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地理知识小故事
扩展阅读
海豚教育一对一怎么收费 2025-01-17 21:49:52
在西安怎么买儿童保险 2025-01-17 21:49:10
基础款包包怎么搭配 2025-01-17 21:49:03

地理知识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4-12 20:16:16

1. 地理小故事 好的给分

地理故事

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地球形状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传说
地球形状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传说地球形状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传说地球形状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传说 在古代,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象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这片海的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人们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观现象,来想象大地的形状。这些认识有共同的特点,认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个相对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围的陆地。

“海拉尔”名字之过
北京某大学一位毕业生张某被分配到海拉尔工作。
他从末学过地理,不知海拉尔在什么地方,又因虚荣心太强,不愿请教别人。 于是便以名会意,心想:上海在海边,海口在海边,那海拉尔也一定在海边,一定 是海边某一大城市。想到在那里工作,一定十分舒服,甚至还想到了去海里游泳, 海边消夏。
想到此,他乐滋滋地打点行装,登上了去海拉尔的列车去报到了。
经过一天一夜折腾,终于到达了海拉尔,车末停稳,便抓起行李准备下车。张某兴奋地走出车站,往四周一看,他“洋鬼子看戏---傻眼”了, 海拉尔哪里是什么海边大城市呀,往东看是茫茫的林海雪原,往西看是苍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张某腿一软,眼前发黑,就瘫倒在地。
后来,张某在给他的同学写信时说到,学校千不该万不该轻视地理课. 我也千不该万不该连海拉尔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更可恨的是人们为什么要把与海 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叫海拉尔!

吹毛求疵看《三国》
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茶余饭后,街头巷尾,人人都在畅谈其情节,议论其长短。
笔者无奉迎之嗜好,却有求疵之毛病。今又求疵一回,请诸公莫笑。
该巨片之第九集中,有孙策等太史慈“日中”归降的情节。但见主人公插剑于地,以观日影,至“日中“那宝剑日影竞缩为一点——真真笑死人也。安徽泾县地处北纬30°40′,“日中”时那宝剑日影不知如何会缩为一点?
笔者原以为原着即如此,此疵乃罗贯中之过。但细细想来,又觉凭罗贯中盖世之才 绝不至有此之疵,无奈找来原着一看,方知确实错怪罗贯中了。
罗才人书中只有“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中。 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既无插剑之说,亦无日影缩为一点之过,电视中的问题全是改编者及导演弄巧成拙而已。
笔者善于联想。想那改编者及导演定是“大家”,必深通天文地理,不然如何敢问津这部“军事地理教科书”? 但“大家”都免不了露此破绽,今日之不学天文地理,考大学不考天文地理的未来 的改编者及导演们将会怎样便可想而知了。
由此及彼,想那高考科目改革是否也还需要再行论证然后再推而广之?

某教委主任下乡考察。
走进教室看到教桌上的地球仪,心里直犯嘀咕:这地球仪怎么斜着放?他转身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那学生如实回答:不是我弄的。
主任又去找地理老师,地理老师答:的确不是学生弄坏的,我从仪器站买来时就这样。
主任还不相信又去问校长,校长难为情地说:没办法,学校资金短缺,只好买 台残次品凑合着用。教委主任听了大发感慨:全社会重教育,可学校连台正品的地球仪都买不起,这该贻误多少人啊;教具厂也不象话,象这种残品怎么能出厂呢?这不是坑人吗?

错用月食误战机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傍晚,雅典征服西西里远征军的兵营中,传令兵飞奔各军营,秘密传达远征军统帅尼西亚的撤军命令。顿时,百艘战舰及30艘运输船的3万多人已作好准备,整装待撤。跟随远征军的商船队,听到撤军命令,也赶忙收拾行装,处理不能带走的物品。指挥官索尼,正在挑选1000名水手、2000名精壮军士,组成后卫队,预备阻击追赶来的敌军。
当天夜晚,月明风清,夜里10点3刻,正当远征军离开西西里海面向东急驶时,突然一下出现了许多艘锡拉库萨的战船。远征军统帅尼西亚手提利刀,指挥战舰向敌船展开勇猛的冲杀,敌兵败下阵来,远征军将士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正当此时,月亮上突然出现了暗影,慢慢地愈变愈大,月光随之消失,天空繁星闪烁,月亮却变成了一个暗红的圆盘——月食出现了。海面一片黑暗,远征军将士不知何故,于是纷纷走上船台祈祷膜拜。统帅尼西亚见状,立刻传令:“正当撤军途中,突发天变,应尊天意。立即停止撤军,离船上岸,原地待命,等21天后再行撤军。”命令一下,各船大乱,划桨手纷纷逃亡,一些商船也偷偷返航。
锡拉库萨统帅从逃亡的远征军士兵中得到雅典军因月食而停止撤军的消息后,立即调整了布署,加紧包围。两军相接,雅典远征军毫无准备,战舰大部分都被击沉。叙拉古军乘胜追击,索尼虽然勇猛善战,却阻挡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叙拉古军,索尼战死,尼西亚被迫投降,不久即被处死,其余7000余名雅典残兵则被赶入露天采石场,终生从事苦役。战后,锡拉库萨全城彩灯高悬,人们摆下祭品,感谢月神显示月食,使锡拉库萨军由败转胜。
大家知道,月亮同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本身并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当地球运行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三球形成一直线或基本成一直线时,月球进入地球背面的阴影里,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被地球遮住,这样我们在短时间内就看不到月亮的全部或一部分,这就是月食。
雅典远征军和锡拉库萨军交战之时,正好发生了月全食现象。因为当时雅典远征军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还不很了解,所以停止了撤军行动,结果误了战机。现在看来,月食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神秘。

2. 有谁知道有关地理知识的故事

1热胀冷缩
查字典地理课上,老师问:“一般物体遇冷得遇热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说:“热胀冷缩。”
老师点点头说:“对,谁能举个例子?”
王辉说:“比如夏天很热,所以白天很长;冬天很冷,所以白天很短。这就是热胀冷缩的缘故。”
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为什么?
2地图上的牛奶
天气炎热,妈妈让王辉把牛奶放进冰箱,王辉却从书桌里找出一张世界地图,把它摊开平放在桌上,然后将一瓶牛奶放在地图的南极地区。
妈妈问:“你为什么把牛奶放在地图上?”
王辉解释说:“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5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88以下,人们发现几十年前探险者留下的饼干和罐头一点也没坏。牛奶放在那儿,保险不会坏。比电冰箱温度低得多。”
3先与后
一个雷雨的夜晚,闪电过后,接着就是一声霹雷。
弟弟问:“辉哥。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王辉神气地说:“这也不懂,因为眼睛长在前面,耳朵长在后面,当然是眼睛先看见,耳朵后听到。”
4星星到哪儿去了
晚上,天空闪烁着点点繁星。弟弟忽然问:“辉哥,晚上能看到这么多星星,为什么白天就看不见呢?”
王辉说:“那还不简单。”他把两手握拳头,“这是地球,这是星星,地球一自转,这星星就绕到地球背后去了,我们怎么能看见。”
5下硬雨
从前,有两个人从没见过下冰雹,一天,天空忽然下了一场冰雹,他俩都觉得奇怪,一个问:“天上下的什么?”
另一个说:“天上下的是硬雨。”
6月亮上多拥挤
地理老师讲到月球上的情况时说:“月球大得很,在上面住几百万人也是很宽敞的。”
学生杨亮忽然大笑起来。
老师奇怪地问:“你笑什么?”
杨亮说:“老师,您就没想到,当月亮变成月芽的时候,住在上面的人该多么拥挤啊。”
7是英国伦敦
王辉在公共汽车上,听见两人谈话。
高个说:“请你给我介绍一下杰克伦敦的情况。”矮个还没来得及回答。王辉强忍住笑说:“叔叔。不是捷克伦敦,是英国伦敦。”
8倒挂着
弟弟问:“哥哥,地球是球形,在我们站的地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样站的?”
哥哥说:“当然是脚踏地,头朝天的倒挂着。”
弟弟说:“他们怎样走路呢?”
哥哥说:“他们走路脚一定不能离开地面,否则就会掉下去。”
弟弟说:“幸亏我们是在地球上面。”
9当没有太阳的时候
王辉问爸爸:“地球真是绕着太阳转吗?”
爸爸说:“当然。”
王辉问:“那么,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呢?”
10汉水发源在哪儿?
地理课上老师说:“上节课讲了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它的几条大支流,谁还记得长江的支流汉水发源在哪儿?”
王辉思想正开小差,没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老师偏偏叫他回答,王辉急得满头大汗。
老师见他闷声不响,又问:“汉水发源在哪儿?”
“汗水?汗水发源在头上!”
11二郎山最高
地理课上,老师讲:“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王辉说:“不对。前两天我听到一首歌里说:二郎山高万丈。我一算,一万丈要有三万多米,它比珠穆朗玛峰高多了。”
《地理笑话》答案
1热胀冷缩
由于地理是倾斜地太阳公转,冬季,北半球受阳光照射的时间短,照不到阳光的时间长,所以昼短夜长。夏季,北半球受阳光照射时间长,照不到的时间短,所以昼长夜短,根本与热胀冷缩无关。
2地图上的牛奶
地图上的南极不能代替真正的南极。
3先与后
人所以先看见闪,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光速快,每秒30万公里。声速慢,每秒只有340米,并非因为眼在前耳在后。
4星星到哪儿去了
白天看不见星星,并不是星星都转到地球背面,而是因为白天太阳光最亮,掩盖了微弱的星光。
5下硬雨
雨是液体,冰雹是固体,多发生在夏季,夏天地面很热,空气强烈上升。当热空气升到高空,水气凝成小水滴,再变冷形成小冰晶。经过反复升降,使颗粒越变越大,直到空气托不住它时,冰雹就从天而降了。
6月亮上多拥挤
月亮由圆月变成月芽,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位置的不同,地球上看到月亮的亮面大小就不同。并非月亮面积大小发生了变化。
7是英国伦敦
杰克伦敦是美国作家。
8倒挂着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在宇宙空间,对地球来说周围都是天空,无所谓哪面朝上哪面朝下,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人无论在地球的哪个位置都是脚踏地,头顶天。
9当没有太阳的时候
地球绕太阳转产生四季变换。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当你所在地背着太阳时就是夜。
10汉水发源在哪儿?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山地。
11二郎山最高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二郎山高万丈是形容词,艺术夸张,二郎山海拔只有1800米。

3. 有哪些地理小故事

海湾战争与自然带,德军潜艇与密度流,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追问:可以具体点吗50字
追答:地理故事
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
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4. 地理小故事20字

故事一:地理考试
地理考试时, 老师要学生简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坡、好望角、罗马、名古屋、澳门。其中小明这样写:从前有个老公公, 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天他出去爬山, 当他爬到新加坡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头上长着好望角的罗马直冲过来,吓的他拔腿跑进名古屋, 赶紧关上澳门。
故事二:校长与地球仪
地理老师带着地球仪走进教室,校长来听课。为了让同学们进入课题,地理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样什么东西?
“校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理老师只能再引导纠正:“同学们想一想,校长是不是东西啊?”“不是东西!”同学们答道。
故事三:教委主任的感慨
某教委主任下乡考察。走进教室看到教桌上的地球仪,心里直犯嘀咕:这地球仪怎么斜着放?他转身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那学生如实回答:不是我弄的。主任又去找地理老师,地理老师答:的确不是学生弄坏的,我从仪器站买来时就这样。主任还不相信又去问校长,校长难为情地说:没办法,学校资金短缺,只好买台残次品凑合着用。教委主任听了大发感慨:全社会重教育,可学校连台正品的地球仪都买不起,这该贻误多少人啊;教具厂也不象话,象这种残品怎么能出厂呢?这不是坑人吗?朱校长,你给我看看是哪家教具的产品,回去我非撤他们厂长的职不可!
故事四:“海拉尔”名字之过
北京某大学一位毕业生张某被分配到海拉尔工作。他从未学过地理,不知海拉尔在什么地方,又因虚荣心太强,不愿请教别人。于是便以名会意,心想:上海在海边,海口在海边,那海拉尔也一定在海边,一定是海边某一大城市。想到在那里工作,一定十分舒服,甚至还想到了去海里游泳,海边消夏。
想到此,他乐滋滋地打点行装,登上了去海拉尔的列车去报到了。经过一天一夜折腾,终于到达了海拉尔,车未停稳,便抓起行李准备下车。
张某兴奋地走出车站,往四周一看,他“洋鬼子看戏——傻眼”了,海拉尔哪里是什么海边大城市呀,往东看是茫茫的林海雪原,往西看是苍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张某腿一软,眼前发黑,就瘫倒在地。
后来,张某在给他的同学写信时说到,学校千不该万不该轻视地理课,我也千不该万不该连海拉尔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更可恨的是人们为什么要把与海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叫海拉尔!
故事五:吹毛求疵看《三国》
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茶余饭后,街头巷尾,人人都在畅谈其情节,议论其长短。笔者无奉迎之嗜好,却有求疵之毛病。今又求疵一回,请诸公莫笑。
该巨片之第九集中,有孙策等太史慈“日中”归降的情节。但见主人公插剑于地,以观日影,至“日中“那宝剑日影竟缩为一点——真真笑死人也。安徽泾县地处北纬30°40′,“日中”时那宝剑日影不知如何会缩为一点?
笔者原以为原着即如此,此疵乃罗贯中之过。但细细想来,又觉凭罗贯中盖世之才绝不至有此之疵,无奈找来原着一看,方知确实错怪罗贯中了。罗才人书中只有“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既无插剑之说,亦无日影缩为一点之过,电视剧中的问题全是改编者及导演弄巧成拙而已。

5. 关于地理小故事,什么都行,只要关于地理就行

1、 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 周瑜调兵遣将, 打黄盖。 庞统献连环计, 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 突然间, 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 一下子急出病来。 诸葛亮借探病之机, 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 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 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当时正值隆冬, 盛行西北风, 极少刮东南风。 曹营在江北, 东吴在江南, 用火攻反会烧了 自家。 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 它符合气候规律性。 而所谓“借”东风, 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 故弄玄虚而已。 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 气候、天气等概念。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 诸葛亮北伐中原、 六出祁山。 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 欲将敌方全部烧死。 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 抱头痛哭等死。 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 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 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 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气压降低。 低气压区形成气旋, 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就是说, 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 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 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 否则, 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 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 便派战舰守住海峡, 用声纳监听, 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 监听多日, 毫无声响, 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 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 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 德军利用这一点, 过直布罗陀海峡时, 关闭所有的机器, 借助海流而行, 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 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 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4、 寻找石兽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 中记载, 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 寻找石兽, 它却不在原落水处, 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 应该在上游寻找, 依他的话, 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 原因在于, 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 使周围水速更快, 冲刷能力更强, 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 成为空穴。 久之, 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 如此再三, 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5、 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 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 但结果截然相反, 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 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 在“胡志明小道”沿线, 森林遮天蔽日, 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 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 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 也收效甚微。 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 地表平坦,植被极少, 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 伊军毫无隐藏可言, 只有挨打的份, 战斗力严重损伤, 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 由此可见, 自然带与地形, 对于空袭战, 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6. 有关地理的小故事

1、麦哲伦环球航行后回国,船员们发现日期少了一天.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的确每天都记了日期.其实是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变更一天. 2、格陵兰在地理纬度上属于高纬度,它最北端莫里斯·杰塞普角位于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韦尔角则位于59°46′N,南北长度约为2600千米,相当于欧洲大陆北端至中欧的距离。最东端的东北角位于11°39′W,而西端亚历山大角则位于73°08′W。那里气候严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47度,绝对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根据科学工作者的测量,全岛冰的总容积达260万立方公里,假如这些冰全部融化的话,地球的所有海面就会升高6.5米。格陵兰岛全靠厚厚的冰层,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于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层去掉,格陵兰岛就不会有现在那样高耸的气派,而只能像一只椭圆形的盘子,固定在海面上罢了。

在全球海洋大千千万万岛屿中,面积达2175600平方千米的格陵兰岛绝对排各第一,以面积大小而论,它比排各第二的新几内亚岛、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岛、排名第四的马达加斯加岛的总和还要多54559平方千米。因此,格陵兰岛当之无愧为“环球诸岛大哥大”。

格陵兰岛无冰地区的面积为341700平方千米,但其中北海岸和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是人迹罕至的严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区域约为150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区。该岛南北纵深辽阔,地区间气候存在重大差异,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出现极地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高纬度,一年中的极昼和极夜就越长。每到冬季,便有持续数个月的极夜,格陵兰上空隅尔会出现色彩绚丽的北极光,它时而如五彩缤纷的焰火喷射天空,时而如手执彩绸的仙女翩翩起舞,给格陵兰的夜空带来一派生气。而在夏季,则终日头顶艳阳,格陵兰成为日不落岛。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在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面积217.56万平方千米。人口5.4万(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纽特(爱斯基摩)人占多数。首府戈特霍布。全岛2/3在北极圈以北,气候凛冽,仅西南部无永冻层。全 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岛5/6的土地为冰所覆盖,中部最厚达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为仅次于南极洲的现代巨大大陆冰川。矿产以冰晶石最负盛名。水产丰富,有鲸、海豹等。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爱斯基摩)人首先到达这里。1894年丹麦首建殖民点于岛的东南岸,1921年丹麦宣布独占,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由于寒冷,格陵兰有一种独有的冰下城市“世纪营”,居民可以靠一种叫做“冰上电车”的有轨小型车辆在冰层的隧道中往来穿梭。

格陵兰岛是一个由高耸的山脉、庞大的蓝绿色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裸露的岩石组成的地区。研究表明,这个岛屿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这些岩石估计至少有37亿年的历史。从空中看,它像一片辽阔空旷的荒野,那里参差不齐的黑色山峰偶尔穿透白色眩目并无限延伸的冰原。但从地面看去,格陵兰岛是一个差异很大的岛屿: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开紫色的虎耳草和黄色的罂粟花,还有灌木状的山地木岑和桦树。但是,格陵兰岛中部仍然被封闭在巨大冰盖上,在几百公里内既不能找到一块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兰岛的面积相当于10倍的不列颠岛,约为美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2 189 837平方公里,从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韦尔角相距2574公里,最宽处约有1290公里。该岛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是它那巨大的冰盖,有些地方冰的厚度达10000米,冰盖占整个岛屿面积的82%。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米。这就形成了众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轮冰海沉船就因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无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伟大的挪威探险家费里特乔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兰岛冰原。

格陵兰岛是一个无比美丽并存在巨大地理差异的岛屿。东部海岸多年来堵满了难以逾越的冰块,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交通也很困难,所以人迹罕至。这就使这一辽阔的区域成为北极的一些濒危植物、鸟类和兽类的天然避难所。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峡湾,切入内陆322公里。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内的大部分居民点都分布于此,首府约有12000人。许多年来格陵兰岛为丹麦的殖民地,但是在1979年丹麦政府允许格陵兰人自治,并通过了“格陵兰自治条例”。

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在漫长的冬季看不见太阳。但到夏季,格陵兰迎来了大量来此繁殖的鸟类,许多植物也生长旺盛,大家都竞相充分地利用24小时的日照。

尽管许多岛类来格陵兰岛只是为了繁殖,然后当冬季来临时又飞向南方,但也有些鸟全年都驻足于此,其中包括雷鸟和小雪巫鸟。格陵兰岛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的家园,还有狼、北极狐、北极兔、驯鹿和旅鼠等。格陵兰岛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极厚的外皮保护它们免受冰冷的北极风冻害。在沿岸水域常见鲸和海豹。 3、(传统文化的小故事)陕西地名的来历
•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秦:因陕西在战国时期
为秦国地而得名。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西有陇关,
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
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
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封章
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
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撞县北);封
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
北)。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
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朝
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
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7. 关于地理知识的小故事

北方关于小麦收获问题 瑞雪兆丰年

8. 关于地理小故事

地球形状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传说

在古代,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象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这片海的四周则环绕着

一圈陆地。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人们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观现象,来想象大地的形状。这些认识有共同的特点,认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个相对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围的陆地

9. 关于地理的小故事

.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