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初二数学上下册知识总结
扩展阅读
高层风水知识大全 2025-01-15 21:14:13

初二数学上下册知识总结

发布时间: 2022-08-29 17:15:15

A.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 方法 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 ,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 句子 ,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 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f.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八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测试题汇总

★ 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及四边形重点知识归纳

B. 初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数学知识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初二数学学习技巧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 其它 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复习资料

★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人教版

C.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广大八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这是我整理的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1-40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41-80

4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4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6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

三边 ¬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

的一半 ¬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

一半 L=(a+b)÷2 S=L×h ¬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

如果ad=bc,那么a:b=c:d ¬

7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

7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

(a+c+…+m)/(b+d+…+n)=a/b ¬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

线段成比例 ¬

7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7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

8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81-136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

8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

8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

8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8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8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8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8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

9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

9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

9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

径的圆 ¬

9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

平分线 ¬

9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

9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

9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

10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10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

10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

10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

10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

10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

10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

10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

10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

对的弦是直径 ¬

10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11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

的内对角 ¬

111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1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11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

11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

11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

11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

11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

11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

11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

12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

相等 ¬

12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

12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

12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

12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

12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

③两圆相交 R-r<d r) ¬</d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 r) ¬

12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

127定理 把圆分成n(n≥3): ¬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

12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

12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

13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

13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

13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

13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

13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

13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

13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D. 初二数学下册课本内容 重点知识点总结

对于初二的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式方法。整理知识点是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初二下册课本重点知识点都有哪些呢?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二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证明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初二下册数学课本内容

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最简二次根式:(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的初二下册课本内容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初中生学习数学有一点帮助。

E.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学习从来无捷径。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不等关系

1、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3、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大于等于0(≥0)<===>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0和负数<===>不大于0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a-c>b-c.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2、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

即:

a>b<===>a-b>0

a=b<===>a-b=0

a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不等式的解集: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八年级 上册期末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那么是的平方根,记作:;其中叫做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0时,≥0;当<0时,无意义;②=;③。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那么是的立方根,记作:;

(2)性质:①;②;③=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0,≥0);(≥0,>0)。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八年级数学 学习方法技巧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 其它 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数学知识点复习整理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

★ 初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F. 人教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八年级 数学知识点归纳

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 方法 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 总结 归类,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初二数学 复习方法 总结

一、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1.复习一定要做到勤

勤动手:做题不要看,一定要算,不会的知识点写下来,记在 笔记本 上。

勤动口:不会的有疑问的一定要问老师,时间不等人,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而且学会与同学讨论问题。

勤动耳:老师讲的复习课一定要听,不要认为这道题会,老师讲就可以溜号,须知温故可知新。

勤动脑:善于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吸收、储存信息

勤动腿:不要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防止受伤影响学习,但要运动,每天慢跑30分钟即可,报至状态。

2.初中数学复习还要强调两个要点:

一要:动手,二要:动脑。

动脑就是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学会思考,不要拿到题就做,找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体会考的哪个知识点。

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学就是题不离手,这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并且要坚持住。动脑又动手,才能地发挥大脑的效率。这也是老师的 经验 。

3.用心做到三个一遍

上课要认真听一遍:听老师讲的方法知识等。

动手算一遍:按照老师的思路算一遍看看是否融会贯通。

认真想一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题,考的哪个知识。

4.重视简单的学习过程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方法知识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

这些看似平凡简单,但是确实老师亲身的体验,用心观察我们的中考、高考状元,其实他们每天重复的不就是老师刚刚说的吗?

没有宝典神功,只有普普通通。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

资源可以的话,找几套往届的期末考试题,是自己县区的,其他县区也可以(考点差不多一样的),在规定时间内,摸摸底,熟悉每个章节考的的题型,练练自己的做题效率。很多同学第一次做练习出错,如果不及时纠正、 反思 ,而仅仅是把答案改正,那么他没有真正地弄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也就没弄明白如何应用这部分知识,最终会导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一错再错。


人教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初二上数学知识点

G.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次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y=kx+b即为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

(2)性质: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

(2)k>0,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

(3)k>0,b=0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4)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

(5)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6)k<0,b=0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

求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时,需要由两个点来确定;求正比例函数y=kx(k≠0)时,只需一个点即可.

5.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从“数”的角度看,自变量(x)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并

求出这个函数值

解方程组从“形”的角度看,确定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

八年级 下册数学期中知识点 总结

1.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7.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8.矩形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1.菱形的判定定理: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2.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3.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4.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5.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6.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7.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19.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数学 重要知识点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初二数学 学习 经验 心得

1好初中数学课前要预习

初中生想要学好数学,那么就要利用课前的时间将课上老师要讲的内容预习一下。初中数学课前的预习是要明白老师在课上大致所讲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和方便初中生整理知识结构。

初中生 课前预习 数学还能够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知识点,这样在课上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不会出现溜号和走神的情况。同时课前预习还可以将知识点形成体系,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2学习初中数学课上是关键

初中生想要学好学生,在课上就是一个字:跟。上初中数学课时跟住老师,老师讲到哪里一定要跟上,仔细看老师的板书,随时知道老师讲的是哪里,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什么。有的初中生喜欢记笔记,在这里提醒大家,初中数学课上的时候尽量不要记笔记。

你的主要目的是跟着老师,而不是一味的记笔记,即使有不会的地方也要快速简短的记下来,可以在课后完善。跟上老师的思维是最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你明白了老师的分析和解题过程。

3课后可以适当做一些初中数学基础题

在每学完一课后,初中生可以在课后做一些初中数学的基础题型,在做这样的题时,建议大家是,不要出现错误的情况,做完题后要学会思考和整理。当你的初中数学基础题没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有点难度的提升题了,如果做不出来可以根据解析看题。

但是记住千万不要大量的做这类题,初中生偶尔做一次有难度的题还是对数学的学习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没有什么好处。同时要学会整理,将自己错题归纳并总结,

数学是由简单明了的事项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来,所以,只要学习数学的人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并同时记住其要点,以备以后之需用,就一定能理解其全部内容.就是说,若理解了第一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二步,理解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必然能理解第三步.这好比梯子的阶级,在登梯子时,一级一级地往上登,无论多小的人,只要他的腿长足以跨过一级阶梯,就一定能从第一级登上第二级,从第二级登上第三级、第四级,…….这时,只不过是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故不管谁都应该会做.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 文章 :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整理归纳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初二数学知识点复习整理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 初二数学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H.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受到鼓舞,找出努力的方向。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 总结 北师大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统计的初步认识】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内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课后练习

1.统计学的基本涵义是(D)。

A.统计资料

B.统计数字

C.统计活动

D.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也可以说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推断或预测,直到为采取决策提供依据。

2.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统计总体是(B)。

A.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B.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

C.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D.每一个企业

3.要了解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C)。

A.20个学生

B.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C.每一个学生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4.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B)。

A.性别

B.年龄

C.职称

D.健康状况

5.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研究目的改变(A)。

A.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有可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B.总体只能变换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

C.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不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D.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可以互相变换

6.以下岗职工为总体,观察下岗职工的性别构成,此时的标志是(C)。

A.男性职工人数

B.女性职工人数

C.下岗职工的性别

D.性别构成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

【抽样调查】

(1)调查样本是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能够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

(2)是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用随意挑选的个别单位代表总体。

(3)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

(4)抽样调查的误差,是在调查前就可以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较高。

课后练习

1.抽样成数是一个(A)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2.成数和成数方差的关系是(C)

A.成数越接近于0,成数方差越大B.成数越接近于1,成数方差越大

C.成数越接近于0.5,成数方差越大D.成数越接近于0.25,成数方差越大

3.整群抽样是对被抽中的群作全面调查,所以整群抽样是(B)

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D.经常性调查

4.对400名大学生抽取19%进行不重复抽样调查,其中优等生比重为20%,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则优等生比重的极限抽样误差为(A)

A.40%B.4.13%C.9.18%D.8.26%

5.根据5%抽样资料表明,甲产品合格率为60%,乙产品合格率为80%,在抽样产品数相等的条件下,合格率的抽样误差是(B)

A.甲产品大B.乙产品大C.相等D.无法判断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I. 八年级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分式方程

一、理解定义

1、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是: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带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4)写出原方程的根。

“一化二解三检验四 总结 ”

3、增根: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增根是最简公分母为0;(2)增根是分式方程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

4、分式方程的解法: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4)验根;

注: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分式方程检验 方法 :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5、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

步骤: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时要注意从方程本身和实际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八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概率初步】

23.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在一定条件下必定出现的现象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不出现的现象叫做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现象叫做随机时间,也称为不确定事件23.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3.3时间的概率

1.用来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这个事件的概率

2.规定用0作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用1作为必然时间的概率

3.事件A的概率我们记作P(A);对于随机事件A,可知0

4.如果一项可以反复进行的试验具有以下特点:

(1)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

(2)任何两个结果不可能同时出现

那么这样的试验叫做等可能试验

5.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共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k个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事件A包含的可能结果数/所有的可能结果总数=k/n

6.列举法、树状图、列表

23.4概率计算举例


八年级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 初中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 初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