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❷ 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心理
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需要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保持健康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学会自娱。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咱们在念大学是时候,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这时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因此,所有的大学生都应增强心理卫生意识。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也许是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一时间似乎得到了许多的“自由”。不过,如果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奏,都会导致精神损伤。所以,尽快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当务之急。1.学习负担适量,2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3.学会科学用脑。
咱们大学生不能总是学习,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娱乐活动,可以消除烦闷忧虑,排遣孤独寂寞,缓解紧张和压力等,从而使自己得到放松和休整。要学会松弛有度。这样对个体的身心保健是极有好处的。
❸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大学院校事件频发,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004 年,云南昆明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生活区“马加爵事件”,同室 4 人被杀,案犯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5 年,长沙“天之骄子”罗吉军和卓科跨省抢劫杀人,制造了震惊国内的“7.28”案件,被处以极刑2013 年,复旦大学学生林某因琐事在饮水机中投毒,致使同室室友黄洋死亡,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据调查显示,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在休学、退学大学生中占到了 30%左右,而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也高达 30%左右。
以上的案例只是大学生犯罪的极少案例,但是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对于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的本身在环境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 人际交往问题
现代大学院校,被誉为“小社会”.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能够灵活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双向互动,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那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出现了,“如何建立顺畅和谐的人际关系”. 但是大学生个性特征不同,青春期固有的敏感和冲动,待人接物态度不同,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从而产生焦虑、烦燥、困惑、甚至仇视社会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由成长.
1.1 与个别人难以处好关系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中有 1/3和同学关系、寝室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有关,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高校和普通的中学不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些学生很难包容别人的生活习惯,在一个团体彼此就容易产生矛盾.一些高校的学生会特别在意这些细小的问题。通常是一些非常细小的问题导致了关系的恶化,有的大学生总觉得其他人说话做事是针对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有的学生则习惯歪曲的理解别人的言行,缺乏包容,也总是从消极方面考虑问题.
1.2 缺少知心朋友,缺乏倾诉对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它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内容.某高校一位大学生,竟离校出走,消息全无。原来这位大学生一连多日都呆在一家网吧里和网上的人倾诉苦闷.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与同学交往平淡而倍感孤独、压抑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只能在网上倾诉。
2 学业期望问题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指导者,但是大学生本身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大学生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内容的很大转变,这些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估.大学里的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这些压力,也容易激化固有的矛盾。
3 求职与择业问题
这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进入社会时,他们经常面对很多的困惑和担忧,比如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能够适合自己,如何长远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时要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忧虑。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意识导致了思想体系里价值单一取向、很多不合理的职业歧视也屡见不鲜,毕业生和家长的期望大多是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到热门行业,并从心里抵触蓝领文化。
这样就造成了部分行业人才过剩,部分行业人才短缺的社会现状.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畏惧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等方面,并通过很多的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 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多样化和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应的措施: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大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1.1 环境文化建设
加强校内宣传橱窗的建设,广播电视、校园网等的建设力度要加大,广播电视和校园网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多展示学术知识和高层次的文化知识。
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建设好集服务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1.2 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首先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加强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设置校长信箱、心理咨询信箱,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进一步丰富同学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再次可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建立校、院分层次管理体系,开展学生的社团特色活动。
2 加强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 从北京市属 67 所全日制高校中抽取 23 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5%的兼职人员处于义务服务或半义务服务,57%的机构无固定经费,其中 28%无任何经费来源,经费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正常运转,形同虚设。
3 加强系统的管理制度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调查结果,有22.3%的领导回答没有建立考核机制,近 50%的院校未回答该项问题,说明有不少高校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考核机制。而实践中的许多漏洞,大多是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目前,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心理咨询人员的进修制度和培训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和正规的发展。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教育模式方面,国际心理学联合会 1984 年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网络全书》中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不能出现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要充分保障这门课程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除了看学生的成绩,还要重视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通精神健康就诊绿色通道,并邀请专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讲座。
❹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内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张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内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学生都以自己习惯性的方式应对着环境的变化与压力,应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入学适应过渡期的长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对理解新生入学适应有很大帮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状况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学业和社会适应,同一性混乱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居住地环境等。有学者研究了新生与父母关系对入学适应的影响,发现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入学适应有更积极的影响。这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表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主体;相互尊重各自的观点;经常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尤其来自家庭的支持,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一位长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励和建议可能会使他们拨云见日,更加积极地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此外,大学生以往居住地与大学所在地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生适应的因素之一。
(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以用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1)尽快帮助新生了解、熟悉学校环境;(2)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兼顾;(3)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专业;(4)引导学生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5)组织新生、教师、高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某一主题活动,帮助新生建立新的社会网络;(6)设计并组织针对新生的团体辅导计划,让新生能从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获得有效帮助的各种渠道(如校内心理咨询门诊等)。
二、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1.认知原因
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相反,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和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受交往深度、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第一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对他人进一步的了解。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现象,指在对人进行知觉时,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晕轮效应的最大失误在于以偏概全,极端化的表现就是推人及物,即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3)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偏见,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群体或特征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种族歧视和对“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涂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帮助人们简化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对象特征、有助于交往的积极作用,也有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和停滞、阻碍人们认识发展、对他人判断错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消极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际交往之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应该是适度的,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大学生情感丰富、心境易变,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1)羞怯,指因为害怕或胆怯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带着这种心理去进行人际交往,就会产生莫名的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在交往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得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际交往难以持续,出现障碍。
(2)嫉妒,指因失败或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和怨恨等个体情绪体验。有时候它对人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时候是消极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嫉妒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再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这种感情色彩带到人际交往中去就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受,从而使人际交往失败。
(3)自卑,指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的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外界评价,但更多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有的大学生因为自卑而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交往起来比较吃力,害怕说错话,担心丢面子,长此以往,严重者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使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导致人际冲突。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际交往是一种技能,人际交往中个体需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的表达与沟通等。一些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1.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余,人际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学会坦然自若地面对交往,不怕失败,不怕被人讥笑。要重视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经验,以此增强对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从而逐步走上人际交往的良好循环。
2.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1)真诚。“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意图、情感、观点、立场,交往才能不断持续下去,人际关系才能变得融洽而深入。
(4)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5)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人际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但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3.勇于实践,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为了能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相识、交往和相处,学习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话题,如何使谈话继续和中止,如何阐述自己的见解,如何提出批评,如何化解冲突,如何换位思考等。这些技巧可以通过书本、课堂、培训等途径学习,但主要还要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只有勇于参加人际交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神经症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的调查资料推算,世界总人口中的5%~8%患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其人数是重性精神病障碍的5倍。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神经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较为严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碍。
神经症不是某种特定的疾病类型,而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的症状,它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分离症状、转换症状等。它包括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它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不一致,比较复杂,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职业竞争剧烈等因素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例如,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或学习过于疲劳以及某些突发的创伤事件等都可能成为神经症的诱发因素。
第二,神经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础。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强迫症患者有强迫性人格等。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
第三,神经症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虽有较多精神痛苦和躯体不适,但医生检查始终不能发现相应的异常体征,即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症症状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第四,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认识,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动求医或求助于心理咨询者,喜欢诉苦及诉说躯体不适是神经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现。神经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病态过分担心、疑虑,四处奔波,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做各种检查。
第五,神经症除癔症的一次发作好转较快外,其余神经症的康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表现出来,病人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惊梦、乏力、腹泻等。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1)抑郁心境。这是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2)快感缺失。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力不从心,学习、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都无暇顾及。(4)睡眠障碍。约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患者通常入睡无困难,但几小时后即醒,故称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觉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还有少数的抑郁症患者睡眠过多,称为多睡性抑郁。(5)食欲改变。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减轻,重者则终日不思茶饭,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食欲增强的现象。(6)躯体不适。抑郁症患者普遍有躯体不适的表现。患者常检查和治疗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劳、睡眠障碍、喉头及胸部的紧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气短等病症,但多数对症状治疗无效。(7)自我评价低。轻者有自卑感、无用感、无价值感;重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有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感,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自我惩罚的途径。(8)自杀观念和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行为。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选择自杀来摆脱自己的痛苦。(9)其他。一些患者还表现出焦虑、性欲降低、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抑郁症通常需要抗抑郁剂治疗,或同时配合心理治疗。轻、中度抑郁症通过单纯心理治疗可以恢复,多种心理治疗都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心理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分析他们问题的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去应付生活中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认知治疗和人际治疗对抑郁症有良好的疗效。在认知治疗中,重点在于帮助病人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在人际治疗中,重点是帮助病人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核心的一种心理疾病。病人常有无法自我克制的、重复出现的某种观念、意向和行为,深陷其中而又无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
强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断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无法摆脱;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极虑和强迫性对立思维;后者分为强迫意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检查、强迫性洗手、强迫性仪式等。
关于强迫症的病因,目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研究者能达成共识,即此病与人格特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迫症病人人格表现为:谨慎细心,深思熟虑,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总是过分地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欢有秩序、有条理,做事固执,动作刻板。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有密切联系。此外,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生化因素等也与强迫症密切相关。在遗传方面,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较普通人群高。在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会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在生化方面,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对此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
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除了进行一般性解释、鼓励、帮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外,还可以进行精神分析、行为治疗、森田疗法等,每种方法各有侧重。精神分析注重对患者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的探讨,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行为治疗侧重从行为矫正和强化的角度,矫正强迫行为和思维;森田疗法主张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焦虑症又有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之分。急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莫名其妙地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两手发抖等。急性焦虑症的发作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有时发作过后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复正常;有时则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状态,担心此病会再来。慢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为心悸、烦躁、忧郁等。这种病人易紧张、易激惹,稍有刺激声和麻烦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发脾气,事后能有自知之明并有后悔感。焦虑症的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1)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患者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3)对未来莫名地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总是无来由担心自己的亲人、财产、健康。(4)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充满警惕。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戒备状态,因而影响了他们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呢?对此,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意见,至今尚无定论。研究者发现以下因素与焦虑症发病密切相关。(1)遗传因素。遗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2)人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是焦虑症典型的病前人格。(3)认知过程或思维障碍。研究发现,这类病人常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常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常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常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4)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5)应激事件发生。在有突发的应激事件刺激下,多出现焦虑症。有时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为诱发因素。
对焦虑症可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学派等从各自的理论出发,为焦虑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学派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治疗该症的核心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认知行为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例如,如果焦虑症状与情境有关,则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然后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如果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则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此外,还可以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时的信心。
2009-06-05 人教网
下载:
❺ 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经济的负担。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找不到理想的方向, 对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择业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6、经济的负担
对于一些从偏远农村考人城市的大学生们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远比其他负担更为沉重。一些大学生在学期间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找家教、打短工、做生意维持学业。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狭隘心理、文饰心理等。
❻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答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人际关系的困扰、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经济的负担。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5、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个体心理治理、集体心理治疗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可以给来访者提供心理保健知识,帮助他们克服不合理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找到可行的排忧解难方法,看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6、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心理氛围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有多种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消除或减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大大减少大学生的应激源,有利于大学生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7、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要扩大社交范围,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多渠道交往,加强交往实践;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等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8、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❼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三、个体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则与措施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自尊自爱。
3、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放弃偏见,求助心理医生。
6、积极实践,将上述观念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生活与反应。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2、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正确而适度的学习标准,确立适合的抱负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如焦虑严重且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同学,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压制,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应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时,应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使消极情绪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心理健康。
5、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进行职业辅导,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了解自我,包括对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验工具,诸如《气质调查量表》等来进行。其次要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情况。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职业。同时还应学习基本的求职技巧,以便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推销自我。最后还应正确面对求职中的挫折,调整心态,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6、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如自我认识片面,情感脆弱、冲动、不稳定,意志薄弱,怯懦、虚荣、冷漠、固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调节的技巧。应丰富心理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并力求训练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
指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跳出以“我”为中心的怪圈,对他人要热忱、坦率、谦虚、友爱;要为人宽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计较;能正确对待各种不公平的现象,能容人、让人、能冷静处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与意志的培养
教育学生能承受挫折,经得起打击;培养学生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消沉;在艰苦环境下不悲观、不气馁;能吃苦耐劳,能意志坚强地坚持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定性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以社会需要为己任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正确地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要具备自我认识,自我了解的能力,对个人的条件、气质、兴趣进行分析,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树立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和实现人生价值观念及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心理品质。
(5)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教育学生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多种生理疾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过量饮酒,科学饮食,在消费中不攀比,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
(8)大学生心理小知识扩展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2)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3)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知识点包括,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坚定他们的信心去创点儿,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坚定他们的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三,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经常遇见的心理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性格和形容以上的特点。正确的改正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