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崇明区原始服装小知识
扩展阅读
儿童心脏疼怎么缓解疼痛 2025-01-10 22:32:57
人族是什么动漫 2025-01-10 22:21:49
达利教育怎么样 2025-01-10 21:48:18

崇明区原始服装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8-23 12:13:38

1. 原始社会的服装结构是如何完善的

原始社会服装从裸体t时期距今是300万到20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进入了直立行走时期称为猿人,使用简单的石器和天然火。这期间地球上经历了三次冰河时期,人类那时候靠的是自身的体毛来调节体温。

兽皮草叶装饰期距今25万年---1万年前,进入了智人阶段,晚期智人能利用股骨头制作鱼叉、鱼钩和骨针,还能利用兽牙、贝壳、石子制作成项链,人们还学会了人工取火并能把兽皮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包裹身体。用草叶来制作服装来修饰自己。

纤维织物时期是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气温开始变暖,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开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使用了新的工具和用品,人类逐步掌握了制造皮革以棉、麻、毛和编织等技术,原始的服装有了很大的进步。

关于人类着装的动机有主要是,1.气候适应学说,人类在地球上了经历了多次的冰河时期,一开始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体毛来维持体温,后来就利用动物的兽皮来制作服装来保护自己的身体抵御寒冷。2.身体保护学说:人类在采集和狩猎的时候,难免受到伤害,尤其在直立后的人类性器官的保护于是发明了不同的保护性衣服,来保护头部,驱赶,四肢以及性器官保护,于是发明了皮带,尾饰物等来驱赶蚊虫的叮咬。

还有就是心里需求论:原始的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对给人们带来疾病灾害的凶灵,需求来躲避,在求安的形式在身体上披挂了饰物,这样就不让凶灵来威胁自己。原始的人们中的勇敢者、首领、富有者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力量、权威与财富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挂在自己的身上,诸如动物的牙齿、珍禽的羽毛、稀有的贝壳、玉石等。装饰为了美化自身,原始人类在自己的身上刻画纹样、染齿、涂甲等;

还有就是遮羞学说、吸引学说

2. 怎么理解原始社会服装和奴隶社会服装这两个阶段在中国服装历史的地位

原始社会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也奠定了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奴隶社会上衣下裳确定了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3.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与特点

1、来历: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3)崇明区原始服装小知识扩展阅读:

发展到现代:

步入21世纪后,随着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诞生,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开始重新深思传统服饰。东亚其他国家日韩等国为何穿着他们自己民族服饰过节日?而且是中国服饰汉服分支演变的,而我们自己的却被淡忘。随之而来的便是“汉服复兴”。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现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当然汉服复兴也是一波三折,2010年成都汉服女孩在德克士被一个无业游民社会混混当成和服要求烧掉,后报警解决。

目前妨碍中国汉服复兴的也分两种类人,一种是汉族人害怕自己强迫穿,另一种是非汉的少数民族怕影响到自己。网特和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挑拨危害中国民族团结,大家要小心。※其实汉服复兴运动,不是强迫每一个非汉族人或每一个汉族人穿,全是自由自愿穿,穿也分两种,一种是重大节日穿,另一种是作为日常服饰穿。

日常服饰也分两种,改良的现代版和复古经典传统版。现在大学汉服社也有喜欢汉服的少数民族穿,包括满族、蒙族、回族、维族等都有同袍爱好者。

从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开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于台北发布《致汉服同袍千言书》。2015年4月25日中国汉服博物馆在青岛开馆。[3]汉服复兴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和认可。2018年中国华服日节日确立。

4. 上海初善服饰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初善服饰有限公司怎么样



钉钉企典 数据来源:以下信息来自企业征信机构,更多详细企业风险数据,公司官网,公司简介,可在上面进行查询,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详询公司官网。



• 公司简介:



上海初善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07-04,注册资本null,法定代表人是程杰,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秀山路8号3幢三层H区395室(上海市崇明工业园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税号是91310230MA1K17B28J,行业是专业化设计服务,登记机关是崇明区市场监管局,经营业务范围是服装服饰、鞋帽的设计,纺织原料及产品、服装服饰、鞋帽的销售,企业形象策划。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上海初善服饰有限公司工商注册号是310230001808933



• 分支机构:






• 对外投资:






• 股东:






• 高管人员:




5. 关于服装起源共有几种学说

人类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但为什么到了后期要穿衣服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都不尽相同,说法不一。归结起来,主要有适应环境说、装饰美化说、遮掩羞涩说、吸引异性说、宗教信仰说等几种。

一、适应环境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身体的需要,是人类起码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祖先历经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衣着,并逐步完善起来。穿衣是为了能够抵御寒冷和潮湿的天气,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距今约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山顶洞人开始使用磨制和钻孔技术。

学会用骨头做成的针和兽筋或皮条做成的线,将一块块兽皮缝合起来,制成衣服,可以有效地防抵御寒风雨雪的侵袭,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止爬虫或蚊子的叮咬,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二、装饰美化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装饰美化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来保护身体。因为至今还有一些民族过着原始生活,他们不穿衣服,但懂得装饰自己。

他们通过涂粉、纹身、披挂兽皮、兽骨、树叶等来装饰自己。对原始人来说,装饰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保护是第二需要,是开化以后的事情。

人类起源于温带和热带地区,猿人、古人、新人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是不穿衣服的。后来在气候潮湿严寒地区也出现了人类,他们同样不穿衣服。达尔文曾经对不畏严寒融雪于皮肤的土着民族进行观察,对其自身的抗寒能力表示异常惊讶。

然而,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绝对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对装饰的快感比展露的羞涩之感发展得更早些。小孩子对于装饰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先天的,而对于遮羞的需要却是在成人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是被动的、后天的。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懂得用各种方法来装饰自己。装饰形式分为肉体和外表两种。肉体装饰包括对人体的各种“体塑”,外表的装饰包括服装或其他各种装饰物。这两种装饰形式有着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耳环或鼻环就是体塑和饰物附贴两者的结合,现代女子使用腰带紧束腰部使其纤细,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我国古代女子的缠足则属于改形装饰。

常用的肉体装饰主要有结疤、纹身、涂粉、残毁、改形等几种。

三、遮掩羞涩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一样,全身毛发甚长,足以御寒。因此,人类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不穿衣服。后因人类的智能不断发达,逐渐开化文明,懂得了礼仪和羞涩,于是产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装。

在炎热的非洲,人们根本不必穿衣,但因男女有别,故均用纱笼、围布或裤衩等遮盖下身。纵观人类服装的形成,也是从下身开始向上身发展的,首先是以树叶或兽皮围住腹、臀等部位,后来有了裙类服装,然后才发展成衣和袍。

四、吸引异性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起源的。他们认为,人们所以要穿衣服,并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身体、遮掩羞涩或装饰。实际上,由于原始人对性、性感以及性爱有追求,为了吸引异性才产生服装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除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获取生活必需品,还要通过性爱活动来繁衍后代。在远古人类看来,性爱是神圣的活动,并且具有神秘化。而且对性爱的神化,还表现在对生殖器的崇拜上。

特别是在人类进入直立行走阶段之后,一览无余的将生殖器暴露出来,势必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或形式来显示其神圣和崇高,如最初的树叶、鲜花,继而使用兽皮来遮掩或装饰生殖器官,以后又扩展到其他的性感部分。这些就是今天

的服装的雏形。因此也有人认为,对性的崇尚是服饰产生的直接原因,要获得性的刺激和吸引异性的好感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五、宗教信仰说

主张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为了满足宗教信仰需要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原始人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是不穿衣服的,后来在原始氏族公社中出现图腾崇拜或偶像供人崇拜。所以,服装最初出现在部族的首领身上,后来发展到巫师、传教者或者教徒们身上。直到今天,服装依然有明显的标志功能,这说明服装的起源与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密切相关。

(5)崇明区原始服装小知识扩展阅读

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闹米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

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

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阅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服装

6. 中国原始服装的基本形制是什么

人们用动物的皮肤和树叶来保护自己的身体,遮住炎热的阳光或寒冷,这是最原始服饰的雏形。在纺织技术发明之前,动物皮毛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25000年前周口店山顶洞窟出土的骨针,足以证明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饰的起源。

当时,人们用骨针缝制动物皮服,并用动物牙齿、骨管、石珠等制作装饰品。后来又出现了由石头和陶器制成的纺车,这说明除了动物皮,人类还可以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纱和编织,使服装的原材料进一步发展。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衣物工具,对其进行了修复。那时,没有绳子和线。用动物韧带缝衣服是可能的。

在山顶洞人遗址等古墓葬中,绿发挖掘出了大量的饰品,包括头饰、颈饰、腕饰等。这些材料包括天然美丽的石头、动物牙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当时,这些饰物不仅是用来装饰的,也是用来纪念渔猎胜利的。

(6)崇明区原始服装小知识扩展阅读;

战国时期陆氏春秋、石本及后淮南子的文字中都提到了黄帝、胡曹或伯禹创造的服饰。出土的

在文物方面,服饰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东仁遗址(距今约1.9万年),发现了一枚骨针和141枚石、骨、壳、牙饰品。事实证明,当时简单的衣服可以用动物皮等天然材料缝制。这是中国服饰文化史的开端。

大约一万年前,它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纺织技术的发明,服装材料已由人造机织物制成。服装形态发生了变化,功能得到了改善。刚头衣、单衣等斗篷已成为典型的服装,其装饰也越来越复杂,对服装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纺织品问世后,帮会服装已发展成为一种定型服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广大地区和许多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基本上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部分服装,成为人类服装的粗糙类型。在新石器时代,除了一般的服饰外,还发现了一些陶器遗物,包括皇冠、靴子、头饰和装饰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原始服饰

7. 中国传统服饰的分类

古代男子服饰,古代女子服饰,古代鞋履,清代服饰,近代服饰,现代服饰.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不论城市农村,各行各业都流行西装、风衣、呢大衣、夹克衫、羽绒服、运动服等新式服装。青年女子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但中年以上仍普遍穿干部服。服装的质料也从棉布(手工织布与机织布)向化纤、高级呢面料、毛皮、丝绸等方向发展。

2000年以来,经济好转,文化也开始复苏。衣着上,青年知识份子阶层已经开始兴起汉服热,以深衣为代表;满族同胞也开始兴起满服热,以唐装、旗袍为代表。婚礼上,中式传统婚礼越来越受到青睐:汉式婚礼采用传统的状元袍、凤冠霞帔作为婚礼服;满式婚礼采用长衫马褂或唐装、传统旗袍或改良旗袍作为婚礼服。

8. 原始服装的三个作用有那些

1、服饰的实用功能“适身体,合肌肤”;
2、服饰的伦理功能“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3、服饰的审美功能“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

9. 中国传统服饰的材料介绍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传统冠服制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明清
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两种: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满式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3分类介绍编辑汉族男子服饰
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其他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别。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贫者着褶,即粗布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汉族女子服饰
妇女服装,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上绘(绣或织)五色翟(锦鸡)形图画。鞠衣色黄,为告桑(祈祷先王保佑采桑养蚕顺利的仪式)之服;展衣白色,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贵妇衣属深衣型,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楚木俑妇人也服深衣。
汉以后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但又发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长衫)、披帛(肩背间披一幅长画帛)、霞帔(两条从双肩披下的宽幅有鸟禽绣文彩帛,宽约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处下端有一玉坠,后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内)、褙子(四开衩的长衫)、披风、围腰、抱腰(长围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一般的妇女日常服装则多为上衣下裳分开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裤不系裙的。这些衣服都是汉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
古代妇女头发都挽成髻,髻形有双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飞天髻等类。具体名称则有数十种,如丛梳百叶髻、双环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宝髻、花髻等。发髻上的饰物则有梳、篦、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珠箍、珠冠、凤冠,以及金银珠玉精制的鸾凤、要翟、珠滴、珠牌等。鬓发两侧饰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传统鞋履
男女足下均着履,其式样有履头上翘成笏头(长方牌形)、凤头的,也有一般的翘尖鞋,还有平头及圆头的。履又可细分为舄、屦、鞋。靴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引进的式样。南方有木屐,取其简便凉爽,不分等级男女,闲居时都可穿用。雨天穿钉鞋,用牛皮缝制,鞋底有铁齿。南方渔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区的农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则穿草鞋。
清代服饰
满州八旗统治者实行了长达三百七十年的“剃发易服”,禁止中国传统服装和强迫中国人改穿满族服装,从此汉服在满清时期消失了。
清时代和清末近代,中国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女子改穿满族的旗袍、旗装。清代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
旗装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分为单、夹、皮、棉四种。女子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脚着长筒白丝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装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传统的男式旗人之袍一般称长袍、大褂、长衫。故而,旗装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而非汉族乃至所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