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食用毒蘑菇知识讲座
扩展阅读
动漫设计类是什么专业 2024-11-17 23:13:02

食用毒蘑菇知识讲座

发布时间: 2022-09-01 19:29:14

‘壹’ 中国哪些毒蘑菇比较有名毒蘑菇有什么特点

我国有许多种蘑菇,其中有些是有毒的。如果食用有毒蘑菇,你会有什么症状?蘑菇中毒的症状与毒素的组成和含量密切相关,毒素类型主要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溶血毒素、肝肾毒素、光敏毒素等。根据其名称,这些毒素可产生的症状,如肠胃炎,神经病变,溶血,器官损害(主要是肝脏和肾脏) ,以及中毒后的光敏感。具体表现如下: 我国野生蘑菇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知蘑菇品种4000多种,鉴定出有毒蘑菇400多种,还有大量的蘑菇尚不清楚是否有毒。

如果你对有毒蘑菇感兴趣,你可以购买《毒蘑菇鉴定与中毒预防》一书,该书由四位蘑菇领域的权威专家编辑。说到“食物中毒”,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但事实上,它的触角已经威胁到许多人的生命安全。首先,每年有超过1000人因食用有毒蘑菇、有毒植物和动物而中毒,近100人死亡。

‘贰’ 如何识别毒蘑菇和可食蘑菇

(1) 毒蘑菇多有各种色泽,而且美丽;无毒蘑菇则多呈白色或茶褐色。
(2) 菌盖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环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则无毒。
(3) 毒蘑菇采集后易变色;无毒蘑菇则不同,不易变色。毒蘑菇多生长在肮脏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地方;无毒蘑菇则多生于较干净的地方。
(4) 毒蘑菇大都柔软多汁;无毒蘑菇则较致密脆弱。
(5) 毒蘑菇的汁液浑浊似牛奶;无毒蘑菇则清澄如水。
(6) 毒蘑菇的味道多辛酸苦辣;无毒蘑菇则很很鲜美。
煮蘑菇时,锅里放灯芯草同煮,煮熟后,如灯芯草变成青绿色,证明有毒;如果是黄色,则无毒。
其它还有:煮蘑菇时,毒蘑菇能使银器具变黑,如果加进牛奶,牛奶马上凝固,放进葱,葱会变成蓝色或褐色。
但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不光需要以上知识,还必须根据实际经验。没有经验的人最好先认识一些毒性较大而且易发现的毒蘑菇,记住它们的特征,如果见到别的蘑菇也有这些特征就不要采食,这样就有致误食中毒了。
(1)常食用蘑菇的种类 香菇:正常的香菇体圆齐正,菌伞肥厚,盖面平滑,质干不碎;手捍菌柄有坚硬感,放开后菌伞随即膨松如故;色泽黄褐,菌伞下面的褶裥要紧密细白,菌柄短而粗壮;远间有香气,无焦片,雨淋片,霉蛀和碎屑。 花菇:伞面上有似菊花样的白色裂纹,色泽黄褐光润;菌伞厚实;边缘下卷,菌裥细密均匀,身干,杂小柄短(菌伞直径2 ̄3厘米),香气浓郁。 厚菇:伞面无花纹,呈粟色略有光泽;肉厚质嫩,朵稍大,边缘破裂较多。 平菇:平顶,呈浅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伞较厚,伞面边缘完整,破裂口较少,菌裥白色或浅黄色,裥褶均匀,菌柄较短。 在食用蘑菇中有时也会混杂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注意不难识别。毒蘑菇的颜色比较鲜艳,菌伞带有红、紫、黄或其他杂色、斑点,基部呈红色;伞柄上带有菌轮,根部有囊胞;撕破后会流出白色或黄色乳法,并有股辛辣味。 (2)有毒无毒的鉴别 从颜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伏,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 从分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盖或受伤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浓厚液体,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分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 有毒蘑菇的伞柄上菇轮,且容易折断,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部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用化学法鉴别,有毒蘑菇挤出的乳法,涂在纸上,干后滴一滴浓盐酸,20分钟后呈蓝色或立即变红,30分钟后变蓝。 另外,菇奇形怪状的,如杆茎细长或粗长,菇面厚实硬板,象喇叭,象人头,象雨伞等。即使色泽正常,也多属有毒蘑菇。

‘叁’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讲座内容

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
8、不适当的贮存。
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
10、个人卫生素质差。
二、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
(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以检测出有关化学毒物;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因毒性物质不同而多样化,一般不伴有发热。
三、禁止采购的食品
1、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曾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为什么说剩菜应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
各种剩菜应尽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办法,剩菜在贮存时微生物也许已经生长繁殖,因为适宜的贮存仅能减慢微生物的生长,并不能杀灭它们。所以剩菜应尽量当餐食用。彻底加热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至少达到70℃以上。通常情况下,这样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但是新鲜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种叶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吃剩的白菜经过一夜后,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毒的硝酸盐会转化为剧毒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亚硝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五、为什么说有些手部不良的习惯动作具有潜在危险性
我们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如擦鼻子、抓弄头发、挠胡子、触摸口部、抓痒,这些动作若与做饮菜连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风险。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于这些动作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们在制作食品时应避免这些小动作,若发觉有这些动作应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尤其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流行,确保吃的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六、为什么应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触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细菌,尽管在接触食品前进行了洗后,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热处理,一旦污染了细菌,细菌会随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这一定要用手处理食物,应该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当手套破损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脱下来后,这些手套一律应弃掉。
2、在处理生和熟食之间要更换手套。
3、手套要经常更换(至少每小时一次)。
4、用过后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为什么烹调方法不当,可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烹调方法不当,会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1、动物肉、鱼类等动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产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动物禽畜肉类、鱼肉类,不可爆炒,烧焦后更不宜吃。
2、高温加热或油炸食品,可产生致癌的多环芳烃物,因此应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鲜蔬菜洗切后搁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因此蔬菜应现洗、现切、现炒、现吃,这样既避免产生亚硝酸盐产生,也减少了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4、严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则会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对人体有害。
八、为什么会出现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应有中毒的食物,并且该食物中带有足够剂量的致病因子,具备了这两条,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经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有十大因素: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3、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
8、不适当的贮存。
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
10、个人卫生素质差。
二、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
(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以检测出有关化学毒物;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因毒性物质不同而多样化,一般不伴有发热。
三、禁止采购的食品
1、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曾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为什么说剩菜应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
各种剩菜应尽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办法,剩菜在贮存时微生物也许已经生长繁殖,因为适宜的贮存仅能减慢微生物的生长,并不能杀灭它们。所以剩菜应尽量当餐食用。彻底加热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至少达到70℃以上。通常情况下,这样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但是新鲜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种叶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吃剩的白菜经过一夜后,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毒的硝酸盐会转化为剧毒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亚硝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五、为什么说有些手部不良的习惯动作具有潜在危险性
我们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如擦鼻子、抓弄头发、挠胡子、触摸口部、抓痒,这些动作若与做饮菜连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风险。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于这些动作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们在制作食品时应避免这些小动作,若发觉有这些动作应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尤其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流行,确保吃的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六、为什么应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触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细菌,尽管在接触食品前进行了洗后,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热处理,一旦污染了细菌,细菌会随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这一定要用手处理食物,应该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当手套破损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脱下来后,这些手套一律应弃掉。
2、在处理生和熟食之间要更换手套。
3、手套要经常更换(至少每小时一次)。
4、用过后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为什么烹调方法不当,可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烹调方法不当,会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1、动物肉、鱼类等动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产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动物禽畜肉类、鱼肉类,不可爆炒,烧焦后更不宜吃。
2、高温加热或油炸食品,可产生致癌的多环芳烃物,因此应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鲜蔬菜洗切后搁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因此蔬菜应现洗、现切、现炒、现吃,这样既避免产生亚硝酸盐产生,也减少了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4、严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则会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对人体有害。
八、为什么会出现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应有中毒的食物,并且该食物中带有足够剂量的致病因子,具备了这两条,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经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有十大因素: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3、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肆’ 有哪些毒蘑菇是不能吃的,误食毒蘑菇应该如何解毒

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不能吃,颜色越艳丽,蘑菇的毒性就越深,颜色是蘑菇的保护色,但是我们不能光凭借颜色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另外长在阴暗潮湿或者家畜粪便上的蘑菇一般都有毒性,反而长在干净的树下的蘑菇没有毒性。会自己产生分泌物的蘑菇一般都有毒性,而且毒性根据产生的多少而程度不同。当误食了毒蘑菇之后,第一时间应该要催促,其次是及时送往医院就医,听医生的治疗方案,洗胃清肠之类。


所以要在根源上消灭这种事情就是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使用一些野生的食物,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这个食物没有毒性。另外是当你误食了毒蘑菇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医院急救,不要耽搁救援的黄金时刻,不要轻易低估毒性的厉害,它可能就是人类生命的威胁。

‘伍’ 蘑菇不能随便吃,小心中毒,吃了毒蘑菇可能会有什么症状呢

蘑菇不能随便吃,小心中毒,吃了毒蘑菇可能会有什么症状呢?真菌中毒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患者食用毒蘑菇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肚脐周围绞痛以及厌食、乏力等一系列症状。常出现在食用毒蕈后1~6小时,表现为毒蕈样症状,即出汗、唾液增多和流泪、瞳孔缩小、心动过缓等。部分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症和癫痫。中毒性肝炎:常发生于食用毒蕈后8~30小时,表现为突然恶心呕吐、淘米水样便、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困难、昏迷、血压下降。

误食的人可以喝大量的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勺子等硬物刺激咽喉,以促进呕吐,减少毒素的吸收。野生菌中毒不是小事。轻微毒性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幻觉等。及时处理是无害的;但如果是剧毒,会很快发作,可能导致肝脏和呼吸循环系统迅速衰竭,死亡率很高。发现自己有中毒症状后,要第一时间自行催吐。可以把手指伸进喉咙催吐,把吃进去的毒蘑菇尽量吐出来。别忘了带自己中毒的蘑菇去医院,这样可以根据中毒类型更快的得到专业的配套治疗。

‘陆’ 国旗下演讲 主题:预防毒蘑菇中毒

  • 毒蘑菇含有生物碱等毒性物质,毒性强烈,可损害人体肝脏、肾脏、心脏及神经系统等,体内即使吸收微量也是十分危险的,误食毒蘑菇后一般经1~2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如剧烈呕吐、腹得并伴有腹痛、痉挛、流口水,及突然发笑、手指颤抖或出现幻觉等。

‘柒’ 怎么鉴别蘑菇是否有毒

(1)常食用蘑菇的种类 香菇:正常的香菇体圆齐正,菌伞肥厚,盖面平滑,质干不碎;手捍菌柄有坚硬感,放开后菌伞随即膨松如故;色泽黄褐,菌伞下面的褶裥要紧密细白,菌柄短而粗壮;远间有香气,无焦片,雨淋片,霉蛀和碎屑。 花菇:伞面上有似菊花样的白色裂纹,色泽黄褐光润;菌伞厚实;边缘下卷, 菌裥细密均匀,身干,杂小柄短(菌伞直径2 ̄3厘米),香气浓郁。 厚菇:伞面无花纹,呈粟色略有光泽;肉厚质嫩,朵稍大,边缘破裂较多。 平菇:平顶,呈浅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伞较厚,伞面边缘完整,破裂口较少,菌裥白色或浅黄色,裥褶均匀,菌柄较短。 在食用蘑菇中有时也会混杂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注意不难识别。毒蘑菇的颜色比较鲜艳,菌伞带有红、紫、黄或其他杂色、斑点,基部呈红色;伞柄上带有菌轮,根部有囊胞;撕破后会流出白色或黄色乳法,并有股辛辣味。 (2)有毒无毒的鉴别 从颜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伏, 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 从分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盖或受伤部位,常分泌出粘稠浓厚液体,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分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 有毒蘑菇的伞柄上菇轮,且容易折断,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 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部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用化学法鉴别,有毒蘑菇挤出的乳法,涂在纸上,干后滴一滴浓盐酸,20分 钟后呈蓝色或立即变红,30分钟后变蓝。 另外,菇奇形怪状的,如杆茎细长或粗长,菇面厚实硬板,象喇叭,象人头, 象雨伞等。即使色泽正常,也多属有毒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