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园”红星路小学:举办对联知识讲座
为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态校园,丰富教师的文学素养, 继举办古诗词专题讲座后,近日,红星路小学再次邀请到诗词楹联协会崔钢兵老师作对联(楹联)知识专题讲座。
讲座涉及了对联起源、产生和发展、对联的复兴等基本知识,讲授了对联的欣赏与创作,并列举了大量对联实例,让该校教师与对联(楹联)零距离接触,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魅力,加深了对对联的理解与热爱。
该校校长谌贻兵希望通过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进来的方式,让老师们真正理解并传承诗词文化,让诗香书韵弥漫校园。
B. 对联知识讲座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俗称“四大讲究”: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词组结构、句读相同。(例外之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对联讲究工整,这副对联不工整,上联是“袁世凯”,对下联的“中国人民”是对不起来的,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就是故意用不工整,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不必押韵,但要平仄相拗,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上下贯通;除上联有”重复字词“、下联也有”重复字词“相对之外(比如用了复字、叠韵、顶针等手法),一般联语中不能有重复字、词。
C. 对联知识讲座.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
如五言、
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
计算。如: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
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
、【字】
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
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
、【对联的标点】
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
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
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
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
古人称先为上,
故先书的部分
为上联。
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
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
古人称后为下,
故后书的部分
为下联。
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
、【横批】
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
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
(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
,
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
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
地重复。
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
“横批”之“虚额”:
不直书地
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
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
《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
“黄鹤楼”、“同仁堂”。
14
、【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
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
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
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
平齐,
下端最内行
(即最末行)
应较短。
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门”字形。
而在在张贴、
悬挂、
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
、【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
、【中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
、【长联】
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
、【句脚】
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
、【联脚】
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
、【春联】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
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
亲写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明代时,
“桃符”
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
、【通用联】
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
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
、【专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
如:
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
用于酒馆。
23
、【网络对联】
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浅谈对联知识《二》
〖应对部分〗
1
、【对仗】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
队仗、
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
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
使语句更具韵味,
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
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
对仗本身应该也是
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
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
句型应该相同,
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述补结构
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
(
词
性
)
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
同。如同是名词
,
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
,
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
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
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
、【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3
、【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4
、【结构相称】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1下载券 5.0分(高于99%的文档)
下载
还剩128页未读,继续阅读
春联书法,天猫电器城,精选好货,正品专卖!广告
查看详情
D. 格律诗和对联的基础知识讲座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E. 对联基础知识,望大家认真学习
我先说说我对联的看法:我觉得对联这个词叫得很好,就这一个词就表达清楚了对联的基本内涵 了:
首先,对可以理解为对应,成对,相对之意。
对应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同位的词要对应,要相关联,相协助,相补充,这样才符合阴阳相辅相成 的道理,正是我们祖先懂得阳阴相辅相成的道理,才使我们的文化延绵数千年青春常驻,
现在,一提到阴阳八卦,大家可能是想到是算命先生,八卦新闻了,反正是很垃圾的文化了,没 有人想到过,阴阳八卦才是我们文化精髓吧。
说到这里,感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很悲哀:自己的东西砸烂不要,却要一个劲的学习外国的东 西。
成对就是说对联必有两句,“天下无语不成对”嘛,这就是贯彻了天下无处不阴阳的道理啊;
相对,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声律方面上说的,就平仄相对,就是说上下句同一地方要平仄相对, 比如上句此处用了平,下句此处就要用仄了,下句的此处就必用仄了,就是同一句中也要求平仄 相对,怎么相对呢,就是要求相邻的音点的平仄要相对。
举一例子来说明吧: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看到,沉舟在第一句的开始,是平平,所以下句的开始就应选是仄仄的词来对,因为病 树是仄仄,所以用病树是可以的;
再看这句中有几个词呢,有四个词吧,它们是沉舟、侧畔、
的。
二是从意境上来说的,下句之间要虚实相对,动静相对,关于这些在以后的课中要讲专门讲到, 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联呢,有联合,联系,关联之意,这几个意思都是说明对联的两句不是不相关的,而有非常密切 的关系的(在这里要把机关联、无情对排除在外,机关联只是用对联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文字游 戏,以刻意追求一语双关的效果;而无情对的要求是尽量字字式,而句意越远无好,这对发散思 维有好处,在以后要讲到无情对,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 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 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 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 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二、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
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
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着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 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
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 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家人卜卦得 归妹,君子抚琴歌关雎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 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 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三、对联的要求
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
完全相同。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 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 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
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
例如:
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也是平对平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 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四、对联的作法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
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 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如:工业为主导自力更生建祖国,农业是基础奋发图强夺丰收。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 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云
忠骨大家都明白是是岳习的尸骨
佞臣指奸臣秦桧、
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
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
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溪旁电机唱万盏明灯亮 山村,山颠银锄舞千亩新苗绿荒坡。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 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这两种方法常在街头标语口号中见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 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如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这样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中一、三、四、
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着“生长”之“长”。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 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以及“一、
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
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联的“祖国”、
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 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五、传统楹联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
等,要做到因时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 响艺术效果;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 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 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 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
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一字必须是平声。
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 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说两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 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 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
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
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 而每句的第二、
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
三、
皆因一、
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
非正宗联写法所谓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公强调平仄、
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
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 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 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 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 中闪耀着奇光。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 至以同字相对。 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 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 力。
不过我个人不提倡非正宗楹联,望大家学习传统楹联!
F. 对联基础知识讲座
对联知识讲座
一、 对联的历史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好吧?这样的形式就是对联。
大家都知道: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两侧的,人家结婚时贴在大门和新房门侧的,都是对联。至于对联究竟是什么,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 会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别长)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最早的门神应为钟馗,后为神荼、郁垒,再为秦琼、敬德,也有采用“四大天王”之二的。所谓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的传说,纯属附会。
对联得到大的发展和普及,立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的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
G. 《对联技巧运用》讲座
一对联的写作方式(一)集句
集句就是把有关诗词、文章和其他方面可以形成对仗、意思又连贯的现成句子摘下来组成一副对联。这在宋代就有了。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载:
王荆公作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江州司马青衫湿’,可对甚句?”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
“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梨园弟子白发新”出自白居易《长恨歌》。这段诗话讲的是王安石与蔡天启事,而《檐曝杂记》云:
《梦溪笔谈》谓集句自王荆公始,如“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之类,其实不自荆公始也。《金玉诗话》及《蓼花洲闲录》谓宋初已有集句,至石曼卿而大着。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对“月如无恨月长圆”,则固不始于荆公矣。
自宋以来,集句联比比皆是。
集诗句的最为普遍,例如: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是纪晓岚嘲庸医的一副对联。上联出自杜甫《兵车行》,下联出自李商隐《马嵬驿》。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副对联乃彭玉麟作。上联两句出自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诗。下联“地犹邹氏邑”,出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杜甫《登楼》诗。
集词句的,如:
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
“春欲暮,思无穷”,出自温庭筠《更漏子》;“应笑我早生华发”,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已多,情未了”,出自牛希济《生查子》;“问何人会解连环”,出自辛弃疾《汉宫秋·立春》。
集文句的,如:
鸟啭歌来,花浓雪聚;
云随竹动,月共水流。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庾信《马射赋》,下联出自陈后主《夜庭渡雁赋》。
集诗句文句(即跨类集句)的,如:
银烛高烧,只恐夜深花睡去;
珠帘乍转,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副题赞近代画家马孟容之画的对联,上联出自韩愈《海棠》诗,下联出自晏殊《浣溪沙》词。
集其他方面的,如: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上下两联,为鲁迅的两本着作名。
精裱唐宋元明古今名人字画,
自运云贵川广南北地道药材。
此联为清某城中两个商店招牌,乃纪昀所集。
以上对联,都是从多篇诗词、文章或者多方面集句而成的。从同一篇诗文中集句成联的情形也有: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这副对联,两联均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
若联中引用的话语只作为全联的一部分,就不能算集句。“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怀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洪度,唐女诗人薛涛字。枇杷门巷,乃其在成都居所。这副题于成都望江楼的对联中,“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出自杜甫《绝句》。“苔荒洪度千年井”是否为某诗原句,尚未查出。即使是,全联六句中也只两句而已,这就不能作集句看待,至多不过半集句而已。(二)脱化
所谓脱化,就是将有关诗文原句(包括旧联),按新意略加改造,再作对联。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句。后来人们为题某同乡会馆,将其略加改造成为这样一副对联: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独”改成了“身”,“佳节”改成了“相识”,“思”改成了“相”。这么一改,于同乡会馆就很恰当了。
五代道士石仲元隐桂林七星岩时,有警句曰:“石压木斜出,崖悬花倒生。”清时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永庆寺僧文然,改为对联书于祖师殿壁曰:
石压笋斜出,
岩垂花倒开。
“木”改为“笋”,因有竹之故。“悬”改为“垂”,增强了下临之感。“生”改为“开”,也多了一层香色。这些改动都是因寺景而来的。
有时候,对联本身也可以脱化。明人徐渭题其青藤书屋联有“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一联,被人移题于一家铁铺时,变成了: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徐渭屋只两间,就说“两间”;铁铺有三间屋,故曰“三”。徐渭是书画家、诗人和文学家,又擅长杂剧,还常同儒家传统观念唱反调,故以“南腔北调”自云;铁匠专在打铁,故曰“千锤百炼”。
从以上三副对联看,脱化改动的字都不多,但都很关键,改动后的每一字都能充分表达新意。如果把原句改得面目全非还不能表达新意,或改动后与要表达的情况仍旧不合,这都不符合脱化要求。
这种情形并不是没有。有人给长沙妙高峰题过这样一副对联: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
这副对联是由温州江心寺的一副脱化而来的,仅将原联的“台”字改为“峰”字,乍看还不错,但仔细斟酌就发现有些不妥。因江心寺在瓯江中的一个孤屿上,故联中说它“宛然浮玉”,而妙高峰为长沙城南一山丘,不免使人啼笑皆非。
脱化可以通过增减字的笔画来实现。例如: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这副对联传为一官宦人家为炫耀自己的权势而题。因这家人平日无恶不作,有人晚上偷偷地给添改了几笔,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炫耀之意被死亡之意所取代,内容与原联就完全两样了。
不明财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副对联乃纪晓岚为嘲某庸医而题。“明财”与“故病”,是将孟浩然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中的“才明”和“病故”分别换位而成。“才明”换位后,又飞白作“财”,对庸医的讽刺就十分辛辣了。
但脱化最常用的方式还是斢字。“婆夫人”一联有人又说是改成“婆偷人,媳偷人,婆媳均偷人”,仅将“夫”斢作“偷”。若是这样,则又属斢字这一类。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一天为母祝寿,门口还少一副大红对联,便对账房先生说:“你替我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干坤福满门’这副对子改写两个字贴出去。”账房先生问怎么改法,他说:“把上联的‘人’改成‘妈’。”账房先生又问下联,吝啬鬼说道:“这还用问,‘爹’和‘妈’不本来就是一对吗?”帐房先生于是贴出这样一副令人哭笑不得的对联:
天增岁月妈增寿,
春满干坤爹满门。
这副对联表面看来只是那吝啬鬼一时考虑不周,其实却是编故事的人为表达对财主的憎恶的杰作,用的也是斢字法。
若对有关诗文原句(包括旧联)按新意加以改造时改动过多,就成为仿写。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形。
保持旧联的基本格局和部分词语,此其一。如《笑得好》中一则“誓联”,说某官到任,贴联于大门曰:
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
后在黄图秘的《看山阁笔记》中,又见有一官贴了如下一副:
得一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娼。
据说两官照样受贿,且不去谈它,但就这两副对联来说,则都出自同一模式,而且还保留了“天诛地灭”与“男盗女娼”这样的词语。
仅保持旧联的基本格局,不用原联词语,此其二。仿昆明大观楼长联而作的丽江玉龙山长联就是一例。联曰:
数万里长江穿流脚下。放眼遥望,洋洋乎纵横无际。况东连巴蜀,北距乌拉,南接交趾,西毗天竺。今来古往,空把感慨兴亡。趁月白风清,露出她冰肌玉骨。从朝云暮雨,消却了蛮烟瘴雾。只赢得千载积雪,一壁铁台,半湾灵湖,四围花鸟;
十二时景象幻在胸中。高怀独步,皎皎然俯仰有情。看晓吞红日,夕照霞光,午吐碧岚,夜焕星斗。燕去鸿归,任凭经过寒暑。籍龙吟虎啸,宣扬那帝德神威。于霁喜阴愁,分明着廉吏贪官。更有些三危胜迹,六诏遗碑,西汉船鼓,百世山河。
旧联基本格局也被打破,只可看出所仿之联的影子,此其三。如杭州西湖花神庙旧有联云: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后刘树屏仿之题愚园花神阁云:
花花叶叶,翠翠红红,惟司香尉着意扶持,不教雨雨风风,清清冷冷;
鲽鲽鹣鹣,生生世世,愿有情人都成眷属,长此朝朝暮暮,喜喜欢欢。
此联中虽然也有“翠翠红红”,但与花神庙联不在同一位置;虽然也有“雨雨风风”、“朝朝暮暮”,但与花神庙联不但不在同一位置,而且语序也颠倒了。这都不能视为对原联词语的保留,而只能看作原联的“影子”即仿痕的所在。
(三)新拟
所谓新拟,就是完全用自己的话写成对联。这是对联最通常的写作方式,无须举例。
有一种集字联,也始于宋代。《冷庐杂识》卷六“集字联”条云:“集字始于东坡之集《归去来辞》。”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将它附在集句之后。其实这类对联应归入新拟。因为就内容来说,完全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所不同的只是规定了一个取字范围。像“道艺工于写华柳,秀灵时或载鱼渊”这副对联,就没有借助现成的诗词文句,而只是取石鼓文中的字拼集而成。石鼓文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仅三百多字。要在这个范围内集篆成联难度是比较大一些。不过也只是增加了一个附加条件罢了。(四)单题与合题
对联可以一人单题,也可以两人合题。
一人单题中,有一种是将别人原有的对联扩成新联。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父子读书处——湖南望城书堂寺,原有这样一副门联:
书香玉座,
堂构名山。
玉座,指欧阳询父子读书的石案。构,筑也。这副对联后来被扩展成为如下一副:
玉座息欧阳,万卷书香传宇宙;
名山藏太子,千秋堂构镇干坤。
这种扩展,是将两联拆开进行的。由于新联的作者同原联的作者对欧阳询父子都怀有崇敬的心情,所以新联在内容上只是对原联的丰富和发挥。
有的扩展,原联并不拆开,所扩的部分就直接加在原联的后面。过去有一县令曾自题其署外大门曰: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因这个县令讲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人们看穿了他的把戏,就在后面加上些话,使之成了这样一副对联:
爱民如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岂是山之性也哉?
这么一添,上联的意思就成了:好一个“爱民若子”!老百姓的牛羊、粮食都孝敬你这位“父母”官了!在你看来,他们不过在尽儿子的职责而已。下联的意思就成了:说什么“执法如山”!你那里珍宝、财货搜刮得一天比一天多,难道这就是“山”的本性吗!新联的意思同原联的意思在这里就截然相反了。这副对联,又有人添为: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这样添,与上一副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有将不是对联的话扩展成联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压制人民,钳制舆论。当时四川各地茶馆、酒店等场所,多贴“莫谈国事”字条,以免招来横祸。亦有同时贴上“各照衣物”者,乃因小偷多,服务员无力照顾,只好贴此一条,叫顾客自己注意。有人便以这两张字条为基础,扩展成如下一副对联:
各照衣物,此日国中君子少;
休谈国事,当今世上鬼狐多。
鬼狐,反指国民党特务。
也有将原有旧句据意翻空的。清代江苏丹徒药师庵,祀华佗。兵火后修复。李笠翁请赵曾望题联,赵说:“此有旧句云:‘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时闻。’不知可用与否?”笠翁摇头说:“‘一时闻’三字太不成话。”赵说:“就此意翻空如何?”笠翁笑道:“正欲得你翻空之笔。”赵于是撰联云:
颅岂能开,只缘奸贼当诛,欲代雷霆除大患;
臂何须刮,自是圣人无病,幸从明月附馀光。
上联由“未劈曹颅千古恨”翻空而来,下联由“曾医关臂一时闻”翻空而来。据《三国演义》说,华佗是因打算为曹操动脑颅手术而被杀的,他还与关羽刮骨疗毒治过箭伤。旧句和这副翻空联,说的就是这两件事。
两人合题一般不外如下两种题法:
一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出下联。1908年夏天某夜,湖南桃江14岁的熊亨瀚在院里乘凉。大家听他讲世界稀闻,点头称是,唯有一老夫子不信。他出了一个上联要熊亨瀚在一袋烟时间内对上:
一对烛审三场案,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
熊亨瀚见这老夫子歌颂封建衙门,略加思索后答道:
五大洲分两半球,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
这种题联方法,古今都比较常见。
一是一人一词轮流递转,逐步加添,直到适可为止。本书“艺术技巧”一章“层进”一节所引《笑得好·风雨对》与《嘻谈续录·不改父业》,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时不再引述,可参见。这种题写方法颇为有趣,至今还间有采用。
二对联的写作要求(一)五要一要有针对性。
比方说,眼前是一座楼阁,你就得从楼阁方面去考虑,并对它的历史情况、地理环境及其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番了解。孙髯翁所题昆明大观楼长联,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你若题殿宇,就要弄清里面供奉的是英雄还是神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一看就知道是写弥勒佛的,原因就在它抓住了弥勒佛总是大肚子、面带笑容这两个特点。你写的若是店铺,就要把握那个店铺属于何种行业。“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这副对联是表现理发铺的,也在于把握了理发的个性。写喜联、寿联和挽联之类也是如此。像李大钊挽孙中山、解组挽谭延闿(见“重言”一节)的对联,就充分显示了他们对所挽对象的深刻认识,这些对联的功效。就不是泛泛而谈者所能收到的。二要立意新颖。
也就是说,要不落俗套。人家讲过千百遍的东西,用得旧了的话语,你再去重复,毫无自己的创见,就叫落俗套。要避免落俗套,就要在确定了所写的对象并对它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研究一下,别人对此是否讲过话,讲了些什么,是从哪个方面讲的,再从人家没有讲的地方、用人家没有用过的话去写。福州涌泉寺弥勒佛座“日日携空布袋”一联(见前“对仗”一节),《古今滑稽联话》就有这样的评论:“游戏三昧,所谓禅悦文字也。要之作此等联,亦只好如此。夫论道德,既不免于迂;论果报,又不免于诬,且二者皆非佛氏之极则也。舍此必谈空说有矣。而谈空说有,又嫌于陈陈相因,千篇一律也。故欲求新奇,不得不尔。”这段评论,导出了福州涌泉寺这副对联何以要这样写的缘由,而这样写,确实也收到了立意新颖的效果。同是题湖南桃花源秦人古洞,“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与“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今古,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立意完全不同。对“世外桃源”的有无,前一副表示肯定,而后一副表示否定。同是讲桃花源乃古人附会之地,“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古今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一副,与上面“说甚神仙”一副,角度又有差别。这是就一个地方而言的。同是讲关云长的英雄业绩,“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一副,讲他在徐州和荆州的两件事;“秉烛岂避嫌,斯夜一心在汉室;华容非报德,此时两眼已无曹”,又讲他从徐州赴许昌途中和赤壁之战中的两件事。同是对关羽的评价,“史册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是终古彝伦师表;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一副,说中国几千年人物,除孔子(文宣)和岳飞(武穆)而外就只有关羽了;而“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镇三军,爵号亭侯公不忝;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一副,则讲他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犯过非常严重的错误。这又是就一个人物来说的。不论是说的一个地方,还是讲的一个人物,由于角度不同,这些对联都使人感到新颖。诚然,已有较多高手题写过的地方或者人物,因主要角度已经被占,要做到别具一格,确实不容易。但时代、人情的不同,常常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只要用心观察,刻意寻求,新颖也是可以做到的。赵曾望在《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中所举的一个自己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他说:“陈柱北拔萃(凤藻)客金陵,眷一妓,号明仙,赠联云:‘明月好同三径夜,仙人常傍五云居。’集句隐恰。尝邀余至其室,谭次索赠。妓出珊瑚笺请书,余即书‘明月好同三径夜’一句,陈讶曰:‘奈何复书旧联?’余曰:‘君常傍者,余乍识面,何敢唐突。’立书下句曰:‘仙台初见五城楼。’陈大笑,为诵汉文帝久不见贾生语者再。”赵曾望与陈柱北,同以一人为题,同要将“明仙”二字嵌于联首,而陈已有联在先,且不俗。赵再作,自然就为难一些。但赵在完全保留陈联上句的情况下,仅于下句异动五字,便新意盎然,这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从赵氏题联我们还可以看出,要立意新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么重要!想象力强不强,写出的对联有时高下十分明显。《坚瓠集》载:“明太祖幸马苑,永乐(成祖朱棣)、建文(惠帝朱允炆)同侍太祖。(太祖)出句云:‘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对:‘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不悦。永乐对:‘日照龙鳞万点金。’”从对仗来说,建文、永乐的对语都很工整。但两相比较,形象上的美丑,却大为悬殊。这就是二人想象力不同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三要反映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指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面貌。不同时代,其思想面貌各不相同。封建社会中的儒、释、道,反帝反封建时期的民主思想,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对生活在这些时代的作者都不能不发生影响,而在他们所写的对联中,也不能不反映出来。“上天言好事,下地降祯祥”,是写求灶神爷保佑的,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是写隐者的,显示了对尘世生活的漠然态度,宣传的是清静无为的老庄哲学,“三鸟害人鸦鸮鸨,一群卖国鹿獐螬”,骂五四运动时期三个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的,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是写而今的革命教师的,表达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些对联,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古人说:“联语虽文字小品,而如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庄谐杂列,劝惩寓焉。”我们今天作对联,一定要自觉地、充分地反映我们时代革命的、进步的、高尚的东西,即使是娱乐性的,也要健康积极,坚决反对庸俗与低级趣味。四要情词贴切。
贴切,就是恰到好处。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人事的要“端庄”,室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就一般情况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到具体对象上,还要看情形。袁世凯死后,黄兴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好算得四十馀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公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杨度也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评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误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筹安,指袁世凯之子袁克定1915年8月授意杨度等人发起成立的、鼓吹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鸣锣开道的组织筹安会。袁公路,即袁术。东汉末年称帝于安徽寿县,穷奢极欲,涂炭生灵,终被曹操所破,病死。郭彦威,即郭威,后汉时为邺城留守。公元951年,隐帝遇弑,废郭太后自立,称帝于澶州(今河南清丰县南),是为后周。袁世凯挟宣统皇帝退位,与此相仿。差胜,言袁世凯手段更加狡猾。这两幅挽联,并没有“悱恻”。黄兴一副,意在批评袁世凯的卑鄙行径;而杨度一副,则意在反驳袁世凯临死前所叫“杨度误我”之语。为何挽联也表示起批判和反驳来了呢?因为袁世凯是个坏东西,他的死是大快人心的事,不值得同情,而黄兴与杨度同他又有一些未了的公案,只能这样写。这两副挽联这样写,入情入理,既合袁世凯的情况,又合作者的身份和情感,虽不“悱恻”,却是贴切的。如果他们违心地给袁凯歌功颂德,对袁世凯之死表示哀恸,倒反而不贴切了。五要符合对联的体式。
对联的写作,还要符合对联的体式。这些年来的情况是,对表现时代精神一般都比较注意,而对联体式特点,却比较普遍地忽视了。这不能不说多少有些缺陷。对日常用联,特别是工厂农村的一般用联,在对仗平仄上可以不必苛求,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艺术性。因为所谓“不必苛求”,完全是出于不得已。应当说,“可以不必苛求”,但还是应当要求。不然的话,老是“下里巴人”,就是单纯地做宣传,那效果也是可以想见的。
清人邹弢在《三借庐笔谈·楹联》中说:“楹联不难于巧织而难于自然,不难于切题而难于超脱”,不管写什么对联,“总须精神团结,不即不离,以清丽之思,运清灵之笔,措辞用典,食古而化,方称妙手”。若将这段话视为在艺术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并据此努力提高创作境界,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H.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对联教学的意义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强调:“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1)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真正体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 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当代着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二, 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2)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3)
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 (4)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三, 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所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
I.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 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乔迁联: 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如果满意请采纳噢,
就是不满意赞我一下,
鼓励我一下也可以哈
J. 对联知识讲座之对联的基本声律规则与汉语语法基础
汉字字音第一第二声为平声,第三第四声为仄声;对联上联多以仄声字结尾,下联以平声字结尾;上联下联要符合平仄相对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