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苦行小知识
扩展阅读
怎么在歌词中加入作词 2024-11-08 07:23:00
图集配乐怎么加歌词 2024-11-08 07:17:45

苦行小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8-22 04:38:23

㈠ 佛的六年苦行是什么

“世尊过去世种下了恶因才有六年苦修的苦果”的故事出于《佛说兴起行经 佛说苦行宿缘经》。说的是世尊过去世轻慢迦叶佛,“作恶语道。迦叶佛髡头沙门。何有佛道。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阿惟三佛时。六年受苦行。”。

另外又有《六度集经 六年守饥毕罪经》,说的是释迦世尊过去世曾经是个国王。其国有位修道人,因为饥渴了,喝了“国人所种莲华池水”,觉得这是不与取,犯了盗戒,要向国王请罪。国王因为事情多,就忘记了,把那位修道人凉在太子的园子里饿了六天。后来才想起来了,马上赶来处理,给他沐浴更衣饮食供养等等。结果感得“至临得佛不食六年,罪毕道成”的果报。

两个故事都说明因果不虚,世尊成佛犹不免宿缘,何况是愚昧的凡夫,所以我们一切众生都应当守护好身口意三业,严净毗尼!

以下是经文。

《佛说兴起行经 佛说苦行宿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难也。是时佛告舍利弗。往昔波罗捺城边。去城不远。有多兽邑。中有婆罗门。为王太史。国中第一。有一子。头上有自然火鬘。因以为名。婆首端正。有三十相。梵志典籍。图书纤记。无事不博。外道禁戒及诸算术。皆悉明练。时有一瓦师子。名难提婆罗。与火鬘。少小亲友。心相敬念。须臾不忘。瓦师子。精进勇猛。慈仁孝顺。其父母俱盲。供养二亲。无所乏短。难提婆罗虽为瓦师。手不掘地。亦不使人掘。唯取破墙崩岸及鼠坏。和以为器。成好无比。若有男子女人欲来买者。以谷麦麻豆置地。取器而去。初不争价数。亦不取金银财帛。唯取谷米。供食而已。迦叶如来所住精舍。去多兽邑不远。与大比丘众二万人。皆是罗汉。护喜语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去乎。火鬘答曰。护喜用见此髡头道人为。直是髡头人耳。何有道哉。佛道难可得。如是至三。护喜后日复语火鬘曰。共至水上澡浴乎。火鬘答曰可尔。便共诣水澡浴已着衣服。护喜举右手。遥指示曰。迦叶如来精舍。去是不远。可共暂见不。火鬘答曰。护喜用见此髡头道人为。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佛道难得。护喜便捉火鬘衣牵曰。共至迦叶佛去来。去佛甚近不远。火鬘便脱衣舍走。护喜逐后。捉腰带挽曰。为可暂共见佛便还耶。火鬘复解带舍走曰。我不欲见此髡头沙门。护喜便捉其头牵曰。为一过共见佛去来。佛语舍利弗。

尔时波罗捺国俗。讳捉人头。捉头者法。皆斩刑。火鬘代其惊怖心念曰。此瓦师子。分死捉我头耶。护喜语火鬘曰。尔我死终不相置。要当使卿见佛。火鬘心念。此非小事。必当有好事耳。乃使此人分死相捉。火鬘曰。放我头。我随子去耳。护喜即放。火鬘便还。结头着衣服。即相随共诣迦叶佛所。护喜礼迦叶如来足。于一面坐。火鬘直立举手。问讯而已。便坐一面。护喜叉手白迦叶佛言。此火鬘者。多兽邑中太史之子。是我少小亲友。然其不识三尊。不信三宝不见佛。不闻法。不供养众僧。愿世尊开化愚冥。使其信解。火鬘童子。熟视世尊。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覩佛相好。威容巍巍。诸根寂定。纯淑调和。以三十二相。严饰其体。八十种好。以为姿媚。仪如娑罗树花。身犹须弥山无能见其顶。面如月满。光如日明。身色如金山。火鬘见佛相好已。便心念曰。我梵谶记所载相好。今佛尽有。唯无二事耳。火鬘于是。说偈问曰
所闻三十二 大士之相好
于此人中尊 唯不覩二事
岂有丈夫体 犹如马藏不
宁有广长舌 覆面舐shi4头不
愿为吐舌示 令我决狐疑
我见乃当知 如经所载不
于是迦叶如来。便出广长舌相。以覆其面上及肉髻。并覆两耳。七过舐头。缩舌入口。色光出照大千世界。蔽日月明。乃至阿迦腻咤天光。还遶身七匝。从顶上入。迦叶如来。以神足力。现阴马藏。令火鬘独见。余人不覩。火鬘童子。具足见佛三十二相。无一缺减。踊跃欢喜。不能自胜。迦叶如来为火鬘童子说法。说何法。说菩萨断功德法。何等为断菩萨功德法。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云何菩萨。身不可行而行者。后作佛时。身形短小。族姓子。是为菩萨身不可行而行报也。云何菩萨口不可言而言者。后出家学时。力极勤苦。乃当得佛。族姓子。是为菩萨口不可言而言报。云何菩萨意不可念而念者。菩萨后成佛时。境内众僧。常不和合。在在处处。共相是非。族姓子。是为菩萨心不可念而念报。族姓子。是为菩萨三恶行对。族姓子。当弃是。于是火鬘童子。即退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我今忏悔。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愿世尊当受我此忏悔。从今已往。不复敢犯。如此忏至三。迦叶如来。默然受之。火鬘童子。护喜童子。俱起稽首佛足。辞退而还。火鬘童子。于中路。忽思惟向三恶报。便报护喜曰。卿为失利。不为得利。卿为无利。不为有利。我不应见卿面。不喜闻卿名。护喜答曰。何以故尔。火鬘曰。卿早从迦叶佛。闻深法宝。何能在家而不作道。护喜答曰。卿不知我父母年老。又复俱盲。供养二亲。何由出家。我亦久欲为道耳。若我出家为道者。父母便当命终。以是故。不得出家耳。火鬘语护喜曰。我从迦叶佛。闻菩萨行三恶缘对。不复乐在家。我欲从此还至佛所。求为比丘。护喜报曰。善哉善哉。火鬘得思惟力耶。便可时还。所以然者。佛世难值故也。火鬘童子。即抱护喜已。便遶三匝。叉手谢曰。我设有身口意过于卿者。愿见原恕。苦卿指授正真大道。于是火鬘童子。说颂赞曰
仁为我善友 法友无所贪
导我以正道 是友佛所誉
火鬘童子。于是说偈已。遶护喜三匝已。还诣精舍迦叶佛所。稽首佛足。两膝跪地叉手白佛言。宁可得从迦叶如来。下须发入道。受具足戒不。佛语舍利弗。迦叶即度火鬘童子。为道授其具足戒。佛语舍利弗。汝知尔时火鬘童子不。则我身是。火鬘父者。今父王真净是。尔时瓦师童子护喜者。我为太子。在宫婇女。时夜半。作瓶天子。来谓我曰时到可出家去为道者是。舍利弗。此护喜者。频劝我出家。则是作道善知识也。佛语舍利弗。我前向护喜。作恶语道。迦叶佛髡头沙门。何有佛道。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阿惟三佛时。六年受苦行。舍利弗。尔时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我如是虽受辛苦。于法无益。我忍饥渴寒热风雨蚊虻之苦。身形枯燥。谓乎我成佛道实无所得。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偿先缘对毕也。然后乃得阿耨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耳。于是世尊。说宿缘偈曰
我昔火鬘童 向于护喜说
髡头何有佛 佛道甚难得
以是因缘故 六年日不减
受此勤苦行 望得成佛道
不以是苦行 能得成佛道
非道而行求 因缘自缠绕
宿缘终不朽 亦不着虚空
当护三因缘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 得为三界将
阿耨大泉中 自说先世缘
佛语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诸天人神鬼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一切众生。皆欲度之。我犹不免宿对。况复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当学护身三口四意三。舍利弗。当学如是。佛说如来先世因缘时。万一千天子。得须陀洹道。八千龙。皆受五戒。五千夜叉。受三自归。阿耨大龙王叉手白佛。世尊。于我泉上。受我供养。说宿命因缘法。使我将来成佛时。莫有如此因缘。使我众恶皆尽。作真净如来。佛语阿耨大龙王。汝欲得如是愿者。当极护身口意。不令犯者。可得如上所愿。众恶消尽。作真净如来。阿耨大龙王。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以天栴檀香散佛及五百罗汉上。佛于是为诸天龙神。说安慰法。何谓安慰法。行布施法。行持戒法。行生天道法。行断欲法。行断三恶道法。行无漏法行清净法。佛说如是已。与诸比丘。各离本花座。比丘围遶佛。踊在虚空。高七多罗以。神足飞行。犹鸟翔云。徐徐而还。在罗阅只竹园精舍。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八部鬼神。欢喜受行。

《六度集经 六年守饥毕罪经》

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归命三尊具奉十善。德被遐迩靡不承风。兵刃不施。牢狱无有。风雨时节国丰民富。四表康休。路无怨嗟。华伪小书举国绝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诵。时有梵志。执操清净。闲居山林不豫流俗。唯德是务。夜渴行饮。误得国人所种莲华池水。饮毕意悟曰。彼买此池以华奉佛庙。水果自供。吾饮其水。不告其主。斯即盗矣。夫盗之为祸。先入太山。次为畜生。屠卖于市以偿宿债。若获为人当为奴婢。吾不如早毕于今无遗后患矣。诣阙自告云其犯盗。唯愿大王以法相罪。毕之于今乞后无尤。王告曰。斯自然之水。不宝之物。何罪之有乎。对曰夫买其宅即有其井。占其田则惜其草。汲井刈蒭非告不取。吾不告而饮。岂非盗耶。愿王处之。王曰。国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处苑内。王事总猥忘之六日。忽然悟曰。梵志故在乎。疾呼之来。梵志守戒饥渴六日。之王前立。厥体瘦疵。起而跄地。王覩流泪曰。吾过重矣。王后笑之。王遣人澡浴梵志。具设肴馔。自身供养。叩头悔过曰。吾为人君。民饥者吾自饥。寒者即衣单。岂况怀道施德之士乎。一国善士之福。不如高行贤者一人之德。国宁民安。四时顺谷丰穰非戒之德其谁致之乎。谓道士曰饮水不告。罪乃若此。岂况真盗不有重咎乎。以斯赦子。必无后患也。梵志曰。大善。受王洪润矣。自斯之后。生死轮转无际。至临得佛不食六年。罪毕道成。以俱夷自解罗云乃生。太子弃国勤于山林。邪见之徒咸谓狂惑。谤声非一。太子闻焉。忍斯辱谤。追以慈济。福隆道成。诸天云集。稽首承风。帝王臣民靡不归命。佛告诸比丘。时王者则吾身是也。夫人者俱夷是。太子者罗云是。夫崇恶祸追。施德福归。可不慎哉。王忘道士令饿六日。受罪六年饥馑才息。六日之后王身供养故。今六年殃毕道成。俱夷笑之。今怀罗云六年重病。太子以梵志深着苑内故。六年处于幽冥。愚夫重暗不明去就。以恶心向佛沙门。梵志截手拔舌者。斯一世之苦。妄以手捶。虚以口谤。死入太山。太山之鬼拔出其舌。着于热沙。以牛耕上。又以然钉钉其五体。求死不得。殃恶若此。顺行无邪。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

㈡ 佛教是不是有修苦行的,这样做有道理吗我希望有多一点关于“苦”与修行的关系的名言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我们观察世界,见事
事处处,都充满痛苦,都原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不可分离,真可谓毫无意义可言,不
合于道理。个别的不幸,固然似为不期而遇的事物,但作为通常的不幸,则事出一辙,
可见是必然的。
像大多数哲学体系所宣示的那样,恶事,其本质便是消极,以我看来,并不合理。
恶事犹如他事亦有积极的一面,其存在也常常使人感觉到。莱布尼兹则尤其是此种不合
理说法的维护者,他用显而易见、不足轻重的诡辩,以求强化他的论据。其实,幸运亦
属消极。换言之,幸福与满足,就痛苦定归于消灭之情境而言,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
义在内。
它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通常所见,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
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人称世界上的快乐,假如以其重量来衡量的话,常常超过痛苦,否则无论如何,二
者之间总能扯平。对于这种说法,读者若想考察其合理与否,请试取两个相互啖食的动
物,其中一个正恣意噬于另一个,大家就可以其所有的情感来作一个比较。
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
种安慰的方式,实在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么可
悲的命运啊!
我们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戏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这群羊,将或先或后,依次
选择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恶运——如疾病、
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正早已等待在其后了。
时间逼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间又常在后头鞭策着我们,宛如一个监工。只有当
我们陷入烦恼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时间才会驻足不前。
然而不幸的命运,亦有其作用!若将空气去掉压力,那么我们的驱壳将会因此而破
裂。所以,若将人的生活中去掉其需要、困难以及逆境,但凡是人们的各种作为,皆会
取得成就,这时,他们就会变得骄傲,不可一世。人体虽张大而不至于破裂,但必将会
暴露其愚蠢,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由此说来,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于任何人,
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船若不载重以镇平衡,则会颠簸不定,且将会不能直线前进。
确实,工作、烦恼构成了众多人等的毕生经历,尽人皆同,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假如让其欲望旋即得到满足,人将何以打发其一生呢?他们虽然生于世又能有何作为呢?
倘若这个世界成为繁华安逸的天国,乳蜜甘芳的乐土,窈窕淑女,悉配贤才,无怨无仇,
那么,人们必定会无聊以极,亦或会因烦闷而死,再不,就会有战斗、屠杀、谋害等等
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较之现在所受之大自然的会更加深重。
年轻时,当我们遐想未来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坐在戏院里的儿童,兴高采烈,
热切盼望着大幕的开启。对行将出现的究竟是什么,不知其底里,这实在是一件大快之
事。如能预知来,就必然会有其时。就好像是儿童,将成为无罪无辜,不知何为的罪犯,
虽不会被判死刑,但对所受判决却懵懂罔知。可是,人人都愿得享高年,换句话说,对
于他所企盼的生活情境,不过能作这样一种说法,即“日甚一日,每况愈下,直至无可
奈何而止”。
若就想象而言,试想,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呈现各种痛苦及烦恼,其程度又会怎
样呢?你必将会说,在地球上,如果太阳的光和热,能使万物生存成为可能的现象逐渐
减少,就像是在月球上那样,或地面跟别的地方一样呈水晶雨雪的状态,那该多么好啊!
再者,你也可能将生命看作是这样:它像是戏剧中一个无益的小插曲,破坏了神圣
的无生命的宁静。无论怎么样,虽然你所遭遇的事物,一切如意,但是,随着岁月的消
逝,你就会觉得整个生活都属失望,且都是骗局,其事实一目了然。
分别了半个世纪的少年故友,在耄耋之年相逢,当彼此相视之瞬间,涌出来的所有
主要的情感便是,但觉整个生活,均属失望。因此,在这两个人追思往事之时,儿时的
生活尽现眼前,像就是在晨光照耀之中,一切都呈现出玫瑰色,其满足之情令人欣羡,
生活给予我们的希望是何其多啊,——然而到后来,在我们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是有
成就的呢。此种情感,感人肺腑,以致大家都认为,此时无付之言辞之必要了。然后,
双方默认,相喻无言,且将这些作为所有谈话的基础。
有人在有生之年,历经了二代、三代,甚至更多,那么这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生在市
肆中,观看术士们设摊者。看到这些术士们依次表演,一而再,再而三。这种表演本来
只可观赏一回,当别无新意,且不足以眩人心目时,便毫无意义了。
当人的命运不足使人嫉妒时,那命运之足则为人所痛哭的就不计其数了。
生活是一个苦工,人人都须作之。尽职的人就所谓是行善事,亦即他已经能够完成
自己的工作。
如果生儿育女仅仅是因为纯粹理性的行为而来的,人类的种族会继续存在吗?确实
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对后代表示同情而免去其出世生存的负担吗?或无论如何也不
愿意残忍地将这种负担加诸于后代。
也许会有一些人告诉我,说我的哲学不足以安慰
人,——因为我直述真理。人人都愿意听信于旧说,即所谓上帝所造之物都是美好
的,于是,他们都到牧师那儿去祈祷,而置哲学家于不顾。不管怎么样,请不要请求我
们,要让我们所持的学说、说法去迁就、适应你们所受到的教诲。那只是虚伪的哲学家
之流所愿意干的事情,要想向他们索取任何学说,都能如愿以偿。大学里所有的教授们,
都不得已而宣传乐观主义。要想推翻他们的学说易如反掌,而且还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情。
我已经提请读者注意,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满足的情感,就其性质而言,均属消
极,换句话说,也就是脱离了痛苦而成的,痛苦则是人生的积极原素。因此,对于任何
人来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
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倘若这就可以称作是合理的论据,那么下等动物看
起来所享受的幸福,较之人所享受的要多。请大家详细地考察一下吧!
不管人类的幸福及困苦的方式如何变迁,引导人们舍彼求此的物质基础,或是肉体
的痛苦,或是肉体的快乐。此种基础很有限度,只不过就是健康、食物、寒暑燥湿之抵
御、性欲的满足;反之,则是缺乏上述的这些东西。所以,仅就肉体上的快乐而言,人
之所以优于动物些许,不过是因其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能性,使人对于任何快乐较为
敏锐,但是也必须记住,对于任何痛苦也亦然。与动物比较,人所有的欲望是何等的强
烈。人的情绪之深邃有力,与动物相比又是那样的迥异。——然而,人与动物二者之间,
其最后所得的结果完全相同,不过就是健康、食、衣等等而已。
人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欲望,主要原因在于对未来及非当前的事物加以思考。这一
点,对于人类的一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亦即是忧虑、希望、恐惧等等的真正来
源。——这种情绪影响到人,较之动物对于其所有当前的快乐及痛苦、所能发生的一切
事情的影响远为深刻。在回想、记忆以及预见的能力中,人就好像是一机械,能够将其
快乐及忧愁凝集并储存起来。动物则全然没有如此的功能,所以,动物虽然屡遭同样的
痛苦,甚至多到不计其数,可是当它们在痛苦之中时,仍然会像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痛
苦。它们没有能力将其所有的情感综合起来,故它们总是无忧虑,温顺平静。这是多么
令人羡慕啊!人就不一样了,一切情绪皆因之而起。本是人与动物同样的快乐及痛苦的
原素,一旦接纳,对于幸福及困苦的感受益发的敏锐,以致在一刹那间,当与快乐的境
界接触,便可使之乐而致死,又会在那一刹间,坠入失望与自杀的深谷里。
如果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人的欲望增进其快乐。较之动物,起初其欲
望也并不难以满足。但是,人们为了更多的享受,就蓄意增加自己的需求和数量。于是,
一切繁华奢侈便应运而生:如食不厌精、使用鸦片及烟草、强烈的饮料(如酒类)、华
贵的服饰以及其他一切高于其生存所需要的、不可胜数的什物。
此外,更有不同和特殊的快乐或痛苦的来源,结果必然也是痛苦的来源,这是人自
行建立的。受人重视的自身价值也不能与之成比例,甚至超过其他一切乐事之总和。—
—这就是我称之谓的野心、恭敬以及羞恶之情感;换句话说,也就是人所设想的他人对
本人所存在的意见究竟是什么。这样的一些议论纷繁复杂,莫衷一是,最后变成人所有
一切努力的目标,而并非是根据肉体的快乐及痛苦而来。诚然,除了与动物所共同的快
乐来源之外,人还有精神的快乐存在。这种精神的快乐,有着种种差别,从不值一提的
草芥小事、仅资谈论的话题开始,到最高知识所取得的成就为止。反之,在苦恼方面,
就会有百般无聊之事伴随而起。无聊之事仍是一种苦恼的方式,为动物在任何自然状态
中所不会感觉的。只有其中最黠慧的,受人驯养之后,才会表现出依稀的痕迹来。而这
在人,则就成为灾难了。多数可怜之辈,除了以使其钱囊充裕成为生活的目的之外,便
无其他事物存在于脑中,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以无聊所生烦恼的特殊例证。此人所有的钱
财就成了罚条,致使此人深受无事可作的痛苦。为求避免此般无聊,他们就得到各个方
面去寻求消遣的法子。于是,他们四处出游寻觅,当到达某一处时,来不及下车,便急
切了解其处有什么娱乐可寻。在这一点上,他们与乞丐寻求何处可觅食物毫无二致。真
正地说,需要与无聊,为人类生活的两个极端。最后,对于性欲关系,我以为,人可谓
自陷于一种特殊的制度之中,这种制度让每个人必定得择一人成为自己的配偶。此种匹
配的感情,渐渐养成,乃至增加或减少其情欲上的爱,逐步成为痛苦多而快乐少的原因。
如果仅仅因思想提高就会使人类幸福及困苦的大厦发生广大高深的变化,岂不令人
振奋!且建立于人与动物共有的苦乐上的狭隘的基础之上的大厦,竟让人经受如此强烈
的情绪,如此之多的欲望之风波,及如此之甚的情感之震骇,致使其所受的苦恼,均可
记载且又留痕迹于面容之上。然后,当人们恍然大悟时,才知道,人为之而奋斗的,竟
与动物之所获相同,只不过动物的欲望与痛苦,比人要少得多而已。
到此时,足以增加人生苦恼的限度,比起快乐来则要大大地超过。又,人生痛苦的
增加,使之每况愈下。这是因为在事实上,死的意义对于人类来说较为真切。动物之避
免死亡,是出于本能,其实它并不知道死为何物,也就不像人那样,天性上常以死为念,
并把这种想象总放在眼前。所以,虽然只有少数动物得以寿终,就其大多数而言,不过
是能传种接代,纵有死期不算太早的,终究还是要让其他动物所食;——另一方面,人
虽或有例外,还是以终其天年为多,——两相比较,动物仍然更有利益,要说理由,上
面已经进行过阐述了。其实,人能得尽其天年的亦像动物那样,还属凤毛麟角,这主要
是在于他们的生活不合于自然、劳累过度、嗜欲,逐步使人的种类日形退化,造成人生
常不能达到目的就死。
与人相比较,动物唯以生存为满足;植物则更甚,全然不知生活之甘苦。人若视生
活为满足的程度,正与其愚钝的程度成正比例。动物的生活,与人的比较,既带很少的
苦,又带很少的乐。在这方面研究它的真正原因,在于动物根本没有什么忧烦、焦虑的
折磨,它们对任何什么都从不抱有什么真正的希望。任何给予我们的最大限度并最得意
的快乐,像心中对于未来幸福的期盼,对幻想的兴奋,等等,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想象
力而来的,可是动物则没有这些。若动物脱离了忧虑,那么,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
就无希望可言;动物的意识作用只限于眼前的存在,限于当前它所能见到的范围之内,
动物就是即刻刺激的化身,在本质上,它所具有的畏惧与希望的原素,——并非一发而
不可收——仅与当前的事物在冲动所能及的范围有关;至于人的视线之所系,则包括了
他的全部生命,包括了他的过去与未来。
由此可见,与我们相比,在某一点上,动物却显示出了真正的智慧——即所谓的对
于现在所享受的恬静快乐。这种现时所赋予的恬静心境,常使我们人感到羞愧,因为我
们的思想及忧虑,常常搅扰着我们,使得我们不得安宁,且还不知足,不知所以。实际
上,如上面所讲的,希望及预期的快乐,并非毫无意义。人对于特种满足所产生的希冀
与期望,即属未来享受有关的真正快乐的一部分。但在其后,此种快乐便会遭到折损:
但凡事情未至时,望之愈切,而一旦来到,满足则减少。动物所有的快乐,并非是其所
预期的,所以不会遭折损。因此,它们对当前实际的快乐,圆满无亏,完整无损。又同
样,动物对恶事的迫害,亦仅仅知道其真实固有的压力而来。至于人,则以其将至而畏
惧,并往往成为其十倍难忍受的重负。
正因为动物有这样的特性,将其自身完全置于现在之中,致使增加我们对于它们的
兴趣。在这种时候,动物这种被人格化了的现状,在多方面使我们知道了现在每一时刻
的可贵,而去脱离烦恼与搅扰。只是,这种现时的可贵,却因我们存有的思想及先人的
见解,而成为最不受人注意的事情。然而,人是一种自私自利且全无心肝的动物,除了
为自身生活所必需外,就只会滥用动物所有的特性了,以此来供自己娱乐,并且还常常
如此使用,以至于达到这种限度,即坐令动物除了仅有生命外,身无长物。鸟本来是可
以飞游遍于世界的,却让人幽禁于一立方尺的空间里,它们虽然切盼自由,常鸣号以致
慢慢死去,笼中之鸟,绝非能唱出快乐的歌来。当我看见人们虐待引为自己良友的犬时,
见他们如何以锁链系住这种黠慧的动物时,我对这种动物就寄于了莫大的同情,反而对
其主人则愤火中烧,深恶痛绝。
人类的苦恼,若以高尚的见解观之,则可视为是正当的,我们会在后面看到对此的
论述,但这种论述并不适用于动物。动物的苦恼,大抵皆由人而造成,虽然时常也会有
非人力所能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为什么会有这种苦
恼存在呢?天地间没有能使意志终止活动的,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否定意志本身的存在
并得到补偿。仅有一种说法可以用来说明动物的苦恼的,即:求生的意志,隐持于一切
现象世界的后面。在兽道中,自相啖食,以满足其求食的欲望而已。求生的意志便这样
造成了现象世界的等级,每一等级各害其下一个等级,以求自身的生存。然而我已经证
明了动物所受苦的可能性,较人的为轻。若将动物的命运加以任何详尽的说明的话,那
么实际上,要从其性质上说起,虽或不属于神秘,也将是一种假设。姑且此处就不再谈
论此事,留着请读者自己去思索吧!
据说,梵天产生此世界,是由于某种错误而成的。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它便置身
于这个世界之中,一直到设法能补偿了为止。如此说明了万物的起源,是多么值得称道!
依照佛教的教义,世界的产生,是由于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打破了涅盘天地的神圣的
宁静,——这种变化的出现,则是由于一种定命式而成。须知此种说法,虽然可以解释
为与物质科学范围内所持的理论,亦即把太阳的起源归结为由于太古时代不可思议的一
线云雾导致,至于云雾又是如何形成,则无从了解,而究其根源,还真有一点道德上的
意义存在。结果,由于道德上的重重过失,使此世界逐渐变坏,——物质上的秩序亦然
——直至成为今日恐怖的状况。太好了!希腊人将此世界及诸神祗看作是不可思议的必
然结果,这种说法犹可通过。在我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说法之前,暂时只能以此为
满足。再有,奥尔谟兹达与阿利曼①,是敌对的二神,常常战争不已,这样说并非坏事。
然而一个像上帝如耶和华的神,由于纯粹的幻想而创造了这个苦难的世界,且乐此不疲,
额手称庆,褒赞其成功,然后宣布凡物都是美好的,——这真是行不通的事。在说起宇
宙之起源起,犹太教较任何宗教教义及有文化的民族所宣传的为逊色。正因为如此,也
只有在犹太教的教义里才找不到任何灵魂不死的踪迹来。
①奥尔谟兹达(Ormazd):释火教神话人物,主神,代表光明、真理、生命、
善、在与另一释火教神话人物阿利曼(Ahriman)的斗争中保护人类创造美好的世界。后
者恶神,统辖黑暗、罪恶和死亡,反对奥尔谟兹达。

纵使莱布尼兹辩论道,地球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完美的形式,这是正当的,
但也不能证明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大凡造物非但能造世界,而且也能造其可能性。所以,
它应该如此安排,允许有更完美的世界出现。
有两个方面足使信仰此世界为全智全善且全能的上帝所造成为不可能:第一,在这
个世界里,处处皆多苦难;第二,造物所造的最高之物就是人类,显然并不完全,与应
有的人类相差甚远,成为了本来形象的嘲弄。这两方面与信仰格格不入。反之,适才所
说的事实,给我所说的一切提供了证据,它证明这个世界可以被看作是我们自己罪过的
结果,所以也是本来就不该存在的赘疣。假如依照旧的说法,那么这样的事实,将成为
使造物痛受弹劾,且成为供人嘲笑之事;假如依照今天的说法,则不过使我们的天性,
我们的意志受攻击,并教训我们要谦卑处世。在这种指点下,我们看到自己犹如无父之
子一般,来此世界便带着罪恶之负累;仅仅由此而不断的赎罪,因此我们的生存,必是
如此受苦,直至死亡才能结束一切。
世界悲惨的罪恶,产生了世界悲惨的苦恼,这是毋庸置疑的普遍真理,这并不是指
在人生的范围里,而是就二者间的物质关系而言,我指的却是超经验的。所以对于《旧
约》中唯一使我倾心的,是来自天国谪降的故事。依我看,这故事虽然是以寓言的形式
写出来的,却仍然是书中唯一的形而上学的真理。我以为,除了由过失或罪恶使我们受
罚的结果外,对于人生,则无更好的说明了。我不能不将克拉迪乌斯讨论此问题、显示
基督教主要的悲观精神、普及而且深入的论文介绍给有思想的读者,该书的题目是《受
难是为你好》。
希腊人的伦理学,与印度人的伦理学中,有一个截然相反的地方。希腊人的伦理学
(只有柏拉图是个例外),目的是在勉励人过上快乐的生活;而印度的伦理学则在使人
完全远离此种生活并从中得到解脱,——如《数论颂》中第一义谛里所指示的那样。
同样,希腊与基督教的死亡观念中,亦有相反之处。在佛罗伦萨艺术宫中,有一古
希腊石棺,上刻凸起的浮雕,显示了古时婚姻进行的全部礼节:自正式求婚起,至结婚
之夕,海门火炬照耀新婚夫妇入洞房止。这是用可见的方式将此观念显现了出来。基督
教所用之棺,则饰以可悲的黑帷,上置十字架:二者皆于死中觅取安慰,个中意义,何
等显着!二者虽然互为相反,亦各有其正确之处。前者指示了求生意志的积极方面,生
活形式的变迁,无论怎么样迅速,都肯定了求生意志的存在;后者则在苦恼与死的像征
中,指示了求生意志的消极方面,求得脱离此世界,超出死与魔鬼权力所及的范围。在
求生意志的积极与消极这个问题上,归根结蒂,基督教终究还有其正确的地方。
与《旧约》相比,《新约》所持的不同观点的地方,依其在教会上的见解而言,犹
如我的伦理学系统与欧洲的道德哲学的不同。《旧约》显示人在法律的管理之下,无所
逃于天地之间;《新约》则宣布法律已归于失败,使人脱离开法律的管理,代之于圣德
的天国,即可由信念、爱邻、牺牲个人而得,这便是脱离世界苦恶之路。无论新教徒与
理性派如何曲解,为求适合自己的意志,《新约》的精神,在于勉励人们修行苦炼,这
是毫无疑问的。苦行,即求生意志的消极面。从《旧约》过渡到《新约》;从法律范围
到信仰的范围;从行为正当的裁判,到受人神中保护的救济;从罪恶死亡之区域,到依
赖基督而永生,凡此种种,就其真正的意义而言,不过是从从事道德的善行,过渡到求
生意志的消极而已。我的哲学,显示公道与爱人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并且指示这样的道
德必然会导致的目标。如果这些善德能完全实践的话。同时应当坦白承认,人必须背与
世界而行,且求生意志的消极,即为救世的方法。这便与《新约》的精神合二为一,那
么,其他的哲学系统,则与《旧约》的精神不谋而合了,也就是说,在理论与实际上,
结果皆成为犹太教义——属于专制的一神论而已。所以,在这一点上,我的学说可以称
之为唯一的基督教哲学,——尽管这种说法对于那些总持浅薄观点的人,而不是透彻地
洞察事物本质的人看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你想在生活中求得可靠的指南,对于人生观觅取正道而扶去一切疑惑,那么,除了
习惯于把这个世界作为罪犯的世界,一种罪犯的集中营,就像古哲学家称为的那样。在
基督教长老中,奥瑞艰以赞美的勇气坚持此见解,生活的客观理论进一步证实了此观点
的正确性。这里并非仅仅指与我的哲学相吻合的地方,而且也指与古代一切睿智的学理
相吻合而言,如婆罗门教及佛教中早有所示的那样;希腊哲人恩培多克勒及毕达哥拉斯
等人也说过;同样,西塞罗曾表示过:古之智者,常以此教诲人们,我们之投生此世,
之所以受罚,皆因要赎回他世生存情况下所犯的罪过。——这种说教使人有如坠入五里
云雾之中。又如瓦尼尼——为其同时代人所烧死,因难以与他辩驳,故不如杀死他——
以有力的语言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充满人类的种种困苦,如果不与基督教相违背
的话,我敢直言,即使有恶魔存在,它已戴上了人面而出世了,并且现在已受到罪恶的
报应”,基督教——就其真正的意义而言——也把我们的生存看作是罪孽与谬误的结果。
若习惯于这种人生观,则将依此以定人生的希望,而见一切不幸的事,不管是大是
小,是苦是恼,都不会以为稀奇,或视为例外,而都会认为是当然的,以为在此世界中,
我们将按各人的特殊方式去体验生存的惩罚。在牢狱中,与囚犯交往是十分难堪的事。
若读者不屑去与此为伍的话,则无需我多费口舌去提醒他,他当前应注意现在所与周旋
的是什么样的人。假若你出类拔萃,或是奇才异能的人,则会自觉自己如一不卑不亢的
政治犯,不得不去与那些普通犯人同舟共济的船役为伍,这样,他也会好自为之,并尽
力远离这群人而独居。
总之,一般说来,此种人生观,将使我们对于大多数人品性的不完全、道德及知识
的缺乏,面容的卑琐见惯而不惊,更不用说表示愤怒而加以诽谤了。因为我们常想,我
们所居住的是何等的世界,且与之共处的人,皆孕育于罪恶,这是与身俱来,伴着生活
的共同报偿,这就是基督教的所谓人的罪恶的天性。
“‘罪恶’为凡人所应有之语!”无论人所犯的过失如何,无论其缺点与罪恶如何,
我们都应当忍受。须记住,当他人发现了此等罪过,也是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自己身上的
愚蠢和缺陷。这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缺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的缺点和过失。当
然,有此过失令人们怒不可遏,亦不过是此过失还没有出现在自己身上而已,但它们确
确实实潜伏在我们本质的深处,一旦有任何能使之出现的机会,它们就将出现并显露出
来,正如我们现在见到的他人的行为一样。诚然,人或有罪过是他人所没有的,然而有
时大多数的总罪恶,则不能否认。因此,个性的差别,在人与人之间,是无法衡量的。
实际上,以为今世今人,如其无之,反而胜于有。此种信念,使我们彼此交往,能
相互容纳,相忍为怀。所以,从这种见解出发,我们就应弃去大人、先生等尊号,而以
同患难、苦朋友相称!这种观点虽有点骇人听闻,究竟是与事实相吻合。因此,对于他
人,则可予以正确的见解,而对于自身,则使之常常回忆,——容纳、忍耐、恭敬、爱
人等,是人生最切要的事情,是各人之所需,故为各人对于侪辈所应尽的义务!

㈢ 梦幻西游里现在用个押镖脚本被抓到苦行的几率大吗有办法避免被抓吗

几率是说不准的,我最长的是30天才被抓住一次,苦行3次后就直接永久封号,根本没办法避免的,我被抓2次后就没开挂,自己手动还是被抓了,打电话给客服 客服说你前几天检测到你在开挂,反正你说不清楚的 因为你有前科你懂的

㈣ 梦幻西游里面被苦行几次就会被永久封号

小违规:比如说你进去之后给你的任务是600次那你第4次犯错误的时候就会直接被封号。
大违规:进去之后让你完成1000次任务,那么两次之后你就要小心了,第三次肯定会被直接封号。
请注意一旦封了你的号就别想再解开,因为客服并不相信你的任何说辞。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对的,就算封错了也是对的。垃圾梦幻霸王条款!!强烈鄙视

㈤ 关于腊八节的知识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世界美食网)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中国春节网)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薯仔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 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 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京华时报 李仪)

㈥ 对人们有益处,有帮助的知识

太阳伴星
太阳伴星是人们假设出来的一个红矮星或棕矮星,距离太阳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并以复仇女神的名字来命名。

太阳可能存在伴星的理论最先由Richard A. Muller提出,因他发现地球上出现大灭绝的时间是有周期性的,约二千六百万年有一次,去试图解释大灭绝的周期性。

该伴星推断其公转周期为二千六百万年,在经过奥尔特云带时,干扰了彗星的轨道,使数以百万计的彗星进入内太阳系,从而增加了与地球发生碰撞的机会。

现时,尚未有证据证明太阳存在伴星,也使得地球的周期性大灭绝原因受争论。

Matese和Whitman则指出,周期性大灭绝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太阳存在伴星,并提出可能是因为太阳系在银河系平面上下摆动,并会摄动奥尔特云,其影响与伴星存在的假设相似,但其上下摆动周期仍有待观测。

在天文学上,一般把围绕一个公共重心互相作环绕运动的两颗恒星称为物理双星;把看起来靠得很近,实际上相距很远、互为独立(不作互相绕转运动)的两颗恒星称为光学双星。光学双星没有什么研究意义。物理双星是唯一能直接求得质量的恒星,是恒星世界中很普遍的现象。一般认为,双星和聚星(3~10多颗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占恒星总数的一半多。太阳作为一颗较典型的恒星,它是否也有自己的伴侣——伴星呢?或者说,它是否也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物理双星呢?近几年来,这是科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地球上物种绝灭问题提起来的。

太阳是双星吗

天文学家曾有过太阳具有伴星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当人们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计算值不符合时,曾设想在外层空间可能另有一个天体的引力在干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这个天体可能是一颗未知的大行星,也可能是太阳系的另一颗恒星——太阳伴星。

为了解释美国那两位古生物学家的发现,1984年,美国物理学家穆勒在和他的同事,共同提出了太阳存在着一颗伴星的假说。与此同时,另外的两位天体物理学者维特密利和杰克逊,也独立地提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假说。

穆勒在和他的同事们讨论生物周期性绝灭的问题时说:“银河系中一半以上的恒星都属于双星系统。如果太阳也属于双星,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可以说,由于太阳伴星的轨道周期性地和小行星带相交,引起流星雨袭击地球。”他的同事哈特灵机一动,说:“为什么太阳不能是双星呢?同时,假设太阳的伴星轨道与彗星云相交岂不是更合理一些?”于是,他们在当天就写出了论文的草稿。他们用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的名字,把这颗推想出来的太阳伴星称为“复仇星”(Nemesis)。

前面所提到的彗星云一般称为“奥尔特云”,它是以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的名字命名的绕日运行的一团太阳系碎片,奥尔特曾认为它距离太阳15万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可能是一个“彗星储库”,其中至少有 1000亿颗彗星。由于太阳伴星在彗星云附近经过,使彗星运动轨道发生变化,因此引起彗星撞向地球,结果引起了生存条件的变化。穆勒说,这种彗星雨可能持续100万年。这一观点与某些古生物学家设想物种绝灭并不是那么突如其来的意见是一致的。

人们考虑到,如果太阳有伴星的话,在几千年中似乎却没有人发现过,想必它是既遥远又暗淡的天体,而且体积不大。这是很有可能的情况,因为在 1982~1983年,天文学家利用红外干涉测量法,测知离太阳最近的几颗恒星都有小伴星,这种小伴星的质量仅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15~1/10。此外,在某些双星中,确实还有比这更小的伴星存在着。

读书方法很多(1)泛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着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年轻的时候,学习知识不扎实,有些东西理解得似是而非,比如印象中一直记着先人教我们要”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于是在自己过去的人生旅途中,毫无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人都践行着“以德报怨”的古训,还傻儿吧叽地自豪地把将蒋介石委员长的名言给反过来:蒋说宁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我说宁肯天下人负我,我不能负天下人。结果,白白浪废了许多珍贵的情感和宝贵的精力,直到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才算把这个知识点弄清楚。
其实,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首先,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他认为,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俗话说怨怨相报何时了?如若那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对此于丹解释说,你献出了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以直报怨”,即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孔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要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物质的繁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1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1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学佛第1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4、业障深重的人,1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5、每1种创伤,都是1种成熟。
2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8、你不要1直不满人家,你应该1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9、1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1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0、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31、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1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2、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3、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4、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5、1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6、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7、毁灭人只要1句话,培植1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8、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39、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0、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1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4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1条疯狗咬你1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1口吗?
4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1分1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1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45、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46、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47、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8、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9、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5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1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1起。当有1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52、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5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54、活着1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5、多1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1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6、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1样是你的。
5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5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1种很大的损失。
59、每1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1种惩罚。
60、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61、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6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6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65、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66、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6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1种布施。
6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1位5官端正的人。6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1种无形的布施。
7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1点。7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7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3、要了解1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7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7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7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7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7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7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8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1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8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8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8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8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87、说1句谎话,要编造0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8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89、世界上没有1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1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1个不被批评的。
9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91、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92、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93、白白的过1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1样。
94、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95、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1个人。
9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97、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98、拥有1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1切。
99、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01、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02、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03、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04、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05、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06、愚痴的人,1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07、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08、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09、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1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11、良心是每1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1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1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114、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1切唯心造。
115、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116、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17、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18、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19、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2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1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21、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12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123、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24、1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25、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12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127、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28、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29、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131、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132、虽然你讨厌1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133、若能1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34、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135、如果你能每天呐喊201遍“我用不着为这1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1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36、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137、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38、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139、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140、大多数的人1辈子只做了3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41、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142、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143、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1时,而它却会骗你1辈子。
144、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145、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1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146、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147、当你手中抓住1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48、人家怕你,并不是1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1种辱。
149、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5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51、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152、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53、吃了就1定要拉,人1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154、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155、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156、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157、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158、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159、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1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1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16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1天,那就是1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161、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162、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16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64、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165、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66、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67、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168、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169、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1定要保有1颗完整的本性和1颗清净的心。
17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1份债。
171、出家是1生1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172、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1切苦海中的众生。
173、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174、如果1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75、1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1样,只是1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176、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1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1定会好。如此我们反复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1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177、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1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78、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179、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1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18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18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