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国历史小知识
扩展阅读
宁波哪里买儿童手推车 2024-11-15 22:45:05
在哪里听广播剧动漫 2024-11-15 22:32:24

中国历史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4-13 02:06:53

❶ 求优秀的历史小知识

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建于河南洛阳。中国 着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史活》 前言中指出:“我国最早的石拱桥— 旅人桥建于洛阳。”据《河南府志》 记载:洛阳七里涧桥也称旅人桥,在 晋代京师建春门东七里的七里涧上。 始建于晋太康三年 (282年)十一月, 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万人, 距今已有1700多年

年号的起源和命名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

溥仪生于1906年,是光绪皇帝之侄,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死去。不满3岁的溥仪继承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巨浪席卷全国。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干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干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干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干隆

干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干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干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干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9、光绪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利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她死后3年的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简介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❷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所必须知道的常识

【礼教】
《金刚经》是(佛教)着作
唐朝六渡日本宣扬佛教为当时两国邦交做出巨大贡献的是(鉴真)
道教创始于(东汉)注1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其中祭祀活动被称为(吉礼)注2
按照古人的饮食礼仪,在上一道烧鱼时应该(鱼尾向着客人)
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使用,用途是(宰杀和摆放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以“孝悌”为美德,其中悌指的(尊敬兄长)
古人讲究尊称礼节,谈到对方父亲一般称为(令尊)
古人讲究谦辞礼让,谈到自己儿子一般称为(犬子)
古人称呼自己父亲的侄女婿为(堂姐夫/妹夫)
古人称“拙荆”指(自己的妻子)
古人称“连襟”指(姐妹之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个词语中用来称呼对方妻子(令困)

【历史常识】

下列年代相对最早的一个朝代或时期是(汉)
东晋和西晋的顺序是(先有西晋后有东晋)
唐朝前是(隋朝)
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下面哪个省不在三省之列(下书省)注3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不包括(楚)
下列朝代按时间顺排列应为(夏商周)
曾经东征高丽的隋炀帝名叫(杨广)
着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地点大泽乡在哪个省(安徽)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书是(史通)
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平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国号是(贞观)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祖)
着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造者是(李冰)
墨子属于(墨家)
庄子属于(道家)
提倡“兼爱,非攻”的是(墨家)

【琴棋书画】

被称为酒仙的是(李白)
“说琴谏国王”所说的是(邹忌谏齐王)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乐器是哪一类(吹奏乐器)
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不包括(雅)
吹奏横笛的正确口型应该是(嘴角向两边)
古人所称的“锹秤”指的是哪种物品(棋盘)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米”字形方框叫做(九宫)
以下哪一个是象棋中不会出现的走法(象四进五,士二进四)
关于象棋的说法错误的是(兵和卒只允许前行,不能后退和平移)
以下关于象棋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象棋起源较早,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
关于围棋的说法错误的是(围棋的棋子分数量同的黑白子)
围棋开局的落子规则是(执黑先行)
围棋的棋盘图案是(横竖十九条直线)
围棋棋子紧邻的直线交叉点成为(气)
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被誉为“书圣”的是(王羲之)
被誉为“草圣”的是(张旭)
有画圣美誉的吴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义的字典是(说文解字)注4
着名的《女史箴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顾恺之)
“梦幻西游”四个字一共由多少笔画组成(三十二画)
“唐”(十画)
“朝”(十二画)
“长安”(十画)

【唐诗】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首脍炙人口的《侠客行》出自(李白)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长恨歌》)
被称为乐府双壁的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古诗名句“夕阳无限好”的下句是(只是近黄昏)
古诗名句“前山鸟飞绝”的下句是(万径人踪灭)
古诗名句“举杯邀明月”的下句是(对影成三人)
古诗名句“男儿何不带吴钩”的下句是(收取关山五十州)
古诗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句是(道是无晴还有晴)
古诗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的下句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古诗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下句是(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诗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下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风)
古诗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下句是(我辈岂是蓬蒿人)
古诗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的下句是(赢得青楼薄幸名)
古诗名句“今日听君歌一曲”的下句是(暂凭杯酒长精神)
古诗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下句是(谁家新燕啄春泥)
古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古诗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
古诗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下句是(无人知是荔枝来)

【古代常识】

下列哪个称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注5
古代所称“垂髫”只说女子(十三岁)
古代称20岁的少年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种(炊具)
古语所称“按图索骥”的骥是(良马)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乡试会试院试殿试)注6
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书的是(史通)
五岳之说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称为(南岳)注7
古代地理所称“阳”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谥号”指的是(帝王所专用的称号)
我国古代四大艺术是指(棋琴画书)
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六月)
下列属于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兴旺”形容家境繁荣,其中六畜指(猪马牛羊犬鸡)
左迁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说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长城修建后关内关外的说法中“关”指的是(山海关)
古代“上元节”是指(元宵节)注10
古代“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喝的是(菊花酒)
古语所称“细软”是指(钱财)
凌晨1:00至3:00古代称为(丙夜)
古时的二更相当于现在的(1-3点)
在我国古代,下列哪个时段指现在的19:00-21:00(黄昏)
我国农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晦日)

【工艺建筑】

以下哪个是古代着名“唐三彩”工艺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国古代称为“吉金”的是(青铜)
关于白玉的是(水井)
我国被称为“建筑业鼻祖”的是(鲁班)
古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产生了火药爆竹,最初用来(驱散瘟疫,镇妖避邪)
唐朝着名医生孙思邈曾为四大放明之一(火药)做出过卓越贡献
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作用在于(提高冶铁质量)
最早的手工艺品是(瓷器)
着名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

【茶酒中药】

龙井茶属于(绿茶)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视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
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茶艺的着作是(唐代陆羽的《茶经》)
我国古代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
以下最早在中国出现的酒是(黄酒)
“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
“交杯酒”一般出现在哪种场合(结婚喜宴)
中草药里的“三七”的入药部分实际是植物的(茎)
中草药里的“甘草”的入药部分实际是植物的(根)
中草药人参主要功效是(补气固元,生津安神)
中药配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一般不可同时入药的是(干草和甘邃)
下列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药是(金银花)
提出“望闻问切”等医疗手段的是(扁鹊)
古代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古代所称的“杏林高手”是指(医术高明之人)

【游戏知识】

魔族门派中只收男弟子的门派是(狮驼岭)
人族门派中只收女弟子的门派是(女儿村)
一只召唤兽出战多场却没有损失忠诚度和寿命,可能是因为(是在擂台切磋)
战斗中捕捉怪物的快捷键是(Alt+G)
召唤兽是否听从主人的召唤出战,取决于它的(忠诚度)
能够提高防御力的宝石是(月亮石)
下列具有补充气血功效的装备特技是(气归术)
下列具有补充魔法值功效的装备特技是(凝气决)
五行相克相生注11

【注释】

道教创始于东汉,创始人为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大家勿将道教和道家两个概念混淆。
中国古代“五礼”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关于六部:[吏部]其职责为官职任免升调[户部]其职责为土地税收户口 [礼部]其职责为典礼科举学校[刑部]其职责为司法刑狱案件
[兵部]其职责为军事军队边防[工部]其职责为工程营造水利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主要是唐朝之前的(毕竟游戏的时代背景为唐朝,考试题目不应超越历史)为大家罗列一下,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军事着作《孙子兵法》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第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第一部农业网络全书《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我为大家整理如下
类别 含义 类别 含义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而立之年 30岁
孩提 2—3岁的儿童 不惑之年 40岁
垂髫 幼年(又叫总角) 知命之年 50岁
豆蔻 女子13岁 花甲之年 60岁
及笄 女子15岁 古稀之年 70岁
加冠 男子20岁(又叫弱冠) 耄耋之年 80,90 岁
颐之年 100岁

6.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

等级 含义
院试 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 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 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7.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9.古代官职词语

类别 拜除 迁翟 左迁 罢黜 征辟 出徙 乞骸骨
含义 受官 升官 降官 免官 招聘 京官调任地方官 大臣辞职

10.古代主要节日

类别 含 义 类别 含 义
元日 正月初一
七夕 七月初七,妇女乞巧

人日 正月初七,主小孩
中元 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上元 正月十五,又叫灯节
中秋 八月十五

社日 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重阳 九月初九

寒食 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冬至 节气的起点

清明 四月初。扫墓。祭祀
腊日 腊月初八

端午 五月初五(屈原)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日的晚上

11.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金、木、土、水、火五种属性,称之为五行。而五行之间又有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不断,生生不息

【补充】

还有些其他科举考试中题目所涉及的方面
1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分古琴和古筝两种版本
[广陵散]作者为嵇康,古筝演奏
[平沙落雁]琵琶演奏
[梅花三弄]笛子演奏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夕阳萧鼓]琵琶独奏
[渔樵问答]古琴名曲
[胡笳十八拍]作者为蔡文姬,枇杷古曲
[汉宫秋月]琵琶演奏
[阳春白雪]琵琶套曲
我国的三大国粹: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
我国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我国的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
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水经注〉〉是汉代桑钦的一部河道学专着
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提出了圆周率计算方法割圆法
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关于科举考试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甚广,收集整理上有一定难度,借鉴了游戏论坛的的几位作者的文章,但我撰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充玩家对于题目的认知广度,作者学识毕竟有局限性,有不当错误之处请各位指出和我交流讨论,在此感谢一直为我提供帮助的广东区清辉圆的梦幻西游玩家。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❸ 必须知道的历史常识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出现了对历史常识的考查,且试题的数量和考查范围呈现出了日渐增加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文综Ⅰ卷中的帝王谥号题;2008年全国Ⅰ、Ⅱ卷中关于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题;2008年宁夏卷中对十二生肖的考查;2008年上海卷中对端午节的习俗的考查;2008年上海卷中对服饰装饰功能的考查;2008年海南卷中对干支纪年的考查;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关于姓氏起源题等。这些试题的出现给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因为它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书本没有明确的表述,却又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常识性知识。
历史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各种纪年、音乐文娱、科举官职、史学理论等等。历史常识类的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借助文史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考查范围以古代史的传统文化较多。难度以识记为主,知之者易,不知者难。在复习备考时,对这类知识要多注意,以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以下列举几类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
(一) 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尊崇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 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
2. 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 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则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 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 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 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呼延、慕容、尉迟等。
8. 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9. 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等。
(三) 纪年方法
1.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单配单,双配双,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第一个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的乙,依此类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 民国纪年: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与公元纪年的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1+n,如民国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 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后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公元纪年中,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四) 避讳问题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2. 官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3. 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4. 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 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2. 空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3. 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五) 地理山川
1. 阴阳: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2. 区域名称:中原、关中、江南、江东、江河、岭南、塞北、关内外、九州、西域等。
如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关东,秦汉时期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是以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明以后“关东”,乃山海关。以辽、吉、黑为关东,关外。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3.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4.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北京: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六)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止。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1.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3.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七) 史料分类
1. 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一般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加真实可信。
2.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随着新课程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考历史试题更加突出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材料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不断扩大。而历史常识类试题的日渐增加可以引导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类试题既能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人文素养,又符合当今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因此,在2010年高考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对文史类试题予以高度重视,要对一些重要的文史常识进行整理复习,要精选全国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中与历史常识相关的试题,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以保证高考取得更好成绩。

❹ 想找些中国古代史的知识

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
1、 夏商周断代工程相联系的禅让制(辨证分析),世袭宗法制,商汤灭夏,武王克商(性质)。
2、 甲骨文,*青铜器,人牲和殉葬。
3、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内容、实质。
4、
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5、 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6、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7、 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8、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9、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10、 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二)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 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 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 两汉休养生息原因,措施*(高、文、景、光)和作用。
4、 两汉的经济(水利、工具和手工业)。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5、 从多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6、 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7、 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8、 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9、 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结果。(辨证的评价)
10、 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11、 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2、 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3、
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外戚、宦官、昏君、贪官污吏]、地方割据,思想专制、农民起义。)

14、
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少数民族的内迁、封建化和大融合;士族制度。)
1、 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和正确评价三国的历史地位。*
2、 重点掌握曹操和诸葛亮
3、 一次短暂的统一;两次失败的南下统一;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原因,异同,结局);四次短暂的北方统一。
4、 南北朝时南北双方在各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色。*
5、 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6、 全面深刻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民族意义)
7、 民族大融合局面形成的途径。
8、 分析此阶段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9、 范缜,圆周率,《齐民要术》,书法和陶渊明。
(四)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 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
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
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尤其从制度分析。)

5、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 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 长安。
9、 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 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 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 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 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的突出发展,商业和重心南移;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外贸;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 评价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注意其特色和三国时期的比较。
2、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3、 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4、 两宋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对民族关系、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文化发展的影响。*
5、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8、 五代十国图,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金文字。
9、 元朝统一的原因。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大工程,大交通,大开放)和元的大运河。
10、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11、 宋东京(比较唐长安。),元大都。
12、 三大发明,*教育,资治通鉴,清明上河图,书法宋词。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六)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 明太祖休养生息的措施。
2、 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3、
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4、 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5、 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6、 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7、 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与宋元对外关系的不同点和原因。*
8、 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9、 明太祖,康熙,干隆和雍正。*
10、 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1、 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2、 科技和文化领域
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着。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3、 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4、 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❺ 中国历史小常识:中国秦朝至明清常用历史常识有哪些

春秋、战国、秦、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按照历史的时间先后排列。
春秋
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着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战国
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从这以后,天下经过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韩、赵、魏、齐、楚、燕、秦。而战国七雄则为七个君王(一说是七个国家):韩昭侯、赵武灵王、魏惠王、齐威王、楚悼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了皇帝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与西汉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