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人物构图基础知识大全

人物构图基础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8-23 00:02:10

Ⅰ 怎么画人物素描

您好, 要画人的素描需要有一点基础。
素描练习一般从静物开始,先练习构图、描线、了解明暗 阴影及空间的表现手法等。
人物素描,首先构图很重要,线条流畅才有美感,人物的明暗关系也很重要,我个人觉得人物的眼睛非常重要。
建议您可以先多看看别人的人物作品,再慢慢练习。

Ⅱ 人物素描如何入门

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画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好像人物形象是从一个模型里刻出来的。
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首先要掌握头部的基本结构,明确骨骼、肌肉的形状和位置;其次是形神兼备,注重对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画。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模特情绪变化时眉、眼、嘴的细微变化,抓住神情最为自然、生动的时刻进行刻画,就能使画面充满生气。
要画好素描人像,获得扎实的素描基础知识和准确的造型能力,要靠进行大量练习才能达到的。俗话说“熟能生巧”,技巧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同时还要多看优秀的素描人像作品,提高鉴赏力,进而大胆地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不断提高绘画水平,画出更好的作品。

头部基本比例:
头部的基本比例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庭五眼”,就是脸的长度大概是三个鼻子的长度,而宽度则是五个眼睛的长度,这对抓住大的头部的比例关系非常有帮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微差,这就是个人的形象特征,有的人鼻子会长一点,有的人眼睛会宽一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人脸五官大小的比例关系也基本一致。在写生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视角的透视关系来确定头部比例关系,切不可生搬硬套。要想画好形,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要锻炼自己的眼力,在了解头部基本比例关系的前提下,还要对模特多进行对比和观察。
从平视角度分析头部基本比例:
总结平视时头部的基本规律,这对其他角度观察头部都会有重要作用。头高的一半处是眼睛;眼睛到头顶距离的1/5处是眉毛;眉毛到鼻底的长度等于眉毛到发际线的长度,也等于鼻底到下巴的长度;鼻子到下巴距离的1/2处是下唇缘;耳朵的长度等于眉毛到鼻底的长度。以眼形的长度为单位,可以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份,从左侧发际线至右侧,为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形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面发际线各为一只眼形的距离各占面部整体宽度1/5的长度。

从仰视角度分析头部基本比例:
人物头部的基本结构会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形体会因为角度的原因发生巨大的改变,仰视会造成面部结构及五官形体的变化。首先,头部下巴的部分会被拉长,脑门的高度会随之变短,注意鼻子底线和耳朵上沿的关系;五官整体会呈现出向上弯曲的弧度的趋势;头部五官的位置会提高,耳朵的位置则会相应降低;还有就是下巴底面的面积会加大,转折较清晰,也能看得比较清楚。要在掌握正面观察头部的基础之上灵活处理其他角度的变化。

从俯视角度分析头部基本比例:
在高一点的位置观察人的头部,会出现俯视的效果,直观的感觉是脑门变大、变宽了,而下巴却变短、变窄了,感觉头部整个形体向下收进去了。俯视的角度,要注意眉毛和耳朵上沿的空间关系;从侧面俯视观察模特,特别要注意鼻子和耳垂的空间关系,眼睛和下巴的空间关系;俯视角度的半侧面是比较难表现的,不仅要注意五官排列向下弧度的特点和趋势,还要格外注意五官之间形体所形成的角度关系,这也是帮助我们检查形体准确与否的客观依据。

透视:
头部通过颈部的运动,可以前俯后仰、左右转动。随着空间的变化及观察对象时的视线高低与视角的变化,头部及五官位置之间便产生了各种透视现象。如头前俯,则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下颌面比例加大。头的不断转动便产生了各种透视弧线的变化。
把握这些透视变化,首先应确定头部中线、五官辅助线,再以此出发去把握头部运动规律。
在把握这一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透视变化规律,如近大远小,视线以上的东西近高远低,视线以下的东西近低远高等;二是了解头部的结构连贯性,头部运动引起结构透视变化,要依靠结构辅助线从中找出变化规律;三是视觉位置的判断力要准确,观察整体透视视角,推断出变化的透视幅度。只要把这三者把握好,无论头怎样运动,都能从中寻出一定的规律。

正面:
平视的透视规律:
一般平视、正面头像都保持正常的五官比例,没有明显的透视变化。
仰视透视规律:
一般仰视、正面头像顶面缩小,面部及五官缩短,下颌突出,体积放大,这就是上小下大的仰视效果。
俯视透视规律:
俯视与仰视正好相反,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这就是上大下小的俯视效果。

侧面:
平视透视规律:
平视半侧面头像的长宽比例由于受透视旋转变化的影响,透视影响较为明显,几条五官辅助线发生近大远小的变化。
仰视透视规律:
这个角度透视影响很明显:横线方面,几条水平的五官辅助线发生近大远小的变化;纵向方面,顶面缩小,下颌放大,上小下大的仰视效果。
俯视透视规律:
这个角度透视影响很明显:横向方面,几条水平的五官辅助线发生近小远大的变化;在纵向方面,与仰视正好相反,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体现出上大下小的俯视效果。

正侧面:
平视透视规律:
一般平视、正侧面头像都保持正常的五官比例,没有明显的透视变化。正侧面平视头像的长宽比例由于受透视水平旋转变化的影响,纵向比例发生变化,而横向比例保持不变。
仰视透视规律:
由于正侧面只能看到半张脸,横向的五官透视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但在纵向方面,顶面缩小、下颌放大、上小下大的仰视效果较为突出。
俯视透视规律:
由于正侧面只能看到半张脸,横向的五官透视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但在纵向方面,与仰视正好相反,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体现出上大下小的俯视效果。

侧面素描头像的透视关系会比较复杂,要尽量把握准确,否则远处的脸会翻”过来,严重影响头部形体的准确性和空间感。注意五官结构的辅助线应该是基本平行的,这样才能保证五官的透视是在同一视点和角度上,五官和面部其他结构的透视关系应该保持一致和统一。注意脸部侧面结构也应基本保持一定的平行关系,否则就会产生正面的五官和脸的侧面脱节的现象,这样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需要特别注意。

构图:
构图也就是画面经营位置,这一步是在画素描头像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而关键性的问题。
1. 从视角来说:在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从仰视、平视、俯视及正面、侧面、四分之三等不同角度进行训练。
2. 从媒介来说:应有意识地对短发、披肩长发、辫子、帽子、眼镜、胡子、围巾等辅助物的形式进行训练。
3. 从规律来说(以考试用纸为准):
八开纸通常上面留出1.5—2厘米,头像高度为22.5厘米左右。
四开纸通常上面留3厘米,头像高度为25厘米左右。
在构图中,通常情况下,头部视线前方都要留出相对较多的空间,后方的空间可相对少一些。当然此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遇到表现女性长发,梳马尾辫和四分之三侧面角度的表现时,头部可适当往前移,缎带辫子留出一个相对合适的空间,以此来保证画面中头发作为一个最重的色块在画面中上下左右及大小的视觉不衡。
强调画面构图的完整性。能从经营作品的高度去控制调整画面,避免在动笔之前欠缺主动的整体观察与思考,消极、惰性地对待肖像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欠缺整体的布局与安排,以致造成构图上诸多的弊端。
原则上人物安排于画面视觉中心,大小适当,以保持画面平衡,注重人物头、颈 、肩整体在画面中的关系。避免过偏、过满、过空等现象。

Ⅲ 摄影基本知识

摄影基本知识大全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摄影基本知识大全,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正确持机方法

在拍摄的基本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稳相机。无论其它的摄影要素和技术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摄的一瞬间有震动,照片的质量一定会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虽然可以用三脚架来减低震动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时候是以手持相机拍摄为主,而且在“决定性的瞬间”内,往往不允许摄影者再花时间去放置三脚架并固定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相对于传统照相机而言,它对拍摄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电子元件存储信息需要一段额外的时间,通常称为“时滞”。

1、持机的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下还是跪下,持机的正确姿势都应该是:

(1)、右手紧握相机一侧的握手位,食指轻触快门键,以备随时拍摄。

(2)、以左手手掌托住机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机来稳定镜头。

(3)、两手上臂紧贴身体,尽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并向身体靠拢。千万不要耸起双肩。因为长时间用耸起双肩的姿势拍摄,双肩关节会出现疲劳感,更难稳定相机。

(4)垂直握持相机拍摄时,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紧贴身体。

2、站立或坐下摄影时的注意事项

(1)、站立摄影时,双脚宜微张,或以前后步方式站立,以便将整个身体的重量平放到双脚上。如果能借助一些固定的物体作为依靠,例如背靠树干或墙壁等,则效果更佳。

(2)、坐下摄影稳定性已经很高,但仍可借外物进一步稳定身体。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错的选择。

3、跪下摄影时的注意事项

跪下摄影时左脚应该弓起,右脚跪地,托起机身底部的左手则支撑在弓起的左脚上。一般情况下,跪姿拍摄较难稳定身体,最好也能借助固定物体作依靠,如树、墙等。

4、相机带的重要作用

将相机带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绕两圈再拉紧,以拇指穿过带圈后再握紧相机,使相机和右手合二为一,不但可以减轻手的颤动,而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时将相机拉住,不至于掉到地上而损坏。

二、光线的运用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关键的元素。

1、光线的性质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没有经过任何遮挡直接射到被摄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会产生明亮的影调,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则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线称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立体感。

当太阳被薄云遮挡,阳光仍会穿透白云扩散,这时所产生的照明反差将会降低,非常适宜于人像摄影。

(2)散射光

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称为“散射光”。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也较弱,光影的变化也较柔顺,因此产生的效果比较平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所以摄影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2、光线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摄同一个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较明朗。这种光线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弱,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线反映出来,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现出来。因此立体感较弱。

(2)前侧光

从照相机左后方或右后方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前侧光”。受光的对象大部分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调也较明亮,对象不受光而产生阴影的面积也不会太大,但已可以表现出对象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这类光线既可保留比较明快的影调,又可以展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

(3)侧光

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状态。

由于“侧光”照明使对象的阴影面积增大,因此画面的影调不亮不暗,明暗参半,不及由“顺光”和“前侧光”产生的那样明快,但亦不会太阴沉。立体形态表现会较好。

(4)侧逆光

来自照相机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线叫做“侧逆光”。它令对象产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阴影面,所以影调会较阴沉。这种照明方法在对象上产生的立体感会比“顺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被摄对象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因光线的对比较弱,所以立体感也较弱,影调比较阴沉。可是,“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楚地展示对象的线条。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6)顶光

光线由被摄对象上方而来的谓之“顶光”。日正当中的太阳光便是一个好例子。“顶光”常会在被摄对象上造成强大的阴影,若用于人像摄影,则人脸部的鼻下、眼眶、颚下等处会形成浓黑的阴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物的下方。这种光线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较少见,故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在一般摄影场合应用较少。

3、光线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所谓“反差强”,是指光线在主体身上呈现的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剧烈,对比度非常强烈。相对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柔顺,令色调很丰富。

三、摄影的构图

构图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间内处理人、景、物的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结构的过程。

构图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时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为陪衬。好的构图令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服、有规律,而且可以引导视线到主题点。构图不当,会出现杂乱、左右不平衡、头重脚轻及因主题过多反而变成没有视觉焦点等问题。

1、构图注意事项

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

(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对比。鲜明的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若颜色混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这将有助于在平面的照片内增加立体感。

2、以不同的拍摄角度造出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及底面。同一个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所以在拍摄之前应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察及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最可表达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常用的摄影角度。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平稳的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对象的受光情况相似而不能突显对象应有的立体感。

(2)侧面拍摄。

用斜侧的摄影角度,画面上原来的并行线条变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人的视线引向深处,增强立体感。而视线跟随斜线延伸,也会使画面变得生动。随斜侧方位的角度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改变。

(3)仰视拍摄。

仰视拍摄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进行摄影,多用于拍摄高大的景物。这种拍摄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线条向上汇聚的透视感觉。还可以突出对象的高耸特性,增加压逼感。

(4)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就是从上向下进行拍摄。在高处作俯视的拍摄可以将大范围的景物都拍下来,所以在广角的风景摄影中会经常应用到。在人像摄影中使用俯视拍摄方法,可以为主角带来一种纤秀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腊的数学家提出来的。摄影者将其运用在照片的构图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谐悦目的照片。具体做法是: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平均分为9个同样大小的方格。拍摄时将主题放在直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三分法”可以应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摄影上。

4、背景与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在色彩、形状、线条、质感、明暗上的不同会造成反差,形成对比,有突出主题之用。

(1)简单柔和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不会抢去主题的地位,有利于突出主题。但过于简单及单调的背景却会使照片过于呆板。

(2)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使照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更甚者会令人辨别不出主题是什么。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将难以突出主体,会严重破坏照片的整体效果。

5、摄影构图的基本模式

(1)构图均衡平稳

均衡,就是平衡。它区别于对称。用这种形式进行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均衡,是利用近重远轻、近大远小、深重浅轻等透视规律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均衡。当然均衡中也包括对称式的均衡。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是摄影家们在构图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构图,关键是要选好均衡点(均衡物)。什么是均衡点呢?这要从艺术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当,小的物体可以去与大的物体相均衡,远的物体也可与近的物体求均衡,动的物体也可以去均衡静的物体,低的景物同样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实践和学习,用好这种艺术技巧。

(2)打破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潮的摄影家认为均衡刺激性不强,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他们主张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实践他们的观点,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形式,称为非均衡式构图。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内容的需要和创作意图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非均衡式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刺激、动荡不安等特点。从景物形象上来表现动势较为理想;从心理反映上用来表达烦燥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优势;如展示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狼藉现场等场面,亦可取得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用一些前景将主题框住。常用的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厅门等。这种构图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有助于突出主题。另一方面,焦点清晰的边框虽然有吸引力,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相对抗。因此用框架式构图多会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调节,使主体周围的景物清晰或虚化,使人们自然地将视线放在主题上。

(4)直角三角形式构图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一般是以画面的一个竖边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底边为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这种构图大都注意被摄物的方向性。景物的运动方向或面向应该对着三角形的斜边,使运动物体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间,给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在横幅或竖幅画面中均可选用,其特点是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并且富有运动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构图的双重优势,同时左右直角边灵活多变,很受摄影家们的喜爱,所以使用较多。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的灵便性还表现在底边长竖边短或底边短竖边长均可选用,只要三个角中有一个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这种形式构图。

(5)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是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圆心正是视觉中心。圆形构图看起来就象一个团结的团字,用示意图表示,就是在画面的正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圆形构图,除了圆形物体以这种图式表示其圆外,实际上有许多场景可用圆形构图表示其团结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愿上的。如许多人围着一个英雄模范在签名,不少少年儿童正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故事,小朋友们围着圆圈做游戏等,均可选用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没有松散感,但这种构图模式,活力不足,缺乏冲击力,缺少生气。

(6)S形构图

S形实际上是条曲线,只是这种曲线条是有规律的定型曲线。S形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富有活力和韵味。同时,读者的视线随着S形向纵深移动,可有力地表现其场景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S形构图分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式可表现场景的深远,横式可表现场景的宽广。S形构图着重在线条与色调紧密结合的整体形象,而不是景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彼此间的呼应。

S形构图最适于表现自身富有曲线美的景物。在自然风光摄影中,可选择弯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径、矿山中的羊肠小道等等,在大场面摄影中,可选择排队购物、游行表演等场景;在夜间拍摄时可选择蜿蜒的路灯、车灯行驶的轨迹等等。

(7)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十字形构图不宜使横竖线等长,一般竖长横短为好;两线交叉点也不宜把两条线等分,特别是竖线,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长为好。因为两线长短一样,而且以交点等分,给人以对称感,缺少了省略和动势,会减弱其表现力。

十字形构图的场景,并不都是简单的两条横竖线的交叉,而是相仿于十字形的场景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如正面人像,头与上身可视为垂直竖线,左右肩膀连起来可视为横线;建筑物的高与横的结构等。也可以这样讲,凡是在视觉上能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

四、光圈、快门、对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

1、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这就好比房间里的窗子,它开得越大,进来的光线越多。

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门速度不变时,光圈的大小决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会过度,照片就会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会不足,照片就会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当于开窗子时间的长短。

光圈与快门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们的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并互相影响着。如果将光圈收小一级(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将快门速度调慢一倍(例如由1/60减至1/30),它们的曝光量是一样的。

3、对焦的重要性

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图像变得最清晰的过程。只有对焦正确图像才可能清晰,否则图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与光圈、距离、焦距的关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纵深范围。当镜头对焦于拍摄目标时,这一点对应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这个范围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小。

影响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镜头焦距及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离:在镜头焦距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越接近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小,越远离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大。

(3)焦距:在距离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镜头的景深大,长焦镜头的景深小。

;

Ⅳ 头像素描基本理论知识

1.素描头像的概述

素描头像要做到形神兼备,首先要求形准,然后才是神态表现。画得像与不像,关键是能否抓住对象的造型特征,如脸型、五官特点等。

作画前观察了解对象,熟悉对象特征,作画时就不会顾此失彼,以致丢掉基本形。同时,画前观察,增强对对象性格的认识,也有助于以后的神态刻画。

真人有丰富的局部细节和表情,运动会造成形体的变化微妙。对这些复杂的形体,除了遵循一般的素描表现规律和方法外,必须对各部分结构作深入了解,从内部结构来理解外部的形体变化,而不是单纯地描摹形体的外表。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完整地表现对象。

画好素描头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应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进行头像写生练习,再画半身像,最后才是全身素描。

在写生实践中,运用素描基本原理很重要,它能帮助解释难解的现象,但更多的是要在不断的作画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积累经验。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熟练地把握塑造对象。

2.头骨结构

头骨的形状决定了头部的外形特征。整个头骨的正面和顶面呈长方形,侧面则接近正方形。这个方形比例对于掌握头部的体积概念非常重要。头骨由脑颅骨骼和面颅骨骼构成,其中额骨、顶骨、预骨、枕骨构成坚固的球形脑颅骨。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领骨等,构成面颅骨骼。

人的头骨上有一些突出的结构点叫骨点。骨点的位置决定着头像的轮廓和形体起伏。如果将骨点用线连起来,即形成头部造型的基础。骨点是头像写生中必须深人理解和划画的部分。

3.头部肌肉

额肌:位于额骨正面,眉弓上方,向上:提拉眼眶上的皮肤与肌肉。

皱眉肌:位于眼眶上沿,靠近眉心,拉动眼眶皮肤向中心运动。

眼轮匝肌:位于眼缝周围,负责闭最的工作。鼻肌:位于鼻孔上部鼻侧处,扩大或缩小鼻孔。额肌:位于颧骨到嘴角处,提拉上屏和嘴角。上唇方肌:星放射状分布于鼻子左右的面部,起提拉上唇等作用。

口轮匝肌:位于口缝周围,主要负责闭嘴和其他嘴部动作。

下唇方肌:位于下唇周围,做各种嘴部动作。颌肌:位于正领上方,上:提颌部皮肤,前送下唇,咬肌:位于下领角上至颧骨处,完成明嚼动作。

4.五官比例

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态特征各有差异,一般来说头部的比例长有“三庭”,横有“五眼”。“三庭”是指发际至眉间、眉间至鼻尖、鼻尖至下巴,这三段的距离相等。“五眼”是指正面验的宽度可以五等分,左右脸边至眼角、两内眼角之间均为.个眼睛的宽度。

般成人眼睛在头部的二分之一处,儿童和老人的在三分之一以下。眉外角弓到下眼眶,再到鼻翼上缘,三点之间的距离相等,两耳在眉与鼻尖之间的平行线内。

5.头部基本特征

脸形即头部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画论中将人的脸形分为“八格”,分别为“田,由国,用目、甲。风中”八字,以此来形容头部正面的基本形作画时,一开始就抓住脸形特征,然后找出造成这些特征的形体构造作具体表现,就不难解决形准的问题。

(4)人物构图基础知识大全扩展阅读:

人物头像素描

周向林

人物头像是基础素描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课程之一。长期以来被各美术院校作为入学素描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素描头像成为广大考生最重视的考前训练课目。但是,素描头像训练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入学的敲门砖。由于绘画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描写人,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头部骨骼、肌肉、五官乃至表情、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创作。素描头像教学一般安排在低年级,

作为“由浅人深”的教学内容之开端。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从观察方法、直觉、理解到整体关系、细节刻画;从形体结构、解剖、透视到体积、空间、神形兼备;从点、线、面到黑、白、灰,可以说,

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素描因素。由于我们描绘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个性和特点的。因此,首要的任务是仔细观察,了解模特的性格特征,做到胸中有数。起稿时,迅速勾画出模特的动势,抓住基本形。

许多人往往忽视了头像也有动势,实际上,头、颈、胸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动势,最能反映出模特的神态。抓基本形需要概括,去掉细微末节,从大处着眼,找出轮廓线大的转折点和形的不同方向。注意头部的基本形是一个六面体,有正面、背面、顶面、底面和两个侧面;

颈部是一个圆柱体,由后向前倾,它的底在胸部的斜面上。眼部的水平线和面部的垂直中线非常重要,它们就像经纬线,标识着头部的仰、俯和扭转。耳朵位置的高低不可忽视,头部的仰、俯几乎是以耳朵为轴心的。大形勾完后,进一步校对形体结构。

注意头部的对称关系,通过横断面找到左右相应的骨点,它们是头部各个面的分界。围棋中有“金角银边”一说,在素描中同样可以借用。“角”即骨点,就像桌子角。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三个面的交界处。

如:额结节分出了额头的正面、侧面和头顶;颏结节分出了下巴的正面、侧面和底面。两个“角”之间的连线即是“边”,就像桌子边,它是两个面的分界。如:颧骨到颏结节的连线分出了脸的正面和侧面;

额结节、眶子缘、颧骨、颏结节的连线则构成了头部正面的“内轮廓”,分出了头的正面与侧面、顶面和底面。横断面即切片,它是最能帮助我们理解体积和形体空间的方法。透视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如四分之三侧面像中两眼的透视大部分同学都不能正确表现。人的两眼并不是平面地长在脸的正面,而是随着头部的弧形向后弯曲。因此,我们从四分之三的角度看时,近处的眼睛是正面的,远端的眼睛则是缩短的,加上鼻骨的高度挡住了眼睛内角的一部分,

远端的眼睛显得比近处的眼睛要小得多。形体的穿插关系要认真研究,边线上的穿插关系对于体积感尤为重要。我们要仔细找出结构之间的前后关系,用前面的形通过穿插的线条或明暗将后面的形压过去,造成体积的纵深感。动态和形体关系确定后,开始画调子。

首先应找出受光与背光两大块,即白与黑。然后在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分别比较,找出次亮和较黑的层次。作画过程中离不开反复的比较。找形要比较,画调子更要比较。因为色调是相对的,黑、白、灰并不是要画得与对象一模一样,

而是将对象黑、白、灰的关系经过压缩、概括后画出来。亮部与暗部比,亮部与亮部比,暗部与暗部比,每个局部的色调都要经过比较才能确定。不少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受光部的灰色画得过重,背光部的反光画得过亮,结果画面显得零乱、不整体,

这些都是局部观察所造成的。整体对比来看,受光面的灰色怎么也重不过背光部,而背光面的反光怎么也亮不过受光部。另外要注意,最亮的与最暗的均不在轮廓线上。因为靠边的形有一个向后转的面,这个面通常不直接受光或有反光,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外轮廓的边上有一个很窄的灰面。许多教科书上都说明暗交接线是最黑的地方。其实不然,投影线才是最黑的。因为“黑”是相对的,明暗交接线通常有灰面过渡到亮部,黑与白之间隔着灰色带;而投影线是受光与不受光的部分直接相切的地方,

黑与白在一起,显得更黑。好的素描头像离不开细部刻画。而深入刻画与对解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想画好头像,必须首先画好头骨。此外要掌握面部表情肌的变化及五官的构造。外行人观察一个人时往往注意五官的细节特征,

而艺术家则考虑的是结构下面的头骨,这样才能处理好五官在头骨上的位置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画眉毛不能画成一条黑线。眉毛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眉弓骨。眉毛被眉弓骨分成了两截,其起点在眉弓骨下,由于不受光显得较黑,

当其向上越过额骨的外角突起时逐渐隐没在亮光里。上下眼睑覆盖在眼球上,上眼睑的曲线沿着眼球的形状达到它的最高点,这个点正好位于透明角膜的虹膜黑点上方。要注意上眼睑在眼球上的投影,尤其是在“黑眼珠”上的投影是眼睛上最黑的部分。

注意眼皮的厚度,用交接线和投影线将它表现出来。眉宇之间是表情的主要地方。鼎头的下降、上扬、紧缩、舒展,都会引起表情的巨大变化。画鼻子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基本结构与各个部分,要了解鼻子的基本形。鼻子分为鼻骨和鼻软骨两个部分,

它们的结合处有一个穿插关系。鼻子有两个斜的侧面,一个正面和一个底面。鼻孔处在底面,画的时候,要表现出空间感,不能画成平面的黑洞。注意鼻中隔和鼻翼在鼻孔中的穿插及前后关系。嘴巴的体积感很有表现力。表层与深层的肌肉从各个方向集中在口轮匝肌,

使嘴唇撅起、下撇和突出,并形成各种独特的面部表情。通常上唇比下唇长,下唇从上唇嘴角部向外翻。嘴角也是表情的主要部位。耳朵在头像中有其重要地位。耳朵的穿插关系和体积感、空间感是许多人所忽视的,他们很容易将耳朵画成一个平面的“饺子”。

耳朵的耳轮和耳垂是在空间中前后起伏的,要通过线的穿插加强这种起伏。头发的分面困扰了许多人。画头发一定要研究头骨,按头骨的结构来区分受光和背光。

画素描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尤其是对形体结构的理解。理解多少才能看到多少,继而才能表现多少。依样画葫芦,临摹对象是不可能画出好的素描头像的。(作者系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物头像素描

Ⅳ 摄影构图有几种方式

三分法、对称式构图、前景与纵深感、框架式构图、引导线、对角线和三角形。

1、三分法

三分法构图应该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构图方法。这个构图方法是用4条直线,将画面分割成9个相等的方格。这种构图,表现鲜明,画面简练。

目前,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甚至是手机都内置了九宫格辅助构图线,它适合应用于各种拍摄题材,最常使用的就是风景、人物等。

2、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但其缺点就是过于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3、前景与纵深感

照片本身是一个平面,但如果在画面中加一个前景,以广角拍摄,就会出现一种纵深感,从而达到3D的效果。

4、框架式构图

选择框架式前景,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突出主体,同时也能制造出纵深感。将主体影像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可营造一种神秘气氛,就好像一个人从藏匿处偷偷窥视某个地方。框架式构图有助于将主体影像与风景融为一体,赋予照片更大的视觉冲击。

5、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法,就是利用画面中的线条去引导观者的目光,让他的目光最终可以汇聚到画面的焦点。当然引导线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线,只要是有方向性的、连续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引导线。

在现实生活中,道路、河流、整齐排列的树木、颜色、阴影甚至是人的目光都可以当做引导线使用。

6、对角线和三角形

对角线和三角形构图可以给照片添加动态的张力,让照片看起来更活泼。相对来说,水平线和垂直线就显得很稳定,如果一个人站在水平的表面上,他看起来就很稳定,但当把它放在倾斜的表面,就会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这样的构图方式更多地被运用在建筑和运动拍摄上。

Ⅵ 人像拍摄需要哪些基本功

老纳人像高手训练营第三季赠送素材(35.8G)(超清视频)网络网盘

链接: https://pan..com/s/1bCTSLOeKsKCgTek_4InBKQ

提取码: juzc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Ⅶ 如何画素描构图

素描中常用的构图法讲解, 在素描创作中,无论你要进行哪一种创作,都离不开构图。那么下面来学习素描必备基础知识:素描的构图。

一、概述:

布局素描,又称形体素描。这种素描的特色是以线条为首要体现手法,不施明暗,没有光影改变,而着重杰出物象的布局特征。

顺便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下:美术集网校(在线授课,电脑、手机APP全部都可以登录学习),主打素描、色彩、手绘、手绘基础、传统美术等,是一个在国内非常火的绘画学习软件或平台。

Ⅷ 人物摄影有何诀窍高分有请大师作答!

一、基本构图技 画幅
人像摄影,通常采用直幅构图法。
除了被拍摄者不只一人时,有特殊背景时或有特殊表现者,才会用横幅构图。用直幅构图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人都是直立的,直幅构图可以让被摄者的身体更大比例被摄入画面中,更加突显,而且比较自然。基本构图还有一点须注意,那就是要让被摄者的视线方向及动作方向多留一点空间,注意看以下两张照片是不是都是如此呢?
主体比例
拍摄人像主体当然是“人”,为了 突显主题,人在画面中的比例就不能太小。而且主体的比例越小,景深变深〈关于景深问题下一章有更深入探讨〉,更不易突显主体了。建议初学者拍摄人像时,多拍半身,甚至更大比例的照片,这样主体鲜明、背景模糊,给人看起来好就是比较会拍照的样子,若有亲戚朋友要求拍照,应该足以应付了。
井字形构图法

首先,我们假设观景窗上长短边各有两条三等分线(如上图),而这四条线刚好有四个交点,井字形构图法,就是将主体置于这四个交点其中一点上,通常我们拍摄人像时,整个人就是主体,我们还可以找出主体中的最主体,看你想要表现被摄者身上哪一个部位,那就是最主体〈通常是头部〉。将最主体置于这四个交点上,就是一般说的井字形构图法。井字形构图法可以让画面和谐,摆脱呆板。这样的构图好是好,但是是否太过于严谨呢?其实依照笔者的拍摄经验,只要人的头部不要在画面正中央,都还算和谐,可以接受。
有同行说:“构图法都是死板的东西,为何一定要遵循它,难道不会流于俗套?”话是不错,但是笔者认为,基本构图就像建房子要建地基一样,拍人像当然也要有基础,而基本构图就是拍摄人像的基础,基础打稳了,再来向上发展。所以初学者应该遵循构图法则,等到有一定摄影程度了,自然在构图上会有新的启发。在看完此篇后,别犹豫,赶快拿起相机,找你身边漂亮的美眉。开始实际操作吧!记住!“多拍”是进步的不二法门!
人像摄影构图法
要拍好基本的人像,一般人皆可以从构图方面来快速入门,因它有一个非常简单易学的构图公式可循,不必像其他科目的摄影,单就构图一项,就得花上很多的心思与精神去研究学习。
人像摄影的构图技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人像公式构图法与带景艺术构图法。
人像公式构图法又可分为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四种公式构图类型。其构图要诀请参考下列人像 摄影构图法简明一览表。
一般初学人像摄影拍摄技法者,可以直接套用人像公式构图法的构图技术,进行此类不伤脑筋、简单易学、纯属以人像为表现重点的构图 类别的拍摄。此类型公式构图法在摄影技术上缺乏创作价值,但对于初学者、婚纱摄影经营者或是一般只要求以人像为主的消费者而言, 这却是最理想而且最受市场欢迎的构图类型。
人像摄影的带景艺术构图法的构图表现,其最大特点是画面虽然仍以人像为主,但着重于人像与景物风光的艺术表现,是以艺术构图角度来经营的照片类型。它没有一定的公式可循,全看拍摄创作者的艺术素养的发挥,所以具有摄影艺术的创作价值,属于难度较高的拍摄类 型。
运用带景艺术构图法拍摄时,如果拍摄者在构图、采光、景深等各方面处理不当的话,极易拍成一般的生活照片。但若处理完美得当,则可能拍出最富艺术价值的照片。用此种构图法拍出的照片,不但人像部分要拍得漂亮,而且对景物部分的处理不能像人像公式构图法般含 糊省略,景物部分要占整个画面的极大比例。所以说,带景艺术构图法照片的拍摄是较高层次的摄影技术表现。
人像摄影构图法简明一览表
(一)、人像公式构图法
1. 特写公式构图(公式1) 在拍照构图时,以人像为重点。通常在构图时以构图框的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的下边 ,则与人像胸部位置上下约10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为漂亮而通俗的人像特写照片,是市面上常见、也颇受一般人喜爱的照片类型。一般明星照甚为多见。
2. 半身公式构图(公式2) 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的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的下边,则与 人像腰部位置上千约10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所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半身照片,也是市面上很常见很受大家喜爱的照片类型。
3. 七分身公式构图 (公式3) 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下边,则与人 像膝盖部位上下约10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七分身照片,这是市面上最常见而且最受欢迎的照片类型。人像摄影的顾客,九成都喜爱这一构图。
4. 全身公式构图(公式4) 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而在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构图框下边,则是在人像的脚部以下约20cm左右切齐(以人实际高度计算)。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略带一点背景的人像全身照,是市面上颇常见的婚纱摄影的全身构图,尤其受顾客喜爱。
(二)、带景艺术构图法
此类型构图法,已超越了公式形态且无定形之构图公式,需依赖拍摄者本身之构图素养而定。 仍以人像为主要表现主题,但是照片上人像所占的比例,大致为画面的一半以下,而风景艺术等其他画面,却占有照片的一半以上面积, 这是以人像与景物为整体内涵表现的照片,没有构图公式可循。要拍出有别于一般相机即可拍出的生活照,需依赖摄影者本身对于构图美 学、采光技术以及景深控制等摄影技术的运用得当与否。如果上述各项摄影技术能表现突出的话,此类型照片就脱离了通俗而易拍的公式 构图法的窠臼,成为最具艺术价值的人像摄影作品。
人像摄影构图法取景简析图
1.特写公式构图(公式1)
2.半身公式构图(公式2)
3.七分身公式构图(公式3)
4.全身公式构图(公式4)
如果超越上述公式构图法的范围,便会形成表现出甚多景物的带景艺术构图法。

个性化构图 由于初学者对画面的营造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构图时往往会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可能在拍摄时的取景窗上并不觉得,等照片一出来后所有的缺失全都冒出来了,人物的安排是,景物的安排也是,过分的强调背景及构图的安排,而忽略掉人物的本质而流于表象,整体影像和人物因无法融为一体,而丧失了人像摄影对人物内涵层面的表达,也是不正确的,其实这都可以经过学习而有所改善的,在这里举几个初学者常犯的缺失及改善方式,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既然今天拍摄的主题是人像,人像占整个画面的比例不宜太小,如果没有很适当的背景搭配时,拍摄时可尽量靠近主题,选择较单纯的背景,利用短景深的特性,例如可开大光圈,选择较长焦距的镜头或是选择离主体较远较干净的景物当背景都可以简化背景,使主体突出。
2.一般初学者习惯把主题置于画面中央,可将主题移至井字构图的黄金点或黄金线上,养成先对焦(锁定)再重新去构图的习惯。
3.在公园外拍时,树枝、横杆、梁柱或反光斑点尽量不要置于MODEL脸部的四周,可适度地改变拍摄者与MODEL的角度,利用视角的改变将这些不适当的景物弃除在画面之外。
4.很显眼的景物,例如鲜艳的花朵,无论是当前景或背景都应尽量模糊或淡化才不至于抢走MODEL的风采而有喧宾夺主的情形产生。
5.无论直幅或横幅完全依MODEL所呈现的肢体语言为依据并注意画面的水平,特殊的表达方式则不在此限。
6.此外,也要尽量避免过多的线条划过整个画面,不破坏影像的完整性,例如公园的长条椅、栏杆上方的横杆、楼梯的扶手、细长的柱子等等,都应尽量避免,此外肢体的安排如不恰当时,也会对影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7.当各位无论在取景及构图方面都有较深入的体会时,个人建议可试着去突破既有的构图法则,创造出个人特有的STYLE,搭配相机参数、相关镜头及滤镜的运用,逆向去思考大胆地去安排人物与景物的关联,在另类的影像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另外,改变拍摄方向,也是丰富构图变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运用适当,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片产生哦。接下来就介绍一下拍摄方向的基本概念:
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围绕被摄对象四周选择摄影点。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向可展现被摄对象不同的侧面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关系变化。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
正面角度
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筑,无论古今在设计上都注重正面的样式与装修,如北京 的天安门以及各展览馆、博物馆等。正面角度能够表现对象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图,主要是表现对象多处在画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线上,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一般说来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斜侧角度
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位置。偏离正、侧面角度较小时,往往对正侧面的形象变化不大,可在正、侧角度范围内选择适当的拍摄位置,使之既能表现对象正或侧面的形象特征,且物体形象又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侧面角度
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些对象的侧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在客观对象中,有许多物体是只有从侧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动时的身影,各种车辆的外貌以及某些用具都有这样的性质,在这种条件下侧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特色了。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侧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最能表现好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
反侧角度
是指由侧面角度环绕被摄对象向背面角度移动的拍摄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识。往往能将对象的一种特有精神表现出来,在与常用的正面、侧面、斜侧面角度的对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获得很生动的形象。当然对于某些对象来说有如斜侧的形象相似。因此反侧角度对摄影对象是有要求的,或者说是只有适当的对象才可选择反侧的方向。
背面角度
选择何种拍摄方向,不仅是主要被摄对象的形象有变化,构图的形式有变化,更主要是表现内容也可能有变化,因此考虑拍摄方向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至于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没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
初学者更多以如何拍出漂亮人像,特别是为挖掘手里漂亮MM做自己Model的资源而努力;拍出片子的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器材的好坏和模特是否靓丽:器材好,通俗的说法是只要会按快门就可以了,1D MARKII+佳能红圈头,也不管什么构图,大头像加虚化的背景就足以迷倒一片;而漂亮的Model素来是存储卡、胶片的杀手,即使是摄影老手,也要不能自拔地拍足了大头照,而各大摄影论坛上美女照片狂热的点击与回贴也成就了这些人像摄手的激情。可是再好的菜吃多了也会腻,千篇一律的大头照、糖水片,除了获得几分MM迷的喝彩之外,终究会让摄者迷失。迷恋人像摄影本无错,君不见诸位人像高手的作品中少有大头照,真正的精美之作都是光与影,神与景的绝佳整合吗?希望具有个性化的人像摄影作品越来越多,让我们向千人一面的糖水片说Byebye!

二、专业人像摄影的采光技法
认识光的性质与功能,以及它投射于主题所产生的各种光影变化,并运用于摄影上,这种对于光的知识与运用的技术,便是摄影采光技法。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户外人像采光技法与棚内人像打光技法两种。
在生活及摄影中,光是一切影像与色彩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更是创造宇宙万物立体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光,才能使人类的眼睛见到万物的形与色。
在人像摄影的领域中,不同的采光方式会令同一人像产生不同的胖、瘦、柔、硬等感觉,所以,采光技术对于人像摄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如果对于照片只要求一般的影像,而不要求立体光影的效果,则采光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下列采光技法简明一览表,即是关于光的基本知识以及常用于人像摄影的采光技法。
在棚内人像摄影中,为了使照片达到更完美的采光效果,室内摄影棚必须具备二盏以上的灯光来打光,这种打光技法称为“复灯打光法”。
依据各灯的功能,可分为:①主光;②辅光;③效果光。
打效果光的光源又可细分为:①背景灯;②发灯;③聚光特效灯等。
至于打光所用的光源的采光数量则不受限制,可依实际需要来增减灯数。
除了上述基本知识外,下列常用的采光知识仍需熟知:
(1)光比:人像摄影打光除了主光源投射的亮部外,在相反的另一阴暗部,仍需有适当比例的补光,这样才能拍出一张明暗反差适宜的照片。照片中亮部与暗部的光度比值称为光比。这是摄影采光上极为重要的技术,只有在光比控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拍出一张明暗对比漂亮的照片。一般亮部与暗部的比例大约为3:1(亮部三倍光,暗部一倍光),4:1(亮部四倍光,暗部一倍光)以上的光比则反差较大。这些光比可以利用测光表来测量得知,这也是专业摄影师经常使用到的。
(2)直射光的运用:在户外晴朗无遮蔽的天气下,太阳大都呈直射光。室内棚的裸灯(无任何遮蔽物或反射物光源时)就属于直射光类型。这是属于较为阳刚硬调的光质,运用于人像摄影时,较难产生柔和的质感,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故不适宜直接运用于人像摄影的采光。但喜爱硬调质感的创作者,或是风景摄影等,则不在此限。
(3)散射光的运用:户外太阳经过云层或是其他遮蔽物所漫射成反射出来的光,称为散射光。室内棚的反光伞、无影罩或经反射物折射的光,都属于散射光。这是柔和软调的光质,是人像摄影较为理想的光源,可以使人像摄影的皮肤质感产生柔和美丽的效果。
无论是上述的户外人像采光法,或是室内人像打光法,都是摄影师经常使用的光影控制技术。摄影师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各种富有变化或气氛的打光法。只是在影像与光影的整体表现上,需要有与人体共鸣性的美感,而不是曲高和寡的照片,否则即会失去人像摄影艺术的共赏意义。
只要能创作出艺术共赏与共鸣的佳作,无论运用何种打光、采光技法,都是可贵的,也是采光技法研习的最后目标。

三、摄影棚设备
由于户外的光源并不是唾手可得,光量也不可能尽如人愿,因此,依靠外景来拍摄婚纱照与艺术照,那是非常不方便的。这样,可以经由人力掌握的摄影棚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显得特别重要。
在摄影棚里,光源操控、背景设计以及道具运用等,都极为方便与实用。摄影时最重要的采光问题能在摄影棚内得到完全满意的控制。因此摄影棚的运用与操作技术,实为专业摄影师无可取代的专业技能。
摄影棚硬件设备的规划,首先应以摄影器材能“运动”自如为原则;其次需具备三大器材,其一为灯光器材,其二为背景器材,其三为道具器材。以下就其特性作一简述。
(1)灯光器材:
灯光设备是采光时不可取代的唯一器材。如果说相机与底片是拍照的主要设备,则灯光是摄影棚产生影像的最主要器材。一切光与影皆需依靠这一器材来生成。
(2)背景器材:
如果说灯光是摄影棚产生影像最主要的器材,则背景可算是灯光发挥功能的舞台。要想拍出内涵丰富的照片,背景的衬托是不可缺少的。而室内摄影棚的背景可以预先设计好各种理想的造型与图样,所以摄影工作可以既快速又方便地完成。
依其设计的形式,背景可以分为以绘画方式画于大布幔上的平面式布景和以真实景物来设计形成的立体式实景两类。前者适用于一般需特写而背景可忽略的人像摄影类型,后者则适用于中景以及比较讲究真实意境的照片类型。当然也有此两类相混合或利用科技组合以及幻灯投影等影像合成方法来制作的背景……然而目前最实用与传统的背景形式,仍是上述两类。
(3)道具器材:
道具具有绿叶衬红花的功能,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器材,却可以使主题因道具的衬托而显得更生动真实。适当地利用道具衬托,可以拍出更具意义的照片,只是道具与人像造型的意义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不宜过于繁琐与造假,否则不仅会失去画面的意义,更会产生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
(4)其他设备:
摄影棚除了上述三大器材的规划设计之外,如果空间与理想允许的话,还可以规划仪容整理区、快速更衣区及各类独特景观区等多功能式的空间设计。当然,这是在摄影器材能充分运用以及三大器材完整规划之后,始能开发的理想区域。一般摄影师可依自己的运作习惯,设计更适合自己风格的完美的摄影棚。 (一)摄影棚的灯光器材
人像摄影棚的灯光器材,一般可以分为瞬间光式的闪光灯类和连续光式的石英灯类两种。闪光灯类的闪灯是摄影棚最基本、最常用的设备,属于常态性的拍摄时使用。其光源一闪即逝,底片可在瞬间便感光完成,故又称为“瞬间光”。主题打光时的明暗情形,可借闪灯内部设置的模拟灯来直接观看。拍照操控颇为便捷,色温为5400K左右正常色调,是摄影棚内最基本的设备。
连续光式的石英灯类光源,用于希望能有暖调色彩,或是喜欢慢速细致感光的拍摄。其光源属于连续性发光体,所以与闪光灯类的光源相反,可以以慢速感光的方式来得到较为细致的色彩。只是此类型灯光的电量消耗较大、容易发热,色温亦呈3200K的暖黄色调。由于是连续性发光,所以是电影等动态影片拍摄时的最主要光源。若想得到正常的色彩还原,可将数码相机的色温设置与光源色温一致—— 32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