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小学数学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扩展阅读
假面舞会是哪个动漫 2024-11-18 10:47:33

小学数学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9-02 09:34:28

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新旧知识衔接

上新课的时候和前面能联系起来的就多联系,然后每次考试前都要带领学生复习。

❷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导入新课

每一个作为教师的人都知道。导入新课是上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把小学数学新课的开头上好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以求教于同行。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就好象一条很长的铁链,前后的知识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先复习旧知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在教学“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时,可以先复习“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商是整十的除法。”时。为了 使学生懂得被除数的第一位数比除数小时,该怎么办?为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二位数”打下基础,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的内容,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选择不同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新课教学开好头。1 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比如,在讲授分数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父亲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干,每个人只能吃一块饼干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贪吃的三弟说我要吃十二分之九,老大说我要吃八分之六,老二就只好拿四分之三的饼了。”同学们,你们说,三弟,老大,老二三个人谁吃到的饼干最多?”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争论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这三个分数哪个最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完成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创设了情境。2 谈话设疑,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实物直观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分香蕉”一节课时,教师先边和学生谈话,边出示一串香蕉。问学生:“你们喜欢吃香蕉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接着说:“我这里有12根香蕉,准备分给3个人吃,我们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才使他们满意,你们知道怎样分吗?”在学生疑问时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更换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更换应用特点一个已知条件,“把今年爷爷的年龄63岁。”换成“爷爷的年龄是我的9倍。”教师可以提问:“爷爷今年有几岁?”怎样计算出来呢?使学生能通过上下题的联系,认真思考,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识。三 直接揭题,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时和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面的图画,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接着提示课题:时和分的认识。又如;在讲授“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以请三位学生上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图形呢”接着出示课题::看一看,这样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实际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合适0的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❸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衔接教学

学生在小学阶段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定义、法则、公式、例题的识记,在做题中模仿的因素较多,严重忽视了知识的形成,忽视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教学,导致学生进入初中成绩大幅下滑,甚至会出现对中学数学学习的不适应。我感觉到要做好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正确的利用好六年级的新课标教材新人教社六年级教材重心放在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过渡上,这就要求教六年级数学的教师,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要充分认识新课标、新理念的具体要求;二要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中小学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三要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亲和力。更要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树立一种大数学意识。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延伸。 在学习新知识时,初中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代数”的解法要比“算术”解法好处,帮助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把“未知”上升到与“已知”平等的地位,培养“方程化”思想。
3.教学方法的衔接与提升。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注重的是观察、操作、等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学要加强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猜想、证明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数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把证明看作数学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把数学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指点,一切教学都围绕数学活动展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地,只要我们从挖掘教材、内容的衔接与延伸、方法的衔接与提升三方面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每一个学生升入初中后能较快地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稳步提升。

❹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善于把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顺利迁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动机在新的情境和学习任务中广泛的、创造性的、支持性的使用。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同样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中。知识的应用本质也是知识的迁移。所以研究学习迁移的规律对实现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正确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是实现这种教学目标比较好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手段,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陈旧的“粉笔+讲述”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取而代之的将是如何教会学生去“学”,去谋求自我的选择、自我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目光长远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且要善于将推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展现给学生,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学着运用,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后续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导向。
一、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
通过类比推理来实现知识迁移。根据数学教材“旧知孕育新知识”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新知识在旧知识中的固着点,运用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凭借旧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促进迁移更顺利地进行。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不畏难的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迁移顺利进行。因此,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鼓励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思考要给予充分肯定。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行为平时要大力表扬,锻炼他们多角度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的步骤是:1.复习旧知,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作为铺垫,2.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3.展示学生探索的结果,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方法:1.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一个三角形,然后将三角形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2.沿平行四边形中间的高剪开,变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3.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关系。4.探索、归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若干属性的相似性迁移
由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事物具有某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具有某一属性的推理方法。小学数学中,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属性。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越多,越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如在教学学生探寻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时可以这样做,出示45×12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并且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教师再把45×12变成145×12,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列竖式计算,并且把计算的方法和同学说一说。使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要注意进位和对位。然后再出示2145×12,你敢挑战吗?从而把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深化利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尽力创设类比情境,凡是学生能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尽量引导他们自己类推出应学的新知识。
三、相似性迁移提高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促进迁移更顺利地进行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进而掌握。如果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越多,新知识的接受也就越容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材。突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知识为基础,选取使学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例如,教学认识土地面积平方千米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懂得了它们的含义,知道一平方厘米就是指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面积,一平方分米就是指边长一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一平方米是指边长是一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可以把平方米的含义推广到一平方千米的含义上,引导学生试着说出:边长是一千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积是一平方千米,再出示课件加以理解一平方千米的大小,这就很容易地得出了一平方千米的含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可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学的关键是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迁移能力作为锻炼思维的重要手段,教材上的知识本身联系就较为紧密,这为教师培养学生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教师再从课本上延伸,就能够有效使学生建立起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培养学生创造条件,并尽可能地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努力拓展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空间,让学生感受利用迁移规律自主获取新知识的快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才。

❺ 小学数学教学中哪些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到知识的迁移

【摘要】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现代认知理论关于迁移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他们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这种正迁移量的实质,就是认知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概括化程度。所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成为学生顺利迁移的最关键因素。本文将主要论述如何将知识迁移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迁移 新知 旧知

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是循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行的。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事必躬亲的经历才能获得,儿童在数学学习中也常常经过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中生发新知的认识过程,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迁移。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凡是先前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为正迁移。例如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再学习驾驶摩托车就不难;学会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外文;儿童在做数学练习的时候养成爱整洁的书写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保持整洁。
反之,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干扰,起消极的影响,就称为负迁移。如学生在初学乘法时常常与加法混淆;学习a2老是与2a混淆;整数的学习时知道了“黑土比白兔多5只”与“白兔比黑兔少5只”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到分数的学习中“黑兔比白兔多 ”,那么“白兔比黑兔少几分之几”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作用,错误地认为:“白兔比黑兔少 ”。当然,负迁移是暂时的,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受表面现象干扰,所以,经过适当的练习和知道可以消除。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有效地进行迁移学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现代认知理论关于迁移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他们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这种正迁移量的实质,就是认知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概括化程度。所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成为学生顺利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迁移学习过程中,主要会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即: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否有释放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稳定性和清晰性如何?新的有潜在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概念系统的可辨别程度如何?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新旧只是之间有无一种内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清晰程度如何和能否被充分有效的建立和应用。
一、确定相关旧知
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确定可以固定新知的先关旧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教材呈现只是的编排顺序。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每个“知识块”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分成各循环段、各单元、各章节来编排的。如计算教学整数是从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到百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由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到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计算;小数和分数则是由包括初步认识的两个循环段组成。从章节上看,整数的加减法由不进位到进位,由不退位到退位;分数则是由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等。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这样,循环段与循环段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既存在纵向的联系,又存在横向的关系,既是知识系统性的标志,也是研究迁移教学时确定相关旧知的着眼点和切入口。下面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 抓住纵向联系,深寻知识的生长点
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计算,在这些计算学习中建立的“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这一概括性很强的观念,就是迁移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旧知基础。再如: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可以从分运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所建立的“相除的两个数同时乘或除以”两个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不变这一核心原理,来延伸迁移。
2. 加强横向比较,突出知识的连接点
如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掌握了个级数的读写法,理解了数位顺序和计数知识,到学习多位数的顺序和读写法就可以以此类推。一个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又可以类推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在“9加几”的计算教学时,弄懂了“凑十法”的算理,那后继学习“8加几” “7加几” “6加几”就可以直接迁移运用了。
二、激活认知固定点
在迁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但他们不能充分的利用。这就学要我们教师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前唤醒这些旧知,使它们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再现,并且要善于组织新知和相关旧知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先组织学生在下列算式中欧冠填最大的数:3×( )<20,6×( )<43, 8×( )<59……之后让学生思考:在23÷5、47÷9...... 中,填上几与出书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这样,开始不等式填空的思考过程迁移到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再如,教学被减数中间有两个0的连续退位减法,先出示两道竖式计算题:93-27,903-27.集体联系以后,让学生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通过相同点的比较,突出“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这一贯穿退位减法全程教学的算理;通过不同点的比较,突出了第二题因“个位不够减,而十位上又是0”这一导致连续退位两次减的和要素。在此基础上,再变题引入新知“9003-27”的教学。这样就顺应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新旧衔接,实现迁移
认真确定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旧知之间的过渡,促进新知的学习,提高新知的学习效果。而新旧知要想实现顺利“接轨”,迁移活动的高效完成,还需要选择恰当的迁移方法,并要有效防止负迁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迁移方法:
1.类比性迁移
所谓的类比性迁移,就是在利用相关旧知时,要认真寻找它与新知的共同因素,通过类化作用去同化和顺应新知。如:因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法与因数三位数的乘法的共同点在于用一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所得的数就是哪一位上计数单位的个数。又如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再学习梯形面积时,可利用“拼合图形推导”这一共同渠道,诱导学生自行迁移到梯形面积的推导中来。
2.对比性迁移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新知往往与有关旧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时,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旧知,然后对比着学习新知,并着重弄清它们的异同点,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分解、调整、重组,达到“以旧探新”之目的。例如通过复习体积的意义、计算、单位、作用来学习溶剂的有关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它们计算方法、单位名称都是相通的,它们的主要去背在于意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物体所能容纳的其它物体的体积”。
3. 逆反性迁移
当新旧知识是完全相反的两个问题时,讲它们联系起来学习,就能达到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对立统一观念等目的。教学时,一般先复习原有正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出新知,深入研究。例如,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若能进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写关系式的方法教学生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那么,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以这样的组织迁移:

❻ 如何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面积、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四、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六、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

例如:数位与位数、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七、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❼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范文

数学建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说课优秀,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 范文 1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小学数学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 方法 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 经验 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 教学方法 :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总结 ,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 学习方法 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 反思 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X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

针对XX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XX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 创新思维 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范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正文开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 ),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 总结。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 ),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优秀范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

二。出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

(图形)P213

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

(1)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10厘米、宽6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

(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2)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图形)P214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3.自学课本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

4.教师小结

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1.出示尝试题

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

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五、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

2.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

(图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2.60*80-60*20/2

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3.60*60+20*30

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

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3.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❽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6、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5、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