花。


半夏辛温燥湿痰,散结消痞治呕眩。

桔梗化痰靠升宣,祛痰排脓利喉咽。

川贝化痰又润肺,燥痰热痰及瘰疬。

浙贝化痰散郁结,热痰瘿瘤瘰疬解。

瓜蒌清肺化热痰,宽胸散结通大便。


杏仁苦降止咳喘,滋润肠道通大便。

苏子降气又化痰,痰多咳喘及便难。

百部润肺治诸咳,灭虱杀虫蛲滴疥。

桑白泻肺治热喘,利水消肿治肿满。

葶苈泻肺又利水,痰壅咳喘饮停积。


这么全的中药表很难找到,赶紧收藏吧!也给朋友们看看,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⑦ 中药知识一速记口诀

  1. 当归巧记方法: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6.全草:“金车办公地”金钱草、车前草、半枝莲、蒲公英、紫花地丁

    7.血竭巧记: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⑧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那么你对中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药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药的释义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平和的药物。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药膳可分为食疗中药和食疗药膳两大类

    1、食疗中药。食疗中药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复作用的饮食物,又称为“食用中药”、“食疗本草”或“食物中药”等。这类食疗中药包括谷物、水果、蔬菜、调料、禽兽、水产等类。

    2、食疗药膳。药膳是由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和调料配制而成的膳食,总体说来,药膳既可单独由食用中药加工制成,又可以中药材和食品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组方,加工、烹调而成。

    中药的疗效

    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反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 veda”(寿命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着“MateriaMedica”(药物学),阿拉伯医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着“Canon 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着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服用中药的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5)中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药时,常因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专家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苦味汤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一些苦味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就会失去健胃之效。

    ⑨ 中药知识自学入门的目录

    第一章概述
    一、中药的名词解释
    (一)药的含义
    (二)本草
    (三)草药
    (四)天然药物
    (五)中药
    (六)中成药
    (七)中药学
    二、中药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药剂量与度量衡的变迁
    (一)古代常用重量单位
    (二)古代常用容量单位
    (三)古代中医药典计量单位
    (四)古代其他计量单位
    四、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一)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二)药学理论的形成与学科建立
    (三)第一部药典的颁布与国家药局的设立
    (四)李时珍的伟大贡献与药学发展
    (五)本草分科与特色专着
    (六)现代中药学的主要成就
    五、中药的命名
    (一)中药名的文化特色
    (二)中药的命名规律
    六、中药的分类方法
    七、中药学的自学方法
    (一)掌握基础,注重理解
    (二)前后联系,纵横比较
    (三)熟读巧记,学用结合
    第二章 中药基础理论
    一、中药的产地与采收
    (一)中药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二)采药时间与药效
    二、中药的加工炮制与剂型
    (一)炮制的意义与目的
    (二)常用的炮制方法
    三、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的性与味
    (二)中药的归经
    (三)中药的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一)中药的用量
    第三章常用中药

    ⑩ 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包括哪些

    初级中药师一共考四大科,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

    初级中药师考试,每年5月举行一次,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每年的12月初为参加报名时间,凡满足报名要求的人员可以通过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的方式报名,经现场确认后方可准备参加考试。考试分为四个科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各科满分100分,60分通过。

    (10)中药初级知识大全扩展阅读:

    初级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资格考试范围

    (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中药学专业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及级别范围:中药学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士级、师级)、中级资格。

    (三)考试科目设置: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