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恐龙的知料
恐龙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恐龙的介绍: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7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8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9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10 )双龙
双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 草食者
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B. 关于美联储的科普和冷知识
1、福特、大众、通用、丰田都做过全球第一汽车制造商的位置,然后又都踉踉跄跄的摔下来了,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其实是个魔咒。
2、福特GT曾经被称为最坚固的汽车,因为在做抗压测试的时候,把机器撑坏了。
3、smart是swatch的创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设计的,最初是和大众合作开发、制造,在项目大半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大众觉得smart就是个赔钱货,很难盈利,于是无偿转让给了swatch,奔驰不信邪,推出了这款小车,之后的十几年中,奔驰smart的亏损额高达33.5亿欧元。
4、BMW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曾经研发旗舰超跑M8,搭载的是迈凯轮F1上那台V12引擎,并且投入了十多亿马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5、世界上里程数最多的汽车是一部红色沃尔沃P1800,里程数目前超过了500万公里。接近50年来一直没换过主人,拥有它的老头子已经给他更换了一百多条轮胎、机滤机油无数。
6、2010年8月,北京城外的京藏高速超过12天出现严重拥堵现象,堵车长龙长约100公里,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拥堵。
7、BMW历史上没有传承下来的车型有:M1,8系。一个是超跑,一个是旗舰。
8、奇瑞创业初期,尹厂长决定自己带人研究图纸组装发动机,结果厂房里零件散落不忍直视,尹厂长下令,骑着自行车寻零件!2013年尹厂长在艾瑞泽上市后表示,奇瑞终于会造车了,那之前造的都是什么玩意?
9、赛车都是没有安全气囊,因为六点式安全带已经足够把人绑住。
10、用星座命名的汽车有:道奇白羊座,五十铃双子座、福特金牛座、福特天蝎座。还有中国的长安金牛,不过除了金牛座,其他卖的都不好。
11、国的IIHS,以碰撞测试严格着称的,其实该机构是美国保险业协会名下的,碰撞测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研究和减少如何在碰撞中“保护车身安全,从而避免更多维修费用的产生”,也因为其第三方的客观性,使得IIHS的评测结果往往和其他机构大相径庭。
12、除了劳斯莱斯,目前仍有反向开门的还有欧宝、MINI与现代,这种开门方式被称为自杀门。
13、大众推出的油耗1L车,曾被国内谣传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谣传内容包括售价仅为4000元这样的字眼,也不想想大众真有这么厚道么
14、戴姆勒正和比亚迪合资造腾势汽车,合资比例50:50,同时戴姆勒也在和特斯拉干同样的事情。
15、遇到紧急的情况假如决定朝车子行驶的方向跳出去的话,必死无疑,因为离开车子的身体会遵守“惯性法则”随着车子的速度向前,身体会加速,然后狠狠的摔在地上,如果向后方跳的话,速度会相对抵消,着地时会减少一些撞击力道。此外,向前跳的话,着地的时候,身体会向后仰,后脑撞到的危机性较大,死亡率亦较高。
16、安全带是瑞典沃尔沃发明的,安全带克星-安全带卡扣则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也是世界上安全带卡扣销量最大的国家。按说在中国使用安全带卡扣是违法行为。
17、开车时使用手机,事故发生率会增加30%。
18、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实际上只有普通人脚掌大小,因此提高汽车操控和安全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换上四条好轮胎。
19、双龙虽然旗下的汽车种类不多,但是基本都入选过“全球最难看车型”。国内的上汽荣威W5就是双龙的一款车型。
20、都说MINI在中国挂上了小三之车的烂名声,这很可能是来自于男人心底的偏见与歧视,因为在中国8成的MINI车主是女性,所以中国男人开MINI会变的很娘炮。
21、保险杠的作用只是为了低速碰撞时降低维修费用。
22、同时期最顶级的超跑奔驰SLR、法拉利恩佐、保时捷卡雷拉GT。SLR用的是5AT,后两者是干式双离合,而用双离合的两哥们,大概1万公里就要换次离合器,价格数十万RMB。
23、玛莎拉蒂说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每年最多只会生产75000台玛莎,听起来很屌对不对?实际上玛莎拉蒂一年只能卖出2万台汽车。
24、三菱为中国几乎所有民营自主品牌都供应过发动机,堪称自主品牌发展的源动力。
25、自由光迟迟不上市就是9AT匹配问题。然后上市了后众多媒体才发现,150km/h 才会自动挂入9档,而中国的最高限速是120km/h。
26、2013年单车型全球销售冠军是福克斯,第二是卡罗拉,第三是捷达(中国独有),五菱是中国品牌中销量最大的车型,曾拿到下全球单月销量冠军。
27、韩国人并不爱韩国车,只是因过去汽车关税太高,在关税下调之后,欧洲汽车对韩系车形成巨大冲击,现代起亚在本土份额连年下降。
28、二战以后宝马被分为两家,西德的叫宝马,但是不准生产汽车。东德的叫EMW,生产汽车,LOGO么,你把宝马里面蓝天白云的蓝色换做红色就行。后来老毛子控制的EMW实在不行,1952年位于慕尼黑的BMW终于可以生产汽车。
29、中国并不是汽车综合关税最高的国家,而诸如新加坡一些小国家税率要远超中国。
30、奥迪的新车转向灯亮起的时候当侧的日行灯会自动变暗。
C. 你们喜欢那部动画片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喜欢的动画片是《哪咤之魔童降世》,因为《哪咤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既严谨按照原作,又完全颠覆原作。《哪咤之魔童降世》的故事框架靠近原作,细节上又颠覆了原作。笑点、泪点、燃点、影片节奏、分镜、视角、动态、感情线、故事结构、人物性格设定甚至配角到路人甲都有可圈可点的好看。
尤其是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设定,完全是颠覆性的好看。人物设定上,影片中会提现大小哪咤的对比,两者差异不仅体现在前后形象的变化上,更在于其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屈服于人们的偏见还是与命运斗争到底。而在故事内容上,哪咤从一个顺从世人偏见的“魔童”,到最后与命运顽强斗争,自身对于命运的态度发生转变。
被世人定义为“妖怪”的哪咤,用自己“生而为魔,那又如何”的态度,与命运进行着斗争。在现实社会中,不少年轻人也在用行动去突破出身、环境的限制,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打破命运偏见,不断勇敢蜕变。在哪咤身上,似乎蕴藏着每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年轻人的身影。看完之后真的觉得收获匪浅。
《哪咤之魔童降世》角色背景
导演饺子敲定电影里哪咤的角色形象用了两年时间,经过了66个版本的变更,为了突出主题和打破人们的成见,符合电影“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中心思想,采用了黑眼圈的“丧萌”形象。在外形上,哪咤是人和魔的综合体;在动作设计上,导演借鉴了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哪咤的动作参考鬼脚七,狂野热血,穷追猛打。
哪咤的双丸子头造型来自1979年版《哪咤闹海》,哪咤得到火尖枪和混天绫后的那一段舞枪是完全再现;哪咤用变身术捉弄敖丙和申公豹,灵感来自成龙的代表作《双龙会》。
D. 恐龙得知识,急需!~~~~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炸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戴维•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西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恐龙的分类以及各种类型恐龙的介绍: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7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8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9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10 )双龙
双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E. 恐龙的一些知识
恐龙
解释一:网络上经常把像貌不好的女孩子叫“恐龙”。
解释二:中生代的一种生物。详细说明如下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火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 戴维 .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 —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西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 “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 ;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
——食肉的兽脚类恐龙
侏罗纪早期的霸主——双 龙
194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 ,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 龙。
双 龙
双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 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 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双 龙与古脚类恐龙
埋藏在一起
双 龙的后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利爪,可以用来捕捉、撕裂猎物。2亿年前左右的那段时光里,双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
我国在云南省晋宁县也发现过双 龙的化石。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乡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的化石。不径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恐龙。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块块化石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种骨头形状的石头似曾相识。有的人告诉发掘队说,在夕阳乡的木杆榔村的山坡上也见过这样的石头。
发掘队跟随着报信的人来到木杆榔村,那里果然有一串恐龙的脊椎骨出露在一个小冲沟里。他们决定在这里进行发掘。几天后,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了。原来这里竟然有两条恐龙!而且,是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条是古脚类恐龙,而另一条却是食肉的双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条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它们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再一种可能就是古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腐败变质了,而饥肠辘辘的兽脚类只管填饱肚子,没想到却因吃了腐败变质的古脚类恐龙肉而中毒身死。从二者平静的姿势来看,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国双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将近4米,嘴巴又尖又长。它的上颚的前部有一个裂凹,使得前上颚骨能够活动。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 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
双 龙也是环特提斯海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在现代的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是一个温暖的恐龙天
大绝灭
恐龙化石被发现近年了,一个个新的种类被不断地发现,一批批科学家对它们的研究乐此不彼,一代代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们对这些神秘的远古生物产生着强烈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中生代末大绝灭
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恐龙与我们人类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那么大呢?还因为,恐龙的种类如此繁多,样子那么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们想知道,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员?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么多曾经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一个不留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留下它们的后代,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这个谜永远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以下,我们将陆续地介绍一些关于恐龙大绝灭原因的理论和学说,即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识,也希望能够对你发现更好的解释提供一些启发。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最新理论——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
意大利着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ca>
F. 龙怎样由来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一):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着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二):
在屈原的时代,对龙敢于疑问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龙具有神的意象。但屈原提出的这类问题,却一直在历史的山谷中激起回响。当我们倘佯于九龙壁前,漫步于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内时,威武神奇、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使人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真像它们就要喷云吐雾、腾空而去。但科学与理性告诉我们,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汉代学者王充就曾指出过,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龙的这种形象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移向遥远的史前时代。
我们的先民从猿转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落后,原始人类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它资源,一方面又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这样便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但人们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
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届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三):
对动物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成为巫术活动中的极重要的内容。原始人类往往把狩猎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遭到猛兽的危害与主宰自然界的神联系起来,看作是神意志的表达,而这些动物就成了神意志的体现。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即在狩猎归来后,先要以猎获动物的一部分祭神,对神的赐予表示感谢,然后才食用。在这种活动中,献祭的动物就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在这些动物身上表达着原始人对神的祈望和崇拜之情。当原始人类由狩猎经济向农业与畜牧业经济过渡后,虽然猎获动物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但在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一点并没有变化,动物依然作为人神沟通的工具。
由此,献祭的动物也逐渐神圣化。
这种献祭活动最初可能是简单的,但逐渐演化成一种庄严的仪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要向神祈求的事项,如部族成员疾病、死亡,部族之间的冲突,狩猎、耕种采集、迁徒等等。仪式上除了以动物作为祭物外,还要使用大量的祭器和礼器。在这些祭器和礼器上,原始人类以极为虔诚的心情,绘出或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这些彩绘或雕刻虽然是一种摹拟,但不少摹拟,特别是对动物的摹拟进行了夸张,在夸张中体现了创造者的宗教观念。因此,这些由摹拟而形成的图案、饰纹或雕刻不仅与原型动物有了某种差别,而且具有了神圣的宗教含义。正是在这种具有宗教性的动物形象中,出现了最初的带有龙特征的动物纹饰,专家们把这种纹饰称为原龙纹。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发现了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在甘肃也出土过绘有鲵纹的彩陶,在东北的辽河流域发现过距今5000年的玉“龙”,山西出土过带有“蟠龙纹”的彩陶。当然,这种“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龙形象还有很大的差距。
龙的发展——气象万千(一):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龙的发展——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着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的发展——飞龙在天(一):
自远古以来,广袤无际的天空一直是人们幻想驰骋的场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时变迁,电闪雷鸣、雨雪霜冻、洪水飓风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巨大的惊惧,认为上天存在着无限的权能,既可对人佑护,又可对人惩罚的神抵.这些神居住在美妙无比的仙境之中,注视着地上芸芸众生的一举一动,以威力来表达他们的喜怒。于是先民们产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传》的记述,天分为三,昆仑之上有凉风之水,称为下天,人登上可以长寿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称为悬圃,是无风无雨的灵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为首的诸神的居住之所。这里有春山之泽,有清水之泉,温和无风,飞鸟翔而百兽戏。
古人对仙境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模式。除了西北高耸的昆仑外,东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样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列子》中这样描绘:在渤海东下知几万亿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山谷,实际上是个无底的沟壑,称为旧墟。天地间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这里,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山高下周围约3万里,山顶平坦之处9000里。山与山相距7000里。山上有金石之台,禽兽个个通体洁白如雪,又有丛生的珠玉之树,上结甘美异常的果实,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圣,不可胜数。一日之内即能飞翔往来。
龙的发展——龙施雨沛(一):
中国龙文化中,龙的另一项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龙湫歌》勾画了湫龙行云施雨的壮观场面:
环湫巨木老不花,渊沉千尺龙所家。
爪痕入木欲数寸,欢者心掉不敢哗。
去年大旱绵千里,禾不立苗麦垂死。
林神社鬼无奈何,老龙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风,倒卷江水倾虚空。
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
明朝父老来赛雨,大巫吹箫小巫舞。
词门人散月娟娟,龙归抱珠湫底眠。
龙何以被当作司云布雨的神灵?这与龙的摹写原型有密切的联系,也与远古的农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知道,龙虽然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结合,并经过艺术的夸张和变异而成,但这些动物大都是与水有关,如鱼、鳄、鲵、蛇等,某些与龙的起源有关的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等,也与水或雨有密切的联系。这样,龙很容易被远古的先民想象为一种下可潜于渊、上可腾于天、行有从云雷电、可影响川泽云雨的神兽。《易经》中就认为云从龙,凤从虎。东汉的学者王充说:“龙听到雷声而起。龙起必有云相伴随,夏季则多有雷雨,龙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
龙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传说中,龙也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工具。《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则黄帝与蚩尤作战的故事,故事中说蚩尤率军队进攻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进攻。应龙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领将水蓄积起来,造成缺水,以图阻止敌人。但蚩尤请来风伯和雨神,纵风下雨。黄帝又从上天派下一名称作魃的女神协助应龙,止住了风雨,最后将蚩尤击败。但应龙与魃也无法回到天上,于是地上大旱。
龙的发展——真龙天子(一):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大诗人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表上后,新党官员们马上从中嗅出了苏轼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找一个借口,再给苏轼一点颜色。
借口很快找到,这就是苏轼的诗。
诗人的天性是吟颂,无论是欢乐还是愤怒,都可入诗。苏轼的弟弟苏辙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诫他:“北客南来休问讯,西湖虽好莫吟诗。”但苏轼还是借诗抒发胸臆,宣泄胸中的块垒,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个月后,即被押回乌台(即御史府,宋代纠弹百官的机构)。
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千百起文字狱中的一起,但原因较为特别,即因“龙”而起,文字中对“龙”的态度有了问题。因为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又是皇帝的代称,皇帝是“真龙天子”。
龙文化——龙的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下面介绍一些龙的传说:
天龙
乌龙
舞龙
百叶龙
龙与虎
龙的起源
九龙公道杯
龙珠
龙舟
龙王爷
雪山龙
曲阜龙图
二郎逐蹇龙
孽龙与病龙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二):
在诗人的另一组诗《九歌》中,屈原将民间祀神的巫歌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挚热的情感,使诗句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和摄人魅力。诗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驾龙的神车,因而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于得到汉代帝主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体发展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于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无大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大家手笔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作《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全唐诗》仅录唐初李硚一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超。”北宋韩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
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沓冥。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这类龙诗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外。倒是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由于作者有细致的观察,显得生动、真实、细腻,有较高的艺术性。如宋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主要写民间祈雨,诗人先写降雨情形,然后写祈雨得验、农民万分欢欣的场面:“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场景活灵活现。再如陆游的《龙挂》诗:“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那种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三):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于“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着的《柳毅传书》。
小说中写书生柳毅落第回乡,途经泾阳遇一龙女,龙女受夫家虐待,被赶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龙女,代为传信给女父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性暴烈,见信大怒,径赴径阳,将龙女夫家人杀死,救出龙女,并要将龙女嫁给柳毅。因钱塘君言词傲慢,柳毅拒绝。龙女爱慕柳毅,遂变幻容貌,托名卢氏女,与柳毅终成眷属。小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浪漫,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这一故事广泛流传,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元、明、清三代皆有。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咤闹海”、《西游记》中的“魏征斩径河老龙”、“孙悟空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强烈,出现了《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以神魔为角色的小说急剧衰落。龙遭到冷落,只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十余篇与龙有关。然多为掇拾乡间市井之语,加以艺术加工,因蒲氏文笔精练生动,描写神韵盎然,也十分精彩。
龙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中,直接以龙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数出。但以龙为名的戏目却不少,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这类戏中所以有龙字,是因为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戏曲中不少名词术语行话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小龙吟、回龙等。京剧的脸谱有龙纹的成份,京剧的服装(俗称行头)更离不开龙纹。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四):
8000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也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仅以汉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日来历与龙无夫,但节日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清人有《龙灯斗》一诗,记元宵夜舞龙灯盛况:“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个节日或源于远古的避邪消灾的仪式(因为古人以五月为不祥之月).或源于远古的祭龙仪式,但后来被附会成力纪念投江而死的诗人屈原。称屈原投江后,楚国人非常悲痛,划舟救助不及,只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皎龙不啮食屈原躯体,但也有人称屈原死后,楚人以竹简贮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多为蚊龙所食,于是改为以棕叶包米,以五色线捆扎,据说龙惧怕这两种物品。这就是棕子和端午系五色丝线的来历。这些说法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均与龙有关。端午赛龙舟在我国历史可谓悠久,其起源可能与上古时人们认为神仙乘坐龙舟飞行有关。古代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唐人张健封的《竟渡歌》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鸾,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今天的龙舟竟渡不仅成为我国南方水乡端午节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而巨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
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哈尼族也有类似的节日。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这一天全寨人要杀掉一条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要将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并伴有其它的庆祝活动。云南河口的瑶族有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为晒龙袍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同时还要有祭祀活动,并依据这一天的阴晴来判断下半年的雨水情况。云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处有自家的“龙潭”,到祭潭之时,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龙潭边上住三日,并搭成一个“龙塔”,作为龙神居住的宫殿,然后将祭品献于塔前,再由巫师祈祷,求龙神福佑。仪式结束后,向龙潭投入用面和酥油制成的面人50个。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中的共性。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五):
龙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无处无之。在中国的各个省区,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又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龙与不少行业也有联系,这些行业往往以与龙有关的对联作为行业的标志。这些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合谐,用语精巧,读来妙趣横生。这里仅举几例:
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
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
——书店联
海市云深,蚊人衔宝;
蓝田玉暖,龙女量珠。
——珠宝店联
技擅雕龙,是君子器;
功成刻鹄,有高人风。
——竹刻店联
金匾秘书藏万卷,
龙宫禁方有卅篇。
——医家联
白雪纷坛磨雀麦,
黄龙变幻化龙须。
——面食店联
名山藏麝友,
雅座揖龙宾。
——纸墨店联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茶叶店联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六):
龙在中国影响深远,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下面是选自着名龙文化研究专家、陕西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编着,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八千年中国龙文化》的目录,有此可窥见一斑:
一、定义 神异动物说——鳞虫之长说——综合图腾说——幻想动物说——部族徽识说——神话意象说——想象虚构说——神秘动物说——爬行动物总称说——模糊集合说——生命符号说——幻影寄托说
二、形相 九似——龙舌如剑——须髯逆鳞——三停九似——八十一鳞——雌雄不同——头上尺木——闻一多说——王大有说——龙形的演变——三波九折及其它——民间艺人画龙
三、分类 蛟应虬螭——天神地伏——胎卵湿化——象马鱼虾蟆蛇——鳄蛇鱼龟兽鸟
四、家族
(一)烛龙卓龙——烛阴——钟山石首——章尾山神——委羽山神——烛龙何照——衔烛北极——龙衔火精——北方图腾——烛龙神话的真相——烛龙赞
(二)应龙(土龙)有翼千年——畜水——处南方——气应冥感——导水——土龙——上龙致雨——潜潢池——见应龙篇——应龙形象的演变——应龙的特征——崇土龙文——出头似驴——龙媒
(三)蛟龙蛟——渔父之勇——水虫之神——介鳞生——腾于天渊——伐蛟取鼍——畏楝叶——非池中物——龙类——
G.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诗句、察句、格言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B、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C、描写长江的诗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D、描写黄河的诗句: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E、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B、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地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逗天然大温室地、逗东方夏威夷地、逗天下第一湾地之称。E、课后第3题(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①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逗担心地表示不放心,表现了逗白鸥地飞翔得很低,让人觉得接触到海面了。)②……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逗生怕地表现了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落日之美。)F、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4、《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A、全文围绕逗独特地这个中心词展开,行文结构:总——分——总,按一年四季(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B、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逗画地,是逗广阔的背景地,是逗壮丽的舞台地看答: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C、背诵课文。D、课后习题2(体会两个逗扑地字的细微差别):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逗扑地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②……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逗扑地展现了逗微波泛起地的可爱与轻盈。)E、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5、《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是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逗黑、奇、大地,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A、叶圣陶: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B、课文浏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从课文中有关写泉水的语句可以看出逗泉水流经的路线地也是文章的线索,泉水从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D、课后习题3①逗挤压地逗稍微地逗准会地(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山石离逗我地很近,表现了孔隙的小、窄、低。)②逗再加上地逗即使……也……地(不仅说明石钟乳、石笋形状各异,更强调了它们颜色多样,值得观赏。)6、练习一A、拟人的修辞方法 注意点:(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逗像地、逗好像地、逗仿佛地等词语。 (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3)灵活运用拟人句能够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可以使句子更生动有趣。 B、背诵成语。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雨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7、《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逗卢沟桥事变地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恺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A、卢沟桥事变:也称逗七七事变地。 逗九一八变事变地:1931年9月18日。B、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C、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①逗偷偷地地、逗摸地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②逗悄悄地地逗进发地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D、积累本课有关战斗场面的成语: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鲜血四溅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E、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震耳欲聋:欲,快要。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出发怒。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在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8、《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A、课文以逗半截蜡烛地为叙事主线。B、课后习题2(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看):①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逗似乎地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②……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逗似乎地逼真地反映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不能去掉。)C、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沉着冷静、机智勇敢。9、《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场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把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A、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逗活菩萨地,是因为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逗中日友谊的使者地,是因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B、课后习题2(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联系课文体会这段话所含的思想感情):逗杀害地是指非法杀。逗受害地是指遭到损害或杀害。逗伤害地是指使受刑损害。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C、背诵聂将军的两段话。D、聂荣臻:中国无产阶段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宽仁大义、胸襟宽广、慈善心肠)E、十大元帅: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贺龙、林彪、彭德怀、刘伯承新课 标第 一 网F、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11、《三打白骨精》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A、孙悟空:机智勇敢 疾恶如仇 神通广大B、有关四大名着知识点见资料,并背诵。C、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1)逗夺地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2)逗闪地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的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3)逗摔地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重的惊吓。(4)逗笑地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D、描写孙悟空本领的成语有:上天入地、刀枪不入、腾云驾雾。描写孙悟空品质的成语有:疾恶如仇、降妖除魔。12、A、《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背诵另一首《如梦令》)。B、《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秀风光,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逗垂钓图地,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C、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词牌名有:清平乐、令奴娇、西江月、满江红、破阵子、虞美人、卜算子。D、背诵古诗及诗意、带点字词的意思。 E、课后习题4。13、《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逗螳螂捕蟑、黄雀在后地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A、逗螳螂捕蟑地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B、《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这是危险的。C、课后习题3(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他。(这个逗地与逗生地相对,表示失去生命。)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命令。(逗地表示不可更改。)D、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14、A、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B、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C、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16、《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A、课后习题2(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1)行文中直接引用;(2)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3)特殊含义。B、课后习题3(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看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看):斯帕拉捷能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最终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的启示是:科学的发现需要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探索。B、四次实验分别是:蒙上蝙蝠的眼睛,堵住蝙蝠的鼻子,用油漆涂满蝙蝠全身,堵住蝙蝠的耳朵。17、《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A、课后习题2: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希望的看答:从五个方面,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向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运动发电,淡化海水缓冲水荒,建设海底城市、开拓人类生存空间。B、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8、《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以逗合作地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逗学会合作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A、文中列举了两个小故事:①交响乐团演奏,演奏者为了一个统一的团体目标,各尽其力,奉献了完美和谐的音乐。②一位外国教育家在中国找了几个小学生完成了火屋逃生的实验。文中只举一个事例是不够的,因为成功的合作需要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两个要素,只举前一个事例只能说明协作的重要性,不能说明成功的合作还需要有逗自我牺牲精神地,而第二个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两个事例都举,才能更好地更全面说明问题。C、顾名思义:顾,看。看到名称万里联想到它的含义。20、《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逗我地在登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逗我地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A、天游山——武夷山第一险峰。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亚热带林区之一。C、天游峰扫路人:豁达开朗,乐观自信。D、气喘吁吁: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 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入后退缩。课文形容山势险峻,让人害怕。炯炯有神:炯炯,形容眼睛明亮(多用于目光)。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 21、《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A、理解逗当然,追求应该是最伟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的。地最大的追求: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出现在眼前的机遇和任务。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抓住眼前的利益,完成当前的任务。句意: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B、关于逗机遇地的名人名言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上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他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C、背诵第7自然段。22、《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散文,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就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东坡只有雪松,揭开这一景观之谜的是两个旅行者,课文通过这一奇异的景观,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也要会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A、课后习题2①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迂回的战术,先作适当的让步,找适当的机会再去战胜,变通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方法。)②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地生活和学习中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当困难大到你不能解决时,要学会先退一步,学会暂时让一让,这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后退、胆怯,而是为了积聚力量去解决困难,迎接新的挑战。)C、由逗雪松的启示地想到:以退为进;卧薪尝胆(勾践);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进一步悬崖峭壁,退一步海阔天空。23、《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C、近义词:凋谢——凋落 纯洁——洁净 洁白——纯白D、玉琢冰雕:形容花瓣像玉石一样细腻万里有光泽,像冰一样透明。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惹人喜爱:惹,招引。讨人喜欢。24、《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A、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是:①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物奇妙有趣。②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长,韧性可贵。③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B、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前文相互呼应。E、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故而得其名。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及伊朗,夹竹桃的叶面有蜡质,既有很强的耐寒能力,又能在毒气和尘埃弥漫的恶劣环境中生长,它对粉尘、烟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每平方米面积能吸附灰尘5克,因而被誉为逗绿色吸尘器地,夹竹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因此平时最好不要攀摘夹竹桃的花、枝、叶。G、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25、古诗两首A、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诗均是咏物诗。B、《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逗千锤万击地和逗烈火焚烧地,即使逗粉骨碎身地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C、《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作者善画梅,也喜欢咏梅,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诗前两行写实,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石灰吟》的诗: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墨梅》的诗: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留下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若等闲:好像平常的事。 清气:清香之气。 满干坤:弥漫在天地之间。E、《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像这样的古诗还有《竹石《雪梅》(宋卢梅坡)梅季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华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输一段香。《梅花》(宋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葬。《白梅》(元王冕)D:\我的文档\飞车\录像文件\冰川滑雪场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干坤万里春。26、练习六①复习成语积累。②背诵《马诗》及诗意。燕山——山名。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开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看显然,这是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27、《莫泊桑拜师》课文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有酷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A、课文告诉我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视角独特)。B、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福楼拜:循循善诱、教学有方,关心文学青年。C、莫泊桑:19世纪法国着名小说家,被誉为逗短篇小说之王地。成名作《羊脂球》,短篇小说名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有《一生》《俊友》《温泉》。D、福楼拜: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短篇小说《一颗简单的心》。E、课后习题2(理解句意):①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这一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写作需要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才会具备才气。所谓才气,亦即写作中表现出来的逗下笔如有神地。它是坚持不懈写作的结果,作为青年人,可贵之处在于能去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坚持写作。②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福楼拜指出:要写作,就需要仔细观察,只有仔细观察,才可能准确地予以反映。但是仅此还不够,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对被写的对象,还必须注入观察者自己独特的思想,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避免人云亦云,毫无个人特色的毛病。F、孜孜不倦: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形容勤奋得不知疲倦。 滔滔不绝:滔滔,波浪滚滚流动,连续不断的样子。比喻话很多,连续不断。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办事、写文章干脆爽快,不绕弯子。28、《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回忆了刘老师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永远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A、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自信B、课后习题2(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1)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逗泛地的意思是透出、冒出。同学们在笑刘老师的风趣之时,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对老师的理解与同情,感到心酸、难受。)(2)……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逗浮地在此处指头脑中自然而然涌现了某种感想。确实,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天来临,人们的身心怎会不感到舒展与快意看)(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逗漾地在句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向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C、课后习题3(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1)……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表示内容的省略)(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表示语意转折)(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看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表示语意未尽)D、理解课题逗理想的风筝地的含义。逗放飞的风筝地是刘老师热爱生活的标志,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助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以逗理想的风筝地为题,更能表现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29、《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课文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A、颜回:谦逊、沉稳。 子路:豪爽、乐善。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充满智慧。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政治思想上主张逗仁者爱人地、逗克己复礼地,在教育方面提出逗有教无类地、逗因材施教地等主张,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曾整理过《诗》《书》《易》《礼》,编写过《春秋》。贤弟子有:颜回、子路。C、《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有不少精辟的语句: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默而识之,学而不言,诲人不倦。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来自《论语》的成语: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当仁不让E、逗泗水河畔春意更浓了地这句话是对师生之间浓浓情谊的赞赏,有着深化中心的作用。F、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做人就应该做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H、水与真君子的相似之处: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30、《明天,我们毕业》课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A、课后习题2①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作者对老师的赞美、眷恋、敬爱。逗天使地是说老师可爱可敬;逗大树地是说老师授予知识,给予庇荫,给学生以关怀不呵护;逗海洋地是说老师心胸宽广。)②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与敬意。)③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逗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地(表达了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反映了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情。)B、老师的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辛勤的园丁 C、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D、赞美老师的成语:诲人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教导有方
H.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预习资料
● 重点生字
浙:zhè 〔浙江〕
a.古水名,今中国钱塘江及其上流的总称。亦称“渐江”、“之江”、“曲江”;b.省名,位于中国东部。
笔画数:10;部首:氵
造句:浙江是叔叔的故乡。
罗:(罗)luó
捕鸟的网:罗网。张网捕捉:罗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罗雀(形容门庭冷落)。搜集,招致,包括:罗捕。罗致(招请人才)。网罗。包罗。罗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散布:罗列。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罗。用罗筛东西:罗面。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罗绮。罗扇。量词,用于商业,一罗合十二打。同“脶”。姓。
笔画数:8;部首:罒
造句:这些鸟儿自投罗网,都撞进网子里来了。
呈:chéng
显出,露出:呈现。呈祥。恭敬地送上去:呈上。呈报。面呈。下级报告上级的文件:呈文。呈子。古同“程”,规划、法式、标准。
笔画数:7;部首:口
造句:随从恭敬的把东西呈现给他的上司。
郁:(①②郁)yù
树木丛生:郁葱(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郁闭。忧愁,愁闷:郁闷。郁悒(苦闷)。郁愤。郁怒。郁积。郁结。郁忧。抑郁。有文彩:郁郁(a.文彩显着;b.香气浓厚;c.草木茂密;d.心中苦闷)。香气浓厚:郁烈。馥郁。姓。笔画数:8;部首:阝
造句:由于长期的紧张工作,他患上了忧郁症。
聚:jù
会合,集合:聚合。聚会。聚积。聚集。聚谈。聚拢。聚齐。聚餐。欢聚一堂。物以类聚。凝聚。聚沙成塔。散
笔画数:14;部首:耳
造句:这次聚会来了很多名人。
适:(适)shì
切合,相合:适当。适龄。适销。适度(d?)(程度适当)。适应(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舒服:适意。舒适。刚巧:适中。适值(恰好遇到)。适可而止。刚才,方才:适才(刚才)。适间。往,归向:无所适从。旧称女子出嫁:适人。
笔画数:9;部首:辶
造句:这条裙子她穿真合适。
昏:hūn
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昏晓(朝夕。亦指明暗)。昏定晨省(x媙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暗而无光:昏暗。昏黑。惑乱:昏愦。昏聩。昏庸。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昏。昏厥(亦称“晕厥”)。昏乱。古同“婚”,婚姻。晨晨
笔画数:8;部首:日
造句:每到黄昏,爷爷奶奶都要外出散步。
稍:shāo
本义为禾末,引申为略微:稍稍。稍微。稍许。稍纵即逝。稍shào 〔稍息〕军事或体操的口令。
笔画数:12;部首:禾
造句:这幅画颜色稍微有点深。
额:(额)é
人脸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头。额角(ji僶)。牌匾:门额。匾额。规定数量:额数。额外。定额。余额。超额。空额。
笔画数:15;部首:页;
造句:这是额外的收入。
兀:w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高高地突起: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d?)(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笔画数:3;部首:儿
造句:前面的山峰陡峭但不突兀。
臀:tún
屁股:臀部。丰臀。臀鳍。前后臀尖。
笔画数:17;部首:月
造句:这个孩子最怕往臀上扎针。
● 重点词语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浙江、森郁、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气势、余外、石笋、颜色各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 课文重点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着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教法建议
一、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
二、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导游图。
三、抓住重点段落“由外洞进入内洞”,通过词句品析、演示、复述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文章内容,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五、注意本课生字的学习。
词语解释
盘曲:盘旋曲折。〔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杜鹃花。
明艳:明亮鲜艳。〔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近、反义词
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
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
写作特点
文章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听他边走边介绍,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两条线索—游览的顺序及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课后题解
2.金华城→罗甸→双龙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课文主要写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景以及内洞洞顶的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3.在外洞找到泉水的来路--孔隙,孔隙可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由内洞的工人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去),大约二、三丈的水程,就进了内洞。
先提问,再说明小船仅两人并排仰卧,不能容第三个人,来表示小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只能容一只小船进出。不能划桨,只能靠两头系绳子进出。作者这样描述它的窄。
品读感悟
本文的叙述条理清晰。作者观察细致,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文中有多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河流的赞美之情。如“……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文章结构
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乘船出洞。
难句解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语言积累
盘曲而上或浓或淡明艳突兀森郁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受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在朝我挤压过来。
阅读提示
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是石灰岩溶洞,因有钟乳分悬洞的两侧,蜿蜒如双龙,故此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写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编写课文提纲。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