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人是如何用数学知识来度量时间的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⑵ 小学数学:这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你都清楚了吗
这样的,就比如四川广安,考教师,任何专业都是先笔试,才面试笔试占50% 或者70% 笔试主要考教育学,心理学,行测!!面试为讲课!!如果你考数学就是1-6年级的任何一节让你去讲!!!其实相对还是简单!!
⑶ 时间与数学的关系
那是因为你平常见到的数学题目都是不复杂的——它们可能需要一些技巧,但是整体解答过程并不长。真正数学研究里碰到的问题,基本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先加限制条件,或者先做特殊情况,再一步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况,一步一步逼近原有的问题。这个过程可能耗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要看不起这种循序渐进的做问题的方法,你所能知道的大部分人间天才——比如IMO金牌之类的,他们中的佼佼者有学术做得特别好,比如拿了菲尔兹奖什么的,这些天才做数学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同样是一步一步慢慢推进的。
⑷ 和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
解:因为八点后成一直线,则开始时间为8点过11分,
结束重合则是8点43.5分,
所以播出时间=43.5-11
=32.5(分钟)
⑸ 关于时间的数学问题
分针和时针成一条直线时x=N*360/11,其中N是奇数,x是从0时开始到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段。单位是分钟。
19时到20时对应的N是:19*2+1=39
x1=39*360/11
分针和时针重合时x=N*720/11,其中N是整数。
19时到20时对应的N是:19
x2=19*720/11
所以x1-x2=360/11=32+8/11
大约播放了32分43秒.
⑹ 小学数学教育:钟表上的时间单位在钟面上是怎样表示的
分针和时针是两个不同的用来刻度时间的单位,就像质量,比如你100斤,用kg表示50,用t表示0.05,所用的量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不同,时针它对应的量度单位是一个小时,也就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或者从一个小格走过了5个小格代表的时间是1小时,就像质量中的吨,分针代表的是分的刻度,也就是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另一个数字或者从一小格走过5个小格所代表的时间是5分钟,虽然时针和分针走过的路程一样,但是所经历的时间却不一样的,因为它们自己所代表的刻度不同,就像1吨和1千克,虽然它们面前都是1,但是代表的质量却不同,一个代表2000斤,一个代表2斤,明白吗?
⑺ 钟表上的数学知识,一天中,时针与分针重合多少次
22 由于时针1分钟旋转的圆心角度数为0.5度,分针1分钟旋转的圆心角度为6度.当两针第一次重合时后到第二次重合,分针比时针多旋转过的圆心角度数为360度.所以两针再次重合需要的时间为: (分) 一昼夜有24×60=1,440(分),所以两针一昼夜重合:(次),分述如下: 1:05分→ 2:10分→ 3:17分→ 4:22分→ 5:28分→ 6:33分→ 7:38分→ 8:43分→ 9:48分→ 10:55分→ 因为11点的重合刚好是12点整,所以12个小时只重合了11次!→ 一天24小时,但是从下午开始到零晨又重覆了早上12小时的运转,所以下午也是和早上的12小时一样!所以,11乘以2=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