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结构图
有理数知识梳理一、 知识结构相反意义量正数零负数有理数数轴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法则运算律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乘方法则除法法则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二、 知识要点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接着引进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本章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理数的概念.由“比零小的数”、“数轴”、“绝对值与相反数”等3节组成.第二单元为有理数的运算.由“有理数的加 法与减法”、“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有理数的乘方”等3节组成.第三单元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由“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单独1节组成.此外,通过观察、试验、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符号和图形,能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发展数感和符号感;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中的数学信 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有理数的运算难点:绝对值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图整式的加减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单项式整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二、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整式的加减是学习下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方程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本章包括两节内容。在第2.1节“整式”主要介绍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相关概念。这些概念是结合实际问题给出的。在引出这些概念的过程中,教科书充分重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在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在第2.2节“整式的加减”是在学习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基础上,研究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本节内容的编写充分重视了“数式通性”,是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抓住重点、加强练习,打好基础。本章教学必须抓好概念的教学,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教学,以及去括号的符号变化教学。要适当进行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本章重点和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本章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章重点和难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因此必须要熟练地进行合并同类项。本章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1 整式 约2课时2.2 整式的加减 约4课时数学活动及本章小结 约2课时 单元测验 1课时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框架图: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问题的解(x = a) 实际问题的答 案检验解方程实际问题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性质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二、知识要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全章共包括四节内容:3.1从算式到方程:分为两个小节。3.1.1一元一次方程:本小节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并且对于“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3.1.2等式的性质:本小节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2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方程?本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3.3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二)——去括号与去分母: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方程?本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本节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如下: 二、知识要点:本章是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前两个学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但较为肤浅。本章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直线的两种最常见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线段与角是两种最基本的图形,它们在周围随处可见,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几乎所有问题都会涉及线段和角,熟练掌握有关线段和角的知识和技能是学好几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起点。本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利用这些探究点,鼓励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从开始阶段的先动手、后思考,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 教学重点:线段和角。教学难点:正确应用几何语言基本图形进行分析、判断和表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❷ 初一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框架结构
注意:这是北师大版的数学书 人教版和这也差不多
七年级上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特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2、 知道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一共分为三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
3、 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注意: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
4、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展开图是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
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形;
正方体展开图是一个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长方体的展开图是与正方体的类似。(容易考到)
5、 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形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圆柱的截面是:长方形、圆、椭圆。
(3)圆锥的截面是:三角形、圆、椭圆。
(4)球的截面是:圆
6、我们经常把从前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7、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第二章 有理数
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2 、有理数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方向箭头、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特别的:0的相反数是0
(4)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字母叫做代数式。
2、求代数式值要注意:字母的取值必须确保代数式有意义;字母的取值要确保它本身所表示的数量有意义。
3、代数式的系数应包括这一项前的符号;如果代数式的某一项只含有字母因数,它的系数就是1或-1,而不是0。
4、同类项所含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注意: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5、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
1、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线段的比较方法:叠和法和度量法。
2、角的度量与表示
角的三种表示方法: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或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C,<A);用希腊字母表示(如<β);用数字表示(如<1,<2)
3、 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按大小分可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4、平行线
(1)如何画平行线?
(2)平行线的性质1:过直线外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5、垂直
(1) 如何画垂线?
(2) 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垂直的性质3: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要移就得变)
4、常用体积公式:
长方形的体积=长X宽X 高 ;
正方形的体积=边长X边长X边长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高X1/3。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X10∩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就叫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扇形统计图的性质:各扇形占整个圆的百分比之和为1。
3、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
4、各统计图的特点: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趋势;
(3)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现出数据的多少
第七章 可能性
必然事件:事先能肯定它
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
事件{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它
1、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机会大的不确定事件不一定发生,机会小的不确定事件也不一定不发生,机会大大小只能说明发生的程度不同。
2、要学会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❸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结构图
边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高
中线
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
二、知识定义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三、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二、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❹ 关于数学的知识结构图怎么画说详细点。
其实很简单
就是画树状图。
你把这学期的章节分别写出来,然后这章里的重点列出来。
主要就是写成树状图的形式,也就是结构图了。
你现在是几年级啊,小学吧
这种需要自己理解与感悟和书上的知识进行归纳
我给你个参考图
按这个来吧
不懂再问,望采纳!
❺ 数学第13章轴对称的知识有哪些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axially symmetric figure),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
举例
例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和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条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性质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称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轴对称的图形是全等的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旋转180度后与原图重合
图形对称
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他们的对称轴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定理3的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❻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对顶角(vertical angles)相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perpendicular)。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5.2 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parallel)。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和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 pair)。
第七章 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三角形(triangle)具有稳定性。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度
多边形(polygon)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 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用小于号或大于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solution set)。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of one unknown)。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 inequalities of one unknown)。
第十章 实数
10.1 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2是根指数。
a的算术平方根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 。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
10.2 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cube root)。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action of cube root)。
10.3 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 number)。
我才是七年级的,对不起,只能帮到这了。。。。。。。
❼ 各位数学大虾请进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全章共包括四节
2.1从算式到方程
这一节分为两个小节。
2.1.1一元一次方程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式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本小节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并且对于“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
2.1.2等式的性质
方程是含未知数的等式,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本章不涉及方程的同解理论,而以等式的性质作为解方程的根据。本小节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本节仍然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这样就已经可解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首先提及在数学史上对解方程颇有影响的一部着作,即生活在约780~850年间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所着的《对消与还原》一书,提问“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作为后面要讨论的内容的引子。在本节内容展开中引出“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本节中用框图形式归纳出“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本节继续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讨论一元一次方程,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这样就可以解各种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本节从俄罗斯文学家契诃夫的小说《家庭教师》中的一道“买布问题”,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问题;又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用去分母的方法解这类方程。
在本节中,以解一个具体方程的过程为例,用框图形式表示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三个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省钱”“球赛积分表问题”)要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地建立方程是主要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2.本章知识结构图
(1)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本章知识安排的前后顺序
3.课程学习目标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上图),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从算式到方程约4课时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约4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约2课时
二、本章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1.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
在许多教科书中,整式及其加减运算通常安排集中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前,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做准备。这样做的优点是层次分明,“前面铺好路后面走起来很顺”;而不足是学生往往在学习这些预备知识时不能体会它们以后的作用,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因而影响学习效果。在本章中没有做如上处理,而是将有关整式的内容分散地融于对方程的讨论之中,不过于强调式的概念,只要它们能自然地为讨论方程这条主线服务即可,这是本章的一个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突出方程这个实际应用作用明显的内容,由于有关预备知识与方程结合得更密切了,并且不单独予以强调,所以便于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运用,而不感到学了没用。在学生对整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本套教科书在后面(第15章)还要安排对它们的专门讨论,到那时学生对为什么学习有关式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突出列方程,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
列方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教科书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并进一步通过一些例题对这两种解方程的变形手段进行综合练习和强化。此后教科书又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并进一步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它们。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归纳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提高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样处理解方程的教学符合人们对方程的认识过程,并且可以加强这章内容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解决部分学生总感觉列方程难的问题。
3.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的作用,掌握运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由于实际问题的类型多样,在某些问题中数量关系不十分明显,使得以方程为模型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在内容选择上注意加强探究性。例如,第2.4节特别安排了“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省钱”“球赛积分表问题”),设置了若干探究点,引导学生利用方程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这节内容包括:估算与精确计算的比较(探究1),进行开放性的设计(探究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探究3中已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安排这节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等到提高。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本章不仅重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方法,而且重视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建模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另一个是解方程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虽然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原因,教科书没有过多出现“数学模型”一词,但是本章多次以框图形式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加以归纳,意在渗透建模思想。为体现化归思想在解方程中具有指导作用,本章中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各个步骤时,都注意点明解方程的目的,即为最终使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各种步骤都是为此而实施的,即在保持方程的左右两边的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
本套教科书的特色之一是,使教科书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工具作用和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本章对于数学文化予以很大关注,从数字到字母,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这些数学史上的重大进步以及有关方程的名着《还原与对消》、埃及纸莎草文书中的问题等在教科书中都有所反映。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章不仅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能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关注在前面学段的基础上发展,做好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本章第2.1节从一个实际问题(行程问题)开始讨论,在引出方程后提出“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算式与方程表现了算术与代数解决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用算术方法解实际问题是前面学段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它对于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有着打基础的作用。算式表示一个计算过程,用算术方法解实际问题时,算式中只含已知数而不包含未知数;而代数中设未知数或列方程时首先需要用式子表示问题中有关的量,这些式子实际上也是算式,只是其中可能含有字母(未知数)。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未知数,这是代数方程与算术算式的区别之一。由于方程中可以用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表示相关的量,所以方程的应用更为方便。这正是用字母表示数带来的好处。
从课程标准看,在前面学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即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学习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解法的讨论要更注重算理,更强调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以及解法中程序化的思想。
了解以上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在本章教学中注意到应在哪些地方使学生得到新的提高。
2.关注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列方程”在本章中占有突出地位,全章教科书按照讨论实际问题的线索而展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方程的现实背景,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方程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于方程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鉴于本章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教科书的叙述力求通俗易懂,在正文中避免过多直接使用“数学模型”等词,而是通过具体例子反复强调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在渗透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设未知数、列方程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相等关系是设未知数、列方程的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借助图形、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等量关系,检验方程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它们。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前面的图),在本章中反复出现并且逐步细化,这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请注意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对它的认识。
3.关注方程这条主线,带动相关预备知识的学习
从数学学科内部来看,整式及其运算(加减法)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预备知识;而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一元一次方程要比整式用得更普遍、更直接。本套教科书不像过去许多数学教科书那样先安排整式,然后再安排一元一次方程,而是将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整式知识分散于本章之中,对它们采取“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回避了一些概念(代数式、同类项等),结合方程的讨论通过例子解释了一些相关运算(合并含未知数的项、去括号等),而将对整式系统深入的讨论留待后面章节完成。前面已经说过这样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适当精简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应用意识。这样处理与“先专门安排整式预备知识,后安排方程”的做法各有优缺点,请在教学实践中对它们进行比较和检验,以便进一步寻求更符合教学实际的处理方案。
在本章的教学中,希望能够了解教科书的上述变化及其用意,时刻关注教学重点,注意抓住方程这条主线,削枝强干,突出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带动有关预备知识的学习。特别要把握好本章中所含有的整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作过多的补充和引申,以免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4.关注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章的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可提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内容,其中既涉及列方程又涉及解方程,例如2.4节“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就是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安排的探究性内容,本章的“数学活动”及“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也设置了很多探究性问题,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具体教学方式可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易,但是各种方式都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进行探究活动,而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应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对于解方程过程中较复杂的计算,可以提倡学生运用计算机(器)等计算工具采用灵活方式完成。
5.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学习
前面已经说过,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模型化(包括符号化)的思想;另一个是解方程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不能仅仅着眼于个别题目的具体解题过程,而应关注对以上思想方法的渗透和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的,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既需要教科书的渗透反映,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最终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例如对解方程的本质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就容易主动地探究具体方程的解法,这远比死记硬背方程的解法步骤的效果要好。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学习,希望教师在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上不断探索。
6.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加强练习巩固
本章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
由于本章教科书是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的,许多基础知识隐含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如缺乏对这些基础内容的分析归纳,可能会对它们有所忽视,所以在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途径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学和学习中还要注意适当加强练习。这里所说的“适当加强”并非一味强调增加练习的数量,而是强调练习要着重在基础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使学生打好必需的基本功。对于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栏目下的习题,应切实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
7.关注文化的传承
本套教科书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涵的文化。本章内容不仅涉及数学与实际的关系,渗透建模、化归等思想,而且多处涉及数学上从数字到字母,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术到代数等重大历史发展变化,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究和取得的进展,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人类追求真理的长期努力,折射出科学文明的光辉和人类认识上的伟大创造力。
教学中除关注要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之外,还需要考虑在传承数学文化方面的工作,结合方程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此外,本章内容与实际关系密切,涉及问题广泛,因而与多元文化具有联系。例如,第2.3节的内容是从一个引子出发,即从契诃夫的小说《家庭教师》中的一道“买布问题”说起,这样选材也是希望能增加数学教科书的人文色彩。习题2.4第9题的原题是用希腊文写的一首诗,它简要记述了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生平。这是一道有悠久历史的名题,诗中并没有明确说出丢番图的寿命等数字,但是它们已经隐含于诗中,利用方程可以解出这些数字。此题本身就是数学与文学结合的佳作。类似的例子,还分布于本章的其他之处。在编写本章时,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即数学教学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更鲜活,更吸引人,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再给你练习题
3X+189=521
4Y+119=22
3X*189=5
8Z/6=458
3X+77=59
4Y-6985=81
87X*13=5
7Z/93=41
15X+863-65X=54
58Y*55=27489
❽ 初一数学上下两册书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册
第一章 有理数
代数初步知识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 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 a2-b2 ; a与b差的平方是:(a-b)2 ;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 n-1、n、n+1 ;
(4)若b>0,则正数是:a2+b ,负数是: -a2-b ,非负数是: a2 ,非正数是:-a2 .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a-b=a+(-b)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ab)c=a(bc)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b+ac
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
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
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
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
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
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
ax+bx=(a+b)x
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4.2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a÷b=a• (b≠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
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2.1.1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2.1.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⑴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⑵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的方法与有理数运算中括号类似。
解方程就是要求出其中的未知数(例如x),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去分母:
⑴具体做法:方程两边都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⑵依据:等式性质2
⑶注意事项:①分子打上括号
②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
2.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3.1多姿多彩的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3.1.2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3.2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3角的度量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3.4角的比较与运算
3.4.1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3.4.2余角和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本章知识结构图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数据。除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分布规律。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规律。
4.3课题学习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调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步骤:
一、 设计调查问卷
⑴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
①确定调查目的;
②选择调查对象;
③设计调查问题
⑵设计调查问卷时要注意:
①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的个人观点;
②不要提问人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③提供的选择答案要尽可能全面;
④问题应简明;
⑤问卷应简短。
二、实施调查
将调查问卷复制足够的份数,发给被调查对象。
实施调查时要注意:
⑴向被调查者讲明哪些人是被调查的对象,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被调查者;
⑵告诉被调查者你收集数据的目的。
三、处理数据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描述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四、交流
根据调查结果,讨论你们小组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五、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第二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平行线
5.2.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1.1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2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为了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6.2.1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如下:
⑴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⑵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⑶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6.2.2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七章三角形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1.1三角形的边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2.1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2.2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3.1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4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消元
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1.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有以下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就是求它的解集。
对于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
(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 ,利润=售价-成本, ;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 πR2h.
❾ 跪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结构图
日期 内容 例题 课时
一
2.13
2.17 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含地图上的) 例1、2 1
简单路线图(四个方向) 例3 1
练习一 1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例4、5 1
练习二 1
二
2.20
2.24 单元练习 1
机动 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商是整数) 例1 1
除法的估算 例2 1
三
2.27
3.3
笔算除法
练习三 1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例1 1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有余) 例2 1
练习四 1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除法估算 例3 1
四
3.6
3.10
笔算除法
练习五 1
除法的验算 例4 1
练习六 1
有关0的除法及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1) 例5、6 1
练习七 1
五
3.13
3.17
笔算除法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2) 例7 1
练习八 1
整理与复习 1
练习九 1
单元练习 1
六
3.20
3.24
单元练习 1
机动 1
统 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1、2 1
练习十 1
平均数 例1、2 1
七
3.27
3.31 练习十一 1
机动 2
年、月、日
年、月、日的认识 例1、2 1
练习十二 1
八
4.3
4.7 24时记时法 1
练习十三 1
制作年历 1
机动 2
九
4.10
4.14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
乘法
笔算
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1 1
估算 例2 1
练习十四 1
不进位的乘法 例1 1
练习十五 1
十
4.17
4.21
笔算
乘法 进位乘法 例2 1
练习十六 1
整理与复习(练习十七) 1
机动 1
机动 1
十一
4.24
4.28 面 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1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例1 1
练习十八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例2、3 1
练习十九 1
十三
5.8
5.12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4 1
公顷、平方千米 1
练习二十 1
单元练习 1
机动 1
十四
5.15
5.19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 例1 1
小数大小的比较 例2 1
练习二十一 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例3、4 1
练习二十二 1
十五
5.22
5.26 机动 2
解决问题
乘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例1 1
除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例2 1
练习二十三 1
十六
5.29
6.2 设计校园 1
机动 2
数学广角
简单的集合问题 例1 1
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 例2 1
十七
6.5
6.9 练习二十四 1
机动 2
总复习
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十八
6.12
∣
∣
∣
6.16 复习位置与方向 1
复习面积 1
复习年、月、日 统计 1
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 1
复习解决问题 1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view/5afa878271fe910ef12df896.html
❿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架图
原发布者:吕明龙88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第二章统计第三章概率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二章数列第三章不等式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第二章概率第三章统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