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登革热病是由哪种动物传染的如何预防传染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病以高热、皮疹、肌肉及骨关节剧烈酸痛,颜面及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登革热病发病凶猛,那么究竟登革热病是由哪种动物传染的呢? 研究认为,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传播引起,登革热病是由蚊虫(尤其是伊蚊)这种动物传染开来的。登革热病好发夏秋雨季,男女老幼均可得病。这次广州登革热疫情,特别是广州东莞登革热正在蔓延,大部分因为处夏秋之交,广州又经常下雨,所以造成登革热的传染和传播。 登革热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登革热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健措施,一定要隔断登革热病的传染源。 登革热病是由哪种动物传染的知识链接:蚊虫(尤其是伊蚊)传染登革热病,但无论哪一种蚊虫的繁殖都离不开水,所以,控制登革热病的传染源很重要,这是治本之策。家居周围的臭水沟、翻盆倒罐都需要清理,对蚊虫滋生地,要喷洒灭蚊药。这些预防工作做好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蚊虫传染登革热病。 登革热的概述 防登革热:小心白天咬人的蚊子! 几招驱蚊止痒大法蚊子喜欢七种人
㈡ 登革热的症状和预防知识
登革热的症状和预防知识2017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由蚊子传播给人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5月-11月为流行季节,我国广东、海南、台湾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登革热的症状和预防知识,欢迎阅读。
登革热的症状和预防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首先是发热,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3-5天就开始出现皮疹,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早期登革热病人全身肌肉非常酸痛,轻微的触碰也会造成巨大的疼痛。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通常为4-7天,即人们通常在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4-7天后发病。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通过携带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花斑蚊喜欢在日间(尤其是日出后两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叮人。
登革热预防提示:
1、如果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两周之内如出现发热、出疹、头痛、关节痛等登革热临床症状时应马上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曾经到过的地区,以协助诊断。一旦怀疑为登革热,应按要求隔离治疗。
2、尽量避免进入登革热流行地区,如果前往,要做好防蚊等个人防护工作,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驱蚊液,避免在公园和景区树荫下长时间逗留。以防蚊虫叮咬,预防登革热,减少感染登革热机会。
3、做好居住环境防蚊灭蚊措施,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需要时,使用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品。
;㈢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目前还没有疫苗可预防。其潜伏期通常约5天-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由于本病系由蚊子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
预防登革热:
1、蚊虫孳生地处理。
翻盆倒灌,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天-7天换水一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涮容器内壁,花盆垫盖不留积水;
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对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控制蚊虫孳生。
2、消灭成蚊。
在日出和日落前约半小时开展灭蚊效果最好,化学杀虫剂可选择高效低毒的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以每平方米15毫克-20毫克喷雾进行空间喷洒灭成蚊;室内用市售杀虫剂喷洒阴暗墙角、衣柜背面进行杀成蚊。
3、做好个人防护。
在室外工作时应穿长袖衣裤,或在皮肤上凃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觉应挂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3)登革热基础知识讲座扩展阅读:
病因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
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㈣ 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
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2017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中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家较为严重。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欢迎阅读。
【了解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少数重型病人可死亡。
根据症状,登革热又被称为关节热、骨折热、公子热。“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装腔作势。用来描述本病起病时因关节肌肉疼痛而致步态不稳,有如公子哥儿走路时那种装腔作势的姿态。
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轻型、典型、重型。
【登革热的流行地区及特点】登革热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在蚊子繁殖的高峰季节高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中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国家较为严重。
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浙江、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的变暖和交通的便利,有向北方扩展的趋势。
我国5-11月为高发期。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只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蚊子叮咬带病毒者后,再通过叮咬其他人而将病毒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5天。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眼痛、肌肉骨关节痛,皮疹,出血等。
轻型登革热病人症状轻,主要表现为低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疼痛轻,一般无皮疹及出血;病程一般为1-4天;因症状轻微,常被忽视。
典型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可达39-40℃;发热时伴有头痛、眼痛、肌肉骨关节疼痛;可能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人还会出现皮疹及不同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便血、血尿、皮下出血等。多数病人还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重型登革热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有些病例可以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重型患者少见,但病死率高。
【登革热的治疗及预后】大部分登革热病人经过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重型病人会出现死亡。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给予支持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不能采用酒精擦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对本病退热效果不好,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
大汗或腹泻病人应多喝水,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应及时静脉输液。
【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预防登革热重点在于灭蚊和防蚊,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
开展环境整治,清除杂草,消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对蚊子较多的竹林、树林、垃圾站等场所喷洒杀虫剂,室内灭蚊应喷洒对人无毒的`杀虫剂。
家中使用加盖垃圾桶;室内尽量避免养殖水生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应清洗换水一次,花盆底部不要留有积水。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室外活动时应尽量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可在暴露的皮肤处喷洒驱虫剂。最好在衣服上也喷上驱虫剂。
避免在蚊子出没频繁的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装置蚊帐防蚊。
【小贴士】小心白天咬人的蚊子。
登革热主要由伊蚊传播,伊蚊喜欢白天活动,所以,预防登革热尤其要提防白天咬人的蚊子。
雨季是伊蚊大量孳生繁殖的季节,这种蚊子喜欢将卵产在不清洁的缸罐、花瓶、废弃轮胎、竹节、石洞等小积水中,居室内外2.5厘米以上深的积水都是伊蚊理想的产卵、孵化场所,因此倾倒积水是一个很好的防蚊措施。
;㈤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2017
登革热是由花斑蚊(学名伊蚊)传播的。现在已进入登革热流行的季节,如发现突起高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出现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皮疹,验血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这时应怀疑是否患上登革热,需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其他人。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欢迎阅读。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水缸、水盆、罐及其他小型积水容器中。每隔3~5天洗缸换水,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可以控制蚊子,预防登革热。因此,预防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是清除家居积水,防蚊灭蚊,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一、清除家居积水
保持室内清洁,家庭内不留积水是减少蚊虫的最基础措施。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
(2)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或者在水生植物中投放灭蚊幼虫缓释包。
(3)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
(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幼虫的.缓释剂。
二、防蚊灭蚊
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1)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孩子睡觉时,可以给他的小床配上一盏透气性较好的蚊帐。插上电蚊香,注意蚊香不要离孩子太近。还可以在孩子身上涂抹适量驱蚊剂。睡觉前沐浴时,可以在孩子的大盆里滴上适量花露水,使宝宝洗澡后肌肤上留有花露水的味道,对驱散蚊虫也有一定功效。
(2)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还应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郊游时尽量穿长袖衣裤。可以在外出前全身涂抹适量驱蚊用品,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避蚊胺,对驱赶蚊子有较好的效果。不要在河边、湖边、溪边等靠近水源的地方扎营,这些地方在夏天会有较多的蚊子。露营时,一定要准备蚊帐,并使用各种驱蚊器,需要通电的器具在外出前确保带够电池或充足电。尽量避免在草丛中穿行。
(3)如果日常活动场所内的蚊子较多,应穿长袖衣服。这倒不是因为身上多了层布,蚊子就无法用口针扎进去吸血。实际上,蚊子的口针十分尖利,连牛皮和厚牛仔裤都能穿透。衣服主要是用来遮掩汗液等皮肤分泌物的气味,让蚊子无法追踪而来。夏天切莫因嫌热而不穿袜子,否则会使汗味快速挥发,引来蚊子进行攻击。穿上吸汗效果好的袜子不仅能有效降低皮肤湿度,还可遮掩气味。
三、加强学校预防登革热措施
(1)学校在登革热流行的季节派专人负责开展校园内防蚊灭蚊工作,定期清除积水,填平凹陷的地面,消灭蚊虫孳生地,对贮水容器加盖,防止蚊虫产卵,加强校园校舍环境整治,并保持与各职能部门联络。
(2)加强学生晨检制度,发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关节痛,伴有皮疹的师生,应及时就医。
(3)在9月份开学时积极开展师生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师生参加防蚊、灭蚊的行动。
;㈥ 登革热是什么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截止到2019年10月还没有疫苗可预防。
其潜伏期通常约5天-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由于本病系由蚊子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
(6)登革热基础知识讲座扩展阅读
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㈦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有什么区别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有什么区别
高温雨水多,登革热高发,广东已出现多起登革热病例。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症状近似感冒,与感冒有什么区别?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的区别的知识,欢迎阅读。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过流行,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的症状表现在四个方面
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小时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痫,用身骨、肌内及关节病,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在早期己可见。儿童病例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而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发热期R1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康复。
皮疹:子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臣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天。
出血:约25%一50%的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跪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天。
其他:约1/4病例有肝肿大,黄疽不多见。
感冒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登革热症状近似感冒,很多患者把其当作感冒来治疗,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更加重了病情。感冒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登革热该怎么治疗?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㈧ 登革热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案
登革热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案2017
登革热是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欢迎阅读。
一、疫情报告
登革热是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二、监测
1.监测区的划分与任务:
我街道属于易感监测区:虽无病例报告,但与重点地区人员交往较频繁,人口流动性大,必须进行定期监测工作。
2.媒介监测:对主要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抗药性、带毒情况进行监测。
3.病原学监测: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热患者)血清或伊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毒株型别,观察其变迁,分析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及发展趋势。
4.血清学监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监测人群血清抗体水平。
三、灭蚊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将防治登革热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纳入街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伊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登革热发生和流行。加强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卫生部门要做好对灭蚊的技术指导工作。
2.灭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户内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筑工地容器积水中,消灭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竹节、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取水缸内放养食蚊幼虫的鱼类或其它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滞留喷洒处理。
四、疫点处理
1.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或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公尺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2.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没有防蚊设施者应在室周围100公尺范围内定期杀灭成蚊。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和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3.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作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在灭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蚊媒孳生地,限期将疫点范围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媒介蚊虫叮刺。
5.在流行区尽量劝阻减少集会。
6.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
7.流行病学调查:
(1)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要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地区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户数不得少于50户)、房屋指数进行调查,有条件时也可对成蚊叮刺时停留率、室内栖息率、季节消长以及抗药性等进行调查。
(6)病毒监视: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血清及定期扑捉的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五、加强旅游流动人口卫生检疫工作
登革热是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传染病之一,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入境人员和由国内疫区出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应加强卫生监督,必要时实施灭蚊等卫生处理。
六、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分型: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疸,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绀、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2.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来自流行区15天内的患者或在当地感染发病的患者,凡具备登革热一般症状,并符合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达高峰,三红征,皮疹,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特点者,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临床诊断。首例(批)病人和新发疫区病人的确诊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作为依据。
登革热病人中凡出现1个器官以上出血、肝肿大、血小板减少(10万/ul以下),血液浓缩者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病人如出现休克症状,脉压低或血压低,红血球容积增高者,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3.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非新疫区和流行区尤易误诊,应注意与流感、伤寒、麻疹、猩红热、暴发型流脑、斑疹伤寒、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有脑损害的病人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4.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疗法,应强调病人早期卧床休息,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禁用水杨酸类退热药,以防止引起溶血、胃肠道出血和粒细胞减少。对高热、呕吐、胃纳差者尽可能先口服补液(水份及电解质),如口服无效,可按病情需要,给予静脉补液,但不宜应用高渗糖补液,补液过程应细心观察,注意早期脑水肿症状和警惕输液反应的发生。
治疗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出血病例,考虑发病机制以变态反应为主,可应用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口服云南白药、静脉滴注维生素c、k等,尚须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对严重的胃肠道出血不止可试用胃管输入冰冻盐水,也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治疗。
休克病例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可先快速滴注50%碳酸氢钠、林格乳酸钠溶液,生理盐水或50%葡萄糖生理盐水,然后加用右旋糖酐或血浆,吸氧及纠正酸中毒,可使用地塞美松、氢化可的松、酚妥拉明或冬眠疗法。
5.实验室诊断:
(1)临床检验中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要常规检查,对重型病例,增加检查红血球容积,并根据病情需要,酌加其他化验检查。
(2)病毒分离:目前采用c6/36细胞或1—3日龄乳鼠分离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边进行,可提高阳性率;巨蚊幼虫接种分离病毒,简便安全,检出率高,也可试用。
(3)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的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及以上,血抑试验滴度1∶1280及以上,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4)病毒分离、血清学标本采集与送检:初诊病例于发病三天内以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一相血清),密封、编号、低温或液氮低温保存,上送全血应在采血当天冷藏送检。待病后3—4周采恢复期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二相血清),4℃左右保存,连同送检单上送做血清学试验。
;㈨ 登革热防控知识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祸首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主要是白纹伊蚊。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5-10月份是我省流行季节。
“花斑蚊”的生活习性
“花斑蚊”喜欢在静止的清水中产卵,例如家中的水缸、花瓶、阳台花座积水、室外废弃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轮胎以及竹筒、树洞等积水容器或阴暗潮湿的场所等。“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时及下午5-6时。
登革热的传染途径
当人被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在该病刚发热前至退烧期内(约6-7日)被叮咬,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繁殖,10天后,带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人,会使更多的人发病。伊蚊可长期携带病毒,具有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的双重作用。病人与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传人。
登革热的潜伏期
潜伏期为2-15日,一般为5-8日。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域内出现发热、全身骨痛、疲乏、出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登革热的临床诊断
1、15天内曾到过流行区特别是东南亚、南美等地区;
2、突起发热;
3、三痛: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4、三红:面、颈、胸背部潮红;
5、淋巴结肿大;
6、皮疹;
7、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以突发高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眼球后痛、关节和肌肉痛;发病后3-4日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轻微流牙血和鼻血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出血、休克,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预防登革热灭蚊是关键
预防登革热,一是清除蚊的孽生地,二是杀灭成蚊,三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灭蚊的重点是清除蚊的孽生地
消除蚊的孽生地,防止积水主要措施有:
1、清水养殖无物改为泥土养殖。
2、定期清洗积水容器,如花瓶、花盆碟、废旧轮胎等。
3、对阴生水样的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花瓶内的水应5-7天换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
4、贮水的水桶、陶器、排水槽每5-7天清理换水一次。
5、把废旧空罐子、瓶子、一次性饭盒等容易积水器皿放进有盖的垃圾箱内。
6、冰箱底部的水盘应每星期清理一次。
杀灭成蚊的方法
1、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遵照包装使用适当的份量。
2、室内喷雾一般采用手动喷雾器或手提式超低容易喷雾器,用浓度为0.4%的生物丙烯菊脂氯菊脂溶液,按每平方米1毫升药量作空间喷雾。
3、用灰沙填堵容易积水的地方。
4、保持环境清洁,不留下容易孽生蚊子的物品。
预防登革热的个人防护
1、睡觉时应放好蚊帐。睡觉时要检查是否挂好蚊帐,防止蚊子叮咬。
2、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八、九时,傍晚五、六时),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长袖衣服,并于外露的皮肤涂上驱蚊药物。
4、登革热流行区内,室外活动应自我防护或涂擦驱蚊药物,防止蚊子叮咬。
5、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㈩ 如何预防登革热
预防登革热要对蚊虫孳生地处理;消灭成蚊;做好个人防护。
1、蚊虫孳生地处理:
翻盆倒灌,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天-7天换水一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涮容器内壁,花盆垫盖不留积水;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对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控制蚊虫孳生。
2、消灭成蚊:
在日出和日落前约半小时开展灭蚊效果最好,化学杀虫剂可选择高效低毒的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以每平方米15毫克-20毫克喷雾进行空间喷洒灭成蚊;室内用市售杀虫剂喷洒阴暗墙角、衣柜背面进行杀成蚊。
3、做好个人防护:
在室外工作时应穿长袖衣裤,或在皮肤上凃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觉应挂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10)登革热基础知识讲座扩展阅读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