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国医小知识
扩展阅读
普陀山聂薇歌词什么意思 2025-01-17 14:03:13
开车的歌词是什么歌 2025-01-17 13:58:49

国医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4-12 10:55:35

⑴ 中医知识的速记方法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一)
做事先做人,学医先学道,诚信与包容,天道之核心,
济世与救人,学医之初衷,救死与扶伤,医生之天职。
肯定与否定,对象是自我,环节有四个,认识与把握,
战胜与超越,唯天道为上,唯实践为上,唯患者为上。
忌人云亦云,忌惟我独尊,忌一叶障目,忌本本主义,
忌教条主义,忌经验主义,学医之诀窍,虔诚与潜心,
勤学与磨练,悟性与灵通,从医之诀窍,一心为患者,
修德贯始终,长者为我师,患者为我师,师生相对言,
患者为我师、师生相对言、普天有老师、善学永拜师、
反省永不息、继承是前提、整合是通道、创新是提升、
纲目疏理清、复杂变为简、重在个性化、效在个性化。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二)
闻过而则喜,过而立改之,民间之医药,中医药本源,
名医是民医,百姓心中医,名医非民医,远离百姓医,
历来之医圣,皆为百姓医,贫富和官民,民医视同仁,
患者是准星,端平一碗水,黄金确有价,人格则无价,
民医苦和乐,互动在患者,患者危转安,苦自转为乐。
患者病转康,民医苦化乐,同分异构律,宇宙生命纲,
学医和从医,视角三同源,中医和易经,源与宇宙道,
治国和治人,脉络自相通,良相或良医,同处一层面,
视野天地人,思维整体观,人随天地动,人间乃互动,
人自身组织,功能间互动,随动和互动,有序与无序。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三)
凡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必无欲无求,大慈恻隐心,
普救含灵苦,夫为医之法,禁多语谈笑,禁谈谑喧哗,
禁道说是非,禁议论人物,禁炫耀声名,禁訾毁诸医,
禁自矜己德,医人之膏肓,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
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人若行阳德,人必自报之。
人若行阴恶,鬼神必害之,医德之基础,平等是灵魂,
大凡良医者,爱人知人观,德术为一体,必仁爱之士,
必聪明理达,必廉洁淳良,仁恕博爱德,宣畅曲解智,
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扬人道主义,托任信皆可,
力以真求美,实事求是本,虔勤求古训,善博采众方。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四)
勤求不盲从,精究不迷信,古而不泥古,承旧不守旧,
知难而进取,博采三渠道,典籍与旧方,民间之验方,
方学之本源,持精密思考,善参合施行,诊疗中结合,
良医之风范,古善为医者,上医致医国,中医致医人,
下医致治病,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上医依相色,中医依听声,下医依诊脉,善诊治医者,
邪在皮毛治,诊治稍次者,邪至肌肤治,诊治次医者,
邪在筋脉治,诊治更次者,邪至六腑治,诊治极差者,
邪至五脏治,半死半生效,医必通药性,不拘于古方,
不趋奇立异,随病症而调,善通变化裁,古方为今用。

杨志勋国医讲堂 问诊要诀
问诊之特点 医患间互动 望切闻后问有的放矢问
核望切认知 拓深望切效 互动中求全供辨证依据
不可少之诊 通常问诊要 四史不可缺既往史为一[
现病史为二 家属史为三 生活史为四问诊首问患I
生辰与地点 定落地环境 知先天属性通常问诊点
概括为十问 一问寒热象 二问汗状况三问头身感
四问二便状 五问饮食况 六问胸之态七问耳功能
八问渴态势 九问旧病史 十问病之因再问疗之过
若患为妇人 经期则首问 迟速闭崩见若患者儿童
天花麻疹除 多视角问诊 利诊断有据问病人口味
察脏腑病位 夫心主五臭 自入为焦矣脾香而肾腐
肺腥而肝臊 夫脾主五味 自入为甘矣肝酸而心苦
肺辛而肾咸 夫肾主五液 心汗而肝泣自入为唾矣
脾涎而肺涕 问病人寒热 发作之时间知阴阳变化
若昼剧而热 为阳旺于阳 若夜剧而寒为阴旺于阴
若昼剧而寒 为阴上乘阳 若夜剧而热为阳下陷阴
若昼夜寒厥 为重阴无阳 若昼夜烦热为重阳无阴
若昼寒夜热 则阴阳交错 若饮食不入则死终难却
问病人食状 多少喜冷热 察寒热虚实问二便异常
知寒热虚实 胃肠有寒热 饮食二便别望形之强弱
审气之盛衰 诊脉之大小 形气脉合参以相应为顺\
不相应为逆,

杨志勋国医启蒙口诀--望诊入门(色)
乃五脏之常 五脏色为主 四时色为客
时春青夏赤 时秋白冬黑 时长夏之季
色黄乃常则 客胜主则善 主胜客则恶
色见夫皮外 气舍夫皮中 若内外光泽
则气色相融 有色而无气 虽不病命倾
有气而无色 虽困而不凶 左颊部肝木
右颊部肺金 额心颏肾水 鼻脾土部位
若部见本色 见深浅病累 若见他脏色
则按法推类 黄赤属风热 青白则主寒
青黑则为痛 甚则现痹挛 晄白为脱血
微黑为水寒(萎黄乃诸虚 颧赤为劳缠
若沉浊晦暗 则内久而重 若浮泽明显
则外新而轻 夫其病不甚 则半泽半明
见云散易治 博聚则难攻{见舌赤卷短
必心官病常 肺鼻白见喘 胸满而喘张
肝目眦若青 脾病唇黄也 耳见黑肾病
深浅需分彰 望诊先望面 依色断五脏
疾病与证候 究其之关系 肝病者善怒
面色当发青 左身有动气 转筋或胁痛
诸风掉眩归 疝病或耳聋
目视感惊恐 如将捕惊情
夫心赤善喜 其舌红口干 脐上有动气
心胸痛而烦 健忘而惊悸 怔仲而不安
实狂而昏冒 虚悲而凄然
夫脾黄善忧 当脐部动气 善思而食少
倦怠而无力 腹满而肠鸣 腹痛而下利
实则感身重 胀满而便闭
夫肺白善悲 脐部右动气 洒淅感寒热
咳唾而喷嚏 喘呼而气促 肤痛而胸痹.
虚则感气短 不能续息也=
夫肾黑善恐 脐部下动气 腹胀而肺喘
溲便均不利 腰背少腹部 其骨痛欠气
心悬而如饥 足寒而厥逆

黑色本主痛 但却又无痛 或为女劳疸 或蓄血噎膈
噎膈之面色 面微黄而黑 纹绕口角也 容则饥瘦也
眼下部水肿 即便为轻度心下为积水 面颧部潮红
极度虚弱症 口眼若wo斜 为眼面神经 麻痹或中风
鼻根部肿胀 查之蓄脓症 面虽不为瘦 但血色全无]
男吐血下血 女由于流产 子宫出血等 若是胃溃疡
极度贫血症 甲状腺亢进 诊断之要点 患者眼突出
甲状腺肥大 甲状腺肿胀 脸色若发黄 黄疸黄胖病

脸面浮肿时 多病皆可能 胃病或贫血 或是心脏病
或神经衰弱 唇颊紫绀色 心脏瓣膜病
望唇舌咽喉 唇舌色略同 望唇不查苔
唇若呈干燥 示脾胃有热 感冒唇也干 唇出小肿物-
由脾胃之热 常感冒后生 口角若糜烂 多由胃热致
或乏核黄素 即维生素乙 多见学童中
注:蓄血噎膈即食道癌

杨志勋国医启蒙讲堂 --诊脉入门口诀
切脉独取寸 独取寸口由 手太阴肺经 肺司朝百脉 五十大会寸
实操切脉步 高骨先定关 中指落关部 食指落寸部 无名落尺部
手之寸关尺 人为六部脉 诊断知身内 气血和脏腑 左手对应血
右手对应气 左寸心小肠 左关肝和胆 左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右关脾和胃 右尺命三焦 脉有三十种 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方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 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 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 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 再断浮和沉
浮沉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心小肠洪脉 脾胃为缓脉
肺大肠涩脉 肾膀胱沉脉 肝胆为弦脉 命门三焦沉 考虑四时脉
春季为弦脉 夏季为洪脉 长夏为缓脉 秋季为涩脉 冬季为沉脉
诊脉之过程 实测之脉象 去除四时脉 剩余之脉象 对照正常脉
定位单脏态 再测五行态 断生克异常 子病及母一 母病及子二
过克则为三 反克则为四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 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症候 病因病机明 以平和为期 按纠偏复正 形调平思路

⑵ 菜鸟!我想要自学中医养生怎么学求大神!我只想多看看几本好书。求推荐!大神

一、《求医不如求己》全系列包括
1)养生宝典 求医不如求己1
中医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国人了解甚少,中里巴人最近推出自己的养生疗疾宝典《求医不如求己》,堪称“ 改变中国人健康生态的第一方案” 。
2)养生宝典 求医不如求己2
与第一本《求医不如求己》有所不同的是,在本书中,他不仅一如既往地为众生捧出自己的祖传道家秘方,还根据人体五脏六腑和经络、天地的神秘因缘,从长命百岁的角度,结合《黄帝内经》之养生精髓以及个人的高超医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人的“ 一招致胜” 特效保健,让人人都会使用
3)养生宝典 求医不如求己3
《求医不如求己3》则从壮大先天之本并从根子上保障人们生存质量的角度切入,配以经络奇穴处方和道家、武林诸派中提炼出来的养生祛病精髓,直抵人生病痛的源头,从终级上给出了疾病和衰老的解决之道,引领人们真正奠定对身体的莫大自信,荣享心灵涅的自在法喜,而“ 求医不如求己” 也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理论指导基础。
一旦点燃健康的圣火,必将迎来生命的圣宴。

二、《不生病的智慧》全系列包括
4)《不生病的智慧1》
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
健康从补血开始,补血从食疗和激活经络开始;
分清食物的温、热、寒、凉、平,是才能补血和补好血;
9种可以自己制作的补血佳品和3种择食法、4条经络疗法,不仅让你和一家老小平平安安,还能很快根治你和亲人们迁延不愈的心病和身病;
每个人都会生病,但是要明白一点,大部份疾病都不是我们的敌人,包括癌症。因为,疾病是我们有意或无意伤害自己身体的结果,由此带来的痛苦只是我们应得的报应,所以要想不生病,只有先修心,心稳才能身平;
不生病还要靠摸第二指骨、看舌苔和手相,这是最简单、最快捷、最可靠的自我诊断法;
要不生病还要把书中所讲到的每一种方法坚持下去,这样,天天健康才会轻而易举。
这是一本被无数患者誉为“ 健康教母” 的民间奇医马悦凌为天下老百姓写的健康养生书。里面凝聚了作者十几年独创的各种不生病的方法和治疗众多疑难杂病的奇效良方,不管是老人、孩子、妇女、成年人都能用上,特别适合一家老小。
一旦你听懂身体发出的声音,那么你将是解救自己的观音。
99%的病都可以用补血的简单方法治好,这样,我们的身体至少能用120年。
为了解决身体的根本问题,我们甚至需要生一些小病。
只要照书里所说的一招一式做下去,不生病谁都可以做到。
作者 马悦凌
出版 不生病的智慧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5)从根子上修复中国人的后天之本 不生病的智慧2
不生病的智慧2将要告诉我们 8个健康新观念,给予您战胜疾病的无上勇气,让身体与心灵共享健康和谐。13种养生保健功法,15套特效祛病调补方案,培元固本,让您和亲人、朋友们彻底远离亚健康的烦恼,并在各类疑难杂症面前应对有方、从容不惧,成为仅占世界人口5%的健康人群中的一份子。14个独家经络、食疗补益奇方,给女性朋友由内到外的贴心呵护,让困扰她们的众多病痛从此消失于无形。18种小儿补养和祛病良方,从根本上培固孩子的先天之本,让您再也不用经常担心孩子的身体会出什么大问题。8个最简单的家庭煎药、经络按摩法等实用小技巧,让您很快成为家庭健康的守护神。17个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小细节,掌握了它们,您就会在每一天中得到许多意外之喜。
6)不生病的智慧3-易经养生说明书
本书是一部利用食物和经络原穴来对人体进行全方位特效保养的健康绝学之书。它告诉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先天体质,就能为自己的五脏六腑找到正确的食物和经络原穴,并能自己动手调理好身体上出现的那些迁延不愈的疑难杂症和常见病。不仅让您成为最好的家庭医生,而且还是医易相通的大医。
本书要为您献上
人体8个最重要部位的全面高效养护方案,让您的五脏六腑不滋生任何疑难杂症。
8类不同体质之人的特效养生祛真法,让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先天体质,对自己一生中易患的疾病进行防治,并为自己身体上一些迁延不愈的顽疾开出祛根良方。
23个健康新观念,告诉您养生无定法,长寿需“ 变卦” ,尊重身体的本能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无病一生。
一份简洁、明晰的《卦象查询表》,让您很快查知自己和亲人、朋友的身体状况,迅速掌握身体的健康密码。
7)易经内病外治法 不生病的智慧4
本书是“ 国医健康绝学” 系列丛书的第十一本,它是“ 医易相通” 的中医学博士栾加芹继《不生病的智慧2》《不生病的智慧3》后又一本奉献给大众的自我养生保健之作。她把《易经》中的“ 同气相求” 原理与中医内病外治疗法结合在一起,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实践,独创了疗效奇特的“ 易经内病外治法” 。
本书中146种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外治医说》及“ 易医” 栾加芹多年临床实践的独特内病外治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常见病的家庭防治;8大药物归经保健法,只用一味药物、一个穴位、就能好好养护您的脑、脾、胃、心、肾、胆、肺、肝这8大系统,让您由内到外都健康。

三、其他系列养生书籍
8)曲黎敏中医养生完全手册 从头到脚说健康
《从头到脚说健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医文化这座美丽的殿堂,领略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入手,从头到脚地讲解人体、分析人性,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图文并茂式的讲解,书中指出,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单纯地把健康寄托给医生是软弱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
9)《易经养生法》
本书是首席中医养生专家、着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杨力教授的最新养生着作。该书根据其在山东卫视王牌健康栏目《养生》播出的“ 易经养生” 讲稿为基础,将千年经典《易经》和《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知识一网打尽,包括有“ 阴阳协调” 、“ 十二时辰养生” 、“ 经络养生” 、“ 疾病的预测” 、“ 食疗” 、“ 经络” 、“ 房事” “ 家居风水” 十一个方面,全面而叙述生动,而且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可称为“ 给家人驱病延年,做自己的养生大师” 全民养生抗衰老的科普书。
10)写给女人的健康书 求医也要求己
关于本书,作为一名女性,您可曾直视您身体正在面临的健康状况当血压计中的汞柱渐渐升高;当流动着红色血液的血管像快要干涸的河床一般阻滞不通,当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色厉内荏的疼痛片刻的绝望之后,您会万分焦急的追悔自己之前没有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并及时排除身体存在的种种隐患这正式本书要为您以及每一位女士所极力避免的。
作者 王哲出版 山东美术出版社

⑶ “国医大师”李济仁突然病逝!从无证行医到中医泰斗,他是如何做到的

医学可以说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创立的赤脚医生职业到现在的家庭医生行业,可以看出我国在医学行业的进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医学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特技的利用方面也是有所增加。医学在每一个时代里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业,而且在2020年的时候全球遭受到了疫情的攻击,这就更加的体现了医学的重要性,由此很多高考毕业生都会选择学医这个行业。这样看来她们的社会觉悟是非常高的。医者仁心是每个医学生都牵挂在心里面的,而且这句话他不仅仅是代表了自身的立场,它更是承诺了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药做到仁义。近日新闻播报出的安徽国医大师里李济仁的逝世一事。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而他之所以被人们所怀念是因为他在生前的工作是非常努力的,自从选择学医之后他也相当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这也成为了造就了他成为国医大师的一个原因。

⑷ 中医学大概学些什么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

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英文)。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的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方法。”

⑸ 学好中医的步骤有哪些

首先要相信中医,再学习其理论,然后结合临床。

⑹ 关于国学和国医的区别

一、国医
1、专指中医。
晚清以降,现代医学逐渐由西方传教士们传入中国。而恰在此时,西方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如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也于19世纪之后迅速发展,形成相对完善的、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医学生物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的西方医学不仅为中国皇室所认可,而且在中国民间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针对西方医学的不断渗透,以王清任为代表的中医学家们,才不得不认真思考传统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并将西方医学作为参照系,重新审视中医在人体、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所存在的认识上的盲目性和理解上的片面性。
2、指御医。
一般认为,中国远在秦汉早期(公元前221年——前220年)已经出现了只为皇室、百官提供保健建议和治疗疾病的专业人员,即为“国医”。如秦汉的太医令、隋唐的太医署、宋朝的医官院,金之后至清代统称“太医院”,在前述机构供职者,称为“太医”、“国医”或“御医”。
3、泛指国内名医。
《夷坚志》:“蔡鲁公之孙妇有娠。及期而病。国医皆以为阳证伤寒。惧胎之堕。。。。。。” 《隆兴编年通论》:“久之王得迦摩罗疾。遍身腐烂寝食辍然。国医皆莫能差。。。。。。” 《南唐书》卷十七〔杂艺方士节义列传〕:“吴廷绍为太医令,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医可以是指医生,也可以指学问
国之医学是国学中的一门学问

⑺ “国医大师”李济仁突然病逝!从无证行医到中医泰斗,他经历了什么

据有关媒体的报道,有名的“国医大师”李济仁在2021年3月11日这天在皖南医学院附属戈矶山医院安详逝世了,享年91岁。李济仁老师是我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首届的国医大师,同时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还是皖南医学院的终身教授,更是博士后合作导师。听到这位老师去世的消息,不禁感觉悲痛。

这么多年,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各种临床经验,让自己的学识更加的见多识广,医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慢慢地,随着接诊的患者多了,医术也是更加的精明了,名气也更加的大了,就连外国友人也纷纷向李济仁老师求医。因此,他从自己的无证行医,逐渐闻名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他是我国的一代名师,他的事迹、他的刻苦努力奋斗的精神更加的值得我们学习。

⑻ 补气固本的黄芪,能天天喝吗有何禁忌呢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在我们的生活中被许多人所熟知。近年来,随着各种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黄芪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很多人在知道黄芪对人体的好处后就爱上了黄芪,甚至每天用黄芪泡水。喝黄芪水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答案。本文将介绍黄芪及其禁忌。

每天喝一杯黄芪,身体会有怎样的变化?黄芪可以天天喝吗?

每天喝一杯黄芪水会有什么变化?

01提高人体免疫力

黄芪含有大量有益物质。如果适量服用黄芪,可以帮助免疫细胞分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特别是秋冬季节,天气变化很大,身体不好的人经常会有些感冒发烧。暂时服用一些黄芪水可以帮助抵御病毒,预防一些疾病。

02辅助血糖调节

如何控制血糖是很多高血糖患者长期关注的问题。高血糖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减少,必须采取药物有效控制。高血糖患者适当饮用黄芪也有利于健康。黄芪中的活性物质可以增强胰岛细胞的敏感性,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辅助血糖控制。但高血糖患者服用黄芪水时,最好咨询医生,看其体质是否适合使用黄芪。

03有助于减肥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被肥胖困扰,很多人整天嚷嚷着减肥。但是,无论做什么,减肥都很难。其实在生活中,有些人的肥胖并不是真的胖,而是虚胖,这其实是人类健康的一种表现。浮肿的人通常肌肉松弛,小腿肿胀,下半身更胖。这样的人想减肥,除了运动,还可以配合一些中药。黄芪是肥胖人群的最佳选择。黄芪能改善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对于一些想久坐的肥胖者来说,适量饮用黄芪对减肥是有效的。

提神

人体的精神状态总是会在睡好或者吃了午饭后受到影响,往往会变得非常疲惫困倦,影响工作效率。这个时候喝一杯黄芪水可以有效的刺激大脑,从而让人清醒。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这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好方法。

黄芪水那么有效,可以天天喝吗?谁不能喝酒?

黄芪对人体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毕竟是中药。每天吃黄芪不是空穴来风,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就是会引起上火,因为黄芪是热的药材。过量食用会导致体内湿热积聚,人体会出现口干、脸上长痘的现象。长时间会处于上火状态,也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喝黄芪,有以下体质的人都不应该喝。

1.阴虚火旺者

阴虚火旺的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上火的症状,表现为失眠、盗汗、头晕、耳鸣。黄芪也是热门药材。阴虚上火的人,即使服用少量黄芪,也会导致上火症状加重,对身体非常不利。

2.肺结核患者

肺结核患者往往是感染引起的。患者常表现出一些上火的症状,如盗汗、食欲不振、发热等。患者症状严重,甚至出现严重咳嗽或呼吸困难。如果服用黄芪,肺结核患者也会加重身体症状,甚至可能导致咯血。

3.孕妇

孕妇的体质很特殊。怀孕期间,女性一般不能使用任何药物。黄芪虽然有一定的调养身体的作用,但不一定安全。孕妇使用,可能导致流产,胎儿畸形。

黄芪虽然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但服用时一定要注意少量使用有多好。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5克,最好不要每天都喝,三四天喝一次,对人体有益。

黄芪和枸杞、党参等药材一样,是药食同源的药材,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厨房里。当然也有很多人经常用它和枸杞一起泡水。黄芪可以长期泡在水里吗?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说说黄芪泡水的问题,即“谁适合黄芪泡水,怎么搭配?”"黄芪可以长期浸泡在水中吗?"还有“黄芪泡水不适合谁喝?喝了会怎么样?”

黄芪可以长期泡在水里吗?

一、黄芪泡水适合谁,怎么搭配?

黄芪,味甘性淡,属脾肺经,具有益气壮阳、固表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可以简单理解为:健脾益气抗疲劳,补肺益气防感冒,利尿消肿,行气行气治疗内脏下垂和久治不愈的皮肤病、疮疡。因此,适合以下人群:

1.如果脾气比较弱,比较容易犯困,累,想睡觉,精神不振,不想吃饭,面色发黄,胃闷,大便不规律或者次数多,舌淡,可以喝黄芪水。每次使用5-10克左右差不多。但黄芪虽然属于温和性温度,但脾气较弱的人喝了容易喉咙痛。应该怎么搭配比较好?

如果容易生气,不要用黄芪,用黄芪,或者可以用黄芪配枸杞+玉竹/麦冬/石斛中的一种,因为有的人甚至会生黄芪的气;

若食欲不好,可与山楂、陈皮配伍益气、理气开胃;

如果舌苔厚,湿气重,可以用生黄芪配糯米和莲子。如果水分较重,可以加白术,但口感不是很好;

大便未成形易拉稀者,可用黄芪配炒白术,当然也可用理中丸;

2、有肺气虚,平时容易感冒、流汗、流鼻涕、咳嗽、畏风、怕冷等。,是肺气虚所致,可以喝黄芪水。注意,适合容易感冒的人,不适合感冒的人!

如果出汗怕风,可以将黄芪和白术、防风混合使用。这种组合就是我们常说的玉屏风颗粒;

如果怕冷,可以将黄芪与红枣、生姜混合;

若长期感冒,仍有少许咳嗽,且无痰,可用黄芪配乌梅或五味子;

3、有水肿,全身水肿,或下肢水肿,少尿;或者舌苔厚,白,水,不黄,干,属于湿气重的类型。黄芪也可以。但如果出现水肿,一般病情严重,可分为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营养不良、特发性水肿,应积极就医。在治疗的同时,可以适当喝一些黄芪的泡水,帮助健脾、利尿、消肿。

如果是水肿少尿,可以用生黄芪配玉米须、红豆健脾消肿;

4、肝气郁结,或气滞不适合饮用黄芪水,会导致气滞更严重;

总之,黄芪是比较好的药材,可以滋补身体,益气健脾等;但如果是对是错,就类似于毒药,只是后果孰轻孰重的问题。错误使用黄芪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⑼ 钟南山堪称国医,他为什么这么厉害有什么背景吗

十七年前,非典爆发,他挺身而出,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为抗击非典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疫情再度爆发,已八十四岁高龄的他,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为我国抗疫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我们尊敬的钟南山院士。

是地,在钟南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看到了什么是不畏艰险的勇毅,什么是挺身而出的担当,什么是视死如归的精神,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中国能拥有钟南山这样一位医学家,真是万幸!

最后,祝愿钟南山健康长寿,祝愿祖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点赞评论!

⑽ 什么是九针(七) 毫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灵枢•官针第七》:“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邪之所客于经,舍于络,而为痛痹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毫针也是我的常用针术之一,在立新七针的组合里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能解决很多其他针具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九针里,毫针的功用非常重要,是其他几支针所不能代替的。现在毫针满世界到处都是,本来无需专门另作叙述,否则就有点多此一举。但我想,我们通过对灵枢经里描述的毫针进行推断论证,可以更深一步了解灵枢九针的奥义。
毫针的针尖“如蚊虻喙”,喙,意思指嘴,蚊虻有人认为是蚊虫,因此他们很坚定的认为毫针就是跟蚊虫的嘴一样非常的细,于是狂热追求0.18甚至更细的毫针,目的是想减轻患者针刺的痛苦,结果在治疗一些痛痹方面疗效甚微。我参考与《黄帝内经》差不多同时代东汉王充写的《论衡》里,有蚊虻一说:“蚊虻之力不如牛马,牛马困于蚊虻,蚊虻乃有势也”。由此我分析,内经所说的蚊虻,应该是牛虻,也叫牛蚊子,这是一种比较大的类似苍蝇一样的吸血昆虫,在乡下喂养牛马的地方常可以看到。夏天常见那种细小叮人的蚊子是叮不动牛马那厚厚皮肤的。而牛虻的嘴那就比较粗了,而且是锥形的,它可以将牛马等动物厚厚的的皮肤刺穿,吮吸其血液,可以想象这个牛虻的“喙”钻透能力是多么厉害。牛尾巴的功能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拂扫驱赶那些叮咬它的牛虻,牛虻有时也叮咬人类,小时候在乡下看到被牛蚊子叮咬到的人,会立刻肿起很大一个硬结的包。为了让各位对蚊虻理解得更明白,我在网络上找了几张关于蚊虻的图片供大家参考一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根据毫针的尖如同蚊虻的喙这一说法,我很自然的就想到要去看看牛虻的嘴长什么形状,也就因此知道了毫针的针尖跟牛虻的嘴一样,是锥形的尖。可是,有个问题,自然界里可以用来比喻和形容毫针的东西很多,可灵枢经为什么单单要用蚊虻喙来形容毫针的针尖呢?后来我才明白,古人在这里埋了一个伏笔,他这句话其实还表明了毫针的粗细,是跟牛虻的嘴的粗细是差不多的。我曾专门去乡下牛场扑捉几只蚊虻回来做研究,从喙的大小来看,我分析九针里毫针的直径至少都应该在0.5毫米以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灵枢•九针论》里说“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有人据此认为毫针就是如同毫毛。我们知道,毫毛是非常非常细的,如果按照内经成书年代推算,两千年前到底有没有这种可以制作毫毛一样纤细的金属材料,并且能够运用于针术而不会折断在人体内,这恐怕还真的是个问题。据我收集查找到的资料显示,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于五十年代初从日本引进不锈钢来制作针灸针,之后才有了现代这种纤细的毫针,在此之前的毫针,其实都还是很粗的,明代《针灸大成》里还专门讲到要用马衔铁制成铁丝来打造针灸针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只是比喻毫针的外形类似毫毛一样的修长,针体长度有一寸六分,并不是说毫针就跟毫毛一样细。
古人用蚊虻喙来形容毫针,伏笔里还有另一层意思。牛虻之类的虫子在叮咬牛马的时候,动物们常常是没有感觉的。所以其实古人言下之意已经告诉我们针法了,毫针应该是无痛的,而且“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缓缓的将针挤进穴位,不要有太强的刺激,然后留针候气,让正气顺着过来,将邪气全都驱赶。这样的话,即使针拔出后,正气也已经培养起来了。
毫针长一寸六分,从这个长度来分析,说明毫针设计出来是应用于皮内肉上的经脉气穴,并不针对肌肉深处。这个观点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素问•刺要论篇》里也说:“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所以大家要明白,灵枢经有一个中心思想,九针里所有的针具,都不是用来针对肌肉的。现在很多医生把毫针扎进患者肌肉里去,做捻转缠绕上下提插等手法,强行令患者产生胀痛感,其实是损伤了肌肉,往往疗效也并不好,这都是由于对灵枢九针的错误理解造成的。
用针你必须先明白为什么扎针,“邪之所客于经,舍于络,而为痛痹者,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毫针是用来调气的,所以通过用毫针调理经络气血,培养正气,就能够治疗很多痛痹。
古人把九针的毫针设计得比较粗,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由于古代做针的金属材料延伸性柔和韧性都不太好,必须做粗一点。如果针做得太细,扎针就很容易断裂,我们看明代《针灸大成》里还有专门讲“治折针法”,我手里有一些以前收集的民国年间出版国医秘方书籍,其中还能经常看到介绍治针断在人体内的方法。说明至少在民国以前,针灸师扎针治病的时候,经常都有断针的情况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黄帝内经》成书时代,一两千年前的古人们,他们的毫针能不能做出如头发丝这般纤细来扎。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我多年临床中对比实践,我发现在差不多相同的条件下,粗针确实比细针的疗效要好。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立马就会联想到粗针的刺激更强这方面去,其实与强刺激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前面说过,灵枢经九针里的毫针其实并不追求强刺激的,讲究的是“微以久留”,并不需要太明显的针感,微微的有点儿感觉就行了,关键点是留针时间要长。恰恰是因为九针里的毫针不要求有针感,所以较粗与很细的毫针留在穴位里,它们各自所起到的功效,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还不明白,你就去河沟里流淌的水中间,用粗棍子和细铁丝插在水流中间,看看他们各自周围流经的水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吧。呵呵,学内经你如果不结合生活,就凭死看书,就凭你学院里学到那些知识就像读明白?没那么容易。这些观点,灵枢经讲得非常明白,但据我所了解,国内外搞针灸的人,往往谈“粗”色变,似乎只要针粗了就是一种罪过,大多都盲目追求纤细毫针,很少有人思考如何通过针具来提高疗效这个问题。
至于毫针做的非常细小,有没必要?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因为现代的制针技术已经完全不必担心细针容易断的问题了,只要你愿意,你做0.1或者更细的针来扎也没问题。但就灵枢经九针的治疗理论来说,其实并不赞成用太细的毫针,因为九针本身的治疗机理是绝对安全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取得更好的疗效。至于说扎粗针痛苦就一定大,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意淫是你在心里的想法,你非要想得这么邪恶,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但我要代表灵枢九针告诉你,扎针产生的痛苦大小,其实并不取决于针的粗细,只不过粗大的针容易让人联想,产生一种恐惧的感觉,那其实只是心理因素占了主导。所以古代一个高明的针者在扎针之前,对患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治“神”,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患者们就会发现原来粗针并不会比纤细毫针更痛,甚至痛苦还更小。疗效自然也很好。当然了,扎针的痛苦大小,除了“神”的决定性作用以外,还取决于针者对病痛的认知深浅以及运针熟练程度。愚医们往往认识不到,自己不在这些方面找问题,却一味只怪针太粗了。如同人穷怪物饥,屋漏怪瓦稀,这种行为非常荒唐。
你只需想一想,牛马等动物的警觉性可以说非常高,你要想悄悄靠近它们,再轻的动作也是远远的就被它们发现了。但它们被牛虻咬了却不知道,往往是被咬完之后皮肤发痒起大包了才有感觉,人家蚊虻是怎么做到的?针术是一种术,进针是靠手法技巧,并不是靠蛮力。虽然是粗针,手法运用好了,并不会有什么痛苦。即使再细的针,你如果手法不熟练,不会正确运针,扎人也是很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