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下面汇总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备考。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着作。《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等。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
18、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0、我国着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2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2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0、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33、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3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②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综合素质是教师资格证统考科目一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题目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高。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教师基本能力。
从近年统考省份真题来看,科目一试题题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题型,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综合素质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覆盖范围比较广。 职业理念模块:这部分知识一般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考查。题目形式一般为在题干给出一段教育教学情境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教师职业理念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教师或学校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分析所蕴含的理念。与对教育理论类知识点直接考查的形式相比,该模块题目要求考生对职业理念有充分的理解。
备考指南——教育观中关于素质教育的考查,重在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只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才能真正实施好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发展”与“创新实践”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做这一类试题时,可采用关键词法,如题干有用语、数、外等课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或音、体、美等课程,或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等信息,基本可以判断该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学生观,考生要着重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生的发展性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
充分理解教师观,考生主要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作为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职务,即善待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进行课程开发等;二是作为从业者,教师要注意不断反思、不断发展自我,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2. 教育法律法规模块:在历年真题中,这部分考点一般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
①对具体法律条文的直接考查,考查考生对法条内容的识记程度。
②对判定学生伤害事故责任主体或赔偿主体的考查,考查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规定。
③给出一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情境,分析教师或其他行为主体的具体做法正确与否,并分析原因,考查考生对法条的理解和应用。
④给出一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情境,选择教师或其他行为主体合适的做法,考查考生对法条的理解程度。
备考指南: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法律条文较多,往往又结合事例考查考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一般的题目都可以用法律条文直接解决,所以通读法律全文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法律条款众多,全部识记较为困难。因此,考生可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 教师职业道德模块:这部分知识一般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考查。题目形式为在题干给出一段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情境,让考生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或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评价教师的行为或选择合适的做法。
备考指南: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考生不仅要熟记具体内容,还要对其深入理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考查重点,考生需要充分理解其含义。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所谓“关爱”,核心是“爱护”与“尊重”,这是师生关系的主题。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不能给予他们身体、心理上的处罚,应在他们的安全、健康受到威胁时保护好他们。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育教学时可以要求严一些,促进他们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态,在他们有困难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教师要关爱全体学生,不论学生的性别、民族、成绩、天赋、家庭背景等因素如何,教师都要给予全体学生平等的爱与教育。
“为人师表”可概括为外塑师表、内铸师魂、团队精神、善待家长、廉洁从教五个方面。“外塑师表”指教师在衣着、言语、举止方面要得体、文明。“内铸师魂”指教师要在纪律、道德、情操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团队精神”指教师要注重集体协作。“善待家长”指教师要懂得尊重家长,和学生家长平等互助。“廉洁从教”指教师不接受家长和学生的馈赠,不通过学生谋取利益,不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等。
理解“终身学习”时,考生要明确一点,时代是发展的,知识是在不断变化更新的。考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题干描述的情境中的教师的行为是否体现了终身学习:
①是否会反思;
②是否懂得互相学习;
③是否懂得共生,即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4. 文化素养模块: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基础知识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历史、科技、传统文化、数学、物理、生物、地理、文学、音乐、美术等相关知识;二是考点分布变动频繁,但总题量稳定在9题。文化素养模块的考试形式多样,既有对单个考点的考查,也有对多个相近考点的区别和联系的考查。
备考指南: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考生了解历史常识、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科学常识、文化常识、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艺术鉴赏常识等。在实际的真题考查中,考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以往的考题归纳出文化素养常考的知识模块,注重日常积累,并多做练习,适当扩大知识面。
教师资格考试对历史常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但范围很广且没有指向性。考生在备考时可整理出一个类似纪年表的笔记,如列表记录中国历史上各朝创立的大致时间、人物、都城名称以及推行的制度与创造发明等,着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相关事迹,历史转悠名词(如“春秋五霸”“贞观之治”“靖康之变”)所涉及的人物等等。
对中国科学成就常识的记忆,建议考生按照古代和近现代,分科学领域进行识记。关于国外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科学领域的成就,考生要能将各领域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国籍、成就一一对应。
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重点是古代称谓、神话与典故、节气与干支纪年、民风民俗,考生在备考时要能够准确识记相关知识。比如“束发”、“弱冠”只能用于男子,故事情节和人物准确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准确顺序,民族服饰、建筑、风俗特点等。
文学常识主要考察作品、作者、国别的一一对应。对于中国文学,考试还要熟悉一些作品所处时代、作品中的名句、作品中的人物。考生在备考时,可按照类似“作者-作品-名句”的格式进行整理。
艺术常识包括美术常识和音乐常识。美术常识中,对绘画的考查频率相对较高,考生备考时应了解绘画作品本身的面貌、名称、特点、时代以及作者、作者的成就和创作风格。音乐常识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乐理、乐器、音乐家及其作品。其中,音乐家及其作品的考查频率相对较高,考生可按照“音乐家-国别-代表作-评价或地位”的形式进行归纳记忆。
5. 基本能力模块
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基本能力是指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题量保持稳定,各考查两道题目。主要考查Word、Excel、PPT的基本功能与操作。逻辑思维能力的题目形式多样,如命题的推理、类比推理、图形推理、数字推理等。
Word、Excel、PPT是教师工作常用的软件,因此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能掌握其使用方法。考生要想熟练使用这些软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软件界面选项卡的内容,认识每个选项卡下的功能及图标。教师资格考试常考的内容是功能区“开始”“插入”等选项卡上各个图标所代表的功能。所以,考生在备考时,要对照软件,逐一认识图标,然后尝试操作,进而牢固地掌握各个功能。
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难度较低,考生可以先通过真题了解该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再阅读教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最后再通过模拟练习进行巩固。
③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都有哪些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一、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等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二、其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是整个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中之重。在有限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复习时间内,能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是考生朋友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④ 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整天喊着考教资,对于刚接触的朋友来说,盲目的买书,背题是不可取的。接下来是考教资必备知识点,大家可以无脑背了。
教育的起源(顺序)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人们由于没发展无法解释自然现象,衍生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以神的意志,使人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每一个种族发展得以生存不得不存在的。生物起源说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是教育发展史上重大的里程碑。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获得性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学说的不断进步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开始成长。
【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古代哪些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少《乐》
备课中
⑤ 教师资格证必背知识点
在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笔试考试中,共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这四种题型,其中简答题占30分、材料分析占40分,这两项共计占70分,所以在参加考试前,考生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两个题型的相关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资格证考试顺利通过。以下是小编为同学们总结的17个常考知识点,快来一起学习吧~~
考点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考点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 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考点6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考点7 问卷设计的结构及基本原则
(1)问卷的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
(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将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第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如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问题对于调查目标适宜性;问题对调查对象的适当性。
第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包括主观障碍(如: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毫无兴趣)和客观障碍(如: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考点8 影响能力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脑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能力的形成。
(2)早期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与自然素质有关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教育和实践活动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人勤奋的影响
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主导作用,但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同样是不可能的。
考点9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考点10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 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考点1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考点1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 德育过程的顺序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 方面的和谐发展。
考点13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1. 导向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
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3. 知行统一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4.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考点14 情绪的ABC理论
情绪的ABC 理论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或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
ABC来自3个英文的首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考点15 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考点16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
(4)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
考点17 组织竞赛型活动的注意事项
(1)把取胜看作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考点。
(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
(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
(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
(5)在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关系。
⑥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都有哪些
1、幼儿园教师考试内容: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2、小学教师考试内容: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3、初中教师考试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4、高中教师考试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5、中职文化课考试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6、中职专业课考试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7、中职实习指导考试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技巧
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具有概念性科学性、灵活性等特点。考查的内容往往是识记性质的。要求考生从4个答案中选择唯一正确的选项,这类试题一般知识覆盖面广、迷惑性强,表面看似容易,但若不注意审题,特别容易失分。
这部分试题比较简单,在考试的过程中不应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选择题所占分数较高,是考生得分的关键,不能在这部分失分过多。选择题的答题方式有直接填写和机读卡填写两种,考试几乎为国考,除内蒙古、新疆、新疆兵团和西藏没有实行国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教师资格证
⑦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包括面试和笔试两部分。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⑧ 教师资格证容易考的常识知识点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主要包括:
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普通话、面试这四个科目。其中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为笔试;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内容主要涵盖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划、文化素质、基本能力五个模块。
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七个模块。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主要包括:
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普通话、面试这四个科目。其中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为笔试: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方面的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主要包括:
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普通话、面试这五个科目。其中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为笔试: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察:中学课程、中学德育、中学教学、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
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察:每个学科的考试大纲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基本包含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内容。
⑨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知识点归纳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