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初中数学知识点框架图
扩展阅读
怎么和女儿的男同学沟通 2024-09-20 05:29:38
常见的建筑基础有哪些 2024-09-20 04:50:17

初中数学知识点框架图

发布时间: 2022-02-26 03:14:13

❶ 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结构图

代数式分有理式和无理式。有理式包含整式和分式,整式包含单项式与多项式。分式就是分子分母都是整式且分母中有字母的式子。无理式就是根号下有字母的式子。特别注意数属于单项式。

❷ 如何正确认识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一、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的知识具体分为: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运用”四个领域。⑴《数与代数》部分:⑵《空间与图形》部分:⑶、《统计与概率》部分:⑷、《实践与应用》部分:2、学科知识特点:

数学知识分布、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都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1)、数学认识与运算对象发生变化。

(2)、研究常量到研究变量实现跨越。

(3)、认识事物和处理方式逐步转变。

(4)、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理性提升。

(5)、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凸显重要。

相比高中数学而言:

(1)、数学语言较为形象。

(2)、思维方法较为感性。

(3)、知识容量较为简单。

(4)、知识体系较为严谨。

❸ 五四制初中数学教材知识框架总结

初一、初二知识点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π是无理数
1.5.1
有理数的乘方
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求n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一般地,在 a^n 中,a 取任意有理数,
n 取正整数。
幂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书写时要把整个负数或分数用括号括起来。
知识扩展:

1.5.2 科学记数法
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即有其中1≤a<10,n是比A的整数部分的位数少1的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一般的,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2 等式的性质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我们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补充性质:对称性和传递性
如果a=b,那么b=a;
如果a=b,b=c,那么a=c。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将这个数分别带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一、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概念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一
合并同类项复习
一、 书写要求
数字与数字相乘,用乘号;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省略不写
数字与字母或括号相乘时,数字在前
除号写成分数线,分数线有括号作用
带分数应化成假分数
代数式是和或差的形式,并且有单位,代数式应加括号
二、 列代数式
1、 除以a^2+b 的商是5x的数
2、 减少20%后是a的数
3、 三个连续奇数,中间的一个是2n+3,表示这三个数的立方和。
三、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若4a^(m^2-1)b^2/5与3a^3b^(n-m)能够合并,则m=±2,n=4或0
四、添、去括号
五、化简求值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现实生活问题
1、利润问题
(1+提价或降价的百分数) 原价=现价;
利润=售价-进价

2、储蓄问题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本金 利率 期数(每个期数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
从1999年我国开始对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
实得利息=(1-20%) 利息
3、球赛积分问题
4、纳税问题
5、交通问题
6、最优方案问题

3.1.2点、线、面、体
通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等角的补角等,等角的余角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段最短
注意问题:
1、 在表示直线、射线、线段时,一定要先写出文字。
2、 注意延伸与延长的区别,延长与反向延长的区别,延长线要用虚线
3、 注意定义的准确性。本章重要定义:两点距离、角、中点、角平分线
4、 注意相似图形的区别:直线与平角,射线与周角
5、 注意点、线、角的表示法,区分大小写及字母顺序
6、 作图要用铅笔尺子。尺规作图要保留痕迹,并写结论。
7、 论述题要写推理步骤:题目中的已知作为因为,由已知推理得到的作为所以。
8、 注意区分中点,角平分线三种形式的选取。
9、 注意分类讨论。依靠图形把情况想全面。
10、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可动手实践。
一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移项要变号
1、 用不等号连接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
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互逆行:若a>b,则b<a
传递性:若a>b, b>c,则a>c
3、 使不等式成立的每一个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叫不等式的解集。解集是范围,解是具体的数。
4、 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两定
一定边界点:含于解集为实心点;不含于解集为空心点
二定方向:大于向右,小于向左
5、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变号、合并同类项(化成ax>b或ax<b的形式)、系数化一(当系数是负数时,注意变号)
6、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法:分别解,再求解集。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取中;矛盾无解
注意:解集用小于连接。例:-2<x<3
7、 应用题:
注意超过、不小于、不大于、至少、最多等关键字。
注意隐含条件。
注意设法:不写“至少”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尤其是性质三)
2、会解不等式(组),利用数轴找解集(不等式组要写解集再取整数解,数轴要有原点、箭头),应用题(注意关键字,是否带等号)。

第七章 三角形
一、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二、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
要求掌握: 定义、书写格式、画法(钝角三角形)、交点结论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两边差<第三边<两边和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
四、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和按角分
五、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定理证明、书写、例题(整体思想和方程思想)
在△ABC中,∵∠A+∠B+∠C=180°
六、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书写:∵∠ADB是△ADC的外角
∴∠ADB=∠C+∠DAC
∴∠C=∠ADB-∠DAC
七、多边形
1、对角线:
2、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3、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与边数无关
4、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八、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用来镶嵌。
注意:画图用铅笔,要准确,标明字母,写结论
方位角、用三个字母表示角。
辅助线及延长线是虚线。
常用方法: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
整体思想、见比设份数

三角形: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第三边的范围。
2、掌握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的定义、推理形式、画法(铅笔、标字母、写结论)。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严格推理形式。
4、三角形外角定理及推论,严格推理形式。
5、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定理,会构造方程。
6、镶嵌:任意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镶嵌。
7、会写四步以内几何推理。不用写理由。

第十章 实数
1、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取值范围)
(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
2、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4、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5、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6、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7、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
8、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三类数:含 的式子;开不尽方根的数;类似循环实际不循环的小数
9、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还可分为正数、0、负数 注意:分数都是有理数
10、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11、实数的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概念与有理数中相同。
12、实数的近似值 。会比较两数大小
会背1到20的平方,1到10的立方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
(1)点p(a,b)到x轴的距离为︱b︱
点p(a,b)到y轴的距离为︱a︱
(2)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在x轴上方的点纵坐标大于0
在x轴下方的点纵坐标小于0
(3)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在y轴右方的点横坐标大于0
在y轴左方的点横坐标小于0
(4)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等
在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反
3、用坐标表示平移: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 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 + b)(或(x,y - b)).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 左(或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4、建立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
5、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注意:建立坐标系要完整。用铅笔画图,画图不整洁要扣分。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平移的两条基本特征;
2、图形的移动为平移变换的重要标志:
图形在移动的过程中,
自身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3、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第十一章 一次函数
1、 常量与变量;(非重点)
2、 函数概念;(非重点)
3、掌握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使解析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二次根号下的式子有非负性
使实际问题有意义:注意边界点及是否要取整
4、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
5、点在函数图像上(函数图像过这个点) 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
6、正比例函数概念:y=kx (k是不为0的常数)
图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性质:k>0 直线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直线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7、一次函数概念:y=kx+b(k,b为常数,k不为0)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图像:一条直线
性质:k>0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b>0 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
b<0 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
b=0 直线过原点即为正比例函数
k相同的直线可互相平移得到
(k,b与一次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见笔记)
注意: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需找两点即可
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8、用函数分析方程和不等式;
会求函数值,会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并会比较两个函数的大小关系(会识图);给出y(或x)的范围会求x(或y)的范围.
9、求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利用图形找点求解析式
10、会看分段函数图像
重点:变量与函数知识的掌握要突出讨论意识。
函数的概念、性质、应用都应该强调讨论;运用函数图象进行的讨论

《数据》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有三小节内容。
第1小节“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主要在已经学过的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等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这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并引进一种新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
第2小节“用图表描述数据”包含两层含义: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和学习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
第3小节“课题学习”旨在让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经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
二、.课程学习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2. 会画扇形图,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3. 理解频数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4.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分组;会列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会用它们描述数据。
5.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建立统计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数据收集的过程一般包括: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记录结果。
 表示数据的两种方法:
1、利用统计表
2、利用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

全等三角形
一、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3、会做角的平分线,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知识内容小结
13.1 全等三角形
1、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相关概念: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结论: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边边边”(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HL):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3.3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的尺规画法。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三、复习建议
1、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到边等、角等的关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初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要求学生把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书写格式一定要规范。
如:已知AB=CD,BE=DF,AE=CF,问AB∥CD吗?

2、用“三找”模式证明三角形全等。
一找已知,最好在图中标注出来;
二找隐含,通过图形语言告诉的已知,如公共角是对应角,公共边是对应边,对顶角是对应角。
三找欠缺,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证明欠缺条件。
3、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小结。将零散的知识概念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和网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有意识进行引导。如:已知两个三角形全等,除了书上给出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以外,能够得到的常用结论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再如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五个,如何选择这些方法呢?建议教师可以以表格形式给出如下小结:
已 知 可选用的方法
两边对应相等 SAS、SSS
两角对应相等 AAS、ASA
一边和一角对应相等 ASA、AAS、SAS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首先考虑使用HL,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使用SAS、AAS、ASA
4、应重视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说明实际测量方法的道理,例如,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的距离,用卡钳测量工件的内槽宽,还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
5、中考创新题。
一、补充条件型;
例:已知AB=AC,如果要判定△ADC≌△AEB,需添加条件__________

二、探索结论型;
例:如图,已知AB∥DE,AB=DE,AF=DC,请问途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并任选一对给与证明。

三、编拟命题型
例: 在△AFD和△CEB中,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
(1) AD=CB(2)AE=CF(3)∠B=∠D(4)AD∥BC
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四、易错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1、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学生易将HL与SAS弄混。
有不少学生在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只要找到两条边对应相等就认为是HL定理。所以提醒学生注意,分清所找的边是关键。如果找到的是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使用的定理是SAS,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使用的定理才是HL。
2、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典型反例。
如: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有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两个命题均为假命题,但学生及易犯错,原因是学生易忽略钝角三角形高在三角形外的情况。
再如: AAA, SSA不成立的反例图:

DE∥BC AD=AC
3、注意角平分线性质性质和判定定理的使用条件,记住典型图形,线段CD或BD为常添辅助线。

4、有多个垂直关系时,常用等角的余角等证明角等。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
图形沿轴对折(翻转180°)
翻转后和另一个图形重合

整式
幂的乘方
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求n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一般地,在 中,a 取任意有理数,
n 取正整数。
幂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书写时要把整个负数或分数用括号括起来。
知识扩展:

分式
分清“且”“或”
约分:约去公因式
分子分母为乘积形式才可约分
分式方程要检验
去分母别漏乘常数项
移项要变号
不能假检验
分式方程应用题要双验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注意:前提在直角三角形中
会利用定理进行边的计算 a2+b2 =c2
2、勾股定理的证法 书或课件或新学案43页
3、勾股逆定理 注意:哪个角是直角(最大边所对角)
会用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会写逆命题:题设与结论与原命题相反
5、常用勾股数:
3k,4k,5k; 5k,12k,13k;
7,24,25; 8,15,17; 9,40,41
6、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7、注意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书写格式
8、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
(分类讨论)
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上的高
(双垂直图形,等积式)
9、含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 1:2:
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 1:1:
10、勾股定理常作为列方程的隐含条件

四边形复习

项目
四边形 对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等腰梯形

四边形 条件
平行
四边形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5、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等腰梯形 1、两腰相等的梯形 2 、在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的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结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平行四边形
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菱形
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矩形
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为正方形
1、连接对角线
2、构造平行四边形
3、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上任一点与对称点的连线相等。
4、直角三角形中,有斜边中点,常作斜边中线
5、梯形:做高、平移腰、平移对角线(对角线垂直时)
辅助线要写在证明第一行,用虚线,交代新添字母位置
本章常用定理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中垂线定理

反比例函数复习
1、 定义: (k是不为0的常数)
y是x的反比例函数 y与x成反比例 y=kx-1
2、 自变量x≠0 函数y≠0
3、 反比例函数图像是双曲线
4、 当k>0时,图像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图像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增减性取决于k,与x无关。

K<0
5、 两条双曲线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y=x和y=-x)。
两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k|越大,图像离坐标原点越远。
6、 反比例函数 与正比例函数y=k2x
当k1k2同号时,两交点关于原点对成;异号时无交点。
7、实际问题中,自变量取值通常为正,图像通常在第一象限。
8、必会题型:
1) 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提醒:设两个函数解析式要区分k
2) 面积问题 S矩形=|k| S三角形= |k|
3) 比较函数值

4)会比较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大小
5)会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点坐标
本章约占10分,有一道6分解答题,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4)

根据图象写出使反比例函数的值大(小)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中位数定义: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

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
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
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
鞋店老板一般最关心众数
公司老板一般以中位数为销售标准
裁判一般以平均数为选手最终得分

3.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
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
1、判断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为一般形式再判断。未知数出现在分母或根号中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2、ax2+bx+c=0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只与a有关,与b,c无关。
3、各项系数及常数项相对于一般形式而言,而且注意前面符号。
形如 x2=k或a(x-m)2=k的方程可利用开平方法求解。
注意a和k对方程解的影响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应用:不解方程判断根的情况;给出根的情况,求待定系数的值或范围。

注意:1、与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2、注意方程中的字母
这里要特别注意: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所得的根一般有两个,所以要检验这两个根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旋转中心在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性质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性质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❹ 初一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框架结构

注意:这是北师大版的数学书 人教版和这也差不多

七年级上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特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2、 知道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一共分为三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
3、 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注意: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
4、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展开图是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
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形;
正方体展开图是一个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长方体的展开图是与正方体的类似。(容易考到)
5、 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形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圆柱的截面是:长方形、圆、椭圆。
(3)圆锥的截面是:三角形、圆、椭圆。
(4)球的截面是:圆
6、我们经常把从前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7、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第二章 有理数
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2 、有理数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方向箭头、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特别的:0的相反数是0
(4)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字母叫做代数式。
2、求代数式值要注意:字母的取值必须确保代数式有意义;字母的取值要确保它本身所表示的数量有意义。
3、代数式的系数应包括这一项前的符号;如果代数式的某一项只含有字母因数,它的系数就是1或-1,而不是0。
4、同类项所含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注意: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5、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
1、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线段的比较方法:叠和法和度量法。
2、角的度量与表示
角的三种表示方法: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或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C,<A);用希腊字母表示(如<β);用数字表示(如<1,<2)
3、 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按大小分可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4、平行线
(1)如何画平行线?
(2)平行线的性质1:过直线外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5、垂直
(1) 如何画垂线?
(2) 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垂直的性质3: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要移就得变)
4、常用体积公式:
长方形的体积=长X宽X 高 ;
正方形的体积=边长X边长X边长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高X1/3。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X10∩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就叫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扇形统计图的性质:各扇形占整个圆的百分比之和为1。
3、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
4、各统计图的特点: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趋势;
(3)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现出数据的多少

第七章 可能性
必然事件:事先能肯定它
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
事件{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它
1、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机会大的不确定事件不一定发生,机会小的不确定事件也不一定不发生,机会大大小只能说明发生的程度不同。
2、要学会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❺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对顶角(vertical angles)相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perpendicular)。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5.2 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parallel)。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和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 pair)。
第七章 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三角形(triangle)具有稳定性。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度
多边形(polygon)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 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用小于号或大于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solution set)。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of one unknown)。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 inequalities of one unknown)。
第十章 实数
10.1 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2是根指数。
a的算术平方根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 。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
10.2 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cube root)。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action of cube root)。
10.3 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 number)。
我才是七年级的,对不起,只能帮到这了。。。。。。。

❻ 跪求初三下册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框架图!要全面一点的.

1、三角函数的定义:Rt△中,sinA=角A对边/斜边;cosA=角A邻边/斜边;tanA=角A对边/角A邻边2、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sinA=cos(90-A);cosA=sin(90-A)
tanA=1/tan(90-A)3、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sinA平方+cosA平方=1
tanA=sinA/cosA4、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sin30=1/2
sin45=根2/2
sin60=根3/2cos30=根3/2
cos45=根2/2
cos60=1/2tan30=根3/3
tan45=1
tan60=根35、解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已知一边、一角解直角三角形6、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直角三角形(2)几个常见图形(3)坡度和坡脚问题坡度i=1:m(表示垂直上升的高度与水平前进距离之比)坡角指坡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一般坡脚的正切=坡度)

❼ 谁有人教版或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图

北师大版7上: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展开与折叠
3.截一个几何体
4.从不同方向看
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数怎么不够用了
2.数轴
3.绝对值
4.有理数的加法
5.有理数的减法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水位的变化
8.有理数的乘法
9.有理数的除法
10.有理数的乘方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2.计算器的使用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
1.字母能表示什么
2.代数式
3.代数式求值
4.合并同类项
5.去括号
6.探索规律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1.线段、射线、直线
2.比较线段的长短
3.角的度量与表示
4.角的比较
5.平行
6.垂直
7.有趣的七巧板
8.图案设计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你今年几岁了
2.解方程
3.日历中的方程
4.我变胖了
5.打折销售
6.“希望工程”义演
7.能追上小明吗
8.教育储蓄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六章 生活中的数据
1.100万有多大
2.科学记数法
3.扇形统计图
4.月球上有水吗
5.统计图的选择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七章 可能性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1.整式
2.整式的加减
3.同底数幂的乘法
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5.同底数幂的除法
6.整式的乘法
7.平方差公式
8.完全平方公式
9.整流器式的除法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二章 平行线与相交线
1.台球桌面上的角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特征
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1.认识百万分之一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世界新生儿图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四章 概率
1.游戏公平吗
2.摸到红球的概率
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五章 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图形的全等
3.图案设计
4.全等三角形
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6.作三角形
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小车下滑的时间
2.变化中的三角形
3.温度的变化
4.速度的变化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5.镜子改变了什么
6.镶边与剪纸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3.蚂蚁怎样走最近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二章 实数

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2.平方根
3.立方根
4.公园有多宽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生活中的平移
2.简单的平移作图
3.生活中的旋转
4.简单的旋转作图
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6.简单的图案设计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3.菱形
4.矩形、正方形
5.梯形
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7.平面图形的密铺
8.中心对称图形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变化的鱼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六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谁的包裹多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鸡免同笼
4.增收节支
5.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二章 相似图形

1.线段的比
2.黄金分割
3.形状相同的图形
4.相似多边形
5.相似三角形
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7.测量旗杆的高度
8.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
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三章 分解因式

1.分解因式
2.提公因式法
3.运用公式法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四章 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3.分式的加减法
4.分式方程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2.数据的收集
3.频数与频率
4.数据的波动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六章 证明(一)

1.你能肯定吗
2.定义与命题
3.为什么它们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6.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1.你能证明它们吗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花边有多宽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分解因式法
5.为什么是1.618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三章 证明(三)

1.平行四边形
2.特殊平行四边形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1.视图
2.太阳光与影子
3.灯光与影子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1.频率与概率
2.投针实验
3.池塘里有多少条鱼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2.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4.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二章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
2.结识抛物线
3.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
4.二次函数 的图象
5.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
6.何时获得最大利润
7.最大面积是多少
8.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三章 圆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2、圆的对称性
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4、确定圆的条件
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7、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8、圆锥的侧面积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四章 统计与概率

1、50年的变化
2、哪种方式更合算
3、游戏公平吗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课题学习

❽ 初中各科知识点结构图(数学 物理 化学 地理)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❾ 初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叫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两个整数的比,通常写作 a/b,这里 b 不为零。分数是有理数的通常表达方法,而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当然亦是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 a 和一个非零整数 b 的比(ratio),通常写作 a/b,故又称作分数。希腊文称为 λογο�0�9 ,原意为“成比例的数”(rational number),但中文翻译不恰当,逐渐变成“有道理的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遂称为无理数。
所有有理数的集合表示为 Q,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有限或为循环。

理数是实数中不能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圆周率、2的平方根等。

实数(real munber)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时,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比如4=4.0, 4/5=0.8, 1/3=0.33333……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2=1.414213562…………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改叫为“非比数”。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了解罢了。

利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主要区别,可以证明√2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而是有理数。

既然√2是有理数,它必然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有理数就包括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自然数由0开始 ,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枣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
序数理论是意大利数学家G.皮亚诺提出来的。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性质,用公理法给出自然数的如下定义。
自然数集N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集合:①N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②N中每一个元素都能在 N 中找到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后继者。③ 1是0的后继者。④0不是任何元素的后继者。 ⑤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后继者。⑥(归纳公理)N的任一子集M,如果1∈M,并且只要x在M中就能推出x的后继者也在M中,那么M=N。
基数理论则把自然数定义为有限集的基数,这种理论提出,两个可以在元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具有共同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叫做基数 。这样 ,所有单元素集{x},{y},{a},{b}等具有同一基数 , 记作1 。类似,凡能与两个手指头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它们的基数相同,记作2,等等 。自然数的加法 、乘法运算可以在序数或基数理论中给出定义,并且两种理论下的运算是一致的。
自然数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广泛使用自然数。
“0”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数为正整数,即从1开始算起;而也有人认为自然数为非负整数,即从0开始算起。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不过,在数论中,多采用前者;在集合论中,则多采用后者。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将0归为自然数!
自然数是整数,但整数不全是自然数。
例如:-1 -2 -3......是整数 而不是自然数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所谓质数或称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 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例如 2,3,5,7 是质数,而 4,6,8,9 则不是,后者称为合成数或合数。从这个观点可将整数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成数。(有人认为数目字 1 不该称为质数)着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一个整数。可以写成一串质数相乘的积。
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 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解法,能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根据给出的应用问题,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求出问题的解,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查结果是否合理.
本章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以及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
1.会用适当的消元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2.正确地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第七章
本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对幂的运算及乘法公式的应用要达到熟练程度.
本章难点是:对乘法公式结构特征和公式中字母意义的理解及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
1.幂的运算性质,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单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3.乘法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4.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5.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式子的意义.通过式的变形,深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
第八章:
1、认识事物的几种方法:观察与实验 归纳与类比 猜想与证明 生活中的说理 数学中的说理
2、定义、命题、公理、定理
3、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
4、余角、补交、对顶角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一个公理两个定理。
公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内错角相等(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定理:同旁内角互补(数量关系)两直线平行(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由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第九章:
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分析多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分解方法
1. 因式分解的概念;
2.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运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图形习题)
第十章:
重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统计初步的基本知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
2.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画三种统计图.
3.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与统计相关的综合问题.

典型例题从书本上很容易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